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 封二 《记写雁荡山花》

合集下载

雁荡山课文原文

雁荡山课文原文

雁荡山课文原文
《雁荡山》作者:北魏梁代文学家郦道元
原文:
雁荡山,天下奇秀。

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册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

又有经行峡、归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

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

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
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学设计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学设计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男同学不喜欢美术,上课不主动不积极,课后不完成作业等。初中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美术学习,对什么是美术和对各类绘画都有所了解,但是还缺乏对画作的欣赏评述能力。
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了解作品《群马》的含义和美感。
通过历史故事和战争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题材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画面充满了一种英雄主义气概。通过历史点过加深学生对徐悲鸿作品风格的理解。
四、介绍潘天寿及其作品
1、欣赏《记写雁荡山花》。
提问:山花、小草这些本来很柔弱平凡的事物在潘天寿笔下是如何表现的?
因此在短短的一节课里要让学生对着三位艺术家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联系初中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作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画面所表现的内容然后从美术学科的专业角度在构图色彩笔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画家不同的绘画风格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三位中国美术家》
科目:美术
结合中国当时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看到作品的感受。
通过看书了解徐悲鸿是一个学贯中西的画家,即能画中国画,也能画油画,恒了不起。
马具有一种昂扬的精神,徐悲鸿喜欢画马,他画的马结构精准、线条清晰,是中西结合的典范。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之作。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氛,撼人心魄。

雁荡山的诗句

雁荡山的诗句

以下是几首关于雁荡山的诗句:
1.一径入幽,随山几萦盘。

云树深蓊蔚,石溪响潺湲。

——宋范宗尹《题雁荡山》
白话译文:一条小路通向山林的深处,随着山道回转更加的险峻。

茂密的树木在山林深处,溪水缓缓的流淌撞击石头发出声响。

2.驿路入芙蓉,秋高见早鸿。

荡云飞作雨,海日射成虹。

——宋林景熙《过北雁荡山下》
白话译文:从这条小路进入到芙蓉花群,秋高气爽,鸿雁早早的在空中飞翔。

飞过云层像雨水一样流畅,海面上的太阳形成了彩虹。

3.飞下数千尽,全然无定形。

电横天日射,龙出石云腥。

——宋徐照《游雁荡山八首·大龙湫瀑布》
白话译文:飞流直下数千尺长,全部没有固定的形状。

像闪电从天上射下来,又像长龙游过,石头都有腥味了。

4.名山今属分符客,不羡凌空振锡飞。

——宋李光《入雁荡山》
白话译文:雁荡山现如今属于每个游客,不羡慕可以腾空高飞。

5.我来无一语,闲认昔游踪。

谁种路傍树,却遮山上峰。

——宋徐照《游雁荡山》
白话译文:我来到这里被景色所吸引住没法用语言来表达这的美丽景色,抽出空想认出我以前游玩的踪迹。

是谁在路旁种了那么多的树木,竟然遮蔽住了山峰。

小学游记:游雁荡山4年级

小学游记:游雁荡山4年级

小学游记:游雁荡山(4年级)暑假里,我随爸爸、妈妈来到了素有“海上名山”之称的雁荡山。

雁荡山果然名不虚传,那个地址的奇峰怪石、悬崖叠嶂、飞瀑流泉和冷风洞都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大龙湫、灵峰、灵岩被称为“雁荡三绝”。

雨后咱们来到了大龙湫景区,老远就听见闷雷转动的声音,只见从一座顶峰山上落下一条白线。

拐过一道山谷,那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犹如一条白龙。

我猜定是《西游记》中的白马王子小白龙吧。

今日我才见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壮丽景观。

(走近些,那瀑布帘飘飘荡荡,如云似烟,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漂亮的光泽。

落入谭面时又变成青灰色烟雾散开来。

) “瀑布挂下三千尺,疑是蛟龙卧谭间”。

我环视周围,只见几位身强力壮的叔叔竟钻到了龙湫谭的瀑布帘中,看他们的表情必然专门好玩。

于是,我壮了壮熊心胆,也来到了瀑布帘。

哈!那个地址真凉爽,犹如自然的“风车”。

仰起脸,瀑布就像雾一样,碎雪一样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那么永无停止的往下扯,往下扯,像一幅漂亮的画卷。

晚上,咱们欣赏了灵峰夜景,朦胧的夜色中,这些奇形怪状的山峰有的像展翅高飞的老鹰;有的像啄木鸟;有的像大狗熊;还有的像牧童、像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真是移步一景,一景多变、栩栩如生。

