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历史小说的典范之作《三国演义》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第四章概述

三国演义第四章概述

三国演义第四章概述
摘要:
I.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
A.董卓入京
B.废黜少帝
C.立陈留王为帝
II.司徒王允与曹操密谋刺杀董卓
A.王允忧心忡忡
B.曹操借七星宝刀
C.曹操刺杀董卓失败
III.曹操逃亡与陈宫结义
A.曹操被县令陈宫捕获
B.陈宫放走曹操
C.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
D.陈宫与曹操结义
IV.貂蝉成为王允棋子
A.貂蝉被选入府中
B.貂蝉对月长叹
C.王允决定用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
正文:
《三国演义》第四章主要讲述了董卓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帝,以及司徒
王允与曹操密谋刺杀董卓的故事。

首先,董卓入京后,废黜了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从此掌握了朝政大权。

然而,董卓的暴行引起了朝中百官的不满。

司徒王允为此忧心忡忡,寻求解决之道。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挺身而出,向王允借了七星宝刀,自告奋勇去刺杀董卓。

可惜,刺杀行动败露,曹操急忙潜逃。

在途中,曹操被县令陈宫捕获。

然而,陈宫敬佩曹操的勇敢,不仅放了曹操,还弃官与曹操一起逃亡。

在经过吕伯奢家时,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

尽管如此,陈宫还是决定与曹操结为生死之交。

另一方面,貂蝉成为了王允的棋子。

貂蝉被选入府中,因对月长叹而被王允发现。

王允决定利用貂蝉的美貌和聪明才智离间董卓与吕布,以期解决董卓专权的问题。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三 国 人 物 (二)
· 智囊人物系列代表
权臣系列 狂士系列 道德楷模系列 明珠暗投系列 择木而栖系列
祢衡 杨修 许攸 庞统 诸葛亮 周瑜 鲁肃 司马懿 蔡邕 陈宫 徐庶 荀彧 李儒 陈宫 蔡邕 荀彧 郭嘉 法正 贾诩
典型人物分析——曹 操
评 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人生信条:宁教我负天下人,
全书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 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 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中最精辟的十句话
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二、“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既生瑜,何生亮” 五、“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三国演义>>中最精辟的十句话
六、“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八、“生子当如孙仲谋” 九、“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十、“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 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 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每次战役各 有特色,很少雷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 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
内 容 简 介(二)
作者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 形象:爱民如子的刘备,足智多谋的 诸葛亮,打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 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等。
有诗赞曰:“拨乱扶危主,殷勤 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 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号:卧龙。有经天纬
诸 葛
地之才,鬼神不测之 机。是“千古良相” 的典范。谥为“忠武

火侯烧”新野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面如冠玉,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眉清目朗, 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

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

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

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以其激烈的战乱和政治斗争而闻名于世。

然而,除了这些战争和政治事件外,三国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三国演义》——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三国演义》是三国时期文学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之一。

它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塑造了一批英雄形象,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情节、精彩的对话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无数读者。

它不仅揭示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更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性和人情。

二、《诸葛亮传》——文学名篇的典范《诸葛亮传》是三国时期一部以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主角的传记类文学作品。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杰作,它描绘了诸葛亮智勇双全、忠诚无比的形象,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传小说的典范之一。

《诸葛亮传》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展示了诸葛亮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智慧和胆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孔明失街亭》——曹操智胜诸葛亮《孔明失街亭》是一篇古代小说,讲述了蜀国丞相诸葛亮在战略计划中被曹操识破并失败的故事。

这篇小说以曹操和诸葛亮之间的智力较量为主线,展现了诸葛亮智谋超群却最终败给曹操的情节。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以曹操的智胜和诸葛亮的失误为主线,展现了那个时代敌对势力之间智力的较量。

四、《吴子》——兵法经典之作《吴子》是三国时期的兵法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兵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是由吴国的孙武所著,被誉为古代兵法之宝。

《吴子》内容丰富,包含了战争的策略、战术和军事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它对后代的战争思想和军事策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後来的军事家们所广泛研究和应用。

五、《三国志》——历史著作的瑰宝《三国志》是三国时期的历史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书籍中的瑰宝之一。

《三国演义》重要知识点

《三国演义》重要知识点

《三国演义》重要知识点1. 作者背景《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是明代文学家,他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刻画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和人物形象。

2. 故事背景《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之间的争斗和统治。

故事中涉及众多将领、智勇双全的谋士和英雄人物。

3. 登场人物- 曹操:东汉末年的权臣,建立魏国,并采取多种手段争夺天下。

- 刘备:蜀汉的创立者,崇尚仁义,与曹操长期对抗。

- 孙权:吴国的创建者,善于利用外交手段和联合他人,与曹操和刘备抗衡。

4. 剧情概要故事以黄巾起义为起点,以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加入刘备,以及刘备与曹操、孙权的争斗为主线。

其中涉及到许多战役和政治斗争,描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略和谋略。

5. 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中人物形象丰满,性格各异。

如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雄才大略、权谋高超的政治家;刘备被描绘成仁义和人情味十足的君子;诸葛亮则是智慧超群、能屈能伸的谋士。

