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1三阴三阳讲稿
关于六经辨证三阴三阳研读阐述

关于六经辨证三阴三阳研读阐述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或动物感受外邪后所表现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又是互相联系、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六经辨证——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与中兽医《元亨疗马集·八证论》说:“夫正者,端正也,无偏无倚,无太过无不及也”,又说:“马牛有此精神爽,尿清粪润口中红,脉平色正无屙瘵,气血调和脏腑宁”,含义相接近。
那么三阴三阳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指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那么下面我们接着要谈的一个问题,三阴三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应当说,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是来自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学说。
古人觉得,把一切事物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还不够,不能说明阴阳气量的变化,只能说明阴阳气质的变化,所以又把阴阳又各分为三,这就是三阴三阳。
所以三阴三阳,它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
《伤寒论》六经者,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也,亦就是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来自于阴阳学说。
《内经》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即是阳气与阴气的气量多少不同。
从三阳而论,太阳(太者大也,为三阳,亦称巨阳)阳气较多,阳明(明者着也,为二阳,两阳合明,谓之阳明)阳气最多,少阳(少者小也,为一阳,又称嫩阳、稚阳、弱阳)阳气较少;就三阴而言,太阴(为三阴,又称至阴)阴气较多,少阴(为二阴)阴气较少,厥阴(为一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气最少。
六经辨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所以,六经辨证是三阴三阳的辨证,是按照临床客观实际情况分类而定,而不是机械地从三阴三阳照搬来的。
《伤寒论通解》第八课“三阴三阳”与提纲(讲解

也;体痛、无汗,脉紧者,伤寒也。
(二)、少阴病总提纲讲解
• 少阴病总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 寐也。(宋)
• 此条是少阴病总纲。
• 什么是“提纲”?抓住主要。
• 突显证候。
• “脉微细”,是两个脉象,也就是 “微”脉与“细”脉。
短; • 若不能敷布四肢,故见四肢逆冷; • 若营血瘀滞伴有寒凝,以关节疼痛为
主。
• 少阴主表,共用“表位”
• 类太阳病表现:恶寒发热、体痛、鼻 塞流涕、喷嚏等。
(一)、少阴病架构简要
• 、少阴病总纲 •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少阴病本证(补拟) • 少阴病,面无华、小便色白者,此为虚;
• 刻诊:低热,午后出现,晨起则退,平时易疲倦, 口干不饮水,小便微黄,大便正常。
•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寸微浮,尺沉微。
• 辨证:少阴病 • 处方:当归四逆汤 • 当归 川木通 北细辛 桂枝 • 赤芍 大枣个 炙甘草 • 剂,一剂一天,煎取,分三次温服。 • 二诊:年月日
• 患者电话来告:服完第一剂药后,发热消 失,而且精神变佳。之后,将后面两剂全 部用完。
• “胃家”实(热)则阳明,虚(冷)则太 阴。
阳明病总纲(补充):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宋)
• 此条是阳明病提纲的补充。
• “证”,通假字,是“症”,也就是症状 的意思。
• “外证”,就是外在的临床表现,或者说 是征兆。
• 阳明病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
《<伤寒论>通解》 第八课:“三阴三阳”与提纲
三阴三阳系统

三阳系统(1)实际上,《伤寒论》的太阳系统是人体肌表抵御外邪、营卫调和功能的概括。
肺主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督脉主持诸阳,足太阳膀胱之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因此,太阳系统功能的维持与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生理情况下,肌表无外邪侵袭,则营卫调和,肺气宣降有序,汗出有度,体温正常。
病理情况下,正邪交争于表、营卫不和、肺失宣降,汗出异常,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异常,头项强痛,鼻塞,咳喘等,此为太阳系统病变的典型证候。
(2)阳明系统是人体胃肠通降、传导化物功能的概括。
胃主受纳,主腐熟水谷,与脾相表里,共为气血生化之源。
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所以,阳明系统功能的维持与脾胃和大小肠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在生理情况下,胃肠通降有常,胃实则肠虚,肠实则胃虚,更虚更实,大便通畅。
