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三阴三阳辩证】

【《伤寒论》三阴三阳辩证】

【《伤寒论》三阴三阳辩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其实应该称之为“三阴三阳辨证”,即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再三分阴阳,将疾病的位置、阶段、过程、性质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组概念,太阳、少阴属表,阳明、太阴属里,少阳、厥阴属半表半里。

太阳病属于表证、热证;少阴病属于表证寒证。

阳明病属于里证、热证;太阴病属于里证、寒证;少阳病偏于表里不和;厥阴病偏于上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学会识证用方,即可临床看病伯父告诫我读《伤寒论》时,不必陷入原文的争论,不必“死于注下”,一定要掌握“方证对应”这个核心。

他说:“古人云‘有是证,必用是方’。

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必用小柴胡汤;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必用桂枝汤。

使用经方治病,势必如此,要方证对应。

”中医看病,不必了解身体出现了哪些病理改变,不必查清楚致病因子,医生甚至不必具备解剖、生理学的知识。

之所以不需要这些,是因为人一旦有病,身体自然会有反应,多数有证候表现,根据这些证候表现,就可以选择相应治疗的方剂。

这个过程,中医叫做“辨证施治”。

中医是“辨证”为主,以证为核心。

张仲景对于经方的贡献,不在于创制了经方,而在于将经方纳入到“六经辨证”体系中,使得269首经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群体的效用。

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的方法,不仅用于辨治伤寒这种外感病,也用于辨治其他各种杂病。

这意味着,对所有疾病的治疗,都是采用统一的辨证论治方法。

在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中,尚保存了六经辨证的方法论,而在800年之后,宋代整理的《金匮要略》中,已经完全见不到六经辨证的踪影,用的是按病归类,分篇论述的方法。

当代有的医家认为:“仲景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

这是一种误判!在《金匮要略》的各篇中,根本找不到系统的脏腑辨证的证据。

宋代在整理《伤寒杂病论》时所造成的历史失误,导致六经辨证的辉煌成就,从此黯然失色!上个世纪初,日本卓有见识的经方派医家,试图恢复《伤寒杂病论》的原貌,特别是汤本求真编写的《皇汉医学》,1927年一经出版,就在中国就产生了巨大影响。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潇洒如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俗称“六经”。

自宋以后,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由此而形成的伤寒学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一人一伤寒。

直至今日,三阴三阳的本质仍未被揭示出来。

本着以仲景解仲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笔者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一个“时位”概念,它揭示了外感热病在不同时间阶段和空间结构中的基本规律。

“六病”是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其意义在于仲景从大量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时间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1 三阴三阳是一个时序概念《伤寒论伤寒例》说:“夫欲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与“时序”同步,即“因时之序”。

正如《内经》所说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

时序包括辰序、日序、月序、节序、年序等不同的时间、时期呈现的节律性。

造成出现时序的规律性变化的内在原因,即日、月、星辰的周期性运动变化,揭示了人与天地相应更深刻的“因天之序”的重要思想。

人体阴阳气血与日月星辰、四时八正的变化有同步效应,即人体的“生物钟”是人与自然长期作用不断进化的结果。

因此,《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古人称外感热病为时病,即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疾病。

以时间命名、归类外感热病的方法是中医的重要特点。

其中节序与时病的发生即病因关系密切,如伤寒、温病、中风、湿温、热病等以五运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火来命名疾病。

日序与时病的发展转归即病程关系密切,如伤寒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上而下、由阳而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变规律,以及后世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的传变趋势。

辰序与时病的显现愈解关系密切,一日之中病有轻有重、病势有显有隐,这对于辨识和鉴别脉证有重要意义,如热入血分的发热夜间明显,阳明潮热下午为甚,风寒表证发热中午前后较重。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一)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一)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先,我简单的给⼤家讲⼀下中医这个传统医学,从远古时代所形成的流派,那时有三⼤流派。

古传中医,流派有三,⼀⽈经⽅派,⼀⽈医经派,⼀⽈祝由派,可参考史记记载各派详细的著作名。

经⽅派,以本草为核⼼,总结远古以降先⼈治病之经验效⽅,加以总结归纳,提炼出⽅证相应说,升华为理论并再指导临床,以其千古皆效,可重复性极⾼⽽著名,故称为经⽅派,可经万世检验皆效之⽅剂之意也。

