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史学

合集下载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明史的研究进行综述,从不同角度探讨其特点、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明史是一部详尽而独立的史书。

明史由明代末年编纂而成,时间跨度长达近300年,内容涵盖了明朝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

明史的编纂者力求全面客观,尽可能收集各种史料并进行整理,使得这部史书成为了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史对于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政治制度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较为独特。

明史中详细记载了明朝的官制、地方制度、税收制度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的政治运作。

同时,明史中还有大量关于明朝君臣之间的争斗、宦官干政等揭示了明代政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明史还对于研究明代文化和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之一,文人墨客众多,文化繁荣。

明史中收录了大量有关明代文人的传记、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文化的繁荣与特点。

同时,明史中还有一些关于社会风俗、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记载,使得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明代社会的面貌。

明史的研究对于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首先,明史为后世的明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许多学者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揭示了明代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明朝灭亡的原因、明代社会的动态变化等。

其次,明史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明史编纂者的考证精神和严谨态度,为后世的史学研究者树立了榜样,也为后世的史书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明史是一部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的史书。

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的历史面貌,揭示明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明史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促进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明史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并且对于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明代的文学复古与史学复兴

明代的文学复古与史学复兴

明代的文学复古与史学复兴摘要:明代的文学复古是一个复杂的文学运动,值得我们从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

明代的文学复古在展开过程中突出了对史学资源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突出史传文学的核心地位,反对理学对文学和史学的干预,强调文史在文辞和叙事上的相通性,建立了以理、事、辞为核心的复古理论。

而史学文学化和心学化史学观的形成,则最终导致文学复古运动走向式微。

关键词:文学复古;经史之别;理事之争;文辞与叙事;文辞化如果对先秦以来的文学历史进行高度的逻辑概括,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一个文史哲混融不分的阶段,魏晋六朝则是文学试图独立于经、史的阶段,唐宋古文运动则表现为混融与独立的双向异动。

从这三个阶段的总体发展趋势看,一方面,由于“文以明道”及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占主导地位,使文学的独立意识受到压抑,文学呈现为一个多元混合体,从而形成一种大文学观;另一方面,不同时代的作家对文学情感和文体特征以及文学技巧的不断强调,使文学的独立性愈加突出。

由于中国文学的这种特殊性和和复杂性,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文学都处在经史、文道、文史三个范畴所构成的学术情境之中。

其中,文学与史学的关系尤为密切。

明中期以降,兴起了广泛的文学复古运动。

文学复古借助史学资源展开,成为复古派的一个理论和实践支点。

自此以后,文学借助史学不断扩充,文学得以突破道统的制衡、突破理学的藩篱,并逐渐向文学的独立价值方面发展。

但到晚明,史统却被简单地文学化了,文的趣味超越了史的思想。

史学的文学化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学的独立价值也随之提高了。

一经史关系是古代学术的一个重要命题。

就起源而论,经史同出一源,这在宋元以来已是较为普遍的认识。

载道虽高于载事,但从功能上看是并列的。

在“道统说”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史统要比文统有更大的空间。

当文学要求有所变革时,借助史统资源便成了自然选择,更何况在文章统绪中,史传文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明初,朱右在《文统》一文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章统绪——经是源泉,是“千万世之常经”;诸子则有诞杂之弊;文章则自贾、董以来皆有志于斯文,但直至韩愈才能“追配古作”。

简述明清史学的发展特点

简述明清史学的发展特点

简述明清史学的发展特点明清史学是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从明代开始,到清朝康乾盛世的全盛时期。

它代表了中国历史学的高峰,有着独特的发展特点。

以下将对明清史学的发展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继承传统史学并注重实证主义明清时期,史学家们继承了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包括采用编年体的史书方式、重视实地考察和考证史实等。

在明代,明代儒学家著名的明代史家傅山、马端临都继承传统,进行大量实证历史研究,史册编纂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

到了清代,在康熙、乾隆时期,清朝统治者提倡与支持史学研究,许多朝廷命令规定史学编纂事项,鼓励史书编撰。

这种注重实证、注重史实考察的特点,使得明清史学有很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二、重视研究历史资料和文献整理明清史学家们重视研究历史资料和文献整理,对历代史书、官方档案、家族文书等进行整理和研究。

他们通过整理、校勘和注释史书,搜集丰富的书籍和文献,以期能更好地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明代史学家傅山的《皇清经世书目》系统地整理了历代文献,成为后来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清代史学家郑康成的《明会典》和薛福成的《明熹宗实录》等史书,也是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归纳,对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和参考。

三、关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动态变化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这对当时的史学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

史学家们对明清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动态变化非常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述。

他们进行了对社会制度、政治形态、农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详细考察,从而揭示了明清社会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王夫之的《农村行政经济问题》分析了明代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和影响;王念孙的《清朝史咨》研究了清朝政治体制和官僚制度的变化;顾年生的《蜀学派与东南地方主义》探讨了地方文化和政治的关系等等。

这种关注社会变迁的特点,使得明清史学具有强烈的历史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现实启示。

四、注重政治功利和正统意识总之,明清史学在中国历史学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继承了传统史学的方法,注重实证主义,重视研究历史资料和文献整理,关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动态变化,同时注重政治功利和正统意识。

试析王阳明心学对明代史学的影响

试析王阳明心学对明代史学的影响

试析王阳明心学对明代史学的影响王阳明一生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破山中贼”;一是“破心中贼”。

前者是指他镇压民间动乱、维护明朝廷统治秩序的事功;后者是指其建立心学理论体系的学术成就。

他以“辅君”“淑民”为目的,自认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挽救明王朝的统治危机。

他的主要学术活动是在南宋陆九渊开创的心学基础上,发展和奠定了中国心学的理论体系。

他精通儒、道、佛等诸家学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更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对后世影响可谓深远。

