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观电影和景观社会共28页文档
3第二章 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

第二章叙事与奇观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电影?“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1.获得快感:通过影视媒体获得审美的、愉悦的与情感的体验。
2.获得信息:通过影视媒体获得信息、知识、提高理解能力。
3.获得逃避:通过影视媒体减轻由个人、职业或社会问题带来的压力。
4.获得陪伴:通过影视媒体解除孤独、寻求陪伴。
我们为什么爱看电影1.快感影视作品中的快感来自于奇观、逃生体验、两性关系、秩序与均衡、惊奇与幽默的某种组合。
2.信息娱乐不仅来源于快感,也可以从信息中获得。
这种娱乐的获得常常表现在满足人类的好奇心之中。
病态好奇:禁忌、恐怖、异类健康的好奇:探索未知世界3.逃避在影视剧中暂时忘掉充满压力的现实世界,是产生娱乐的另一心理机制。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每周上座人数达到8千万。
二战期间:美国电影院的观众每周高达八千五百万。
4.陪伴影视也通过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伴侣,从而带来娱乐的效果。
陪伴关系:主动的被动的陪伴与逃避娱乐的最终实现故事——叙事视听(图像、声音)——奇观一、叙事(一)关于叙事叙事原本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文学的意义上说,叙事的目的旨在叙说事件。
叙事的两种形式:①依照编年史过程简单叙事;②依照情节安排叙事,体现出某种艺术法则和形态。
文学叙事的要旨在于艺术地安排情节,把原本平常的事说得引人入胜,也就是讲故事的艺术。
(二)关于叙事电影电影作为视觉艺术,本身就有语言和视觉形象两个方面。
叙事电影:指突出叙事因素,以叙事性作为话语模式的电影。
叙事电影的起源:戏剧从历史角度看,电影与戏剧关系十分密切,而戏剧在相当程度上更带有话语特征,因而传统电影也带有很大的话语中心特征。
叙事电影的特征:叙事因素超过视觉形象因素,以文学性为内核具体特征:①突出戏剧冲突、讲究情节;②语言对白有非常重要的功能;③强调剧本、对白、画外音、剧情结构(三)电影如何叙事?电影的叙事性最主要地呈现为电影的蒙太奇处理,更准确地说叫作叙事蒙太奇。
7大众传媒与文化--奇观电影

有声电影的出现
声音的运用
一是使得电影叙事手段从仅仅依靠画面的一元叙
事模式变成了由话语(声音)和图像共同推动电
影叙事的双重叙事模式。二是画面陈述的模糊性
得到克服,在话语在场的情况下,画面的含义得
以精确化。三是电影叙事的深度得到极大的提升。
传统电影的主流叙事模式是一种以话语叙事支配图像叙事 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 奇观电影的影像特性已经不再单纯是客观地再现现实的问 题,而是如何根据想象力创造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虚拟 的形象问题。换句话说,影像技术的性质已经从“客观记 录”转向“虚拟仿真”。
化蓝皮书》的数据,《超级女声》直接 创造的经济效益是7.66亿元,间接社会 经济效益达20亿元左右。
无论是权倾一时的总统和国家元首,还是大红大紫的影视 明星,只要缺少了媒体的关注、缺乏了影像的展现,都将 很快退出公众视线。
总之,媒体奇观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大特 色,成了权力、资本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战 场,各种力量都在这一领域汇聚和较量, 并由此演化出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形态和 内容。
参与《超级女声》策划和投 资的商业合作群体包括湖南卫 视、蒙牛乳业、掌上灵通、天 娱公司、中国电信、新浪、搜 狐、网易、神舟电脑、 TCL 电 脑及其他唱片公司和广告公司, 直接涉及的行业包括媒体--互 联网行业、通讯行业、信息科 技行业、演艺行业等多种行业。
比赛决出的三甲,其短信支持票数均在百万条以上。
第六讲
奇观电影与景观社会
一、奇观现象及其学术话语——奇观与媒体奇观 二、视觉奇观: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 (一)数字技术的革命与奇观电影模式的盛行 (二)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
电影叙事模式变化及其前景
三、媒体—社会奇观 (一)媒体奇观及其社会化 (二)平民选秀:当代文化中的媒体—社会奇观 (三)《超级女声》:“庶民的胜利”还是资本的胜利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

