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应变检测报告
低应变检测

8.2 对测量用仪器的安装要求以及检测
8.2.1 实心桩的激振点宜选择在桩头中心部位, 传感器应粘贴在距桩中心约2/3R处。敲击产生 的应力波除向下传播外,也沿径向周边传播, 从周边反射回来的波与圆心外散的波会发生迭 加。理论与实践表明,2/3R处波的干扰最小。 空心桩的激振点及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选择在壁 厚1/2处且应在同一水平面上,与桩中心连线形 成的夹角宜为90°。将加速度计粘贴在磨平过 的桩顶表面,粘巾处可用大膏、黄油、橡皮泥 作为耦合介质。
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只出现 单一谐振峰,无桩底谐振峰。
9.4 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生异常现场时的处理方法
在检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波形时,应在现场及时研
究,排除影响测试的不良因素后再重复测度。重复测
试的波形与原波形应具有相似性。
9.5在检测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处理方法
9.5.1 正在检测过程因外界干扰和其它不可预见的事故 时,应关机停止检测。若发生干扰影响测试结果,则
基桩检测
一.低应变法检测
1 目的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 术规范》JGJ 106-2003、J256-2003对低应 变工程检测做必要的细化和补充。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为了确保现场低应变动力检测的正常 进行,取得正确可靠的检测数据,使低 尖变动力检测工作规范、有序,特制定 基桩低应变检测作业指导书。
检测系统框图
7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检测仪器应具有防尘、防潮性能,并应 在-10~50℃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在现 场检测时,对仪器屏幕应采取防晒措施。 当仪器长期不用时,应按要求定期通电。
8 检测步骤 8.1 检测前后,对被测样品和检测仪器的检查项目 8.1.1 检测前,应进行现场调查,桩头应凿去浮浆,露
桩基小应变检测报告

桩基小应变检测报告低应变检测法是建立在一维波动理论根底之上,在数学上模拟桩的一维应力波传播,计算反射、投射和博得叠加,根据波形的异常推断桩的完整性。
在桩质量检测过程中,把桩做如下鉴定:1)视桩为一维弹性直杆;2)假定桩为均匀材质构成,且截面积在受力时保持平面;3)忽略了桩的内外阻力表面摩擦力的影响,桩周土对桩的约束和支承作用,集中由桩底的一个弹簧替代。
当桩顶受到一定的冲击力作用,会产生一弹性脉冲波,经桩身向下传播,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二定律,得到一维波动方程。
低应变检测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1)现场测试准备。
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在检测前务必注意以下几点:a.桩头处理严格符合铁路基桩检测技术规程;b.搜集必要的地质资料;C.传感器安装点需充分打磨平整。
2)传感器的选用安装。
在对基桩开展低应变反射波法测试时选用高灵敏度加速度传感器检测。
检测时,在将浮点工程动测仪、计算机、传感器和电源按要求连接好后,把传感器用粘贴剂粘在检测桩桩顶轴心平面处,传感器应尽可能平行于桩身轴线,位置一般在钢筋笼之内远离力棒的敲击点,传感器与桩头一定要粘贴牢固,因为不同的粘结方式对实测波形影响很大,安装不牢会使波形失真,给波形分析带来困难甚至造成误判,所以传感器与桩头应绝缘、密贴,不得有气泡。
根据实测经验认为,在桩头平整的条件下,采用橡皮泥安装传感器可获得理想的桩身完整性实测曲线。
3)激振方式的选择。
在实际检测中,要根据不同条件,采用不同的激振方式,合理调整激振,能量要适中,以取得满意的测试效果,敲击时要垂直于桩顶,防止连击。
检测结果及分析检测结果的分析也是检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检测人员要求很高。
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现场经验。
分析时一些方面需特别注意:1)当基桩在施工过程中浅部有特别明显的“大头”现象时,其波的传播即不满足该行波理论,或波在界面处能量反射太过强烈,致使透射能量衰弱,或该处形成了“面波”反射,即曲线不能真实的反映基桩的下部情况,需要对大头开展凿挖后重新检测;2)要特别留意扩径的奇数次反射与入射波反相位,偶数次反射与入射波同相位的特征,以免造成误判——将扩径的偶数次反射当作缺陷判定;3)要注意低应变检测结果的多解性,注意与施工情况、地层情况等结合开展判定。
基桩低应变检测报告

