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第九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第一节演义小说及其发展概况

一、什么就是演义小说

“演义”一词出自晋代潘岳《西征赋》,原意就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事而加以引伸得意思。大约元末明初开始成为小说体裁得名称。演义小说,简单地说就就是敷演历史事实得小说。由于它就是敷演所谓“历史事实”得,所以通常称之为历史演义小说。依据郑振铎得意思,这种小说具有三个特点:一就是创作主旨在于演绎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二就是所写得主要事件与人物,多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实多虚少,因而创作往往受历史得局限;三就是多采用编年体得写法,或记述一代史实,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二、演义小说得发展演变

演义小说由宋代说话得“四家”(吴自牧《梦粱录》计四科为:小说;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书;合生。但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各书记载稍异)之一得“讲史”发展而来。讲史得特点就是演说“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都城纪胜》《梦粱录》),题材一般取材于正史如《通鉴》,但作一定程度得虚构;也有取材于野史传说得。“讲史”形式上分卷分目,略具后来章回小说雏形。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严格意义上得“演义”小说就是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由于它采用章回得形式,以后得演义小说也都一样一律采用章回得形式。明代就是演义小说繁荣昌盛得时代,它得起点就就是《三国演义》。

由于《三国演义》得巨大成功,影响了明清两代得演义小说得创作,产生了不少新得历史演义小说。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就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到清代,历史演义小说又有发展。这些历史演义小说,影响最大得有四个系统:列国、杨家将、说唐与说岳。其中说岳与杨家府两个系统,说唐得后半——《说唐演义全传》及其续书《说唐后传》、《混唐后传》、《说唐三传》、《粉妆楼全传》等具有英雄传奇小说得特点,所以有得书称为英雄传奇小说。

列国系统:

1、宋代讲史平话有《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

2、明中叶余象斗编撰《列国志传》。

3、明末冯梦龙在《列国志传》得基础上写成《新列国志》。

4、清蔡元放将《新列国志》删改润色成《东周列国志》,为最流行得本子。

《东周列国志》就是成就仅次于《三国演义》得历史演义小说。

杨家将系统:

1、宋代有其故事流传,如南宋临安说话人即有说《杨令公》《五郎为僧》平话。

2、金院本中有《打王枢密爨》。

3、元明两代有许多杨家将故事得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楼》,明杂剧有《开诏救忠》《活拿萧天佑》《破天阵》《黄眉翁》

等。

4、明代有“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得《新绣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即《杨家府演义》(万历刊本)。

《杨家府演义》为此系统得代表作。

说唐系统:

1、唐宋元说唱小说戏曲中隋唐故事:传奇故事如记隋事者有《大业拾遗记》《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记唐事者有《隋唐嘉话》《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长恨歌传》《太真外传》《梅妃传》等;元杂剧有十几种与隋唐故事相关得剧作。另有《天宝遗事诸宫调》。

2、明初罗贯中有《隋唐两朝志传》、明中后期熊大木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另有万历刻本、澹圃主人(即诸圣邻)编次《大唐秦王词话》。

3、明末无名氏有《隋炀帝艳史》、袁于令有《隋史遗文》。

4、清代康熙年间褚人获《隋唐演义》、约成书于雍正年间得无名氏得专演瓦岗英雄得《说唐演义全传》。

5、《说唐演义全传》得续书《说唐后传》(罗通扫北、薛仁贵东征高丽)、《混唐后传》(抄录隋唐演义》征西部分)、《说唐三传》(薛丁山樊梨花征西事)等;另有《粉妆楼全传》。

《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为说唐系统得高峰。

说岳系统:

1、宋即有相关故事流传。《梦粱录》卷21记载王六大夫于咸淳年间“敷衍《复华篇》及《中兴名将录》”,《醉翁谈录》有“新话说张韩刘岳”得话。《夷坚志》还有“东窗事犯”得故事。

2、宋元明有众多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孔文卿《东窗事犯》,南戏有《秦桧东窗事犯》,明代有《岳飞破虏东窗记》及《精忠记》。

3、明熊大木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

4、清乾隆间钱采《说岳全传》。

《说岳全传》为此系统之空前得作品。不少戏曲、说唱作品均取材于此。

其它演义小说:

尚有《西汉演义》《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等

第二节演义小说得代表作《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得作者罗贯中

贾仲明(1342-1423?)《录鬼簿续编》(作于1422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矣,竟不知其所终。”贾仲明至正甲辰(1364)复会罗贯中时22岁,两人为“忘年交”,估计罗贯中在50左右。如此罗生年在1314年左右。假定罗年70而终,则其卒年在1384年左右。

近来发现四明丛书刊本《赵宝峰先生文集?附录》载有《门人祭赵宝峰先生文》,中有署罗本者。罗本即罗贯中(郎瑛《七修类稿》:“《三国》、《水浒》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事,……”;嘉靖间几种《三国志通俗演义》题署,最早刊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而所列门人,均按年龄排序。罗本排名第11位,其前为向寿(1310年生)、乌斯通(1314年

生),其后为王桓(1319年生)。此与前述推论大体相符。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等依据地名以为创作于元代,与前述推论没有冲突,并无不可。例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卷11《周瑜南郡战曹仁》节“油江口”注说:“今时江陵管下公安县就是也。”元王幼学《通鉴纲目集览》卷14说:“油江口,地名,三国时昭烈帝立营于此,改名公安县,今县属江陵府。”《大明一统志》说:“公安县,今属荆州府。”如为明时地名,当说“油江口”“今时荆州府公安县就是也。”这样得地名注有二十多条,都与元代地名相合。

除了上述材料外,明人王圻《稗史汇编》对罗贯中也有记载。其卷一百三《文史门·杂书类·院本》:“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然非绝世轶材,自不妄作。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清人徐渭仁说她曾客于张士诚幕中(《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施耐庵感时政陵夷,作《水浒传》七十回。罗贯中客伪吴,欲讽士诚,继成一百二十回。”),但均不知何据。

罗贯中得其她所传作品: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另外或曰她也就是《水浒传》得作者之一。

二、《三国演义》得版本

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说,今所见明时刊本已不下20种。其中最早者为嘉靖壬午(1522)刊本(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以弘治甲寅即1494年刊本为最古。当以孙说为就是),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引》。该书1929年商务印书馆据涵芬楼藏板影印,因其前有庸愚子弘治甲寅年序,因误名《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得小目。比如卷一第一则“祭天地桃园结义”,第二则“刘玄德斩寇立功”,第三则“安喜张飞鞭督邮”。今通行《三国演义》第一回为《宴桃源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立首功》,第二回为《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嘉靖本以前,估计均为抄本。以后各种版本,都依据嘉靖本,只就是在插图、音释、考证、评点与卷数、回目、个别文字方面作些调整,但总体面貌没有变化。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才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

