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三阳系统

合集下载

三阴三阳体质学说与脾胃养生

三阴三阳体质学说与脾胃养生

医诊通全科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养生须先养脾胃。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教授潜心研究《伤寒论》多年,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三阴三阳体质学说。

三阴三阳分别代表人体的六大生理系统,根据这六大系统的功能和气血阴阳的强弱不同,将人群划分为“三阴三阳”6类体质,即太阳体质、阳明体质、少阳体质、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厥阴体质。

其中每一型体质根据人体气血充盛程度及阴阳偏盛程度,如太阳体质包含卫阳充实、卫阳虚弱、卫阳亢盛,又可再分甲、乙、丙3个类型,进一步将体质细分为18个亚型。

三阴三阳体质学说在调理脾胃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同体质的人性格特点、饮食习惯、行为特点各不相同,所患脾胃病的症状表现也不同。

针对不同体质,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宣教,辨证施治,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阳明体质阳明体质总属胃气强,以《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为代表。

平素体质壮实,食欲旺盛,睡眠踏实,精力充沛,发病表现为阳明系统病变,多食易饥,大便难解。

此类型人常因应酬频繁而摄入过多烟酒、海鲜、荤腥食物,引起胃病发生。

因此应减少应酬,戒烟戒酒,少荤多素,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和羊肉、狗肉、荔枝、桂圆等热性食品,饮食要均衡。

平素调养,可给予麻仁滋脾丸、三黄片等。

坚持腹部按摩、自我点按或揉按足三里、曲池、昆仑、合谷等穴位,习练调胃润肠的气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使胃肠正常运转。

少阳体质少阳体质总属肝郁,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典型。

此类人表现为肝郁气结以及郁热、痰热、气滞三阴三阳体质学说与脾胃养生38RRJK血瘀等证候,出现焦虑抑郁、纳谷不香、失眠多梦、喜叹息等。

一遇病情反复,则忧心忡忡,悲观失望,对治疗缺乏信心,有的甚至因为担心胃炎发展成胃癌产生轻生的念头。

此类人应多晒太阳,培养多种兴趣,多参加唱歌、跳舞等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

还可以进行扩胸运动等练习。

扩大交际面,平素多与友人谈心。

常与家人一起外出活动、游玩,减轻心理负担,走出悲观绝望的误区。

三阴三阳的辩证

三阴三阳的辩证

三阴三阳的辩证三阴三阳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在生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阴阳变化的不同状态。

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它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描述和把握。

阴阳的辩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通过对人体阴阳状态的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治疗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三阴三阳的辩证。

三阴指的是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经,三阳指的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三阴三阳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经络,它们分布在不同的部位,与人体的脏腑器官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和上肢,与肺脏相关。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和四肢,与脾脏相关。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胸部和上肢,与心脏相关。

这三条经络的功能是相互协调的,它们共同维持人体的呼吸、消化和心脏功能。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头部和面部,与大肠相关。

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和四肢,与胃脏相关。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颈部,与小肠相关。

这三条经络的功能是相互协调的,它们共同维持人体的排泄、消化和吸收功能。

三阴三阳的辩证是通过观察人体的脉搏、舌苔、面色等信息,来判断人体的阴阳状态。

阴阳的不同状态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通过辨别疾病的阴阳状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三阴三阳的辩证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

总结起来,三阴三阳的辩证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通过观察人体的阴阳状态,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治疗的方法。

三阴三阳的辩证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

通过对三阴三阳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三阴三阳系统

三阴三阳系统

“三阴三阳系统”有别于“阴阳系统”贾春华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伤寒论》三阴三阳与《内经》三阴三阳存在着先后关系,《内经》三阴三阳在先,《伤寒论》三阴三阳在后。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内经》;二是源于《汤液经法》。

