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教学》课件

注意事项
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技术需要严格掌 握适应症和禁忌症,操作时应避免 损伤正常组织。
肿瘤介入治疗技术
总结词
01
肿瘤介入治疗技术是通过导管将药物或栓塞剂直接注入肿瘤内
部,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详细描述
02
常用的肿瘤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术、放射 性粒子植入术等。
肿瘤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不能手 术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01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是利用导管等介入器械对血管病变 进行治疗的方法,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
02
泌尿系统疾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 疗效显著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不能手术或不愿 接受手术治疗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
其他应用领域
01
除了以上几个领域,介入放射学 还广泛应用于神经介入、妇产科 介入、消化系统介入等多个领域 。
02
在这些领域中,介入放射学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 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介入放射学的重要性
01
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通过影像设备,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病变部位,为疾病的 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02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介入放射学治疗对患者损伤小,恢复快,能够显著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03
降低医疗成本
介入放射学治疗相比传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短,术后 恢复快,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历程
介入器械的研发
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更高效、安全的介入器 械。
介入放射学(实习生课)

术前示支气管动脉增粗、迂曲,出血
术后出血动脉闭塞
肝动脉瘤(伴胆道出血)栓塞
CT示肝左叶动脉瘤
肝动脉瘤胆道出血栓塞(DSA)
动脉瘤
肝动脉瘤胆道出血栓塞
术后载瘤动脉及瘤体闭塞
肾脏出血的栓塞治疗
经皮 肾穿 刺取 石后 持续 血尿, 行右 肾动 脉造 影及 栓塞 止血。
鼻 咽 癌 并 出 血 及 栓 塞 治 疗 后
经皮血管栓塞术—治疗肿瘤
姑息性栓塞治疗 适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富血管肿瘤,可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部分肿瘤行栓塞术后,病情改善,肿块 缩小,再行二期手术切除 相对根治性栓塞治疗 适于少数良性富血管肿瘤如子宫肌瘤、 鼻咽血管纤维瘤和极少数恶性肿瘤如肝癌 恶性肿瘤常用化疗性栓塞
鼻咽 血管 纤维 瘤术 前栓 塞, 2周后 手术, 手术 野清 楚, 出血 量极 小。
经皮血管栓塞术—治疗血管性疾病
动静脉畸形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 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 动脉瘤 对全身各系统均有很大的治疗价值,尤其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性病变治疗价值更 大 血管瘤如颜面部、四肢、躯干血管瘤等
经皮血管栓塞术—止血
外伤性出血 肝、脾、肾、骨盆、胸腔 医源性出血 外科手术术后出血,术后感染 引起动脉炎或动脉瘤破裂出血,活检术术后 出血等 肿瘤出血 鼻咽部肿瘤、肺癌、妇科肿瘤等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产后大出血、瘢痕妊娠、宫外孕及宫外孕破 裂出血等 大咯血
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行支气管动脉栓塞
出血性病变的灌注治疗
介入放射学

名词解释1、介入放射学(IVR or 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2、经皮穿刺引流术:是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在X线、B超、CT等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植入引流管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
