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2019年8月演讲稿-10页文档资料
张瑞敏2019年8月演讲稿-10页word资料

备注:2019年8月11日本人在太原参加一个会议,会议主办方领导和张瑞敏是朋友,张特地前来帮场,并在会上作了一个演讲,下面文字是会后录音整理而成。
本人因缘巧合,最近几年有3次在不同场合听过张瑞敏谈他的企业管理理念,分别是08年、10年和这次。
每一次演讲内容一脉相承,又有所进化和升华,张不愧为中国企业管理教父,一直在思考企业发展方向。
演讲中的重点是现在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原来的大生产方式势必要做改变,管理方式也要改变,由金字塔管理向倒金字塔转变。
海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典型企业,特点是集中批量大生产,最大程度压低成本,规模大。
要适应个性化生产,转型面临困难很多,张勇敢走了这一步,打碎了在重组,勇气值得钦佩,中国有多少企业家在思考十年以后的发展。
演讲时间有限,张很多问题没有讲的很详细,但关键点都讲到了。
特上传给群友分享。
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张瑞敏 2012年8月11日因为我和吕主席在党校学习过,06年那时候一块待了四个多月,我们非常能谈的来,几年以来一直有沟通和交流,这次他邀请我来,我就必须赶快要来。
这次会议主要是谈改革,我是做企业的,在企业里面几十年,我结合企业来谈这个改革,我这个发言的主题就是“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
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很难看到这样的企业。
一般来讲,很多企业都会昙花一现。
所以我说是没有成功的企业。
如果这个企业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踏上了时代的节拍。
所以说,这个企业应该是追求做时代的企业,也就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其实我们也会看到,现在时代发展的非常快,哪怕你是全世界顶级的企业,你在一瞬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可能会万劫不复。
比如柯达,他曾经是全世界胶卷界的老大、霸主,但是没有踏上数码时代的节拍,它其实还是最早发明数码相机的公司之一,但是他当时觉得卖数码相机不如卖胶卷赚钱,受到股市的压力,他退回来了,最后反而被时代所淘汰。
现在这个时代发展就更快了。
张瑞敏:将所有的恐惧、荣誉、利益,都让用户说了算

张瑞敏:将所有的恐惧、荣誉、利益,都让用户说了算在创业纪念日,我们该纪念什么?今天,海尔31岁了。
我们没有举杯畅饮,而只是一起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闭门会议,检视在创业道路上曾经有过的徘徊、挫折和痛苦。
就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今天的演讲最后引用《圣经·新约》里的那一句:“四面受压,却不被困住,出路绝了,却非绝无出路。
”因为,创业,始终在路上。
| 海尔头条第 31 期 |将所有的恐惧、荣誉、利益,都让用户说了算● 编辑整理=李建国(本文是今天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纪念海尔创业31周年暨创业创新加速会”上的演讲。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确认,有删节。
)2015年是我们创业的第31周年。
今天的会议,和前30年不一样,体现了人人参与;另外一个不同就是,我们直面问题。
一般来讲,创业纪念会都是报喜不报忧。
但是我们今年最大的不同在于,现在要“人人创客”,我们都要参与。
很多东西都不是事先排好的,而是由你自己来确定,不管遇到哪一类问题,大家都要直面问题,只是问题的性质不一样而已。
我们的目标就是,使我们在下一步的创业可以走得更快、更好。
“我们一以贯之的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如果将这30多年的创业历程简单地梳理一下,按照10年一个台阶的话,可以划成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至1995年,这是我们的成长阶段。
第二阶段:1995年至2005年,这是我们的国际化扩张阶段。
第三阶段,2005年到2015年,这是我们的转型阶段。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三个阶段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个10年和第二个10年基本上是量的增长。
