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铁的化合物说课教案

铁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课时《铁的重要化合物》,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一般金属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主要是发生复分解反应,不涉及金属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但是铁元素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就会发生化合价的变化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另外,铁也是过渡元素的重要代表。
教材的作用:本课时的内容既是对金属知识学习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重要应用。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这个阶段,从能力上分析,其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探究实验、分析归纳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依然薄弱。
从知识上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刚学习过钠、铝的重要化合物,因此对于探究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具备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铁的重要化合物。
(2)掌握Fe3+的检验方法。
(3)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掌握Fe3+、Fe2+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实验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Fe3+、Fe2+的性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养成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氢氧化铁的性质、Fe3+和Fe2+的相互转化。
教学的难点是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Fe3+、Fe2+的相互转化。
创新点是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
五、教法、学法在教法上我采用情境激学法、实验探究法、启迪思维法,以教辅学,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增长点;在学法上指导学生采用实验观察法、分析推理法、归纳总结法,以学促教,使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改精神与新课程理念,对于本节课我采用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与加涅发现式学习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学、实验、观察、讨论,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探究,化抽象为具体,化未知为已知,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勇于探索。
铁的化合物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包括铁的氧化还原性质、酸碱性质、与水反应的性质等。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铁及其化合物的反应现象,并能解释这些现象。
- 学生能够掌握铁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记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能够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增强科学探究的欲望。
- 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铁的性质: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氧化还原性、酸碱性质等)。
2. 铁的化合物:氧化铁(Fe2O3、Fe3O4)、氢氧化铁(Fe(OH)3)、硫酸铁(FeSO4)、氯化铁(FeCl3)等。
3. 铁的化合物反应:铁与氧气、酸、碱的反应,铁的氧化还原反应等。
4. 铁的化合物应用:在钢铁工业、农药、染料、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如铁锅、铁钉等,引发学生对铁的兴趣。
2. 提问:铁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铁有什么特殊的性质?3. 引出课题:铁的化合物。
(二)新课讲授1. 铁的性质:- 物理性质:铁的颜色、硬度、密度等。
- 化学性质:铁与氧气、酸、碱的反应。
- 氧化还原性质:铁的氧化还原反应。
2. 铁的化合物:- 氧化铁:Fe2O3、Fe3O4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
- 氢氧化铁:Fe(OH)3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
- 硫酸铁:FeSO4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
- 氯化铁:FeCl3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
3. 铁的化合物反应:- 铁与氧气、酸、碱的反应。
- 铁的氧化还原反应。
4. 铁的化合物应用:- 钢铁工业:铁的冶炼、合金制备。
- 农药:农药中的铁化合物。
- 染料:染料中的铁化合物。
- 医药:医药中的铁化合物。
《铁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铁的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师生从情景素材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探究活动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主要采用纵向联系和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从某一元素单质为中心,建立“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盐”为知识主线的纵向联系体系,而对于同类物质如氧化物、氢氧化物,建立比较共性和特性的为方法主线的横向联系体系。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梳理要点,突出主干知识,以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零散、不易记忆的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依据《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重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金属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要求学生认识铁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检验Fe3+的方法, Fe2+与Fe3+的转化。
通过对金属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比较和归纳,逐步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已经具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学习了钠、铝的化合物性质,基本熟悉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三、本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认识FeO Fe2O3 Fe3O4性质和应用。
⑵知道Fe(OH)2 Fe(OH)3的制备及性质, 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⑶知道检验Fe3+的方法,Fe2+与Fe3+的转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认识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⑵通过实物展示、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突破难点、巩固重点。
⑶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鼓励学生敢讲、会讲,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⑵通过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悟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FeO、Fe2O3、Fe3O4的性质和应用。
2.掌握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
3.能够检验溶液中的Fe3+,了解溶液中的Fe2+ 验证。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灰绿色沉淀成因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实验探究、证实证伪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自学和自主建构活动,培养学生掌握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各项实验探究,培养小组交流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务实求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感受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及灰绿色沉淀成因的探究、Fe3+的检验
(二)教学难点: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三、教学方法
自主建构式、问题探究式
四、教学手段及用具
(1)实验仪器:井穴板、试管、胶头滴管、锥形瓶、三通管、橡胶管、橡胶塞、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止水夹。
(2)实验药品: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氯化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硫氰化钾溶液、二氧化锰、双氧水、分液漏斗、铁粉、稀硫酸、煤油。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三、铁的重要化合物
(一)铁的氧化物的性质
(二)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和制备
(三)铁盐和亚铁盐
1.Fe3+的检验。
铁的化合物教案

铁的化合物教案教案标题:铁的化合物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铁的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铁的化合物的常见种类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铁的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a. 铁的化合物是指铁与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b. 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性质,如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
c. 铁的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2. 铁的化合物的常见种类及其应用:a. 氧化铁:包括三种常见的氧化铁,即氧化亚铁、氧化铁和氧化二铁,它们在颜色上有所不同,广泛应用于颜料、磁性材料等领域。
b. 硫化铁:常见的硫化铁有黄铁矿和辉铁矿,它们在矿石中存在并用于提取铁。
c. 氯化铁:氯化铁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学试剂,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电子工业等领域。
d. 硝酸铁:硝酸铁是一种重要的铁盐,可用于催化剂、染料等方面。
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些铁的化合物的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铁的化合物的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
