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明清中国茶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介绍

中国茶文化介绍

中国茶文化介绍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茶是中国的文化代表之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品茶。

茶文化因国而异,各国各有千秋。

中国茶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一、茶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二、茶百科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

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

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制作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珍品。

广泛流行于世界的保健饮品,起源于中国。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人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三、茶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

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意义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意义,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

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

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

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

《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

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现了荼的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

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

正是这种特殊的地域自然条件决定了人们的饮食**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中国茶文化知识与介绍

中国茶文化知识与介绍

中国茶文化知识与介绍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和中国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国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同于存有了茶文化,仅就是茶文化构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存有文人的参予和文化的内涵。

唐代陆羽所撰《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明确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用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泡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并使人们步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存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打下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阶段简介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阶段简介
与此同时,日本僧人从中国带茶籽回国, 将茶叶传播到口本.是后世茶文化遍及世界 的发端。
3章

PART ONE
宋元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斗茶图》 北宋 刘松年
到了宋代.茶叶重心开始南方,建茶蜕起(武夷茶 区,即今闽南、岭南一带)
宋徽宗赵桔撰写《大观茶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位以帝王之名论述茶学、倡导荼文化的皇帝。
《陆羽煎茶图》 元代 赵元
元朝年间.饼茶与团茶主要用于贡品和贵族 所饮,民间一股只饮散茶、末茶。随着制茶技术 的不断提高,元朝出现机械制茶。
4章

PART ONE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极盛而衰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极盛而衰
《煮茶图》 明代 丁云鹏 朱元璋“罢龙团 凤饼,唯采芽茶 以供”, 茶叶采 制逐渐由饼茶转 为以散茶为主, 茶叶炒制技术向 新阶段发展。 明代还设立茶马 司来管理茶马交 易.同时强化茶 税及茶政.使茶 叶交易得到严密 监管。
《烹茶洗砚图》 清代 钱慧安
六大类齐全; 饮茶方式由煎煮 逐渐变为泡饮。
茶叶开始向荷兰、 法国、英国等国 家出口,受到当 时欧训国家里室 的青睐,中国茶 叶正式进入欧洲 市场。
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形成
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形成
《宫乐图》 十二人环案适坐,或品茗,或行酒令;
中四人,并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 而左,分别为筚篥、琶琶、古筝与笙。侍立 的二人中,复有一女击打拍板,以为节奏。
体现了唐代“茶道大兴”的盛况
陆羽《茶经》 茶事大兴,居代茶业由此日益兴盛,产茶
地遍及大江南北,茶类名品异彩纷呈.奠定 了中国茶文化基础。
南北朝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茶)而解 之。”-药用

简论明代制茶、饮茶法的变革

简论明代制茶、饮茶法的变革

明清时期以团饼茶的废止及其边茶化、末茶的消失,叶芽茶成为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流而引人注目,饮茶方式从唐煎宋点转变为以撮泡、冲泡为主,并催生了清新的文人茶道。

一、龙团的废止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宋代建安附近地区,即明代称为建宁的地方仍继续向皇室贡茶,且仍为简论明代制茶、饮茶法的变革周东平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在明朝团饼茶废止及其边茶化、末茶消失,散茶成为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主流的背景下,考察中国制茶法和饮茶方式的转变。

制茶法由蒸青改为炒青,饮茶方式从唐宋的煎茶法、点茶法为主,转变为明代用散茶、叶茶的撮泡、冲泡等泡茶法为主,并分析明代中晚期中国茶“文艺复兴”的出现及其意义。

关键词:茶文化;炒青;散茶;撮泡;文人茶道基金项目:2019年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项目(FJ2019JHKP012)。

作者简介:周东平,男,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法律史、魏晋隋唐史等方面的研究,E-mail :******************。

The Evolution of Tea-making and Drinking Methods in Ming DynastyZHOU DongpingSchool of Law,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abolition of crumby-cake tea,its transformation to tea sold to border,the disappearance of powder tea,and the emergence of leaf tea as the mainstream of tea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the Ming Dynasty,the method of tea-making in China changed from steaming to stir-frying,and the way of drinking tea changed from the Jiancha and Diancha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o mainly using leaf tea,pinching and brewing tea in Ming Dynasty.The article also analyzed the appear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naissance of Chinese tea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Keywords:tea culture,stir-frying tea,leaf tea,pinching tea,literatus teaism固形茶系统的龙团凤饼茶。