但是,在第三个10年,我们有了质变,这是非常大的不同。
相同的地方就是,我们一直一以贯之的是,把人放在第一位。
一开始,我们开不出工资,员工的素质很差,通过砸冰箱事件,提高员工的素质,把人放在第一位;今天,我们称之为“人人创客”,还是人在第一位。
只不过在每个阶段,对人的内涵的确定,是不一样的。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演讲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演讲《人不成熟的几大特征》人成熟与不成熟跟年龄没有关系,人成熟不成熟,就是你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就是能不能把我的世界变成你的世界。
这个社会有很多的成年人,还没有脱离幼稚的行为。
一点小事情就跟别人争来争去。
人不成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立即要回报他不懂得只有春天播种,秋天才会收获。
很多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刚刚付出一点点,马上就要得到回报。
(学钢琴,学英语等等,刚开始就觉得难,发现不行,立即就要放弃。
)做我们这个项目也是一样,很多人来做这个生意,开始没有什么成绩,就想着要放弃,有的人一个月放弃,有的人三个月放弃,有的人半年放弃,有的人一年放弃,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轻易放弃这个趋势的生意,但是我知道,放弃是一种习惯,一种典型失败者的习惯。
所以说你要有眼光,要看得更远一些,眼光是用来看未来的!对在生活中有放弃习惯的人,有一句话一定要送给你:“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
那为什么很多的人做事容易放弃呢?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穷人有两个非常典型的心态:1.永远对机会说:“不”,2.总想“一夜暴富”。
今天你把什么机会都放到他的面前,他都会说“不”,你跟他说数据库这个生意,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拒绝你。
其实这很正常,你不要说,跟他说三步半生活圈数据库来了,就是今天你开饭店很成功,你把你开饭店的成功经验,发自内心的告诉你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去开饭店,你能保证他们每个人都那开饭店吗?是不是照样有人不干。
所以这是穷人一个非常典型的心态,他会说:“你行,我可不行!”。
一夜暴富的表现在于,你跟他说任何的生意,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挣不挣钱”,你说“挣钱”,他马上就问第二个问题“容易不容易”,你说“容易”,这时他跟着就问第三个问题“快不快”,你说“快”!这时他就说“好,我做!”呵呵,你看,他就这么的幼稚!大家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又挣钱,又容易,又快的”,没有的,即使有也轮不到我们啊,所以说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懂得付出。
第八届德鲁克高层管理论坛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演讲实录

第八届德鲁克高层管理论坛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演讲实录张瑞敏: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这个会议。
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就是德鲁克的超级粉丝,而且德鲁克的思想给了我们的管理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说指引了我们的管理方向。
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说今天我的发言有一个题目的话,那这个题目就是一句话,就是“永远的德鲁克”。
我看到媒体上有一篇文章,说现在进入到后德鲁克时代,也就是说可能德鲁克已经过时了,但是我自己的感觉,德鲁克的思想永远不过时。
为什么呢?我自己的体会可以说我借今天这个机会把我自己的体会,通过三个不同的时期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时期就是海尔的初创时期,初创时期德鲁克对我们的指点迷津。
