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合集下载

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豫发〔2015〕13 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豫政〔2015〕2 号),推进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与发展,提升平台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平台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等。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依托省内某一行业或领域内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机构、高校或企业组建的研发中心,其任务是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发和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重点实验室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结合应用开发研究,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实验研究体系,是全省开展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指具有较高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围绕我省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提供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的创新型实体机构。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指具备一定场地、设施、专业服务人员等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以开展科技金融结合为核心业务的服务载体,主要分为综合平台和专业平台两类,以开展科技金融信息服务为主。

国际联合实验室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平台,是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国际科技人才和开展国际科技交流的窗口,是依托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建立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对本领域或本地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

第三条平台建设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凝聚创新资源,根据我省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河南省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河南省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河南省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作者:陈玉香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5年第4期陈玉香(新乡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摘要院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当前产学研合作现状的实例分析,指出当前存在问题,并从创新人才培养、立足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扶持等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以利于产学研合作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院产学研合作现状对策2006 年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1]。

在这一政策指引下,全国各的产学研合作开展的如火如荼。

据不完全统计,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有86 个,遍布全国20 多个省、市、自治区。

在这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内,批准发明专利1185 项,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306 项,在孵企业总收入499.98 亿元,累计有15 家企业上市[2]。

河南省的产学研合作也日渐活跃。

1 河南省产尧学尧研的合作现状1.1 河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2012 年度河南省协同创新项目13 项,汇集17 所高校,20家科研机构,25 家大中型企业和6 个省辖市政府,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化工、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3 年上半年17 个单位62 个项目达成产学研合作。

2014 年河南省116 项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集中签约,涉及95 家企业,拟投资5.9 亿元。

1.2 企业合作单位从名牌高校向省内高校转移。

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会议提供的2001 年资料显示:河南省企业产学研联合以与名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为突破口,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中科院等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正式签署了一大批合作协议。

近年来,随着高校对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视,省内高校也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涌现。

刍议“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刍议“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刍议“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作者:孔艳丽杨宗霄姚霞陈敬云胡鑫铭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年第10期【摘要】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用”,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新命题,是企业社会服务意识的再升级,是全方位开展创新服务的新使命。

论文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系列建议,以求建立有效的产、学、研融合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to "government,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s a new proposi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re-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awareness of social service, and a new mission to carry out all-round innovative services. Taking Jiyuan industrial city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ountry's first whole-region industrial city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so a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tegration platform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and serv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關键词】“政产学研用”;济源示范区;协同创新【Keywords】"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Jiyuan demonstration are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中图分类号】G649.2;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0-0155-031 引言20世纪8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指导下,我国政、产、学、研四大创新主体未能有效融合,科技与经济相对独立且相互分离,国家创新体系不完整。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

附件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总体要求,为促进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管理,扎实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政府引导推动、高等学校牵头组建、国际国内创新力量参与,坚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重大科技三位一体统筹发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运转高效的协同创新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相对独立运行体。

第三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紧密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资源的优势,按照“河南需求、国内一流”的要求,以体制改革和平台构建为重点,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为目标,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着力推进高等学校与其它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 1 —第四条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一)根据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面向行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学科前沿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构建体现协同创新特点的平台与模式,建立适应协同创新要求的机制与体制,显著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服务能力。

(二)坚持“符合需求、高度聚集、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原则,以高等学校为实施主体,广泛联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有效集聚优势资源,有效开展协同创新,建成面向行业、服务需求、特色鲜明、相互补充、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

(三)围绕协同创新,建立政府推动、政策引导的要素聚集机制;合同约束、利益共享的协同管理机制;面向中心、打通使用的资源配置机制;师资共享、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劳优酬、注重绩效的人才和科研评价机制。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充分释放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活力,切实提升高校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四)发挥我省高校学科、人才、资源的优势,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积极承担一批重大科技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内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高水平人才持续涌现的培养基地和学科建设上水平的主要阵地。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产业升级加速,人们对于创新的需求也不断加大。

如何打造一个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指产业界、学术界、研究界和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其中,产业界提供市场需求和实际问题,学术界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界进行中间环节创新和成果转化,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在这个协同创新体系中,不同的角色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了一条从研究到应用的科技创新链。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为了构建一个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需要政策支持、资源投入和平台建设。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产学研用合作提供政策性支持和经济保障。

同时,政府还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建设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孵化中心,提供技术转移、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