在病理情况下,胃肠通降功能失调,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为大便不通的“胃家实”证,这是阳明系统病变的证候特点。
(3)少阳系统是人体调节情志、生发阳气、疏利气机功能的概括。
肝主情志,主疏泄,主气机;胆主决断,主人体春升之气;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主气化。
所以,少阳系统功能的维持与肝胆和三焦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生理情况下,情志调畅,阳气升降出入有序,气机条达。
病理情况下,情志抑郁,阳气不伸,气郁化热,则表现为胸胁苦满、心烦郁闷、口苦咽干、头晕耳鸣等,此为少阳系统病变的典型证候。
三阴系统(1)太阴系统是人体脾胃运化、化生输布水谷精微功能的概括。
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生化气血,输布津液;小肠为受盛之官,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导。
所以,太阴系统功能的维持与脾胃和大小肠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生理情况下,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津液输布有常。
病理情况下,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升降失司,则可表现为腹满时痛、呕吐下利等证,此为太阴系统病变的典型证候。
(2)少阴系统是人体内部阴阳固秘、水火交济功能的概括。
(13)三阴三阳研究之我见

(13)三阴三阳研究之我见三阴三阳研究之我见马文辉的日志三阴三阳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课题,它涉到中医的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
《内经》奠基了针炙经络辨证论治的体系,《伤寒论》奠基了汤方辨证论治的体系,而三阴三阳是这两部奠基之作的根基,关乎中医学的整个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拨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这一问题是慎之又慎,敬而远之。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医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和挑战,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疗效严重倒退。
在当今科学昌明之盛世,学术自由之宽境下,中医界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三阴三阳的价值和重要性,为中医振兴,重树一个《内经》《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新时代。
一、三阴三阳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
(一)历史源渊.三阴三阳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完善的。
1、阴阳学说起源于古天文历法:古人对时间的最早的认识是昼和夜,最好的标识物是日和月,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黑和白,所以老子说:“一黑一白为天下式”。
昼夜的交替形成了阴阳的更叠、消长、转化。
姚廷周认为:“最初的阴阳仅仅是白天和黑夜的代表,即把一天分为一阴一阳两部分。
”①四象是对昼夜的二分法产物。
把昼一分为二,则成上下午,把夜一分为二,则成前后夜,这就是太少阴阳产生的基础。
②六时是对昼夜的三分法产物。
把昼一分为三,则成上中下午,把夜一分为三则成前半后夜,这就是三阳三阳产生的基础。
2、阴阳学说完成于《周易》:《易经》是古人将天文历法知识和卜筮相结合的产物,《易传》从各种自然社会现象中,特别是卜筮爻象中,抽象上升为哲学,成为古人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辨证法和方法论。
王梅竹认为“中医学就是医家在他们反复积累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中,在古代《周易》的思维成果和从哲学内涵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
①太极的概念也是从古天文历法的概念中抽象出来的,它是由昼夜组成的一个时间单位“天”或“日”的代名词。
古人对时间的划分,首先是认识了昼夜,而后从不断更叠的昼夜中抽象出一个完整的时间单元叫“日”或“天”,这就是太极的来历。
中医详解“三阴三阳”

中医详解“三阴三阳”为什么要讲三阴三阳呢?第一个就是通过学习三阴三阳,让大家了解两股气是怎么运动的。
原来咱们讲过事物都是一团气,一团气之中再分阴阳是两团气,两团气构成一团气,就像阴阳鱼一样,两团气运动形成三阴三阳。
第二个因为三阴三阳历来是有存疑的,还有很多初学者会接触到三阴三阳并且会产生疑问。
因为这两点,咱们今天讲一下三阴三阳。
包绕的一团气有生长壮老死,公众号:思考部落。
一团气不断往上生长,像小苗一样,越长越大,长起来以后他一定会开花结果,然后慢慢开始凋落萎缩,最后就完结了。
但是在她开花结果最盛的时候他要结果,为繁衍后代做准备,这个大家好理解。
比如说十二消息卦,生命开始是由复卦开始的,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最后阳气纯满,之后物极必反,走向反面: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坤卦,整个生命就结束了。
这个道家儒家都解释过。
但是两个阴阳是怎么走的。
这个咱们从三阴三阳的立脚点来讲。
所谓三阴三阳,三阳,就是少阳、阳明、太阳。