我们是84年开始创业,那时候中国的企业没有管理,其实我觉得中国的企业到现在也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也没有自己的管理理论。
其实我们学习的呢,都是西方的。
你比方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们学的是日本的,其实也是日本的一些管理方法、管理工具,比如说全面质量管理,但是后来我得到了一本书,就是德鲁克的一本,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德鲁克的书,就是《有效的管理者》,现在的翻译叫《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这本书,一开始我有点怀疑,到底美国人的著作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呢,但是我惊奇的发现这本书里头重要的是观念,原来到今天为止对我影响非常深的一句话,就是“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
”其实中国的工厂最喜欢搞激动人心的事件,比方搞什么大奋战、提前多少天完成任务等等,其实这是错误的。
你的预算、你的规划是多少天,应该是多少天,提前了几个月,我们都把它当成成绩来对待。
这个对我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做所有的事件,就像德鲁克所说的,都应该按照例行作业来做。
我们把很多事情变成了意外管理。
如果一个企业每天都是在应付意外管理,这个企业就是混乱,或者说混乱不堪。
所以我们后来把企业的管理分成了三个层次,我们内部的管理人员考核也是按照这么三层。
最低的层次,你这个管理就是管事,高一个层次就是管人的,最高的层次就是管机制的。
海尔张瑞敏

张瑞敏上班是和其他的职工们一起刷考勤卡的,唯一不同的是,他到公司的时间总比职工早一点;中午他和职工一起在食堂排队就餐,唯一不同的是,他到食堂的时间都比职工要晚一点。
18年来,他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但是没有安排一名自己的亲属。在外协加工业务上,他也没有给自己的亲属开过一个口子。妻子说,为这,亲戚朋友都让他给得罪遍了。
张瑞敏——寂寞的旗手
荣誉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一把锤子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海尔。在中国企业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张瑞敏。“一个人在茫茫沙漠中跋涉,终于遇到了绿洲。可是他不能听下看看绿洲,还是的继续跋涉——前边,仍然是茫茫沙漠。这个人就是现在的我,我感到残酷!”张瑞敏说。谁会想到如今的海尔舰队以前只是一副破烂摊子。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成立了青岛电冰箱总厂,由当时担任青岛市家电公司副总经理的张瑞敏出任厂长。当这位1.80的山东大汉踏进这家亏损147万元、连换三位厂长、几乎一半人想调走的集体企业时,印象最深的是满车间臭气熏天的大小便,以至于他上任后制定2的第一条规章制度就是“不准随地大小便”。也是1984年,张瑞敏第一次出国。在德国超市里,他看不到一种“中国制造”的商品。主人为了取悦这位年轻的中国商人,盛赞起中国的烟花来。他高兴不起来。就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残酷”的跋涉,这是怎样的一个艰难的历程?海尔的荣誉室里的那把锤子还在默默述说着答案。1985年,张瑞敏抡起这把锤子砸烂了76台质量有问题的冰箱。砸得员工直流泪。那时一太冰箱就抵一个职工几年的工资。但,这一砸砸出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砸出了“海尔牌”。
90年代,海尔冰箱成功出口德国市场,那天正好遇到德国的检测机构对德国市场上的全部冰箱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海尔第一位。他们一共检测了5个项目, 每个项目最多就是两个加号,海尔得了八个,第二名得了七个。1997年2月,世界最大的家电博览会在德国科举行,海尔占了中国一半的展位。“引起轰动的不是这件事,而是我们在会上向12个国家的经销商颁发海尔产品专营证书。”张瑞敏说起当时的情景时不无兴奋,在照相时,我们坐在前排,几十外国经销商手拿专营证书,站在后面。连一位中央领导在海尔看到这幅照片是也感慨不已“不要看中国人在前面坐着,这样的坐着意味着真正的站起来!”
海尔首席张瑞敏的“励志”檄文

哲理 的故 事 :
1 9 年 2月的一 天 .张瑞敏 找 到 海 尔 95
厨 具事 业 部 的 一位 经 理 互动 谈 心 .谈 话 之
间. 这位 经理 不停 地抱 怨 :这 里 就是 人 的素 “
质 太低 了!”
