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第3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煕帝学案北师大版选修4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198人民版PPT课件

3、平定噶尔丹叛乱
1690年,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采取分兵合围的战略, 通过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战役,击溃了葛尔丹势力。
康熙帝决心清除葛尔丹的残兵,发誓如果清军粮草断绝, “朕必噬雪穷追,断部回师”,最终迫使葛尔丹兵败自 杀。
(五).加强民族团结
对汉族:崇尚儒学,拜谒孔庙
对蒙藏:尊崇喇嘛教,册封
四大活佛
问题思考:对康熙帝的总体评价:
①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部叛乱 和反击沙俄侵略等,巩固了国家统一和清朝的统 治,维护了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②重视农业、发展文化,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 发展,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③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禁锢思想、限制工商业发 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社会进步。
总之,康熙帝是一位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和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的封建帝王。
课后作业: 你如何理解“康乾盛世”被人们称为“落日的辉煌”?
课外延伸:
一个封闭保守,顽固 地坚守腐朽落后的皇权 专制体制,拒绝改革, 把自己隔绝于日新月异 的世界体系之外;
一个胸襟博大,大胆 拿来,为我所用,大刀 阔斧地实行改革,紧跟 世界文明步伐,开拓进 取。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课程标准】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清朝统治:1644—1840—1912(268年)
古代 近代
清朝古代帝王:(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 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
顺治帝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一、少年天子
康熙初年 面临的形 势和任务
满
矛盾
汉 郑氏政权 割据台湾
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 漠视对外交往,实行闭关 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2015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四课件 1.3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

学习探究区
4.平定噶尔丹叛乱
(1)起因:噶尔丹势力强大,并且于1688年勾结俄军,使正
在抵御沙俄入侵的漠北喀尔喀蒙古败退漠南。噶尔丹进而
攻入内蒙古,直接威胁京城的安全。
(2)历程:①康熙帝亲率大军与噶尔丹激战于乌兰布通。 ②1691 年举行多伦会盟孤立了噶尔丹。③后来,康熙帝又 两次亲征,彻底击溃叛军。(后来康熙帝又发兵入藏,驱逐 了准噶尔部新首领发动的叛乱,恢复了西藏的社会秩序。)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ຫໍສະໝຸດ 教材问题解答学习探究区
历史评价
清朝设置台湾府,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及对台
湾的开发,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统一,
巩固了东南海防。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教材问题解答
学习探究区
3.抗击沙俄侵略 (1)背景:①清初,俄军侵入黑龙江流域。清军多
次进剿,俄军卷土重来。清政府多次交涉未果。
学习探究区
重点精讲
康熙帝对内巩固统一的各项举措的重大意义: (1) 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 史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2) 派清军进入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实行与内地大体相同的 政策,巩固了东南海疆,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3) 亲征噶尔丹,取得全歼顽敌的伟大胜利,扫除了漠北、西 北地区一大不安定的因素,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清朝对外 反侵略的能力,筑成了一道抗击沙俄南侵的铜墙铁壁。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教材问题解答
学习探究区
易混易错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 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 式。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 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 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 与反动之分。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195人民版PPT课件

洋
清朝行政区划: 包到台湾及 附属岛屿钓鱼 岛、赤尾屿等
试评述康熙帝
(思考历史人物的基本评 价标准,予以全面评价)
康熙帝的自我评价
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一生 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
部
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清军雅克萨战役 使用的枪炮
《尼布楚条约》意义:
1、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2、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边界稳 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 北接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西跨葱岭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
东
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临 太
平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建立者
开拓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捍卫者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康熙生平
清圣祖仁皇帝 名爱新觉罗·玄烨 (1654-1722) 8岁登基 14岁亲政 69岁驾崩 在位61年 年号 康熙 (康,安宁;熙,兴盛) 万民康宁,天下兴盛
思考:康熙帝即位时,在巩固统治上面临什么问题? 沙俄入侵
——马克思
施琅 施琅进军台湾
1683年
启用降将施琅,彰显胆略见识 武力收复台湾,安定东南海疆 台湾设府置县,促进联系发展
1683年,清军进入台 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 清朝。
1684年,清政府设置 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实现了统一。
强固了祖国东南海防, 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 的联系
(3)、平定边疆的准噶尔部贵族叛乱
——摘自教师教学用书
17—18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英法)对比表
政治
英法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说课稿

3、康熙帝南巡中哪件事最令你震撼?
