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工作观察记录

合集下载

蒙氏工作二项式观察记录

蒙氏工作二项式观察记录

蒙氏工作二项式观察记录背景:蒙氏工作二项式是一个以观察孩子为核心的教育方法。

它由意大利医生玛丽亚·蒙特梭利于20世纪初提出,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

蒙氏工作二项式注重发掘孩子的潜能和自主学习能力,旨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创造能力。

人物:观察者:我观察对象:一名3岁的男孩(以“小明”代称)教育者:蒙氏教育专业人员地点:蒙氏教育中心的室内教室观察记录:在蒙氏教育中心的教室里,我观察到小明正在进行一项名为"自主穿绳环"的活动。

他面前放着一块木板,上面有许多孔,每个孔里都穿着不同颜色的绳环。

小明蹲在地上,专注地拿起一根绳索,试图将其从一个孔穿到另一个孔中。

初始时,小明试图随意穿梭绳索,但很快就发现无法完成任务。

他停下来,用手指摸索绳索的路径,试图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

然后,他开始一步步试探。

当绳索卡在孔里时,他鼓起勇气,用另一只手尝试推动绳索,最终成功穿梭到另一个孔。

小明完成了一次穿绳环的动作后,他立刻变得兴奋起来,并开始重复这个动作。

每次他都更加熟练地处理绳索,从不同的角度和孔位开始,逐渐提高了操作的速度和准确性。

他也开始尝试用双手同时操作两根绳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育者静静地观察着,没有给予指导或者干预。

她只是轻轻地触摸了一下小明的肩膀,表示她的注视和支持。

小明完全沉浸在这项任务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周围的人和事。

总结:通过观察小明进行"自主穿绳环"的活动,我意识到蒙氏工作二项式的力量。

小明在这个活动中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挑战,并通过试错的方式逐渐提升了技能。

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小明的手眼协调能力,还培养了他的耐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体会:观察这个活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蒙氏教育的独特之处。

蒙氏工作二项式的方法鼓励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习中,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探索知识。

教育者的角色是在背后默默支持,让孩子充满自信地探索世界。

我作为观察者,深刻体会到了观察的重要性。

蒙氏工作帽子和球观察记录

蒙氏工作帽子和球观察记录

蒙氏工作帽子和球观察记录第一次穿上蒙氏工作帽子,我感到非常兴奋和期待。

据说,这顶特殊的工作帽子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专注力。

我决定通过观察记录来验证这个说法。

于是,我找到一颗小球并开始我的实验。

实验前,我准备了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便于记录观察结果。

然后,我将工作帽子戴在头上,把小球放在桌子上。

经过几分钟的调整,我感到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身体也更加放松。

第一项观察是小球的移动速度。

我注意到,当我专注地盯着小球时,它似乎更加迅速地移动。

我的眼睛能够更准确地追踪球的移动路径,而且我能够更快地做出反应。

这种感觉非常神奇,我开始怀疑是否真的是工作帽子起了作用。

接下来,我观察了自己在球移动的同时是否能够记住其他细节。

我发现,当我专注于球的移动时,我开始忽略周围的环境。

我没有注意到桌子上的杯子和笔筒,也没有注意到其他人的动作。

这表明,蒙氏工作帽子确实能够帮助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任务上。

除了注意力集中外,我还观察到自己的注意力持久性得到了改善。

通常,我很容易被周围的干扰分散注意力。

然而,当我带着蒙氏工作帽子观察小球时,我能够更持久地保持专注。

即使有突发事件发生,我也能够迅速回到任务上,不被打断。

此外,我还感觉到了一种轻松和愉悦的感觉。

平时,工作让我感到压力重重,导致我的身体和脑力都疲惫不堪。

但是,带着蒙氏工作帽子,我感到身心愉悦,思维可以更加灵活。

这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任务,并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对蒙氏工作帽子和小球观察的记录,我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蒙氏工作帽子可以提高注意力集中、注意力持久性和工作效率。

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处理任务,并且让我感到身心愉悦。

不过,这个实验还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我只观察了小球的移动,未来可以尝试其他任务来验证工作帽子的效果。

其次,这个实验只是个人观察,缺乏科学性。

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个观察结果。

不管怎样,蒙氏工作帽子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它提醒我,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专注和高效是非常重要的。