张瑞 敏反 问: 为什 么人 的素 质会低 ?姑
且 不说 新招 进厂 的 工人 . 说 大 学毕业 又 出 就 国培训 过 的技 术人 员 . 们 的素质 不 能说低 他
下” 。要 占优势就 要全 力以赴争第 一 。 争速度 。 所谓 “ 贵 正 兵
Fs E・}8 RH A G2 E 。 RN
维普资讯
聚焦企 业
新 请 l
胜. 不贵久” 。
首先 , 明确 目标是首 要的 。我们 这 支
联合舰 队 的 目标就 是驰 向国际化 . 就必 那 须 与国际规范 接轨 。检 查一 下你 的工作 。 都 打上 了国际化 的 印证 了吗 ? 虽然 与人 家 不 是一 个起 点 . 又要 在 一起 竞 争 . 很 但 这 不公平 . 但这 就是现实 。
六年 。 史长河 中一瞬 . 历 但海 尔人 饱尝 了创业 之艰 辛 ,
。你 目极 的境地 , 那么 就要认 真 领教了市场之无情.体会了发展之不易。分享了成功之喜 天 ” 想超过 到 “ 云霄 思浩然 ”
他 可并没有 悦。 我们像纤夫一样胼手胝足, 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胜利的彼 对 待那些准 备入关 的世 界级名牌 。 们 船坚炮利 。
种。
一
背景 : 当时 中国正准备“ 关”《 “ 日千里 ” 开去》 复 , 一 从 说
9 3年 2月 1日海 尔集 足以使你瞠 目 结舌 。 百思不得其解 ; 但一夜之问的疲软滞销 是 对此做 的一种 紧急动 员。刊 登在 19 团内刊《 尔人》 上 。 海 报 ・
做一个勇敢的拓荒者(海尔张瑞敏)

做一个勇敢的拓荒者(海尔张瑞敏)张瑞敏如是说:“做一个勇敢的拓荒者,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精彩解读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该厂成立于1955年,是由青岛二轻局家电公司联合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随着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逐渐过渡为合作工厂。
当时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并研制了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由此跨进家用电器工业的领域。
为了开发新产品,该厂于1979年3月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为进一步发展家电业奠定了基础。
但终因产品外观粗糙,质量不高,换代缓慢,在同行业中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1980年3月,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日用电器厂。
1984年,由于成功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线,改组成立海尔集团公司,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海尔在张瑞敏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造了享誉海内外的卓越业绩,这一切都得益于张瑞敏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张瑞敏刚上任的时候,厂子的状况举步维艰,一个工人的月收入还不到40块钱。
截止1984年,该厂年亏损额达147万元,出口几乎为零。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使产品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张瑞敏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亲自到北京轻工部引进项目。
在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张瑞敏赶到火车站买票,由于天气恶劣,没买到坐票,情急之下,他只好带着板凳上了火车,连夜赶到北京。
当张瑞敏马不停蹄地赶到开会地点,向轻工部的同志说明来意的时候,对方惋惜地告诉他:引进项目已经名花有主了。
张瑞敏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因为当时国家项目定点还没有宣布结束,张瑞敏觉得,自己还是有希望的。
于是,他决定一直等下去。
果然,幸运之神垂青了他。
当时,德国利勃海尔项目来得稍微晚了些,正好与张瑞敏不期而遇。
张瑞敏坚信,这个项目将会改变整个青岛市轻工业状态。
但是,事情并没有张瑞敏想象得那么简单。
原来,利勃海尔项目需要900多万元的贷款,对于当时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几乎没有人有勇气去承担这个重任。
智者张瑞敏

902018.06特色实践 PRACTICE中国的企业家里,我最佩服的就是张瑞敏。
在我看来,他就是个既能上九天揽月,又可下五洋捉鳖的人物,心胸有大格局,脑里有思想,眼里还能见微知著,是企业管理界知行合一的典范。
