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名词释义(3)
名词解释【中国古建筑重点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中国古建筑重点名词解释大全】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它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从唐到清斗拱的装饰性越来越强,排列由疏到密由大到小。
斗拱是礼制的重要体现,等级森严,同时也是建筑尺度的标准。
-.2干阑式建筑: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为了避免贴地潮湿,使楼面通风,防避虫兽侵害,防洪排涝,随形就势等原因.形成了一种上下两层的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
-3鱼沼飞梁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
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鱼,故名鱼沼。
沼上架有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曰“飞梁”。
沼中还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桥边缀勾栏。
是我国少有的一种十字桥梁形式。
-4阙;是中国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一种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两阙中间没有建筑物相连,之间空缺,故称“阙”。
大体是由最初的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建筑,逐渐演变为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
-5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用来标明地名的。
6瓦当:是指屋顶筒瓦最下面一块垂下来的部分,有圆形和半圆形,它对建筑起到防护作用,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
7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8经幢:经幢是在八角形的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始见于唐,至辽宋颇为发展,元以后又少见,一般有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一简述传统木构架结构建筑特征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3色彩的运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其中涌现了许多独特的名词。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建筑史的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1. 四合院(Siheyuan):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指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中空建筑群。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正房、厢房、配房和院落,并以院落为核心。
四合院追求内敛、简约的设计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风貌。
2. 木结构(Mujiegou):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和丝绳索系等传统技艺,兼具牢固性和美观性。
木结构建筑主要体现在宫殿、寺庙、桥梁等重要建筑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技艺。
3. 垂花门(Chuihua Gate):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常见的门型,多用于连接各个院落或建筑物之间。
其特点是门顶呈弧形,上挑下垂,内外檐都悬挂有彩画或雕刻的花鸟图案。
垂花门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和装饰性,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4. 斗拱(Dou Gong):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屋檐和屋顶。
其特点是由相互咬合的木构件组成,形成稳定的支撑框架。
斗拱的设计考究了力学原理和美学效果,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5. 黛瓦(Daiwa):黛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瓦片,以其青绿色的颜色而得名。
黛瓦富有光泽,耐久性强,并能有效防水防火。
黛瓦常用于屋顶覆盖和檐口装饰,赋予建筑以独特的色彩和特殊的气质。
6. 仿木结构(Fangmu Jiegou):仿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施工技法,用砖代替木材来构建木结构的效果。
仿木结构能够弥补木结构可能出现的腐朽和虫蛀等问题,同时保持了木结构的美观和传统风格。
7. 衔接(Xianjie):衔接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技法,用于连接不同构件或部分。
衔接承担着增加稳定性、传递力量和美化外观等功能。
中国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名词解释营造法式类: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指上下皆有枭混的台基,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2.叠涩:古建中利用砖、石层层向外出挑的做法,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3.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4.踏跺:呈阶级形的踏步,高宽比一般为1:2,特殊情况下可1:1。
5.垂带石:在踏跺两旁并隨踏跺的方向倾斜而下的副子,其尺寸同阶条石,与明间两侧檐柱中线对齐。
6.象眼:位于台阶两侧的三角形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凹的形式,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7.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8.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9.慢道:长坡道。
