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服饰服装礼仪常识-古代礼仪常识
汉服礼仪知识

汉服礼仪知识汉服礼仪是指在穿着汉服时需要遵守的一系列礼仪规范。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穿着汉服不仅可以展现个人的审美品味,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一、汉服种类1.男士汉服:包括褂、袍、衫等。
2.女士汉服:包括旗袍、对襟衣、长裙等。
二、穿着要点1.上衣:男士穿褂,女士穿对襟衣或旗袍。
上衣应该紧贴身体,不宜过大或过小。
2.下装:男士穿长裤,女士则可以选择长裙或长裤。
下装应该舒适合身,不要过紧或过松。
3.鞋子:男女均可选择平底鞋或布鞋搭配汉服。
鞋子颜色应与汉服相协调。
4.发型:男女均可选择盘发或披肩发型。
发带和头花也是必不可少的配件之一。
三、礼仪规范1.行走姿态:穿着汉服时,应该保持优雅的行走姿态。
男士应该挺胸抬头,女士则要保持身体挺直,小步轻盈。
2.坐姿:男女坐姿应该端庄,不要跷二郎腿或交叉腿。
女士可以将裙摆向一侧,露出鞋子。
3.拜访礼仪:在拜访他人时,应该先行敲门并等待对方开门。
进入房间后,应该先行拜访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4.用餐礼仪:在用餐时,应该先行等待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开口动筷。
用餐时要保持安静、文雅的态度。
5.交流礼仪:在交流中要注意言谈举止。
不要说话过于尖锐或过于低沉。
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语气。
四、注意事项1.穿着汉服时,不宜搭配过多的首饰和配件。
首饰和配件的颜色和款式也需要与汉服相协调。
2.穿着汉服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或活动,以免影响汉服的美观度。
3.穿着汉服时,应该注意保持身体的清洁和卫生。
同时也要注意汉服的保养和清洗。
总之,穿着汉服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穿着汉服时,我们需要遵守礼仪规范,并注意细节和注意事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出汉服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国家。
这些传统服饰和礼仪不仅代表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承袭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和传播。
一、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中国人用兽皮和植物叶子做成简单的衣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逐渐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和不同朝代的服饰风格也有所差异。
1. 唐装:唐装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之一。
它起源于唐朝(618年-907年),在世界服饰史上享有盛名。
唐装以宽松舒适为特点,男性常穿长袍和紧身裤,女性则穿着宽袍、长裙,并搭配发饰。
2. 清装:清装是清朝(1644年-1912年)的传统服饰。
清装注重肥胖和宽大的特点,男性常穿长褂和长裤,女性则穿着宽袍、宽裙,并用丝绸或锦缎装饰。
3. 官服:官服是中国古代官员的服饰,具有特殊的身份象征。
官服包括头巾、袍子、帽子、腰带等,其颜色、款式和花纹都与官员的级别和职务有关。
4. 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饰演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起源于汉朝(202年BC-220年AD),以尊重传统和追求优雅为宗旨。
男性穿戴襦裙、袍子,女性则穿戴宽袍、翻领衣、长裙等。
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它还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它代表了对于温文尔雅、和谐与秩序的追求。
二、传统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体现。
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都注重礼仪,包括日常生活、社交场合、婚嫁、丧葬等。
传统礼仪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道德准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尊重他人和追求和谐的品质。
1. 尊敬长辈:中国人讲究尊敬长辈。
常见的行为包括行大礼、行揖、行鞠躬等。
这些行为体现了对长辈的敬重和感谢。
2. 礼尚往来:中国人倡导礼尚往来的原则,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互助。
在社交场合,人们常常互相鞠躬、敬茶、送礼物等,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古代的服饰服装礼仪常识