经⽅派,以神农⼤神为最⾼祖师。

医经派,以经络为经,脏腑为纬,以针刺艾灸导引按摩等为术,也是先⼈总结实践之效验⽅法,并道法⾃然⽽升华为理论并再指导临床。

其效⽤也是⼤彰,名传天下,今⼈多以医经派之内经为中医之源头即因此也。

医经派,以黄帝⼤神为最⾼祖师。

⽽祝由派,据传来⾃远古洪荒时代的共⼯⼤神,其后⾃巫彭巫咸⽽下,善于以精神⼒量之运⽤以愈病,据传有神奇的功能,惜⾃有清⼀朝,已渐失传矣。

祝由派,以共⼯⼤神为最⾼祖师。

备注⼀下:古传还有⼀种说法,说第三⼤流派是素⼥脉诀派,这个不正确啊。

其实素⼥派是医经派⾥的⼀个分⽀,古代黄帝素⼥是⼀家。

简要⾔此,在于说明中医⾃古是有流派的,则各⾃有其长,有其短,吾辈中医学⼦,当宗⼀家,⽽兼学别家,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为善学者。

我们理清了这些,才知道从何处着⼿,真正⾛进伤寒论(内经)这些古传医学的⼤门,因其各⾃侧重点不同,⾃然要求学习⽅法也有区别。

但是,这并不是说其它流派就不需要我们学习了,恰恰相反,在你学好⼀个流派的功夫后,更是要⽤功的去学另⼀流派的知识,并融会它,发展它。

现在我们开始进⼊伤寒论的⼤门,《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传承了《汤液经法》,并结合他的经验,总结增⼴后⽽成,并创造性的发明了三阴三阳辨证法,亦即后世称为的六经辨证法。

伤寒杂病论在后⾯我简称为《伤寒》,包含现在讲的伤寒论与⾦匮要略。

在仲景以前,中医⼏⼤流派,都是⽤脏腑,经络这些辨证法,但都不及三阴三阳辨证法精当⽽准确,标准。

这套⽅法,重复率极⾼,不同的⼈来辨,基本上都能得出⽅向与处⽅基本相同的结果。

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

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

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哲眼看中医医统三才而立论,医道才能得其全。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

天地不外阴阳,阴阳不离五行,日月为易道阴阳,阴阳者,天地之大本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三阴三阳之谓人。

人禀天地,命属阴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分阴阳,男女有别,老少各异。

《礼记》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三世者,《伏羲八卦》,《神农本草》,《黄帝内外经》是也。

为医者,上顺天和,以疗人患,非通三才之道,得往圣之心者不能医国及人。

治医首先要识人,试观人身,鼻之下曰人中,自此而上,耳目鼻皆偶,自此而下,口与二阴皆奇,三偶为阴,为坤,为地,三奇为阳,为乾,为天,地天合成一泰卦也。

泰者,太也,太也者,大也,天为一大,太为大一,一即天一生水之一,一,水也,坎也,肾也,气也,数也。

泰,上从大,下从水,水即一也,一是水,土下皆水,水是气,所以能载十,故从十从一而为土,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推而广之,人中之后为督,为诸阳之会,人中之前为任,为诸阴之海,偶窍开阳位,奇窍开阴位,阳之用在阴,阴之用在阳也。

故耳目鼻主精气神,为五脏之用,口二阴主传送出入,为六腑之用。

阳奇,故耳目鼻聚于一,阴偶,故大小二便与口分为二,五脏属阴,而精气神无形,乃为先天之阳,自内而出,六腑属阳,而水谷有形,乃后天之阴,自外而入。

观先后阴阳之用,而水火互藏之妙昭昭矣。

医家之术,神仙之道,天地之运,思过半矣。

龙马以河图启瑞,神龟以洛书效珍,剖混沌之先机,昭乾坤之大法,方以类聚,人以群分,河洛生成变化之道,圣人先知而不讲,百姓日用而不知,世道衰微,天机隐秘,故不通造化之妙,焉知仲景之旨,只有穷宇宙人生造化之秘,方可明白仲景学说之真谛。

乾为天,为圆,为阳,为父,坤为地,为方,为阴,为母。

人禀天地,命受父母,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精即人之命根也。

乾三阳,坤三阴,三阳为父,三阴为母,三阳三阴者人也。

三阳从地生,三阴从天长,天地之道,不离乎五太,太者,泰也。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与中医现代临床 ppt课件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与中医现代临床  ppt课件