茶文化第六章明清茶文化

茶文化第六章明清茶文化
– 紫砂壶适应了崇尚自然、古朴的同时,对茶、水、 器、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增加了惟美审美心理。
– 茶与茶具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茶与茶具外在物质上 的紧密联系而转为精神上的相互关联。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紫砂壶上出现铭文。
• 时大彬:“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 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
– “凡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 于世流,不污于时俗。”
–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 故山谷曰‘金谷看花莫谩煎’,是也。卢仝吃七碗,老苏不 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 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
(2)饮茶与自然环境的完全融合。
• 陆树声《茶寮记·六·茶侣》说:
– “翰乡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 轶世味者。”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许次纾《茶疏·论客》曰:

– “宾朋杂沓,只堪交钟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 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
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

– “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
• 从明朝开始,饮茶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而且与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结合起来,产生了 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茶谱》——朱权。《茶谱》共16则,约2 000字,分品茶、收茶、 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 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诸章。
• 来真茶渐少,假茶日多;即使真茶,若贪饮无度,早 晚不离,到了后来,未有不元气暗损,知道了。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中国茶文化的特点茶文化还有地域性、差异性、共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释道合一。

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2)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茶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完美结合的中介文化。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和体是异常丰富的,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又各具特色,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产品文化。

茶不但具有物质上的文化色彩,又具备精神上的内涵,人们通过茶表达敬意、展显礼仪、明确志向等,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3)高雅与通俗的统一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性和通俗性两个方面,在两者的统一中向前发展。

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都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

上层的茶文化来源于民间通俗茶文化的土壤,而上层茶文化的提倡推崇,又决定了茶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4)功利与娱乐的统一茶文化的功能性决定了其功利性。

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下面将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介绍。

一、唐朝时期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当时被广泛传播。

李白在《将进酒》中有“且将新火试新茶”一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

唐代著名的茶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茶文化的重要典籍,影响了后来几百年的茶文化发展。

宋朝时期,随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茶文化表现在茶艺的精益求精,茶具的多样化,以及茶文化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宋代的茶经学派主张研究茶的理论和技术,探索茶的品质和效用,对茶文化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朝时期,茶文化逐渐民间化,开始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特点是茶人精神的崛起和“饮客”文化的兴盛。

茶人精神是指茶文化爱茶的集体意识和理念,饮客文化则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建立的社交关系和交流方式。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的茶道学派主张以茶道传承道德,崇尚自然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无间感。

清代的茶文化则更加注重茶的品质和艺术性,强调茶具的制作、茶艺表演和品茗习惯。

五、现代时期现代时期,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中国茶叶的品牌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商业化。

同时,茶文化也在文学、电影、音乐等领域融入现代元素,走向现代化。

茶文化在外交礼仪、科学养生、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扩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千余年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体系。

这一体系受到世界范围内的追捧和认可,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2期时至今日,有关茶文化的定义可说是众说纷纭,有关茶文化研究的专著也可谓是数不胜数,本刊主编施由明先生的新著《明清中国茶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既可以将之看作是一部明清茶文化著作,也可以称之为一项从茶文化窥探明清社会历史的研究,在茶文化研究领域可说是独辟蹊径之作,有值得介绍的必要。

一《明清中国茶文化》全书35万字,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八章。

“绪论”中,作者指出,中国茶文化从一开始就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各分支文化交织、渗透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讨论“明清中国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中的地位”的问题时,作者主要分析了明人留下的大量有关茶史文献,以及清人在汇编茶书方面的成绩,实际也就指出了对明清中国茶文化进行研究探索的必要性。

从文章内容和结构来看,八个章节实际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章的内容,每章分别就明代文人、清代文人、明代皇室贵族以及清代皇室贵族的相关茶事活动作出论述,实际上就是将两组类似人物两两对举,恰恰也是明清两朝茶文化的对比。

其中第一章“明代文人:创造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精彩篇章”,作者首先分析了明前期朝廷所实行的高压政策对文人生活的影响,那就是多数循规蹈矩,表现在茶事方面就是少群体性,真正对茶文化产生影响的恰恰是出身皇室的贵族文人朱权。

接下来作者则用较为丰富的篇幅着重对明代中后期文人的适情适性以及他们对茶文化创造、在茶文化中的贡献进行了论述。

作者从政治高压的松懈、科举仕途的狭窄以及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趋使刺激对明代中后期文人适情适性性格的形成中的作用,而文人适情适性的性格恰恰有利于他们对茶文化进行自我塑造,品茶也就往往与艺术鉴赏、游山玩水、闲情适性相和。

作者还指出,明人在以茶为媒的适情适性的生活态度中所形成的茶文化,使得明代在中国茶学史上、明代文人茶艺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有重要贡献,明代的茶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有一定贡献,第二章是“清代文人:整理历代茶文化文献”。

