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类型

合集下载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最初地下水沿石灰岩中的细小的裂隙流动、 溶蚀,形成溶孔、溶隙等;然后逐步扩大形成 溶蚀漏斗竖井和大溶洞,使岩溶水在局部富集 成地下暗河。进一步溶蚀使分隔的地下河发生 侧向连通,高势地下河系和低势地下河系。
地下水
岩溶地下水的分布
地下水

伏溪流







塌陷坑
塌陷 落水洞
地下水位
不成功的井
地下水
含水层获得水的过程叫补给,失去水叫排泄.
地下水
向 斜 构 造 盆 地 中 的 承 压 水
地下水
水压面
潜水 承压水
砂岩 页岩
砂岩 页岩
单斜构造中的承压水和潜水
地下水
压力面 自流水井
隔水层 隔水层 含水层
山区高位补给 承压水头很高
地下水
断快构造(承压斜地)中水的补给和排泄
地下水
4、孔隙水,指分布于松散土壤或岩层孔 隙中的地下水。在不同的埋藏条件下,孔 隙水分别称为孔隙-上层滞水、孔隙-潜 水、孔隙-承压水。
地下水
风化裂隙水的分布
地下水
成岩裂隙中有时分布有地下水
玄武岩 成岩裂隙 中有时 分布有 地下水
地下水
地下水
构造裂隙水的分布
地下水
好井
干井
好井
变质岩中的构造裂隙水
地下水
6、岩溶水是指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 的地下水。岩溶是水与可溶岩相互作用的产物。 岩层具有可溶性、水具有侵蚀能力和水体流动 是岩溶发育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钙镁离子浓度,可将地下水分为 5 类: 极软水 c<1.5; 软水 c=1.5~3.0; 微硬水 c=3.0~6.0; 硬水 c=6.0~9.0; 极硬水 c>9.0。

高中地理:地下水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下水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下水知识点①主要是大气降水。

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

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

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

——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

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

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

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

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

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

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1)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

(2)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

(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

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

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地下水按透水层中水的饱和与否以及积聚贮存条件分为饱气带水、潜水和层间水等三个基本类型。

1.饱气带水:地表以下不深的地带,岩石的空隙未被水充满,呈不饱和带地下水,称作饱气带水。

饱气带水主要呈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管水状态,重力水较少且富含O2、CO2等。

重力水流经此带时,只有在水量充足时才能在有隔水层的地段局部形成上层滞水。

此带一般和潜水相连通,其下限往往就是潜水面。

2.潜水: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以上的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它是由大气降水和地面流水等经过饱气带往下渗透,遇到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后逐渐积聚,将岩石空隙充满呈饱和带的重力水。

潜水顶部连续的自由表面,叫潜水面,它随地形的起伏而起伏。

潜水面示意图3、层间水:层间水: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为层间水。

层间水的主要来源是渗透的重力水。

其存在条件是倾斜岩层中透水层夹在不透水层之中,同时其高起部分露出地表接受渗透水或潜水补给,如构造盆地、向斜或单斜构造等。

层间水有传递静压力的性质,水量充足时其深处的水体受到上部水柱的压力而具有承压性,叫承压水。

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温泉1、吸着水水分子受静电引力被吸附在碎屑颗粒和岩石的表面而成为吸着水。

2、薄膜水薄层状的吸着水的厚度超过了几百个水分子的直径时,则为薄膜水。

3、毛细管水小空隙的岩石吸着水和薄膜水较多时,水受表面张力的作用而沿空隙上升,形成毛细管水。

4、重力水如果空隙较大,则水受重力的支配从高处往低处渗流,形成重力水。

5、泉水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为地下水流泄的方式之一。

根据泉水出露的性质,可分为下降泉和上升泉两种类型。

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自上往下流出地面形成的泉,称下降泉;地下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沿着裂缝往上涌出地面形成的泉,称上升泉。

按泉水的补给来源可分为饱气带泉、潜水泉和自流水泉三种类型。

一般泉水的温度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若其水温高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则称温泉。

