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文化地理学作业
2025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57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57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如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A.苏州古城建设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B.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古城类似C.法国巴黎市中心也是“前巷后河”景观D.苏州古城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2.下列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A.扬州凹凸居住区出现分化B.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市中心C.苏州古城依河而建因河而兴D.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2024·天津市南开区模拟]天津公交5路,途经西沽、老城厢及海河沿线闻名景点和居住区。
始发站“丁字沽”的地名出自《方舆纪要》,文献记载“以三水会流如丁字也”。
下图为5路公交车站牌示意与沿线三处地理景观图。
读图,完成3~5题。
3.目前,丁字沽的“丁”字形早已消逝不在,主要缘由是( )A.地面沉降B.河流改道C.人口迁移D.文化融合4.公交车沿线的三处地理景观均体现了( )①建筑高度反映技术水平②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③人类活动反映地理环境④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受新兴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天津园林建设受沽水文化的影响一度衰微。
既能传承天津的特色沽水文化,也有利于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是( )A.大量复原传统的城市园林B.全面改造现存的历史园林C.爱护目前仅存的坑塘洼淀D.紧盯新建园林的形态特征[2024·陕西商洛模拟]福建土楼可容纳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楼中积累粮食、饲养牲畜、挖有水井。
土楼的墙壁经过反复的夯筑,下厚上薄,厚处可达1.5m。
据此完成6~7题。
6.福建土楼民居体现了其文化( )A.开放包涵性强B.独立自主性强C.御外凝内性强D.虚心恭谨性强7.福建土楼建筑的特点为( )A.采纳土墙建筑,防雨水侵蚀功能差B.有利于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和谐共处C.圆形设计有利于收集雨水资源D.圆形构造稳定坚固,抗震性强[答题区]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课时作业57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2.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可知,苏州古城建设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A项正确。
《第二章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必修第二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地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对城乡景观的影响,理解城乡景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2. 观察与调研:(1)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地域作为观察对象,如自己的家乡或学校的所在地区,收集该地区的文化历史资料和城乡景观图片。
(2)进行实地调研,记录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并拍摄相关照片或视频。
3. 案例分析:学生需选择一至两个典型的城乡景观案例,分析其地域文化特征及对当地景观的影响,并撰写简要的案例分析报告。
4. 创作作品:根据所学知识和观察调研的结果,学生需创作一幅表现当地城乡景观的地图或绘制一幅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示意图,并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掌握重点内容。
2. 观察与调研要真实可靠,照片或视频需标明时间和地点,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3. 案例分析报告应包括对所选案例的详细描述、地域文化特征的分析以及该文化对当地景观的具体影响。
4. 创作作品要具有地域特色,图示应清晰明了,文字说明要简洁准确。
5.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理论学习的掌握程度、观察与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度、创作作品的创意和表现力。
2.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分,并结合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3. 评价反馈:教师需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评语,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针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2. 学生可通过课堂提问、课后咨询等方式与教师沟通,及时解决作业中的疑问。
3. 作业完成后,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察和调研成果。
华师17年3月课程考试《世界文化地理》作业考核试题