古代的服饰服装礼仪常识古代的服饰、服装与礼仪常识古代的服饰、服装与礼仪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社会地位以及宗教信仰。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从古代服饰的演变、服装的社会象征以及礼仪常识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古代服饰的演变古代的服饰演变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反映了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变迁。
下面将以中国古代服饰为例,介绍古代服饰的主要变迁。
1. 古代服饰的起源古代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最初的人类使用兽皮、树叶等原始材料来遮体驱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工具,如骨针、兽骨制成的衣饰品等。
这些原始的服饰主要是为了生存和保护自身。
2. 原始服饰向稻农时期的转变随着农耕文明的兴起,人们开始进行农耕活动,并发展出了农业技术。
这一时期的服饰由粗糙的兽皮逐渐演变为以布料为主的制品。
棉麻等天然纤维的运用,使得服饰材质更加细腻,也增添了舒适感。
3. 封建社会中的服饰与礼仪封建社会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社会形态,它表现出强烈的等级观念与礼仪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服饰的品质、风格等方面有严格的限制。
例如,只有皇帝可以穿黄色的龙袍,百姓则只能穿蓝色的衣物等。
服饰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4. 清代以后的改革清朝时期,为了巩固统治,清朝皇族开始推行满洲服饰。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西方风尚的影响渗透进来,人们开始接受西方服装的新潮流。
从此,西式服装在中国逐渐普及,并成为现代服饰的主流。
二、服装的社会象征古代的服装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社会象征。
通过服饰的色彩、图案、材质等特征,人们可以判断出对方的身份、地位、性别、婚姻状况等。
1. 社会地位的象征在古代社会中,服饰和身份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官贵族往往可以穿着颜色鲜艳、材质豪华的服饰,以突显自己的地位。
而平民百姓则要穿着朴素、质地较差的衣物,以示自己的身份。
2. 性别与婚姻状态的象征古代服装还通过不同的款式和图案来区分性别与婚姻状态。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历史上众多朝代和各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服饰和礼仪文化。
古代中国的服饰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影响,它自古以来就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同时,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方面。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服饰主要是由短衣和长衫组成。
商代的服饰以青铜器为基础,色彩单一,深红和黑色为主。
周代的服饰以披散、长衫为主,颜色也比较单一。
随着时间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服饰不断得到改良和创新,各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例如,汉代的服饰以华丽为主,颜色艳丽,式样繁复,袍、褙、裳、衣等不同类别均相对较长,袖较宽,有些是可以拖地的。
唐代的服饰则以美观为主,花纹多样,颜色一般比较鲜艳,服饰的设计也较为软性,更加贴合人体。
在古代中国,服饰不仅是一种穿衣打扮的方式,也是一种象征着身份和等级的符号。
举个例子,唐代的男子杂色长衫是达官贵族的专属,而普通百姓只能穿宽松的蓝色长袍。
在礼仪场合中,皇帝的服饰要比官员更加华贵,用垂带、金钩等饰物进行点缀,而官员的服饰也需要根据自己的职级进行相应的装饰。
二、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除了服饰,礼仪文化也是古代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是对人们言行举止的规范化要求,体现了文明、凝聚了人们的情感。
在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在官员拜访皇帝时,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例如,要进行三次磕头,称呼要使用恭敬的方式,礼物也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份而定。
这种礼仪规范的落实不仅体现了对皇帝的尊重,也让人们的言行更加有条不紊。