明初,程朱理学在思想界一统天下,“非朱氏之言不尊”,圣道已明,“不烦后人发挥,照他说的去做就成”。

这种思想沉闷导致理学日趋僵化、没落,面对明朝中期的社会危机,更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顺应“天下之士,厌常喜新”的思潮,集南宋以来“心学”思想之大成,建构了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理论体系。

他用四句话概括了他的主要哲学思想,被后人称为“王门四句诀”,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诀,可谓是“阳明学”的真谛。

王阳明心学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形成了对官学权威的冲击和否定,为知识界的思想解放提供了一定的氛围。

其后,以泰州学派的兴起为标志的儒学世俗化思潮,尤其是一些具有异端色彩的政治思想,都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在宋明理学中形成了陆王学术流派,在明中、后期的思想界曾经风靡一时,一度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左右中国思想界长达百年之久。

王门心学与官学化的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相呼应,形成了另一种官学政治认知系统,在明代中期以后的政治思想界影响极广,从而使明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越发显得多样化而异彩纷呈。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把王门后学分为浙中王门、南中王门、粤中王门、江右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及泰州学派八派。

二十世纪以来的明代史学研究

二十世纪以来的明代史学研究
关研 究也 取 得 了不 少 成 就 , 人 们 渐 渐 意 识 到这 样

个事实 : 以往世 人对 明代 史学 的种 种 “ 恶评 ” , 似

“ 通” : 明代史 学整体 研 究
乎是一种误读 。明代 史学作为中国史学史谱 系 的重要 一环 , 其 间也 蕴 含 着 丰 富 的史 学 文化 遗 产
刘 小龙 , 朱 艳
( 武 汉 大 学 历史 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2 )
[ 摘 要] 明代史学是 中国史学发展历程 中的重要一环 , 自有其独 到的价值 。真 正意义上 的明代史学 研究 , 始于 二十世纪初 , 其滥觞于 国外 , 成熟于国 内, 至今 已形成了研究的 国际化局面 ; 它历经了通史论著 中的整体研究 、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0 6—0 7
整 体研 究 , 亦 即综 合 研 究 , 是指 把 明 代史 学作
为 一个 整体 进行 综合 考察 的宏 观研 究 。它可 以分
作者简介 : 刘小龙 ( 1 9 8 8 ~) , 男, 四川营 山县人 ,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明史 ; 朱艳 ( 1 9 9 0一) , 女, 四川 营山县人 , 研究方
7 0
第3 4卷
刘小龙 , 朱
艳: 二 十 世 纪 以来 的 明代 史 学 研 究
第 4期
为两类 : 其一 , 在 中国史学史 通史领 域 , 专 十
16720563201704007012终明一代二百七十余年既没有产生诸如枟史记枠枟通典枠枟资治通鉴枠枟通鉴纪事本末枠那样彪炳后世的史学记述著作也没有像枟史通枠枟文史通议枠那般炫耀夺目的史学理论著作问世修史制度与史书体裁等也只是在前代的大框架下继续运作加之官修史书与私修野史的种种弊端故而一直以来人们对明代史学的评价都不高

明清史学的传承与创新

明清史学的传承与创新

明清史学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华文化史上,明清史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

明清时期,众多学者探讨了历史的本质和意义,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历史观。

这一学派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今历史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明清史学的传承明代的史学家主要是司马光、贾仲明等人。

他们着重强调史学应该以传统的经籍为基础,对历史应该进行严格的考证和分析。

司马光创立了“以经籍为史”的学派,强调史学研究应该以《史记》为典范,以伦理为中心,追求“正义”,在社会中扮演“规范行为”的作用。

贾仲明则在司马光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考据细节,以求准确和真实。

他提出“观微识著”的观点,即通过对一些看似微小的细节进行分析,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

在明末清初,史学开始向更为细致和深入的方向发展。

清代学者钱谦益主张史学需要“用功于考实”,即要走向更高的考据水平。

此后,顾炎武、黄宗羲、章学诚等一系列学者都致力于精细的史料搜集和研究。

他们对经济、文化、法律、思想等课题的探讨,推动了整个明清史学的繁荣。

明清史学的创新明清史学虽然重视经典史籍,但并非墨守成规。

它们也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创新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钱谦益所倡导的“实证主义”。

这一方法注重实证和验证,强调在研究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它大大提高了史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得史学可以更加严谨地走向前沿。

与此同时,明清史学也重视对社会、经济等多元元素的研究。

顾炎武等学者提出“史有本末,事有始终”之说,关注历史事件的各种背景和因素,塑造了复杂而立体的历史画卷。

在他们的研究中,各个层面的历史事件都获得了充分的考虑,这使得史学的研究更加综合和全面。

明清史学的价值明清史学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影响不亚于关公战秦琼。

它们不仅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历史哲学和方法论,更为中国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和数据。

这些丰富的资源,使得中国历史研究不仅能够更多地开展经验比较,也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有理有据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明清史学还启示了当代历史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明代史学研究述评