6. 文学价值《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辞藻华丽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和军事厮杀。

7. 影响与流传《三国演义》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不仅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也衍生出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如戏曲、电影、电视剧等。

该作品的故事和人物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三国演义》的重要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导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一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各地的黄巾军蜂起。

以镇压了黄巾军起家的曹操经过多年的征战,逐渐的统一了北方。

曹操还不满足,他又挥师南下,准备借机把全国统一。

赤壁一战,曹操被孙权、刘备联军打得“全军覆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从此拉开帷幕。

不久以后,孙权杀了刘备的义弟关羽,夺了荆州。

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率领大军伐吴,大败而归。

刘备回来没多久就病死了,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诸葛亮征服了南方蛮族,又采用联吴抗魏的治国方针,前后六次出兵祁山伐魏,不过还是没能成功,诸葛亮最后病死军中。

还是不久以后,司马氏掌握魏国兵权,先后灭掉了蜀、吴两国,建立了西晋,统一了全国。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二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

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发动了黄巾起义,很快黄巾军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官军闻风丧胆。

张角率领大军直犯幽州,太守刘焉为了抵挡黄巾军,出榜招募义兵,这一下就引来了三位英雄好汉——刘备、关羽、张飞。

三人虽然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于是就在张飞家后院的桃园结为兄弟,三人焚香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为长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刘关张三人从军后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多次大胜黄巾军,却并不被赏识,直至参加了平定渔阳之战,刘备因立功才被任为平原令。

汉灵帝死,太子刘辩继位,为外戚大将军何进所制。

十常侍诱杀何进,袁绍等领兵诛杀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并毒死刘辩。

满朝文武,对董卓无可奈何。

骑校尉曹操于是借献宝刀为名,入董府前去行刺,未成,逃走,至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感其义行,义释曹操,与他一道逃到成皋,投宿曹操的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

【公基备考】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

【公基备考】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

【公基备考】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为蓝本,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全书以“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开篇,以“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结束,共120回。

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历史上的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和西晋大一统三国指的是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四大名著之首是《三国演义》

四大名著之首是《三国演义》

四大名著之首是《三国演义》一、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本是《三国演义》。

自问世以来,《三国演义》不仅深受读者喜爱,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与历史的关联以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二、书名及作者《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其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该小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

三、与历史的关联《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它与历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例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

小说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权谋、军事策略和人性的复杂性。

虽然《三国演义》中有一些对历史的虚构和夸张,但它也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战争形势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

通过《三国演义》,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四、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学创作方面,《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先河。

它以宏大的背景、复杂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塑造,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树立了典范。

许多后来的作家受到《三国演义》的启发,继续探索历史题材并创作出一系列优秀作品。

其次,在文学修养方面,《三国演义》广泛流传并被广大读者接受,成为了培养人们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读本。

它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读者可以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开阔思维,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此外,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英雄豪杰形象,如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并深深影响了人们对忠诚、义气和勇气的理解。

这些形象以及小说中所表现的人性和道德问题也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论《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历史文化的瑰宝。

三国演义第四回读后感精选5篇

三国演义第四回读后感精选5篇

三国演义第四回读后感精选5篇三国演义第四回读后感(篇1)今又读《三国演义》,不觉感悟颇深,中间的不少情节都让人敬佩不已,《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不觉对他可贵的精神感到敬佩,心想:要是现在人与他一样,社会将会多么和谐。

