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
古代不同场合的礼仪

古代不同场合的礼仪如下是有关古代不同场合的礼仪:1.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 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3.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4.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子,天子,合称为朝觐。
5.揖让: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士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6.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拼]: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7.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8.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中国在世界是一个礼仪之国,在世人的眼中是一个礼仪之邦。
那么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常识有哪些呢?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三: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古代人际交往礼仪

古代人际交往礼仪首先,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
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必须要按照这个地位来进行交往。
比如,当一个普通百姓见到一位高官时,他必须要以恭敬的态度行礼,并等待高官先行行礼后才能作出回应。
这种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行为,既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其次,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礼貌。
在与他人交往时,人们会遵循一种严格的礼仪规范,比如,对长辈要行大礼,问候要恭敬,言语要谦虚,不可过于放肆和粗鲁。
即使在与同辈或晚辈的交往中,也要言谈举止得体,避免冒犯他人的感情。
这种谦恭有礼的行为,反映了古代人们尊重他人的精神和传统价值观。
古代人际交往礼仪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宴会礼仪。
在古代社会中,举办宴会是人们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宴会上,人们不仅要注意与他人的交谈,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
比如,在进席时要以右手为主,右足先进,坐下之后要稳坐,不可乱动,用餐时要有节制,不可过于贪婪和贪吃。
在与他人交谈时,要注意言辞得体,尽量避免争吵和口角。
总之,宴会礼仪不仅是展示个人修养的机会,也是展示社交能力和尊重他人的重要场合。
此外,在古代社会中,人们还特别注重礼尚往来的原则。
在古代社交中,如果受到了他人的款待,就要回赠礼物以示回报。
礼物可以是一些珍贵的物品,也可以是一些精心制作的工艺品。
无论是贵重的珠宝,还是朴素的手工艺品,都可以用来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这种礼尚往来的行为,不仅表现了人们之间互相帮助和互相关怀的精神,也有助于巩固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古代人际交往礼仪是古代社会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这些礼仪规定了人们如何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在语言和行为中如何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礼貌,在宴会和款待中如何表现自己的修养和社交能力。
这些礼仪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也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友好。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中国传统礼仪常识【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
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
周、秦、汉代以右为上。
“左迁”表示降职。
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古代社交礼仪知识

古代社交礼仪知识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那么有关古代的社交礼仪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古代社交礼仪知识。
古代社交礼仪知识一:称呼礼仪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
用于自称的谦称。
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古代文人的行为规范及社交礼仪

古代文人的行为规范及社交礼仪在古代中国,文人被视为社会的精英,他们不仅在诗词、书画、音乐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才能,还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
这些规范和礼仪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身修养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也展示了他们的风范和品质。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人的行为规范及社交礼仪,带您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面貌和心态。
1. 文人的修养与操守古代文人重视个人修养,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
他们始终秉持着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追求道德的高尚。
文人视自己为社会的楷模,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高度的道德操守。
1.1 仁德之道古代文人认为,做人首先要具备仁爱之心,对他人关怀备至。
他们以身作则,关心家人、朋友、邻里,尽力帮助他人解决困难。
而在社交场合中,他们也对他人保持谦和、礼貌的态度,展现出仁德之风。
1.2 忠诚的品质古代文人崇尚忠诚,视之为重要的品质。
他们对国家和君主忠心耿耿,坚守个人的立场和原则。
即使面临压力和诱惑,他们也能坚守初心,不为私利而做出动摇。
1.3 诚实守信诚信是古代文人的基本准则,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遵守自己的承诺。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交往中,他们坚持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始终保持诚实守信的原则。
2. 文人的穿着与仪表作为社会的精英,古代文人注重自己的仪表和穿着,他们认为外表的整洁和得体可以彰显自己的修养和文化素养。
2.1 衣着的讲究古代文人对自己的衣着非常讲究,他们注重色彩和款式的搭配。
在正式场合,他们穿着端庄的长袍和礼帽,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则选择简朴、大方的衣着,避免过于奢华和浮夸。
2.2 发型和胡须的修饰古代文人对发型和胡须的修饰也非常讲究。
他们以整齐、干净的发型展现自己的端庄和内涵。
同时,文人们还注重修剪胡须,使之整齐有序,展示自己的成熟和稳重。
2.3 仪态端庄古代文人的仪态端庄,举止得体。
他们注重举止的优雅和得体,尽量避免粗俗和猥亵的动作。
文人们走路时保持笔直的身姿,坐立时保持端庄的姿势,展示自己的风度和气质。
中国古代的女子社交礼仪

中国古代的女子社交礼仪★中国古代的女子社交礼仪中国古代女子社交礼仪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中国古代女子社交礼仪二: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中国古代女子社交礼仪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唐代的社交礼仪

唐代的社交礼仪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灿烂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
在唐代,社交礼仪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文化修养、social 地位和家族的荣耀。
因此,在唐代社交场合中,讲究着一些特定的礼仪规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绚丽多彩的时代,去了解唐代的社交礼仪。
一、宴席礼仪唐代有着许多的宴席礼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冠盖相望”。
这种宴席通常需要举行在富翁家中,宾客们在宴席开始前先分别前往富翁的家中拜访。
在进入宴会现场后,首先是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坐在宴席桌上。
通常,最尊贵的客人会被安排在主宾席上方,而其他人则依据其身份在不同的席位上坐。
在宴会期间,每个人都需要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如应酬用语、饮酒方式、端正的坐姿等等。
此外,打闹拥挤、乱说乱动,是不礼貌的行为。
二、交际礼仪在唐代,有见面礼和别离礼二种交际礼仪。
见面礼是指在双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需要进行的一系列礼仪。
当时,男子要展现出自己的仪表端正、文学才华和热情好客,而女子则需要展现出美貌与文雅,当她们见面举止得体之后,相互之间便能够轻松愉快地交流。
别离礼则是指在朋友或亲人离别之前所要进行的礼仪。
在别离礼中,人们会送上一些小礼物,如香囊、手帕、书籍、纪念品等等。
这些礼物都有着特定的含义,例如香囊代表着香气奇香、祥和宁静;手帕寓意着互留手绢,伤感离别;书籍则提醒着相约下次相见,共同讨论文学等等。
三、礼仪讲究1、衣着得体。
唐代人比较注重自己的仪态和穿着,通过衣服的颜色、形状和款式,可以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从而影响接待人对自己的印象。
2、座位有序。
唐朝人比较注重就坐的位置,通常在重要的场合,人们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和级别坐在分配好的位置上,这是一种表现尊严和掌握场合规则的方式。
3、语言文雅。
在唐代,人们常常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文雅程度,因为人们的言语可以影响场合氛围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因此,在一些重要场合,人们需要时刻注意用语,以免失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
导语: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下面由xx为您整理出的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
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
路拱而立。
”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
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
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
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
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
今人有“左以待”一语。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
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
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
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佛道徒之死称: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