3、经导管血管栓塞术(TAE):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4、栓塞后综合征:指靶器官栓塞后,因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症状,对症处理后1周左右可逐渐减轻、消失。
5、动脉内药物灌注术(IAI):是指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建立由体表到达靶动脉的通道(导管),经该通道注入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的一种方法。
6、首过效应:是指药物第一次通过靶器官时被提取和代谢的现象,也包括一些其他效应。
7、层流现象:由于药物的比重通常比血液小,当药物进入血管后并不能很快和血液混合,特别在卧位时给药时,药物常在血柱的上层流动,优先进入向人体腹侧开口的血管或优先分布于靶器官的腹侧部分的现象。
8、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方法。
9、球囊血管形成术: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将带导管的球囊置于血管狭窄处,打入造影剂使球囊充盈,从而使狭窄管腔扩张成形的技术。
10、支架血管形成术:利用金属支撑器机械扩张血管壁的血管介入放射技术,用于血管狭窄和血管急性闭塞的治疗。
11、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利用介入放射学的经皮静脉穿刺技术,引入导丝、导管,将一种能够滤过血栓的特殊装置放置于下腔静脉内,使血栓不能随静脉回流至右心造成肺动脉的栓塞。
12、经皮穿刺消融疗法: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原位灭活肿瘤,使其融解吸收,达到非手术切除肿瘤的效果13、介入性(内科性)器官切除:内科性器官切除是应用栓塞剂,栓塞某些器官的终末动脉或毛细血管,使之出现不同程度梗死、机化,从而达到临川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概述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简称IR)是一种医疗技术,通过利用放射线技术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放射学无需开刀,可以通过小切口或者皮肤穿刺来进行操作,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和恢复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介入放射学的原理、应用领域和潜在风险。
原理介入放射学主要依靠X射线、CT、MRI等医学影像学的技术,结合导管、导丝和特殊的介入器械来执行诊断和治疗操作。
放射学家通过实时的影像引导,可以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并将介入器械送入体内进行操作。
这些器械可以用于取材、打针、塞栓、放疗等治疗操作,同时还可以进行造影、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诊断和治疗手段。
应用领域介入放射学广泛应用于多个医学领域,包括血管介入、肿瘤治疗、病理学和神经介入等方面。
血管介入血管介入是介入放射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主要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通过血管造影可以清晰地观察血管的情况,发现狭窄、栓塞等异常情况。
在治疗方面,血管介入可以通过放置支架来扩张血管,或者通过栓塞术阻塞肿瘤的供血,达到治疗的效果。
肿瘤治疗介入放射学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穿刺和针刺等操作,可以将化疗药物直接送入肿瘤部位,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介入放射学还可以通过高能射线放射治疗来杀死肿瘤细胞,达到肿瘤的控制和消灭。
病理学介入放射学在病理学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可以获取肿瘤或组织的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无需开刀,切口小,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神经介入神经介入是介入放射学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例如,在脑血管病中,通过介入放射学可以准确地定位血管畸形,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此外,在脊柱病变治疗中,通过神经介入可以缓解疾病的症状和恢复患者的功能。
潜在风险虽然介入放射学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

疼痛介入治疗
神经阻滞
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
通过注射药物或物理方法,阻断神经传导 ,缓解疼痛。
通过消融或减压等技术,消除突出物对神 经根的压迫,缓解腰腿痛。
肿瘤疼痛的介入治疗