2. 知识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铁的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常见种类及其应用。
3. 实验操作: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铁的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如颜色变化、溶解度等。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关于铁的化合物的应用领域和相关问题,并向全班做简短的汇报。
5. 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总结铁的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并进行概念澄清和知识巩固。
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观察结果和结论等。
2. 小组讨论汇报: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3. 知识检测: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知识测试,检查学生对铁的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铁的化合物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设计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理解+3价和+2价的铁的重要化合物,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描绘实验现象水平;以及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水平②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理解+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③从氧化还原的角度,理解不同价态的铁的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铁与铁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①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②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的制备的实验探究,培养小组合作意识②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性质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擅长与他人合作的精神③创设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培养学生乐群,互助合作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铁的氧化物的物理及其化学性质2.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物理及其化学性质3. 学会写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难点:氢氧化亚铁沉淀到氢氧化铁沉淀的转化过程及其颜色变化三、教学过程1.[讲述]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板书]三、铁的重要化合物[提问]你知道铁的哪些化合物?Fe、FeO、FeSO4、Fe2O3、Fe(OH)3、Fe(OH)2、FeCl3下面我们学习铁的氧化物通过展示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的图片,理解氧化物的颜色和状态【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铁的氧化物的性质【学生】写出氧化亚铁、氧化铁分别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简单总结一下铁的氧化物的用途【板书】2、铁的氢氧化物【学生】思考如何制得Fe(OH)3、Fe(OH)2?【实验演示】往Fe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往FeSO4溶液中悬空逐滴加入NaOH溶液,振荡。
[讲]生成F e(O H)2时,开始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是F e(O H)2,最后生成的红褐色沉淀是F e(O H)3,从Fe的化合价来看,F e(O H)2被什么氧化了?(被空气中O2氧化)[讲]由此可知,F e(O H)2极易被氧化,所以在配制反应时要用沸水,尽量降低O2的溶解度。
《铁和铁的化合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铁的化学式和原子结构。
2. 使学生了解铁的化合物,如氧化铁、硫化铁等,并掌握它们的化学式和性质。
3.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铁的化合物的性质。
2. 教学难点:铁的化学式和原子结构,铁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和性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铁的性质和化合物的特点。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深入了解铁的性质和化合物的特点。
3. 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铁粉、氧化铁、硫化铁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铁的日常生活用品引入铁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铁的熔点、沸点、导电性、磁性等,并引导学生思考铁的化学式和原子结构。
3. 讲解铁的化合物,如氧化铁、硫化铁等,并介绍它们的化学式和性质。
4.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深入了解铁的性质和化合物的5.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铁的性质和化合物的特点。
6.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铁的性质和化合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7. 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8. 布置作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铁的性质和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探讨铁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钢铁工业、生物体内铁的代谢等。
2. 介绍铁的化合物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作用。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铁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三课时)铁的重要化合物会宁县第二中学吴小平2011年4 月铁的重要化合物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从第三章开始进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首先,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1)与“物质分类”知识的衔接。
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
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
(2)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
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教材“学与问”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碱,写出它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 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性质均以离子方程式书写。
(3)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
Fe3+与Fe2+相互转化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强还原剂、Fe2+遇到强氧化剂的变化。
其次,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金属性质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我们知道,元素有两种存在形态,金属元素大多数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教材选取了钠、铝、铁三种有代表性的金属,从金属分类的角度,按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和它们对应盐的性质的顺序编排,重新整合,有利于指导同类其它化合物的学习,铜的化合物是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出现,这样的编排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再次,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可以为化学必修2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师生从情景素材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探究活动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主要采用纵向联系和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从某一元素单质为中心,建立“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盐”为知识主线的纵向联系体系,而对于同类物质如氧化物、氢氧化物,建立比较共性和特性的为方法主线的横向联系体系。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梳理要点,突出主干知识,以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零散、不易记忆的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依据《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重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金属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要求学生认识铁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检验Fe3+的方法, Fe2+与Fe3+的转化。
通过对金属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比较和归纳,逐步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已经具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学习了钠、铝的化合物性质,基本熟悉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三、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FeO Fe2O3 Fe3O4性质和应用。
⑵知道Fe(OH)2 Fe(OH)3的制备及性质, 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⑶知道检验Fe3+的方法,Fe2+与Fe3+的转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认识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⑵通过实物展示、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突破难点、巩固重点。
⑶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鼓励学生敢讲、会讲,善于表
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⑵通过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悟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Fe(OH)2、e (OH )3的性质,Fe 3+、Fe 2+的转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