在《三国演义》得各种版本中,影响最大得就是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毛氏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修改了该书得回目,削除了原书得论赞,而且对情节与文字也作了些增删得处理,并逐回加上自己得评论。但也正因为如此,毛本非保存其完整原貌得本子。毛氏父子评改本简称为《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毛本出来后,一切旧本乃不复行。

三、《三国演义》得成书过程

高儒《百川书志》说:“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三国演义》得取材不外两个方面:一就是“史册”;二就是文学艺术作品。

(1)前者主要就是晋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朱熹《通鉴纲目》;

(2)后者主要就是六朝以来得民间故事、说唱、小说、宋元以来戏曲作品。如按时代排比,发展轮廓大致如下:

六朝:裴启《语林》、刘义庆《世说新语》。所取材料如:曹操梦中杀人,望梅止渴,曹娥碑词(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七步成诗等。

隋:《大业拾遗记》,中有木刻三国故事。

唐:李商隐《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北宋:说话中有“说三分”得霍四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苏轼《东坡志林》记载小儿听说三国故事;前两者又说明当时还有讲史话本。

宋元南戏:《周小郎月夜戏小乔》《貂蝉女》。

元代:

(1)据《录鬼簿》《太与正音谱》元杂剧中大约有三国戏60多种,今存《单刀会》等10种(具体为《单刀会》《西蜀梦》《襄阳会》《王粲登楼》《三战吕布》《黄鹤楼》《博望烧屯》《连环计》《千里独行》《隔江斗智》),元明之际杂剧10余种(《陈仓路》《五马破曹》《庞掠四郡》《娶小乔》《桃园三结义》《单刀劈四寇》《怒斩关平》《单战吕布》《大战石榴园》《三出小沛》《大破杏林庄》等)。其中完整得“貂蝉”故事据说就最先见于元杂剧无名氏《连环计》。剧写杨彪、王允、蔡邕等人巧设连环之计,使董卓、吕布反目成仇并以忠义说服李肃,最终借董卓受禅之机合力将其杀死。此剧本事虽然出自《后汉书》得《董卓传》与《吕布传》,但其中貂蝉事则当出自民间传说。作者出于封建得正统思想对杨彪、王允等人维护汉室得耿耿忠心给予了充分肯定

(2)话本:元有刻本《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得话本流传。

这其中值得注意得就是:三国故事在长期得流传过程中,特别就是在朱熹《通鉴纲目》(改《资治通鉴》曹魏编年为蜀汉编年)得影响下,“尊刘贬曹”倾向早已形成。

最为典型得例子就就是苏轼《东坡志林》得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可见,《三国演义》无论就是从材料瞧,抑或从思想倾向瞧,都就是在广泛吸取前人有关三国故事得基础上重新熔裁之后写成得,就是世代累积型作品。

四、《三国演义》得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得思想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拥刘反曹”得正统思想:(1)这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传统得正统观念。如刘备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小说称刘备为刘皇叔,汉室出身成为小说“拥刘”得根据之一。相反,曹操不就是汉朝天子刘姓得后代却又篡权,因而被称为“汉贼”。这就是封建“家天下”得思想得影响,一定程度上体现《三国演义》得局限。(2)但这种思想,又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得汉民族得爱国思想。受宋元时期北方少数族得侵扰,宋元时代得许多文学作品将“汉家政权”视为”汉族政权”得象征,拥护“刘汉”,反映了人们维护汉族政权得愿望。(3)“拥刘反曹”倾向也反映了作者歌颂“仁政”反对暴政得思想,表现了作者“明君贤相良将”得政治理想。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就是“仁君”得典范(如当阳败退,形势十分危急,但刘备并不因此抛弃随她而行得十几万百姓),曹操就是奸诈之君得代表,“拥刘反曹”实则就就是“拥护仁君反对奸诈之君”,宣扬

得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得思想。

(二)肯定了刘关张得“义”得思想: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之后,名为君臣,实为结义兄弟,所以“义”高于一切。关羽尽管身陷囹圄,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坚决拒绝曹操得高官厚禄,金银美女,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艰险,投奔寄人篱下得义兄刘备;赤壁之战,她奉命扼守华容道,她又不忘曹操对她得“新恩”,竟然甘违“杀头”军令,“义释”了曹操。由此成为“义”得化身。而刘备,一旦知悉义弟关羽被东吴所杀,就一心复仇,即使此举有危国家社稷也在所不惜(赵云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显然,在刘备,“义”就是压倒一切得,结义之弟重于国家社稷。张飞也就是以报兄仇压倒一切,以致因此鞭打部下而为其暗杀。这种“义”,显然就是下层民众、尤其就是市民道德观念得产物。

五、《三国演义》得人物形象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得人物时有“三奇”“三绝”得说法:诸葛亮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就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就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又分别称其为“智绝、义绝、奸绝”。这足以说明《三国演义》得人物就是典型得,虽然人物性格有失之绝对化得倾向。

被毛宗岗称之为“奸绝”得曹操就是《三国演义》刻画最成功得人物。她“奸”:她阴险奸诈、忌贤妒能、虐杀人才、甚而“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显得极端奸诈自私。但她又“雄”: 雄才大略、为人洒脱、豪爽多智、处变不惊、爱惜人才、审时度势;有时还轻敛薄赋,爱惜百姓;甚而明知刘备胸怀大志,久必为患,但为“不失天下之心”而并不杀她;而当关公挂印封金、离曹奔刘时,她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都显得宽大仁德。曹操就是“奸”“雄”得有机结合体,汝南许劭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以说就是对她得最好概括。可见曹操就是“奸雄”得典型。第12回写曹操与吕布战于濮阳,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而逃:

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就是她。”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曹操拨转马头,望东门而走……

曹操因此得脱。这种处变不惊、临危不乱、险境中镇定自若得本领,就绝非一般奸诈小人所能为。

关羽“义绝”(或“勇”),就是“义”得化身。这种“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对刘备得“守义”。刘备寄人篱下,关羽尽管身陷囹圄,却坚决拒绝曹操得高官厚禄,金银美女,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艰险,为得就就是严守“桃园结义”之“义”。这就是一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得侠义行为。二就是对曹操得不“负义”。她虽说“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在她心目中明显“旧义”重于“新恩”,但她却并不因为“旧义难忘”而不顾“新恩”。她斩颜良,诛文丑,就就是为报曹操之“新恩”。她过五关斩六将,每次杀人,尽管势不得已,但总就是担心“曹公知之,必以为我为负恩之人”。到了华容道上,她竟然甘违“杀头”军令,“义释”了曹操。显然,此时得“义”,已经大于了“兴复汉室”得誓言与事业,就是一种为了不“忘恩负义”从而可以牺牲一切“大义”行为。关羽得“义”,

