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

合集下载

专业代码(080502)

专业代码(080502)

材料学专业代码(080502)本学科设有金属材料、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三个学科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有金属及合金的固态相变及应用,金属基复合材料、功能材料腐蚀与防护金属电化学钝化,功能金属纤维及应用;先进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金属基复合材料、树脂基导电复合材料;功能材料腐蚀与防护、金属电化学钝化;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膜材料、高分子纳米材料和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

着重于合成方法、合成工艺、结构与性能关系及其相关合成机理的研究。

本学科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8人,其中博士后2人,博士9名,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的教学及科研师资队伍,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近几年先后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15项,包括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事部归国人员重点基金、河北省科技厅基金和石家庄市重大攻关项目等。

取得了多相重要研究成果,在新型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高强度导电材料研究、耐磨管道、金属纤维、膜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离子体聚合与改性、原位复合材料研究、电厂用耐热钢、陶瓷内衬钢管、表面工程、无损检测技术、环保、清洁能源、汽车和电子等领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50余篇。

并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学进步奖。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实验室现有力学性能分析和测试设备、大型精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RD、各种热处理设备以及各种材料成分检测仪器设备、显微硬度计等。

材料学学科已经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梯度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

一、培养目标材料学学科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科技人才,具体目标如下: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工作和学习作风严谨,身体健康。

2.有坚实的数学、计算机基础,并能熟悉运用到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中;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全面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方案:1.课程教学(1)学位课程: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包括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加工与表征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性能、材料设计与应用等。

(2)研究课程:开设科研讨论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材料领域的前沿问题,并结合实践进行实验室研究和论文撰写。

2.实践教学(1)实验教学: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熟悉材料制备、加工和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2)科研训练: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研方法和技巧。

(3)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或科研机构进行实习,提供实际工作经验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3.学术活动(1)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2)学术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展示研究成果,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4.学位论文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反映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能力。

三、培养评价:1.课程考核(1)学位课程:根据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考试或评分,评估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

(2)研究课程:根据学生的论文质量和学术讨论情况进行评定,评估学生的科研能力。

2.实践实习根据实验报告、科研报告和实习单位评价等进行评定,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学术活动根据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和学术论文等进行评定,评估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

4.学位论文评审学生的学位论文,包括论文的创新性、科研实用性和论文答辩情况等,确定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

四、培养总结通过以上方案的培养,预期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方案Materials Processing Engineering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建于1993 年,1993 年开始招收硕士生,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6人。

本专业设有高分子材料系、无机材料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材料实验中心,拥有材料加工、材料结构分析等多种设备,主要研究有:材料成型加工、反应性加工、聚合物合金、材料结构与性能、非金属材料深加工技术、导电材料等。

一、培养目标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材料成型加工、反应性加工、聚合物合金、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材料深加工技术、导电材料、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材料在高、新技术上的应用和发展动向,能够创造新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进行材料加工工程研究能力,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组织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主要研究方向1.材料成型加工工艺与技术研究成型加工工艺条件与材料结构、形态和性能的关系,运用计算机模拟和优化加工工艺,对材料或制件进行改性和高性能化。

2.反应性加工跟踪研究快速反应过程动力学、结构形态的发展、流变行为等,优化配方和加工工艺条件,以制备高性能的材料或制件。

3.聚合物合金研究多组份、多相聚合物材料优化技术和方法,制备高性能聚合物合金。

4.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研究晶态或非晶态材料结构、织构与材料宏观物理性能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定量或半定量化。

5.非金属材料深加工技术研究淬火、退火等深加工技术对非金属材料结构、织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深加工技术以实现材料物理性能的改善。

6.导电材料加工研制与开发具有导电性的多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研究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技术,以满足新产品的应用要求。

三、学制和学分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 5年。

课程学习应在前4个单元内完成,其中专业必修与选修课在前2个学习单元内完成。

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 5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计划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计划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计划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探索材料性能与结构之间关系的学科,涉及材料的合成、加工、表征与性能等方面。

作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将制定一份全面而具体的学习计划,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学术水平,并为未来的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学术课程安排1. 基础课程:- 材料科学导论:深入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建立对学科的整体把握。

-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习材料的基本物理与化学性质,掌握材料结构、合成和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 核心课程:- 材料结构表征与分析:学习各种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如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等,为后续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 材料加工原理与技术:了解材料的加工过程和技术,掌握塑性变形、脱模、烧结等常用加工方法。

3. 专业选修课程:- 先进材料:研究新型材料的合成、性能以及在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 材料模拟与计算:学习利用计算机模拟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提高对材料行为和特性的预测能力。

二、实践与实验安排1. 实验课程:- 材料实验室基础:掌握通用实验室操作技能,包括仪器使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等。

- 材料性能测试:学习常用的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如拉伸实验、硬度测试等,培养实验技能。

2. 科研实践:- 参与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导师或其他研究项目,提升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学术研讨会: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学习资源与支持1. 图书馆资源:- 阅读经典教材和学术期刊,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

- 借助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拓宽学术知识面。

2. 学术导师:- 积极与导师交流,寻求学术指导和个人发展建议。

- 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深入了解学科并提升科研能力。

3. 学习小组:- 与同学组建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学习内容和难点,提供帮助和反馈。