术后疼痛的介入治疗
通过神经毁损或药物注射等技术,减轻肿 瘤患者的疼痛。
通过神经阻滞或镇痛泵等技术,缓解手术 后的疼痛。
04
介入放射学的优势与挑战
介入放射学
• 介入放射学简介 • 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 •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 • 介入放射学的优势与挑战 • 介入放射学的安全与防护
01
介入放射学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通过影像引导 ,使用导管、针等器械进行诊断 或治疗的医学专业。
历史
介入放射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逐 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03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
肿瘤介入治疗
肿瘤栓塞
通过栓塞肿瘤血管,阻 断肿瘤血供,使肿瘤缺
血坏死。
肿瘤消融
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破 坏肿瘤组织,如射频消 融、微波消融和化学消
融等。
肿瘤内药物灌注
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 瘤组织,提高药物浓度,
增强抗肿瘤效果。
放射性粒子植入
将放射性粒梗阻的介入治疗
通过放置支架或引流管,解除胆道梗 阻,缓解黄疸。
消化道狭窄扩张
利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技术,解 除消化道狭窄,改善进食。
泌尿系统结石的介入治疗
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镜取石 等技术,清除结石,缓解疼痛和梗阻。
呼吸道狭窄扩张
利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技术,解 除呼吸道狭窄,改善呼吸功能。
设备依赖
介入放射学

04
介入放射学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微创
介入放射学通常使用微小 的穿刺针或导管进行操作 ,创伤小,恢复快,减轻 了患者的痛苦。
精确
介入放射学利用影像设备 进行精确的定位和操作, 能够准确到达病变部位, 提高治疗效果。
高效
介入放射学通常可以在短 时间内完成操作,缩短了 治疗周期,提高了效率。
安全
介入放射学操作过程中通 常使用局部麻醉或镇静剂 ,患者痛苦小,安全性高 。
技术创新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 放射学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
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拓展应用范围
介入放射学将进一步拓展应用范 围,包括更多的疾病类型和治疗
领域。
提高操作效率
未来介入放射学将进一步提高操 作效率,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
者负担。
介入放射学与其他医学技术
05
的结合
与外科手术的结合
辅助外科手术
骨肿瘤介入治疗
骨肿瘤是骨骼系统的恶性肿瘤,介入放射学可采用经皮穿刺瘤内注射化疗药物或骨水泥等 技术,抑制肿瘤生长,减轻疼痛。
其他疾病的介入放射治疗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对于血管狭窄、闭塞等疾病,介入放射学可采用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等方法,扩张血管 狭窄部位,恢复血流。
胆道疾病的介入治疗
胆道梗阻是胆道疾病的常见症状,介入放射学可 采用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术等方法,解除胆道梗阻 ,缓解黄疸、疼痛等症状。
总结词
支气管动脉栓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阻断咯血患者的支气管动脉,达 到止血的目的。
VS
详细描述
支气管动脉栓塞是一种常用的介入放射学 技术,通过导管将栓塞物质送至支气管动 脉,阻断咯血患者的支气管动脉。该方法 可以有效止血,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 量。
介入放射学

二.操作方法
• (一)、血管穿刺法 • (二)、活检术 • (三)、肿瘤消融术
(一)、血管穿刺法
• 1953年Seldinger提出的血管穿刺法,一改 过去直接穿刺血管造影或切开插管的方法, 既简便、安全、又容易操作,并发症大为 减少。
1.导向手段
• (4).MR:MR显像具有其独特特点的优点, 如MR实时透视,无X线损伤,并能多轴面 成像等。由于常规的不锈钢穿刺针严重影 响磁场,目前已研制出镍铬合金或钛合金 制成的穿刺针,以减少干扰。但MR下介入 价格昂贵,体内已有金属异物者不能用。
(二)、活检术
• 2. 穿刺活检法:所有穿刺活检均在无菌状态下进 行,对穿刺器械应严格消毒。选定穿刺点后,对 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并铺洞巾或其它无 菌单。用1-2%利多卡因对穿刺点局部麻醉。进针 前,根据穿刺针粗细,可先用手术刀片在皮肤上 作一小切口或用一稍粗针头在皮肤上刺一针眼, 以利穿刺针通过皮肤。定位与穿刺均在影像监视 下进行。为防止恶性肿瘤细胞的穿刺道种植转移, 应尽可能减少穿刺次数。
