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设计15.doc
第六课《四季童趣》教案

在本次《四季童趣》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四季变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让我深感欣慰。通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学生对季节特点的理解:在讲授四季特点时,我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形象地感受到每个季节的独特魅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季节特点的理解。
第六课《四季童趣》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六课《四季童趣》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春季:学习《春天的故事》,了解春天的特点,如万物复苏、花开满园等,通过欣赏描绘春天美景的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夏季:学习《夏天的雨》,让学生了解夏天的气候变化,感受雨中游戏的乐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写作技巧。
2.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讲解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写作中。从学生的写作练习来看,他们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提供一些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3.实践活动的组织:本次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如分组讨论、绘画活动等,学生们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实践活动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举例:《春天的故事》中“百花齐放”、“万物复苏”等词语,通过实际观察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春天的特点。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要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举例:《夏天的雨》中“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洒落下来”,通过分析这个句子,让学生了解比喻的运用,并在写作中尝试使用。
童趣 教案(1)

童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童趣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开发童趣教学的方法和技巧;3.能够设计和实施有趣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供有趣的教学活动,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2.学生:学生准备好笔记本电脑、纸和笔。
三、教学内容3.1 童趣的概念童趣是指教育活动中充满童年时期的快乐和乐趣。
童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童趣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和灵活。
3.2 童趣教学的方法和技巧1.创造有趣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活泼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参与的环境。
2.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设计互动教学活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
4.创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5.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3 有趣的教学活动设计1.故事讲解:讲解有趣的故事,通过跟随故事情节,学习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2.游戏角色扮演: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语言的运用和交流。
3.创意绘画:利用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科学实验:设计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科学原理。
5.团队合作活动:设计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热身活动:通过有趣的游戏或小练习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导入内容: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重点讲解和示范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
4.学生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教学拓展:设计拓展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伴奏《四季童趣》(降调慢速)说课稿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伴奏《四季童趣》(降调慢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四季童趣》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的一首伴奏曲目。
这首曲目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旋律,描绘了孩子们在四季中的生活乐趣。
歌曲节奏欢快,旋律简单,易于学生掌握。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到童年的快乐。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音乐素养,他们在学习这首歌曲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比如,部分学生可能对季节的变化不够敏感,对歌词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较弱,对于音高、节奏的把握有一定的挑战。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季童趣》,让学生感受四季的变化,体验童年的快乐,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四季童趣》的歌词和旋律,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如音高、节奏等。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四季童趣》的歌词和旋律,能够熟练演唱。
2.教学难点:对于音乐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掌握音高、节奏等知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演奏、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如音响、投影仪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四季童趣》的伴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2.讲解: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季节变化和童年乐趣。
3.学唱:让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指导音高、节奏等方面的正确性。
4.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演奏:让学生用乐器演奏《四季童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6.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四季变化的感受,以及童年的快乐时光。
7.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音乐的重要性和乐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歌曲名称《四季童趣》、四季变化的图片或关键词、音乐基础知识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author's introduction t o the seventh grade Chinese volume 1 of PEP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宗璞(第4课《紫藤萝瀑布》)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1951年毕业于xxx大学外文系。
“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不沉的湖》《知音》等,“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2.沈复(第5课《童趣》)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
工诗画、散文。
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作品有《浮生六记》。
3.流沙河(第6课《理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
1948年始发表作品,1950年到引ji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著名诗作有《就是那一只蟋蟀》。
4.玛丽·居里(1867-1934)(第9课《我的信念》)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xxx大学理学博士。
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诺贝尔化学奖。
5.孔子(前551—前479)(第10课《论语》十则)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童趣》教案通用15篇

《童趣》教案通用15篇《童趣》教案1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反复朗读,解释字词,理清句子层次,朗读时注意停顿。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__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________于古代汉语口语,两者同源而异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我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很多事情。
文言文中的很多词汇、语汇,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而是要自己用心领会,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三、检查预习1、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一个老人回忆往事时的那种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感情。
2、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四、字词学习1、老师一边范读,一边明示句子层次,让学生正确把握句中停顿。
学生可同时提问,回答中插入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如通假字、词性活用、语序等。
明察藐小鹤唳凹凸土砾丘壑癞虾蟆2、文中代词指示的事物。
3、字同意不同的字: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观(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之:见藐小之物(的,结构助词);昂首观之(指夏蚊,代词)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4、沿用至今的成语:明察秋毫:原来形容视力极佳,目光敏锐,连极其细小的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来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
《童趣》练习题