四、职业发展规划1. 实习经历:- 积极申请材料相关企业的实习机会,亲身体验材料工程的实践操作,提升就业竞争力。

材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材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材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2.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选择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运用常规实验技术和先进的材料分析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准确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3.具备科学写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科技报告,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4.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够独立进行科技课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具备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能够与其他科研人员和工程师进行有效合作,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二、培养课程1.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晶体结构与晶体学、材料力学、材料电子学、材料光学等;2.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课程:包括材料表征方法与仪器、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材料表面与界面分析等;3.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课程:包括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材料成型原理与技术、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等;4.材料性能与应用课程:包括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热学性能、材料电学性能等;5.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需求,选择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

三、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培养材料学研究生的核心环节,通过开展科研实验和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研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科研课题:每位研究生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2.实验研究: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室实验和材料分析测试,获取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3.文献调研:对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调研和综述,了解研究前沿和学术动态;4.学术交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积极与其他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

四、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对学生科研成果的总结和展示,也是评价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依据。

培养方案中要求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完成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包括以下要求:。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080500)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16学分)2.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本专业博士生必选;3.专业课(至少选学一门外文教材、外语授课课程)≥ 9学分。

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39学分)2.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本专业直博生必选;3.选修课中“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材料物理化学专业(0805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必选;3、本专业学生在本培养体系专业课中选课不得低于10学分;4、《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材料学专业(08050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3、《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080503)研究生培养方案3、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必选;3、本专业学生在本培养体系专业课中选课不得低于10学分;4、《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083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必选;3、《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全日制工程硕士材料工程领域(085204)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公共课为5学分,基础课≥4学分,专业基础课≥4学分,专业课≥8学分,实践教学为8学分,选修课1学分)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物医学工程领域(085230)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公共课为5学分,基础课≥4学分,专业基础课≥4学分,专业课≥8学分,实践教学为8学分,选修课1学分)。

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80503,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2.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3.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现代模具技术2.精密塑性成形技术3.液态及半固金属精密成形技术4.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5.材料加工装备及自动化6.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注:课程名称后标注▲为国际化课程。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学分。

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1)课题的来源、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5)预期成果;(6)主要参考文献。

4.论文中期报告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5.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1)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2)完成论文选题报告;(3)完成论文中期报告;(4)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5)通过博士生论文的盲审(6)发表学术论文的具体规定如下:应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3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文章(至少含1篇B类SCI文章)。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Abstract本文旨在介绍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该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术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以满足他们在材料工程领域的需求。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导师制度、科研训练以及实践经验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课程设置1.1 基础课程在培养材料工程研究生方面,东北大学设立了一系列基础课程,例如《材料学导论》、《物理化学》和《材料分析与表征方法》等。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材料工程基础,为他们之后的深造提供坚实的基础。

1.2 专业课程在基础课程完成后,学生将进入更加专业领域的学习。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涵盖了诸多专业课程,包括《材料加工与工程》、《微结构与性能关系》和《材料设计与模拟》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材料工程领域的前沿知识,为未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2.导师制度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采用导师制度,每位研究生都会被分配一位导师。

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课程选择和科研训练。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指导,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

3.科研训练科研训练是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将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积累科研实践经验,并有机会发表学术论文。

此外,学生还会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扩展视野。

4.实践经验实践经验对于材料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如企业实习、工程设计和创新竞赛等。

通过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onclusion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在材料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基础。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设置、导师制度、科研训练和实践经验,学生将成为材料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2
人文学院










13300161
数值分析
48
3
数学系
13300141
矩阵论
48
3
数学系
0831491
试验优化设计
32
2
材料学院
0831501
材料加工新技术及理论
40
2.5
材料学院
0831511
材料加工物理
40
2.5
材料学院
0831521
材料成形过程数值模拟
40
2.5
材料学院
0831531
现代模具技术
322Biblioteka 材料学院0831541
材料的数字化成形原理与方法
32
2
材料学院
0831551
材料成形装备及控制技术
32
2
材料学院
0831561
材料成形界面工程
24
1.5
材料学院
0831571
材料与环境
24
1.5
材料学院
0831581
科技英语交流
24
1.5
材料学院
0831591
高分子材料及成形技术
24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单位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3
外语系
133013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4
1
人文学院
1330111
自然辩证法
32
2
人文学院
人文课程
16
1
人文学院
1350011
科技英语写作
2
外语系
135002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1
材料学院
发表论文(博、硕)
1
材料学院
学位论文(硕)
10
材料学院
1.5
材料学院
0831601
粘结材料及涂料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0831611
复合材料制备及成形
24
1.5
材料学院
0831621
材料加工过程监测及质量控制
24
1.5
材料学院
0831631
材料激光加工
24
1.5
材料学院
0831641
控制原理及接口技术
24
1.5
材料学院
0831651
液态金属精确成形理论及应用
32
2
材料学院
0831661
金属塑性精密成形理论及应用
32
2
材料学院
0831671
先进对接成形技术理论及应用
32
2
材料学院











材料成形理论基础
材料学院
材料成型工艺
材料学院
材料成型装备及自动化
材料学院
模具CAD/CAM
材料学院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博、硕)
1
材料学院
在学识会议上作学术报告(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