持源于《内经》者必以《伤寒论》自序为本;持源于《汤液经法》者必因皇甫谧《甲乙经》而成说。

然《伤寒论》自序有真伪之辩,《汤液经法》踪迹难寻,谁是谁非,真假难断。

1.《内经》与《伤寒论》三阴三阳之异同若以十卷本,即398条的节本《伤寒论》来看,《伤寒论》对“三阴三阳”无过多的陈述。

倒是《伤寒例》征引了《素问·热论》有关两感的内容,原文虽较《内经》有所出入但大义不韪。

纵观《伤寒论》398条,除每篇中专有名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伤寒”、“中风”等类似名词在字形上相似以外,《伤寒论》与《内经》相同者甚少。

下仅以《素问·热论》所论“三阴三阳”病与《伤寒论》提纲证做一对比以示两者三阴三阳病的异同。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样的对比可使人们直观地看出两者的差异。

《素问·热论》有每日传经之说,《伤寒论》则无。

并谓“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人体基本概念:人体三阴三阳

人体基本概念:人体三阴三阳

人体基本概念:人体三阴三阳人体有头面、四肢、躯干;内有五脏六腑,外有皮脉筋骨肉,经脉窍穴贯穿链接。

把人体当成一个整体看:人体的基础设施:皮脉筋骨肉、各个实质器官,这些都是形体,都是不能动的。

体内的流动物质:人是活的,人之所以有生命,在于其中有物质的流通。

人体中流通的是水、血、精气。

把人体简化看:人体从口腔一直到肛门,这是一条连通的管道,这是在人体的最里层,人体从自然中所吸收的营养全部来自这条管道,这条管道称为阳明。

人体外面是一层皮肤包裹,保障人体不受外邪侵袭,保证人体内部物质不会外散外泄,这层屏障称为太阳。

从内部管道到外面皮肤其中有无数小管道沟通内外,所有这些小管道统称少阳。

这便是三阳。

然后看人体内部流通的水血精气:水液之行,称为太阴。

血液之行,称为少阴。

精气之行,称为厥阴。

这便是三阴。

人体三阳不病,则说明人体从内到外管道通畅。

人体三阴不病,则说明津血精气不虚。

阳病则治之在阳,阴病则治之在阴。

水不行则为痰饮、血不行则为瘀血、精气不行则生癌肿,此为百病之源。

自我诊断:对照自己的身体,看看是外面太阳出了问题,还是里面阳明出了问题,还是中间三焦管道出了问题,是水液循行的问题,还是血液循环的问题,还是精气循行的问题。

万病皆不出于六经。

伤寒论中把人所有的疾病分为六种,就是六经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人体所有的疾病都不超过这六种范围,包括杂病。

伤寒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其中所用之方被称为经方。

古人说半部伤寒便可走天下,以我的经验此言是不虚的。

伤寒论中的方子能用的熟练,对治现代大多数的疾病都是没有问题的。

小孩的病是比较好治的。

因为小孩心思单纯,无七情六欲之伤,身体内部通畅。

要么是外受风寒,外部太阳抵御外邪而发热,要么是饮食不当,内部阳明不通而积食,很少有其它的病。

所以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寒则强外,饥则强内。

【归真医学】。

三阴三阳系统

三阴三阳系统

三阳系统(1)实际上,《伤寒论》的太阳系统是人体肌表抵御外邪、营卫调和功能的概括。

肺主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督脉主持诸阳,足太阳膀胱之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因此,太阳系统功能的维持与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生理情况下,肌表无外邪侵袭,则营卫调和,肺气宣降有序,汗出有度,体温正常。

病理情况下,正邪交争于表、营卫不和、肺失宣降,汗出异常,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异常,头项强痛,鼻塞,咳喘等,此为太阳系统病变的典型证候。

(2)阳明系统是人体胃肠通降、传导化物功能的概括。

胃主受纳,主腐熟水谷,与脾相表里,共为气血生化之源。

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所以,阳明系统功能的维持与脾胃和大小肠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在生理情况下,胃肠通降有常,胃实则肠虚,肠实则胃虚,更虚更实,大便通畅。

在病理情况下,胃肠通降功能失调,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为大便不通的“胃家实”证,这是阳明系统病变的证候特点。

(3)少阳系统是人体调节情志、生发阳气、疏利气机功能的概括。

肝主情志,主疏泄,主气机;胆主决断,主人体春升之气;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主气化。