30多年前,我接触企业管理伊始,就将海尔和张瑞敏视作标杆,时时对照,常常受到启发。
4月初,承蒙老友王安喜先生牵线和汲广强先生的周密安排,我与张瑞敏先生得以见面交谈,实在是有缘、有幸,圆了一大夙愿。
一场“精神约会”作为中国式管理的典范,海尔集团倡导的“注重细节”观念在这次会见中体现无遗。
当天下午,我与女儿,还有连云港企业文化学会李万来先生,一行3人在王安喜先生陪同下,来到海尔董事局接待室。
进门便见到迎面的仿古长桌上已经整齐地摆放好每个人的姓名席卡、记录用纸、笔、纸巾以及张瑞敏先生的名片,一切妥妥当当。
“张首席来了。
”服务员轻声提醒,我们目光瞬间一齐移向门口。
眼前的张瑞敏先生比以往新闻图片上见到的更加精神,他身材高大,皮肤白皙,身穿浅灰色格纹西装,头发也是灰白色的,像极了古希腊传说中智者的形象。
“刘总你可写了好几本书啊。
”“李会长,你可是海尔的老朋友了。
”互相介绍间,张首席可亲的几句话一下子拉近了我们这场“精神约会”的距离。
原来,张首席在我们来访之前就请集团办专门了解了我们每个人的简智者张瑞敏文/刘鹏凯左起李万来、张瑞敏、刘鹏凯合影留念。
刘鹏凯与张瑞敏亲切交流。
历、近况,就连陪同我出行的女儿也被他记得是管理学博士,简直令她受宠若惊。
我们这次来访的时间节点十分凑巧,正逢张首席再赴哈佛大学演讲归来不久。
作为世界最顶尖的商学院,哈佛商学院两次邀请张瑞敏演讲,并在过去的20年里收录了十几个海尔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3个,分别是1998年的《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2015年的《海尔:与用户零距离》和今年的《海尔:一家孵化创客的中国巨头》。
我记得第一次赴海尔学习是1993年。
看到“6S现场”“当班清扫巡检记录”“督查记录”……这些基础管理、现场管理的做法和理念,令当年的我眼睛放光,醍醐灌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注:2012年8月11日本人在太原参加一个会议,会议主办方领导和张瑞敏是朋友,张特地前来帮场,并在会上作了一个演讲,下面文字是会后录音整理而成。
本人因缘巧合,最近几年有3次在不同场合听过张瑞敏谈他的企业管理理念,分别是08年、10年和这次。
每一次演讲内容一脉相承,又有所进化和升华,张不愧为中国企业管理教父,一直在思考企业发展方向。
演讲中的重点是现在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原来的大生产方式势必要做改变,管理方式也要改变,由金字塔管理向倒金字塔转变。
海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典型企业,特点是集中批量大生产,最大程度压低成本,规模大。
要适应个性化生产,转型面临困难很多,张勇敢走了这一步,打碎了在重组,勇气值得钦佩,中国有多少企业家在思考十年以后的发展。
演讲时间有限,张很多问题没有讲的很详细,但关键点都讲到了。
特上传给群友分享。
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张瑞敏 2012年8月11日因为我和吕主席在党校学习过,06年那时候一块待了四个多月,我们非常能谈的来,几年以来一直有沟通和交流,这次他邀请我来,我就必须赶快要来。
这次会议主要是谈改革,我是做企业的,在企业里面几十年,我结合企业来谈这个改革,我这个发言的主题就是“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
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很难看到这样的企业。
一般来讲,很多企业都会昙花一现。
所以我说是没有成功的企业。
如果这个企业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踏上了时代的节拍。
所以说,这个企业应该是追求做时代的企业,也就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其实我们也会看到,现在时代发展的非常快,哪怕你是全世界顶级的企业,你在一瞬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可能会万劫不复。
比如柯达,他曾经是全世界胶卷界的老大、霸主,但是没有踏上数码时代的节拍,它其实还是最早发明数码相机的公司之一,但是他当时觉得卖数码相机不如卖胶卷赚钱,受到股市的压力,他退回来了,最后反而被时代所淘汰。
现在这个时代发展就更快了。
比如手机,一开始的老大是摩托罗拉,但是很快,诺基亚把他超过了,现在又是苹果。
苹果没有全面超过诺基亚的时候,他的市值已经超过他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个方向。
当时苹果刚出来这个手机的时候,诺基亚研发人员看了以后,觉得这个手机怎么可以呢,连个键盘都没有。
但是就是因为诺基亚只是把手机作为一个通讯工具,而苹果把手机变成了一个云计算的终端,也就是说我拿着手机不但是打电话,而是进入了互联网。
所以这个时代发展的太快了。
