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一课时)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2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2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学习目标: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深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习重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学习难点:感悟张岱的深沉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别是遇到洁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容易骚动的心。

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学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喔!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知识的渊博。

在刚才大家所展示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学生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情况,教师最后总结。

)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从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作者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伤的情感。

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天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读记)三、作者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四、踏雪赏景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领略西湖雪景的美丽吧。

请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学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读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诗?学生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Nhomakorabea陶庵梦忆序》
“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 贯。张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请结合材料思考。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 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军入关;顺治元年 (1644) 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 写《湖心亭看雪》。
——夜半游湖之痴
独往湖心亭看雪。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不随波逐流的清醒 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孑然独行之痴
寒雪天出行之痴 夜半游湖之痴 孑然独行之痴
赏“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晚上八时左右

只,只有
雾凇沆砀,天与云比与喻山舟与极水细,小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芥,小草。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罢了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 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 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 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 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 天光湖色全是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 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 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终究还是和明朝有些关联的。亭中人含蓄地用了 “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对南京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在朝 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正好戳中了张岱的痛处,所以张岱牢 牢记了这么多年。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 半百的他写下“金陵人,客此”,内心应该也是有隐痛的。从 开篇的 “崇祯”二字就可看出。既然已经改换朝代,对于前 朝显贵旧人 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 可见内心怀有对 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武阳中学朱良仙【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诵读课文,品读雪后奇景的句子,培养诵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析文章简洁朴素的语言,理解作者孤独、伤感的怀旧情绪。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去过杭州西湖吗?有一句话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是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可以与天堂相媲美。

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听说过,更从诗歌中欣赏到过,请同学们说说你从哪些诗歌中欣赏西湖的美景。

(出示《饮湖上初睛后雨》、《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齐声诵读。

)同学们,从白居易、苏轼的诗中,我们欣赏到了春意盎然的春天的西湖;从杨万里的诗中,我们欣赏到了生机勃勃的夏天的西湖;如果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西湖又会是什么样了呢?让我们跟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出示课题)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1.预习检查出示:读一读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沅()砀()请一生朗读,正音后全班齐读。

2.请一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同学点评朗读情况。

3.全班齐读课文。

4.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句,并对文句大胆质疑,讨论交流。

5.文言字词句检查与积累出示:记一记(解释加点字词)1.是.日,更定矣()2.余挐.一小舟()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4.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出示:译一译(翻译句子)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整体感知,了解大意本文共有两个段落,分别侧重于写什么?雪后奇景四、品读赏析,探究课文教师预设:朗读第一段,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说说它们妙在哪里?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巧妙地从人的听觉角度写出了大雪的威严,使人联想到唐代柳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设计

【测评内容】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余拏.一小船( ) 2.雾淞../沆砀..( )( ) 3.上下一.白( )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6.客.此( ) 二、一词多义 ①上下一.白( ) 惟长堤一.痕( ) ②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③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④更.定时分(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三、翻译下列句子1.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四、文意理解1.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怎样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品悟(比较下面三组句子,分析原句的妙处。

) 1、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2、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3、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

二、写作:以这样的开头续写文章,至少100字。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我喜欢这样的张岱:【教师活动】展示3张PPT1.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幅画》2.介绍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心亭看雪》核心素养教案2(第1课时)

《湖心亭看雪》核心素养教案2(第1课时)

《湖心亭看雪》核心素养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手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请同学们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二、字词理解,文意疏通1.字词注音。

崇祯.(zhēn)更.定(gēng)余孥.一小舟(ná)毳.衣(cuì)雾凇沆砀...(sōng hàng dàng)一芥.(jiè)铺毡.对坐(zhān)强.饮三大白(qiǎng)设计意图扫除字词、断句等障碍以疏通文意,为内容的理解打下基础。

2.重点字词解释。

湖中人鸟声俱绝..(都消失)是.日更定..矣(这;晚上八时左右)上下一.白(全)惟.长堤一痕(只,只有)余舟一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能够)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是.金陵人(表判断)客.此(客居)及.下船(等到)3.断句。