病机,日久则可致虚损,导致络脉瘀结,变生百 证。 少阳气郁体质之人,也可见于太阴脾虚体质之人。
糖尿病多发于阳明胃热、少阴肾虚、厥阴肝旺和 阳明病及其常见方证 少阳病及其常见方证
太阴病及其常见方证
少阴病及其常见方证 厥阴病及其常见方证
研究结果
《伤寒论》三阴三阳是古人以阴阳学说为指导,
少阴体质之人
厥阴体质之人
研究内容——三阴三阳病变概述
病理情况下,感受外邪,或遭遇其他致病
因素,三阴三阳六系统生理功能失调,就 会表现为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
太阳系统病变 阳明系统病变 少阳系统病变
太阴系统病变
少阴系统病变
厥阴系统病变
研究内容——三阴三阳辨证方法
三阴三阳辨证实质上,就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
与中医现代临床
研究背景 《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问题,争议很大。计有
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 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 合说等。今多倾向综合说,认为三阴三阳辨证主 要用于风寒外感病,有违仲景原意。本文则重点 针对三阴三阳实质、三阴三阳辨证及其临床意义 开展探索性研究。
强调“读白文”,充分尊重原著
置《伤寒论》于其时代,参考同时期医学
著作
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古为今用” 适当参考注释书,不泥历代注家之说
大胆提出假说,根据原著,结合临床,小
心求证,继承创新
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特点
“脏藏于内,象见于外”
——“由外揣内”、“审证求因” 与 “黑箱”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人长期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医Βιβλιοθήκη 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说的影响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12柴瑞震,陈业兴(1.运城市中医医院,山西运城044000;2.海口市琼山区人民医院,海南海口571100)“六经脉”,摘要:《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病”。

“六经”《伤寒论》“六经”《伤寒论》。

应该使用不见后面的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并不等于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于“三阴三阳六病辨证”“六病辨证”,《伤寒论》或简称才符合的原义。

》;“六经”;“六病”;张仲景关键词:《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028(2012)04-0397-03《伤寒论》“六经”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确实系历代医家《伤寒论》所争论之焦点,亦是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

大家都“六经”。

《伤寒知道并不是从《伤寒论》中提出的中医术语“六经”论》无之说,用“六经”来解释《伤寒论》三阴三阳六。

“六经”病,是宋代朱肱、庞安时等人的认识的内涵是什么?“六经”就是太阳经脉、阳明经脉、少阳经脉、太阴经脉、呢。

长期以来对少阴经脉、厥阴经脉等六经脉,简称“六经”“六经”《素问·热论》的争论,使我们的理解有误。

在中,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指的是六经脉,《素问·热论》“经脉”篇中省略了后面的二字,并非三阴三阳这六个概念就是经脉的专有名称,后人及许多中医书籍都:“六经是指太阳、,说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其实:“六经是是误解。

其中漏掉了“经脉”两字,正确的说法是指太阳经脉、阳明经脉、少阳经脉、太阴经脉、少阴经脉、厥阴”经脉而言。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不是专指六经脉。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是怎么回事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是怎么回事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是怎么回事《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实质,是建立在经络脏腑及其气化基础上的。

这里分别从其经络、脏腑、气化三者加以讨论。

一、三阳三阴的经络问题从《伤寒论》中的经络病象如太阳病头项背腰强痛和少阳病目眩耳聋、胸胁满痛以及厥阴病巅顶头痛等来看,必须肯定其三阳三阴是与经络有关的。

但又应该承认,三阳三阴病篇的经络病象反应不够普遍,而且有些主要临床表现如恶寒发热、往来寒热、但热不寒和但寒不热等,并非经络所能解释。

因而它和《素问·热论》所说的三阳三阴热病都以经络病象为主者相比,确实是有所不同的。

郝万山《<内经>与<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音频可在明医微课公众号或明医APP中的明医微课版块免费收听!正因如此,才有人认为,《素问·热论》是针灸家言,故以经络为主,并在“热论”之后即继之以“刺热”;《伤寒论》是汤液家言,故备载一百一十三方,而很少用到针灸,可见《伤寒论》的六经并非经络之经。

但我认为,说《伤寒论》之六经并非全指经络,其六经辨证并非单指经络辨证则可,说《伤寒论》之六经及其六经辨证完全与经络无关则不可。

因为《伤寒论》的三阳三阴确实是在经络脏腑的物质基础上论证其气化活动的,而其气化活动,则是以脏腑为根源,并以经络为通道的。

所以它必须包括经络、脏腑、气化在内,而且是三者缺一不可的。

我们既要注意经络形态上的病变反应,更要重视经络功能上的气化活动,并把它结合到荣卫气行等理论来研究。

前人认为,《伤寒论》中的传经有正传和邪传之别。

正传是正气由里出表,邪传是邪气由表入里。

如“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8)和三阳三阴的“欲解时”(9)(198)(272)(275)(291)(328)等就应从正传来理解;又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4)和“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以及“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270)等,就应从邪传来理解。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辩证】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辩证】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辩证】《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辩证1、太阳病病在表,有三种症状第一、太阳伤寒症状是无汗,全身肌肉酸痛,骨节酸痛,就是病在表。

