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原文

合集下载

从军行王昌龄七首全诗鉴赏

从军行王昌龄七首全诗鉴赏
(11)龙荒:荒原。
(12)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13)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14)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17),
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圭寸宝剑(18),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19),山北山南总是烽如。
人依远戍须看火, 马踏深山不见踪。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
⑶独上
⑷无那
⑸新声
⑹关山
⑺撩乱
⑻关城
⑼云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W烽:指烽火台。
【译文】【其一】在 Nhomakorabea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
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 吹奏的是《关山月》 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 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 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 陕西)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 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 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 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解释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解释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解释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五解释,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翻译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像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从军行》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从军 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作者】: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cóng jun1 háng qī shǒu (qí wǔ ) táng 【zuò zhě 】:wáng chāng líng dà mò fēng chén rì sè hūn ,hóng qí bàn juàn chū yuán mén 。

qián jun1 yè zhàn táo hé běi ,yǐ bào shēng qín tǔ gǔ hún 。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 长云弥漫; 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 越过雪山,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 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 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 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 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 交通, 一镇兼顾西方、 北方两个强敌, 主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 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 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 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

【原文】从军行七首·其五唐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像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j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

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j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评析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评析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评析原文:《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评析:王昌龄前四首《从军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唐代戍卒守卫边境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烽火城西百尺楼》、《琵琶起舞换新声》重在表现征人的思乡之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则由乡思转而写征人们的战斗热情和必胜的信心,而这一首《大漠风尘日色昏》从感情上说则更为热烈,战斗的场面直写至捷报传来,征人们情绪高昂,充满着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两句渲染了战斗环境的艰苦和临战气氛。

漫无边际的广漠,狂风怒吹,天昏地暗,太阳为之失色。

“日色昏”的“昏”字,不仅状出征时风沙飞扬,天昏地暗之“昏”,且状战前萧条、悲凉之气氛。

“红旗半卷出辕门”一句是动态的描写。

“红旗半卷”点明军事行动,士兵们在旗帜前导下,衔枚疾行,义无反顾。

前句悲凉,这句悲壮,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

从诗歌的形象讲,在黄沙飞舞之中,突现一角红旗和一队铠甲鲜明的战士,色彩何等奇丽,直似一幅高手描摹的大漠行军图!按通常而论,接下去的三、四两句应写唐兵与入侵的敌军的交战场面。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在《国殇》中描绘的战士为国而抛尸沙场的场面是十分感人的。

但是王昌龄没有这样写,他奇思逸想,一反常规,在行军中忽然传来前锋部队已生擒敌酋的消息。

(吐谷浑读如tu yu hun,为古部族名,属鲜卑族,这里借指敌军首领)这情节的发展似乎有点突然,但是从前二句将士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来看,这又并不意外。

读诗至此,我们似可眼见亲闻唐军士兵们的欢呼雀跃的情景。

这是胜利的欢歌,是正义战争取得胜利的欢声笑语,也是盛唐国力强盛的时代精神的反映。

画面和感情上的大起大落,反映了王昌龄在创作绝句上的巧妙构思。

一首绝句仅短短四行,能将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王昌龄确称得上是七绝的圣手!评《从军》诸作,皆盛唐高调,极爽朗,却无一直致语。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解释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解释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解释《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五解释,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翻译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像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王昌龄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王昌龄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王昌龄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王昌龄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组诗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赏析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词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

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

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原文 从军行其五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代表作, 那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从军 行其五王昌龄原文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原文: 从军行(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鉴赏】 少伯 (王昌龄字少伯) 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所作七绝边塞诗, 气格高古, 雄浑劲健, 昂扬着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诗中既有对大漠边塞风光和残酷环境的 描写, 也有对边疆战士舍生忘死保卫家国的歌颂, 更有对战士们思念家乡亲人的 内心世界的深入发掘,其《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人更被人们 授予“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美誉。

《从军行》 为七首七言绝句组诗, 此为其中第五首。

“从军行”, 乃乐府 《相 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大漠风尘日色昏”,起句直言大漠风沙弥漫,连天蔽 日,光线昏暗。