17春华师17年3月课程考试《世界文化地理》作业考核试题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中国古代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水北为阳”的说法,因此中国的地名中如”洛阳”则是在洛水之?A. 南B. 阴C. 北D. 阳正确答案:2. 伊斯兰教的起源时间是在?A. 公元1世纪B. 公元7世纪C. 公元前6世纪D. 公元前5世纪正确答案:3. 关于种族的划分,目前流行有?A. 三分法和四分法B. 三分法C. 四分法D. 双分法正确答案:4. 古埃及人由于需要多次重新划定土地,这使他们在哪一学科方面比当时的任何民族都做了更多的实践练习呢?A. 统计学B. 测量C. 绘画D. 几何学正确答案:5. 以下旅游城市不符合旅游地文化季节性特征的是?A. 中国哈尔滨B. 冬天去新加坡旅游C. 中国北京D. 冬天马来西亚旅游正确答案:6. 耶路撒冷属于?A. 南斯拉夫B. 国际城市C. 巴勒斯坦D. 以色列正确答案:7. 以下不属于宗教的传播途径的是?A. 国家的建立B. 移民C. 传抪D. 领土竞争正确答案:8. 哪一语言会结合当地的语言独立发展,最终形成了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语言?A. 拉丁语B. 英语C. 法语D. 汉语正确答案:9. 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革命是?它使人类开始由游牧、采集转向定居生活。
A. 农业的出现B. 畜牧业的出现C. 房屋的出现D. 小麦的出现正确答案:10. 谁控制陆缘地带,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这句话是谁提出的?"A. 苏秦B. 斯大林C. 麦金德D. 斯皮克曼正确答案:1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内的政治,经济融合的世界政治格局将向哪个趋势转换?A. 平等格局B. 一强格局C. 多极格局D. 两极化正确答案:12. 奥运会最早起源于哪里?A. 雅典B. 希腊C. 斯巴达D. 古巴比伦正确答案:13. 自然客源地的产生是与客源地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所以旅游业是下列哪一项发展的产物呢?A. 文明B. 历史C. 经济D. 地理条件正确答案:14. 当前世界上还在使用的语言大概有多少种?A. 上百种B. 两千多种C. 五千多种D. 三千多种正确答案:15.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出现了从事农耕业生产的人类固定居民点,那就是——A. 城市B. 部落C. 聚落D. 城镇正确答案:16. 在语谱的分类中,最大的单位是?A. 语支B. 语种C. 语系D. 语族正确答案:17. 一般认为,人类是由那一之进化而来的呢?A. 直立人B. 南方古猿C. 猿人D. 智人正确答案:18. 古中国的农作物文明是哪一种?A. 玉米文明B. 小米文明C. 小麦D. 水稻文明正确答案:19. 人们征服了哪一种自然力量之后,真正认识了世界?世界逐渐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全球主权国家呢?A. 海洋B. 天空C. 陆地D. 风暴正确答案:20. 欧洲最高达雄伟的庞大山系是哪儿?A. 阿尔卑斯山系B. 古地中海山西C. 喜马拉雅山脉D. 阿努比斯山脉正确答案:华师17年3月课程考试《世界文化地理》作业考核试题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2022-2023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课时作业: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4)

2.2 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课后练习一、单选题(共18题)1.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4为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合掌造是日本传统民居,顶部较陡,建材以轻质木头和干茅草为主。
图中表示合掌造的是()A.甲B.乙C.丙D.丁2图中甲民居反映的地域文化是()A.迁徙文化B.游牧文化C.农耕文化D.河流文化2. 某校地理社在考察浙江金华某传统民居时,绘制了当地民居内的天井示意图(图1),天井是指宅院里房与房,或房与高墙所围成的露天空地,图中柱子下方的石墩(阴影部分)被称为“柱础”。
该地理社利用辐射表(测量各种辐射的仪器),研究天井内的大气热力作用,图2为辐射表安装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建筑形式与主要作用对应正确的是()①高墙一一防风沙②天井——通风③柱础--防潮④屋檐一-遮阳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测量天井内大气逆辐射的辐射表是()A.甲B.乙C.丙D.丁3.乌镇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依河筑屋,以河成街,石板铺路,连廊过街”是乌镇典型的民居特色。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乌镇建筑景观独具特色,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水平B.政治C.地域文化D.交通2乌镇形成“依河筑屋,以河成街”的自然条件是( )A.山河相间,降水均匀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沟壑纵横,降水集中D.地形封闭,排水不畅4. 中国某地的传统民居“蘑菇房”就地取村,依山婷而建,以石为基,以木为柱和横渠,屋顶呈现出四个斜面的状态,斜面多用稻草和茅草,村落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底。
读“蘑菇房”景观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传统民居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雨热同期B.寒冷湿润C.炎热干燥D.寒冷干燥2当地居民将“蘑菇房”选址在森林带之下的原因是()①减少滑坡、洪涝等灾害②提供充足、稳定的水源③提供充足的建筑材料④提供丰富的药材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3“蘑菇房”房顶修成四个斜面的主要目的是()A.挡风B.遮光C.排水D.保温5. 野外临时住房建设往往就地取材。
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课后作业习题

