第9课 改革开放公开课教案
第9课 改革开放 教案

第9课改革开放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2011.3.29--2011.3.30授课年级:初二级课时目标:1、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2、列出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3、知道深圳特区的建立;过程与方法:但由于本课讲述到的是改革开放当中经济的内容,对于初二的学生难理解切沉闷。
因此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农村与城市进行改革开放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通过还原故事人物,了解30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新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重点与难点: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在希望的田野上》师:这听歌曲,这首歌描述的是什么地方?表达了什么思想?“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村庄上流淌”(农村、富裕、看到希望、生活美好)在以前我们学过的知识上,对农村的印象是贫穷落后的,那从什么时候开始,农村变得越来越富裕,得益于什么政策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改革开放。
首先,我们来看看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本第42—45页,划下与之相关的内容。
师:很多同学已经看完书,下面我们发学案,拿到学案的同学马上把题完成。
情境一:师:今天将有三位人物陪我们一起学习改革开放,他们是:李富贵,曾大明,曾小明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情景……,并思考:为什么村民们当时的劳动积极性不高?生:大锅饭、缺乏积极性师:为了发动村民的积极性,渡过旱灾。
1979年,村长曾大明带领村民把土地都承包到户,实行多劳多得。
就这一招,居然使全村在战胜了旱灾,而且还获得了丰收。
(1)曾大明的“这一招”具体指的是什么?是曾大明首创的吗?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2)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能让吕田的经济起死回生?生:交足国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吕田的农作物年年丰收,龙眼、荔枝多得卖不完。
第9课_改革开放教案

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目标1.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2.掌握对外开放的情况,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再到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掌握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从扩权让利一直到产权改革。
4.通过对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当前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的能力。
5.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说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教学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3.国有企业的改革●教学难点农村改革和国企改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图片,了解到家乡的巨大变化。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党做出的伟大决策。
)那么改革开放是如何进行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改革开放。
”[讲授新课]改革开放即对内进行改革,对外进行开放。
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改革前农村人民公社的情况。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前的农村状况[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改革以前农村实行的是什么体制?在农村,生产队长派活,社员集体劳动,按出勤计工分,按工分来分配,社员往往出工不出力。
“喊哑嗓子敲烂钟,社员迟迟不上工,下田路上磨蹭蹭,收工快似一阵风”。
——改革前人民公社时期[教师引导]农村人民公社化体制的特点(弊端)是什么?投影:“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凤阳花鼓词材料里所提到的确实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真实状况。
那么,这种状况是如何改变的呢?在这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部分农民。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2.小岗村的改革及成就(出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
)材料:1979年,即“大包干”的第二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2元猛增到400多元,全队粮食产量达13.2万斤,相当于1966~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第九课-改革开放-教案(详细版)

第9课改革开放【学习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学习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前一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这次会议上做出哪些重要决定?生: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讲授,承上启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我们开始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新的内容——《改革开放》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相互合作的前提下,通读课本,结合导学案完成本节课的自主学习任务。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板书】:对内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师:改革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目的是什么?生: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目的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师:既然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言外之意就是说以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为什么?生:政社合一,统一经营、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师:在农村经济改革中,我国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什么?生: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自发行动起来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后来党中央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推动农业生产的向着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全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使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公开课《改革开放》教案(精选五篇)

公开课《改革开放》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公开课《改革开放》教案第9课改革开放●课程标准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熟记以下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2.通过看图理解并说出对外开放的格局及特点。
3.通过视频、材料、图示法等多种途径能够简单地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
●学习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学习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习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案例分析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美国有历史学家评论:20世纪的中国有两位人物改变了中国命运。
一位使中国从此站起来了,另一位使中国从此富起来了。
是谁?怎样富起来?听音乐<<春天的故事>>.春天指什么?一位老人指谁? 教师指出:邓小平最伟大的功绩就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
明确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预习P42——P45正文部分,找出答案标注到课本上对内改革:/ 41.农村改革:目的、措施、作用。
2.城市改革:时间、重点、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对外开放:1、背景2、经济特区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及特点。
分组展示答案,用笔订正到课本上。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农村改革思考一下:下列情景出现在什么时期?1、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
头遍哨子我不买帐,二遍哨子我伸头望,三遍哨子我还得慢慢晃。
生回答:人民公社化时期。
2、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生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3、提问引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发生了什么?观看视频思考。
4、结合材料分析下列问题,小组合作探讨。
第9课_改革开放_教案