所以,少阳系统功能的维持与肝胆和三焦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生理情况下,情志调畅,阳气升降出入有序,气机条达。

病理情况下,情志抑郁,阳气不伸,气郁化热,则表现为胸胁苦满、心烦郁闷、口苦咽干、头晕耳鸣等,此为少阳系统病变的典型证候。

三阴系统(1)太阴系统是人体脾胃运化、化生输布水谷精微功能的概括。

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生化气血,输布津液;小肠为受盛之官,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导。

所以,太阴系统功能的维持与脾胃和大小肠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生理情况下,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津液输布有常。

病理情况下,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升降失司,则可表现为腹满时痛、呕吐下利等证,此为太阴系统病变的典型证候。

(2)少阴系统是人体内部阴阳固秘、水火交济功能的概括。

(40)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浅析

(40)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浅析

(40)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浅析1.真传一刻:十五分钟,尽得中医真传2.中医人物志:观医林人物,各领风骚3.一缕书香:品岐黄旧卷,再阅新章4.中医优课:得明师点拨,节节成长讲者简介马文辉,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弟子,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学科带头人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医院首届名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333工程人才库专家”、山西省卫生厅高评委专家组成员荣获“山西省优秀青年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承担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项,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项目1项,编写学术著作5部,发表论文40余篇,研制开发了六类制剂品种(神康合剂、胃康合剂、胰康合剂、肝康合剂、肺康合剂、皮康合剂等)。

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风湿免疫病、脾胃病、肿瘤病、老年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运动神经元病变(如重症肌无力)、血液病变(如过敏性紫癜)、心身疾病、尤为独到,被媒体誉为“山西特色名医”。

中医家推荐《伤寒论》自流世以来,几经战火已失原貌,所以后人研究伤寒有一重大流派便是错简派。

山西名医刘邵武老先生将《伤寒论》立纲、归类、正误、补缺,创立三部六病学说,便是其中的代表。

其门下的弟子、传承人也在不断继承发展,丰富完善该学说。

今天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学科带头人马文辉老师为我们介绍《伤寒论》的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从三阴三阳的起源、时间及哲学意义思考,引出《伤寒论》的人体系统解剖基础思想,到最后提出时位性度四位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个过程溯本求源、层层剖析、启人深思,相信大家阅读后将进行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录音原文翻译稿:今天我跟大家学习和交流一下《伤寒论》的辨证体系。

最近几年经方热,许多大师都提倡回归经典、回归临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一起探讨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一起探讨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一起探讨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小编说:古代医家根据医学实践自身的需要,大大发展了阴阳再分阴阳的思想,这样才可以适应认识事物与疾病,对事物、疾病进行比较分类的需要。

本篇文章阐述了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

阴阳理论的源头是昼夜,所以《灵枢·卫气行》有“阳主昼,阴主夜”之论。

昼夜再分阴阳,昼又可分为上午和下午,上午就是阳中之阳,下午就是阳中之阴;夜又可分为前半夜和后半夜,前半夜是阴中之阴,后半夜则是阴中之阳。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很显然,这里将一昼夜分为朝(旦)、日中、日入(夕)、夜半四个时段。

昼为阳,平旦时阳气渐生,故为“少阳”,“少”通“小”,“少阳”也就是“小阳”;日中时阳气最盛,故为“太阳”,“太”通“大”,“太阳”也就是“大阳”。

夜为阴,日夕时阴气渐生,故为“少阴”,也就是“小阴”;夜半时阴气最盛,故为“太阴”,也就是“大阴”。

中医的阴阳学说来自于哲学,但对其进行了创新性改造与发展,即三分阴阳而成太阴、少阴、厥阴与太阳、少阳、阳明。

其中,“厥阴”“阳明”这两个名称是中医学所独有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中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可以视为中医学独创的概念与范畴。

日本人丹波元简在《医賸》中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后世说《易》者,专用此论蓍策之数矣。

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医家之言也。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中,发现万事万物除了阴、阳的两面之外,还有界于阴阳之间的“中介”,也就是“临界点”。