第二天,咱们欣赏了小龙湫、冷风冬洞等自然景观。

还观看了“灵岩飞渡”的出色演出。

雁荡山天下奇秀,我不能不赞扬大自然的神刀魔斧、心灵手巧。

真是不游雁荡虚此生啊!暑假里,我随爸爸、妈妈来到了素有“海上名山”之称的雁荡山。

雁荡山果然名不虚传,那个地址的奇峰怪石、悬崖叠嶂、飞瀑流泉和冷风洞都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大龙湫、灵峰、灵岩被称为“雁荡三绝”。

雨后咱们来到了大龙湫景区,老远就听见闷雷转动的声音,只见从一座顶峰山上落下一条白线。

拐过一道山谷,那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犹如一条白龙。

我猜定是《西游记》中的白马王子小白龙吧。

今日我才见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壮丽景观。

四上 封二 《记写雁荡山花》

四上  封二 《记写雁荡山花》
课后延伸
人物生平
▪早期习画
▪编写画史
▪任教生涯
▪晚年时期
艺术主张
笔墨技巧
作品解析
文化大革命
2主要作品
3艺术主张
▪笔墨技巧
▪国画教学
▪指画艺术
4人物评价
5后世纪念
▪纪念馆
▪美术馆
1
2
12
20
3
2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1]、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美术馆
潘天寿美术馆位于浙江宁海潘天寿艺术中心。
潘天寿艺术中心分综合展厅、书画艺术工作室、宁海历史名人人物画陈列馆、书画艺术培训基地、中国美院造型基础部学生陈列厅五个区块,承办了潘天寿设计艺术奖全国文具大赛等活动,举办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大家作品特展,宁海馆藏潘天寿作品展,潘公凯暨励国仪作品展等一系列上发表《要有更美的画》。撰写《花鸟画简史》初稿。应邀以《鹫鹰》、《小篷船》、《江天新霁》等作品参加苏联举办的《我们同时代人》展览。
1961年4月,在北京"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上,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教学的建议,写《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
文革,最后的岁月
1966年春,作《梅月图》。6月初,"文化大革命"爆发,被关进牛棚监禁达三年之久。
1967年初,被带到嵊县参加批斗大会。

《三位中国美术家》参考课件

《三位中国美术家》参考课件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 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 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 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 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 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 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 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 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 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 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 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你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么? 徐悲鸿先生最喜欢画什么动物?
——马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归国 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擅长 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 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 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 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 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 品的思想内涵。作画以奔马 著称。
改革
徐悲鸿先生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 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集国画的写意风格与西 画的严谨结构于一身,画出的马不但有中国画的意境,也 有西画的严谨结构关系。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
浪漫主义
徐悲鸿所画的奔马,奔腾驰骋,桀骜不凡,自由奔放,欢 快振奋,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 的风格。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 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徐悲鸿擅长以马 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 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 勃发的意态。

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游雁荡山记(节选)徐霞客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

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天,片片扑人眉宇。

又二十里,饭大荆驿。

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

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

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

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于地,如飞虹下垂。

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

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

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如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

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

双鸾五老,接翼连肩。

如此里许,抵灵峰寺。

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

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侧?然如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

坐玩至暝*,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霞洞。

返旧路,抵谢公岭下。

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

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

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劈一寰界。

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

嶂顶齐而*紫,高数百丈,阔也称之。

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

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

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

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内自滴,下注石盆。

此嶂右第一奇也。

(选自徐霞客《游雁荡山日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甚肖:非常好看b.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危峰:山峰高耸c.峰中空,特立寺后特立:孤高挺立d.鼻端孔可容指容指:容纳手指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b.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c.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d.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写游雁荡山之前赶路的情形。