明代史学研究述评

经 世视 野下 的

资治

明道
明 代王 宗沐 与薛应旅续
异 同 之探
吴漫

讨》

山 东 社 会 科学 》
2 006
年第 3 期


对 二者 的 史学 思 想 作 了 初 步 比 较



代宋 史撰 述 的 历 史编 纂 学 成就研 究》
私修 史 书 中 对

史学 月 刊 》
20 1

年第




以 明 代 中 后期

宋 史》 的 重 编


革新 等作 了 细 致 梳理

认 为 明 中 后 期重 修 的

宋史》

表现 出 形 式 多 样
书 法 独特


求 实致 用 的 历史 编 纂学 特点

其他 如 展龙
陈丽 萍

论焦 竑

献征 录

的 史料 价 值 》



史 学 史 研究 》
20 1 5
年第


认 为 无 论 国 家 的 史 学行 为 还 是私人 的 野 史 稗乘

对严 嵩 的 形 象都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影 响


此 可 以 看 出 历 史撰 述 的 事 实判 断 与 价 值判 断 两 者是 相 互 依存 的

文 中 理性 地 分析 了
大 多数 学者认 为 明 中 后 期 的 私修

史 书 是明 代史 学的

明代史学编年

明代史学编年

洪武三年(1370) 宋濂、王袆主编《元史》212卷成史家陈桱卒史家杨维祯卒五年(132) 危素卒十七年(1384) 张九韶《元史节略》2卷刊刻十九年(1386) 梁寅《元史略》4卷刊刻建文四年(1402) 方孝孺卒永乐元年(1403) 胡粹中《元史续编》16卷成十三年(1415) 陈诚上《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郑柏《金华贤达传》12卷重刊四年(1429) 刘刻《资治通鉴节要续编》30卷成七年(1432) 刘郯《资治通鉴节要续编》30卷刊刻九年(1434) 巩珍《西洋番国志》成正统元年(1436) 费信《星搓胜览》刊刻十二年(1447) 范理《读史备忘》成十三年(1448) 周叙要求重修《宋史》景泰二年(1451) 马欢《瀛涯胜览》成七年(1456) 晏璧《史〓》20卷刊刻天顺六年(1462) 姚堂《润州贤达录》6卷刊刻成化五年(1469) 《宋论》作者刘定之卒十二年(1476) 商辂进呈《续资治通鉴纲目》27卷十三年(1477) 程敏政《宋纪受终考》2卷成谢铎《尊乡录》41卷成十四年(1478) 彭韶成《国朝名臣录赞》十五年(1479) 程敏政《宋遗民录》15卷成十六年(1480) 谢铎《伊洛渊源续录》卷成十七年(1481) 丘浚《世史正纲》32卷成二十年(1484) 《增修附注资治通鉴节要续编》第三次重刊王祎《续大事记》77卷刊刻二十二年(1486) 蒋谊《续宋论》3卷刊刻弘治元年(1488) 张时泰《续通鉴纲目广义》成二年(1489) 程敏政《道一编》5卷成莫旦《大明一统赋》3卷刊刻四年(1491) 程敏政《宋纪受终考》2卷刊刻七年(1494) 王弼《尊乡录节要》4卷刊刻八年(1495) 许浩《宋史阐幽》刊刻九年(1496) 谢铎《伊洛渊源续录》6卷刊刻十年(1497) 《通鉴续编节要》第四次刊刻十一年(1498) 周礼《续通鉴纲目发明》成杨廉《皇明名臣言行录》4卷、《皇明理学名臣言行录》2卷刊刻十二年(1499) 《志略》作者廖世昭中进士十三年(1500) 尹直《皇明名臣言行通录》12卷刊刻十四年(1501) 《考亭渊源录初稿》作者宋端仪卒十五年(1502) 《宋元史臆见》作者何乔新卒十六年(1503) 尹直《南宋名臣言行录》16卷成十七年(1504) 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31卷成尹直《名相赞》5卷成《历代名贤确论》100卷刊刻十八年(1505) 徐纮约卒于此年徐纮《皇明名臣琬琰录》24卷、《续录》22卷刊刻《春秋列传》作者刘节中进士正德元年(1506) 王朝佐《东嘉先哲录》20卷成《荒史》作者陈士元生二年(1507) 李东阳等奉敕修成《历代通鉴纂要》92卷三年(1508)程瞳《新安学系录》16卷刊刻钱贵《吴越纪余》5卷成十年(1515)程瞳《闲辟录》10卷成十一年(1516)张芹《建文忠节录》成邵宝《学史》13卷刊刻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2卷刊刻十五年(1520) 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成嘉靖元年(1522) 祝允明《罪知录》10卷成书二年(1523) 薛俊《日本国考略》1卷成于此年三年(1524) 许诰《通鉴纲目前编》3卷成郑晓《九边图志》30卷成许相卿《史汉方驾》35卷刊刻四年(1525) 金〓《历代诸史会编》112卷刊刻郑岳《莆阳文献》(文13卷、列传75卷)成程敏政《宋遗民录》15卷刊刻《考信编》作者杜思生五年(1526) 黄佐《广州人物传》24卷成七年(1528) 官修《嘉靖政要》八年(1529) 桂萼《广舆图叙》四册成《伊洛渊源录》、《伊洛渊源续录》重刊李梦阳卒郭棐生九年(1530)陆深《史通会要》3卷成十年(1531) 