为什么要强调无汗?因为毛孔闭锁掉了,不能流汗,很多汗液走不出来,本应该走毛孔体表出来,但没办法出来结果汗回流,回流后毛孔收住了。

等于是说毛孔不通了,水会滞留在身上肌肉上,这水本应该在身上循环的,结果这水因为表寒受到,感受到风寒,外受到寒,皮肤毛孔收住,造成这水在肌肉里没有办法正常地运行,就是肌肉酸痛了;如果水到了骨节没法运行,骨关节就酸痛了。

因此病人无汗、恶寒(怕冷),因为很多水没有办法汽化。

健康的状态下,水是汽化的,当水没办法汽化时,停在肌肉里变成寒水就是冷水,冷水在肌肉里、在关节上就是恶寒怕冷,这种就是表证。

这时候用麻黄汤。

还有一种表证,比如伤于寒的症状,病人会有恶寒的现象。

第二、太阳中风症状是有汗,恶风。

风吹到时会感觉到:风吹来太难过,想躲开风的感觉,就叫恶风。

有汗是说汗不是因为运动而流出来,而是会有一点点出汗的现象,这时候用桂枝汤。

第三、太阳温病症状是后项强几几然。

除温病的方子就是葛根汤。

为什么用葛根汤呢?例如小朋友最多冬天里在外面玩,或是夏天在外面玩,玩的时候跑得全身都是汗,这时候受到风寒,或是在流汗猛地跳到水里去,结果受到风寒,这小孩子在得到感冒的时候是津液丧失的状态之下得到感冒。

所以其身体里面温热,太热了要流汗,这时候得到感冒,就这感冒整个病是把所有水锁在项背的地方,这些都是属于太阳表证的症状。

这时候用葛根汤来把水给蒸发掉。

总而言之:太阳表证就是在最表层出现的身体状况,第一层防御系统,受到外部侵害了,这就是太阳病。

2、阳明病或少阳病人体防御系统第二层,有两种:一种是进入阳明,一种是进入少阳。

如果病进入阳明的话,会引起肠胃不适,甚至会便秘,有的人会下痢,有的人胃口没有,有的人拉肚子。

所以经方里像承气汤,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五个泻心汤等都可以治疗肠胃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马文辉1,孙小红2(1.太原三部六病研究所门诊部,山西太原030013;2.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心血管科,山西太原030012)[摘要]《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直至今日,“三阴三阳”的本质仍未被揭示出来。

通过对《伤寒论》中的六时、六病、合病、并病及六病欲解时的探讨,以及三阴三阳的三部定位划分,提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一个“时序”概念,并与空间病位相关联,因而认为“六病”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可揭示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时间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关键词]伤寒论;三阴三阳;六时;六病[中图分类号]R222.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77(2005)04-0257-03D i s c u s s i o no f t i m e a n d s p a c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 t h r e e-y i na n d t h r e e-y a n g i n S h a n g h a nL u nM A W e n-H u i1,S U NX i a o-H o n g2(1.C I i n i co f S a n b uL i u b i n g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T a i y u a n,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030013,C h i n a;2.D e p a r t m e n t o fC a r d i o v a s c u I a rD i s e a s e s,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i a I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I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T a i y u a n,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030012,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r e e-y i na n dt h r e e-y a n g”i n!"#$%"#$&’$(()*#+,-*.$/.012#+".%*$,3 4,-*#-*-),ac I a s s i cw r i t t e nb y Z h a n g Z h o n g j i n g i nH a nD y n a s t y,h a sb e e na I w a y s t h ef o c u so fd i s p u t ei n s u c c e s s i v ed y n a s t i e s.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r e e-y i na n dt h r e e-y a n g”h a sn o tb e e n f u I I y r e v e a I e du p t i I I n o w. T h r o u g h s t u d y i n g t h es i xd i v i s i o n so fd a y a n dn i g h t,t h es i xd i s e a s e s,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s y n d r o m e s,t h e c o m p I i c a t e dd i s e a s e s,t h ec o m p I e t e r e c o v e r y t i m ea n d t h e s p a c ed i v i s i o n o f“t h r e e-y i n a n d t h r e e-y a n g”,t h e a u t h o r s d r a wa c o n c I u s i o n t h a t t h e“t h r e e-y i n a n d t h r e e-y a n g”i n!"#$%"#$&’$i s a c o n c e p t o f t i m e-s e q u e n c e, w h i c h i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t h e I o c a t i o n o f d i s e a s e i n s p a c e.S o i t i s s u g g e s t e d t h a t t h e“s i x d i s e a s e s”i n!"#$%5 "#$&’$i sa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 f o re x o g e n o u s f e b r i I ed i s e a s e s,a n dt h i s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r e v e a I sas o r to f i n n e r r e I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e m e r g e n c e,d e v e I o p m e n t,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 f e b r i I ed i s e a s e s a n d t h e t i m e.K E Y W O R D S!"#$%"#$&’$;t h r e e-y i na n d t h r e e-y a n g;s i xd i v i s i o n s o f d a y a n dn i g h t;s i xd i s e a s e sJC h i n I n t e g rM e d,2005,3(4):257-259*《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俗称“六经”。