雁荡山古诗排名前十首

雁荡山古诗排名前十首

雁荡山古诗排名前十首1.《题雁荡山》宋朝范宗尹一径入幽谷,随山几萦盘。

云树深蓊蔚,石溪响潺湲。

我来春色晚,山花亦何繁。

好鸟不知名,向人自关关。

遗我发兴新,探讨忘疲艰。

龙湫信奇绝,飞泉落云间。

快泻万斛珠,溅…2.《游雁荡山八首·大龙湫瀑布》宋朝徐照飞下数千尽,全然无定形。

电横天日射,龙出石云腥。

壮势春曾看,寒声佛共听。

昔人云此水,洗目最能灵。

3.《游雁荡山八首·赠东庵约公》宋朝徐照白发白髭须,僧年八十余。

已成重阁在,别置一庵居。

客喜逢煎茗,童寒免灌蔬。

小师南北去,近日各无书。

4.《过北雁荡山下》宋朝林景熙驿路入芙蓉,秋高见早鸿。

荡云飞作雨,海日射成虹。

一水通龙穴,诸峰尽佛宫。

如何灵运屐,不到此山中。

5.《游雁荡山八首·能仁寺》宋朝徐照寺置有碑传,观音岩石前。

殿高灯焰短,山合磬声圆。

窗静吹寒雪,舂鸣落夜泉。

清游人岂识,谓不似秋天。

6.《游雁荡山》明朝高攀龙昔我爱邱山,名胜土梦想。

去去三十年,尘事空鞅掌。

兹游惬始愿,千里遂独往。

望山屡驰骛,入谷转疑恍。

仰观秋瀑飞,頫听潭流响。

阳崖峙雄突,阴洞藏奇敞。

幽寻碧涧底,遐…7.《游雁荡山八首·石门庵》宋朝徐照庵是何年立,其中有一僧。

苍崖从古险,白日少人登。

众物清相映,吾生隐未能。

夜来新过虎,抓折树根藤。

8.《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宋朝苏轼指点先凭采药翁,丹青化出大槐宫。

眼明小阁浮烟翠,齿冷新诗嚼雪风。

二华行观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将赴河中,密迩太华,九仙在东武,奇秀不灭雁荡也。