国家的统治不仅需要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他的智慧无人能比,连聪慧的司马懿也称绝曹操从积极的方面为结束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和军阀混战做了杰出的贡献,曹操治下政治清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打击了地方的士族门阀加强中央权力,奠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暂缓了土地兼并的压力.但是他生性多疑,为人严厉且头顶汉贼大帽,而且曾经有过盗墓,拿人肉充做军粮的丑闻.故历来为中国的文人和传统价值观所唾弃,这些都无法掩饰他作为一个英雄的光辉,这就是一个奸雄的一生。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第四回读后感(篇2)利用三个多月,42个小时的空余时间,终于把《三国演义》看完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朝演义”
《英烈传》,此外还有《续英烈传》《承运传》和《戚南塘剿平倭 寇志传》等。
“时事小说”
首先是以魏忠贤阉党祸国殃民为内容的小说,主要有《警世阴阳梦》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和《皇明中兴圣烈传》,代表作则是清初出 现的《桃杌闲评》;
其次是关于辽东战事的小说,主要有《辽东传》《近报丛谭平虏传》 和《辽海丹忠录》,主要写明廷内部主战、主和两派之间的激烈斗 争,以及在此情形下于辽东进行的抗清战争;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他是中国历 史上最早献身于通俗小说创作的作 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他 编纂过数十种小说,如《隋唐两朝 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都署 他的名字,《水浒传》《三遂平妖 传》等书也与他有关。他还是一位 颇有影响的杂剧作家,现存杂剧有 《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 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 年,竟不知所终。
在对兴亡教训的总结中,还特别注意对人生经验的总结。
海兰察目不知书,而所向无敌,动合兵法,而自言得力于译本 《三国演义》。……张献忠、李自成,及近世张格尔、洪秀全等,初 起众皆乌合,羌无纪律。其后攻城略地,伏险设防,渐有机智,遂 成滔天巨寇;闻其皆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帐中唯一之秘本。则 此书……有实验战术学之价值也。
清刻本《三国演义》插图
文有正衬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乖巧,是反衬也。写周瑜 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 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更美;写武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 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
——毛本第四十五回回评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还大量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第一节 故事来源与成书过程
【素材来源】
正史: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司马光《资治 通鉴》,朱熹《通鉴纲目》。
野史:既指早期传说色彩较重的杂史,也包括后起的民间传说及讲 史、话本等。隋代民间文艺表演中三国题材的节目;唐宋时期,三 国故事在民间流传
戏剧:“三国戏”。金元时期,如《三战吕布》《赤壁鏖兵》《单 刀会》等;元至治年间(1321—1323)更是出现了刊本《全相三国志 平话》。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版本流传】 《三国演义》在明代前期主要以抄本形式流传,现存最早刊本是刻 于嘉靖年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刊本留存至今的还有《三国志传》本和《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 志》。
《新全相三国志 平话》扉页书影 (元至治刊本)
第二节 雅俗文化交融的历史图景
“世代累积型”小说。 “拥刘反曹”的倾向:“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惟有德者居之”。 “忠义”观念。一是统治者标榜的“义”,它和“忠”连在一起, 常被称为“春秋大义”;二是民间推崇的知恩必报、哥们义气,也 被称为“小义”。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义”的代表,“桃 园结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 贤相的代表,智慧和忠诚的化身——诸葛亮。
层出不穷的各种计策,古代兵法中所谓的三十六计大多数都在小说 中得以再现。例如反间计,曹操离间韩遂、马超。
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战争形态,尤其是集中笔墨去写战争谋略, 写将帅谋臣运筹帷幄的神机妙算。
《三国演义》对政治、人生经验的总结对读者也有不少启迪,尤其 是小说中的人才战略,对当代人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三国演义》人物脸谱书签
“性格强化法”在小说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其一,对于性格比较复杂、性格内涵比较丰富的人物,集中地突出 他们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才能,并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将这一特点 或才能强化到常人难以企及的程度。如“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曹操,“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关羽。 其二,对于性格内涵比较单一的人物,则集中笔墨突出他们这一方 面的性格和才能,使人物性格得以强化。如:善于运筹帷幄的徐庶、 庞统;善于统军用兵的周瑜、陆逊、司马懿;善于料人料事的郭嘉、 荀彧等。
——黄人《小说小话》
第五节 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 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
——冯梦龙《新列国志序》 时事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新闻性。作品所关涉的内容须与时代相平行,要相对迅速地反映 国家大事,且成书迅疾、即时刊刻。
(二)真实性。讲求真实,注重实录,对真实性的要求远较历史演义为 高。
第四章 历史小说的典范之作《三国演义》
故事来源与成书过程 雅俗文化交融的历史图景 传奇化的历史人物 智谋—作品的独特魅力 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古代长篇历史 小说的代表作。
【章回体】 章回体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样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分回标目。作家把作品分成长短大体相等的段落,标 上回数和题目,于是就形成了章回体。 其次是“说书体”叙事。小说中或明或暗都有一个全知全能 的“说书人”,从他的视角,甚至以他的口气来讲述故事。小说 中保留了诸如“话说”“且说”“却说”“只见”“但见”“欲 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套语。 再次是韵散结合,文备众体。
(三)重大性。所演述的均为一时之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于时局有重 大影响者方可入小说。
“历朝演义”
“署名”罗贯中撰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 唐五代史演义传》等;
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和《全汉志传》 等;
无名氏《京板全像按鉴音释两汉开国中兴志传》,甄伟的《重刻西 汉通俗演义》,谢大昭的《重刻京本增评东汉十二帝通俗演义》, 诸圣邻的《大唐秦王词话》等;
“桃园三结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传奇化的历史人物
将历史人物传奇化,即将传奇手法运用于历史小说,突出人物的超 人之勇、超人之智,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于现实中的人,一定程 度上也强于环境。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尽可能忠实于历史,按史实优先的原则去写。
“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性格强化”法,舍弃人物性格中的其他方面,专门强调某一方面 特点,不惜用浓墨重彩加以夸张、渲染,把这一特点写到极致,如 曹操之奸、刘备之仁、诸葛亮之智、关羽之义等。
第三是关于李自成起义的小说,主要有《剿闯通俗演义》《定鼎奇 闻》和《铁冠图演义》。
“反衬”,就是对不同的性格类型进行对比,这可以加大人物性格 之间的反差,从而起到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如曹操和刘备。
“正衬”,是将相同或相近的性格进行对比,以突出二者的差异, 用毛氏父子的话来说就是“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一才之胜”。如 诸葛亮和周瑜。
第四节 智谋—作品的独特魅力
《三国演义》的智慧主要表现于兵法,蕴含在战争描写中的哲理性 内容。“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 英雄也。”(第二十一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