《童趣》练习题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童趣》练习题,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________________”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 (2)鹤唳( ) (3)土砾( )(4)丘壑( ) (5)癞蛤蟆( ) (6)藐小(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1)余忆童稚时( )(2)项为之强( )( )(3)果如鹤唳云端( )( )(4)以丛草为林( )( )(5)方出神( )(6)兴正浓( )(7)驱之别院( )(8)则或千或百(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
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2、( )3、( )4、(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5、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六、用课文原句填空。
1 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3 、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拔的“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倒之“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设计范文15篇

教学设计范文15篇教学设计范文1一、教学材料的分析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内能是其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之后进行教学的,它是对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的重点研究。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本章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为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初三年级学生。
经过初二一年的学习他们对机械能能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理性思维能力与分析的素质,参与意识比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已基本具备学习本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意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找到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并对本节课的前期知识结构有所了解。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利用比较法认知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认知内能是物体本身具有的能量。
理解内能的大小与温度和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
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
了解热量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1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示作品2、过程与方法:(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写、背中训练语言能力。
重难点、关键: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四、请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余生活。
1、生讲,师略记条理。
2、予以讲解、梳理。
五、评比。
1、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2、评比谁讲得好。
六、作业:回家讲给妈妈听。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完成习作。
教具准备:带上各自与课余生活有关的器具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出示几个同学课余生活的用品:书、画画、乐器……2、让学生自由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引导写作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
2、老师点评。
三、写作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多音字。
2、背诵古诗。
3、从生字中学生字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读生字、区别、组词、掌握多音字二、古诗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2、师范读,学生跟读3、议议诗意:一个小孩坐在河边学钓鱼,他倾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半掩着他的身体。
过路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示意不让问路人靠近,唯恐发出响声把要上钩的鱼儿吓跑了。
三、学习新生字。
四、作业:背诵古诗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2【教学目标】1.交流平台,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趣》教学设计15 -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印发资料指导)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激趣引导,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
为此,教学中拟从课前预习、课堂介入、拓展延伸、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设计。
自主性学习最看重课前预习。
因此,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以及朗读的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课堂介入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对课文内容等的进一步讨论探究的过程,拟采用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
进行探究性学习。
拓展延伸,就是通过拓展,让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
本课的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童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
拟从读、写方面加以训练开展活动。
(说明: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设计上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训练,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
基于以上分析和设想,我的设计是:
教学目标:
1、朗读以至背诵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利用文下注释、工具书,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复述内容大意。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赛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准备:
1、教师印发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的资料给学生。
2、教师以资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读节奏、停顿。
要求学生课前反复自主朗读,尽量读出语气。
3、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幻灯展示几幅童趣图捉蝉、捕鸟、打陀螺,教师谈话引入。
(说明:图像可以创设情景,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
二、简介作者。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作者,教师再补充。
(说明:学生根据注释介绍,教师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结合起来。
)
三、课堂介入。
1、朗读竞赛。
①学生与老师竞赛。
课文共四段,分别指一名学生与老师进行朗读竞赛,其他同学当评委,要求从音准、节奏、语气对老师和学生朗读的情况加以评价。
②学生评委评价,教师总结强调字音、节奏、语气。
③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竞赛的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的习惯;与老师竞赛,其实是教师在进行朗读的示范。
)
2、抢答赛。
(落实文言词语)
①幻灯逐一出示词语让学生抢答解释。
第一组词语:细、察、昂、首、项、果、林、兴、方、鞭、驱。
第二组词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②学生根据各组抢答次数和正误情况,评价那组好。
③教师补充,引导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强调解释词语的方法:加字,换字,讲述大意等。
(说明:在抢答中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教师再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注重过程,又重视方法。
)
3、擂台赛(落实课文的内容大意)
①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五分钟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尝试复述内容大意。
②以打擂台的形式学生复述(每人一段)。
③学生对复述情况用掌声的多少来评价,教师强调总结。
(说明: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基本原则是为他们创造主动求知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
4、合作探究。
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问题:①、文中写了哪几件事?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②、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说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
5、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教师巡视指导。
(说明:通过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加深感悟。
)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像,口头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说明:拓展延伸,把课堂与课外、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体味人生,同时也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
五、课外活动。
1、背诵课文。
2、写作:《我的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