现在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包括海尔在内,最大的挑战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做的一个是数字化革命,其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十九世纪英国的纺织工业,把小作坊变成了工厂,那时候中国还是清朝。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是福特的汽车流水线,大规模制造。
因为流水线和大规模制造使汽车的售价可以降到了500美金,当时的美国人500美金可以买一辆汽车,把汽车普及到美国的家庭,这个功劳非常大,这次的工业革命中国还在战乱。
两次工业革命周围都没有机会。
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全世界所有制造业来讲,所有工业来讲,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当然也是非常大的机遇,所以中国能不能赶上这个是我们摆在面前非常大的挑战。
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原来我这个产品一个型号可以生产一百万台,但是现在不行,因为互联网来了,每个人有自己的需求,我要的东西谁能满足我,谁可以满足我,我就要谁的。
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这个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当然还有一个新的技术就是3D打印,原来2D打印是打印一个文件,这个很简单,但是现在变成3D打印,我打一个汽车都可以。
现在美国可以打出飞机发动机的轮片,直接打印出来,不要模具了。
比如德国,德国的牙齿,我们以前掉一个牙,到医院镶牙非常麻烦,咬一个模子,再去制造出来,制造出来以后要咬合、打磨等等,完了以后折腾半天。
这个可能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打破大工业的制造。
到底会怎么样呢,其实现在智能化制造已经显露端倪了,比如说我们这个行业,原来最大的是美国的GE的家电,他们以前在中国代工的洗衣机以及热水器,现在迁回到美国的路易斯维尔,我到哪儿也访问过,现在迁回去以后,美国GE的工会主席对美国的媒体发表讲话,说你看,我们从中国迁回来的产品,在中国外包制造拿回到美国要卖1599美金,也就是1600美金,但是现在我在美国本土制造只需要卖1200到1300美金,也就是降低了20%到30%,反而美国本土制造便宜。
这对中国是非常大的挑战。
英国经济学人发表了几次的连续文章,论第三次工业革命,其中发表的一个数据非常惊人,也就是说,中国终于赶上了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但是中国的制造业所用的能源是美国的十倍,也就是同样的产值,美国的制造业所用的工人只是中国的十分之一。
我们的劳动力收入是非常低的,如果我们紧紧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其实现在也不低的,我们自己有一个统计,我们99年、2000年在美国南卡洲建立了工厂,那时候我们青岛本部的工人工资,我们的工资在行业里面并不是最低的,还是比较高的。
美国那时候的工人工资是我们工人工资的19倍,但是前年,他们的工资已经是我们工人工资的5倍,今年已经是4倍。
再加上美国的物流成本比我们还要低,另外加上美国现在页岩气的开发,他的能源价格比我们低的多。
这一切逼迫我们必须发动大的变革,否则如果我们还利用改革开放以后的劳动力价格低廉,这样肯定不行。
我前年在美国旧金山,被称为战略竞争之父的哈佛大学的学者,全世界非常有名的波特教授,他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说,中国的企业必须要创新,否则是没有出路的,为什么?他对全世界的战略定了四个战略,是非常准确的。
第一个是生产要素导向,所谓生产要素导向就是完全靠价格低廉,劳动力低廉。
第二个想说的是为什么,第三个想说的是做什么。
其实是什么呢,就是讲过去的海尔是什么,第二个为什么是讲现在的海尔。
其实为什么也是是什么的因,为什么和是什么其实是一个因果关系。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应该是一体两翼。
第三个是做什么,其实就是说未来我们怎么应对这个时代。
我先想说一下是什么,让大家对海尔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我想从两个维度,一个是空间的维度,一个是时间的维度。
从空间的维度来讲,就是说我们在全球现在已经是白色家电的第一品牌,这个是由国际上的欧洲一个统计机构统计出来的,已经连续三年第一位。
原来的第一是美国的惠而浦,现在我们取代他了。
所谓白色家电的界定就是凡是能够替代人们家务劳动的电器都是白色家电,比如电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电饭锅、厨房电器这些都算,当然供人们娱乐用的什么电视机等其他这些,都是黑色家电。
白色家电我们占第一位。
这有几个数据,中国在白色家电方面占全世界的多少呢?占全世界份额的49.1%,也就是将近一半都是中国的。
但是在海外你看到打着中国品牌的白色家电只有2.89%,不到3%。