基桩低应变检测报告一、项目背景:基桩是指在地下土层中,为了增加地基承载能力,而通过打入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或木材桩等。
基桩作为地基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下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基桩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二、检测目的:本次基桩低应变检测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基桩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以及基桩的承载性能,为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依据。
三、检测方法:本次低应变检测采用的是激光位移传感器进行测量,通过记录不同荷载作用下基桩的竖向位移,进而计算基桩的应变情况。
具体的检测步骤如下:1.在被检测的基桩上选择适当的测点,每个测点进行三次测量;2.使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对测点的竖向位移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3.根据测得的位移数据计算出相应的应变情况。
四、检测结果:经过对多个基桩进行低应变检测,得到了以下的检测结果:1.测定不同荷载作用下基桩的竖向位移,并计算得到相应的基桩应变;2.综合分析各个测点的位移和应变数据,评估基桩的受力情况;3.比较不同基桩之间的位移和应变数据,评估基桩的稳定性。
五、结论:根据本次低应变检测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基桩在受到不同荷载作用下出现位移,但位移值较小且接近线性关系,说明基桩具有较好的强度和承载能力;2.基桩在受到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值较小,说明基桩的变形能力较低,具有较好的刚性;3.各个测点的位移和应变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基桩的受力情况均匀,不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沉陷或倾斜现象;4.不同基桩之间的位移和应变数据变化不大,说明基桩的稳定性较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六、建议:根据本次低应变检测的结果和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对于基桩的设计和施工,继续保持较高的质量标准,以确保基桩的强度和承载能力;3.对于基桩的检测和监测,应加强日常的巡视和维护,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4.对于未来的类似工程,可以参考本次检测的经验和结果,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低应变检测报告模板

低应变检测报告模板
一、检测对象
检测对象:xxx产品
二、检测标准
检测标准:GB/T xxx-xxxx
三、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xxxx设备
四、检测过程
1.样品制备:根据GB/T xxx-xxxx标准对样品进行制备。
2.样品安装:将样品安装在检测设备上。
3.检测条件设置:xxx参数为xxx,确保检测条件符合标准要求。
4.检测数据记录:检测设备自动记录检测数据。
5.检测结束:检测设备自动停止检测。
五、检测结果
序号应变负载
1 xx xx
2 xx xx
3 xx xx
六、分析结果
根据GB/T xxx-xxxx标准,本次检测结果符合要求,达到了标准的检测要求。
七、结论
本次低应变检测结果符合GB/T xxx-xxxx标准要求,样品合格。
八、附注
1.检测人员:xxx
2.检测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低应变检测报告(灌注桩、管桩)

报告编号:第I页共10页受控编号: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工程名称:检测代码及项目:检测单位名称扌报告编号:委托单位:建设单位:第2页共10页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声明1、本报告无检验检测报告专用章及其骑缝章无效;2、本报告无检测、审核、批准人签名无效;3、本报告涂改、增删无效;4、报告复印页数不全、未加盖检验检测报告专用章无效;5、对本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检测单位提出检测单位资质证书编号:检测单位地址:邮政编码:电话:目录1工程概况42检测概述53检测结果与分析判定64结论7附表1基桩低应变法检测结果汇总表8 附图1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实测信号曲线9 附图2抽检桩平面位置示意图10附图3现场检测影像资料10附件1工程质量现场检测见证确认表1工程概况工程概况见表1。
表1工程概况表2检测概述2.1检测目的及方法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桩身缺陷的程度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
2.2检测依据1设计图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相关施工记录;2相关方确认的检测方案;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2.3检测仪器设备所用仪器设备均在检定/校准有效期内,仪器设备如表2.1所示。
表2.1仪器仪表一览表2.4检测原理低应变法是采用低能量瞬态或稳态激振方式在桩顶激振,实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或速度导纳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或频域分析,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在桩身顶部进行竖向激振,弹性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的界面(如桩底、断桩和严重离析、夹层等部位)和桩身截面积变化(如缩径或扩径)部位,将产生反射波。
采用低应变仪将反射波经接收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自动记录存储反射波形,再进行计算和分析,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以判断桩身完整性和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
2.5抽检数量2.5.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第3.3.3条: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其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基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2除符合本条上述规定外,每个柱下承台检测桩数不应少于1根;3当施工质量有疑问或局部地基条件出现异常的桩数较多,或为了全面了解整个工程基桩的桩身完整性情况时,宜增加检测数量。
小应变检测[最新]
![小应变检测[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7eaabdc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f.png)
低应变法(小应变法)一、基本要求与内容(1)施工后,宜先进行工程桩完整性检测后进行承载力检测。
当基础埋深较大时,桩身完整性检测应在基坑开挖至基底标高后进行。
桩身完整性抽样检测,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检测方法应采用低应变法。
低应变法试验应由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单位承担。
(2)当采用低应变法抽检桩身完整性所发现的Ⅲ、Ⅳ类桩之和大于抽检桩数的20%时,宜采用低应变法在未检桩中继续扩大抽检。
(3)抽检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2)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
3)当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施工工艺不同的桩数量较多,或为了全面了解整个工程基桩的桩身完整性情况时,应适量增加抽检数量。
(4)当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时,受检桩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70%,且不小于15MPa。
(5)低应变法的有效检测桩长范围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6)桩身完整性类别应按低应变法桩身完整性类别判定表判定。
低应变法桩身完整性类别判定表二、核查办法(1)核查试验是否由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单位承担。
(2)核查检测报告内容是否符合规定。
(3)核查检测报告是否附有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实测信号曲线。
(4)核查检测报告有无桩身波速取值、桩身完整性描述、缺陷位置及桩身完整性类别、无时域信号时段所对应的桩身长度标尺、指数或线性放大的范围及倍数或幅频信号曲线分析的频率范围、桩底或桩身缺陷对应的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等基本信息。
三、核定原则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本项目核定为“不符合要求”。
(1)出具检测报告的单位无相应检测资质。
(2)应采用低应变法检测的单位工程无相应检测报告或检测数量不足。
(3)评价结果桩身完整性类别为Ⅳ类的桩,又未采取补强措施。
桩基完整性(低应变试验)试验方法