如太阳照射下的阴影与明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明暗之间有一个非黑非白的光晕处;白天与黑夜,从太阳落山到完全的黑夜,还有一段过渡的时间;从黎明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也有一段过渡的时间。

这一“临界点”,正是事物由阴而阳、由阳而阴发展变化的“关键点”,因而提出了阴阳一分为三说。

医学研究和思考的对象是人,古人认识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经络模型十五种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经络模型十五种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经络模型十五种导读:《黄帝内经》基于人体经脉阴阳气血多少、分布状态、经脉气机气化活动状态之异,构建出15种“三阴三阳”经络模型,以此完成了经络理论的建构。

◎图源自:网络《素问·热论》篇从时间、空间、疾病象态三个维度,构建了外感热病的“三阴三阳”六经辨证模型,此“三阴三阳”既有经脉的内涵,又有外感伤寒病特定证候的意义。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基于人体经脉阴阳气血多少、分布状态,以及经脉的气机气化活动状态之异,应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以其所创的15种“三阴三阳”经络模型,完成了经络理论的建构,这些经络模型各有不同内涵和临床意义。

十五种“三阴三阳”经络模型1十二正经“三阴三阳”命名模型以“三阴三阳”命名之经脉虽非源起于《内经》,却是其完善并光大了这一使命,《灵枢·经脉》为其显著标志。

手足三阳经脉之所以有如此命名,完全是以各经脉在肢体分布部位决定的:(后)太阳-(中)少阳-(前)阳明。

因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前胸)腹为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循行、分布于四肢外后侧的经脉命名为“太阳”,是依据其居“后”、居“外”,从部位属性而言,是两“阳”叠加,故将其以“太”(大也、多也)名之;而分布、循行于四肢外(为阳)前(为阴)廉的经脉名之曰“阳明”,是因其分布部位为阳与阴的叠加,属阳的特征不足于“太阳”;“少阳”居于“太阳”和“阳明”之间,故称其为“枢”。

同理,循行、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三条阴经,从前至后依次是:(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

内侧(阴)前廉(阴)为两个属阴的部位叠加,故将该经脉名为“太阴”;内侧(阴)后廉(阳)分布的经脉为一个属阴部位与一个属阳部位叠加,相对于“太阴”经脉属阴的成分少,故将之名为“少阴”;居于二者之间处于“枢”机地位的经脉,即名之为“厥阴”。

这既可能是《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对十一经脉命名的缘由,也肯定是《内经》完善并建立该模型的唯一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阴三阳系统”有别于“阴阳系统”贾春华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伤寒论》三阴三阳与《内经》三阴三阳存在着先后关系,《内经》三阴三阳在先,《伤寒论》三阴三阳在后。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内经》;二是源于《汤液经法》。

持源于《内经》者必以《伤寒论》自序为本;持源于《汤液经法》者必因皇甫谧《甲乙经》而成说。

然《伤寒论》自序有真伪之辩,《汤液经法》踪迹难寻,谁是谁非,真假难断。

1.《内经》与《伤寒论》三阴三阳之异同若以十卷本,即398条的节本《伤寒论》来看,《伤寒论》对“三阴三阳”无过多的陈述。

倒是《伤寒例》征引了《素问·热论》有关两感的内容,原文虽较《内经》有所出入但大义不韪。

纵观《伤寒论》398条,除每篇中专有名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伤寒”、“中风”等类似名词在字形上相似以外,《伤寒论》与《内经》相同者甚少。

下仅以《素问·热论》所论“三阴三阳”病与《伤寒论》提纲证做一对比以示两者三阴三阳病的异同。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样的对比可使人们直观地看出两者的差异。

《素问·热论》有每日传经之说,《伤寒论》则无。

并谓“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素问·热论》有经脉循行之说,《伤寒论》则无。

如果将《素问·热论》与《伤寒论》对“太阳”、“太阴”二者视为相同,那么“阳明”、“少阳”、“少阴”则是部分相同,且需要求诸《伤寒论》提纲外的条文,而“厥阴”则基本不同。