康熙29年至36年(1690—1697年),三次亲征,平定 准噶尔部叛乱。
康康熙熙5555年年((11771166年年))谕,:变海“外开如海西”洋为等“国禁,海千”百。年后, 康中熙国5恐7受年其(累17。18此年朕)逆,料历之时言11。年编成《康熙全览图》。
——《清圣祖实录》
满汉合璧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
顺治18年(1661年,8岁),即位。 康熙6年(1667年,14岁),亲政。 康熙8年(1669年,16岁),智擒鳌拜。 康熙20年(1681年,28岁),平定三藩。 康熙22年(1683年,30岁),平台湾。 康熙23年(1684年,31岁),首次南巡。“弛海禁”。 康熙24年至28年(1685—1689年),部署两次雅克萨 之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设计意图』以康熙57年(1718年)编成的《康熙全 览图》导入课题,既直奔主题,又为课堂小结做好铺 垫。两个小问的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 经验,激发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氛围。
康熙帝真的有过“微服私访”吗?
《康熙起居注》 《清圣祖实录》 《清史稿·圣祖本纪》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 获取可信史料的思维品质。同时引出本课的线索:康 熙23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
『设计意图』此部分作为本课的小结,在完成大事年 表后,最后呈现《“康弛熙海全禁览”图》、时重间新轴严及申康海熙禁55年 谕旨,将时、空、人融为一体。将康熙帝还原到特定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武帝时期:任卫青、霍去病为将。收复河套地区。 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必由之路 “-带一路”
糜 条香料各种宗教宝 皮货 药材
● 都城● 都级脏所vnn 长城---政权部族界 州级政区界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对 外
文 化 :独尊儒术、五经博士、太学、郡国学军事: 东南沿海、西南少数民族
政 治 :①中央: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②地方:推恩令酷吏。③选官制度:推行察举制
④监察制度:设刺史1①改单市制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④抑制工商业者
内2.措施
1.背景:
西汉的强盛——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
①北击匈奴②张骞出使西域③设西域都护府④
●治国思想:“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统治措施:●结果:政局稳 定,经济发展。
一、东汉的兴衰:3、 光武中兴一一巩固国家集权的措施
图中反映出什么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85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 东 汉 鼓 乐说 唱 陶 俑
令月 氏大夏
漠
束
孙
身
鸟
ruu
南
措 施
作 用
政 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稳 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 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 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 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释放奴婢
文 化
重视儒学
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 传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
【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目标:1.掌握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某某的基本史实及重大意义。
2.掌握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认识康煕帝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贡献。
3.归纳康煕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重要措施,正确评价其文治武功。
1.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2.难点: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教材整理1 少年皇帝1.少年继位:1661年,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2.严峻形势(1)X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某某后,坚持抗清。
(2)侵入某某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3)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加强管理。
(4)由于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5)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稳定了秩序,总揽朝政。
教材整理2 巩固统一国家1.措施(1)军事上①平定三藩之乱:消除了南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②收复某某:设某某府,某某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
(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政治上: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2.意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误区警示]正确认识民族战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教材整理3 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侵略军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的少数民族。
2.措施(1)军事上:两次雅克萨之战,收复东北失地。
(2)外交上: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①内容: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某某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3课统一多民族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课件

4
入关之前:
清太祖 爱
(1) 清世祖 顺治
(1644-1661)
(2) 清圣祖 康熙
(1662-1722)
(3) 清世宗 雍正
(1723-1735)
(4) 清高宗 乾隆
《尼布楚条约》意义: 1.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
(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 2.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也是中国和西方国 家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平等的边界条约。19
重点详解
巴尔喀什湖
西伯利亚
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 和库页岛
葱岭
喜马拉雅山
清朝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蒙古各盟旗。
3、经过:康熙亲自 指挥,起用汉将,重
报”,“挟边防以自重”。
朝廷每年还得向“三藩”供应大量 饷银,使得“天下财赋,半耗于三
