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第一次回复许广平时所建议的为人处世之道

合集下载

许广平眼中的鲁迅

许广平眼中的鲁迅

许广平眼中的鲁迅在上世纪的数十年间,鲁迅曾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话题”。

提起鲁迅,很多人会想到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者形象。

近些年来,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去还原“作为普通人的鲁迅”。

随着许广平50年前撰写的《鲁迅回忆录》手稿于2010年出版,读者看到了一个更丰满的鲁迅形象。

为人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许广平这样描述鲁迅的外貌:“鲁迅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果走到大街上,绝不会引起一个人的注意……但在讲台上,在群众中,在青年们的眼里所照出来的真相却不一样。

他那灰暗的面孔这时从深色的罩上面纱的一层灰暗放出夜光杯一样的异彩。

人们听到他的声音就好像饮过了葡萄美酒一般的舒畅。

两眼在说话的时候又射出来无量的光芒异彩,精神抖擞地,顿觉着满室生辉起来了。

”鲁迅在短短56年的人生中,先后多次担任教职,从绍兴府中学堂教员到北大讲师,他教过中学生化学,也在大学教授过文学。

无论在北京,在厦门,或是在广州,鲁迅讲的课总是能吸引很多人。

他擅长用十分浅显直白的例子来阐明复杂的道理。

作家郑伯奇回忆说:“他先谈起家乡的风俗,大意是男人讨媳妇的时候,并不要什么杏脸柳腰的美人,要的是健壮的少女。

由这类的例子,他归结到农民和绅士对于美观的不同。

然后,他用实证,揭破了‘美是绝对的’这种观念论的错误。

而给‘美的阶级性’这种思想,找出了铁一般的证据。

”课堂上的鲁迅也有幽默的时候。

有一次讲到《西南荒经》上说,吃了一种叫讹兽的肉的人,说话就会不诚实。

他随即讲了个故事:有人走到三岔路口,去问路,结果从不同的人那里得到三个不同的回答。

他接着幽默地说:“大约他们亦是食过讹兽罢!”学生们一阵哄堂大笑。

鲁迅上课从不点名,因为反正学生一个也不会少,就连别科系的学生都会跑过来听。

“他是严峻的,严峻到使人肃然起敬,但瞬即融化了,如同冰见了太阳一样,是他讲到可笑的时候大家都笑了。

有时他并不发笑,这样很快就又讲了下去。

到真个令人压抑不住了,从心底引起共鸣的时候,他也会破颜一笑,那是青年们的欢笑使他忘却了人世的许多哀愁。

家教有关的优秀作文素材

家教有关的优秀作文素材

家教有关的优秀作文素材家教有关的优秀作文素材家教是什么呢?家教大多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通过言传身教,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刻骨铭心。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家教有关的优秀作文素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家教有关的优秀作文素材1我家里有四位亲人,分别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我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但是在这欢声笑语之中也有着严厉的家教。

那代代相传的家教,虽是严厉,可是可以让我受益终生。

比如:要是在家的时候,奶奶做好了饭,爷爷没动筷子来吃饭的时候,我或者是爸爸妈妈都不可以吃。

这是对长辈最基本的孝心,也是我的爸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百善孝为先。

”爸爸还对我说过,记住这句话可以让我走的更远。

从此以后我便记住了那句话。

在放暑假的时候,我写完了今天打算要写的作业。

妈妈在客厅打扫卫生,我一出去,妈妈就坐在沙发上,我去问妈妈:“妈妈,您怎么了?”“我就是有点累罢了,没有怎么样。

”妈妈一边说,一边揉自己的肩膀。

我坐在沙发上,给妈妈揉揉肩,说:“我来帮您打扫房间吧。

”“好。

不过,累了一定要休息一下。

”我答应了妈妈,马上去洗手间拿出来了扫帚开始扫地,我看见妈妈把客厅和餐厅扫完也拖完了,我就开始扫我的房间,我扫完后拿着拖把开始一点一点拖地。

过了一段时间我做完了家务,妈妈让我坐到沙发上来。

妈妈问我累不累,我说我一点都不累,这是我应该做的,因为我已经牢牢地把爸爸对我说的那句“百善孝为先”给记住了。

我是一定要为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要给爸爸和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不但爸爸告诉我那句话,而且他也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那句话。