并发症率最低。 建立血管通道的位置,针套前进中即将针芯沟槽内的组织切下,封存于套管与针芯槽内,然后将切割针整体退出,将针芯推出,取出组织条,将其放入10%
福尔马林液或无水乙醇中,送病理检查。
如Westco氏针。 其它的一些动脉穿刺部位有肱动脉、腋动脉、锁骨下动脉及颈动脉。
(二)、活检术
• (3).旋切活检术:主要用于骨骼病变的活 检。基本方法与切割术类似,只是使用的 活检针不同。
(二)、活检术
• 3.并发症:疼痛、出血、感染、气胸和诱发 肿瘤转移。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简介简单地说它是采用电视监视器高科技设备,通过在人体某一部位开一个小洞,然后用一根导管深入病人体内血管,进行修补、扩充、疏通工作的微创腔内手术治疗。
由临床的介入治疗为主轴,介入放射学这门专业学科也随之形成了。
介入放射学又称介入治疗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放射诊断学和临床治疗学于一体的学科。
它是在放射诊断学设备(数字减影X线机、CT机、核磁共振机和常规X线机等)的指导下,通过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临床应用学科。
介入治疗学采用“非外科、微创手术”方法可治疗多种疾病。
近几十年介入治疗学发展迅速,和内科、外科学一道成为临床3大支柱性学科。
由来和发展“介入放射学”一词由美国放射学家Margulis首次提出。
Margulis敏锐地意识到在放射领域一个崭新的专业正在形成发展中,他撰写的题为《介入放射学:一个新的专业》的述评在1967年3月国际著名的学术刊物《AJR》上发表,在这篇述评中,他把介入放射学定义为在透视引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操作技术。
特别强调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医师,需要经过介入操作技术、临床技能的培训,并且与内外科医师密切合作。
但是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是在1976年,Wallace在《癌症》(Cancer)杂志上,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为题系统地阐述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以后,并于1979年在葡萄牙召开的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此命名才被国际学术界正式认可。
国内学者对“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这一名称的翻译也多种多样,诸如“手术性放射学”、“干涉性放射学”、“治疗性放射学”、“侵入性放射学”等,也有叫“导管治疗学”的,但现普遍愿意接受“介入放射学”这一名称。
我国介入放射学家对这一名称也作了具体的定义。
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DSA、US、CT、MRI等)的引导下,对疾病作出独立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介入放射学(IVR or 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2、经皮穿刺引流术:是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在X线、B超、CT等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植入引流管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
3、经导管血管栓塞术(TAE):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4、栓塞后综合征:指靶器官栓塞后,因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症状,对症处理后1周左右可逐渐减轻、消失。
5、动脉内药物灌注术(IAI):是指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建立由体表到达靶动脉的通道(导管),经该通道注入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的一种方法。
6、首过效应:是指药物第一次通过靶器官时被提取和代谢的现象,也包括一些其他效应。
7、层流现象:由于药物的比重通常比血液小,当药物进入血管后并不能很快和血液混合,特别在卧位时给药时,药物常在血柱的上层流动,优先进入向人体腹侧开口的血管或优先分布于靶器官的腹侧部分的现象。
8、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方法。
9、球囊血管形成术: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将带导管的球囊置于血管狭窄处,打入造影剂使球囊充盈,从而使狭窄管腔扩张成形的技术。
10、支架血管形成术:利用金属支撑器机械扩张血管壁的血管介入放射技术,用于血管狭窄和血管急性闭塞的治疗。
11、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利用介入放射学的经皮静脉穿刺技术,引入导丝、导管,将一种能够滤过血栓的特殊装置放置于下腔静脉内,使血栓不能随静脉回流至右心造成肺动脉的栓塞。