陆粲《左传附注》、《春秋胡氏传辨疑》成十一年(1532) 徐咸《近代名臣言行录》6卷刊刻丰坊《世统》成凌迪知生十二年(1533) 唐瑶《历代志略》4卷刊刻十三年(1434) 许论上《九边图论》安都上《十九史节定》马荩臣作《吴越备史图表》1卷刊刻十四年(1535) 马荩臣《五代史吴越世家疑辩》1卷成金贲亨《道南书院录》5卷刊刻十五年(1536) 黄衷《海语》3卷成顾磷《国宝新编》1卷刊刻政府曾想重修宋元史陆粲作《与华修撰子潜论修史书》十六年(1537) 《国朝史余》作者陆采卒十七年(1538) 许论《九边图论》1卷刊刻李默《建宁人物传》4卷刊刻十九年(1540) 李文凤《越娇书》20卷成二十年(1541) 魏焕《皇明九边考》10卷成书罗洪先《广舆图》2卷约成于此年二十一年(1542) 许相卿《革朝志》10卷成吴朴《龙飞纪略》8卷成二十三年(1544) 魏焕《皇明九边考》10卷刊刻陈霆《唐余纪传》24卷成二十四年(1545) 廖道南《殿阁词林记》22卷成二十五年(1546)廖道南《楚纪》60卷成王洙《宋史质》100卷成《金辽小史》作者杨循吉卒二十六年(1547) 王绅《史学纲领》5卷刊刻《皇明献实》作者袁袠卒嘉靖二十七年(1548) 陈建《学蔀通辨》成俞宪《皇明进士登科考》12卷刊刻王士翘《西关志》32卷刊刻二十八年(1549) 徐咸《皇明名臣言行录》前集12卷、后集12卷刊刻金贲亨《台学源流》7卷成郑晓《删改史论》2卷刊刻二十九年(155o) 倪辂《南诏野史》1卷刊刻《史窃》作者尹守衡生三十一年(1552) 陈建《皇明启运录》8卷刊刻陈士元《荒史》成三十二年(1553) 沈应魁《皇明名臣言行录新编》34卷刊刻王宗沐《皇明名臣言行录》刊刻秦瀹《战国人才言行录》10卷刊刻三十三年(1554) 万表《皇明经济文录》41卷刊刻赵宸《读史愚见》4卷刊刻三十四年(1555) 陈建《皇明资治通纪》42卷刊刻柯维骐《宋史新编》成潘埙《淮郡文献志》27卷刊刻三十五年(1556) 周复俊《元史弼违》2卷刊刻邵经邦《弘简录》254卷成《大明初略》作者孙宜卒三十六年(1557) 张天复《皇舆考》10卷刊刻季本《春秋私考》36卷刊刻高岱《鸿猷录》16卷成三十七年(1558) 应廷育《金华先民传》10卷成采朱德《倭变事略》成罗洪先《广舆图》2卷重刊三十八年(1559) 金贲亨《道南书院录》5卷重刊三十九年(1560) 马荩臣《五代史吴越世家疑辩》1卷刊刻吴蕃《三传》8卷刊刻四十年(1561) 唐顺之《左编》142卷刊刻郑若曾《筹海图编》13刊刻四十一年(1562) 《皇明大纪》作者夏浚卒四十三年(1564) 杨应诏《闽南道学源流》16卷刊刻四十四年(1565) 张之象《太史史例》100卷刊刻四十五年(1566) 薛应旂《宋元通鉴》157卷刊刻项笃寿辑《全史论赞》81卷刊刻郑晓《吾学编》69卷成郑晓卒黄佐卒嘉靖年间陈尧《史衡》6卷刊刻《秘阁元龟政要》16卷成隆庆元年(1567) 王宗沐《续资治通鉴》研卷刊刻二年(1568) 邓球《皇明泳化类编》136卷刊刻三年(1569) 薛应旂《重编考亭渊源录》24卷刊刻瞿景淳卒四年(1570) 朱睦〓《皇朝中州人物志》16卷刊刻蔡国熙《守令懿范》4卷刊刻《嘉隆两朝闻见纪》作者沈越卒五年(1571) 姚咨《纂补春秋诸名臣传》13卷刊刻陈鎏《皇明历科状元录》4卷约刊于此年王宗沐《续资治通鉴》重刊六年(1572) 祝允明《罪知录》重刊梁梦龙辑《史要编》10卷刊刻黄汴《一统路程图记》8卷刊刻万历元年(1573) 官方复起居注之职张居正主持两朝实录的续修工作林有望辑《新刊未轩林先生古今名家史纲疑辨》4卷刊刻高拱《边略》5卷刊刻《同姓诸王传》作者陈鼓典生二年(1574)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24卷成陈士元《荒史》刊刻三年(1575) 《楚纪》刊刻四年(1576) 郑汝璧《皇明功臣封爵考》8卷成刘效祖《四镇三关志》10卷刊刻五年(1577) 卜大有《史学要义》5卷刊刻《皇明名臣墓铭》作者朱大韶卒六年(1578) 劳堪《宪章类编》42卷刊刻何镗编辑的《修攘通考》6卷刊刻七年(1579) 杜思《考信编》刊刻八年(1580) 范大冲《三史统类臆断》成九年(1581) 史家雷礼卒十年(1582) 范守已《肃皇外史》46卷成十一年(1583) 项笃寿《今献备遗》42卷刊刻雷礼《国朝列卿表》139卷刊刻严从简《殊域周咨录》24卷刊刻徐学漠《世庙识余录》26卷成十二年(1584) 王世贞《皇明名臣琬琰录》32卷成郭大有《新刻官板大字评史心见》12卷刊刻萧彦等《掖垣人鉴》16卷刊刻十三年(1585) 罗日褧《咸宾录》8卷成十四年(1586) 蔡汝贤《东夷图像》、《东夷图说》刊刻《昭代典则》作者黄光升卒十五年(1587) 姜宝《稽古编大政记纲目》8卷刊刻邹泉《尚论编》20卷刊刻重录《明实录》小型本,实录开始外传邹泉《宗圣谱》14卷刊刻徐咸《近代名臣言行录》重刊十八年(1590) 魏显国《历代史书大全》刊刻王世贞《镌王凤洲先生会纂纲鉴历朝正史全编》23卷刊刻《国朝纪要》等作者王世贞卒十九年(1591) 罗日褧《咸宾录》8卷刊刻二十年(1592) 邓元锡《函史》刊刻魏显国《列国史补》18卷刊刻吴瑞登《皇明绳武编》成李言恭、郝杰《日本考》5卷约成于此年二十一年(1593) 