你在海外看到的大量白色家电都是打着外国的品牌,中国只不过是代工而已。
所以我们这个行业,今年上半年下降的是非常大,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行业很多企业过去是给国外的产品做贴牌,现在国外不要你做贴牌了,这就不行了。
特别是有很多的制造业都回归了。
这个就对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其实我们自己今年上半年,利润和营业收入的增长都比同行业高一倍,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在海外做自己的品牌。
其实你看中国在海外出口的品牌里面,我们占了90%,如果在海外看到打着中国品牌的白色家电,那十台里面差不多有九台是海尔的。
所以我从空间维度来讲,我们怎么样创造品牌。
时间维度来讲,海尔从开始创业到现在,我们是84年创业,到现在将近28年的时间,原来它是一个集体所有制的资不抵债的小厂,从当时到现在,28年过来,我当时到这个企业来的时候,这个企业只有800人,现在是80000人,当时这个企业销售产值只有三百多万,现在是1500多亿,当时是一个街道小工厂,现在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这个变化是比较快的,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同行业普通下降的情景下我们还逆势增长,什么原因呢,就是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做的哪些工作促使他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
在这里面,我们差不多用了十年的时间探索一个新的管理模式,因为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没有自己的管理工具。
我们所用的都是学的西方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学的是日本的全面现场管理,后来学美国的六西格玛,再后来用了欧洲的评分记分卡。
所有的这些管理工具都是用的国外的。
但是现在来了一个问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思想基于了科学管理,就是泰勒的科学管理,这个科学管理带来了两个东西,一个是生产上的流水线,第二个是管理上的科层管理,就是一层一层的。
这个最早是被称为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的马克斯威伯,德国的,他提出来的,就是官僚制,一层一层下来的。
到现在基本上还延续着这个。
但是现在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时代,所有的这些管理思想、管理模式都不灵了,为什么呢?因为用户所需要的是我提出要求,在互联网上提出要求,你需要马上满足我。
所以,过去是以企业为中心,所以企业生产出什么东西,我拼命打广告,可能就有用户要了,谁是中央电视台的标王,谁可能就非常厉害了。
但是现在不行,现在你打广告没用,因为用户可以在网上看到所有的信息。
所以以前信息公开的主动权是在企业手里,现在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在用户手上。
所以企业所做的只能是跟上用户点鼠标的速度。
现在就是怎么样跟上用户的需求,用户有个性化需求,我马上满足。
所以我刚才说德国的这个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的马克斯威伯提出的科层管理,这个组织就像一个金字塔一样,最高领导在上面,高层管理者在下面,然后是中层管理者,低层管理者,最下面是员工,现在我们把这个组织改变了一下。
我曾经在美国旧金山跟美国的一个管理学家哈默尔,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你这个办法很好,倒转180度,把这个金字塔倒过来了,变成一个倒三角,基层员工以前在最下面,现在在最上面,管理者在中间,最高管理者在下面,这些管理者要扁平化,管理者的职责从原来的指挥和监督员工,变成了为员工提供资源。
或者换句话说,原来是员工听领导的,现在是员工听用户的,领导听员工的。
这个就解决了一个问题,员工和市场连在一起,他知道用户需要什么,他可以第一时间作出反映。
原来是员工要作出反映,没办法,他要给你提出来,报上来,要领导做决策,这样肯定是不行,时间来不及。
现在你可以马上做决策,领导提供资源,如果领导提供不上,领导就要负这个责任。
这个其实有点象什么呢?就像现在大家看到的现代化战争,现代化的战争,美国的步兵已经不是传统的扛一个冲锋枪往前冲的单兵,他已经是一个信息化的终端,全身武装,我们以前说武装到牙齿,现在是武装到脑袋。
所有的信息化东西都有。
然后我前方发现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目标,我马上跟总部的信息中心联系,总部给我提供相关的资源,一个道理,如果不能提供这个资源,那么总部就要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