用绿营,历时八年。
藩” 。
4、试分析康熙平
---魏源:《圣武记》卷2《康熙 勘定三藩记》上。
定三藩的历史影响
康熙帝认为:“三藩俱握兵柄,恐
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 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
②影响: 既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 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
⑵加强与蒙、藏民族团结,尊重喇嘛教 ①表现:A.多伦会盟 B.册封四大活佛 ②影响: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分而治之,加强管理22
重点详解
(康熙)曾多次 举办博学鸿儒科, 创建了南书房制 度,并亲临曲阜 拜谒孔庙。康熙 还组织编辑与出 版了《康熙字典》 《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考成》 《数理精蕴》 《康熙皇舆全览 图》等图书、历 法和地图。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1.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1.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e181ffc35ef7ba0d4a733b3b.png)
第3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教学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授课提纲】(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300多个帝王中,有一颗特别璀璨夺目的明星——“爱新觉罗· 玄烨康熙大帝”。
如果说他是中华帝国众多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一点也不为过。
他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
康熙大帝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好学敏求,崇尚节约。
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
(二)讲授新课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清朝长达268年的统治清朝皇帝世系表:太祖 1616-1626太宗 1626-1643顺治1643-1661康熙1661-1722雍正1722-1735乾隆1735-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丰1850-1861同治1861-1874光绪1875-1908溥仪宣统1908-1911康熙简介:清圣祖仁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8岁登基,14岁亲政,69岁驾崩,在位61年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万民康宁,天下兴盛。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名玄烨,顺治帝第三子,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
康熙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
这位少年皇帝,亲政后除掉了结党营私的辅政大臣鳌拜。
后又经过8年奋战,一举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维护了统一。
康熙是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开创了康乾盛世,促进了清初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煕帝(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他是个天分极高、坚韧顽强的少年,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
16岁时,他以智慧和勇气设计铲除了专权跋扈的辅臣鳌拜,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此,他以超群的胆识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开始治理被破坏得伤痕累累的大地。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帝。
那么,康熙帝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对康熙帝应该如何客观评价?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教法案例本节课从六个框目讲述了清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二是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为皇帝,历来赞多贬少,与之相关的历史电视剧或故事也很多,建议教师将之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第一部分“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 ,就是教材第一目“幼年登基,铲除鳌拜” 的内容。
它并非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基本史实,教师简单点拨即可。
教师的点拨应该围绕本课整体的教学核心——对康熙帝的评价来展开,为更好地评价康熙帝做好必要的铺垫:少年康熙勇挑重担,以其过人的智谋巧擒权臣鳌拜,掌握了实权,稳定了政局。
这突出显示了康熙帝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过人胆量与政治睿智。
第二部分“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包括教材第2—6 框目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建议教师从四个方面讲解。
(1)反对分裂,维护统一。
主要把握三个关键点:①平定三藩;②统一台湾;③平定噶尔丹。
康熙帝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权。
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一大贡献,非常值得肯定。
(2) 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者,并使之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主权。
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3) 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
康熙帝在政治上增设南书房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他在经济上实行奖励垦荒、实行“更名地”、推行“摊丁入亩”和治理黄河等措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清朝封建经济的发展。
这些也是值得肯定的。
(4) 采取思想文化措施,强化集权统治。
主要措施包括倡理学、编书籍、“开博学鸿词科”和大兴文字狱。
对于这些措施的评价就不能一概而论。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但其消极影响也很大,正是这些思想专制的实行,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着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阻碍了中国科技迈向近代的步伐。
尤其是文字狱的实行,摧残了文化,其危害更大一些。
最后,建议教师做出表格,让学生在填写表格过程中理清线索,便于更好地对康熙帝进行客观评价。
知识点一幼年继位,铲除鳌拜1.幼年继位1661年清康熙帝即位,1667年亲政。
2 •铲除鳌拜1669年擒获鳌拜,平反冤假错案,整顿吏治,稳定了政局。
知识点二平定三藩,统一台湾1 .平定三藩清康熙帝采取剿抚并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历时8年平定三藩之乱。