郭子章《圣门人物志》12卷成邓元锡《皇明书》45卷成陈于陛上《恭请圣明敕儒臣开书局纂辑本朝正史以垂万世疏》二十二年(1594) 官修正史开始朱鹭《建文书法拟》5卷成萧大亨《夷俗记》1卷刊刻吴瑞登《两朝宪章录》20卷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14卷约成卢傅印《职方考镜》6卷刊刻二十三年(1595) 正史纂修继续进行南轩《通鉴纲目前编》25卷成《皇明人物考》6卷刊刻二十四年(1596) 正史纂修继续进行支大纶《世穆两朝编年史》6卷刊刻吴瑞登《诸儒述概天集》24卷成王士骐《皇明驭倭录》9卷成刘元卿《诸儒学案》25卷刊刻朱正色《涉史雄谭》8卷刊刻二十五年(1597) 官修正史失败王士性《广志绎》6卷成二十六年(1598) 屠叔方《建文朝野汇编》20卷成谭希思《四川土夷考》刊刻二十七年(1599) 李贽《藏书》8卷刊刻沈越《嘉隆两朝闻见纪》12卷刊刻二十八年(1600) 黄光升《昭代典则》28卷刊刻顾正谊《顾氏诗史》15卷刊刻陆应阳《广舆记》24卷刊刻二十九年(1601) 徐学聚开始著《国朝典汇》三十年(1602) 张朝瑞《表忠汇录》6卷成吴士奇《史裁》26卷刊刻雷礼等《皇明大政记》25卷刊刻焦竑《国史经籍志》5卷刊刻三十一年(1603) 王圻《续文献通考》254卷刊刻绕汝梧《历代史正》2卷刊刻陈继儒辑《逸民史》22卷成冯应京《皇明经世实用编》28卷成三十二年(1604) 王兆云《词林人物考》12卷刊刻朱鹭《建文书法拟》刊刻谢陛《季汉书》60卷成卜世昌刊刻《皇明资治通纪全书》李纯卿、李槃《世史类编》45卷刊刻程元初《历代二十一传》刊刻三十三年(1605) 周汝登《圣学宗传》18卷刊刻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109卷刊刻唐顺之《荆川先生右编》40编刊刻卜世昌《皇明通纪述遗》12卷成《粤大记》作者郭棐卒三十四年(1606) 魏显国《历代相臣传》168卷、《历代守令传》24卷刊刻汪若霖要求重修正史李廷机《汉唐宋名臣录》5卷成袁黄《历史纲鉴补》39卷成郑晓《删改史论》2卷、《国朝制书》刊刻三十五年(1607) 童时明《昭代明良录》20卷成姚士舞《后梁春秋》2卷刊刻郭良翰《历代象贤录》20卷成三十六年(1608) 郑贤主编的《古今人物论》36卷刊刻钱岱《两晋南北合纂》40卷成书沈朝阳《通鉴纪事本末前编》18卷成王士骐《中弇山人稿正统论》刊刻朱谋〓《邃古记》8卷刊刻余懋学《诸史随笔》2卷刊刻《图书编》作者章潢卒苏文韩《晋书纂》刊刻三十七年(1609) 黄凤翔《嘉靖大政类编》2卷刊刻于慎行《读史漫录》刊刻《辽小史》、《金小史》重刻彭以明《二十一史论赞辑要》36卷刊刻李维桢续补雷礼《国朝进士列卿表》三十八年(1610) 吴崇节《新镌古史要评》5卷刊刻周汝登《王门宗旨》14卷成袁黄《鼎锲赵田了凡袁先生编纂古本历史大方纲鉴补》39卷刊刻姚舜牧《史纲要领》36卷刊刻《史待》作者陈翼飞中进士谭希思卒三十九年(1611) 李贽《续藏书》27卷刊刻张大龄《玄羽外编》46卷刊刻四十年(1612) 汪国楠《皇明名臣言行录新编》44卷刊刻瞿九思《万历武功录》14卷成程百二主编的《方舆胜略》18卷、《外夷》6卷刊刻四十一年(1613) 过庭训《圣学嫡派》4卷刊刻周之纲《史乘纂误》刊刻朱睦〓《圣典》24卷刊刻钱岱《两晋南北合纂》刊刻王在晋《海防纂要》14卷刊刻郭子章《郡县释名》26卷刊刻魏浚《西事珥》8卷刊刻吴从先《史纲评要》刊刻四十二年(1614) 洪垣《觉山洪先生史说》2卷刊刻张燧《千百年眼》12卷刊刻唐顺之《左氏始末》12卷刊刻四十三年(1615) 涂山《明政统宗》30卷刊刻黄汝亨《廉吏传》成熊尚文《兰曹读史日记》4卷刊刻钱世扬《古史谈苑》36卷刊刻周永春《万历丝纶录》6卷刊刻马维铭《史书纂略》刊刻何栋如《皇祖四大法》12卷刊刻毛一公《历代内侍考》14卷成林之盛《皇明应溢名臣备考录》12卷约成冯从吾《元儒考略》4卷成四十四年(1616) 焦竑《国朝献征录》120卷刊刻张燮《东西洋考》12卷刊刻四十五年(1617) 许重熙《国朝殿阁部院大臣年表》15卷刊四十六年(1618) 郭良翰《理学宗旨》36卷成张弘道、张凝道《皇明三元考》14卷约刊四十七年(1619) 谢肇淛《史考》9卷刊刻王志坚《读史商语》4卷刊刻钟惺《史怀》成,先刊9卷四十八年,即泰昌元年(1620)张铨《国史纪闻》12卷成《应溢名臣传》作者林之盛卒程开枯《筹辽硕画》46卷成万历年间贺祥《史取》12卷约成天启元年(1621) 开始修两朝实录茅元仪《武备志》240卷刊刻茅瑞征《万历三大征考》5卷、《东夷考略》3卷刊刻黄凤翔《嘉靖大政编年记》刊刻吕邦耀《续宋宰辅编年录》26卷刊刻颜季亨《国朝武功纪胜通考》8卷刊刻陆化羽《目营小辑》4卷刊刻廖用贤《尚友录》22卷刊刻二年(1622) 董其昌成《万历事实纂要》、《神庙留中奏疏》过庭训((本朝京省人物考》77卷刊刻史继偕《皇明兵制考》约刊于本年何乔远《闽书》刊刻《明右史略》作者冯复京卒三年(1623) 王惟俭《宋史记》约成于此年何乔远《名山藏》已有抄本传世颜季享《经世急切时务九十九筹》10卷刊《光宗实录》8卷成何三畏《云间志略》24卷刊刻四年(1624) 