少阳是阳气刚开始起,阳明是阳气最盛大,太阳是阳气已经过了。
阴气呢,是少阴、太阴、厥阴。
三阴三阳配对的时候,为什么不是少阳配少阴呢?下边重点解释。
关于三阴三阳的命名,都在解释他配对的时候阐述。
大家看我的手(拳头状),这是一团鸿蒙未开的气,复卦开始了嘛,一点阳气从下面开始升起来了,那么这个罩着的这个气,完全像坚冰一样没有开化,就是厥阴,所谓厥阴就是没有生机,厥在这了,没有生机,在这里面有一点生机萌动,就是少阳。
整体的这种少阳配厥阴这种状态就是一阳萌动的状态。
有两个表现:第一就是冰封的世界,厥逆嘛,没有生机,第二就是一阳萌动叫少阳,这两个状态是同时并存的。
接下来之后,一点的阳气慢慢的长,越来越大,叫做阳明了。
当他长到很壮大的时候叫阳明了(拳头打开状)。
这团冰封的阴气在阳气壮大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化开了,松动了,流畅了,温暖了。
阴气也会温暖啊,由于底下阳气盛大,阴气溶解了。
这个冰封溶解的阴气叫做太阴。
《三阴三阳六气标本气化之理》说略

《三阴三阳六气标本气化之理》说略人身生化是气化的一个过程,三阴三阳六气标本谈的是气化,所以六气为本,三阴三阳是行令之所为标。
首先看少阳相火,这个少阳之火他是相,他是听命而行的,所以不可妄动。
而且这个少阳之火不是少阳自身产生的,他不是自主的,他是在阴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阴就是肝,而肝足厥阴经所行,本经之气是属于阴的。
然而肝的功能是从阴化阳的,所以称肝为阴中之少阳。
少阳火化出之后他是需要去路运行的,这个运行之道就是手足少阳。
三阳是管阳用的,少阳也不例外,因为少阳运行的是火,火为阳,标本同气,从本。
那么,这个少阳相火是干什么用的呢?火气生发运行天地。
作用有二:一个是作用于天,一个是作用于地。
作用于天,天赋生命以动力;作用于地,地气得开发利用。
作用于地的相火,他只有在进食后,胃中有水谷,即有了地气,这个相火才释放开始工作,不然就静若处子。
而作用于天的相火,则必须在心君行令的状态下工作的,也就是在心太阳宣布水谷精气于全身的状态下工作的。
不然,如果断食,水谷之气用尽了,生命的动力也就消息了。
所以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从这个层面看生命机制,那么,生命体的整个运作过程无非就是开发利用水谷精气充身生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开发利用胃气的一个过程。
所以生命的病理状态无非也就是胃气不化或不运的一个状态。
胃气不化责在阳明无火或阳明藏器受伤,阳明无火责在少阳火气不足而藏器受伤责在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劳倦伤脾。
阳明燥金,这个阳明他是胆少阳火气化胃中水谷之气而出阳明精气,阳明精气由少阳火即日精与脾胃土即水谷之精气即月精化合而来,日月合明,故称阳明。
天为阳,地为阴,水谷之精即阴中之阳,具有滋润作用,天气下为雨,而雨出地气,即地气上为云变化而来,所以这个阳明精气还具有降下的作用。
滋润即能润燥,降下的功能即金气的功能,所以称阳明燥金。
而这个滋润与降下的功能就是太阴肺的功能。
所以阳明不从标本而从乎中,而阳明与太阴互为中气,故阳明从乎中即从乎太阴也。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二)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二)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怎么来归类确定什么是太阳病,什么是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呢?这就是伤寒辨证法的提纲条文,今天我们学习六大类型的提纲条文中的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
对于伤寒论中的脉诊,我只要求大家目前练习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实脉(有力),虚脉(无力),这个大家在自己身上练习,找亲人练习,掌握自己的平时脉象状态,感觉脉在指下的变化运行。
一旦得外感了,再一比较,就清楚明白了。
至于伤寒论中的脉象,大家学习条文时去练习体会即可,最重要的是掌握住浮沉迟数虚实这六个基础脉。
而药物性味,则以神农本草经为标准,本经上没有而伤寒中有的药物,则再从名医别录中学习,再没有的则可看唐本草和中华本草。
下面进入太阳病提纲条文的学习。
师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太阳病即表阳证的提纲。
条文中讲一个脉象,一个主要症状,一个主观感觉。
临床上,符合此三者,表现为阳性,即可定义为太阳病。
这就很明显可以看出,不仅仅是太阳经发病有可能表现成这样,督脉发病难道不可以这样,其它经脉,脏腑有病变难道不可以表现为这样?那些死守太阳病就是太阳经病的人,要多想想为什么?是不是自己太固步自封了?脉浮---这是太阳病的主脉。
表示病位在表,也可表示有热。
左右手脉,以桡骨为关,向掌心去,为寸,向肘关节去,为尺。
具体的,大家请百度一下,有诊脉的图片可参考。
浮脉,就是手指轻轻放在寸关尺上,寸部就能感觉到脉动。
我们得外感时,最先浮的部位就是寸位,特别是左寸。
这是诊脉时的位置,虎口要向上,保持脉道畅通。
你们可以自行体会,虎口所处位置不同,脉会有细小变化。
太阳病,它的脉象以浮脉为最常见,而且是左寸浮最多见。
在有的时候,也可能脉象上没有太多变化,浮的不明显,这是其变。
事物都是有常,有变,大家一定要有这种圆融的中医辨证思想。
不仅脉是这样,就是提纲中这三者,也常常可以不全备,甚或只见其一,都可能是太阳病。
三阴三阳

经络的三阴三阳经络的称谓指: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
后世多称: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二者所含内容完全相同,其中的手足,脏腑分布配属容易理解,其深一层的理论内容,拟另文探讨。
本文仅讨论三阴三阳的称谓与临床意义。