显然也就是下层平民百姓尤其就是市民阶层得道德观念得产物。

当然,关羽也就是有缺点得,正如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所说:“一生英勇,

蔑视敌人,气吞山河,但又骄傲自大,刚愎自用。”

诸葛“智绝”,就是贤相得典范,就是道德智慧得化身,集忠贞、诚信、仁义、坚毅、睿智、机敏于一身。她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玩曹操、周瑜这样得智谋之士于股掌之间;她辅佐两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有不当处,所谓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

刘备“仁绝”,就是仁君得典范。如当阳败退,形势十分危急,但刘备并不因此抛弃随她而行得十几万百姓。但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所谓“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

张飞“莽绝”,为人鲁莽直率,嫉恶如仇,粗中有细。

六、《三国演义》得艺术成就

1、宏大绵密得结构:《三国演义》叙述起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得共97年得所谓“三国”史实,诚如高儒《百川书志》所说“陈叙百年,该括万事”,内容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它以史为经,以事为纬,以蜀汉为中心,以蜀汉与曹魏之争为主线,适当穿插各政治集团之间得尔虞我诈、尔存我亡得政治、军事斗争,使之矛盾集中,线索分明,主次有序,详略得宜。

2、七实三虚得写法,较好地处理好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得关系,确立了历史演义小说得典范。虽然谢肇淛《五杂俎》以为“太实则近腐”,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章学诚《丙辰札记》以为“七实三虚惑乱观者”,鲁讯也以为“虚实”失当,以致像王渔洋这样得大诗人都因此产生了误会(民间有“真《三国》,假《封神》,《西游记》骗死人”得说法)但就是演义小说毕竟“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鲁讯《中国小说史略》),或者说“全实则死,全虚则诞”,所以大约只有如《三国演义》得“虚实”,才就是恰当得。

3、“犯中求避”得战争描写:“犯中求避”为毛宗岗语,“犯”指情节得相犯相似,“避”指情节得相避不同,即善于在相似得情节中写出战争得不同个性。具体说就就是写不同得战争又写出不同得特点,如赤壁之战与猇亭之战,毛宗岗即有如下评论:“曹操赤壁之战,骄兵也;先主猇亭之战,愤兵也。骄兵败,愤兵亦败。”赤壁之战中,孙、刘以进攻取胜,猇亭之战中,东吴以坚守取胜;赤壁之战中,指挥者诸葛亮与周瑜才华横溢,妙计层出不穷,猇亭之战指挥者陆逊忍辱负重,以柔克刚。一骄一愤,一攻一守,一刚一柔,绝不雷同。再如书中官渡、赤壁、彝陵三大战争,虽然情节相似,如均为以少胜多,都用火攻等,却同样写出了战争得不同个性。

4、文白相杂得语言特点:作于弘治甲寅得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说“史之文,理微义奥”,而评话“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只有《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恰好弥补了两者得缺陷,使“人人得而知之”。

七、《三国演义》之不足

1、“虚实失当”。章学诚《丙辰札记》以为“七实三虚惑乱观者”,鲁讯也以为“虚实”失当,因其虚得不够,致使像王渔洋这样得大诗人都因此产生了误会。

2、人物形象绝对化片面化或“描写过实”:“写好得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得人,又就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事实上就是不对得,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她在政治上也有它得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就是作者并不管它,只就是任主观方面写去,

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得人。”(鲁迅《中国小说得变迁》)

3、文章与主意不能符合:“这就就是说作者所能表现得与作者所想象得,不能一致。如她要写曹操得奸,而结果倒好像就是豪爽多智;要写孔明之智,而结果倒像狡猾。”或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得变迁》《中国小说史略》)

4、正统思想:因为刘备与皇室稍微沾一点血缘关系,便被尊为正统。这同周仓所谓:“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就是汝东吴当有耶”也有些矛盾。

5、对黄巾农民起义得态度:以之为“贼”,给以丑诋谩骂。

百年世界战史十大经典战役- -

百年世界战史十大经典战役- - 20世纪是战役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在战争历史的坐标上,人类由机械化战争走到高技术战争、信息化战争。作为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战役,也从陆地、海洋走向了天空、太空,从有形的战场走向了无形的空间。难以计数的会战、空战、海战、登陆战等构成了机械化战争时代战役的主要内容,千机轰炸,百舰聚首,千辆坦克大战,几百万人的军队厮杀成为它的典型画面。一个"大"字可以说是这一时代战役的最根本特征。 60、70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后,战争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尽管临近世纪末,战争仍处于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过渡期,但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高技术战争中,仍显示出陆、海、空、天、电全维立体作战的信息化时代战役特征和高效、低耗、精确、灵敏、即时等战役特性。随着通讯、指挥、控制、打击等战争手段日益完备,一些战术、战役行为往往能达成战略目的,战略、战役、战术3者的界限更加难以区分,战役层次在战争中的轮廓日益模糊。即使如此,20世纪仍有许多战役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熠熠生辉。 ⑴"大战中的大战"―――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堑壕前的大厮杀。双方共伤亡130多万人。"陆战之王"初显神威。 1916年,德军对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阵地的枢纽―――凡尔登进行重点进攻。英法联军为减轻凡尔登所受压力,在索姆河发动支援性进攻战役。2月21日,德第5集团军担任凡尔登主攻。德法两军前线兵力3∶1,火炮对比7∶1。为求胜利,双方不断加大兵力投入。 在正面15~30公里、纵深7~10公里战场上,双方共150万人的军队进行了激烈厮杀。战役第一天,德军就发射了200万发炮弹。7月1日,英法军队向驻守索姆河地区的德第2集团军发起进攻。双方共投入了153个师,约一万门火炮、1000架飞机。 英军在作战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在由堑壕和支撑点配系的3道防御阵地上,德军进行了顽强抵抗。英法联军以伤亡61.5万人的代价仅推进了5~12公里。德军损失65万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阵地,但打破了英法联军的计划。此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阵地消耗战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此战德国大伤元气。战争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浅论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浅论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而英雄传奇小说虽也是取材于史实,但与历史演义小说不同,它不局限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英雄人物为主,塑造典型的理想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两者在写作意图上都是通过演绎历史,从中揭示朝代兴亡的义理,但两者在创作形式、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则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浅析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区别。 一、历史演义小说以记述一代兴废为主体,英雄传奇小说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 点。 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从写作背景上看,历史演义小说一般描写的时间背景跨度比较大,一般以一个朝代的兴衰贯穿全文,有的甚至横跨两个或以上表现历史朝代的更替,揭示隐含的历史规律。如《东西传演义》由西晋起自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濬王浑争降吴之功,终于大兴元年晋王司马睿即帝位建立东晋,写到建武元年司马睿即位后大赦天下,终于宋武帝永初元年刘裕受晋恭帝辞让即位,东晋灭亡,时间跨度甚大。 而英雄传奇小说往往只是抓住某个历史片段某个特殊时期甚至是仅仅一场战役等等来刻画英雄,英雄传奇小说着眼的是塑造理想化的英雄,历史背景只是它的衬托。如在《北宋志传》中,写杨家将抗辽事迹,从北汉主刘钧摒逐忠臣,呼延赞出世写起,到杨业归宋, 雄,谴责奸佞卖国的主题。 二、历史演义小说主要事件和人物基本依据史实,英雄传奇小说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为虚 构。 历史演义小说最大特点是以史为本,在真实再现历史本色的基础上,适当穿插一些虚构的情节或者传说,此即所谓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如《隋炀帝艳史》的具体细节系作者虚构,但主要材料与史实相符。全书以东都游乐、开河南巡、江都淫乐为内容主干,穿插开市巡边、陈百戏、修长城等情节,基本上是按《通鉴》编年叙事的。一些具体情节往往是在史事的基础上生发想象而成,如蒸宣华,建十六院,剪彩为花,殿脚女挽船等都有史实根据。历史演义小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历史的小说化,即用小说的笔触来再现历史的真实风采。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小说?白话小说 《西游记》明?吴承恩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120回.〔程乙本〕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2回.〔尚友堂重刊本〕 《三刻拍案惊奇》19回.〔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型世言》明?陆人龙40回.〔奎章阁本〕 《花月痕》清?魏秀仁56回.〔通行本〕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60回.〔通行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糊涂世界》清?吴趼人12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瞎骗奇闻》清?吴趼人8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发财秘诀》清?吴趼人10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劫馀灰》清?吴趼人16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说岳全传》清?钱彩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说唐》清?无名氏66回.〔通行本〕