解学龙要求重修正史徐象梅《两浙名贤录》54卷、《外录》8卷刊刻吴亮《名世编》8卷刊刻徐学聚《国朝典汇》200卷刊刻张铨《国史纪闻》12卷刊刻赵维寰《雪庐读史快编》60卷刊刻董斯张《吴兴备志》32卷成朱谋〓卒五年(1625) 杨维休成《泰昌日录》2卷刘宗周《皇明道统录》成查应光《靳史》30卷刊刻六年(1626) 重修《光宗实录》朱怀吴《昭代纪略》5卷刊刻项梦原《读宋史偶识》3卷刊刻《隆万两朝列卿纪》作者黄尊素卒王惟俭约卒于此年七年(1627) 张萱《西园闻见录》109卷成沈国元《皇明从信录》40卷刊刻钱谦益《皇明开国功臣事略》成杨时伟《狂狷裁中》10卷刊刻于天启年间《吴越史》26卷刊刻于天启间吴弘基《史拾》35册刊刻祟祯元年(1628) 尹守衡《史窃》成李日华《官制备考》2卷刊刻方孔炤《全边纪略》12卷刊刻钟惺《鼎镌钟伯敬订正资治通鉴纲鉴正史大全》74卷刊刻岳元声卒二年(1629) 始修《熹宗实录》茅瑞征《皇明象胥录》8卷刊刻徐与参《本朝生气录》16卷刊刻宋存标《秋士史疑》4卷刊刻金日升《颂天胪笔》24卷成徐日久《〓言》刊刻三年(1630) 《神宗实录》成沈国元《两朝从信录》34卷成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208卷刊刻吴伯与《宰相守令合宙》13卷刊刻丘文学《历代纪元考》成《国朝名臣言行略》作者刘廷元卒四年(1631) 孟称舜《孟叔子史发》刊刻何乔远卒尹守衡卒五年(1632) 朱国祯《皇明史概》120卷刊刻吴伯与《国朝内阁名臣事略》16卷刊刻陈龙可《皇明十六朝广汇纪》28卷刊刻张岱《古今义烈传》刊刻六年(1633) 文震孟、许士柔要求重修《光宗实录》张燧《经世挈要》22卷刊刻郭凝之《孝友传》24卷、《皇明孝友传》8卷刊刻潘光祖《汇辑舆图备考全书》18卷刊刻七年(1634) 《副书》作者吴士奇约卒于此年林德谋《古今议论参》55卷刊刻王光鲁《阅史约书》初刊八年(1535) 陈组绶《皇明职方地图》3卷刊刻丘文学《历代纪元考》刊刻九年(1636) 高汝拭《皇明法传录》50卷刊刻许重熙《宪章外史续编》14卷刊刻钟惺《史怀》刊刻徐昌治《昭代芳摹》35卷刊刻十年(1637) 沈国元《二十一史论赞》36卷刊刻姚允明《史书》10卷刊刻十一年(1638) 董其昌《皇明通纪全书》45卷刊刻刘鳞长《浙学宗传》刊刻范景文《昭代武功编》10卷刊刻徐奋鹏《古今治统》成陈子龙等编的《明经世文编》成孙范《左传分国纪事本末》22卷刊刻严衍《资治通鉴补》294卷成朱荃宰中举十二年(1639) 尹守衡《皇明史窃》107卷传于世蔡保祯《孝纪》16卷《拾遗》1卷刊刻蒋之翘《删补晋书》130卷刊刻十三年(1640) 何乔远《名山藏》109卷刊刻十四年(1641) 孙悫《唐纪》55卷成张萱卒《历代史论》作者张溥卒十五年(1642) 刘振《识大录》约成于此年刘綦《通鉴全史汇编历朝传统录》8卷刊冒起宗《拙存堂史括》3卷刊刻十六年(1643) 周婴《卮林》11卷成张自勋《通鉴续麟》成吴国辅、沈定之《今古舆地图》3卷刊刻王光鲁《阅史约书》增订本5卷刊刻钱谦益《开国群雄事略》、《明太祖实录辨证》成王在晋卒郑郊《史统》146卷成张墉《廿一史识余》37卷刊刻严衍《资治通鉴续编》157卷成祟祯年间《皇明二祖十四宗增补标题评断实记》刊江旭奇《通纪集要》60卷刊印须子评、“借绿轩”编辑《尚论编》7卷刊刻二年(1645) 郭之奇《稽古篇》55卷刊刻沈国元《大事记》6卷刊刻吴学俨等编《地图综要》3卷刊刻三年(1646) 《明季甲乙两年汇编》3卷成四年(1647) 唐大章《书系》16卷刊刻五年(1648) 邹漪《启祯野乘一集》重刊七年(1650) 钱士升《南宋书》成九年(1652) 《史纠》作者朱明镐卒十一年(1654) 张岱《石匾书》成朱里《续史论断》18卷成十三年(1656) 王光鲁《阅史约书》增订本5卷刊刻十四年(1657) 邹漪《明季遗闻》成朱里《续史论断》18卷刊刻于世十五年(1658)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刊刻谷应泰《明纪》132卷成范光宇《史评》10卷刊刻十六年(1659) 傅维鳞《明书》部分刊刻十七年(1660) 庄廷〓《明史纪略》刊刻十八年(1661) 彭孙贻《平冠志》12卷刊刻康熙元年(1662) 《天下郡国利病书》成二年(1663) 《明夷侍访录》成吴炎、潘怪章卒五年(1666) 孙奇逢《理学宗传》成七年(1668) 刘心学《四朝大政录》成八年(1669) 史家文秉卒十年(1671) 计六奇《明季北略》24卷、《明季南略》16卷成十五年(1676) 周士仪《史贯》刊刻十八年(1679) 俞汝言卒二十年(1681) 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95卷刊刻政府下令征收私修明史著作三十四年(1694) 黄宗羲卒傅維鱗《明书》刊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史学的转型明代史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觉得没什么成绩可言,其实明代史学著作的数量是惊人的,其质量也是不可轻忽的。