1、三阴三阳称谓的来源及其含义《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帝曰: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说明了三阴三阳亦来源于远占的阴阳理论,它是先人对自然、人体诸多事物内在变化过程认识的深化。
一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太阳,少阳阳明,不仅是一分为三,而且表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转化的数量,性质的变化过程。
根据《内经》的记载,三阴三阳中阴气、阳气的消长和各自发展阶段的功能特征可用下表式:太阳(主开)一阳明(主阂)一少阳(主枢)(三阳)(二阳)(一阳)太阴(主开)一少阴(主枢)一厥阴(主阂)(三阴)(二阴)(一阴)由于三阴三阳理论较好地表述了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变异,转化的运动发展过程,被广泛地应用到天气、地候、经脉、脏腑和对疾病的认识分析理论中。
正如《内经》所云:“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故天有宿数,地有经水,人有经脉……”(((素问离合真邪篇)))。
仲景先师引六经以概百病,立辨证施治之祖训。
2、六气,六绛,藏象的类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阴三阳外化为天之气则为风寒、暑(热)、湿、燥、火六气;外化为人之经脉则为六经;外化为脏腑则为六脏(五脏加心包),六腑。
这六气,六经,藏象都在某些方面符合三阴三阳的运动变化规律,相互之间存在着相感、相通、相因的联系。
2. 1六气六经相感。
六气六经相感并不是泛指,而是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和联系规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同修,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汉传经方,真是殊胜的缘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复习三阴三阳理论。
一说到三阴三阳,大家都会想到“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
这几个名词谁不知啊,很简单嘛。
的确,大道至简,本来就是这么简单。
但如果不能熟悉其来龙去脉,就很容易让脑袋糊涂。
如果能理顺其运用关系,就能使思维清晰,运用自如。
一、三阴三阳概念起源
三阴三阳理论是阴阳学说的真正理论内涵核心。
是阴阳学说在临床辨证中的根本框架模型,是中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更是指导六纲临床辨证的根本理论。
刘师前不久在YY语音中又特别进行讲解。
三阴三阳,和五行一样,是分类方法,老祖宗不知道从哪来的高智慧,“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掌握了这种方法,将自然界万事万物,用阴阳二分法归类,然后再将阴阳各自再进一步一分为三,进行细化分类。
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刘师说:一,就是太极,二,就是两仪阴阳,加上中气,就是三才。
三才之道,是万物化生最基本的模型,所以老子说三生万物。
三才者,天地人,象阴、阳、中气。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故三才而两之,六位定矣。
孔子在易经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又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六者,三才两之而成。
在卦曰爻,象万物之变化。
又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刘师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类比生矣。
辨治者,类比之道耳。
盖三才两之,则阳有三,阴有三,六纲出也。
阳有太阳、阳明、少阳,阴有少阴、太阴、厥阴。
太阳少阴,天之阴阳也。
阳明太阴,地之刚柔也。
少阳厥阴,人之贵贱也。
此皆万物类象耳。
三阴三阳之六纲分类法,是对一切事物进行六分法的宏观属性归纳和识别,六纲辨证理论、六气学说、经络的三阴三阳开合枢定位,都是在其指导下产生的。
二、三阴三阳不同运用
在中医学上,经络、六气、六纲辨证,虽然共用了三阴三阳理论进行分类和理论指导,但是其赋予的理论内涵和概念以及在时序上各不相同,各自有严格的对应标准。
不能彼此混淆。
第一,它在经络学说上的归类法: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
这是脏腑、经络理论中的“三阴三阳”表里配属。
第二,是六气对应配属:
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他这个配属,是阳之表----阴之里:太阳司天“表”---太阴在泉“里”。
阳之里----阴之表:阳明司天“里”---少阴在泉“表”。
阳之半表里---阴之半表里:少阳司天---厥阴在泉。
第三,辨证配属,就是《伤寒论》的病理分类:
太阳(表)---阳明(里)---少阳(半表里)。
太阴(里)---少阴(表)---厥阴(半表里)。
和上面一样,但是,赋予的含义彼此不同。
三者的含义都不相同。
再强调一下:这三个理论,都用三阴三阳分类法,但是理论不能混淆。
不同的运用之间不能混淆。
不能互相套用。
将六气和经络引入《伤寒论》,就象三个人、三个理论混到一起,夹杂不清。
比如:把《伤寒论》的“太阳”理解成六气的寒水(肾、膀胱),又进一步说是膀胱经,这样,又把太阳寒水的“肾”给丢了。
肾成了少阴火了,讲不通就来个“从化”搞定。
明清时的医书,很多都是这样讲,现在也有很多人这样讲,包括我们现行的教材,中医诊断学上也这样讲。
象极了老百姓说的牛头不对马嘴。
哪能这样糊里糊涂呢?