改革开放就是好,家庭联产搞承包,安徽凤阳小岗村,创出致富路一条。80年代的初期,改革开放建“特区”,吸收外资搞建设,引进技术和管理。加大力度抓机遇,沿海发展到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国企改革大手笔,公有经济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政企分开放权力,按劳分配唱主角,多种方式并一体。“市场经济”建体制,优化组合新机制,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多形式。
加快企业的改革。
5.作用:调动了企业、职工的______,增强了企业______。
1.时间:_______年。
2.对外开放的目的:吸收_____、_____,引进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现代化建设。
(1)我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开放3.措施(2)1984年,我国又开放_____、______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_____经济特区,
指导性学习方法
识读图片,提取信息;联系比较,加深认识;利用歌诀,快速记忆
学习过程
【温故互查】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时间、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时间:十一届三先从______开始,
农村(2)目的:调动____,促进________发展。
(1)1951年的土地改革中,我国颁布了什么法律文件?
(2)我国的三大改造完成于那一年?其中对农业的改造措施是什么?
(3)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十年间,党中央发动了哪两大运动?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4)建国以来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指哪一次会议?召开于那一年?此后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
该政策有什么作用?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初中历史_第九课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收集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变化的数据、图片等,并掌握有关的史实,进行分析整理,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提高读图的能力,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注意把学生融入到地方或社区生活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变化,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
二、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多媒体五、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介绍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把教材内容整合为改革和开放两大部分。
改革包含对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开放介绍了开放的过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六、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状况并不熟悉,缺乏感性了解,可以通过视频和课后调查丰富这一知识;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及合作探究的能力,结合本课辅助资料的出示及课堂多种情景的创设和活动开展,应该能比较顺利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七、教学过程第9课《改革开放》学情分析学生分析通过一年多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历史课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导读提纲,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 学案

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编写人:张慧娟审稿人:司艳艳【课题】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民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原则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特区的建立, 国有企业改革易错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后,我国的土地所有制性质没有变,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仍属国家。
【问题预设】如何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原则,如何理解经济特区及其作用,学生可能很难回答,需要教师引领。
【知识铺垫】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首先请大家完成知识铺垫部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时间、地点:2、主要内容:(1)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2)政治上:停止使用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
(2)完成了党的、、、的拨乱反正,是的开端。
(3)从此,中国历史进入。
操作:1、演板默写;2、批改互改;3、展示交流;4、引领解答。
【教材解读】导入:《走进新时代》歌曲导入。
歌词中唱到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去感受改革开放的变化。
请大家阅读课本P40-41页,完成学习模块一。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改革开放教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改革开放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知识结构线索
通过课件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结构有一个大体印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
对内改革乡镇企业的发展
改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革
开目的:
放步骤:
对外开放对内改革]
(一)农村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提出问题:
1、改革是从农村还是从城市开始的?(农村)
2、在农村进行了怎样具体的改革?(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3、哪个地方最早开始进行这样的改革?具体在哪一年?(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演示多媒体图片)
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由农户长期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农户有土地的使用权;分配方式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
教师提问:这是中国哪一座城市?(深圳)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导入新课:我们也一起了解一下惠安县城的变化,下面大家就和老师一起去感受改革开放的魅力。
[引导学生学习新课]
一、考试目标要求: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重点课,要求能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主要内容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提示学生从目的、意义上进行理解)
(一是为了吸收侨资、外资;二是为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三是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形成了什么样的对外开放格局?(由外到内。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演示多媒体图片)
【演示】《对外开放格局形势图》,教师进行分析。
④“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为什么?(深圳,厦门等)
展示一下你所找到的改革开放的成就材料。(以惠安为主线)(有时间可讲)
从一系列开放城市的发展中,你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让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提示答案:不管任何城市都要抓住改革开放的良好政策与机遇,加快自身建设与发展;
(课堂练习2)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反思
5、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的发展有何意义?(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同时也使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乡镇企业的发展
出示课件,展示改革后乡镇企业的发展新景。
(三)城市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
唯物史观
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
情感体验适应环境
调查了解国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材料归纳法:充分利用课本上所提供的材料,归纳主要内容,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
[学生朗读课文]
[导入新课]
展示文字材料:
“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不止代表地点,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
提出问题:
1、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从哪一年开始的?(国有企业的改革;1985年)
2、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所有制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下第9课改革开放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掌 握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以史带论理解原理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
(课堂练习1)
[对外开放]
学生阅读课文与材料回答问题:(播放歌曲)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①“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画了一个圈”是指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3、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以后国有企业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展示多媒体图片)
4、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什么历史意义?(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
评价政策
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民族复兴责 任 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兴旺的灵魂;
这些城市发展的事实说明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做法是正确的。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我们的建设才会取得巨大成就。等等
思考题:
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的开埠通商有何根本区别?
提示:以前的开埠通商,是被迫的,便利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今天的对外开放是主动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方针,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