除了在官方场合中使用的礼仪,私人场合中的礼仪文化也非常重要。
家庭内,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年节的举止、饮食排场等等都有一定的规定要求。
因为这些规定和惯例的遵循,大家之间也就不会发生由于素行问题引起的摩擦和矛盾。
另外,古代中国还有仪仗待制一类的特殊礼仪文化。
汉服礼仪知识

汉服礼仪知识一、汉服的起源与发展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起源于汉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
汉服的设计注重体现儒家思想和礼仪文化,强调尊重、庄重和雅致。
在汉代,汉服是官员和士人的正式礼服,也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直到近年来得到了一些人的重新关注和喜爱。
二、汉服的款式和特点汉服的款式多种多样,包括衣、裳、裙、袍等。
其中,常见的有襦、衫、袄、褙、褡、衩、裤等。
汉服注重线条的简洁和流畅,强调对身材的修饰和展示。
汉服的特点是腰部的高提和束腰,使得身材更加挺拔和优雅。
另外,汉服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常常运用刺绣、云纹、龙凤图案等装饰,使得服饰更加华丽和精致。
三、汉服的穿着礼仪穿着汉服有一定的礼仪规范,包括以下几点:1. 裙襦合身:汉服的裙襦要合身,不可过大或过小,以展现出身材的曲线美。
2. 衣襟对襟:穿着汉服时,要注意衣襟的对称,左右两侧要平整一致。
3. 腰带系紧:汉服的腰带要系紧,以突出腰部的线条和提升整体形象。
4. 衣袖下垂:汉服的袖口要自然下垂,不可过长或过短,以保持整洁和端庄。
5. 步履轻盈:穿着汉服行走时,要保持步履轻盈优雅,不可拖沓或踉跄。
6. 坐姿端庄:坐下时,要保持坐姿端庄,不可趴伏或懒散。
7. 身姿挺拔:穿着汉服时,要保持身姿挺拔,胸部微收腹,以展现出优雅的气质。
四、汉服的礼仪用语在穿着汉服时,还有一些特定的礼仪用语和称谓:1. 问安:见到他人时,可以说“问安”,表示礼貌和尊重。
2. 番位:指的是汉服上的不同位置,如“贵妃番位”、“嫔妃番位”等,用于表示地位和身份。
3. 敬酒:在参加宴会或庆典时,可以用敬酒的方式表示祝福和敬意。
4. 衔冠:特指男性在参加重要场合时佩戴冠冕,表示尊重和庄重。
五、汉服的文化意义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的风采和礼仪之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穿着汉服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身份认同的表达。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代中国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观念,又反映了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的服饰与礼仪文化,从衣着风格、礼仪仪式、服饰的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衣着风格古代中国的服饰风格历经了多个朝代和时期的演变。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的服饰色彩丰富多样,面料讲究,设计独特。
男子的主要服装有衣、裤、袍、襕等,女子的主要服装有旗袍、褙子、裙和饰物等。
不同朝代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服饰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皇帝和贵族身穿的服饰更加华丽富丽,而平民百姓则以朴素实用为主。
二、礼仪仪式古代中国非常重视礼仪仪式,在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比如婚礼、葬礼、宴会等场合,都需要遵循特定的礼仪程序。
古代婚礼通常以“三礼”为主,即纳采、问名、纳吉。
葬礼中的礼仪讲究更为复杂,包括告别式、灵车队伍、阿片、烧香等环节。
而古代的宴会则有着严格的座次规定,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坐位和受宠程度。
三、服饰的象征意义古代中国的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比如,明代的举人和进士身穿紫袍,象征着雄才大略;皇帝则穿黄色龙袍,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
同时,服饰还表示性别和职业。
古代女子穿旗袍,缠足,都是为了展现女子的温柔和优雅;而士人则喜欢穿文人服饰,以显示他们的学问成就。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传统。
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
通过研究古代中国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形态和价值观,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文明成就。