《营》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
10.撵道/御路:坡度较平缓的一种慢道,用以行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后主要起装饰作用,在其上雕刻云龙水浪。
11.阑杆/勾阑:即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12.望柱:在栏杆中位于阑版尽端,起分隔作用的高立柱,上多有柱头雕刻。
13.寻杖:在栏杆中的长条形扶手。
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后被望柱分为若干段,位于位于望柱之间。
14.阑版:在栏杆中位于望柱之间,起装饰作用的面板,多有雕刻。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15.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6.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17.抱鼓石: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
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多刻去纹。
18.坐槛:园林建筑中的石栏杆,形体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古代建筑:指中国古代时期所建立的建筑物,包括宫殿、神庙、城墙、寺庙、园林等。
2. 木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木材构造,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
木结构建筑物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轻巧、灵活、透气性好的特点。
3. 石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石材构造,如中国的城墙、古代寺庙等。
石结构建筑物通常具有耐久、坚固的特点。
4. 青砖黄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其中青砖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砖瓦,颜色呈青灰色;黄瓦指用黄土制成的瓦片,颜色呈黄色。
5. 斗拱: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拱形结构,由一组石块或木片构成,形状呈斗或V形。
斗拱常用于建筑物的门户、门洞等处,具有美观、坚固的特点。
6. 筒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瓦片,形状呈筒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屋面覆盖。
筒瓦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防水、隔热、密封等功能。
7. 石槽木构: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就是利用尺寸吻合的槽和凸榫连接木构件,而木构件与石构件的接触面上滴有树脂。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8. 斗拱砖券: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装饰性砖石构件,呈斗形或拱形,常用于门窗的上方或屋檐下。
斗拱砖券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立面装饰,具有美观、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9. 园林: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建筑物、植物、水景等元素的园艺景观。
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0. 南方水乡建筑:指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水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水泥墙体,屋顶多用瓦片覆盖。
南方水乡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而闻名,如苏州园林、杭州湾的民居等。
11. 北方民居:指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村民居建筑。
北方民居常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形式严谨,屋顶多采用筒瓦覆盖,具有抗寒、保暖的特点。
12. 角楼:指中国古代城墙或寺庙建筑物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建筑物的角落,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中国古建筑名词释义

中国古建筑名词释义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中国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悠久而独特,涉及许多特殊的建筑名词。
本文将为您解释中国建筑中常见的名词,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建筑的文化和历史。
一、斗拱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建筑技术和结构形式。
它是由石材或木材构成的拱形结构,用于支撑大型建筑物的屋顶。
斗拱的特点是灵活、坚固,并能够抵抗地震和风灾。
二、飞檐飞檐是指建筑物屋檐的外延部分,通常用于保护建筑物周围的墙壁免受雨水和阳光的侵蚀。
飞檐具有独特的形状和造型,常常以动植物的形象作为装饰。
三、重檐重檐是指建筑物屋顶的叠加形式。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重檐通常用于宫殿、寺庙和重要建筑物,具有气势恢宏的视觉效果。
重檐的屋顶结构既能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又能增添建筑物的美感。
四、硬山顶硬山顶是指建筑物屋顶的一种独特形式。
它由石材、砖瓦等硬质材料构成,具有优良的隔热、防水和耐久性能。
硬山顶通常用于古代寺庙、宫殿和重要建筑物,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细工艺和独特美学。
五、风水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建筑有关的重要概念,强调利用自然环境改善人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风水理论认为建筑的方位、布局和设计会对人们的运气和命运产生影响。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风水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中。
