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2023年最新的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是什么

2023年最新的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是什么世界经济在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后,自2023年开始出现缓慢复苏迹象,步入了后危机时代。
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国内经济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观点。
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原因我国经济学界在研究和探索本次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不过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见解不一。
有的学者重在研究和探索危机的制度性原因;有的学者既研究制度性原因,也研究非制度性原因;还有的学者在研究和论述体制层等方面的原因。
不少学者探究了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制度层面的原因。
部分学者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呈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点,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次危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判断和分析。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是形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而金融资本贪婪和逐利性则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泛滥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就是由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的发展所必然产生的生产过剩,而且是跨国移动生产过剩。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每一次危机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危机的根源却是一样的,即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
新自由主义确实是当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得危机更加深了,但新自由主义不是危机的根源,抛弃新自由主义不能解决危机问题。
有的学者既从制度方面又从经济运行体制等方面论述本次危机的原因。
部分学者认为,虽然经济因素确实在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诸如政治、制度和监管等非经济因素同样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略的。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信息机制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简单易于理解的金融工具更有利于信息传递和金融稳定,而过于复杂的金融创新则可能在投资者之间形成新的信息不完全,导致投资者的风险识别状态发生系统性改变,最终诱发金融危机。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导致经济周期和危机的直接变量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资本积累的速度消费需求降低利润率下降投资剧降经济危机。
当前宏观经济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当前宏观经济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引言宏观经济是指研究整体经济总量变动、经济增长率、经济周期、国家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等宏观层面的经济学分支。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数。
本文将探讨当前宏观经济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热点问题一:全球贸易摩擦自2018年以来,全球贸易摩擦已成为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
美国与中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纷争不断升级,引发全球贸易紧张局势。
这些贸易摩擦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负面影响。
贸易限制措施导致贸易量减少、投资降低、商品价格上升等现象,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压力。
热点问题二: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是当前宏观经济的另一个热点问题。
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各国普遍经历了经济衰退和增长停滞。
投资下降、消费减少、企业破产等问题导致经济增长的乏力。
政府纾困政策和货币刺激措施成为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手段。
热点问题三:通胀压力当前,全球范围内存在着通胀压力。
供应链紧张、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通货膨胀上升。
特别是某些国家的经济政策和财政刺激措施,可能会加剧通胀风险。
通货膨胀对消费者购买力的影响和对企业的运营成本造成很大挑战,需要政府和央行采取相应的举措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
热点问题四:不平等问题当前社会的不平等问题也成为了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
这不仅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还会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不平等问题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分配政策,提高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持续发展。
结论当前宏观经济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包括全球贸易摩擦、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和不平等问题,都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府和央行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维护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我们有信心克服这些挑战,推动全球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当前宏观经济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文档资料

一是国内因素:由某些领域投资过热 引起的货币供应量过多
2019——2019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资料来源:XXX
一是国内因素:由某些领域投资过热 引起的货币供应量过多
• 2019年通货膨胀的风险已经存在,但由于消费增 长还没有象投资、出口增长那样表现出强劲的势 头,而且物价的上涨相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还 有一定时滞,再加上政府已经采取了必要的宏观 调控措施,所以尽管粮食的价格今年1——5月份 已经上升了2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 格已经上涨了8.3%,但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还处在上涨3.3%可以承受的水平。 • 从动态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扩大的趋势开 始改变,9月份同比上涨5.2%,前三个季度居民 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4.1%。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
初步遏制
• 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02亿元, 同比增长27.7%,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的 增速回落15.3和0.9个百分点。 钢铁、水泥投资分别比一季度回落65.5和 43.4个百分点;铝业投资则由一季度增长 39.3%,转为下降6.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 长28.3%,比一季度回落12.8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前三季度同比 增长21.4%,比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
二是国际因素:近期国际油价的持续攀升,给 中国物价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影响因素
• 作为处在重化工业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 经济结构决定了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之发达国 家要高得多,受油价波动的影响也要大得多。 尽管这种影响现在尚未充分表现,但考虑到去 年我国原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已接近40%, 因此,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给中国的物价以及 国民经济将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宜高度关注。
当前经济中存在不少新矛盾和问 题,突出表现是 :
宏观经济形势及金融热点问题(提纲)

