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外墙保温工程量计算书.xls
1919世纪中期的中国

邮政,报业等
早期维新思 想 (政、经、 文)
关键词
• 侵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 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革命 新思想的萌发(林、魏) • 探索 :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洋务运动 早期维新思想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现代化:
民族工业兴起 物质生活的近代化
文明史观: 西方物质文明(不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入; 两种文明的对抗与融合 整体史观: 中国成为整体世界的一部分 (如何汇入整体世界?——被动)
19世纪中期的中国
(1)第一次:1840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将中 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 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商品输出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 然经济,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 的诞生;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妨害了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引发 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抵抗列强的侵略,维护 清朝的封建统治,开明地主阶级开始开眼看世界,洋务派 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中国物质生活也 出现一定的变化
政治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沦为半殖半封
经济 经济结构变化 与民族工业兴 起(六七十年 代)
文化 新思想的萌 发(林、魏) 洪仁玕的 《资政新篇》
十九 世纪 中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 半殖半封加深 太平天国革命 反封反侵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物质生活的变 洋务思想 化:衣、食、 (中体西用) 住、行(交通:人
19世纪中期的中国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 沦为半殖半封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半殖半封加深
西方绘画经典:19世纪现实主义

西⽅绘画经典:19世纪现实主义在19 世纪,资本主义的欧洲,迅速发展的⼯业化进程给社会带来巨⼤变化。
⼤都市⾥集聚了众多⼈⼝,⼴⼤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落到少数⼈⼿中,贫富的悬殊令敏感的⽂学家和艺术家难以忘怀,他们把⽬光转向⾝边发⽣的现象,把新的现实化成作品。
他们如实地再现了当代社会的种种情景,使以往难以闯⼊⽂艺殿堂的现象涌了进来,扩展了⽂艺的地域。
这批⽂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理论和实践,构成了现实主义的潮流。
以风景画为主的巴⽐松派的出现,反映了⼀些画家希望通过⾃然风光的描绘,寄托他们民族的情感和向往⾃由的理想,⽤⾃⼰的作品揭⽰社会的⽭盾和不公,表现普通⼈和他们的⽣活,颂扬他们⼼灵中的美好东西。
在19 世纪中叶,现实主义绘画普遍出现在欧洲等地,成为继浪漫主义之后的⼜⼀重要现象。
巴⽐松画派的重要性,不仅在它以新的精神开辟了法国民族风景画的道路,⽽且成为后来印象派风景画的直接的先导。
《头戴珍珠的⼥郎》法国柯罗布上油画 70CM×55CM巴黎卢浮宫藏此幅画是柯罗晚年的精⼼之作。
从画中可以看出⼈物的构图安排与处理⼿法,都受了达·芬奇的影响。
然⽽不同的是画家笔下的⼥性是沉静的,眉黛间微露淡淡的忧思之感。
她的魅⼒在于善良、纯洁和富于内涵的性格特征。
这幅肖像画的另⼀优点是画家对⾊调的处理。
画家⽤⾊调古雅的服饰和背景来衬托少⼥的青春之美,同时给⼈以浑厚、沉着之感。
作于1868~1870年间,是⼀幅优美的肖像杰作,⼀个戴着⽤树叶编的“花环”的青年⼥⼦,⼀⽚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观众把这个影⼦误认作珍珠。
这虽是⼀个错觉,却表达了这幅画所追求的审美理想。
《头戴珍珠的⼥郎》在卢浮宫展出时,是与安格尔的《⼟⽿其浴室》并排的,观众⾮常清晰地⽐较出两者的艺术观念的差别。
柯罗笔下妇⼥的表情,都有⼀个共同性,即是凝视与沉思性,缺少笑容,模特⼉按照画家指定的意⼤利民间服饰来进⾏打扮。
这幅肖像标志着柯罗在⼈物画上的风格的统⼀性,那就是始终以和谐和完整的艺术形象,使画⾯产⽣诗⼀般清新和浓郁的⽓氛,如他的风景画那样。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