有关《素问》三阴三阳与《伤寒论》所论不同,清代柯琴看得很清楚,《伤寒论翼·六经正义》“夫热病之六经,专主经脉为病。

但有表里之实热,并无表里之虚寒”、“但有可汗可泄之法,并无可温可补之例也。

”我们不能对《素问·热论》与《伤寒论》中“三阴三阳”做出逐一的甄别,因其不是本文的重点。

只想告诉大家《素问·热论》与《伤寒论》的最大不同是:《素问·热论》三阴三阳病下无“证”,而《伤寒论》在三阴三阳病的框架下构建了“证”。

《伤寒论》将“证”纳入三阴三阳病之下,从而创立了“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使得《伤寒论》比《素问·热论》具有以下的优势:其一,直指临床遣药组方。

熟悉《伤寒论》的人都知道在三阴三阳病之下是不能论治的,只有到了“证”才能遣药组方。

其二,三阴三阳病证网络。

“证”的引入,使“病”、“证”之间纵横交叉,构建了三阴三阳病证网络。

出现了“二阳并病”、“三阳合病”之专名,以及有合病之实的“三阴合病”。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意在引入多体的问题以阐明复杂的疾病现象,指导人们正确治疗。

只要我们换一下角度去观察《伤寒论》就会发现《伤寒论》中许多的条文都涉及多体问题:“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伤寒论》中很多条文是在言汗、吐、下、火逆之后的证治,每一条原文的开端首冠以某一误治或几种误治。

多年以来人们少有探讨张仲景如此论述的原因,且多随文释义地将汗、吐、下、火逆解释为后见诸证的原因。

这一做法虽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不乏牵强得有待商榷之处。

如:“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这两条方证一致,惟有汗、下之分。

如果以线性关系来解释汗、下是“汗出而喘,无大热者”的原因,则明显不妥,因汗、下的概念完全不同,对机体所造成的损伤亦不应相同,然而所出现的证却完全相同。

所以,汗、下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一种非线性因果关系。

汗、下法的实施改变了疾病原有的发展趋势,引起了新的混沌状态。

张仲景言汗、吐、下、火逆的本意我们难以考究,但汗、吐、下、火逆引入了多体的问题,引发了混沌状态是肯定的。

刘渡舟教授于晚年得出:“一谈到‘变证’,大家都认为来自于汗、吐、下的误治,其实大多数是张仲景巧立名目,借水行舟,为了使‘辨’活泼泼的来往自在。

”2.“三阴三阳系统”是有别于“阴阳系统”的新形式系统一阴一阳是一个形式系统,它的初始符号即是阴爻与阳爻。

我们祖先关于“类”的认识也就是从“阴阳”开始。

《周易》由阴爻与阳爻组成的八卦及由之演化出的六十四卦导源于更古老的“数字卦”,它是对数字卦进行抽象与归类的结果。

“爻画与数字的根本性区别是爻画有确定的阴、阳属性,而数字出了数量的区别,没有任何属性。

因此,由阴、阳爻画为初始符号构成的卦体,便有了象性和象意的特性。

”随着阴爻与阳爻的诞生,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阴阳思想形成。

也标志着我国以推类为特征的符号系统的诞生。

“三阴三阳系统”是一个有别于“阴阳系统”的新形式系统,无论其是一阴一阳这一形式系统的发展抑或是与一阴一阳这一个形式系统同时出现的系统。

人们借助这一形式系统首先建立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并以“三阴三阳”这一框架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致病因素、疾病种类等进行了新的划分或阐述。

其一,阴阳量化更趋细致。

将一阴分为三阴,将一阳分为三阳有一种量化的趋向。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阴阳之三也,何谓?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其二,阐述人体生理功能。

《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

”其三,构建脏腑经络系统。

以三阴三阳对经络进行命名,并建立脏腑与经络间的联系,从而构建脏腑经络系统,使人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个有机整体。

其四,阐释疾病发生、发展、治疗、预后。

《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此论疾病之发生与发展;“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此论疾病之治疗;“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乃论疾病之预后。