“红旗半卷出辕门”,“辕门”,“辕”本为车前驾牲口的两根 直木,因古代行军安营时用车环卫,出入口将两车的车辕相向竖起,以此为门, 故谓之“辕门”。

此句用半卷的红旗从辕门出发,代指队伍出征。

“洮河”,即 洮水,发源于甘肃省临潭县西北的北倾山,属于黄河上游支流。

“吐谷浑(音土 欲魂)”,原指晋时鲜卑族慕容氏后裔,此诗中泛指敌人。

三四句并不接着写正 在出发的队伍,而是笔锋一转,写在此之前夜战洮河的队伍,已经将敌方打败, 捷报于此时传来。

本来是一幕充满着紧张气氛的行军增援的图景, 此时前方捷报 突至,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化为胜利的喜悦之情,节奏亦大落大起,明净爽利。

对于从军行(其五)的创作意图,向来有不同意见。

一种观点是言战功事, 有献凯之意,如明代唐汝询《唐诗 解》谓:“江宁《从军》诸首,大都戍卒旅情,独此有献凯意。

亦乐府所不 可少。

”周珽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亦谓: “战捷凯歌之词。

末即歼厥巨魁之意。

谓大寇既擒,余不足论矣。

横溢之气,壮烈之志,合并而出。

”其解诗重点皆在 “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种观点恰恰相反, 认为从军行 (其五) 表面上是献凯, 实际上是讥刺主将昏庸。

清人潘德舆云:“曩只爱其雄伟,不知其用意深至,殊
1/7


不易测。

盖讥主将于日昏之时,始出辕门,而前军已夜战而擒大敌也,较中唐人 ‘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二语,浑成多矣。

粗中人阅之,直以为雄快之凯歌 而已者, 未尝于‘日昏’、 ‘夜战’、 ‘半卷’、 ‘生擒’等字, 痛下两眼看也。

” (《养一斋诗话》)注意到了全诗遣词用语的另一层可能性,亦可备一说。

一诗两解甚至多解的情况,虽然带给诗歌 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也增加了其文学 魅力,给了读者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启发。

如杜少陵《赠花卿》诗云:“锦 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诗面上 是极力称赞花卿府中乐曲的动听高妙,而明杨慎《升庵诗话》解之曰:“花卿在 晋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清沈潜德亦 曰:“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 上。

”是个中意味,自有领会,《从军行》即此类也。

作诗者未必有此深意,然 解诗者却不可不多做推敲,能合于情理者,可择善而从之。

赏析: 从军行 (其五) 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队伍首战告捷的消息 时的欣喜心情, 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 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从军行 (其五) 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从军行(其五)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采用 倒装的句式, 描绘了戍边队伍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红旗”代指戍边队 伍; “半卷”既表现军旗的舞姿, 又传达出了戍边壮士奔赴前线时斗志昂扬的高 涨士气。

浩浩荡荡的队伍如湍急的铁流挺进在无边的瀚海之中, 使得征途上空烟 尘滚滚,遮天蔽日,阳光也仿佛骤然变得昏暗。

“日色昏”三字,借光线之弱渲 染出了千军万马急速突进时气宇轩昂的气概和景象。

从这人急马疾的后续队伍脚 下所溅起的“风尘”之中, 我们是可以想象到前线敌人之强大和战斗之激烈、 待 援。

而将士的步伐愈快,就愈显示出他们那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四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写急行军途中,忽然传 来前方队伍报捷的喜讯。

“夜战”二字含蕴无穷,它告诉我们:生擒敌酋的胜利 来之不易。

沙漠中的夜战,既要克服瞬息万变的恶劣气候给将士带来的困难,又 要不顾白天行军的鞍马劳顿, 没有深广的谋略和敢于拼搏的精神, 就难以克敌制 胜。

从诗歌结尾的捷报中, 我们可以听出后续队伍将士乍闻喜讯、 喜出望外的纵 情欢呼声,敌酋垂头丧气的抽泣声,先头队伍在浴血奋战时惊心动魄的呐喊声。

同时也更能体会出先头队伍将士们大智大勇、 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 从军 行(其五)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诗的第一句写队伍急行 军时的情景,但诗人只写了漫漫政途上的滚滚风尘,并没有直接写人。

诗的第二
2/7


句也没有直接写戍边将士如何开拔出征,而是写“红旗半卷出辕门”, 以红旗 来喻指队伍。

这两句都写队伍行动的情景,似乎都没提到人,但画面上人的活动 不但自见,且是画面的主体。

从而使诗句 显得分外含蓄、深沉。

诗的结句也颇见功力,它虽然不说前军获胜,但是胜 利的氛围却充溢于字里行间。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敌酋被擒, 敌兵这些乌合之众岂不如鸟兽散? 正因为诗句充满较大的想象空间,使诗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附从军行七首全文: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3/7


4/7


5/7


6/7


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