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课后作业习题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涵及主要特征。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势?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7、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4、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5、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6、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7、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8、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9、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10、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11、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2、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13、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14、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15、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16、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17、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三章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内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8、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9、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10、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地理环境与人类 南师大博雅作业

课程:地理环境与人类作者:04090214 陈晓枫院系:教育科学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师范系任课教师:陈晔浅述地理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水资源现状与保护04090214 陈晓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师范系)前言:目前,国外20世纪70年代的黑臭、80~90年代开始的富营养化、以及20世纪末期出现的大规模的有机毒物等三类水污染在我国同时出现,以氮、磷为主要特征的生活和面源污染逐步成为主要污染源。
全国1/3的水体不适宜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宜灌溉,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1]。
近岸海域海水环境日趋恶化。
近年来,每年进入我国近海的各类污染物约1500×104t,主要为化学需氧物质、氨氮、油类物质和磷酸盐四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近海赤潮发生频率加大,2003年达119次;有毒藻类种类增加。
237个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仅占19.8%[2]。
摘要:20世纪下半叶,强烈的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背景叠加,使我国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主要自然过程与环境要素的变化包括: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带的明显摆动,降水南增北减使南方洪涝增加、北方干旱日趋严重,巨大的物质和能源需求与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天然水文过程的重大改变。
资源环境已经从发展的条件演变为制约我国国家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
而,近年来,水资源污染与短缺现象在我国日益严重,“南水北调”工程的举措是否能根除水资源短缺?本文章就地理环境中的河流、湖泊说起,着眼于地理环境中的水资源问题,结合中国水资源的分配,对近三年来河流、湖泊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现状做了阐述,并提出水资源保护的一些渠道。
1李树德《再论水资源问题》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6):819~823.2国家统计局.2004年中国统计摘要.http://www·cpirc·org·cn/index·asp·关键词:地理环境河流湖泊保护一、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023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等2校高三一模 地理试题 附答案

高三地理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甲、乙、丙三个地区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影子长度”的探究活动,6月22日,他们在当地时间10:00-14:00之间,每隔一小时测量直立杆(杆长1米)的影子长度,所得数据制成下图。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当日三地叙述正确的是A.乙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B.甲乙都位于南半球,东半球C.甲地杆影长度日变化幅度最大D.丙地杆影长度日变化幅度最大2.当北京时间为11点时,甲、乙、丙三地中日期相同的地点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甲乙丙某年11月,华北一气象站(位置见左图)测得锋面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如右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锋面过境时,温度升高的原因是A.暖锋影响,气团加热B.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增温C.水汽凝结,热量释放D.风速增大,大气对流加强4.此次夜间突发性增温可能导致当地A.道路表面湿滑B.出现降雨天气C.出现逆温现象D.作物呼吸作用减弱为研究森林雾特性,科学家选择了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样地和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对两地森林雾的发生频率与时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