其实“三阴三阳”不过是一个形式系统,可以用医学经验或名之为理论的东西去填充它解释它。

它像“阴阳”系统一样是对事物的一种分类,是我们藉以工作的一个框架。

只不过“三阴三阳”的分类更细致一些,还有“阴阳”系统所不具备的东西。

综上所述,“三阴三阳”解决了“一阴一阳”不能解决的问题。

“一阴一阳”只是对事物属性的划分,它不能像“三阴三阳”那样构建出天地人合一之整体观,难以将人体解释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阐述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

《伤寒论》引入“三阴三阳”的目的乃在于创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而“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有利于阐释复杂的疾病现象,特别是“证候”的引入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医金针老师讲座文稿(转贴)由一元盈缩说失眠治疗各位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感谢大家将自己的宝贵时间拿来,听我的讲座。

养生讲座,雅俗共赏,在座既有专业中医医生以及经典中医爱好者,也有不在中医行内,仅是关心健康的人们。

因此本次讲座分为两部分,首先通俗的说说失眠及其相关的养生治疗,这是对多数人讲的,完后就进行经典中医有关一元盈缩的介绍。

前者是下里巴人,希望和合着众,后者是阳春白雪,有些枯燥,希望内行们喜欢。

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分为三个方面,即(1)心法的理疗。

(2)饮食与起居。

(3)方剂与药物治疗一个合格的中医医生,应该同时具有三个方面的角色,用大家熟悉的西方文化进行表达,那就是,第一要是个牧师,第二要是个心理医生,第三才是个开药动手术的医生。

一个人活在世上,首先要每日检讨自己的心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朝乾夕惕。

朝乾,是说每天早晨出去做事要用乾道搏击。

夕惕,是说每天晚上回来,要对一天的行动进行总结,看看自己的心法是否应于天地一气的盈缩之道。

早晨太阳出来,天地一气逐渐放盈,午后太阳西行,天地一气逐渐收缩,太阳落山以后,天地一气即进入闭藏。

天地每天向人演示变化的盈缩之道。

人体一气合于天地一气,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也应当该进的进,该退的退,该大的大,该小的小,该联的联,该断的断。

要知道进击,该出手时就出手。

要知道收藏,不要把一切都挥霍光。

要知道韬光,潜龙勿用,练己待时。

要学会决断,要知主客已定凡事皆有定数。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在纷繁与斑斓之中,要能看穿,放下。

所有失眠者,若自己身体无碍,起居尚可,皆是心法错用,是关于人生的历练与体悟不够,是不爱己的表现。

不要看书,人生识字糊涂始,刘项原来不读书,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遇到失眠后,要仔细分析近来主客所有的事情,找到症结,积极解决,该断不断,反受其乱。

实再解决不了,假以时日,事缓则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看云生云灭,看潮起潮落,看天下之大开大合,看公司之小开小合,胸中湛若晴空,这样,难道还会有失眠吗?生活中要有用来刹车,用来提醒,用来舔愈伤口,用来跨越障碍的诗词与口头禅。

经常的哼一哼,很有用。

譬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

气馁了就念满江红,胆怯了就诵单刀会,离婚了就歌文姬归汉,怀念了就唱四郎探母,辞职了就想文昭关,疲倦了就哼渔舟唱晚,怀才不遇就吟李白的古风,将情感抒发出来,这样心情就顺了。

其二,要建立起居,饮食与生活的良好习惯,晚睡不可过12点,因子时一阳生,不能错过每日阴聚阳生的这一过程,否则对身体不利。

美酒,佳肴皆穿肠毒药。

蛾眉皓齿是伐性利斧。

贪凉饮冷,祸及后天之本,以上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南方虽热但空调不可多吹,多吹对身体不利。

四大谎言:(1)上火中土不枢,火浮水沉,火浮之时,世人谓之上火,于是传媒广告,饮料商家大肆兜售苦寒之品与冰镇饮料。

浮火无根,愈灭愈盛,而中下之寒也随之大增,待寒邪直捣黄龙,则人之生机息也。

(2)多饮水要多饮水,殊不知水的代谢不比食物的代谢来得容易,饮水的原则是,不渴不喝,喝要细饮。

不渴证明身体不需要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