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优秀3篇)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优秀3篇)《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篇一今天,又拿起了《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这是我上学期买的书了。
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
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
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
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
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一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
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
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
三要爱读书,爱写作。
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
看来自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
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
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
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
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
于老师会讲,能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已在三尺讲台上磨练了二十五年, 虽说基本的东西都已掌握, 可越是随着时间的增加, 迷茫与思索更加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到底怎样的课堂才使学生真正收益, 如何让死板的教学踏进艺术的殿堂。
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心中的疑惑也就慢慢豁然开朗起来。
我正在读的一本书是《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我并不奢想当名师, 因为自知本身内功不够, 但想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 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当代教育要求, 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 让领导满意自己的课。
翻开《名师教学艺术》, 我首先看到了于永正的“艺术人生”, 回想以前聆听过于老师的课, 多次为他那出神入化的教学艺术所折服, 真可谓“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
看到专家对他教学艺术的总结, 从理论联系实际予以剖析, 我获益匪浅。
尤其是于老师的“五重教学”——重情趣, 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迁移, 重习惯, 给我深刻的启迪。
本书收录了当今语文教学界的诸多名师, 于永正的艺术教学, 孙双金的情智教学, 王崧周的诗意教学, 赵景瑞的魅力教学, 盛新凤的和美教学, 周益民的诗化教学, 闫学的人“道”教学, 他们把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追求浓缩在短短的篇幅当中, 并且通过经典课例, 解读语文, 课堂教学艺术等多个环节, 让我近距离地感受名师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 精妙艺术。
为我的课堂教学铺上了一条平坦大道, 使我在这艰难的道路上, 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一. “于氏引导法”, 将讲堂变成天堂听了于老师的课, 不由地感叹, 如果我也能坐在教室里听他讲学, 那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啊!于老师上课“鬼点子”很多, 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绝”。
大到整节课的结构, 小到具体的读文习词, 他总能变着法儿让孩子“进圈套”。
他极会煽情, 看似很随意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欲罢不能, 积极自主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 身心和智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从而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有关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作文

有关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作文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
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日记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
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
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他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
让需完善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
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表现之一。
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里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而他的《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对我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老师更是受益菲浅。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的标准问题。
他把把好看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小脸发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小嘴常开是指学生在学校过程中要充分表达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所叹。
语文教学艺术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艺术心得体会语文教学艺术心得体会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艺术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学艺术心得体会1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
”演戏如此,教学亦如此。
不断听别的老师上课,吸取他们课堂上的精华。
看优秀老师上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这个学期我品读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收获颇丰。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虽然没有集合所有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但也是将突出的一部分整理出来,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本书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郭学萍、孙双金、王崧舟、张祖庆、闫学、何捷、盛新凤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
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他们的经典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的教学艺术。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去品读的书,“长辫子”郭学萍老师的的诗意课堂,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张祖庆的简约而丰满,扎实而灵动的语文课,盛新凤老师的雅俗共赏之美的“和美语文”……孙双金老师总结的16字好课标准“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王崧舟坚信“人品、师品、学品、文品、课品”的统一是事业成功的基石,闫学老师认为语文就是人“道”……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足迹。
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
整本书中让我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的就是“长辫子”老师郭学萍。
她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了新课标75首古诗,她用童话把学生变成自己的小“粉丝”,她像“炖老母鸡一样”教会学生写作文,她是那个快快乐乐的“童诗”推广人……郭学萍很擅长捕捉和感受生活的诗意。
山脚边一株不期而遇的菊花,已经足以让她展开想象,吟咏出意境悠远的诗句:郭学萍承认自己是个诗意的人:“我在家里,在生活中都很诗意。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1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通过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观点和解读等几个板块,给我们展示了一位位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名师形象。
于永正: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
孙双金: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字能开出情智之花,一个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
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
王崧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赵景瑞:语文为何又被称为母语呢?为何是基础的基石出、发展的基础呢?根本原因是语文的用途太广泛了,生活中须臾离不开听说读写,听说读写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将来生活的一部分。
闫学:语文承载人类文化和生活经验,面对正处在童年阶段的孩子,教师应该以快乐、自由来填充语文课堂。
由此,感悟童年、抒写童年应成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童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春亚: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一门课。
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盛新凤:我一直在憧憬这样一种诗化的'语文境界:师生或吟或诵,或争或辩;或浅吟低唱,如痴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红耳赤,尽性、尽情,痛快淋漓。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这本书通过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观点和解读等几个板块,给我们展示了一位位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名师形象。
于永正: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
孙双金: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字能开出情智之花,一个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
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
王崧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赵景瑞:语文为何又被称为母语呢?为何是基础的基石出、发展的基础呢?根本原因是语文的用途太广泛了,生活中须臾离不开听说读写,听说读写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将来生活的一部分。
闫学:语文承载人类文化和生活经验,面对正处在童年阶段的孩子,教师应该以快乐、自由来填充语文课堂。
由此,感悟童年、抒写童年应成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童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春亚: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一门课。
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盛新凤:我一直在憧憬这样一种诗化的语文境界:师生或吟或诵,或争或辩;或浅吟低唱,如痴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红耳赤,尽性、尽情,痛快淋漓。
这样的语文课,可谓“过瘾”也!周益民: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多彩的梦而存在的。
在这儿,荷花会与“我"共舞,小蝌蚪在着急地寻找着妈妈,多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多少个方块字连缀在一起,仿佛起了魔力,让人产生奇思妙想。
最新-《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 精品

《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目录第一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第二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第三篇: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第四篇:学习名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实施方案第五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正文第一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今天,又拿起了《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这是我上学期买的书了。
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
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
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
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
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性习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一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
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
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
三要爱读书,爱写作。
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
看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
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
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
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
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
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有感《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一书,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作品。
作者以自己多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验为基础,结合理论和实践,对于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一书中,作者通过分析和研究了优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总结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技巧。
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情感认同,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深有体会: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和情感认同,是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情感,那么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主动探索和思考。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首先,我注重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活跃的语文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我会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此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帮助和学习,激发彼此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的潜力。
其次,我注重将课堂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会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和材料,如家庭、友情、校园生活等,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找到共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此外,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让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我注重给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资源。
在课堂上,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为学生展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
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
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
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他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
让需完善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
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表现之一。
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里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而他的《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对我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老师更是受益菲浅。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的标准问题。
他把把好看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小脸发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小嘴常开是指学生在学校过程中要充分表达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所叹。
而他的课堂教学艺术确实非同一般:引导不着痕迹,轻松但不失深邃,上课如领学生登山,把自己巧妙“藏”起来更让我由衷的崇拜。
语文要学习两方面的本领: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
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赵景瑞老师做得就很巧妙。
如赵老师在作文课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小朋友到菜市场买菜,卖菜的阿姨错把两角钱当作一角钱找给了他。
归途中他才发现多了一角钱……讲到这里不讲了,问学生:“假如是你发现多找了一角钱,你会怎样做?会有什么行动?请写出来。
”学生进入角色后,亮出了许多有差别的行为,反映了不同的认识水平,从中评出最佳做法,让这位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充当卖菜的阿姨,全班观察他的表演,然后写出一个小片断。
将真知化为行动,又化为作文,知行合一,人文一致,一举两得。
在我看来,他们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时时刻刻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怎样才能怎样。
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成了交心的朋友。
看来作为年轻老师的我,真要多向这些名师学习啊!平时要多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摸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创设恰当的情景来让生多读,在读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并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之路很漫长,但我相信只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能够走出困惑,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