中班蒙氏观察记录案例

中班蒙氏观察记录案例

中班蒙氏观察记录案例在中班蒙氏教育中,观察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记录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一些中班蒙氏观察记录的经验和技巧。

案例一,小明的语言发展观察记录。

小明是我们班上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是老师们关注的焦点。

在观察记录中,我们发现小明在日常交流中能够用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在复杂情境下会显得有些吃力。

于是,我们针对小明的语言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观察记录。

首先,我们观察了小明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情况。

我们发现,小明在和同伴交流时,能够用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但在描述复杂的事件或者讲述较长的故事时,表达能力有所不足。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观察记录中详细描述了小明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表达情况,包括他的词汇量、语法运用和流畅度等方面的表现。

其次,我们还观察了小明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表现。

我们发现,小明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时常常显得有些迟疑和不够自信。

我们在观察记录中记录了小明在不同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分析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最后,我们根据观察记录,制定了针对小明的个别化教学计划。

我们通过增加语言启发活动、提供更多的语言模仿机会等方式,帮助小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观察记录中,我们还详细记录了针对小明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观察和总结。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观察记录在中班蒙氏教育中的重要性。

观察记录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还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分享,能够对大家在中班蒙氏观察记录方面有所启发和帮助。

幼儿园蒙氏教育纪实:蒙氏教育活动记录与实践

幼儿园蒙氏教育纪实:蒙氏教育活动记录与实践

幼儿园蒙氏教育纪实:蒙氏教育活动记录与实践一、引言蒙氏教育,作为一种注重自然、自由、个性和综合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近年来在我国备受关注。

作为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我有幸接触了蒙氏教育,并亲身参与了许多蒙氏教育活动。

通过这篇文章,我将共享我的亲身经历和对蒙氏教育的理解,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二、蒙氏教育活动记录1. 蒙氏教育活动一:自由活动时间在蒙氏教育的课堂上,我常常能看到孩子们享受自由活动的时光。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玩具、选择活动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展现出了独立、自觉和自主的特点。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是蒙氏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

2. 蒙氏教育活动二:实践生活技能蒙氏教育注重实践生活技能的培养,比如孩子们学会了自己穿鞋、盛饭、洗手,这些看似简单的技能,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培养方式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满足和成长。

3. 蒙氏教育活动三:自然观察和探索蒙氏教育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探索,我曾带领孩子们去校园的花园,一起观察昆虫,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

孩子们非常兴奋,并且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这种亲身经历让他们对自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三、蒙氏教育实践总结通过参与蒙氏教育活动的实践,我对蒙氏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蒙氏教育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建立在纪律、尊重和自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在自由中学会负责任、尊重他人。

蒙氏教育的实践性培养,使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技能和自信,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蒙氏教育的自然观察和探索,培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浓厚兴趣,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至关重要。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蒙氏教育注重个体发展、自由成长,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个性。

蒙氏教育的方法追求全面发展,让孩子在自由、自主、自觉中得到成长,这与传统的“功利”教育有着显著差异。

蒙氏工作观察记录

蒙氏工作观察记录

蒙氏工作观察记录六篇小其李睿:纺锤棒与纺锤棒箱2015年9月24日今天李睿进工作室,第一个选择了纺锤棒与纺锤棒箱。

他已经连续四天都选了此工作了。

这次他用两分钟的时间把纺锤棒放入带有相应数字的格子中,停下来看了一会儿。

然后他拿起“1”的格子中的纺锤棒,用纺锤棒点读纺锤箱上面的数字(指一个数字,读一个数字).读完后他停下来,目光呆滞的坐了三分钟,后拿起两个纺锤棒,像拿筷子一样拿在手里,去夹其他的纺锤棒.我走过去,建议他把纺锤棒收回盒子中,再操作一遍。