六、红墙黄瓦红墙黄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象,代表了中国建筑的特色与风格。
红墙是指用红色砖石所建成的墙体,常用于宫殿、寺庙和重要建筑物;黄瓦则是指用黄色瓦片所铺设的屋顶,富有古典美感。
七、对联对联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国文人雅士的才华与情怀。
对联通常由上下两行文字构成,用于装饰建筑物的门楣或柱子。
对联的内容常常是诗词、名言或寓意深远的文字,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八、太和殿太和殿是中国古代宫殿中最重要、最庄严的大殿之一,常见于明、清两代的皇家建筑。
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和会议的场所,也是展示皇权和威严的象征。
九、回廊回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特指围绕庭院或建筑物外部的有廊柱的走廊。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建筑的世界里,有许多特殊的名词,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1. 亭台楼阁: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构造形式。
亭是一种供人休憩的小型建筑,通常建在园林、公园等景观的中心位置;台是一种以基座为主体的建筑,常见于庭院和神庙中;楼是多层建筑,有丰富的功能,如居住、办公、观赏等;阁是一种多层建筑,通常用于存放文物或展览。
2. 宫殿:宫殿是古代帝王的居住地,也是朝廷政务的中心。
宫殿通常由前殿、中殿、后殿等组成,每个殿内有不同的功能。
宫殿建筑注重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往往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严。
3. 寺庙:寺庙是宗教信仰场所,供奉神佛。
寺庙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组成。
寺庙建筑注重精神上的净化和人与自然的融合,往往采用宏伟壮丽的建筑形式。
4. 园林: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是人们修建和营造的艺术景区。
园林常见的构件有假山、池塘、廊桥、亭台等。
园林注重营造一种自然、和谐、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5. 古塔:古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高耸建筑,通常有四面或多面的塔刹。
古塔作为一种宗教建筑,常用于收藏经典书籍或保存舍利。
古塔建筑形式独特,充满着神秘和宁静的氛围。
6. 民居:民居是古代普通人居住的建筑。
中国的民居有着丰富多样的类型,如四合院、土楼、吊脚楼等。
民居注重舒适和实用,体现了中国人的居住哲学和生活方式。
7. 廊桥:廊桥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人行通道,常见于园林景区和古村落。
廊桥建筑形式多样,有石拱桥、木板桥等。
廊桥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能为人们提供赏景的场所。
8. 抱厦:抱厦是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构造形式。
它由支撑柱和房梁组成,形状类似于人抱着的姿势,因此得名。
抱厦常见于古代宫殿和寺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建筑技术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名词释义(3)
中国建筑名词释义(3)
1殿顶
宫殿、房舍的顶部,是整座建筑物暴露最多、最为醒目的地方,也是等级观念最强之处。
清朝把《工套龇ㄔ蚶?分泄娑ǖ?7种房屋规格,纳入《大清会典》,作为法律等级制度固定下来。
本节择有典型意义的几种殿顶介绍于后:
重檐庑殿顶
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参见图1)。
重檐歇山顶
歇山顶亦叫九脊殿。
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
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
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
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
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
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均为此种形式。
单檐庑殿顶
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
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参见图2)。
单檐歇山顶
其外形一如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
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等(参见图3)。
悬山顶
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五脊二坡。
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
此种殿顶,用处不少,如神橱、神库中的房屋等(参见图4)。
硬山顶
硬山顶亦是五脊二坡的殿顶,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宫墙中两庑殿房以此顶为多(参见图5)。
攒尖顶
攒尖顶有多种形式,且易辨认。
无论什么形式,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
攒尖顶有四角、六角和圆形之分。
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
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参见图6~9)。
顶
顶亦分多角,但垂脊上端有横脊,横脊的数目与角数相同。
各条横脊首尾相连,故亦称圈脊,如故宫御花园及太庙中的井亭即是六角?顶(参见图10)。
卷棚顶
卷棚顶的最明显的标志是没有外露的主脊,两坡出水的瓦陇一脉相通。
左右两山墙可有悬山和硬山的不同。
此种建筑,园林中居多。
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参见图11)。
官式殿顶,多以上述形式为基础,然后派生或融合出其他形式。
2吻兽
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封建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