湖中/人鸟声/俱绝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三、探究几处标点你觉得哪些标点符号可以改一改?辨析改前和改后的差别。

预设1:“有两人铺毡对坐”后的“,”可改为“!”。

改之前让人感觉作者的内心较为平静或至少表现得平静,改后表示作者内心和金陵客一样激动喜悦。

预设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后的“!”可以改为“?!”。

改之前突出大喜之情,改后同时强调出乎意料的惊讶。

设计意图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融入情感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获得独特感受。

四、认识一位痴人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段,选择课文中的词语或短语,来替换标题中的“湖心亭”三字,形成新的文章题目,并结合替换后的题目说说你对作者的认识。

预设1:西湖看雪。

作者是个懂山水,懂西湖的人,有高雅独特的审美情趣。

【资料链接】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明·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设计意图通过对题目的重设,和文章建立起新的关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作者。

湖心亭看雪第1课时精品教案

湖心亭看雪第1课时精品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3.整体感悟,细心品读,领略雪后西湖美景,体会本文的白描写法及审美情境。

【教学重点】1.通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领略雪后西湖美景,体会本文的白描写法及审美情境。

【教学难点】整体感悟,细心品读,领略雪后西湖美景,体会本文的白描写法及审美情境。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西湖自古以来就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文人们总想一生中能有一次机会去到西湖走走看看,仿佛“朝圣”。

因此西湖也留下了许多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足迹。

你知道有哪些有关西湖的诗句?预设: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过渡:西湖的“诗情画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一一呈现,带给我们诗意的感受。

今天,我们将跟随晚明小品文大家——张岱一起乘船欣赏冬日西湖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由诗句导入,勾连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张岱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2.诗文朗读听情境课文,注意断句和读音。

(1)检测一:正音(2)检测二:断句先展示部分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录音版进行跟读。

湖心亭看雪课时教案)

湖心亭看雪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 年 月 日课题 《湖心亭看雪》第一课时课型 新授教学 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具及实验仪器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教师语: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师语:相信同学们通过努力和小组合作,一定能完成学习目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1、自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看课下注解或查字词典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无法解决的小组分享解决或举手问老师。

2、下面请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声音洪亮, 吐字清楚。

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注意提醒学生朗读节奏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生字并注音。

请学生领读。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译讲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出示自学指导。

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小声朗读课文,边对照课下注解翻译,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出课文。

若有不会的地方,先做出标记,疏通完第一遍后与同学合作解决,或举手问老师。

学生展示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

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按自读指导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朗读课文。

教2、学生译讲课文。

方法:一人一句,先读一遍原文,再学生译讲课文。

崇祯 (chóng zh ēn) 更(g ēng )定 毳(cu ì)衣 雾凇(s ōng ) 沆(h àng )砀(d àng ) 毡(zh ān ) 更(gèng)有此人 喃喃(n án )学 过 程译讲。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是农历十月,我们北方已经是冬天了。

长江以南也将进入树木凋零百花残的季节了。

今天我们学习明末清初一位小品大家张岱的一篇代表作《湖心亭看雪》。

写的就是浙江杭州西湖隆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景色。

首先我们要了解两项内容。

一是西湖,二是张岱。

(一)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是天下富庶繁华之地,景色秀丽,美不胜收。

说到苏杭,就不能不说西湖。

我们对西湖了解多少呢,提问:谁能说出有关西湖的人物、景物和相关的诗词歌赋、美文佳句。

幻灯片展示:西湖人文内容。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张岱张岱,我们共同了解一下。

我们对古代名家名篇,比如先秦的诸子百家,还有唐宋八大家,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四大名著都比较熟悉,对张岱了解不多,可以说,张岱和他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可以算是小家碧玉,开胃小菜。

其作品清淡天真,空灵隽永,独树一帜。

我现在看下,张岱生平。

幻灯片展示:张岱生平。

现在我们对西湖和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学习他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二、授课过程(一)正音,去除读音障碍幻灯片提示文中重点字的读音。