他没有说话,也没有行动.我问他:“你想继续操作吗?",他说:“不想”。

我建议他不想操作就可以把它收回去,选其他工作。

他收回纺锤棒与纺锤棒箱的工作,选择了拼图。

赵洋:拼图2015年9月16日今天赵洋刚进工作室,就选择了100块的拼图。

他开始认真、专注的拼拼图。

在他拼到30块拼图时,苏家锐找他,让他跟他过去看贺韵博搭建的棕色梯.他站起来看了一眼,又开始拼自己的拼图,拼图工作持续了三十五分钟,顺利拼完了整个拼图。

完成拼图后,他主动找韩老师,说:“老师,我拼完拼图了!”.因韩老师正在给一位幼儿上课,未能过来欣赏他的拼图。

赵洋回到自己的位置,看了一会儿拼图,便把它拆掉,放入盒子中,再把教具放回原处。

收完拼图,他观察了一会儿正在拼拼图的苏家锐,当我走到他两旁边时,赵洋对我说:“老师,我拼完拼图了,他(指苏家锐)还没有拼完.”张作岩:彩色串珠10的合成—-纸张作业2015年10月14日今天蒙氏课时间,韩老师给张作岩演示了彩色串珠10 的合成——纸张作业的工作。

后让我观察他独立操作的情况。

观察发现:1。

当把两组彩色串珠分别从9到1和1到9的顺序放好,再让张作岩进行10 的合成的,他会操作的很熟练。

2.当把一组彩色串珠从9到1的顺序放好,再让他从盒子中的(无序)的彩色串珠中找合成十的串珠,张作岩也能很快的找到。

3.当两组彩色串珠都没有有序摆放,而都装在盒子中的前提下,桌子上随意出示一个彩色串珠,让他找能合10的另一个串珠时,张作岩却很茫然。

舀水蒙氏工作观察记录

舀水蒙氏工作观察记录

舀水蒙氏工作观察记录工作描述:蒙氏工作展示完毕后,在自由工作环节,士博小朋友选择了棕色梯的工作,士博将棕色梯取来放在工作毯上,每取一块都要与前一块棕色梯对齐摆放,摆整齐后再去取下一块,他将棕色梯按从窄到宽、从上到下的顺序整齐地排列在工作毯上。

士博在取到第九块棕色梯的时候停止了,他将比较窄的三块棕色梯从开始的位置转移到工作毯的左侧,然后在剩下的棕色梯上用小手从上到下做了一个下楼梯的动作,连续做了3遍。

此时工作已经进行了10分钟左右。

随后士博又将三块比较窄的棕色梯重新放回到原来位置,并取来一块粉红塔放在棕色梯最宽的一面,试图让粉红塔滑落下去,粉红塔没有动,他便用手轻轻推,粉红塔滚动到棕色梯的中间停住了,士博微微地笑了笑。

士博将粉红塔送回去,又取来一颗红色的珠子,同样放在最宽的一面,松开手后发现珠子自然地滑落下去,并产生了连续撞击的声音。

这样反复操作了十几次,每一次做完,士博都会流露出高兴满意的表情。

工作进行了20分钟左右,士博将珠子送了回去,又从教具架上取来刚才没有取的最宽的棕色梯,并放在了工作毯上,然后开始换方向重新进行排序,按从窄到宽、从右到左的顺序排列到工作毯上。

完成排列后,土博做了一个检査,看棕色梯是否完全整齐,之后他又用小手在棕色梯上做了一个下楼梯的动作,连续做了3次后决定收工作。

士博在收工作时,发现书涵小朋友想帮他收工作,他对书涵说:“不要动我的工作哦,我要自己收工作,谢谢你,书涵。

”士博就这样从最宽的一块收到最窄的一块,整齐地排列在教具架上。

士博对棕色梯的操作总共进行了28分钟。

通过对士博小朋友的观察,我们发现他正处于延续秩序和审美的敏感期,这也符合他的年龄特点。

从开始取工作到有序地摆放,能看出他的秩序感建立得很好,这也为他以后做事有条理奠定了基础。

在摆放教具时认真地去观察和比较,我们能看出他的一颗细腻和追求完美的心。

他在用小手和粉红塔、珠子在棕色梯上做创意时,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

蒙氏工作棉签点画观察记录

蒙氏工作棉签点画观察记录

蒙氏工作棉签点画观察记录【引言】蒙氏工作是一种注重儿童自主探索和观察的教育方法。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通过自主选择工作,进行各种尝试,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棉签点画是蒙氏工作中的一项经典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孩子们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审美观念以及创新思维。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一次棉签点画的观察记录。