宏观经济形势及金融热点问题(提纲)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博导雎国余一.宏观经济形势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家又面临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
企业小胜靠技巧,中胜靠功底,大胜靠企业的凝聚力和企业家的魅力。
企业制胜除了有赖于企业家的正确判断和合理的经济行为,也必须有赖于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正确把握和判断。
宏观经济运行是否正常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六个: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居民收入平等状况、进出口贸易、环境保护。
1.29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双重转轨条件下的高增长,低通胀。
GDP平均年增长%,而通胀率出现负增长、低增长。
并且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轨过程中实现的,在全世界没有先例。
当前人们关注的两个经济热点问题:(1).关于当前经济增长是否过热问题。
总的判断:中国经济进入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宏观经济运行基本上平稳、快速、健康,但在局部领域出现“过热”和生产能力过剩。
政府宏观调控必须采取差别措施。
(2).人民币是否会升值,从而调高人民币汇率问题。
总的判断:人民币确实存在升值的压力,但并不存在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同时也必须看到,人民币存在贬值的可能性。
2.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变。
一个重要指标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从二亿八千万下降到二千万左右,恩格尔系数从60%以上降到40%。
3.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就。
入世是重要标志。
4.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
国有经济比重在下降,民营经济比重上升,作用加大。
5.上层建筑领域方方面面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深刻变化。
但是,随着渐进式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现出来,成为21世纪一个相当长时期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挑战。
这些问题是:(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如何真正摆脱困境,提高竞争力,体现它的主导地位问题。
①.国企改革的29年进程。
②.对三年脱困的评价。
宏观经济热点问题

宏观经济热点问题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影响一金融危机的产生金融危机产生的导火索及过程1、次贷危机阿牛贷款公司按揭——给贷款打包——进一步衍生——推销到全世界2、次贷危机的蔓延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1、次贷危机是直接原
因2、疯狂的证券化3、监管不到位三金融危机对世界的
影响由于三种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蝴蝶效应和涟漪效应。
1、世界各国的金融危机2对自由经济的冲击3、全球通货膨胀的危险四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1虚拟经济影响国内金融市场信心、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对我国金融
改革和发展产生影响2实体经济对三驾马车的影响。
- 2 - 具体房地产行业、对就业的影响、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五危机中的机遇1、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3、更加专注制造行业4、促进城乡统一发展5、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策6、人民币的地位得到提高的机会7、对市场经济的再认识二、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1、国际政治压力2、外汇储备过量3、国际收支顺差4、直接投资和投机推动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1、积极的影响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
构、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平衡和缓解各国的
贸易矛盾。
2、消极的影响影响外贸和出口影响企业和产业
的综合竞争力- 3 - 不利于引进境外直接投资增大就业压力
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外汇储备面临缩水危险三、股市经济。
我国宏观经济热点问题

我国宏观经济热点问题————通货膨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局势比较紧张,面临国际、国内两方面通货膨胀与经济减速因素的夹击,形势十分复杂,应对稍有失误,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当前经济形势中,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CPI居高不下。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之所以说我国目前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是是因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用以下几种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一)消费物价指数。
CPI,也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
它反映了一国消费品和劳务价格上涨和下降的幅度,描述了一定时期的整体物价水平。
如果CPI高,就说明物价水平相对较高,如果CPI较小,也就是说物价水平低,CPI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之一。
(二)批发物价指数。
WPI,该指数反应包括原材料、中间品及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批发价格变动状况的物价指数。
(三)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GNP,该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以上三种指标都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常用CPI来衡量通货膨胀。
因为CPI的优点在于消费品价格的变动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直接与公众的生活相联系,在检验通货膨胀效应方面有其他指标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我国的CPI居高不下,从而说明了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是成本推动型,也可以是需求拉动型及有人所称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但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看,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套不上那种类型,它完全体现了中国式的特征。
由于中国式的特征,其原因也会不同。
可以说,如果不了解我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那么要找到化解当前的我国通货膨胀是不可能的。
我们先从“休克疗法”之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萨克斯玻利维亚的恶性通货膨胀案例入手。
当前宏观经济的几个问题

当前宏观经济的几个问题一、经济增长问题随着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现在需要我们应对。
我们应该注重改革和创新,通过各种途径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加强创新、培育新的市场等等。
1.加强创新,从而增加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和推广。
2.促进国际贸易,扩大市场,激发内需,从而拉动增长。
3.改善营商环境,降低生产成本,使得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生产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失业问题失业是许多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全球化和技术的发展经常导致某些产业或行业的衰退,导致许多人失去了工作。
我们需要尽力帮助那些失业的人,寻找新的工作岗位来替代他们原来的工作。
一方面,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吸引外来投资,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就业,从而缓解失业问题。
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实行某些措施,例如:美国推出“第一份工作”,欧盟推出“青年就业保障”计划等等。
三、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是很多人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普遍上涨和购买力的下降。
如何遏制通货膨胀?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可以采取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如加息或降低货币供应量等措施;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增加供给,减轻财政负担,减少动能消耗,以及增加生产力等。
据悉,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缓解通货膨胀,例如:欧洲采取紧缩措施,中国进行年度较快的货币政策等等。
四、财政政策问题财政政策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财政政策主要指政府如何利用公共财政资源来影响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在过去几年里,许多国家因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等支出需求导致财政赤字不断增加。
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实行一些措施来削减赤字,例如减少福利开支,提高税率,推出财政紧缩措施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实行增加支出的措施,例如开发新物流、物权、物联网等策略。
当前经济社会的几个热点问题