12、经皮穿刺消融疗法: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原位灭活肿瘤,使其融解吸收,达到非手术切除肿瘤的效果13、介入性(内科性)器官切除:内科性器官切除是应用栓塞剂,栓塞某些器官的终末动脉或毛细血管,使之出现不同程度梗死、机化,从而达到临川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可用于脾功能亢进、脾大、肾脏病引起的顽固性高血压、大量蛋白尿及异位妊娠等治疗。
14、肿瘤染色:肿瘤中毛细血管被造影剂充盈后,呈边界清楚、密度均匀致密影,称为肿瘤染色。
何谓介入放射学,试述其包括哪些内容。
一、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二、分为以下内容:1、穿刺/引流术①血管穿刺,如动静脉或门静脉的穿刺②囊肿、脓肿、血肿的穿刺治疗,如肝囊肿的穿刺治疗③实质脏器肿瘤的穿刺治疗(消融术),如肝细胞癌的穿刺治疗④采取组织学标本,如经皮经肝的穿刺活检⑤阻断、破坏神经传导用于止痛,如腹后壁神经丛的固定治疗晚期胰腺癌的腹痛2、灌注/栓塞术①各种原因出血的治疗,如消化道出血②实质脏器肿瘤的治疗,如肝细胞癌的栓塞治疗③消除或减少器官功能,如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④非特异性炎症,如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治疗3、形成术①恢复管腔脏器的形态,如动脉狭窄②建立新的通道,如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③消除异常通道,如闭塞器官食管漏4、其他①非包含以上三项内的内容,如医源性的血管内异物抗肿瘤药物的类型、主要作用机制及代表药物一、按细胞增值周期不同时相分为:1、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长春新碱)2、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烷化剂,大部分抗癌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
二、按药物来源分为六类:1、烷化剂:通过烷化作用使DNA、RNA、酶及蛋白质等变性,抑制肿瘤的生长。
代表药物有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
2、抗代谢药:干扰细胞正常代谢过程,抑制细胞增殖,导致细胞死亡。
代表药物有氟尿嘧啶。
3、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胞DNA的结合而发挥细胞毒性作用。
代表药物有丝裂霉素C,阿霉素和表阿霉素。
4、植物药:通过结合微管蛋白、微管和有丝分裂锤的蛋白组成部分,干扰细胞分裂。
代表药物有依托泊苷。
5、激素:激素失调能诱发各种肿瘤,通过改变激素不平衡可抑制肿瘤生长。
代表药物有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6、其他:肿瘤作用机制未明而难于定位的药物。
代表药物有顺铂、和卡铂。
7、免疫增强剂:调动机体积极性,提高抗肿瘤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繁殖。
代表药物有特异性抗原、药物或疫苗。
常用栓塞物质(按老师要求)一、生物栓塞物质:血凝块、冻干硬脑膜二、海绵类:明胶海绵、聚乙烯醇颗粒三、簧圈类:不锈钢圈、微型铂金丝圈四、组织坏死剂:无水乙醇、鱼肝油酸钠五、碘油栓塞物质的使用原则栓塞物质在使用中,必须保证能够在X射线或其他影像手段下显影,释放或留置的全过程必须在X射线或其他影像手段监视下完成,否则易造成异位栓塞、过度栓塞或栓塞物质反流。
此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刺激,不导致过敏反应,不改变人体基因。
什么是经皮穿刺引流术?适应证及禁忌证?一、经皮穿刺引流术是指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在X线、B超、CT等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植入引流管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
二、适应证:1、正常人体管道阻塞,引起阻塞段以上液体过量集聚,而引起的病理反应,如胆道、泌尿道。
2、体腔内由于炎症、外伤等原因引起腔内脏器受压,功能受损,或毒性物质不能排出而大量吸收有害于机体时,如气胸、脓胸,心包积液、积脓,腹腔或盆腔等脓肿。
4、实质脏器内的积液或积脓,如肝、脾、胰、肾等处的脓肿或巨大囊肿引起症状者。
三、禁忌证:1、严重的心、肺、肾功能不全2、凝血机制异常3、感染简述Seldinger穿刺操作方法及改良Seldinger穿刺操作方法一、Seldinger穿刺操作方法:1、确定最佳引流途径后消毒并作局部麻醉2、切开皮肤约2mm,穿刺针尖斜面向上,经切口往预定的引流中心穿刺。
3、常穿透血管前后壁,拔出针芯,缓慢退出穿刺针。
4、见血液喷出时将穿刺针尾轻轻下压,即刻引入导丝,然后退出穿刺针。
5、在导丝引导下引入引流管,再退出导丝。
6、造影证实引流管的侧孔全部在引流区,在体表固定引流管。
二、改良Seldinger穿刺操作方法:以无针芯的薄壁穿刺针直接经皮肤穿刺血管,针尖穿过血管前壁进入血管腔时,有血液喷出立即停止进针,然后插入导丝进行操作。
此法不穿透血管后壁,发生血肿等并发症的机会大大减少。