)此生的有寻山…9.《游雁荡山八首·寿昌道中》宋朝徐照碣字芙蓉驿,喜行行不难。

路侵沧海过,人得异山看。

圆石蠔黏满,平涂鹭立寒。

一游期一月,回日必冬残。

10.《游雁荡山八首·灵岩》宋朝徐照雁荡最奇处,众岩生此间。

问名僧尽识,得句客方闲。

洞峻猕猴入,天晴瀑布悭。

古时山未显,谢守只空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期间,他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文化特务”以及“国民党特别党员”,从文革开始直到他去世,“革命干将们”从未停止过对他的折磨。1968年夏秋,浙江美院的“打潘战役”达到了高潮。《浙江日报》以“浙江美院大批判办公室”名义,整版发表了《文化特务潘天寿为什么能长期独霸浙江美术界》、《秃鹫是特务的化身》等五、六篇文章,一下子将潘天寿推上了万劫不复的受刑台。
晚年时期
1959年4月1日在《文汇报》上发表《要有更美的画》。撰写《花鸟画简史》初稿。应邀以《鹫鹰》、《小篷船》、《江天新霁》等作品参加苏联举办的《我们同时代人》展览。
1961年4月,在北京"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上,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教学的建议,写《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
1971年9月5日,天明前,潘天寿在冷寂黑暗中长辞。
凤凰网评:“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
1923年春,任教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夏,兼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国画习作课和理论课教师。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吴茀之、朱屺瞻,画风向吴昌硕接近,由原先的恣肆挥洒向深邃蕴藉发展。作《秋华湿露》等。改"天授"为"天寿"。
编写画史
1924年,任上海美专教授,着手编著《中国绘画史》。
1926年7月,所编《中国绘画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潘天寿美术馆揭牌后,将与潘天寿艺术中心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等地区美术馆的合作与交流,继续发挥美术馆展览、展示、典藏等功能。
艺术主张
笔墨技巧
西欧与东方的地域不同,人种肤色不同,生活方式、性情脾气、风俗习惯都不同,西洋人说自然界没有墨色,但中国画却利用墨色来表现对象,中国古代的彩陶就是用墨色来表现的;吴昌硕常常用墨色和红色画牡丹,充分发挥墨色的效能,使其色彩的变化非常复杂,对比强烈,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
文革,最后的岁月
1966年春,作《梅月图》。6月初,"文化大革命"爆发,被关进牛棚监禁达三年之久。
1967年初,被带到嵊县参加批斗大会。
1968年,浙江美院"打潘战役"达到以高潮。
人物评价
人民网评:"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他在风格上和吴、齐、黄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依然未出“壮美”这一传统审美范畴,没有由借鉴西方文化精神而转为崇高性。他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7]
齐白石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不求表面的形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墨为五色之主,然须以白配之,则明。老子曰:"知白守黑。"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以焦、积、破取厚重。此意,北宋米襄阳已知之矣。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诀。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而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也,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淡色惟求清逸,重彩惟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极境。
1962年4月,在《东海》杂志1962年10月号上发表《谈黄宾虹山水画的成就》。为缅甸驻华大使馆作《雨霁》。
1963年元旦,"潘天寿画展"由上海美协、中国画院主办,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在潘天寿主持下,学生马进良(敬良)等协助,美院正式成立书法篆刻科。
1965年春,随学校师生到上虞县参加农村社教运动。
1966年6月初,"文化大革命"爆发,被关进牛棚监禁达三年之久。
1928年初春,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自此一直定居杭州。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校授课教师。
1932年,并出版二集《白社画集》,参加"新华艺专教授近作展览"。
1933年,作品参加徐悲鸿在法国巴黎主持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10月17日到22日,"白社"第二届画展在中央大学礼堂举行。修改《中国绘画史》,编写《中国书法史》初稿。
教学过程
环节
问题与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学生实践
作业展评
课后延伸
人物生平
▪早期习画
▪编写画史
▪任教生涯
▪晚年时期
艺术主张
笔墨技巧
作品解析
文化大革命
2主要作品
3艺术主张
▪笔墨技巧
▪国画教学
▪指画艺术
4人物评价
5后世纪念
▪纪念馆
▪美术馆
1
2
12
20
3
2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1]、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
课时教学设计
学校:
年(班)级:年级
人数:
日期:
学科:美术
课题:封二《记写雁荡山花》
课型:欣赏评述
教师:
教学目标:
了解画家潘天寿的生平、艺术主张以及笔墨技巧,了解指画艺术形式,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难点: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教具学具:视频,图书
任教生涯
1944年至1947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族美术研究室"主任,与吴茀之竺一起大量收购、鉴定民间藏画,分类造册,装裱修整,充实院系收藏,为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直观教材。作人物画《踊跃争缴农业税》、《文艺工作者访问贫雇农》、《种瓜度春荒》。
1936年,所编《中国绘画史》经修改后再版,列入"大学丛书"。8月,"白社"第四届画展在苏州公园图书馆举办。作《梦游黄山》。
1937年4月1日,潘天寿作品《墨猫》、《行书立轴》在南京美术陈列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展出。《江洲夜泊图》在"中国画会第六届展览会"展出。
1943年,编写《中国画院考》。整理历年诗作,编为《听天阁诗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付梓。作《秋酣》、《行书画论手卷》。
纪念馆
潘天寿纪念馆坐
潘天寿纪念馆
落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南山路景云村一号,这里原是潘天寿先生晚年居所,1981年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纪念馆并对外开放,1991年在原有故居基础上扩建现代化新馆。
故居楼迎面正间是潘天寿先生的画室,陈列着先生生前用过的画桌、画具及文史画类的书籍。与画室相通的起居室、卧室,陈列着先生生平活动照片和实物资料供参观者瞻仰、研究。陈列楼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基础是现实生活,一方面向古人吸收技法,另一方面从自然界的生活中提炼精华。写生要活写,不能死写,好的作品应比生活更美好。[6]
指画艺术
指头画之运纸运墨,与笔画大不相同,此点即指头画意趣所在,亦即其评价所在。倘以指头为炫奇夸异之工具,而所作之画,每求与笔画相似,何贵有指头画哉?
指头画,宜于大写,宜于画简古之题材。然须注意于简而不简,写而不写,才能得指头画之长。不然,每易落于单调草率而无蕴蓄矣。
1903年,生母病故。是年夏,入村中私塾读书。文章日课之外,喜欢写字,热心于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
1915年至1920年,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20年春,参加浙一师进步学潮。夏,毕业,回宁海下正学高小教书。工作之余刻苦自习绘画、书法、诗词、篆刻。为赵平福(柔石)作《疏林寒鸦》、《晚山疏钟》。
1969年初,被押往家乡宁海县等地游斗,回杭州途中在一张香烟壳纸背面写下最后首诗:“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4月,重病中被押往工厂劳动。由于心力衰竭引起昏迷,送医院抢救,此后即卧床不起。
1970年8月,因得不到及时、认真的治疗,出现严重血尿。
1971年5月,在听了向他宣读的"定案结论"(定案为"反动学术权威",敌我矛盾)后,愤慨疲备至极,又大量出血,再度送往医院抢救。
1955年,作《对于文艺思想的体会》的发言,明确提出了自己对于发展民族艺术的主张。作《灵岩涧一角》、《梅雨初晴》。
1957年,在《美术》1957年第1期上发表《回忆吴昌硕先生》一文。在《美术研究》1957年第1期上发表《吴道子的生平概况》,第4期上发表《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作《记写雁荡山花》、《莹莹山水》。




《记写雁荡山花》
潘天寿
生平简介
艺术特色
国画教学
一、要集中精力,埋头学画。要决心一辈子献身艺术。
二、要不存偏见,博采众长。
指画艺术
作业训练
(自己组编)
教学反思
经验:
不足:
改进意见:
怀念文革死难者潘天寿作者:力虹
朋友告诉我,这是新建的“潘天寿文化广场”。
看来,潘天寿家乡的人们终于觉得有必要拉这位艺术大师来装点门面了。不知道宁海人还记得否──1969年初,病中的潘天寿被从杭州押回家乡游斗时,乡亲们是用怎样的残忍方式,让他受够了凌辱?这位画如其人的铁骨铮铮的艺术大师对浙江美院红卫兵造反派的抄、烧、批、斗,似乎尚能倔强地承受,但父老乡亲的无情践踏,却击毁了他内心的最后一道堤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