地下水种类及基坑降水

地下水种类及基坑降水

NO.6 裂隙水
• 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丘陵和山区供水的重要水源,矿坑水的重要来源。
赋存于岩体裂隙中的地下水。按含水介质裂隙的成因,可分为风化裂隙 水、成岩裂隙水与构造裂隙水。按埋藏条件,可以是潜水或承压水。与孔隙 水比较,裂隙水分布不均匀,水力联系不好,介质的渗透性具有不均一性与 各向异性。
NO.7 溢流泉
NO.2 孔隙水
• 主要赋存在松散沉积物颗粒间孔隙中的地下水。在堆积平原和山间盆地内的第四纪地
层中分布广泛。是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重要供水水源。孔隙水的分布、补给、径流和 排泄决定于沉积物的类型、地质构造和地貌等。不同成因的沉积物中 ,存在着不同的 孔 隙水 。在山前地带形成的洪积扇内,近山处的卵砾石层中有巨厚的孔隙潜水含水层; 到了平原或盆地内部,由于砂砾层与粘土层交互成层 ,形成承压孔隙水含水层 。在平 原河 流的中 、下游地区的河床 相的砂砾层中,存在着宽度和厚度不大的带状孔隙水含 水层。在湖泊成因的岸边缘相的粗粒沉积物中,多形成厚而稳定的层状孔隙水含水层。 在冰川消融水搬运分选而形成的冰水沉积物中,有透水性较好的孔隙水含水层。深层 孔隙承压水往往远离补给区。离补给区越远,补给条件越差,补给量有限,故深层孔 隙承压水的开采应有所节制。
∮地下水的种类
∮基坑降水的方法
地下水的分类
• • • • • • • • • • • • • • • • •
地下水的分类 1、按起源不同,可将地下水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初生水和埋藏水。 渗入水:降水渗入地下形成渗入水。 凝结水:水汽凝结形成的地下水称为凝结水。当地面的温度低于空气的温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便要进入土壤和岩石的空隙中,在颗粒和岩 石表面凝结形成地下水。 初生水:既不是降水渗入,也不是水汽凝结形成的,而是由岩浆中分离出来的气体冷凝形成,这种水是岩浆作用的结果,成为初生水。 埋藏水:与沉积物同时生成或海水渗入到原生沉积物的孔隙中而形成的地下水成为埋藏水。 2、按矿化程度不同,可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卤水。 地下水按矿化度分类表 地下水类型 总矿化度(g/l) 淡 水 <1 微 咸 水 1 ~3 咸 水 3 ~10 盐 水 10 ~50 卤 水 >50 3、按含水层性质分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孔隙水:疏松岩石孔隙中的水。孔隙水是储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第三系少数胶结不良的沉积物的孔隙中的地下水。沉积物形成时期的 沉积环境对于沉积物的特征影响很大,使其空间几何形态、物质成分、粒度以及分选程度等均具有不同的特点。 裂隙水:赋存于坚硬、半坚硬基岩裂隙中的重力水。裂隙水的埋藏和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和一定的方向性;含水层的形态多种多样;明显受 地质构造的因素的控制;水动力条件比较复杂。 岩溶水:赋存于岩溶空隙中的水。水量丰富而分布不均一,在不均一之中又有相对均一的地段;含水系统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既有具统 一水位面的含水网络,又具有相对孤立的管道流;既有向排泄区的运动,又有导水通道与蓄水网络之间的互相补排运动;水质水量动态受 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在强烈发育区,动态变化大,对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响应快;岩溶水既是赋存于溶孔、溶隙、溶洞中的水,又 是改造其赋存环境的动力,不断促进含水空间的演化。 4、按埋藏条件不同,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上层滞水:埋藏在离地表不深、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一般分布不广,呈季节性变化,雨季出现,干旱季节消失,其动态变 化与气候、水文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潜水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一般埋藏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孔 隙及坚硬基岩风化壳的裂隙、溶洞内。 承压水:埋藏并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承压水受静水压;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动态变化不显著;承压水不具 有潜水那样的自由水面,所以它的运动方式不是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由流动,而是在静水压力的作用下,以水交替的形式进行运动。 赋存在地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含水岩土分为两个带,上部是包气带 ,即非饱和带 ,在这里,除水以外,还有气体。下部为饱水带,即 饱和带。饱水带岩土中的空隙充满水。狭义的地下水是指饱水带中的水。地下水可开发利用,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 水的水源。地下水具有给水量稳定、污染少的优点。含有特殊化学成分或水温较高的地下水,还可用作医疗、热源、饮料和提取有用元素 的原料。在矿坑和隧道掘进中,可能发生大量涌水,给工程造成危害。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平原、盆地中,潜水蒸发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 在地下水位高,土壤长期过湿,地表滞水地段,可能产生沼泽化,给农作物造成危害。 绝大多数地下水的运动属层流运动。在宽大的空隙中,如水流速度高,则易呈紊流运动。地下水主要有降水入渗、灌溉水入渗、地表 水入渗补给,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在一定条件下,还有侧向补给。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有泉、潜水蒸发、向地表水体排泄、越流排泄和人 工排泄。泉是地下水天然排泄的主要方式。

地下水的类型与特征

地下水的类型与特征

地下水的类型与特征
地下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层或土层空隙(包括空隙、裂隙和孔洞等)中的水,主要是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地下形成的。