到了嘉靖以后的晚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本文将在综述明代史学发展历程基础上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明代史学发展的历程从14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70年代,这300多年的史学研究史,是明代史学发展的时期。

那么。

对于明代史学的发展时期如何分段,史学界有不同的分法。

在本文中,我将把洪武元年至正德末年作为前期,嘉靖元年至万历二十一年为中期,明末清初为后期。

[1]这种分段法突出了明代史学由理学化走向非理学化这一渐变的历程。

(一) 理学影响下的明初史学明代初期的史学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直录当时的政事。

这包括两种途径,即官方记录和民间个人记述。

明初政府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修史的传统,沿袭前朝旧制,设翰林院,置史官掌修国史。

老皇帝死后,新即位的皇帝即诏修前一代实录,以勋臣为监修官,阁臣充总裁官。

土木之变之前,明朝政府共修出了实录四部。

明朝中期和后期继续实行这一制度。

从太祖到熹宗共十五朝,先后修成十三部,共2925卷。

明代各朝实录所记内容十分丰富,他以编年体的形式,不断地记载一朝的诏敕令旨、政务活动、财政赋役、政治制度、典章制度、官员升迁,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关系等等,保存了具有重要的历史史料价值的原始材料。

[2]民间个人记述多是跟随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等人创业从政的人,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事情记录下来。

如詹同、宋濂等是明初的名臣,他们撰写的《大明日历》100卷,详细记载了明朝自朱元璋1356年临濠起兵,至1373年征伐戎绩、礼乐沿革、行政设施、群臣功过、四夷朝贡等事。

[3]刘辰在明初曾奉命出使方国珍,以后又参与修《太祖实录》,其《国初事迹》一卷所记之事都是作者亲见亲闻,因此比较真实确切,无所隐讳。

金幼孜曾于永乐八年(1410年)和永乐十二年(1414年)先后两次随朱棣北征,其所著《北征录》和《北征后录》各一卷,即他在行军途中,逐日据马鞍撰写而成。

他们记录了朱棣关于北征的言行与行军路程、作战状况、气候、见闻等等,为研究明初与蒙元残部斗争以及经营北部边疆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二,由于明王朝刚刚建立,朱元璋等人为了恢复封建秩序,建立了一系列比较完备的封建国家机器,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和颁布了各种法令,规定诸司规章,这些法令和规章文书本身原不是史书,但为后人研究明史提供了资料。

如1367年开始制定,后经屡次改定,最后于1392年正式颁布的《大明律》以及为解释补充明律而编成的《大诰》、《大诰续编》、《三编》,1393年翟善完成了对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五军都督府的职掌作了详细叙述的《诸司职掌》十卷,都属于此类资料。

明代前期的史学是宋元理学化的延续,在某种程度上理学化程度比宋元时期还要高。

经过长期的角力,叙事史学范型早已为学者所否定,理学化史学观念普遍为社会所接受。

正统论的起伏,直接制约了修史活动。

民族矛盾一旦激烈,民族主义史学思想就炽热,重新改写历史就成了史家的任务。

在明代前期的理学化程度比较高的年代里,有的只是扭曲了的纲常史学作品。

所幸的是上述官方修史《元史》、《明实录》、方志没有完全理学化,他们的编纂水平可能不高,但总算保住了传统叙事史学的香火。

官方修史也有纲常目标,只是没有学者走得那么远,程朱理学化学者追求永恒的道德标准,而政治家更注重现实的政治需要,这是双方行为不同的原因所在。

这一时期,外国史地学的异军突起,多少给沉闷的史学局面带来一丝生机。

不过,这种成分在当时的史界占的份额不大,因而难以有大的作为。

[5]总的说来,明代前期虽然也出了一些史著,但是不十分理想。

原因在于经济落后,政治专制,思想一统,整个社会铁板一块。

史学的理学化扼杀了前期史学的生机与活力,从史家队伍结构来分析,前期史加主要是史官,每次官修,都动用了大批的史官。

史官之外的出身低层官员的史家队伍十分小。

也就胡粹中、范理、陈诚、费信、蒋谊、许浩等人,他们的地位不高,作品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与后期的史家群体相提并论。

真正意义上的史家群体消失了,学术自然也难以有大的作为。

(二)明中叶,史学转型嘉靖至万历初年,是明朝史学的转型期。

史学由理学向非理学转变。

一方面,理学化史学依然存在。

这突出表现在通史、断代史的改写方面,纲常正统论仍是其指导思想。

宋元史的改写,是这个时期的热点。

成书不少,至今留下来的仍有《宋史质》、《宋史新编》,此外,五代史方面还有《唐余纪传》,通史方面有《弘简录》、《左编》、《函史》,这些作品的指导思想,其一是化繁为简,以适合当代读者阅读;其二,是宣传华夷之辨,振兴民族精神。

[4]《宋史质》、《唐余纪传》、《弘简录》比较典型。

《宋史质》在讲道德正统之余,能兼顾到学术性,这是它的长处,也是此书仍受今人重视的原因之所在;《左编》是一部讲治理的书,同时贯穿了较强的正统思想,是一部政治化、正统化比较高的史著。