1 桩基完整性(低应变试验)1.1一般规定:(1)低应变反射波法适用围为:混凝土灌注桩、混凝土预制桩、预应力管桩及CFG 桩。
(2)对桩身截面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灌注桩,应采用其他方法辅助验证低应变法检测的有效性。
(3)受检桩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70%,且不应低于15MPa 。
1.2检测原理:低应变法目前国普遍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为狭义低应变法,其通过采用瞬态冲击的方式(瞬态激振),实测桩顶加速度或速度响应曲线,以一维线弹性杆件模型为依据,采用一维波动理论分析判定基桩的桩身完整性。
因此基桩必须符合一维波动理论要求,满足平截面假定和一维线弹性杆件模型要求,一般要求其桩长远大于直径即长径比大于5或瞬态激励有效高频分量的波长与桩的横向尺寸之比大于5。
1.3检测方法及工艺要求(1)检测前的准备工作a 受检基桩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70%,或期龄不少于14天时方可报检。
b 施工单位填写报检表,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至少提前2天提交给现场检测人员。
c 施工单位向检测单位提供基桩工程相关参数和资料。
d 检测前,施工单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①剔除桩头,使桩顶标高为设计的桩顶标高。
②要求受检桩桩顶的混凝土质量、截面尺寸应与桩身设计条件基本相同。
③灌注桩要凿去桩顶浮浆或松散破损部分,并露出坚硬的混凝土表面。
④桩顶表面平整干净且无积水。
⑤实心桩的第三方位置打磨出直径约10cm 的平面,平面保证水平,不要带斜坡;在距桩第三方2/3半径处,对称布置打磨2~4处(具体见图1),直径约为6cm 的平面,打磨面应平顺光洁密实图2 不同桩径对应打磨点数及位置示意图0.8m<D≤1.25m D≤0.8m图2 不同桩径对应打磨点数及位置示意图⑥当桩头与垫层相连时,相当于桩头处存在很大的截面阻抗变化,会对测试信号产生影响。
因此,测试前应将桩头侧面与断层断开。
⑦准备黄油1~2包,作为测试耦合剂用。
⑧在基坑检测,应提前将基坑水抽干,并搭设好梯子,便于上下。
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检测报告