在干旱地区,水蒸气也可以直接在岩石的空隙中凝成少量的地下水。

下面让我们看看地下水有哪些类型和特征吧。

一、地下水的类型
二、地下水的特征
地下水的分布及其广泛,密切地联系着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种宝贵的地下资源,所以,充分的了解地下水的相关知识能够使我们有效避开地下水的害处,充分利用它的好处,为人类造福!。

地下水类型的划分

地下水类型的划分

地下水类型的划分
按地下水成因可分为凝结水、渗人水、埋藏水、原生水等;
按地下水的含盐量,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与卤水;
按地下水的力学性质分为结合水、毛细水与重力水等。

目前应用比较广的,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法,就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与含水层的空隙性质进行划分的综合分类法。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就是指含水层在水文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限制的情况。

综合分类法,首先就是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与承压水。

再按照含水层空隙性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与岩溶水。

将二者组合成为9种复合类型的地下水。

地下水综合分类组合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包气带水各种松散沉积物中的土
壤水,存在于局部隔水层
上的季节性重力水,过路
重力水及悬挂毛管水
裸露裂隙岩层中的
季节性重力水及毛
细水
裸露岩溶化岩层
上部岩溶通道中
存在地季节性重
力水
潜水各种松散沉积物浅部的

裸露于地表各类裂
隙岩层中的水
裸露于地表的岩
溶化岩层中的水。

地理知识大全:地下水有哪些类型

地理知识大全:地下水有哪些类型

地理知识大全:地下水有哪些类型地下水按其成因能够分三种类型:①渗人水,又称溶滤水,即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渗透,这种渗透有时能够循环到地壳深处,形成有较高温度和特殊化学组分及气体成分的地下水。

②沉积水,是指与沉积物同时生成的古老地下水。

有海相的、湖相的和河相的沉积水。

③凝结水,大气中含有的水汽和岩土空隙中的水汽,在温度降低达到饱和,凝结成水滴,水滴汇聚起来就成为地下水。

这种水主要发生在高山、沙漠地区,那里的温差大,有利于水的凝结。

水汽本身可由水汽压力大的地方向水汽压力小的地方移动,当水汽压力相等时,则水汽本身可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运动。

在冬季土层上层的温度比下层低,所以冬季水汽自下而上运动。

夏季相反,水汽自上而下运动。

所以,夏季凝结水主要产生于土层下层,冬季则主要产生于土层上层。

凝结水对某些干旱地方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包气带水指潜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这里有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气态水和暂时存有的重力水。

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季节性地存有的水称上层滞水。

潜水是指存有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人渗补给。

承压水是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它承受压力,当上覆的隔水层被凿穿时,水能从钻孔上升或喷出。

按含水空隙的类型,地下水又被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喀斯特水。

孔隙水是存有于岩土孔隙中的地下水,如松散的砂层、砾石层和砂岩层中的地下水。

裂隙水是存有于坚硬岩石和某些黏土层裂隙中的水。

喀斯特水又称岩溶水,指存有于可溶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的洞隙中的地下水。

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

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

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地下水是指自然界中被土壤、岩石等孔隙、裂隙和含水层储存的水。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地下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并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

1. 按水文地质条件分类(1) 单层地下水:指存在于单一的地层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属于非循环性地下水,在地层中运移缓慢,水质相对较稳定。

(2) 多层地下水:指存在于多层地层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属于循环性地下水,在地层之间交流迁移,水质可能受到不同地层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3) 洼地地下水:指存在于坑洼低洼地带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通常由于地表径流、降雨渗漏等原因集聚在低洼地带,分布范围狭窄。

2. 按水文地质类型分类(1) 流水型地下水:指存在于孔隙或裂隙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的含水层中有比较稳定的水流运动,水质相对较稳定。

(2) 胀缩型地下水:指存在于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的含水层是宏观上连续的,但微观上存在明显的胀缩、透水性差等特点,因此水质易受到地层影响。

(3) 含油、含气型地下水:指存在于含油、含气地层中的地下水。

这类地下水通常含有天然气、石油等成分,水质较差。

3. 按水质分为(1) 淡水:指含盐量低于1000mg/L的地下水,水质最好、最适合人类生活和生产用水。

(2) 轻度咸水:指含盐量在1000-3000mg/L之间的地下水,水质较淡水略劣,但经处理后亦可作为用水。

(3) 中度、重度咸水:指含盐量分别在3000-10000mg/L和10000mg/L 以上的地下水,水质差,难以直接用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综上所述,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十分多样,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按照其特征和水质等因素合理规划和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三大类: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地下水可分为三个亚类: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一、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上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粘土裂隙)中季节性存在的水。

包气带水的主要特征是受气候控制,季节性明显,变化大,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

包气带水对农业有很大意义,对建筑工程有一定影响。

二、潜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面的重力水叫潜水。

潜水的自由表面,承受大气压力,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夏季多雨,水位上升,冬季少雨,水位下降,水温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水质易受污染。