《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
用有”避火”之意。
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
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
①大吻(正脊吻)
大吻,即殿宇顶上正脊两端的吻兽,一般是龙头形,张大口衔住脊端,故又称吞脊兽。
目前我国最大的吞脊兽,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
太和殿的大吻,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宫殿正脊吻的典型作品。
②垂脊吻
殿宇顶上除正脊外,还有垂脊。
垂脊上的吻兽名称较多,除叫垂脊吻外,还叫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等。
檐角最前面的一个叫”骑凤仙人”,也叫”仙人骑鸡”。
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块瓦件。
在未形成”仙人骑鸡”这一造型之前,是用一个大长钉来固定的。
从”仙人骑鸡”向后上方排列着若干小兽,均称垂脊兽,随着殿宇等级的不同而数目不一。
最高等级的殿宇,如太和殿,垂脊兽的数目最多,有11个。
殿宇降级,垂脊兽的数目也随之减少。
如乾清宫9个,坤宁宫7个,东西六宫的殿顶上大部是5个。
每个垂脊兽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含意。
它们从前面向后上方依次排列的顺序是:
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有鳞有须有爪,能兴云作雨,在封建社会被看作是皇帝的象征。
凤: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
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狮: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
天马:意为神马。
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
海马:亦叫落龙子,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
天马和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
狻猊:古代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押鱼:海中异兽,亦可兴云作雨。
獬豸:传说中能辨别是非曲直的一种独角猛兽。
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
斗牛:亦叫蚪牛,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即虬、螭之类。
虬有独角,螭无角。
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压尾兽。
垂脊兽的递减从后面的”行什”开始,最前面”龙”较稳定,不易被减掉。
殿顶上瓦件的种类、尺寸、颜色、质料等,亦是区别殿宇等级的明显标志。
3;彩绘
彩绘是我国古典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
檩枋部位名称
枋心:檩枋中心,可随檩枋本身的长短而增减,但其长度以不影响谐调感为宜。
找头:是指檩端至枋心的中间部位,由找头本身、皮条线、盒子、箍头等部分组成。
如檩枋较长,找头部分可延长,皮条线沿边用双线,加箍头、盒子等。
箍头:是檩枋尽端处的彩绘线。
盒子:是找头部分的一段小空间。
皮条线:是五大线之一,亦是组成找头的一个部分。
种类和等级
①和玺彩绘
和玺彩绘是彩绘等级中的最高级,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
梁枋上的各个部位是用”?”线条分开。
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
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
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
和玺彩绘分为数级,重点有:
金龙和玺:整组图案用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
枋心是二龙戏珠,找头中青地画升龙
(龙头向上),绿地画降龙(头向下)。
盒子中画坐龙。
如果找头较长,可画双龙。
除龙之外,再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
龙凤和玺:其级别低于金龙和玺,枋心、找头、盒子等主要部位由龙凤二种图案组成。
一般是青地画龙,绿地画凤。
图案中亦有双龙或双凤。
龙凤和玺中有”龙凤呈祥”、”双凤昭富”等名称。
龙草和玺:其级别低于龙凤和玺,主要由龙和大草构图组成。
绿地画龙,红地画草。
大草图案配以吉祥草”,简称”轱辘草”。
②旋子彩绘
在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绘,在构图上有明显区别,但也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做得很华贵或很素雅。
这种彩绘用途广,一般官衙、庙宇、牌楼和园林中都采用。
旋花:是构成旋子彩绘的主要图案,在找头内用旋涡状的几何图形构成一组圆形的花纹图案。
旋眼:旋花的中心。
旋瓣:旋子花圈由三层组成,最外一层为一路瓣,依次是二路和三路瓣,一般找头内,由一个整圆的旋子图案和二个半圆旋子组成一个单元图案,俗称:”一整两破”。
头部位经常出现的图案:找头部位大于”一整两破”的面积时采用”一整两破加金道冠”和”一整两破加两道”等形式。
找头部位小于”一整两破”单元图案时,采用”喜相逢”即整旋花与半旋花,公用一路瓣。
”勾丝咬”,即只用一路瓣组成图案。
”四分之一旋子”,即只用两个半旋花的一半。
旋子彩绘中的等级:
金琢墨石碾玉:这种是旋子彩绘中的最高级,各大线及各路瓣都沥粉贴金,相当华贵。
烟琢墨石碾玉:是次一级旋子彩绘,图案中”五大线”贴金,各路瓣用墨线。
旋子彩绘中的等级,基本上以用金量的多少为依据。
其等级依次为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
③苏式彩绘
苏式彩绘是另一种风格的彩绘,多用于园林和住宅。
最近修饰复古的琉璃厂街道的铺面,多用这种彩绘。
苏式彩绘除了有生动活泼的图案外,”包袱”内还有人物、故事、山水等。
颐和园中的长廊,可以说是苏式彩绘的展览画廊。
典型的苏式彩绘是将檩枋联在一起,画成半圆形的”包袱”,内层”烟云”,外层”托子”。
金琢墨苏画:这是苏式彩绘中最华丽的一种,用金量大,包袱内的画面很精致。
金线苏画:这是一种常用的苏式彩绘,主要线条用贴金法。
其他还有海漫苏画等。
这些苏画内均无大型包袱,花型、图案等也较简单。
④其他
古典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部位很多,凡外露部位的木结构,大都有彩绘装饰。
于是形成了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彩绘,如斗拱、天花、角梁、金瓶、椽头等。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