【棉签点画观察记录】在一次蒙氏工作中,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一盒彩色的颜料和一些棉签。

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颜色和棉签进行点画创作。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积极,他们专注地投入到创作中,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孩子们在选择颜色时,大多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有的还会尝试不同的颜色搭配。

2.孩子们用棉签蘸取颜料时,会小心翼翼地控制力度,以免颜料滴落。

3.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用棉签在画纸上点出各种图案,如小花、小草等。

4.完成作品后,孩子们会互相欣赏、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棉签点画活动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手眼协调能力:孩子们在用棉签点画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力度、方向和速度,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2.审美观念:在选择颜色和创作图案时,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象进行搭配,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

3.创新思维:孩子们在点画过程中,会不断尝试新的图案和搭配,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4.社交能力:在互相欣赏和交流作品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合作,培养了良好的社交能力。

【结论】蒙氏工作中的棉签点画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创作,还能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审美观念和创新思维。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孩子在蒙氏工作中的表现,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发挥创意,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可能。

蒙氏观察记录

蒙氏观察记录

蒙氏观察记录观察对象:贝贝工作名称:昆虫的嵌板工作描述:蒙氏自选工作开始了,贝贝首先走到了科学文化区,她双手端住嵌板的两端轻轻的回到了自己工作毯前 , 慢慢的把工作放下,又端端正正地坐好了。

分析:今天我给孩子们展示了“蝗虫”的嵌板工作,此项工作的目的是: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让幼儿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各部分名称作用。

贝贝第一个去选这份工作,看的出她乐于接受新事物,并有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

贝贝选取工作的整个(工作描述)动作过程跟我的好相似,这说明她有着极强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同时也能看出她对工作的热爱之情。

工作描述:贝贝开始工作了,她把“蝗虫的头部” 从嵌板里取出来了,把“胸部”从嵌板里取出来了 ,, 2 分钟左右,一只蝗虫就从嵌板上爬到了地毯上,贝贝满意的笑了。

分析:贝贝按蝗虫的组成顺序,从左往右把它从嵌板里取出来,可以看出她的秩序感比较好,这为她以后做事有条理奠定了基础。

嵌板的圆满取出都流露在她那张堆满笑容的小脸上。

这是一种自我肯定,是培养幼儿自信的一种内在动力。

工作描述:贝贝欣赏了一下爬在地上的“蝗虫”又向前推了推它,这次蝗虫各部分有点解体了,她开始往回送。

“蝗虫头部”放进嵌板里了 ,, “王老师,我放不回去了”,只见贝贝一脸求助的表情。

分析:贝贝收工作,遇到困难立即向老师求助,这说明她还没有养成遇到困难动脑筋想办法的好习惯,依赖心理太强。

工作观察:面对贝贝的求助,我说:“你动脑筋想一想 , 有什么办法 ?”贝贝看了看我 , 又低下头看看地毯上的蝗虫,只见她把蝗虫的头部从嵌板里取出来,把即将解体的蝗虫重新摆整齐,从头部先往回送,胸部、腹部 ,.. 很快都送回去了,贝贝轻轻松了口气。

分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成人不要急于去帮助他,留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氏工作观察记录六篇
小其李睿:纺锤棒与纺锤棒箱
2015年9月24日
今天李睿进工作室,第一个选择了纺锤棒与纺锤棒箱。