奇观与媒体奇观
奇观作为一种视觉经验并不是在现代社会才出现的, 在未有影像技术之前,人类也时常会制造出具有视觉 冲击力的奇观景象。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 庙;古罗马的剧院和角斗场;古代中国的皇宫等。
这些古代奇观显示:自古以来奇观就被制造出来产生 视觉美学经验的震撼性,并借此展示权力的合法性、 神秘性和威慑力;奇观制造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视觉艺 术活动,它与权力、金钱、技术资本、宗教信仰之间 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技术限制,奇观被局限在 一时一地,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是有限的。
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 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 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现象,它包括媒体制 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媒体奇 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
媒体奇观是由当代各种媒体共同制造的特殊媒体现象,而 其首当其冲的主力则是电影、电视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在 电影、电视和网络新媒体的带动下,奇观化的趋势已经延 展到广告和商品推销、装潢与室内设计、会展、教育、节 日庆典、仪式活动、政治选举、反恐战争、灾难报道等日 常生活的各领域中。可以说,当代社会生活乃是通过媒体 奇观而加以组织的,奇观逻辑成为我们政治、经济和文化 生活的基本原则组织原则。
当代社会中的奇观已经不再局限于纪念性建筑或者政 治、宗教仪式领域,而是贯穿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 层面,上至全球性或全国性政治、体育、经济活动, 下至普通百姓的娱乐追梦活动,奇观现象涵盖了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部领域。
与以往的时代不同的是:所有这些奇观都最直接、最 经常、最集中地通过媒体加以中介和组织的,换句话 说,媒体成为当代奇观文化现象发生、发展、运作的 主要场所,由此,我们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奇观 社会”,而将集中展现了这一社会中的各种奇观的媒 体现象称为“媒体奇观”。
论电影的视觉奇观性

臣墨乏乏雹医瀑嘲2012年第12期论电影的视觉奇观性■徐文松奇观不仅是一种视听感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其最大特征在于它曲非常规化呈现。
当蓠,在技术发展的强劲推动下,视听影像的奇观化特征日趋明显,成为电影区别于其他媒介及艺术形态的方法与路径之一。
事实上,奇观不仅在实践层面,更在理论层面上对电影艺术具有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
影像奇观作为一种具有区别意义莳内容与形式,是电影的内在特性之一,从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层面推动着活动影像不断变革出薪。
本文将从奇观的审美特征、电影艺术形式及技术等角度对此展开讨论。
【关键词】电影奇观;本体美学;艺术形式;技术【中图分类号】m53.5 【文献标识码】A f文章编号j1004—518X{2012】12—0095—04徐文松(1978一),女,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美学。
(江西南昌330013)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国魔幻电影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2SA063)的阶段性成果。
在媒介高度数字化、视听化的今天,奇观已成为电是电影本体特性之一,具有积极的理论上的突破意义,影视听影像的标志性特征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电但鲜有回应。
影区别于其他媒介和艺术形态的重要方式与路径之而在具体的电影研究实践中,影像奇观在通常仍只一。
数字技术越来越丰富的虚拟合成能力,让经典的电被看做是由好莱坞所发展和确立起来的一种商业策略,影纪实美学在日益奇观化的影像世界面前遭遇困境。
奇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往往被严重低估。
当前,大多数观与真实之间究竟该是何种关系?对此,学界的观点并对影像奇观的探讨都只浮于视觉形式与技术技巧方面,不一致,有学者认为:虚拟影像并没有越出艺术真实的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关注。
前面两种理论观点也并未引发范畴,数字技术让影像表达向更逼真靠近,即奇观性服学界对奇观问题的普遍重视与探讨,影像奇观系统的理膺于真实性;另有学者认为:电影史原本就有梅里爱的论化研究仍付之阙如,与影像世界中奇观纷呈的景象形奇观与卢米埃尔的纪实两个源流,两者交错发展,同为成了鲜明的反差。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和媒体奇观-精选文档

当代社会中的奇观已经不再局限于纪念性建筑或者政
治、宗教仪式领域,而是贯穿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 层面,上至全球性或全国性政治、体育、经济活动, 下至普通百姓的娱乐追梦活动,奇观现象涵盖了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部领域。
与以往的时代不同的是:所有这些奇观都最直接、最
经常、最集中地通过媒体加以中介和组织的,换句话 说,媒体成为当代奇观文化现象发生、发展、运作的 主要场所,由此,我们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奇观 社会”,而将集中展现了这一社会中的各种奇观的媒 体现象称为“媒体奇观”。
道格拉斯· 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
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 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现象,它包括媒体制 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
媒体奇观是由当代各种媒体共同制造的特殊媒体现象,而
其首当其冲的主力则是电影、电视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在 电影、电视和网络新媒体的带动下,奇观化的趋势已经延 展到广告和商品推销、装潢与室内设计、会展、教育、节 日庆典、仪式活动、政治选举、反恐战争、灾难报道等日 常生活的各领域中。可以说,当代社会生活乃是通过媒体 奇观而加以组织的,奇观逻辑成为我们政治、经济和文化 生活的基本原则组织原则。
不过,凯尔纳对于这种微观抵抗的效果也抱有怀疑和矛盾的态
度。他一方面承认德波的“景观社会”的整体性概念比他自己 对奇观现象的中存在的矛盾、逆转甚至翻转趋势的分析更具有 说服力,因为这种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征服趋势。但另一方 面,他又认为运用文化研究的微观分析方法对媒体奇观中的矛 盾和冲突进行分析是很必要的。因为如果运用德波和国际境遇 组织理论解释一些充满矛盾的现象是显得过于乐观而简单化了,
其次,德波的理论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批
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景观社会的观点1人类生活的堕落德博追溯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其中真实的社会生活已被表象所取代。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一过程,在他看来就是“商品完全成功地殖民化社会生活的历史时刻。
”[2]“景观”一词定义了德博眼中发达资本主义、大众媒体和各种形式的政府的合流。
景观就是商品关系取代人的关系的社会的颠倒的表像。
在对景观社会的分析中,德博指出生活已经贫瘠。
缺乏真实性使得人类知觉受到影响,批判性思维的阻障伴随着知识的堕落。
2大众媒体和商品拜物教《景观社会》批判了当代消费文化和商品拜物教。
全球化一词普及之前,德波讨论了阶级分化,文化同质化和大众媒体的问题。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是指当代社会中影像的位处中心的重要性。
德波说:影像已经取代了真正的人类联系。
因而,“景观不是影像的堆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在消费社会中,社会生活无关生活本身,而在于占有。
景观利用影像向人们传达他们所需要和必需的。
所以社会生活的发展又导致了“从占有到显现的普遍转向,由此,一切实际的占有现在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终功能。
”[4]“在一个真正颠倒的世界,真相不过是虚假的一瞬间。
”[5]3宗教与市场的比较德波将当代大众媒体市场和从前宗教的社会作用相比较。
被大众媒体传播的商品影像制造了“宗教般的激情”[6],产生“像古老的宗教拜物教一样,与它不能自已的狂喜和不可思议的奇迹相一致的……空前炽热兴奋的时刻。
”[7]"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激进左派思潮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于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一书是其最著名的学术论著。
景观社会研究