诗人殒没了!——光荣的俘虏—— 他倒下了,为流言所中伤, 低垂下高傲的头颅,胸中 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 诗人的心再不能够容忍 被杀了!……到如今哀泣悲痛、 怨诉的剖白、辩解的空谈、 空洞的赞扬,又有什么用?
命运最后的决定已宣判! 不正是你们首先凶狠地 迫害他自由勇敢的天才、 而你们自己只为了寻欢取乐 把隐蔽的大火煽扬起来? 好了?你们称心了…… ——他已经 不能忍受这最后的苦难: 稀有的天才火炬般熄灭, 壮丽的花冠也已经凋残。
奥勃洛摩夫形象在俄国文学的“多余人” 形象系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形象的出 现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俄国贵族阶级已经 丧失了历史上曾经起过的进步作用,精神上 已趋于死亡。奥勃洛摩夫是俄国文学史上最 后一个“多余人”。
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 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 纪中期杰出的现实主 义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奥多尔·米哈依 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 基(1821—1881)是 俄国19世纪杰出的作 家,其思想和创作中 都存在着复杂的矛盾。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 大作家,他代表了19 世纪俄国文学发展的 顶峰,是俄罗斯古典 文学的终结。
《怎么办?》
《怎么办?》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代表 作,是一部社会政治小说。书名本身就蕴 含着深刻的寓意:在平民知识分子革命阶 段到来之时,俄国反专制制度的斗争应该 怎么办这个时代的根本问题,并塑造了一 批新的文学主人公—“新人”的形象。小说 通过自由劳动、妇女解放和秘密革命活动 这三条线索来展开情节和阐发主题。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
(一)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贵族革命时期 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莱蒙托夫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 了重要贡献。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 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
19世纪中期,美、日、俄等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 19世纪中期,美、日、俄等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各自有是怎样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面临的问题: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日本:幕府封建统治危机;俄国:农奴制危机解决;美国通过内战,北方省里,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日本经过武装倒幕,明知天皇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从改革的背景来看,改革前资本主义都有一定的发展,且都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但是具体的阻碍不同,俄国是农奴制,日本是幕府统治。
改革前两国封建制度都出现深刻危机,日本还存在民族危机。
从方式和性质来看,两国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领导者不同,俄国是代表封建统治的沙皇,日本是以天皇为首的包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在内的改革力量。
从内容上看,都具有反封建色彩,但俄国改革时尽量维护了贵族、地主的利益,日本的改革通过废藩置县,打击了一部分封建势力,且日本改革的内容更为广泛全面。
从结果和意义来看,两国的改革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日本还借机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3、 18世纪后期,美国经过八年抗战最后打败了英国殖民者,赢得了民族独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也经过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这两次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战争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就这两次战争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
(1)抗战时间大致相同,都经过了八年(2)都是民族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是正义的战争(3)都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4)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
4、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9世纪70年代,科学技术新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电力和石油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并且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开动了工厂的机器,还大大推动了其他领域的科技革命,希奇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大大扩展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新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密切了实际各地的联系,加速了信息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个广泛的途径,这一切表明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 保安员培训 常用器材使用技能

①劈棍
动作要领:由格斗式开始,右脚上前一步成弓
步,上步同时右手握棍,由腹前向上提至头顶
,并迅速向前劈击,左拳自然收于右胸前,目
视前方。
要求:上步迅速,动作连贯,劈击力达棍捎P
用途:用于攻击歹徒头部、面部、颈部、肩臂
等部位。
01 警棍的使用
2、普通警棍的使用方法
基本进攻技术
②砍棍
动作要领:由格斗式开始,右脚向前上
2、普通警棍的使用方法
基本持棍方法(以右手为例)
④腿后持棍 两脚侧身开立,右手臂垂直
,虎口朝下,正手握住棍柄, 棍贴于腿后。
01 警棍的使用
2、普通警棍的使用方法
基本持棍方法(以右手为例)
⑤背后双手持棍 正面开立,两手握住棍的两
端横向置于背后,虎口相对, 两臂垂直向下。
01 警棍的使用
2、普通警棍的使用方法
01 警棍的使用
2、普通警棍的使用方法
基本进攻技术
⑥扫棍
动作要领:由格斗式开始,右脚上步成弓步,身体左转,同时右手
持棍外旋,高抬向右后回收。持棍向上、向前、向左扫击,力达棍
梢,目视前下方。
要求:屈腕外旋迅速,横扫有力。
用途:用于攻击敌腰、胸、背、腿部。
01 警棍的使用
①上架
2、普通警棍的使用方法
基本防守技术(右手为例)
01 警棍的使用
握法:单手握住棍柄,虎口向 前,五指弯曲,大拇指在上, 与其他四指分开。 佩戴法:将警棍的卡勾挂在身 体右侧的武装带或腰带上,棍 身垂直,同裤缝齐平。
2、普通警棍的使用方法
0持棍方法(以右手为例)
①腋下持棍 两脚开立,腋下夹棍,棍身
与身体垂直,右手虎口朝后捏 住棍柄。
八年级上册语文19《苏州园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年级上册语⽂19《苏州园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9 《苏州园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课⽂中哪⼀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个⽅⾯来具体展开说明的?参考答案:“务必使游览者⽆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幅完美的图画。
”这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课⽂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池沼的配合、花草树⽊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每⼀个⾓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彩美等三个细微⽅⾯来具体说明其特点。
⼆、课⽂多数段的⾸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课⽂的多数段落都是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对景物布置分类剖析;先做鸟瞰式的概括说明,后做局部景物的详细介绍和⽣动勾勒。
这样的总分式结构安排,前后提挈,互相照应,构成了⼀个严谨的整体。
从⽂体特点来看,说明⽂的作者总是希望读者直接、准确地了解⾃⼰所写的内容。
因此说明⽂常在⽂章的显要处“设路标”“给提⽰”,帮助读者更快捷、更⽅便地理解⽂章。
本⽂所要说明的苏州园林的特征,是⼀种⾼度概括的审美特征,看似简单,其实不易理解,需要从多个层次、多个⾓度加以说明。
从第4段开始,段⾸句都是本段的中⼼句,起到了提⽰层次和⾓度的作⽤,从游览者⽆法不关注的主要景物(假⼭池沼、花草树⽊),到游览者⽐较容易关注的园林建筑(花墙与廊⼦),再到游览者不容易关注到的园林细节(园林⾓落、门窗、⾊彩),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第4、5段段⾸句均以“苏州园林”开始;第6段段⾸句以“游览”开始,⽤“必然会”点出花墙与廊⼦的常见;第7段段⾸句也以“游览”开始,却⽤“必然也不会”(其实意思是“很有可能会”)翻出⼀层,提⽰读者注意苏州园林⾓落的美;第8、9段接续第7段讲细节,段⾸句⼜均以“苏州园林”开始。
⽂⼼周密,层次极为清晰。
三、揣摩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是什么意思?)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园林是美术画……(“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3.假⼭的堆叠,可以说是⼀项艺术..⽽不仅是技术..。
19点是几点