潜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各种岩、土里,多数存在于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中,坚硬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裂隙及洞穴中也有潜水分布。

潜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深层地下水及凝结水。

大气降水是补给潜水的主要来源。

潜水的排泄,可直接流入地表水体。

一般在河谷的中上游,河流下切较深,使潜水直接流入河流。

在干旱地区潜水也靠蒸发排泄。

在地形有利的情况下,潜水则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

三、承压水
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或自流水。

由于地下水限制在两个隔水层之间,因而承压水具有一定压力,特别是含水层透水性愈好,压力愈大,人工开凿后能自流到地表。

因为有隔水顶板存在,承压水不受气候的影响,动态较稳定,不易受污染。

承压水的形成与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及沉积条件有密切关系。

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构造条件,地下水都可形成承压水。

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大致有两种:一为向斜构或盆地,称为自流盆地;另一为单斜构造亦称为自流斜地。

四、裂隙水
埋藏在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叫裂隙水。

这种水运动复杂,水量变化较大,这与裂隙发育及成因有密切关系。

裂隙水按基岩裂隙成因分类有:
( 1 )风化裂隙水
分布在风化裂隙中的地下水多数为层状裂隙水,由于风化裂隙彼此相连通,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地下水也是相互连通的水体,水平方向透水性均匀,垂直方向随深度而减弱,多属潜水,有时也存在上层滞水。

( 2 )成岩裂隙水
具有成岩裂隙的岩层出露地表时,常赋存成岩裂隙潜水。

岩浆岩中成岩裂隙水较为发育。

玄武岩经常发育柱状节理及层面节理。

裂隙均匀密集,张开性好,贯穿连通,常形成贮水丰富、导水畅通的潜水含水层。

成岩裂隙水多呈层状,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连通。

具有成岩裂隙的岩体为后期地层覆盖时,也可构成承
压含水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具有很大的承压性。

( 3 )构造裂隙水
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岩石受挤压、剪切等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裂隙,其发育程度既取决于岩石本身的性质,也取决于边界条件及构造应力分布等因素。

构造裂隙发育很不均匀,因而构造裂隙水分布和运动相当复杂。

综上所述,裂隙水的存在、类型、运动、富集等受裂隙发育程度、性质及成因控制,所以我们只有很好地研究裂隙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掌握裂隙水的规律性。

五、岩溶水
赋存和运移于可溶岩的溶隙溶洞(洞穴、管道、暗河)中的地下水叫岩溶水。

我国岩溶的分布比较广,特别在南方地区。

因此,岩溶水分布很普遍,水量丰富,对供水极为有利,但对矿床开采、地下工程和建筑工程等都会带来一些危害,因此研究岩溶水对国民经济有很大意义。

根据岩溶水的埋藏条件可分为:( 1 )岩溶上层滞水
在厚层灰岩的包气带中,常有局部非可溶的岩层存在,起着隔水作用,在其上部形成岩溶上层滞水。

( 2 )岩溶潜水
在大面积出露的厚层灰岩地区广泛分布着岩溶潜水。

岩溶潜水的动态变化很大,水位变化幅度可达数十米。

水量变化的最大与最小值之差,可达几百倍。

这主要是受补给和径流条件影响,降雨季节水量很大,其他季节水量很小,甚至干枯。

( 3 )岩溶承压水
岩溶地层被覆盖或岩溶层与砂页岩互层分布时,在一定的构造条件下,就能形成岩溶承压水。

岩溶承压水的补给主要取决于承压含水层的出露情况。

岩溶水的排泄多数靠导水断层,经常形成大泉或群泉,也可补给其他地下水,岩溶承压水动态较稳定。

六、泉水
泉是地下水天然露头。

主要是地下水或含水层通道露出地表形成的。

因此,泉是地下的主要排泄方式之一。

泉的实际用途很大,不仅可做供水水源。

当水量丰富,动态稳定,含有碘、硫等物质时,还可做医疗之用。

同时研究泉对了解地质构造及地下水都有很大意义。

泉的类型按补给源可分为三类:
包气带泉:主要是上层滞水补给,水量小,季节变化大,动态不稳定。

潜水泉:又称下降泉,主要靠潜水补给,动态较稳定,有季节性变化规律,按出露条件可分为侵蚀泉、接触泉、溢出泉等。

自流水泉:又叫上升泉,主要靠承压水补给,动态稳定,年变化不大,主要分布在自流盆地及自流斜地的排泄区和构造断裂带上。

泉的出露多在山麓、河谷、冲沟等地形低洼的地方,而平原地区出露较少,有时有些泉出露后,直接流入河水或湖水中,但水流清澈,这就是泉出露的标志。

在干旱季节,周围草木枯黄,但泉的附近却绿草如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