清代是异族统治中原,作者指出,不论是亡国之痛,清朝文字狱还是功名利诱,其实都在压抑文人性情,这种情况下,考据学虽然兴盛,但实际却是文人性格内敛的表现。

因之,文人品茶只是在其中寻找一些性灵的舒放,其在茶文化上的贡献也主要是以总结前人成就为主。

第三章是“明代皇室与贵族:饮茶是生活的习惯”。

作者首先简单回顾了历朝皇室饮茶的历史,指出起初饮茶风气的形成和推广本就离不开上层社会。

到了明代,饮茶不仅仅是皇室贵族的生活习惯,以茶待客也成了他们的重要礼仪,茶也是接待外宾时必不可少之物。

宫廷之中还专门设有“御茶房”。

最后作者还特别提到明太祖朱元璋在叶茶冲泡这一现在流行的饮茶方法中所起到的作用。

“‘开千古茗饮之宗’,改变了中国人的饮茶方式,也就奠定了从社会历史看茶文化与从茶文化看社会历史———简评施由明《明清中国茶文化》陈青松陈青松,男,博士,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269农业考古2016·2中国茶文化新局面的形成。

”(《明清中国茶文化》第109页)第四章是“清代皇室与贵族:在茶文化史上的贡献”。

首先作者对清代宫廷御茶膳房的设置、管理,节庆日赐茶、饮茶的礼仪等进行了概述。

除了这样的概述清代宫廷的饮茶生活外,作者还专门就清代的一个皇帝和一本小说进行解说。

这个皇帝即乾隆帝,在探讨乾隆帝的茶文化贡献时,作者认为乾隆帝虽然没有专门的茶书,但是他创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多的茶诗,这些茶诗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具有传统文人的典型性格特征。

再就是他在鉴水试茶理论方面也有杰出贡献,即“水以轻为上”。

小说即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红楼梦》。

作者通过对《红楼梦》中茶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展示,为我们清晰地呈现出了清代贵族茶文化的方方面面。

虽然作者所依据的仅仅是小说,但因为《红楼梦》的写实性,以及该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使得《红楼梦》具有了很高的史料价值,在这里是很有说服力的。

读罢以上四章,我们也就很容易看出,明清文化统治与文化风气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明清茶文化的差异。

第二部分包括了其他四章的内容。

在这四章中,作者则抓住明清茶文化中的几个共通面相,分别对明清市民的茶文化、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宗教界的茶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茶文化的地位作用进行分析。

概述如下。

第五章是“明清市民:在茶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中国传统是以农立国,随着农业的发展,商业、手工业的兴盛,不论是政治型城市、工商业城市还是其他港口军镇城市都不断发展,而伴随着城镇的逐渐繁荣,市民阶层也不断扩大。

作者指出,市民阶层成分虽然复杂,但多数总免不了要追求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享受,饮茶也就成为其中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茶馆也就在城市中迅速大量地增加起来。

到茶馆消费,成为了明清中国城市市民生活的重要内容。

而描写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生活,也成为了明清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项内容。

茶馆也逐渐成为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谋求生路、解决纠纷以及聚会洽谈地好地方,在市民生活中颇具特色。

第六章是“少数民族:在茶中呈现民族特点”。

作者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饮茶历史进行了一番线描,指出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饮茶历史,一些古老的歌谣也反映了类似事实。

而且这些少数民族大多有其独特的饮茶方式。

这些不同的饮茶方式还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点。

藏族在喝酥油茶中所表现的达观知足的文化心态,蒙古族在喝奶茶中所形成的真诚待人,富有智慧的心态等。

不仅如此,作者还探讨了茶在明清民族交流与融合中的作用,其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更多的则是对明清两代互市发展变化及其作用的阐释。

指出明清茶马互市与之前的不同在于茶叶只能与马互易,不能与其他物品交换。

而乾隆二十九年(1764)裁去甘肃巡抚,茶务归陕甘总督兼理,实际上便宣告了茶马互市的结束。

第七章是“宗教人士:品茶伴随宗教生活”。

作者照例回顾了一下宗教与茶的历史,指出茶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宗教元素,中国的宗教与茶从来是相伴相随的。

接着作者就明清汉地三教合流态势下的茶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的对象则是延亘数百年、由明初及民国的江苏惠山惠泉听松庵煮茶炉诗画活动,经过分析,作者认为大量文人士大夫、僧道乃至帝王共同的煮泉品茗,“正反映了明清时代儒释道合流下的儒家文人与宗教人士不但密切交往,还有着共同的爱好和情趣,共同创造了三教合流下的茶文化”。