《说唐后传》55回.〔姑苏绿慎堂藏板本〕 《说唐三传》清?中都逸叟编次90回.〔通行本〕 《薛刚反唐》清?如莲居士100回.〔通行本〕 《绣鞋记》清?乌有先生20回.〔通行本〕 《海上花列传》清?韩庆邦64回.〔通行本〕 《平山冷燕》佚名20回.〔通行本〕 《赛花铃》清?白云道人16回.〔通行本〕 《九命奇冤》清?吴趼人36回.〔通行本〕 《狐狸缘全传》22回.〔通行本〕 《二度梅全传》清?天花主人40回.〔通行本〕 《情梦柝》清?蕙水安阳酒民20回.〔通行本〕 《老残游记》清?刘鹗20回.〔通行本〕 《品花宝鉴》清?陈森编62回.〔通行本〕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100回.〔通行本〕 《飞龙全传》清?吴璇60回.〔崇德书院本〕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100回.〔通行本〕 《杨家将》清?佚名50回.〔通行本〕 《呼家将》清?佚名40回.〔通行本〕 《济公全传》清?郭小亭240回.〔通行本〕 《熊龙峰四种小说》明?熊龙峰刊4回.〔日本内阁女库藏本〕《京本通俗小说》7回.〔缪荃悄刻本〕 《宜春香质》明?醉西湖心月主人20回.〔明崇祯笔耕山房刊本〕

朝鲜战争八大经典战役

一、血战飞虎山 第二次战役根据彭德怀“诱敌深入”的计划,为了不让联合国军北进的速度太快,而影响中国军队的调动和威胁中国军队的侧后,彭德怀命令112师335团依据飞虎山之 包围的美国陆战一师约有四个团一万多人,超出预定一倍以下。到28日拂晓志愿军包围新兴里之敌,美国则凶猛地反扑,其中80师伤亡及冻饿减员十分严重,每团仅余数百人!故81师加入新兴里战斗,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美军突围一次比一次疯狂。当晚气温继续下降,美国全力向241团阵地发起冲击,其中241团3营8连战斗到仅剩最后一人,美军侥幸得以突围,志愿军只好分路截击,南逃美军在1221高地受

至阻击分散而逃,至12月2日只有200多美军逃入柳潭里,至此美军31团,32团1营及第57炮兵营被27军基本被歼灭,美31团曾参加1918-1920年对苏联的干涉作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二战中参加过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冲绳等战役,是美军陆军的佼佼者,而此战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最终全军覆灭。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0000人,全军冻伤高达22%! 第四次战役为遏制联合国军的猛烈攻势,彭总命在横城一带打击敌人,于是横城反击战于1951年2月11日晚展开,志愿集结四个军和人民军两个军团欲全歼韩国第五师和第八师。志愿军39军117师350团长途奔袭插到敌后方,12日美退下来的

美2师一部和韩国第八师2个营进入伏击圈,战斗异常激烈,相当一部分志愿军弹药全部打光拚上了刺刀,前往支援美2师一个营进入了别一个伏击圈,至2月13日横城之战结束,韩国第八师3个团,韩第三师和第五师各一部,美2 师一个营,美韩4个炮兵营被消灭,共计12000多人。此战狠狠教训了李奇微,事隔10多年以后,李奇微在回忆横城地区的作战时仍心有余悸。 仅剩七八人,战斗到最后的战士往往与反击的敌人同归于尽皆是,志愿军阵亡者应在5000人以上,仅40军三个团伤亡就达1830人,359团3营仅有数人生还,由于通讯不畅,敌我装备相差悬殊,没有炮兵航空兵只有简陋装备的志愿军装备最终无法突破美军的防线撤出战斗,但志愿军的英勇令敌手感到他们遇到了有世界第一勇气的部队。

中国古代经典的历史战争故事

中国古代经典的历史战争故事 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历史的改革离不开战争,其中有一些经典的历史战争事件流传至今。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历史战争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以袁绍最大,曹操次之,两大势力决战是势所必然的。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占地面积又大,但不得人心;曹操能用于对抗袁绍的军队仅三、四万,但比较得到百姓拥护,而且献帝在他手中,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年二月,袁绍遣谋士郭图、大将颜良直扑白马曹操所置东郡太守刘延,自己亲率大军驻屯黎阳。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引兵向延津,袁绍派兵增援。曹操见袁绍中计,立即亲率轻骑直趋白马,阵斩颜良,袁军大乱溃散。袁绍大怒,下令渡河追击曹操。在延津以南,曹操故意将辎重弃置路上,袁军纷纷抢夺。操乘机败袁军,诛袁军大将文丑。 曹操尽管在白马、延津取得局部胜利,但敌强我弱的态势仍未根本改变,于是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退到官渡,深沟高垒,固守阵地,以待有利时机。双方在官渡相持数月后,曹操出奇兵火烧乌巢,尽焚袁军粮草辎重,并趁机向袁军全力进攻,一举消灭袁军七万余,袁绍和儿子袁谭率亲兵八百余骑逃过黄河。此一战役,曹操以少胜多,歼