每当赶集的时候,爸爸都陪奶奶去赶集。

赶完集后,爸爸就去奶奶家,和奶奶说说话、聊聊天,让奶奶不无聊、不寂寞。

在奶奶生病的时候,要是轻的话,爸爸就给奶奶买药。

如果有一点重,就带奶奶去医院看病。

有的时候爸爸也给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有的时候奶奶家的水龙头坏了,爸爸马上就去奶奶家修理,有的时候爸爸也给奶奶做一些好菜,还有的时候给奶奶做些家务。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第一篇: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内容提要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伤逝》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的自由的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演绎了一出始则热恋同居,终则悲惨离异,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的令人痛彻心肺的悲剧。

本文结合鲁迅先生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从三个方面分析探究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一、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很自然地毁灭了他们的“绿洲”。

二、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三、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

总之,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根源在于社会,小说所揭示的是,在那要“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仅靠个人的奋斗是得不到真正的爱情的。

同时,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因此,必须彻底打破那沉滞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

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伤逝》是鲁迅先生1925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把美好的毁灭给人看的彻底的悲剧,究其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他们爱情的绿洲。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礼教,是容不得真正的爱情的。

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几千年来形成的虚伪、反动的封建“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封建社会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

鲁迅的痛苦

鲁迅的痛苦

鲁迅的痛苦孔庆东鲁迅有战斗的一面,这是人所共知的。

鲁迅也有智慧的一面,我也在很多场合讲过了。

这些都是通过他的作品、他的为人处世,不难看到的。

但是一个人最不容易看到的,是他内心的痛苦。

尤其是伟人的内心世界,很不易观察。

可是越难观察,人们越要去探索,因为非常有意义。

这不像那些明星隐私,公布出来带给大众以娱乐,而是通过剖析杰出人物的内心,考察我们人类共通的一些精神奥秘,指导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更好地前行。

鲁迅这样一个伟人,他是有着巨大而深刻的痛苦的。

珍珠是怎样形成的?是蚌壳里面有了痛苦,痛苦的结果是珍珠。

杜甫和欧阳修都有诗歌“穷而后工”的思想,痛苦往往是思想和艺术的源泉。

鲁迅的痛苦是跟我们二十世纪的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所以中国人应该了解这些既是个体的也是的集体的痛苦。

鲁迅个人生活的痛苦有以下几种:幼年丧父——使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包办婚姻——使他的家庭生活和情感生活蒙上了重大的阴影。

兄弟失和——影响了他的思想和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

病痛——影响了他的寿命和一部分人生观。

鲁迅思想方面的痛苦有以下几种:群众的麻木——在《药》等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

敌人的污蔑——例如梁实秋等文人暗示他“拿卢布”,相当于今天暗示某人是拉登的同伙。

革命阵营内部的摩擦和压迫——如他所愤怒指出的同是被压迫的奴隶,却有人要做“奴隶总管”。

然而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就在于他不仅感受和承担了这些痛苦,而且能够以伟人的力量对这些痛苦进行了成功的转化。

所以,决不像一些浅学之徒妄自揣测的那样,说什么痛苦造成了鲁迅的“变态”和“暴虐”,而是通过克服这些痛苦,鲁迅心里充满了阳光和大爱。

看不到鲁迅心中的阳光和慈爱的人,不是根本没有认真读鲁迅,就是自己的心理过分阴暗了。

鲁迅非常善于将痛苦转化为思考的力量和深度。

从创造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力比多”的正常转移,其他人也可以或深或浅做到的。

他善于自我解剖,从而保持宽容的心态。

很多人都认为鲁迅是不宽容的,比如经常举出他在《死》中说过的那句话:我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与林语堂