他已经连续四天都选了此工作了。

这次他用两分钟的时间把纺锤棒放入带有相应数字的格子中,停下来看了一会儿。

然后他拿起“1”的格子中的纺锤棒,用纺锤棒点读纺锤箱上面的数字(指一个数字,读一个数字)。

读完后他停下来,目光呆滞的坐了三分钟,后拿起两个纺锤棒,像拿筷子一样拿在手里,去夹其他的纺锤棒。

我走过去,建议他把纺锤棒收回盒子中,再操作一遍。

他没有说话,也没有行动。

我问他:“你想继续操作吗?”,他说:“不想”。

我建议他不想操作就可以把它收回去,选其他工作。

他收回纺锤棒与纺锤棒箱的工作,选择了拼图。

赵洋:拼图
2015年9月16日
今天赵洋刚进工作室,就选择了100块的拼图。

他开始认真、专注的拼拼图。

在他拼到30块拼图时,苏家锐找他,让他跟他过去看
贺韵博搭建的棕色梯。

他站起来看了一眼,又开始拼自己的拼图,拼图工作持续了三十五分钟,顺利拼完了整个拼图。

完成拼图后,他主动找韩老师,说:“老师,我拼完拼图了!”。

因韩老师正在给一位幼儿上课,未能过来欣赏他的拼图。

赵洋回到自己的位置,看了一会儿拼图,便把它拆掉,放入盒子中,再把教具放回原处。

收完拼图,他观察了一会儿正在拼拼图的苏家锐,当我走到他两旁边时,赵洋对我说:“老师,我拼完拼图了,他(指苏家锐)还没有拼完。


张作岩:彩色串珠10的合成——纸张作业
2015年10月14日
今天蒙氏课时间,韩老师给张作岩演示了彩色串珠10 的合成——纸张作业的工作。

后让我观察他独立操作的情况。

观察发现:
1.当把两组彩色串珠分别从9到1和1到9的顺序放好,再让张作岩进行10 的合成的,他会操作的很熟练。

2.当把一组彩色串珠从9到1的顺序放好,再让他从盒子中的(无序)的彩色串珠中找合成十的串珠,张作岩也能很快的找到。

3.当两组彩色串珠都没有有序摆放,而都装在盒子中的前提下,桌子上随意出示一个彩色串珠,让他找能合10的另一个串珠时,张
作岩却很茫然。

老师在桌子上出示7的彩色串珠,让他找能跟几合成十。

张作岩从盒子中拿出一个8的彩色串珠,放在7的后面,数了一下,发现不对,把8放回盒子中。

就这样依次试了6、1、和7的彩色串珠。

最后拿出3,数一下,发现正好是10,开心的笑了。

王子益:银行游戏加法
2015年10月19日
今天进工作室,王子益开始操作昨天新学的银行游戏的工作。

她今天没有像往常一样迅速铺工作毯、取教具,而是动作缓慢、东张西望的,用5分钟的时间才把教具取到工作毯上。

她把竖式加法的第一组数字的量取到工作毯上,后开始摆弄数字卡片,用6分钟时间才把第一组数字卡片放好。

她开始在地上趴着、或跟旁边的小朋友交流。

在老师的提醒下,她摆完第二组数字的量与数字卡片。

但是她没有立马进行合珠的工作,而是拿金色串珠在工作毯上摆各种图形玩儿。

这时韩老师介入,跟她一起完成后面的工作。

整个操作过程(运算了一道题)用了25分钟。

松依宣:砂纸拼音板
2015年11月17日
宋依宣今天进工作室,选昨天学的砂纸拼音板a o u复习。

在复习的过程中,她拿着拼音板a,问我:“老师,这是什么?”,就这样她问a的读音两次、o的读音三次、u的读音两次。

当她读完a o u的首位音册后,跟我说:“老师,我也想跟张智博一样在沙子上写拼音。

”我告诉她:“明天让韩老师教你在沙子上写”,并且指着a o u的拼音问她是什么时,她都准确的说了出来。

她收完所复习的砂纸拼音板后在工作室里溜达了一会儿,走过来跟我说:“老师,你能再教我几个拼音吗?”
李月涵:擦椅子
2015年11月30日
今天进工作室,李月涵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今天操作什么?”。

韩老师过来,领他到洗手间,给他示范了擦椅子的工作。

示范完后韩老师让我观察李月涵独立工作的情况。

以下是观察到的现象:他用量杯接水,倒在桌子上的盆里,再把盛有水的盆端到地上,把其他工具排放在盆子旁边。

他拿起刷子,沾了水,停了片刻,从洗手间跑出去转了一圈,回来问我:“老师,椅子在哪儿?”。

我告诉他
椅子在哪儿。

他又跑出去搬了一把椅子,开始刷。

他用20分钟刷了两把椅子。

在刷椅子的过程中他多次停下来,问老师:“老师,是这样刷吗?”“是刷这里吗?”“还需要刷哪里?”“这个椅子可以收了吗?”,其中“这个椅子可以收了吗?”这个问题问了四次。

李月涵在擦椅子时,多次寻求老师的意见或认可。

只有老师给予他认可(不管是眼神还是语言),他才会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