灭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历史战争故事篇2:垓下之围汉四年(前203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这时张良、陈平对汉王说:“汉有天下大半,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这正是天亡楚国之时。今若勿击,真所谓‘养虎遗患’。”刘邦听从。 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已兵少食尽,而被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围困,夜间又闻汉军四面皆唱楚歌,以为楚地已为汉军占领,不觉泣下,左右也皆泣。项羽于是乘黑夜率领壮士八百余人乘马突围。天明,汉军发觉,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渡淮时,跟随他的已只剩百余骑。至阴陵(今安徽和县北)迷道问路,被农民所骗,陷大泽中,为汉兵追及,项羽复向东逃,已只余二十八骑,自忖无法脱逃,与部下再战。最后,项羽败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备船岸边要送他过江。项羽笑道:“我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能生还,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遂下马步战,杀汉军数百,身被十余创,自刎身亡。 中国古代历史战争故事篇3:武王伐纣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

中国古代小说史

绪论 一.中国古代小说史可分为准备期(远古先秦两汉)、成熟期(魏唐)、繁荣期(明)、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中叶)、演进期(清末)。 二.中国古代小说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两大系统。 三.中国古代小说题材可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讽刺谴责、灵怪神魔这六大类,又可归为讲史、世情、神魔三大类。 第一章志怪传奇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志怪传奇小说:古小说的一种,以记载神鬼怪异故事以及人的异行幻梦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二、志怪传奇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萌芽和形成(先秦两汉)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演变期(唐)萧条期(宋元)复兴兴盛和终结(明清)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一、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A社会动乱人民幻想的寄托。B宗教迷信盛行C谈风盛行。 二、《搜神记》干宝(神仙鬼怪法术)、《博物志》张华(山川地理异物神话)、《拾遗记》王嘉(历史遗闻佚事仙山灵物,想象丰富语言雅畅)--作者、作品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A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统治阶级的凶残荒淫,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干将莫邪》《韩凭夫妇》代表.B歌颂纯真美好爱情,对婚姻自由的追求《紫玉韩重》.C对和平幸福的渴求.《桃花源》 四、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小说史上的意义:艺术成就(A加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情节曲折多变,表现手法富于现实性B赋予描述对象人性和音容笑貌C初步注意了场面人物动作语言进行细节性的描写渲染,以衬托人物性格.)意义(具有更多的小说因素,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唐传奇,为白话小说,戏剧提供丰富的神怪故事素材.为后代小说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第三节唐代传奇

#第一章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第九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第一节演义小说及其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演义小说 “演义”一词出自晋代潘岳《西征赋》,原意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事而加以引伸的意思。大约元末明初开始成为小说体裁的名称。演义小说,简单地说就是敷演历史事实的小说。由于它是敷演所谓“历史事实”的,所以通常称之为历史演义小说。依据郑振铎的意思,这种小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创作主旨在于演绎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二是所写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多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实多虚少,因而创作往往受历史的局限;三是多采用编年体的写法,或记述一代史实,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二、演义小说的发展演变 演义小说由宋代说话的“四家”(吴自牧《梦粱录》计四科为:小说;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书;合生。但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各书记载稍异)之一的“讲史”发展而来。讲史的特点是演说“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都城纪胜》《梦粱录》),题材一般取材于正史如《通鉴》,但作一定程度的虚构;也有取材于野史传说的。“讲史”形式上分卷分目,略具后来章回小说雏形。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演义”小说是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由于它采用章回的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也都一样一律采用章回的形式。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的起点就是《三国演义》。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演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不少新的历史演义小说。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和正史分签并架。”到清代,历史演义小说又有发展。这些历史演义小说,影响最大的有四个系统:列国、杨家将、说唐和说岳。其中说岳和杨家府两个系统,说唐的后半——《说唐演义全传》及其续书《说唐后传》、《混唐后传》、《说唐三传》、《粉妆楼全传》等具有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所以有的书称为英雄传奇小说。 列国系统: 1、宋代讲史平话有《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 2、明中叶余象斗编撰《列国志传》。 3、明末冯梦龙在《列国志传》的基础上写成《新列国志》。 4、清蔡元放将《新列国志》删改润色成《东周列国志》,为最流行的本子。 《东周列国志》是成就仅次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小说。 杨家将系统: 1、宋代有其故事流传,如南宋临安说话人即有说《杨令公》《五郎为僧》平话。 2、金院本中有《打王枢密爨》。 3、元明两代有许多杨家将故事的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楼》,明杂剧有《开诏救忠》《活拿萧天佑》《破天阵》《黄眉翁》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战役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战役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虽然手无缚鸡之力,文弱小书生,却行逆天改名之事。当然在他们一生当中,这种事只出现一两次,可如果没有他们,历史的车轮可能就驶向另一个方向了。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四大经典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战役 一、赤壁之战 这可能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曹操一方兵力号称80万,实际40万,战将千员,谋臣无数,艨艟舰船数百。反观蜀吴联军,兵力5万,战船数十,只有长江天险一大优势。 从纸面上的数据,很明显,这不是一个档次的级别,相当于lol 的王者去单挑青铜。曹操当时或许在想,我就是让士兵每人吐口唾沫,也把你这江东小儿淹死。 可现实却给曹操狠狠一个大嘴巴子。曹操几十万大军铁索连舟,被公瑾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只剩到几千人马败逃回许昌。周瑜也一战成名,跻身三国一流人物之列,文武双全! 东坡先生一首《念奴娇》生无限向往之情: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 二、淝水之战 苻坚建立的前秦,在经过各种武力或政治兼并后,苻坚终于在淮