保护和传承古代服饰与礼仪文化,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习俗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习俗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髓。
本文将从服饰和礼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介绍中国古代的服饰款式、流行趋势以及礼仪习俗的形成和演变。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款式与流行趋势在中国古代,服饰是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在服饰款式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和区分。
古代的服饰可以分为男装和女装,其中男装以长袍为主要款式,女装则以襦裙和袄裙为主要款式。
1. 男装的款式古代男装的主要款式是长袍,有袍、褐、玄武、青囊等不同种类。
袍是一种宽松的上衣,一般到膝盖或者脚踝的位置。
褐是一种袍的变种,多用于日常生活中。
玄武是一种袍的高级款式,通常由天然丝绸制成,色泽华丽。
青囊则是一种袍的官服,上面绣有特定的图案和花纹,代表着特定的身份和职位。
2. 女装的款式古代女装的主要款式是襦裙和袄裙。
襦裙在古代是一种上衣,穿在身上后束上腰带,下面再穿上长裙。
袄裙则是一种上衣加长裤的组合,一般用于寒冷的天气。
女性的服饰注重细节,常常以丝绸、绣花和蝉翼等材料制成,色彩鲜艳且图案繁复。
古代的服饰流行趋势与时代背景、地域差异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不同朝代和地域的人们在服饰的款式、颜色和面料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古代的礼仪习俗在中国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表达敬意和尊重的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和价值观。
1. 家庭礼仪中国古代家庭礼仪注重尊敬和孝敬长辈,尤其对于父母的尊重至关重要。
在古代,孝顺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子女需要按照严谨的礼仪规范对待父母,例如行鞠躬礼、磕头等。
另外,家族丧礼也是古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家族成员按照一定的仪式和规定进行悼念和祭奠。
2. 社交礼仪古代的社交礼仪十分讲究,人们需要遵守一系列规定和约束。
例如在问候他人时要短跪见礼,行礼时双手合十,接受他人的拜访时要举行茶席,服饰和仪容也需要符合礼仪规范。
另外,赴宴时需遵循一定的宴会礼仪,如尊重主人,按照座次有序就坐等。
国学文化常识之古代服饰

4.【芒鞋】就是草鞋,也叫“不借”,据说因为每人能穿得上,不用借别人的, 所以得名。
5.【屐】用木头作鞋底的鞋,雨雪时,当套鞋使用,以防打湿鞋袜。后来泛指 鞋。
6.【谢公屐】南朝谢灵运改进后的一种木屐。木屐底部前后安两个可以拆卸的 木齿。上山的时候前齿拆下,只带后齿,木屐前低后高,踩在上坡路上正好能 保持平行。下山的时候则拆后齿带前齿。
文 化 常 识 之 古 代 服 饰
肆
叁
贰
壹
关常
胫
的见
衣
体 衣
头 衣
目
名和
、
词服
足录Βιβλιοθήκη 解饰衣释相
先秦时期
魏晋时期
唐朝
清朝
(一)头衣 (元服)
1.【冠】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帽
子。又是冕和弁的总称。男子
长到二十岁要行冠礼。古代不
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罪
冠梁
犯、异族人和平民。
簪
冠圈
簪:由笄发展而来,用来绾定发 缨 髻或冠的长针。
• 古代的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 质地:王公贵族寒冷时,有毛皮大衣(裘)穿;天热时, 有高级丝织品穿。而寒士庶人则只能穿布衣、褐和缊袍 (旧絮或乱麻填的旧袍)之类。
• 颜色:隋、唐及宋时,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 以上才能穿。而庶人在隋时穿白色,唐时穿黄、白两色, 明朝则不许庶人穿黄色。
5.【胫jìng衣】即套裤。上古时有袴(kù),袴后无裆,只有两个裤 筒,类似后世的套裤。后来加上裆,称裈(kūn)。裤脚短的称犊鼻 裈(因形状像犊鼻),即现在的短裤衩,一般为贫贱者所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服饰服装礼仪常识-古代礼仪常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古代的服饰服装礼仪常识|古代礼仪常识服饰礼仪是中国文化礼仪之一,从古代就一直传承下来的礼仪。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古代的服饰服装礼仪常识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的服饰服装礼仪常识服饰 -古代服装如果按照人口比率计算,今日几乎所有的人类都穿着衣服。
但是人类是从何时开始有了穿衣服的习惯却不得而知,普通的服装在自然条件下数十年就会分解,因此利用考古学很难获得相关的信息。
如今关于服装的史前史知识基本是根据可能是用来制作服装的工具、原始人画像乃至生物学研究等间接证据推断而来。