鲁迅与林语堂

鲁迅与林语堂大陆文学史曾将林语堂先生彻底遗忘。

如今算是有了某种补偿。

对此我亦甚为欣慰。

问题是一些好事者,将林先生的被遗忘,归罪于鲁迅,拿来做鲁迅气量小、不容人、好骂好斗的证据,未免有失公允。

我不禁想说,今日的好事者,根本不懂得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不懂得那个大时代,及生活其中的知识分子的坦荡襟怀和真性情,不懂得人与人的关系的复杂微妙……林语堂先生这些年着实红火了一把。

各种单行本、文集竞相出版,小说还一再搬上荧屏。

对于这位曾因办小品文杂志《论语》红了半边天的现代作家,大陆文学史曾将他彻底遗忘。

如今算是有了某种补偿。

对此我亦甚为欣慰。

问题是一些好事者,将林先生的被遗忘,归罪于鲁迅,拿来做鲁迅气量小、不容人、好骂好斗的证据,未免有失公允。

家父曾藏有厚厚几大本《论语》合订本的。

我少年时也曾翻看过。

居所几经搬迁,现在早已不知了去向。

仅凭记忆,说两个林先生的“幽默”。

其一,某年某月某日,国民党中央召开常委会。

一位元老级大人物,一生不敢乘坐飞机,又怕延误与会时间,于是将他的拐杖送上飞机,并向大会发去电报:“请以手杖代之。

”其二,某财东为人吝啬,欲求某名士的诗作,又不想花大钱,心生一计,聊备薄酒,请名士来家中小饮,伺机提出索诗。

名士心中不悦。

正好财东的小娘子出来敬酒,名士眼睛一亮,见小娘子秀色可餐,便来了灵感,当即以手头的筷子为题,吟诗一首:“尔家娘子好身材,捏着腰儿两脚开。

若要当中滋味好,还需伸出舌头来。

”让财东和他的小妾闹了个脸红。

鲁迅批评林先生的《论语》“小骂大帮忙”,说他的小品文“无聊”,是否言过其实,有这两个例子也就可见一斑。

后一则,与时下流行的“黄段子”已是不遑多让了。

我查阅过《鲁迅全集》十卷本,约有五十篇文章提及林语堂先生的某些事情:有正面的;有治学问方面的;指名道姓的批评,约占三分之二。

从中我竟看不出鲁迅先生的“好骂好斗”,大多针对《论语》的规避严峻现实,据理陈词,明辨是非而已。

须知,林语堂创办《论语》力倡“幽默”之日,正当军阀政权和国民党一党专制黑暗、国难深重之时。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论语》中的人物·子路

《论语》中的人物·子路
《论语》中的人物·子路
鲁迅先生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
子路先生确是勇士,但他因为“吾闻君子死,冠不免”,于是“结缨而死”,则我总觉得有点迂。掉了一顶帽子,有何妨呢,却看得这么郑重,实在是上了仲尼先生的当了。仲尼先生自己“厄于陈蔡”,却并不饿死,真是滑得可观。子路先生倘若不信他的胡说,披头散发的战起来,也许不至于死的罢,但这种散发的战法,也就是属于我所谓“壕堑战”的。(鲁迅《两地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9月P17-18)
对于子路的死,鲁迅先生说是“结缨而死”,南怀瑾先生则说是战死,二者似乎有所异。今查手头的两部史书,得以证实,是指同一事而表达各异。
其一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於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提到子路,也自然想起《侍坐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已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南怀瑾先生说:
子路的个性,大家已经了解,这位急性子的老兄,听过以后,就冒冒失失地说话了。他说,假使有一个“千乘之国”——这是当时诸侯中大型的国家了,而这个千乘大国,是处在几个大国的中间,在强敌环伺下,又经过了连年的战争,而且内部财政上也非常艰难困苦,不断地发生灾害饥荒。像这样一个国家,如果交到我子路的手上来,我只要花三年的时间去治理,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全体人民,每个人都能够站得起来,每个老百姓都知道如何去走自己该走的路,做自己该做的事。子路这个话讲得实在蛮够气魄的,不但有英雄气概,而且有大政治家的气魄。可是孔子听了以后“哂之”,露了牙齿:“嘻嘻!”微微一笑,笑中充分表露了否定的意味。……子路说的话很有英雄气概、具大政治家的风范,但是孔子还是笑他,这并不是笑他的话不对,而是认为他还没有这种能力。(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一卷P447-448)