《函史》是一部从理学家提倡的天人相应关系来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史著。

有较强的正统、道德色彩,同时也讲道德评判。

这是一部典型的理学化作品,这些作品得存在,表明宋明以来理学化史学仍有较大的市场。

另一方面,叙事考信传统受到学者的追捧。

正统、嘉靖年间,是明朝学术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时期。

经济的进步,引起了学术上的变化。

程朱理学受到挑战,王学开始崛起。

在这个大背景下,理学受人鄙视,传统的经史文重新受人推崇。

这也就是明中叶所谓的史学复古,史学复古就是否定理学化史学,提倡传统的叙事考信史学。

新范型史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批判理学化史学。

正德、嘉靖时期,代表人物是“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万历初期,有王世贞,此外,李梦明、杨慎等人也有批评宋学的言论。

批判旧范型史学,为新范型史学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考信的兴起。

考信由古籍考据开始,进而延伸到当代史领域。

前者的代表是杨慎,胡应麟,后者的代表是王世贞。

考信的兴起,表明了明代史学的学术色彩强了。

第三,叙事理论受人重视。

新史学的确立,需要有自己的理论。

明中叶以来,虽然没有产生《史通》那样的史学理论专著,但明中叶的史家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或改编汉唐经典史学理论之作《史通》,如陆深《史通会要》;或对历代名著编纂的得失进行系统的思考,寻求合适的修史模式,这方面梁梦龙、卜大有做出了一定的成就;或汇编,宣传传统史学名著中蕴含的理论精义。

明中叶人“取节”古人的史学理论,偏重史法、史体、考信、纪事。

这些思想遗产的吸收,对明代史学的转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第四,新范型理论下的编纂实践。

明中期的当代史编纂,有两种类型:一是以陈建为代表的编年史派,讲究资治,以继《通鉴》为已任;一是以郑晓、王世贞、魏显国为代表的马班风格派,以恢复综合体为已任。

[6]“新史学”讲社会政治方面的作用,也注重学术研究,史学的社会功能、学术功能结合得比较好,从影响来说,这一派显然占据上风,作品也多。

程朱理学一统局面的打破,为学术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学术文化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善,使学者群体得以崛起。

从史学队伍结构来说,中期已不同于前期,以官员型学者为主,说明这一时期史学的转型是由一批上层学者带动起来的,学者群体的崛起,是史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明代中叶史学的转型,使中国史学走上了正常发的道路。

(三)明末清初,史学日趋多元化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官修本朝正史开始,至清朝康熙十八年(1629年),官修《明史》开馆,是我们所说的明未清初时期。

这个时期,从政治上来讲,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更替,统治民族也经历了汉族与满族之间的交替。

但从史学的发展来说,它们之间却是连贯的。

明末清初史学的主旋律无疑是明史(当代史)的编纂。

万历年间官修本朝史有两项重大的活动:即重修《大明会典》和政府主持纂修纪传体本朝史。

万历四年(1576年),明神宗下会重修《大明会典》,万历十五年修成,共二百二十八卷。

与以前的《明会典》相比,万历重修者增加了正德至万间事例。

它以六部为纲,详述了诸司职掌与事例,内容丰富,“凡史志之所未详,此皆具始末,足以备后来之考证。

”万历中期,大学士陈于陛建议政府纂修纪传体本朝史。

万历二十二年三月明神宗遂命陈于陛、沈一贯、冯琦等人负责,开馆纂修。

“集累世之实录,采朝野之见闻,纪传书志,颇有成绪。

”二十四年陈于陛病死,所写的稿子又因二十五年宫内三大殿发生火灾而烧毁,修史工作没能继续下去。

这次纂修本朝史,虽然没有成功,但在此基础上却留下了两部书,即《国史经籍志》和《国朝献征录》。

《国史经籍志》五卷,附录一卷,它在著录书籍时,注重分类,颇有参考价值。

《国朝献征录》是一部人物传记资料汇编,按官爵、地位分列,收录了洪武至嘉靖年间的人物,材料相当丰富。

万历朝官修本朝史的失败,促使私人纷纷代庖;明清易代,民族主义史学思想,也促进了明史的编修。

在通史、断代史编纂方面,成绩仍不理想,因为正统论是宋明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到了晚期,它并没有随着实学的兴起而退出历史舞台,在部分学人那儿,反而越陷越深。

叶向高认为“宙宇间惟治统、道统相提为两大事。

治统紊则乱贼肆,道统紊则异端猖狂,其害均也。

而道统之害,及于人心也道者尤其。

”[7]徐奋鹏、郑郊是二统论者,在他们的著作《古今治统》、《史统》中,他们将正统论付诸了实践。

晚明史中出现了不少新的史学现象,李贽是明代启蒙史学思潮的第一人。

《童心说》不仅表现了李贽的文学思想,更重要地是系统阐述了李贽的启蒙思想。

张燧是一个实学化的学者,《千百年眼》是介于史考与史评之间的晚明史学杰作。

钟惺的《史怀》是晚明优秀的史评著作。

钟惺以破坏纲常出名,在晚明和李贽齐名,被顾炎武、王夫之认为是“导天下于乱的洪水猛兽式人物”。

《史纠》开了历代正史研究之先河。

此外,晚明史学工具书的编纂、科学文化下的教科书编纂、通俗史学走向民间值得注意。

明代编纂了不少史学方面的工具书,其中,晚明王光鲁的《阅史约书》最值得注意。

王氏是专门编纂工具书的学者,于此可见,晚明的工具书编纂有专业化、职业化趋势。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应试的群体数量很大,所需要的应试用书市场也很大,为适应种种科考局面,晚明出现了不少的历史教科书。

教科书的学术水平不高,但它传播历史之功不可忽,这是促使史学走向民间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

这一时期,通俗史学兴盛,通俗史学的主要形式是讲史与历史演义。

高层次的史家往往不屑通俗史学,不过,也有人肯定其通俗手法,甚至借助其形式,创作历史味更浓的意义。

谈到明末清初的史学,不能不提到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大家,黄宗羲的学术史成就,王夫之的历史哲学,顾炎武的考据学成就,无疑给中国史学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修史队伍来看,私修强、官修弱是明末清初史学发展的一个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