河以北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政权,然而他的统治还未稳固,便急不可耐的带领刚刚东拼西凑的几十万大军南下,号称百万,准备席卷南朝,一统天下。 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大都有两个特点,一、大手笔,出兵动辄就是几十上百万,要知道欧洲人打仗都是几万几千而已;二、吹牛逼,十万非要说二十万,二十万要说五十万。但是呢,牛逼吹过头的往往要遭雷劈。 苻坚也是一样,双方对峙淝水两岸,此时南朝正值东晋时期,建康朝野一片惊慌,战降不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吓破胆。其中有个人就不信邪了,他就是谢安,作为有着诗酒风流宰相第一人之称的东晋宰相,此时不但是乌衣巷也是南朝上下唯一的精神支柱,为了表示决心,他委任自己的心弟弟谢石为最高统帅,侄儿谢玄辅之。 纸面上,苻坚是占了绝对优势,可是要知道,这种拼凑的杂牌军,表面上看着强大,实际上是中看不中用,万强中干。 于是,谢玄率8万北府兵,暗渡淝水,得朱序暗中策应,在前秦后军大叫“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好吧,古人都知道舆论的重要性。谢玄率兵猛攻,秦军兵败如山倒,只得燕慕容垂三万兵马逃出生天。 三、采石矶之战 金主完颜亮亲自率17万大军,起兵伐宋。此时宋朝上下人人自危,江岸防线节节败退,生活太好了,都怕死,负责江防的建康都统制更是不战而退,虽坐拥长江天堑,眼看就要国破家亡了。 此时的金主完颜亮可谓是意气风发,面对纷纷而降的南宋城池,

历史演义小说模板

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代表作《三国演义》。 台阁体:以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内容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应制、唱和之作数量多,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代表作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散文流派,以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等为主要代表。他们主张师法唐宋古文。维护道学立场,呼吁宋儒以来“文道合一”论。贬斥文学,认为文学本身是有害于道的东西。代表作品归有光(对文学复古的主张不满,斥责模拟的文风。为文主张根于六经,宣扬道德)《项脊轩志》、《沧浪亭记》、《张自新传》 茶陵派:明朝前期的诗派,以湖广茶陵李东阳为主要代表。此外,还有谢铎、张泰、绍宝、鲁铎等人。他们主张诗学汉唐,重视诗歌语言的艺术,体现了台阁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代表作李东阳《寄彭民望》 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主要人物有“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其中袁宏道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国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它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陈二白等。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剧,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都来自社会的中下层,大多毕生从事戏剧创作,多写关注现实的政治剧和时事剧,他们既精通音律,又熟悉演艺优人,其剧作适合搬上舞台演出,具有较强的市民色彩。 临川派:以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追随汤显祖艺术风格的临川派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和阮大铖等人他们大多只是继承了汤显祖注重文采、才情,不受形式、格律约束的特点,而忽略了汤氏注重立意、以情反理的思想追求。 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性灵说:清代中叶,真正与宗唐、宗宋的道统文学观相对、继承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的,是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袁枚接过公案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从强调个人性情出发,在文学史观上他主张文学进化论,认为每个时代都应当有自已的文学。基于此,他对清代以来的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等予以全面的批判和排斥,表现了反传统、破偶像、反摹拟、求创新的特点。性灵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与袁枚主张和诗相似的诗人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等。

中国小说欣赏之一: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

中国小说欣赏之一: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 一、两类小说的发展史 中国小说产生以来,演绎历史与谱写英雄一直是绵延不衰的两个主题,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本单元所选的两部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个主题有共性,主要表现为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在叙史的同时关照英雄人物,如《三国演义》;也有各自的特点,像《水浒传》基本上是群雄谱,当然小说一开始也写宋朝廷乐极生悲,京师流行瘟疫,请人祈禳天灾,结果却放出一百零八个魔君,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演绎着历史,但总的说是以歌颂英雄为主。 1.历史演义系列小说 《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最重要的流派。《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和明史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隋唐演义》共20卷100回,叙述的内容始于隋文帝伐陈,终于唐玄宗还都而死,历时170余年。小说所涉事件多,时间跨度长,头绪庞杂,但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杂而不乱,松而不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小说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宫廷故事,一是以秦琼、单雄信、程咬金为中心人物的“乱世英雄”起兵反隋的故事;一是以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唐代宫廷故事。其中瓦岗寨英雄起兵反隋部分,艺术地描写了隋末历史现实,颂扬了这些草莽英雄的侠义勇武,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生动。有人评说《隋唐演义》吸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创作特色同时又有一些新意,它既有真实的历史线索可寻,又塑造了一群草莽英雄的形象,而且还能看到才子佳人小说的踪影。 2.英雄传奇系列小说 《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自影响最大的作品分别为《隋史遗文》(袁于令)、《说岳全传》(钱彩、金丰,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和《杨家府演义》(纪振伦,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传》)。 《说岳全传》共20卷80回,是明代以来各种岳飞故事的集大成者。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岳飞为首的宋朝将领,力主抗金,屡建奇功。但是以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卖国求荣,陷害忠良,最后将岳飞害死在风波亭。小说对人物的塑造总的来说过于概念化,但也不乏一些个性化描写,因此,“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朮(zh)之横”等,也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两部小说比较 1.类型不同。按小说的类型划分,《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英雄人物,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故事,构成情节;《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更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2.塑造的人物不同。这两部小说都有生动紧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都带有理想化的传奇色彩,但其中又有本质的不同。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如诸葛亮是智慧