我们现在主要是学习三阴三阳在六纲辨证理论里的应用。
三、三阴三阳的生理病理
1.生理:正常状态下,机体三阴三阳之气彼此内外上下沟通,平衡运转,维持健康自稳状态。
下面画了一个表: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有自我的平衡调节机制。
我们可以抽象地把这种自身的调节系统,按三阴三阳理论,划分为六大自稳系统。
太阳和少阴这两大系统共同主表。
其中太阳主发散体热和汗液,少阴则制约其发散过度,二者维持着肌表相对的阴阳平衡。
一旦这种平衡被外邪打破,机体就会以出汗这种形式来排邪。
病轻的,则可自然痊愈。
病邪重的,超出自我调节能力,就会有一系列的外表症状。
如果表虚寒的严重,少阴系统就会发挥作用,制约太阳的发散和汗出,而出现畏寒无汗的现象。
阳明和太阴两大系统,则负责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
阳明负责纳入饮食与消化,太阴负责排泄,二者一旦失去平衡,机体就会以腹泻和呕吐的形式,排出病邪。
如果超出自身的调节能力,阳盛则伤津而便秘,阴盛则寒饮不化而下利。
最关键的一对是少阳和厥阴,少阳调节太阳和阳明表里之间的平衡,厥阴调节少阴和太阴表里之间的平衡。
同时,又调节着整体阴阳之间的大平衡。
这个系统失去平衡,就会寒热错杂,乱像纷呈,出现整体的生理功能紊乱。
可以参考下面这个图来理解
2.病理:机体受到病邪侵袭,表里上下阴阳失衡,无法自我调节而恢复阴阳平衡的常态,产生疾病。
三阳主实热,三阴主虚寒
太阳主实邪在表
阳明主实邪在里,
少阳主实邪在半表里
少阴主虚邪在表
太阴主虚邪在里
厥阴主虚邪在半表里。
四、六纲辨证
六纲辨证,是一个纯粹的临床术。
这个六纲,前面已经讲过,是从阴阳法则发展来的,阴阳是六纲之体,六纲,是阴阳之用。
《周易》里说:乾坤生六子,退位而不用。
这个六纲,给疾病进行定病位、定病态、定病性。
1.定病位:
按照阴阳属性,阳在表、在上,阴在里、在下。
把阴阳的表里上下又各分为表里上下,这样,阴阳表里又各有个半表半里。
如此,阴的表---里---半表里,
阳的表---里---半表里,
归纳成六个部位。
上---下---中间,也可以按阴阳分为六个层次
阴的上---下---中
阳的上---下---中,
什么病都可以按这个方法定位,这就是定疾病的病位。
2.定病态
病态就是虚实问题。
这个虚实,是对表里上下这个阴阳定位说的。
阴的虚---实---半虚实,
阳的虚---实---半虚实,
3.定病性
病性就是指疾病的寒热
阴的:寒---热---半寒热
阳的:寒---热---半寒热
这样,按照三阴三阳的分类法则,归纳为:
阴的:表---里---半表里阳的:表---里---半表里病位
阴的:虚---实---半虚实阳的:虚---实---半虚实病态
阴的:寒---热---半寒热阳的:寒---热---半寒热病性
可以参照这个图:
这里,举个例子,太阳伤寒证,用六纲理论分析:
太阳是个表证,伤寒是个寒症,伤寒无汗发热,周身骨节痛,又是个实证,这样举一反三,简单明了。
六纲分法跟六气没有关系,跟经络也没有关系,不用乱联系别的什么理论,就是六纲分辨法,精简明了。
最后附上刘师的一段总结:
三阳者,表也,实也,热也。
三阴者,里也,虚也,寒也。
阳之表,太阳也。
其里,阳明也。
少阳者表里之中也。
阴之表,少阴也。
其里,太阴也。
厥阴者表里之中也。
此三阴三阳六纲之本义也,以定万病之提纲也。
就说到这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