下图示意两处样地森林雾不同时间发生频率。
据此完成5~6题。
5.与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雾相比,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A.日持续时间长B.季节分配均匀C.多发生于干季D.多发生于正午6.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的形成条件主要是A.大气热量散失,气温较低B.植物蒸发旺盛,水汽充足C.海洋气流深入,水汽充足D.锋面系统控制,大气稳定阿克苏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部,以山地降水及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该流域多年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为47.3mm,而蒸发量达2100mm。
下图示意1961~2001年阿克苏河径流量距平和阿克苏市年平均气温变化。
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信息显示,阿克苏河径流量距平A.1974年前后为偏丰B.1994年以后为偏枯C.60年代变化幅度最大D.80年代变化幅度最小8.与1965~1967年阿克苏河径流量距平变化最密切相关的是A.降水量B.蒸发量C.全球气候变暖D.植被破坏9.1997~2001年,阿克苏市年平均气温变化对阿克苏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影响是A.河床不断变窄B.含沙量加大C.径流量持续增加D.汛期提前热点是岩石圈板块之下提供炽热岩浆的固定源地,火山喷发是热点在地表的重要表现。
华师20年4月课程考试《中国文化地理》作业考核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 华师20年4月课程考试《中国文化地理》作业考核试题试卷总分: 100 得分: 100(答案:1534499857)第1 题, 世界语言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语言是?A、阿拉伯语B、汉语C、英语D、德语第2 题, 我国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哪里?A、南方B、北方C、黄河流域D、长江流域第3 题, “吃”的第三个阶段解决了以下哪个问题?A、打牙祭的问题B、温饱问题C、品味问题D、大锅饭问题第4 题, 中国人物画的鼻祖是?A、顾恺之B、齐白石C、郑板桥D、张大千第5 题, 南宋的首都是?A、洛阳B、杭州C、开封D、北平第6 题, 元明清的首都是在?A、洛阳B、杭州C、开封D、北京第7 题, 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A、都在热带B、都在东半球C、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D、都最先种植了水稻第8 题, 中国早期农业的主要作物是?A、小米B、小麦C、水稻D、玉米第9 题, 以下属于福建特色民居的是?A、四合院C、一颗印D、土楼第10 题, 北方菜偏重于以下哪种口味?A、咸B、甜C、辣D、酸第11 题, 以下关于甲骨文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们发现甲骨文是在清朝B、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C、甲骨文刻在龟甲上D、目前人们已经完全“破译”了甲骨文第12 题, 近几十年北方饮食的变化的是?A、水稻的出现B、小米的减少C、紫薯的引进D、玉米的发展第13 题, 以下属于丝绸之路中所运送的商品的是?A、马匹B、丝绸C、茶叶D、陶瓷第14 题, 关于酸菜的说法正确的是?A、酸菜是东北菜B、吃酸菜可以预防结石病C、酸菜是西部的主要菜系D、酸菜吃多了容易引发喉炎第15 题, 下列属于中国方言的是?A、赣语B、湘语C、粤语D、闽语第16 题, 下列关于中国早期农业中的水稻,说法正确的是?A、水稻特别容易生长,不挑生长环境B、水稻一年产两次C、水稻出现在长江流域D、水稻出现在南方广东地区第17 题, 关于造纸术说法不正确的是?A、造纸术发明后才形成了国画B、《饮茶歌诮崔石使君》C、《寒夜》D、《试院煎茶》第18 题, 北京是以下哪个朝代的首都?B、明朝C、清朝D、汉朝第19 题, 丝绸之路两次中断分别是在?A、元朝B、明朝C、宋朝D、唐朝第20 题, 被我们称为救荒作物的是?A、红薯B、白薯C、土豆D、番茄第21 题, 中国人物画的鼻祖是顾恺之A、错误B、正确第22 题, 真正出现将水稻转换成农业的地方是在长江流域A、错误B、正确第23 题, 我国在清朝末年兴起了白话文运动A、错误B、正确第24 题, 在宋朝时期因为北方的农业基础垮台,导致了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南迁A、错误B、正确第25 题, 中国历史的早期,现在称为先秦时期,可以划分为皇、帝、王、和君臣时代A、错误B、正确第26 题, 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大概是从春秋战国时期传诵而来的A、错误B、正确第27 题, 确切的说,经过考证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A、错误B、正确第28 题, 丝绸之路的第一次中断是在唐朝A、错误B、正确第29 题, 徽商因为受到红巾军起义的影响导致衰落A、错误B、正确第30 题, 我国在中部地区首先出现了文字A、错误第31 题, 被称为儒雅商帮的是晋商A、错误B、正确第32 题, 酸菜吃多了容易引发喉炎A、错误B、正确第33 题, 顾恺之被称之为痴绝、唱绝、画绝A、错误B、正确第34 题, 承德避暑山庄是著名的皇家园林A、错误B、正确第35 题, 夏朝的文明最早出现的地方是在洛阳A、错误B、正确第36 题, 首都一般设立在经济发达的地区A、错误B、正确第37 题, 全世界语言的种类大概有三千到五千多种A、错误B、正确第38 题, 越剧的发源地是上海A、错误B、正确第39 题, 最擅长海上贸易的商帮是宁波商帮A、错误B、正确第40 题, 中国早期农业主要作物只是水稻A、错误B、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地理学读书笔记
22101004 地理师范
第一次读完这本书,一片茫然。
这本文化地理学怎么说来说去都是各种景观,以及对文化的各种定义,感觉和地理扯不到边呀。