景观社会理论国内研究现状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e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和组织——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的创始人。
景观社会理论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该思想主要蕴含于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和198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评论》中。
将目光切入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无论是在思想史中、在与马克思的互释解读中还是在对中国现实的分析中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其细析暂时省略)。
下面简单介绍国内对其研究现状如何?国内研究现状述评:从“景观”到“景观社会”(一)景观作为科学和哲学范畴1.景观作为科学范畴“景观”一词最早是作为生态学和地理学概念而出现的。
此种“景观”由landscape翻译而成,按牛津字典的解释是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的含义。
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洪堡德把“景观”引入地理学,用以探索由原始自然景观转为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
之后,苏联地理学家贝尔格等发展成为景观地理学派。
20世纪30年代以来,景观概念逐渐引入生态学,逐渐形成景观生态学派。
此外,建筑学中景观的研究,主要涉及城市化及其设计领域。
近年来,开拓了景观美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强调在广泛考察景点基础上进行实际的审美体验,使美学更加应用化和实践化。
下文中主要考察哲学视域中的景观范畴。
2.景观作为哲学范畴“景观”作为哲学范畴是由英文spectacle翻译而来。
德波、范内格姆、德赛托等人创立的情境主义国际或境遇主义国际首次提出;德波《景观社会》一书将其作为核心范畴予以细绎。
关于该词的翻译,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中提供了几种译法:景观、景象、奇观、壮丽的景象等等。
陶东风等主编的“先锋学术论丛”《文化研究》的第三辑“视觉文化专辑”采用“景象”的译法;周宪等主编的《传播与文化译丛》采用了“景观”和“景象”两种译法;张红军主编的《电影与新方法》和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中译本则译成“奇观”。
奇观电影与景观社会

1.视觉文化兴起与图像拜物教 2.奇观逻辑取代叙事逻辑 3.时间深度模式向空间平面模式的转变 4.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
《黄金甲》中,“景观电影生产”的观念 浸润到电影每个细枝末节。“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宫廷生活通过各种各仪式化 场景的的展现来完成: 然有序…… 电影以华丽的姿态走进那个“电闪雷鸣, 暴风骤雨”的黑夜。
高潮是黄金战士和白银战士的一场恶战,将“景观 电影生产”的观念演绎到了极点。紧张的气氛中浮 华威武的黄金甲整齐迸发,封闭压抑的皇城中密密 麻麻的黄金战士和白银战士,腥风血雨中没有一个 普通战士的特写镜头,传统战争的人性关照被解除, 变成了仪式化的皇室权利战争,沦陷在皇权秩序下 的战士,就像闯关游戏下的千军万马。
这和张艺谋以及国人在改革开放30年后,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后的心态不无关系。可 以说《黄金甲》就是当代社会和民众心态 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绝好写照,吻合了当 代法国思想家居伊.恩斯特.德波尔的“景 观社会”学说。 景观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生产。它麻醉 社会主体,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真实生活的 压迫中转移开来。
奇观社会的到来 奇观社会的特征 商品即形象 从占有向展示转变 商品的交换价值、象征价值越来越重要 奇观成为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1975) 60年代以来,电影从叙事转向奇观 反思电影,就是要说明那种控制着形象、色情 的看的方式 电影的视觉快感是由观看癖(窥淫癖)和自恋 构成的,前者通过观看他人获得快感,后者是 通过观看来达到自我建构
奇观蒙太奇取代叙事蒙太奇
A理性原则已经转向视觉快感原则,完整的叙事 线性结构被视觉奇观所颠覆 B蒙太奇太追求影像或场景的视觉奇观极其快感 的最大化。画面的组接更加倾向于表层的、直 接的视觉快感,而非内在的、深度的叙事逻辑 关系 C这就造成了奇观的对叙事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