指出拏,有的读na,有的读rao,雾凇沆砀。

多媒体朗诵课文。

指导学生掌握文中字词的读音和节奏。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学生集体诵读,分组诵读,个体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在诵读中展示幻灯片,逐次减字,最后背诵。

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学习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句段法。

3.资料助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美在西湖。

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

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

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

看注释1。

(板书课题、作者)
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

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一)现在我们朗读课文两遍。

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重点字音在这里。

第二遍读出感受,读出味道。

1、学生练读
崇祯是日更定
挐一小船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余强饮三大白
(学生读课文,教师缓慢巡视学生。


2.学生展示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第一段?
(两名学生读第一段。


(二)下面大家默读课文。

参考注释,弄懂文意。

最好能把注释记下来。

遇到不明白的词句,画下来。

(学生默读。

教师巡视学生,了解进度。

问学生:看到哪里了?有哪些字不明白?)
1.现在前后4人组成小组,解决不懂的地方。

(教师深入到2个小组中,问学生:是日芥两三粒)
2.教师检测
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挐一.小船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3.资料助读
“白”字的字体演变图片,酒器“白”的图片。

白。

是一个会意字。

这是字体的演变过程。

“白”是一种罚酒用的杯子,俯视杯口,其形状酷似甲骨文中的“白”字。

4.译文纠错雾气中的松树白气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

正确译文: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过渡语:同学们学得真扎实。

刚才大家读懂了文意,那么湖心亭看雪,雪景如何,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课文,赏景悟情
(一)赏景
教师配乐读第一段
提问:1.刚才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白茫茫一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浑然一体。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
大雪掩盖了一切污浊,世界一片纯净。

此时苍茫天地与渺小事物形成对比,你置身其中会有怎样感受?
如果答不出孤独,启发:但是隆冬深夜,万籁俱寂,你独自一人赏雪,感觉怎样?
是啊,人置身苍茫大地,何其渺小,何其孤独!
(寂静、安静)大雪三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你能用哪些词形容文中的雪景(生:天地苍茫,银装素裹,万籁俱寂……
【总结板书】
这段雪景苍茫孤寂(写),运用白描手法(写),寥寥数语,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

在鲜明的对比中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写)
过渡:这种淡雅的景致非常人所能欣赏,那么赏景人有什么特点?
(二)品人
跳读课文,想想张岱是怎样一个人,从哪看出来?
1)豪爽。

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他见谁都痛饮吗?
2)有赏雪的雅趣,不同凡俗。

——这样寒冷的夜晚,常人会呆在家里,烤着火炉,说说话,乐呵呵的。

张岱夜访西湖,看雪赏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

——独来独往,一身孤独。

——不同常人的行为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

——从“独”字中读出了他遗世独立的品格。

3)痴:給痴组个词,他痴迷什么?
从刚才得品读中,我们读出了张岱的遗世独立
【板书】
人:遗世独立
过渡:文中赏雪的还有金陵人,张岱和他们素不相识,为什么一见如故?
志同道合,他们有相同的遭遇。

是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现在我们深入了解张岱的资料。

(三)悟情
1.助读资料:
张岱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

本文是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

随着明朝的灭亡,那种锦衣玉食的繁华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成了一场永远的梦,一地碎梦。

所以他说:
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作者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已经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然采用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其中有什么深意?
是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板书】
情:故国之思
四、对对联
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写了个上联,谁来对下联?
课件:苍茫天地独品孤寂,孤独世界-------?
学生思考,回答。

出示教师答案:苍茫天地独品孤寂,孤独世界喜遇知己。

【机动】背第一段
五、结课
课堂总结
——这篇奇文历来为人称道,白描手法简练朴素。

此外,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苍茫孤寂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现在让我们怀着深沉的感慨朗读第一段。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苍茫孤寂白描
人:遗世独立
情:故国之思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