许广平、鲁迅参与“爱情定则”讨论

许广平、鲁迅参与“爱情定则”讨论
的 。 —— 爱 情 既 是 有 条 件 的 , 所 以 同 时 就 是 可 比
较 的 东 西 。凡 在 社 交公 开 及 婚 姻 自 由 的 社 会 , 女 男
子是 很 不易 表现 出来 。 何况 是 已经订 婚 的女 子 , 要 她 忽然改 变她 的情志 , 向别人 表示 爱恋 呢? ” 相 比较之 下 ,鲁 迅 的观 点则 有 了历 经世 事 的
58 I 器 期 釉 总 期
旧 闻天 地
JI UW ENTl AN Dl

二 连三 的文 字纠 缠 , 形甚 是尴 尬 。当时 , 情 谭熙 鸿
的 北 大 同 事 又 同 是 法 国 留 学 时 的 同 学 张 竞 生 找 到
因为 许广 平看不 上 对方 , 才逃 了 出来 。然 而 , 出乎 意料 地是 , 这次 , 她竟 然作 了一 次 封建 礼教 的代 言 人— — “ 因此 : 个 人 的 论 断 , 为 陈选 择 条 件 在 我 以
宽 容 和 开 明 , 他 在 12 9 3年 6月 1 日致 孙 伏 园 的 2
结合 , 不独 以纯粹 的爱情 为主要 , 并且 以组合 这 个 爱情 的条 件 多少浓 薄 为标 准。例 如 甲 乙 丙三 人 同
爱一 女 , 以谁 有 最 优 胜 的 条 件 为 中选 。男子 对 于女
想 , 以为丑 , 就想 遮 盖住 , 不 知外 面遮 上 了 , 他 他 殊
厚 的 爱 情 就 不 免 于 解 散 了 。 欧 关 离婚 案 的 众 多 即
是这 个道理 。
里 面依然 还在 腐 烂 ,倒不 如 不论 好 歹 ,一 齐 揭开 来 , 家看看 好 。” 大
主 张顺 从 的许 广 平 , 究 没 有顺 从 , 是 在 两 年 终 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第一次回复许广平时所建议的为人处世之道
一,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

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

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倘遇见老实人,也许夺他食物来充饥,但是不问路,因为我料定他并不知道的。

如果遇见老虎,我就爬上树去,等它饿得走去了再下来,倘它竟不走,我就自己饿死在树上,而且先用带子缚住,连死尸也决不给它吃。

但倘若没有树呢?那么,没有法子,只好请它吃了,但不妨也咬它一口。

其二便是“穷途”了,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却也像在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

但我也并未遇到全是荆棘毫无可走的地方过,不知道是否世上本无所谓穷途,还是我幸而没有遇着。

二,对于社会的战斗,我是并不挺身而出的,我不劝别人牺牲什么之类者为此。

欧战的时候,最重“壕堑战”,战士伏在壕中,有时吸烟,也唱歌,打纸牌,喝酒,也在壕内开美术展览会,但有时忽向敌人开他几枪。

中国多暗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丧命,这种战法是必要的罢。

但恐怕也有时会遇到非短兵相接不可的,这时候,没有法子,就短兵相接。

总结起来,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歌,算是乐趣,这或者就是糖罢。

……
(1925年3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