胆道梗阻的经皮肝胆管内外引流术(PTCD)适应证及禁忌证一、适应证:1、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所致的黄疸2、良性狭窄,尤其是胆肠吻合处的狭窄3、胆道梗阻导致的败血症4、黄疸患者手术前的胆道减压5、作为其他治疗的一种辅助治疗措施二、禁忌证:1、凝血功能障碍2、大量腹水3、脓毒血症及败血症是相对禁忌症肝脓肿经皮穿刺引流术适应证及禁忌证一、适应证:已有液化区的肝内脓肿,体积较大,并有明显症状与体征者二、禁忌证:凝血功能障碍、大量腹水、脓毒血症及败血症是相对禁忌症三种不同栓塞水平对靶器官的影响一、毛细血管栓塞:又称为末梢栓塞,指直径1mm以下的血管被栓塞。
通常使用微小颗粒或液态栓塞剂方可造成毛细血管水平的栓塞。
一定范围的毛细血管栓塞可造成靶器官的严重缺血,以致部分或大部分组织坏死。
如果造成毛细血管内皮坏死,血管结构则难以恢复重建。
二、小动脉血栓:指直径1~2mm的动脉被相应大小的颗粒栓塞剂栓塞。
在被栓塞的小动脉远端的毛细血管保持较好的情况下,其对靶器官的影响则较前者稍弱。
组织的缺血程度和是否会发生坏死往往取决于血栓范围的大小和侧支循环建立的好坏。
在被栓塞的小动脉为靶器官的终末供血,不易得到侧支血供,较大范围栓塞时则可产生组织不同程度的坏死,如脾栓塞。
反之则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血反应,对缺血耐受性较好和较容易得到侧支血供的组织器官多不产生坏死,如胃十二指肠动脉血栓。
三、主干栓塞:指器官血供动脉的主干或主支被相应大小的栓塞物栓塞,直径通常大于2mm。
如果其远端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被直接栓塞,侧支循环又迅速建立的情况下,对靶器官的影响较小。
但对缺血耐受性极差的心脑等器官则不可相提并论。
主干栓塞主要用于改变局部血流方向,治疗血管破裂出血和动脉瘤等。
常用栓塞物分类一、按栓塞时间分类:1、短期栓塞剂:如自体血栓等2、中期栓塞剂:如明胶海绵颗粒3、长期栓塞剂:如钢圈、医用胶等二、按性质分类:1、液态栓塞剂:如碘油、无水乙醇等2、固态栓塞剂:如泡沫聚乙烯醇等三、按栓塞血管直径大小可分为大、中、小栓塞剂经导管血管栓塞术适应症、栓塞反应、并发症、临床应用一、适应证:1、异常血流动力学的纠正或恢复2、止血3、血流重分布4、治疗肿瘤5、内科性器官切除二、栓塞反应:1、疼痛2、发热3、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三、并发症:1、过度栓塞引起的并发症:肝功能衰竭,胃肠、胆管穿孔,胆汁湖,皮肤坏死,脾液化等。
2、误栓:①返流性误栓,颈外动脉反流性误栓可致脑梗死,腹部血管反流性误栓可致肠坏死②顺流性误栓,颅外潜在血管侧支顺流行误栓可致脑梗死,小栓子通过动静脉瘘顺流行误栓可致肺梗死3、感染:栓塞后大量组织坏死时亦可为感染埋下伏笔。
发生在实质性器官,如肝和脾。
四、三种常见临床应用:1、出血2、血管性病变3、内科性器官切除球囊血管成形术的机理,再狭窄形成机制,再狭窄的防治措施。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的机理:采用球囊对病变段动脉壁进行有限的挤压扩张,使病变段动脉壁伸展,内皮细胞和粥样斑块表面成分脱落,动脉内膜和中膜部分断裂、分离,动脉外膜伸展超过其弹性程度,动脉管腔扩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另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部分粥样斑块受到挤压而在动脉壁上重新分布也是球囊形成术的治疗机制之一。
二、球囊血管成形术再狭窄形成机制:1、急性血管闭塞:伴有或不伴有血栓形成的血管痉挛,伴有完全闭塞的血管壁剥离以及血管壁的弹性回缩。
2、早期再狭窄:①球囊扩张部位内膜纤维增生;②过度伸展的血管壁的紧张度恢复或回缩;③血管壁重塑型学说3、晚期再狭窄:除内膜纤维增生外,原有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病情进展或加重是其主要原因。
三、再狭窄的防治措施1、全身性应用防治方法:①抗血小板粘附、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②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③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拮抗剂如曲匹地尔④一氧化氮的供体如吗多明⑤抗氧化剂如普罗布考⑥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缩素转换酶抑制剂、γ-干扰素等2、支架局部应用防治方法①支架局部的放射治疗②带膜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③支架局部应用翻译寡核苷酸④支架局部应用基因治疗等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血管成形术的并发症有哪些一、球囊血管成形术:1、常规血管介入并发症;2、远端栓塞;3、球囊破裂;4、出血;5、动脉夹层二、支架血管成形术:1、支架移位2、血管损伤3、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或远端血管血栓栓塞4、支架感染5、其他球囊血管形成术适应证及禁忌证一、适应证:1、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血管壁肌纤维发育不良、血管蹼、血管发育畸形等先天性、后天性原因引起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血管狭窄、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