中国古代小说

第十一讲中国古代小说 一、什么是“小说”? 现代汉语中,用来称呼一种文学体裁的名称——“小说”,与古汉语中的“小说”——小道杂说,丛残小语的含义不同。 现代汉语的“小说”指一种以虚构性叙事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形态,从形制规格上来分,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主要特征。这是近代以来文艺界对西方观念引进的一个结果,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艺样式的发展形成有一定关联。 中国古代的“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外物》篇中有“夫揭竿累,趣灌读,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之说。鲁迅认为此“小说”为琐屑之言。方正耀认为是小道理。荀子《荀子·正名》篇中有“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后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列为诸子之末,“右二十五部,合一百五十五卷。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可惜其所收书目均已佚失。 《隋书·经籍志》中也有“小说”类,但不收晋以前作品(除《燕丹子》外),所录篇目呈现二个特点。其一,未录张扬神鬼的故事和史事考订拾遗之类的作品。其二,所列作品的内容明显不同,大致可分四类:一是笑话故事,如《笑林》、《笑苑》等;二是杂说应对的作品,如《杂对语》、《要用语对》等,三是志人风貌的作品,如《世说》、《琼林》等;四是艺术器物介绍的作品,如《古今艺术》、《器准图》等。 此后,“小说”与各种无法归类的杂著一起并,直到清代。纪晓岚在撰写《四库全书》时,将小说列入《子部十·杂家类三·杂说之属》子部中的十四类之十二位:与一儒家、二兵家、三法家、四农家、五医家、六天文算法类、七术数类、八艺术类、九谱录类、十杂家类、十一类书类等并列,十二小说家类(《西京杂记》始,《续博物志》止,其中又分杂事之属,异闻之属,琐记之属,)、十三释家类、十四道家类等。《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古今说海·备遗录》臣等谨案《古今说海》一百三十九卷,明陆楫编,……是编辑录前代至明小说分四部七家。一曰说选,载小録偏记二家;二曰说渊,载别传家;三曰说畧,载杂记家;四曰说纂,载逸事散録杂纂三家。所采凡一百三十二种,大约都是类似史事记载,但不为修史者所采信的篇目,有以人物为中心,有以事件为中心,大多类似地方志、回忆录文体。 1849年以后,小说观念在与西欧兴起的文学观念碰撞后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1872 蠡勺居士译《昕夕闲谈》,连载于《瀛寰琐记》月刊,前有译者小序。其中术语方法颇值得研究,据称“都是因袭传统”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1897年《国闻报》11月连载,是我国小说理论史上第一部长篇论文),《小说原理》(原载1903年《绣像小说》第3期)开始以新小说之名,倡导现代小说。1902《新小说》杂志创刊,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新小说》创刊号);《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清议报》);“小说界革命”1903—1904年间由其主编的《新小说》第1卷第17号至第2卷第20号连载有一组关于小说理论的笔谈,名为《小说丛话》;《告小说家》(1915年刊2卷1期《中华小说界》 1907《小说林》创刊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发刊词》(1907)金松岑《论写情小说与新社会的关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1904王钟麒《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月月小说》第1卷第9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同上刊第1卷第11期),《中国三大家小说论赞》(同上刊第2卷第2期,三大家,《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狄葆贤《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1903年《新小说》第7号),《小说丛话》陶祐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1907年《游戏世界》第10期),《月月小说题辞》,《扬子江小说报发刊词》徐念慈《〈小说林〉缘起》(1907《小说林》第1期);《余之小说观》(1908年《小说林》第9、10期);《觉我赘语》,《小说管窥录》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序》章太炎《与人论文书》

中国古代小说史笔记整理

汉代小说 (一)《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 1、近史之书《周考》、《青史子》 2、似子之书《伊尹说》、《师旷》 3、方士之书《皇帝说》、《封禅方说》 (二)汉代其他小说 《燕丹子》、《列仙传》(西汉刘向) (三)汉代托名小说 《神异经》、《十洲记》、《汉武故事》、《洞冥记》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一)兴盛原因及其题材内容 1,长期分裂与黑暗的社会现实。 2,巫风、方术的兴盛和传播。 3,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的翻译。 (二)志怪小说代表作——《搜神记》 材料来源:1承于前载 2广收遗逸 3采访近世之事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赞扬神仙方士的幻异之术 2、写神灵感应,怪物变形之事 3、写精怪妖魅的故事 4、神的传说,历史故事 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

1、揭露统治阶级的凶残,表现人民反抗强暴,反抗迫害的斗争精神。如《干将莫邪》、《东海孝妇》。 2、表现人民群众的优良品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李寄》、《董永》。 3、反应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婚姻的自由幸福而斗争。如《紫玉》、《河间郡男女》。 4、个别不怕鬼怪的故事。如《张助砍树》、《宋定伯》。 其他志怪小说 1、记怪类《搜神后记》、《列异传》、《异苑》。 2、博物类《博物志》、《外国图》、《玄中记》。 3、神仙类《神仙传》、《拾遗记》、《幽冥录》。 《幽冥录》主要思想内容: 1、宣扬佛法,鼓吹轮回报应。 2、关于街头巷语,鬼怪异物的传闻。 3、爱情题材的故事。 魏晋南北朝轶事小说 (一)兴起及发展概况 一、笑话类 《笑林》邯郸淳撰 内容广泛,主题鲜明,以夸张的漫画式笔法写人,充满滑稽和幽默的情趣,浓厚的生活气息。 是我国的笑话之祖,它开创的笑话文体,为后世人所继承,从魏晋一直到明清绵延不绝。 《解颐》杨松玢《启颜录》侯白 二、琐言类 《语林》东晋裴启《郭子》郭澄之《俗说》梁代沈约 三、轶事类

三国演义十大经典战役

三国演义十大经典战役 (一)长坂坡赵云救主 赵云无疑是三国演义里最完美的人物,忠君爱国,智勇双全,武艺出众且浑身是胆,被称为常胜将军。长坂坡一站可谓赵云的独角戏,他单骑救主力挽狂澜,让一败涂地的刘备军挽回了不少面子。 当时曹操为了除去后患来伐刘备,却被诸葛亮在博望坡和新野两把大火烧得惨败,一怒之下率大军来攻。刘备逃奔襄阳却被刘琮拒之门外,拖家带口转投江陵时被曹军赶上追杀,军民四散奔逃,死伤一片。在刘备军惨不忍睹的时候,看看赵云是怎么表现的。他带着几个人杀回长坂坡,先是一枪挑了淳于导救了糜竺,接着刺死夏侯恩夺了曹操的青釭宝剑,然后寻见糜夫人抱起阿斗接着打,一枪放到了晏明杀开一条血路,好容易出来个大将张郃却被赵云的马给吓跑了,接着被马延张凱焦触张南团团围住,赵玉又是杀退四将直透重围,后又被钟缙钟坤拦住,钟缙被赵云一枪刺落马下,钟坤则是连盔带头被青釭宝剑砍去了一半,赵云单枪匹马前前后后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最后平安地把阿斗交给了刘备。 当时的场面固然精彩,事后大家对这场战斗的记忆的描述则更让人对赵云的钦佩油然而生。 第49回赤壁大战的时候诸葛亮为东吴借来了东风,却因为周瑜的嫉妒而招到丁奉和徐盛的追杀。眼看就要追上,可是当看到接应诸葛亮的是赵云的时候,丁奉对徐盛说:“...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汝知他当阳长坂时否?吾等只索回报便了”。丁奉徐盛也是东吴大将,看见赵云就灰溜溜的撤了,可见长坂坡一战让赵云威震四方。 第54回周瑜为了抢回荆州,想用孙权妹子做诱饵把刘备骗来东吴,拿下后换回荆州。刘备带了赵云前来,国太看见赵云时问:“此是何人?”玄德答曰:“常山赵子龙也。”国太曰:“莫非当阳长坂抱阿斗者乎?”玄德曰:“然。”国太曰:“真将军也!”遂赐以酒。看看连个老太太都知道赵云的英勇事迹,成了他的粉丝! 第71回刘备率兵攻打汉中,曹操亲率大军迎敌。黄忠在定军山砍了夏侯渊以后,自恃生猛又来劫粮,结果被张郃徐晃围住死打。这时候赵云前来搭救,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操看见吓了一跳,说这是谁啊?当得知又是常山赵子龙的时候,曹操惊呼:“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曹操的兵将们则是但见“常山赵云”四字旗号,曾在当阳长坂知其勇者,互相传说,尽皆逃窜。凭借一个人的威名就吓退了曹操二十万兵将,不是曹军不中用,实在是赵云太威武了。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以文喻史,以旨达志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中文(编辑与出版)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学生姓名:方磊 学号:2014055627 指导教师:罗立群 2016 年6月20日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以文喻史,以旨达志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通过描述或刻画故事情节和环境,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进而来反应社会现象和作者或写作者的心中所感。 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而那时还只是一个简答的幼雏时期,历经朝代的变迁,更迭,和人类思想的进步,婴儿时期的小说体裁也在逐步完善并愈发成熟。而在我看来,小说与其它文学体裁的基本不同之处分别体现在,首先,它的语言较诗歌,散文来讲,更加平实,普通,浅显易懂,但是较话剧而言,又更加普通容易接受。另外,小说与诗歌相比较起来,描述的更加具体,而且一定会有核心事件,同时,它描述的东西也更加全面,完整,而与形散意不散的散文相比,小说又更加充实,完全。总之一句话,小说这样的文学体裁极其大众化,可接受化。不需要过多的文学功底或文化素养,适合社会各阶人群去阅读,同时,还会给人以发人深思的思考。 本学期,我们这门课重点学习了古代不同阶段,不同朝代,各个时期所具备代表性的小说。在从先秦时期的小说开始读起,到明清甚至是近代小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发展过程,实则也是历史的推移脚步,不同时期的文章,它的语言特点,描写手法,往往会折射出同时期的社会的风气,人们的心理感受,而其中作者所期待的所希望读者读到的情感,往往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基层人民的生活情况。 这次,我打算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小说的发展过程,来研究小说的发展所折射的历史变迁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经典战役