19点是几点
19点指的是下午7点。
19点是二十四小时制的时间算法,7点是十二小时制时间,不过要标明上午下午和晚上,晚上7点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万物变得朦朦胧胧,故称黄昏时辰为酉时,又名日落日沉傍晚。
19点的特点
19点是二十四小时制的时间算法,和十二小时制的算法为二十四小时制时间-12=十二小时制时间,所以19减12等于7点,十二小时制和二十四小时制从丑初1点到午正12点59是相同的,除了在二十四小时制中没有am或pm标记。
二十四时计时法是将一昼夜从凌晨1点开始一条龙计时到子夜24点,十二时计时法是将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分成两个时间段计时,从凌晨1点开始到中午12点为第一个时间段,从下午1点开始到晚上12点为第二个时间段。
19世纪美国文学

烘托渲染与对比衬托:用略带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象 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如密林见面,夜晚刑台。对 比是成组的,如贝灵汉总督、威尔逊牧师、西宾斯 老夫人等和珠儿、牧师、罗杰· 齐灵握斯和海丝特四 个主要人物形成对比反衬。
三、惠特曼(1819-1892) 生于美国东部长岛亨廷顿区西山村一木匠家庭。 读过小学,后自谋生活,当过帮工、印刷厂学徒 和排字工、报纸编辑。
1、《红字》(1850)背景 1650年前后的波士顿,居民是1620-30年间来此定居 的第一代移民,即清教徒(加尔文教)。他们在英格 兰受詹姆斯一世迫害,抱着创建人间乐土的理想来 新大陆,史称“朝圣的教父”。英国清教徒最初反 抗罗马教皇专制、反对社会腐败风气,注重理智, 排斥感情,推崇理想,禁绝欲望,后来发展到极端: 迫害异端,不准妇女在街上微笑,不准儿童嬉戏。
诗歌《乌鸦》是成名作,写失去亲人的男子深夜与 一只乌鸦邂逅,调子阴郁而忧伤。 恐怖小说有《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红 死魔的面具》,情节诡异,色彩浓丽,情绪压抑。 侦探小说有《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金甲虫》,表现出非理性幻想与推理能力的矛盾。
二、霍桑(1804一1864)
生于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家庭是新英格兰一名门 望族,世代加尔文教信徒。先祖曾是马萨诸塞殖民 地政教合一机构要人。他自幼为人阴郁,耽于思考, 自比窥探的保罗;而祖先对异端的迫害又使他
3、R· 爱默生(1803-82) W· 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近代“美国文艺复兴” 的旗手。出身牧师家庭,入哈佛神学院任牧师并布 道。1832年游欧结识华滋华斯和柯勒律治,接受超 验论。回波士顿后在康考德布道、演说,演讲汇编 成著名的《论文集》,其演讲辞《美国学者》 (1837)宣告美国文学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