21世纪初对一种生活在人类衣服上的虱子做的线粒体DNA检测表明,这种生物大于在万年前同寄生在人类头发中的虱子分离开来,据此推断人类大约在10万年前开始长时间地穿着服装,这一时间同人类进非洲起源假说相接近。
根据这个假说,具有高度智能的人类10万年前从非洲离开,进入相对寒冷的欧亚地区。
已发现的可能是骨针的工具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万年的俄罗斯地区,兽皮可能是最早也是最容易制作的服装,利用树叶、树皮与藤蔓编制衣服则要稍晚一些,至于用纤维编制出布,再用布制作衣服则更为复杂。
在各种植物纤维中,亚麻是最早用于编制服装的。
而已知最早的亚麻纤维出现在距今3万6千年的格鲁吉亚地区。
整块的纺织物更难寻找,而至于说人类为什么会穿上衣服,也是至今不得而知。
从古希腊时人类就开始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流传至今比较有影响力的假说有:保护说:主要是为了驱寒保暖,避免蚊虫叮咬等等。
羞耻说:类似于圣经中的亚当夏娃,认为人类穿衣是为了遮羞。
吸引异性说:与遮羞相反,认为穿衣是为了引起异性人类的注意。
美化说:认为人类穿衣是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美观。
避邪说:主从神话和文化的角度进行解释。
实际上这些假说都有自己不能解释的问题。
简介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
如战国人所撰《吕览》记述,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衣裳。
”这个时代,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对照,应该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内出土的实物有纺轮、骨针、纲坠等,又出土有纺织物的残片。
我国中原甘肃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绘,已将上衣下裳相连的形制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
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
青铜器铭文中,有关服饰的记载有“虎冕练里”、“女裘宝殿”等。
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
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
这些服饰适应了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服饰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
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因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企羡的对象。
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在这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
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原则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愈多,可以用的颜色愈多。
夏商周周朝的服饰: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
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商周时代的服饰: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制度。
七国崛起,各自独立。
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它六国有差异外,其它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侈,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
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
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缛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
汉初服饰,与民无禁。
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
秦汉时期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统治时间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
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
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人类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亚当和夏娃赤身裸体地生活在伊甸园里,没有清规戒律束缚,活得挺自在。