自宋以后,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由此而形成的伤寒学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一人一伤寒。

直至今日,三阴三阳的本质仍未被揭示出来。

本着以仲景解仲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笔者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一个“时位”概念,它揭示了外感热病在不同时间阶段和空间结构中的基本规律。

“六病”是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其意义在于仲景从大量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时间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1三阴三阳是一个时序概念《伤寒论$伤寒例》说:“夫欲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与“时序”同步,即“因时之序”。

正如《内经》所说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

时序包括辰序、日序、月序、节序、年序等不同的时间、时期呈现的节律性。

造成出现时序的规律性变化的内在原因,即日、月、星辰的周期性运动变化,揭示了人与天地相应更深刻的“因天之序”的重要思想。

人体阴阳气血与日月[作者简介]马文辉(1965-),男,硕士,副主任医师.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t o:MA W e n-H u i,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E-m a i l:m a w e n h u i3366@126.c o m星辰、四时八正的变化有同步效应,即人体的“生物钟”是人与自然长期作用不断进化的结果。

因此,《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古人称外感热病为时病,即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疾病。

以时间命名、归类外感热病的方法是中医的重要特点。

其中节序与时病的发生即病因关系密切,如伤寒、温病、中风、湿温、热病等以五运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火来命名疾病。

日序与时病的发展转归即病程关系密切,如伤寒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上而下、由阳而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变规律,以及后世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的传变趋势。

辰序与时病的显现愈解关系密切,一日之中病有轻有重、病势有显有隐,这对于辨识和鉴别脉证有重要意义,如热入血分的发热夜间明显,阳明潮热下午为甚,风寒表证发热中午前后较重。

因而,三阴三阳所指不同,所言也异。

这样就形成了《伤寒论》特殊的对外感热病的三阴三阳的时间分类方法。

2六病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伤寒论》的编排体例是按三阴三阳六病进行分类的。

那么六病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在伤寒学派中各家认识大相径庭。

2.1六时的概念《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生气,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

”把一天之阳分而为三,平旦、日中、日西。

《素问$金匮真言论》也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天之阳始于平旦,终于黄昏。

一天之阴始于黄昏,终于平旦。

平旦为寅时,日中为午时,黄昏为戌时,鸡鸣为丑时,阳起于寅而终于戌,阴起于戌而终于寅。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为阳,戌亥子丑寅为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平旦、日中、日西、黄昏、合夜、鸡鸣等为“天时”,而十二时辰等为“时标”。

人体生物钟是与天时相应,“时标”即今天的“机械钟”,仅是人们认识和标识时间的一种方法。

机械钟(时标)不随时节、地域而变化,而“天时”就不同了,它是一个动态的时间概念。

时病(外感热病)的表现形式、发病特点与昼夜时序节律同步,三阳占去一天的三分之二,三阴只占三分之一,体现了天人合一,人附天数的思想。

2.2六病时与六病欲解时《伤寒论》中没有明确提出六病时,但却论述了六病欲解时,少阳病从寅至辰上,太阳病从巳至未上,阳明病从申至戌上,太阴病从亥至丑上,少阴病从子至寅上,厥阴病从丑至卯上。

对六病欲解时,历代医家争议非常大,认为它与临床实际不符。

藏东来[1]认为:欲解(x iè)时就是六病时,即搞清楚、弄明白六病的时辰。

“病时是指发病痛苦的主要时辰(即六时的某个时间),病程则是为病后的天数日期(涉及病的传变、痊愈或死亡)。

病时有着病程的特异性,病程有着病时的连续性。

六病都有一定的病时和一定的病位,亦有病程发展的日期过程,就是六病时位的基本含义”。

《周髀算经》记有测天的方法:“冬至日加(指漏壶上纪时的指标所指的时刻)酉之时,西游所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