当前经济社会的几个热点问题一、当前社会矛盾(一)当前社会矛盾的特征1、民生需求甚于政治需求要权利而不是要权力现阶段,我国民众对于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以及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扩散,导致了社会成员个体意识、财产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觉醒,同时又使人们十分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于是造就了一种普遍的现实感,使社会成员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的质量问题,而摈弃以往“禁欲主义”以及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式的行为取向。
但是,由于民生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出现严重欠账的情形。
大量社会调查几乎都一致地显示出这样一种情况:民众关注的主要问题多集中在同民众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部位,如就业难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社会保障滞后、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
一方面是对于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是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情形下,源自民生方面的社会矛盾必然会大量出现。
相比之下,政治方面的诉求尚未引起民众的足够重视,相应的由政治诉求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不可能成为数量居多的社会矛盾。
2、官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从社会矛盾对应群体的角度来看,官民(干群)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转型背景条件所决定的。
一方面,民众对于政府有着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惯性依赖。
应当承认,中国现阶段的法律制度的建设还比较滞后,民众的法治意识比较淡漠,而且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比较滞后。
在这样的情形下,作为民众传统心理的一种延续或者是一种路径依赖,民众自然就会向政府表达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
实际上,这是民众对政府的一种错位行为,即:该找的事情去找政府,不该找的事情也去找政府。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民众承担了大量的、几乎可以说是难以胜任的无限责任。
本来,现代社会当中政府的合理定位应当是公共服务型政府,但是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政府推动型的,政府对于整个现代化进程起着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巨大作用,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力度较大的干预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关于金融问题:
1、 2003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及 成效
2、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
1、2003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及成效
从2003年开始, 政府运用多种货 币政策手段控制 货币信贷增长, 加大了对经济的
宏观调控力度
(1)从4月份开始,采用多种 方式回收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
(2)6月份人民银行发布相关 文件,对房地产信贷和按揭贷 款进行了风险提示,进一步规 范房地产信贷市场的发展;
余劳动力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因素,全国每 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已达到2200至2300 万人
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显著下降:
1978年至1989年的就业弹性为0.311, 1990 年至1996年的就业弹性为0.107,而2000年的 就业弹性为0.100。2000年、2001年和2002 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6% 和3.8%。2004年1—9月为4.2%。
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前三季度同比 增长21.4%,比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
3、货币信贷增势减缓。
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 币供应量(M1)同比分别增长13.9%和 13.7%,增幅比3月末分别回落5.3个和 6.6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17939亿元, 同比少增6697亿元。
二是国际因素:近期国际油价的持续攀升,给 中国物价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影响因素
作为处在重化工业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 经济结构决定了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之发达国 家要高得多,受油价波动的影响也要大得多。 尽管这种影响现在尚未充分表现,但考虑到去 年我国原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已接近40%, 因此,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给中国的物价以及 国民经济将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宜高度关注。
现阶段中国就业不足问题,既有总量的问 题,又有结构的问题
四、关于就业问题:
解决问题的措施:
1、发展经济,从总量上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 业量 2、继续调整结构,既要发展资本有机构成高的 高新技术产业,也要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便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同时,扩大就业渠道, 增加就业量 3、积极适度推进城镇化进程,在推进城镇化进 程中,扩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量 4、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大力发展在职教育和 继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就业渠道 5、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充分就 业提供社会制度的保障
当前经济中存在不少新矛盾和问 题,突出表现是 :
农业基础不稳固,耕地面积减少,粮食 虽可实现9100亿斤的预期目标,但与 9600—9800亿斤的需求仍有500— 700亿斤缺口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偏大,物价上涨 面临较大压力
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风险增加
二、关于物价问题 :
国内因素
通货膨胀危险
国际因素
四、关于就业问题:
在新形势下,一些地区又出现了劳动力供 给不足的问题 :
一是随着政府对农村、农业扶植政策的见效,农 民收入有所提高,所以部分外出打工而又掌握了 一定技术技能的农民开始回乡想自己创业 二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就业人员的 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 掌握了这种技术技能的就业者供不应求
四、关于就业问题: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在相当长时间内不 会消除 :综合考虑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因素,全国每 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已达到2200至2300 万人
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显著下降:
1978年至1989年的就业弹性为0.311, 1990 年至1996年的就业弹性为0.107,而2000年的 就业弹性为0.100。2000年、2001年和2002 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6% 和3.8%。2004年1—9月为4.2%。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调整信贷 结构,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认真做好财政税收工作。继续搞好 增收节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
加大市场和物价监管力度。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严肃查处 价格违法行为
由某些领域 投资过热引 起的货币供 应量过多。
近期国际油 价的持续攀 升,给中国 物价增加了 新的不确定 影响因素。
一是国内因素:由某些领域投资过热 引起的货币供应量过多
从2003年开始钢铁等行业投资增长过快 并引发社会总投资过快增长,2004年一 季度钢铁行业投资增幅仍达153.7%,房 地产投资增长41.1%。2003年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增长26.7%,2004年一季度 又进一步上升到43%。
(3)8月份宣布提高金融机构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1、2003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及成效
2004年以来继 续推进和完善
金融调控
(1)1月1日宣布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 浮动区间,在较大程度上赋予商业银行 根据货币政策导向和贷款风险确定贷款 利率水平的自主权;
(2)3月以来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
(3)提高再贷款利率0.62个百分点、再 贴现利率0.27个百分点;
汇率水平主要由市场供求关 系来决定,以实现国际收支 大体平衡,不追求经常项目 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
“逐步实现人民币 朝向更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资本项目可兑换 ” 的汇率机制迈进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需加快国内商业银行的财务重组和股份制 改革,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未来更具灵活性的汇 率机制; 二是适应国内市场取向的改革进展,减少了一 些已不必要的外汇管制(管理),使市场能在更 大范围内反映外汇的供求关系; 三是改进和完善国内外汇市场,使金融机构和 企业适应外汇市场的环境和产品。
五、宏观经济的走势及今后宏观调控 的措施:
走势:
虽然2003年开始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已见成效, 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尚好,但问题不可忽视, 已经取得的成果需要巩固,特别是要预防物价上 涨过快、固定资产投资反弹。所以要继续贯彻落 实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更 多地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
五、宏观经济的走势及今后宏观调控 的措施:
措施:
进一步加强农业,做好“三农”工作。保证农民增产增收, 增加粮食播种面积
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通过实行市场准入、产业政 策和行业规划等措施,加强对新上项目的引导、控制和监 督,防止集中上项目。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 土地管理的决定,依法管好土地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 初步遏制
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02亿元, 同比增长27.7%,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的 增速回落15.3和0.9个百分点。
钢铁、水泥投资分别比一季度回落65.5和 43.4个百分点;铝业投资则由一季度增长 39.3%,转为下降6.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 长28.3%,比一季度回落12.8个百分点。
从动态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扩大的趋势开 始改变,9月份同比上涨5.2%,前三个季度居民 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4.1%。
二是国际因素:近期国际油价的持续攀升,给
中国物价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影响因素
每桶原油上涨10美元、持续一年的时间,对中国CPI 的影响大约为0.3到0.4个百分点。至于对GDP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没有做过相关测算。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使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 约0.3个百分点。国际能源机构的估计是,如果油价每 桶上涨10美元并保持下去,一年内,美国、日本和欧 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下降0.3、0.4和0.5个百分点, 亚洲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8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高 油价还未使亚洲经济增长明显放慢,但导致的通货膨 胀压力已显而易见。如韩国的通胀率达到4.8%,为3 年多来的最高纪录;印度的通胀率已升至8.17%。
一是国内因素:由某些领域投资过热 引起的货币供应量过多
2003——2004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M1 2003年末 19.6
M2 18.7
MD 14.3
2004年 11
1—5月
18.6
17.5
资料来源:XXX
贷款 21.4 18.6
一是国内因素:由某些领域投资过热 引起的货币供应量过多
2003年通货膨胀的风险已经存在,但由于消费增 长还没有象投资、出口增长那样表现出强劲的势 头,而且物价的上涨相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还 有一定时滞,再加上政府已经采取了必要的宏观 调控措施,所以尽管粮食的价格今年1——5月份 已经上升了2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 格已经上涨了8.3%,但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还处在上涨3.3%可以承受的水平。
2、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
汇率制度改革的既定目标: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 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 本稳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 易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 目可兑换” 。
2、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
“完善人民币汇 率形成机制”
更大的灵活性
“合理、均衡 ”
4、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效益 比较好的良好发展势头。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3144亿元,同比增长9.5%,比上年同期加 快0.6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5%;第二产业增长10.9%;第三产业增长8.5 %。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088亿元,同比增长39.8%; 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加4000多亿元,同比增长26.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39亿元,同比增长13%,扣除价格因素,实 际增长9.7%,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6.7%,其中出口增长35.3%,进口增长38.2;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1%; 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5145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112亿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7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增 幅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0元,实际增长11.4 %,增幅比上年同期高7.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