以少胜多战役 1 护步达冈之战 史上最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金收国元年(辽天庆五年,1115年),得知黄龙府失守的消息,辽天祚帝率70万大军,几乎倾其全部兵力,企图一举消灭新生的金政权。当时金太祖只有2万人,两军比例是1比35,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对抗战。完颜阿骨打认为,虽然辽兵数十倍于己,又来势汹汹,却是乌合之众,庸将怯兵,不足为惧。若是主动出击,成功有望。他为鼓舞军心,在众将士面前仰天大哭,说:“当初,我领你们起兵,是为了咱们不再受辽欺压,让女真人有个属于自己的国家。不想,天祚帝不肯容我,亲自来征讨。我们现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拼以死战,转危为安;另一条是你们抓我一个,献给天祚帝,杀我一族,投降契丹,或许能转祸为福。将士们听罢无不哭泣,决定与辽军决一死战。两军交战后,金军将士个个冲锋在前,杀出一条条血路。辽兵如潮水般,退潮又涨潮。正当两军打得正酣时,辽朝内部出现政治纷争,另立政权。天祚帝放弃这一消灭金军千载良机,回军自救。完颜阿骨打抓住良机,紧追猛打,终于在护步答冈追上辽军,与辽军短兵相接,左右包抄,辽军大败。此战,阿骨打歼灭辽军七十万,辽国主力尽灭。 双方实力对比:金国2万,辽国70万。结果:辽国70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金国崛起。 2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 双方实力对比:周武王5万,商纣王70万。结果:大胜。 3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双方实力对比:东晋8万,前秦80余万。结果:东晋以五千军队的伤亡换来了前秦的灭亡。 4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双方实力对比:袁绍11万,曹操2万。结果: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中国古代小说

教学步骤: 一、概说: 中国古代小说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文言小说就是用当时的?雅言?也即书面语写成,它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白话小说,多用口语形式,是随着宋话本的出现而出现。也就是说在宋之前无白话小说这种形式。

二、分期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具了小说的要素。(小说的要素有三,一为情节,二为人物,三为合理的虚构)按其发展特点,中国古代小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但对于神话故事,拘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人们还大多相信确有其事。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夸父逐日》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

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比如《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也很多,?鹬蚌相争?(《燕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画蛇添足?(齐策)二)、?南辕北辙?(《魏策》四)、?亡羊补牢?(《楚策》四)等,都是流传至今的有名寓言故事。 先秦历史散文如《左传》采用叙述描写来记录战争,《战国策》刻画了活跃在当时的众多策士的形象,对后来小说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发展期。魏晋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

中国历史上“十大”知识大全

中国历史上“十大”知识资料大全 十大贤君 汉高祖刘帮、汉光武帝刘秀、魏孝文帝元宏、唐太宗李世民、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圣祖玄烨。 十大昏君 蜀后主刘禅、吴末帝孙皓、宋前废帝刘子业、北齐文宣帝高洋、陈后主陈元秀、隋炀帝杨广、宋徽宗赵佶、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明熹宗朱由校 十大忠臣 诸葛亮、魏征、寇准、包拯、文天祥、于谦、海瑞、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 十大奸臣 吕不韦、董卓、司马昭、侯景、李林脯、安禄山、蔡京、秦会、严嵩、吴三贵 十大名将 孙武、吴起、孙膑、项羽、韩信、李广、郭子仪、岳飞、戚继光、袁崇焕 十大太监 姥暧、赵高、蔡伦、高力士、李辅国、童贯、郑和、刘瑾、魏忠贤、李连英 十大美人 妲己、褒姒、西施、卓文君、王昭君、赵飞燕、张丽华、杨贵妃、花蕊夫人、香妃 十大名妓 绿珠、关盼盼、薛涛、李师师、苏三(玉堂春)、李香君、陈圆圆、董小宛、傅彩云(赛金花)、小凤仙 十大侠客 专诸、豫让、聂政、鲁仲连、侯赢、荆轲、朱家、郭解、王著、王五 十大辩士 晏婴、邹忌、淳于髡、张仪、苏秦、郦食其、蒯通、陆贾、纪晓岚、曾纪泽 中国历史十大名医 1、扁鹊:战国时医学家,真名为秦越人,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 2、华佗: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炙各科,外科尤为擅长,“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 3、张仲景: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 4、皇甫谧:魏晋医学家。著有《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炙学成就,另著有《帝王世纪》等。 5、葛洪:西晋思想家、医药学家,著有《抱朴子》,内篇论丹方药术。 6、孙思邈:唐初医学家,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7、钱乙:北宋医学家,始以儿科著名,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著,有《伤寒指徵》、《婴孩论》等。 8、朱震亨:元朝医学家,主张“因病以制方”,有《格致余论》、《伤寒辩疑》等。 9、李时珍:明朝医学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