(《明清中国茶文化》第224页)除了对汉地三教合流态势下的茶文化进行了分析,作者也讨论了藏蒙地区佛教人士的饮茶文化问题。

不仅如此,作者把握到清中后期,道教在民间社会中的演变事实,对民间帮会和秘密会党以茶阵做暗语、表行话、做联络的一些内涵进行解释,其中的一些内容虽然是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完善宗教与茶文化的关系方面却是非常重要也是不可少的。

第八章是“文化交流:中国茶文化在明清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作者首先叙述了十七世纪前后欧洲所形成的“中国热”,再就是着重叙述了一下茶叶传入欧洲、最终在欧洲流行开来的情形,特别是其在英国逐渐成为了新的社会生活习惯和社会风尚的历史。

而作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国家俄罗斯这时候也逐渐接受了饮茶生活,时至今日,俄罗斯已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饮茶文化。

最后作者还专门探讨了茶文化在明清中日、中韩文化交流中的地位问题。

文中指出,虽然这时期抹茶道在日本已是根深270蒂固,但明代中国文人那种淡泊清雅的精神追求也影响了一部分日本文人。

而与中国相邻的朝鲜半岛,由于与明朝廷往来频繁,这时候很快便将明代的叶茶冲泡带入,成为李朝时期朝鲜人饮茶的一个流派,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读完该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体会是要拿出来与同仁交流的。

第一,视角独特,可以说这是该书与以往茶文化研究的最大不同之处。

以往的多数茶文化研究,不论是通史著作还是断代史、地域史专著,所围绕的免不了是茶艺、茶人、茶书、茶具、茶俗、茶旅游茶贸易等,这些内容固然都极为重要,有其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但是这种就茶论茶,就文化谈文化的路数无疑要越走越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对茶文化的长久探讨。

开拓茶文化研究路径应当是茶文化研究者的共同心声。

作者在全文花费大量的篇幅来对明清社会历史进行勾勒,这在以往茶文化史的研究中是不多见的,而正因为作者这样的描述,才能让我们感觉到明清茶文化形成的各自特征实际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也就更容易理解明清茶文化的这种差异。

如今人所编《中国古代茶书集成》(朱自振、沈冬梅等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一书,收明代茶书57种,收清代茶书仅27种,后者反不及前者的一半。

在非关编辑体例的情况下,后来者反而不如前者,总免不了令人生疑。

看过全书,就很容易理解,清代茶书之所以比较少,是与清代文字狱给清代文人带来的压抑是分不开的。

而清代考据学的兴盛,也在茶书方面有所反映,那就是多种对历代茶文化成果进行整理的茶学文献。

同时,作者通过对明清茶文化的探索,也让我们领略了明清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由各章节的内容,也就能够看到明清社会中文字狱、文人生存状况,皇室贵族特权、市民阶层的兴起、茶馆的兴盛、各民族独具特色的饮茶文化、三教九流中的茶元素、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茶业的作用,等等。

总之该书是从明清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来发掘明清茶文化的不同之处,又从明清茶文化的历史来看明清社会历史的变迁。

诚如作者在给赵国栋新著(《茶叶与西藏:文化、历史与社会》,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年)评论中所指出的,对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若能不局限于一种文化自身演变的研究,而是将文化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结合起来研究,既研究文化是如何在社会各因素综合作用下演变,又以文化为视角来解读与剖析社会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研究意义就得到了扩展。

(《农业考古》2015年第五期,第336页)可以说,该书正是作者对自己这样一种研究观念的尝试和体现。

作者的这种研究视角不仅很好地揭示了明清茶文化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可以说,对历代茶文化的研究也是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第二,学术视野较广。

作为长期浸淫于茶文化研究以及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者,作者在文中虽然探讨的是明清茶文化,但其时段却不仅仅限于明清,而是对整个茶文化历史进行了一番梳理;其讨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茶文化,而是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历史的各个层面。

视角的独特已经说明了作者所具备的宽广学术视野,而只有具备了宽广的学术视野才能对相关内容进行较好的阐发。

没有对文人研究的积累,要区别明清文人在茶文化的不同是不容易的,没有对明清市民文化的把握,要说明明清茶馆问题也是难于办到,而有关宗教与茶文化,中外交流史中茶文化的作用也都非急就章式的研究所能达到的。

作者同时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其结语“走向工业化的当代中国社会需要发展茶文化”的写作,正是这种心态下的当然之笔,也为我们思索当代社会如何发展茶文化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