可后来受了蛇的引诱,就吃了果子,就开始有了七情六欲,就开始有了羞耻之心,就羞愧愧地把无花果叶子连缀成衣,聊以遮羞,大约人类的始祖的衣服凝聚的是人的一种羞愧的情绪,还没有遮风挡雨抗御寒冷的功用,也或许伊甸园中压根就没有寒冷。
可大自然毕竟有严冬与酷暑。
所以说后来大约又加入了自然的因素,人们便开始用衣服来一层层地包裹自己,并且越来越厚,越来越严实。
内衣之外要有外衣,外衣之外还要加罩衫,并且是从头到脚,头上加了各式的帽子和头巾,而脚上穿了鞋还不算,还要套上一种叫作袜的东西。
到了印度则更甚,妇女们裹了头巾还不够,还要在脸上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
分析起来,这其中除去了御寒的用途与民俗的原因外,大约还有一些道德观念在作怪。
因为答尔丢夫给我们作了一个极好的例子,桃丽娜因穿得不够严实,脖子下露出了一点白的肌肤,答尔丢夫便内心慌乱,赶紧掏出手帕,吩咐桃丽娜挡挡前胸,从而维持一个正人君子的清白的眼睛。
幸而答尔丢夫死的早,因为衣服发展到后来出现了比基尼,出现了超短裙,并且在料子与做工上勇敢地向“薄露透”发展下去,衣服甩掉了一些实用属性进入审美的领域,时装业成了热门,而时装模特也尽情地在舞台上一展风采,答尔丢夫先生即使阳寿不尽,见了这东西大约也要气得吐血身亡,或者为了维护自我的“贞洁”而索性搞瞎自己的眼睛。
拥有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也不甘于落后,虽偶有村夫野老如农夫樵夫之类或许会赤了膊,《三国演义》中就记载了一个叫许褚的人赤了膊去大战马超,那是基本合法的。
可女子就不行,有三从四德压着,衣着上就得密封自己。
若出了嫁则更甚,动辄就要犯“七出”之条,就要吃休回娘家之苦了。
可是通过衣服这渠道对女性包装归包装,卫道者气势汹汹归汹汹,包装不住的倒是永恒的人性。
相反,过度的包装倒似乎可以扭曲人性。
如一双赤着的脚,不论男女,不论老少,现代人看了似乎没有丝毫的感觉,不就是一双脚嘛。
可中国满清之女性则要用布缠紧缠严,以致缠小缠残,成三寸,穿绣鞋,藏于裙裾之中。
因为层层隐蔽,所以也就神秘,因神秘也就令男子心颤而想探个究竟。
庆幸的是,人毕竟是万物之灵长,人类逐渐地解决了自身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翻过历史沉重的策页,衣服终于发展到了今天。
倘追溯到成衣之前,衣服原本也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一卷卷的布呆头呆脑地挤在布店的柜台上。
可经了裁缝的那双巧手,简单的事情就复杂化了,因为便有了阿Q的毡帽,孔乙己的长衫;也有了三仙姑绣了边的夹衣与老杨同志二斤半重的鞋子。
有了衣的不同,便也有了人的不同。
因为大多数的人就演过或正演着以衣取人的闹剧,譬如现代婚姻上的一见钟情,虽是诗人所极力歌颂的,这却反映了一部分人看问题只限于表面的一种浅见。
衣服少、暴露,人的的思维方式就认为必淫荡,见了留长发着奇装异服的男人就认为必是无赖。
因为这未免鄙陋,不曾听说美院里是找些最淫荡的人做人体模特。
所以倒需要我们记住的话便是:“衣服就是衣服。
”至于穿衣的目的,或有避寒、遮羞、审美、标志等的争议。
其实这种争议也大可不必,因为穿衣的目的是绝不可用唯一的功用来限定而是要因人而异的,譬如一个不名一文的乞丐穿衣是大约很难顾及到审美因素,而一个面对着如山的衣服却叹息没衣可穿的贵妇人大约也不用去考虑避寒的因素吧。
挥金如土的主儿多了,衣店便也投其好,把衣的价码由一位数两位数很快升值到四位,甚至五位。
为了博得“我可比你阔多了”的面子就不惜花了重金去买,而往往穿在身上后让人的感觉并不一定很美。
人之丽质自天生出如同美的芙蓉是自清水出,衣服充其量是个点缀如红花之与绿叶。
难道说如果我们家有了万贯就去搞一套足以显示阔气的金缕玉衣?岂不知显示来显示去却把自己显示到老古董的出土文物堆里去了。
至于衣服的功用在于遮羞,似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羞是源自于知善恶果的一种人类所共存的原始情绪,是人存羞存。
然羞在何处似乎又出了些差异,被人撞见裸身的女子,马来女人要挡肚脐,某些非洲女人要挡臀,阿拉伯女人要挡头与发,中国女人要挡脚与腿,而埃及女人挡的是脸。
如果埃及女人手头没有别的遮盖物,宁可撩起裙袍裸了下体也不能让人看到她的脸。
由此而言,习惯与风俗给穿衣得体与否进行了内涵不同的定义。
穿衣服不是人类耻于裸体的结果,而是穿衣服产生了这种羞耻感。
古代的男女服饰礼仪常识男服服饰: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着。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
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
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
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
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
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
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男服服饰: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古代的服饰服装礼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