桩基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报告工程名称:某某桩测试委托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检测方法: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地点:西南交大峨眉校区检测人:叶葵葵(20097117)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2011 年4 月6 日目录一、工程概况 (2)二、检测依据 (2)三、检测任务 (2)四、仪器设备 (2)五、检测方法及原理 (2)六、现场检测 (3)七、检测资料整理 (3)八、检测结果 (4)一、工程概况1.1 工程简介1.2 基桩设计参数根据场地条件和工程要求。
有关桩的主要设计参数如下:检测总桩数:6根,桩径:500mm有效桩长:25m(6根),桩体混凝土强度:C20。
二、检测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T 93—95)。
三、检测任务测试和评价6根受检基桩的桩身完整性。
四、仪器设备1)动测仪1台2)加速度传感器1个3)手锤1个五、检测方法及原理本次基桩桩身完整性检测采用反射波法。
反射波法的基本检测原理如图1所示。
采用手锤在桩顶竖向激振,激发产生弹性波动,波动沿桩体向下传播,遇到桩体材料波阻抗发生变化(如桩底、断桩、和严重离析等)或桩身截面发生变化(如缩径或扩径)时产生反射波,根据反射波与桩头激发波之间的相位变化,即可以判断波阻抗界面的性质,再根据反射波的走时确定波阻抗变化界面的位置,从而了解桩身完整性的情况。
波阻抗界面的反射系数定义为:R = (Z 2 – Z 1 ) / (Z 2 + Z 1 )其中Z 1 = ρ1·V 1·A 1为界面以上桩身材料的波阻抗,Z 2 =ρ2·V 2·A 2为界面以下桩身材料的波阻抗,ρ1、ρ2分别为波阻抗界面上、下桩身材料的密度,V 1 、V 2分别为波阻抗界面上、下桩身材料的纵波波速,A 1 、A 2分别为波阻抗界面上、下的桩身界面面积。
波阻抗变化与波形的关系图2所示。
波阻抗界面位置L 由下式计算:L = V 1⋅t / 2六、现场检测检测时,首先凿去桩顶的浮浆、修平桩头,用黄油(口香糖)将加速度传感器牢固地耦合在桩顶上,然后再用手锤竖向冲击桩顶,在桩体内激发出弹性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报告
编号: 2010-047
工程名称:某某工程
工程地点:深圳市大工业区兰景北路
委托单位:某某公司
检测日期:2010年12月13日
123456789
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某某工程
低应变动力检测报告
编号:2010-047
重要提示:1、报告未盖基桩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无检测、编写、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3、未注册上岗证书或上岗证书超过有效期的报告无效。
4、报告发生改动、换页或剪贴后无效。
5、未经检测单位同意,报告不得部分复制。
6、如对检测报告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
向本检测单位书面提出,逾期视为认可检测结果。
目录
封面------------------------------------------------------第 1 页重要提示------------------------------------------------------第 2 页目录------------------------------------------------------第 3 页
1﹑前言-------------------------------------------------------第4 页2﹑工程地质概况-------------------------------------------第5 页3﹑受检桩的施工概况-------------------------------------第5 页4﹑检测原理﹑方法﹑标准及仪器设备----------------第5 页5﹑检测结果-------------------------------------------------第6 页6﹑检测结论-------------------------------------------------第9 页7﹑附图表----------------------------------------------------第9页(1)检测许可证-------------------------------------- 1张(2)受检桩桩位平面示意图------------------------- 1张(3)受检桩低应变动力检测曲线图---------------- 4张
1﹑前言
受某某公司委托,123456789于2010年12月13日对某某工程44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了低应变动力检测,工程概况见表1。
工程概况表表1
2﹑工程地质概况
某某工程工程地质概况,参见表2。
地质概况表表2
3﹑受检桩的施工概况
根据施工单位2010年12月提供的设计及施工资料,该工程基桩采用桩径为0.5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
4﹑检测原理、方法、标准及仪器设备
4.1检测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桩顶用激振装置产生应力波,该应力波沿桩身传播过程中,在桩身不连续界面(如蜂窝、离析、缩颈、夹泥、裂逢、接逢等)和桩底面将分别产生反射波,其反射波由安装在桩顶面的接收传感器接收,并由检测仪存贮。
分析各反射波的到达时间、波幅和波形特征,以判断桩的完整性。
4.2检测标准
本次低应变动力检测按照深圳市标准《建筑基桩检测规程》(SJG 09-2007)的有关规定进行。
4.3检测仪器设备
低应变动力检测采用武汉岩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RS-1616K(S)基桩动测仪。
检测设备及检测过程见图1。
图1 检测设备及检测过程示意图
5、检测结果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规程》(SJG 09-2007),将桩身完整性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类别。
各类别含义参见下表3。
基桩完整性分类表表3
对某某工程的44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了低应变动力检测。
根据现场情况和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综合判断,得到低应变动力检测完整性结果表(表4)和低应变动力检测曲线图(见附图)。
某某工程低应变动力检测完整性结果表
表4
6、检测结论
对某某工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低应变动力检测,其结论如下:(1)受检桩中40 根桩为Ⅰ类桩,占检测桩总数90.9 %;(2)受检桩中 4 根桩为II类桩,占检测桩总数9.1 %。
123456789
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7﹑附图表
(1)检测许可证1张;
(2)受检桩桩位平面示意图1张;
(3)受检桩低应变动力检测曲线图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