2 .统一台湾清康熙帝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于1683年攻下澎湖,清军进驻台湾,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
知识点三抗击沙俄侵略,粉碎分裂活动1.抗击沙俄(1) 背景:清朝初年,俄国军队侵入黑龙江流域,清政府多次交涉无果。
(2) 过程①亲临东北,派人侦察敌情。
②设置黑龙江将军,调兵遣将,积极备战。
③围攻雅克萨,打败俄军。
④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捍卫了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
2 .粉碎分裂先后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和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知识点四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1.加强中央集权(1) 措施:重建内阁及翰林院,设南书房。
(2) 作用: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2 •发展社会经济(1) 背景:农业经济久经战乱破坏,急需恢复发展。
(2) 措施①大力奖励垦荒。
②实行“更名地”。
③实行赈灾,减免赋税。
④试行“摊丁入亩”,进行税制改革。
⑤任用靳辅为河道总督,治理水患。
(3)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知识点五提倡理学,编纂书籍1 •提倡理学(1) 措施①将朱熹塑像抬入大成殿,成为第十一哲。
②为朱熹讲学之地考亭书院题写匾额。
③提拔“理学名臣”,大力宣扬理学。
④颁布《圣谕十六条》,按照儒家思想制定士民的行为准则。
(2) 意义: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统一的思想基础。
2 •编纂书籍(1) 编纂《周易折中》《日讲四书解义》和《诗经传说汇纂》《春秋传说汇纂》等。
(2) 为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亲赐书名。
知识点六开博学鸿词科,兴文字狱1 .开博学鸿词科1678年在北京第一次开博学鸿词科,此举扩大了清政权的支持面。
2 .兴文字狱对于不愿顺从清朝统治的汉族士人,康熙帝则用文字狱严加镇压,这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合作探究町殳重雅客观评价康熙帝1.历史贡献(1)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两次反击沙俄侵略。
康熙帝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
(2) 康熙帝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古今图书集成》等要著,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3) 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为中国历史上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2 •不足之处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独裁,继续推行闭关政策,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伏笔。
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在陕西富平县被发现。
碑文载:“集厥大成,序书删诗,定礼制乐,上召往绪,下示来型,道不终悔,秩然大经,孔子之道,千圣所同。
……康熙二十五年七月初四日。
”康熙帝制此碑旨在()A. 说明“六经”是儒家宝贵遗产B. 宣扬孔子追求礼乐文明的一生C. 打击分裂势力,完成国家统一D. 推崇儒家文化,缓和民族矛盾D [“集厥大成,序书删诗,定礼制乐,上召往绪,下示来型,道不终悔,秩然大经,孔子之道,千圣所同”,表明康熙推崇儒家文化,意在缓和满汉矛盾,故选D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
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
”……据统计,台湾归统时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1) 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 根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思路分析】【尝试解答】⑴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积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积极作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
当堂达标。
1 •康熙即位后,辅政大臣中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鳌拜矫诏斩了苏克萨哈。
这一事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 康熙亲政后打击权贵B. 苏克萨哈威胁皇权C. 鳌拜大权独揽D. 康熙对鳌拜优礼相加C [材料通过鳌拜矫诏斩苏克萨哈的史实,说明了鳌拜独揽大权,威胁到皇权。
]2 .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A. 鳌拜集团被铲除B.清军平定三藩C.郑成功收复台湾D.清军统一台湾D [从材料信息“海上” “扶桑”“水犀军”等可以看出,这是康熙帝为清军统一台湾而写的。
]3 .康熙对自己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颇为自得,他说:“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
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可见康熙的民族政策( )A. 强调武力征服的重要性B. 注重各民族之间的平等C. 以安抚政策为主要手段D. 让各民族之间互不干涉C [ 根据“治则抚绥”“不以生事为贵”可知康熙的民族政策以安抚政策为主要手段,故选C项;根据“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可知康熙并不强调武力征服,故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康熙对民族之间关系的看法,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康熙以安抚为主的民族政策,未涉及民族之间是否干涉的问题,故排除D项。
]4. 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我们看来这一评价的主要立足点应是( )A. 他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B. 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C. 他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他提倡理学并开博学鸿词科C [康熙帝一生贡献颇多,应加以概括总结,C项是对A、B D三项的概括和总结。
]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帝在国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和值得珍视的篇页……但康熙未敢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原因何在?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会条件。
——刘大年《论康熙帝》材料二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请回答:(1) 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值得珍视的篇页”,任举三例。
(2) 分析材料一中导致康熙帝历史局限性的社会条件。
(3) 综合上述材料,说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概括归纳材料的能力。
第(1) 问“值得珍视的篇页”指的是康熙帝的贡献,结合教材举三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