还是老师推荐的《文化地理随笔》读起来有板有眼,作家根据每个不同的地方论述当地的文化特征,论述精彩,作家不愧是北大教授。
难道我们这本书的作者英国人迈克布朗,对于文化,地理的定义和国人不同吗,真的没有发现这本书跟地理有太多关系。
第二次读这本书…老实说真的不想再读第二遍了,可是叶兄说要交作业啊。
硬着头皮读第二遍…依然是满腹牢骚。
读着读着突然我想到了一个词:《须惠村》
须惠村只是十九世纪末的日本千万乡下农村中的一个,一个叫约翰•思布里的美国学者在这个村里生活了一大段时间,写了一篇著作详尽记录了日本普通民众的生活习惯,包括起居时间,食物,娱乐方式,家庭礼仪等等方面。
其实这本书所叙述的内容差不多也就是我们的《文化地理学》教材的第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这些叙述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的内容。
我认为《文化地理学》中对文化的定义,民族层面上对他者和自我的定位,以及民族,家乡的文化归属等的叙述不可谓不精彩,但是其他叙述音乐,电影,房居,消费等内容的文章,总感觉没有什么作用。
相信很多人初览《须惠村》,以及我们的教材《文化地理学》对居住地区商业,文学,音乐等内容的文字都和我一样感觉和地理没什么关系,然后有点不屑一顾,但是有一个大家不这么认为。
她就是本尼迪克斯,著名的人类学家,地理学家,《菊与刀》的作者。
由于二战原因,本尼迪克斯无法亲赴日本,于是便根据《须惠村》对日本民众生活的描述,再根据对美籍日侨等群体的研究,写下了《菊与刀》这本当时作为美国政府重要的决策内参的大作,而现在《菊与刀》是研究日本地理以及日本国民性不可多得的经典。
想到《菊与刀》,不由得重新审视《文化地理学》中叙述地理景观的内容,才发现地理景观是如此的有意思以及在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很喜欢作家给地理景观下的定义---地理景观不是一个个体特征,它们反应了一种社会的——或者说是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
地理景观就像文化一样,是这些因素的集中体现。
原来一直以来我对地理的认识都太狭隘了,我认为这本书叙述音乐等的内容与地理无关,从而不敢兴趣,其实就是否认了地理的综合性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重叠。
古人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地理自古以来都是一门研究面十分宽广的学科,尤其是文化地理学,同时包含了“文化”以及“地理”两个词语,作家说的好,到20世纪50年代就有不下150种对“文化”的不同定义,更何况当今社会呢,文化比起地理覆盖面更加宽广。
于是文化地理学这门从文化角度研究地理,也可以说从地理角度研
究文化的学科,势必既要有对文化的宏观把握,也要有对地理景观的微观分析。
这本书对地理景观的微观分析,就是我第一遍读这本书所深恶痛绝的那些内容。
细细读来颇有意思。
比如说作家对文学地理景观的研究,很多文学作品,比如雨果《悲惨世界》对黑暗的小巷的描写表示城市的神秘不可知性以外,都从侧面表示了地理景观的特征。
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一部作品必须的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时间不谈,地点必然能够和地理建构关系,而人物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也必然能够和文化建立关系。
小时候常读《格林童话》,在沉醉与王子拯救公主,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的同时,也不免对书上扉页介绍的“格林童话是德国的百科全书”这句话充满疑惑?虚构的童话故事和文化地理有什么关系呢,现在回想,格林兄弟在收集了大量民间故事作为写作的素材,再融合个人体验进行“对故乡的感受进行写作文本的地理建构过程”。
文化与地理不可谓不包罗万象,再加上《格林童话》的丰富内容,才可以被称为德国的百科全书。
其实我个人认为除了文学作品,绘画也是一种很好的景观,比如说《清明上河图》,一张画卷,整个汴京跃然纸上。
还是索尔的总结精辟:如果运货的道路是地理现象的话,运货的车厢也可以看作是地理现象。
正是对一个个地理景观的分析,才汇成了文化地理学的汪洋大海。
微观分析与宏观把握的结合,是这本书的特征。
这本书从广阔地域乃至全球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很多民族和文化的问题。
比如说第五章他我与自我的分析。
作者作为英国人,站在西方殖民者的角度,描述了对美洲,东方,黑大陆的不同看法(但都有把这三个地区女性化的特征)。
作者并没有为自己的前辈(即日不落帝国的缔造者们)辩解,作为中国人,一般以来我们只能读到对西方殖民者压迫的反抗,这一章节从西方的角度出发,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也有很大原因是我读的书比较少)。
还有第十章,更是站在了全球的角度,叙述民族,家乡与杂居世界的文化归属,迈克.布朗《文化地理学》成书与20世纪末,而其中对于民族,文化等角度的认识与如今的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地域化趋势不谋而合。
读了几遍后,除了对地理景观,这一贯穿全书的词语认识更加深刻外,我个人感觉(很可能又是思维误区),这本书有点局限性,那就是有点忽视了对地理本身的叙述,地理环境本身在文化地理学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就像日本文化为什么特殊,我认为就是因为它依托大陆是大陆文化,又因为是海岛的海洋文化,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的结合体,因此也成就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比如日本能够维持那么长的封建时期,但是又能这么快得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同时也造成了日本人菊与刀剑并存的矛盾性格。
某种层面上,我们所学的这么课既然叫文化地理学,文化只是地理的修饰词,重点着力还应该是地理上,地理在前,文化在后。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否认迈克先生的这部精彩的作品,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大作,而且打破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教材共有的生搬硬套,以及因为编写者的不唯一性带来的前后逻辑不通等毛病,而且如同书的序言所说,“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这本优秀的书有很多值得我们慢慢咀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