另外,要构建一个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还需要建立平台共享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建设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为不同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同时,政府还可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加强成果转化的协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实
际应用。

总之,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共同努力,建设起一个更加紧密、高效的产学研用合作生态系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建设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建设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建设研究作者:李新华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第34期摘要:在分析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提出特色大学和行业企业的多个参与主体之间以“共赢”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建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从而实现特色大学和行业企业的良好对接。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2(a)-0197-02休闲体育专业在我国较短的历史沉淀和该专业自身的过快发展,使该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如何将人才培养契合社会需求,并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2014年国务院第46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正式将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并指出,要依托江河湖海等先天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区域地缘优势的特色体育。

体育与休闲学院正是在此背景下,依托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特色,全面发展”的优势,积极调整培养目标与学科发展建设方向,以《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为导向,在学生培养与学科发展方面主动契合社会需求,创新滨海休闲体育人才培养路径。

同时积极响应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充分领会协同创新的精神,积极发挥高校人力、科研的优势,充分利用结合企业的资源、平台与市场,在培养过程中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向,充分调研滨海体育产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制定培养方案,为中国滨海体育产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1 协同创新的概念界定万健等指出:“协同创新,是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展开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往往会出现1+1>2的效果。

”陈劲指出:“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通过国家的引导和机制安排,充分发挥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各协同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部门和跨行业的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活动。

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2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豫发〔2015〕13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豫政〔2015〕2号),推进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与发展,提升平台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平台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等。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依托省内某一行业或领域内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机构、高校或企业组建的研发中心,其任务是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发和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重点实验室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结合应用开发研究,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实验研究体系,是全省开展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指具有较高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围绕我省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提供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的创新型实体机构。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指具备一定场地、设施、专业服务人员等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以开展科技金融结合为核心业务的服务载体,主要分为综合平台和专业平台两类,以开展科技金融信息服务为主。

国际联合实验室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平台,是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国际科技人才和开展国际科技交流的窗口,是依托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建立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对本领域或本地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

第三条平台建设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凝聚创新资源,根据我省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是指产业界、学术界、科研机构和应用领域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紧密合作的创新模式。

它通过各方的合作和协同,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一些探讨和分析。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体系中,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这种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和优势,提高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水平,推动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体系中,产业界可以通过与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获取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体系中,各方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推动经济的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支持。

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为产学研用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

其次,需要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

最后,需要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用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中,各方应该注重合作的实效和效果。

可以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的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和目标,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可以建立产学研用之间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促进信息的共享和流通,推动产学研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和合作机制,保护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激励创新和合作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构建河南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体系的战略意义
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产业变革来支撑。河南作为中 部省份,传统优势逐渐消失,如何加快自身创新体系建设, 实现后起赶超目标,必须将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 要战略来实现。因此,新常态下的河南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建设,首先是符合国家层面战略意义。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 年校庆庆典讲话中首次明确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地位, 并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立足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从 产学研协同创新结构优化上来释放新的创造力。整合创新资 源,推进创新可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产学研 社会、政策环境的平衡发展。其次,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 新平台建设符合地区经济战略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在实践国 家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中,全面审视自身经济发展现状及条 件,特别是传统粗放型、低层次竞争模式下的经济发展主体, 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需要,迫切需要从协同创新体系 建设上,发挥产学研多方资源优势,破解河南经济转型升级 难题。《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 等文件的出台, 尤其是在创新资源整合与创新要素的挖掘上, 立足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来打破出台体制机制的壁垒,实 现不同优势创新主体的资源合作,促进河南经济、科技、社 会整体的稳步发展。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
Article-Brand Strategy 【企业战略】
10 下 2016 年 第 30 期(总第 548 期)
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企业垄断、政府干预过多、企业职员安排 不当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给国有企业改革造成 了一定阻力。因,此国有企业面对这些问题,应勇于创新, 突破现有传统制度下的阻力,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 和产品质量。需要加强改革的层面有:首先是在部分重要领 域采取多种经济制度参与的方式,以发展多种混合所有制度 的形式,增强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力;其次是深入调整国有企 业产业产品的价格机制,以保证在兼顾国有企业盈利和社会 收益两方面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国有企业产品价格。 但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不是失去国有企业的控制力, 其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以更有效的方式提高国企经济效益, 完善国有企业的多方实力,使国企在新时期的经济环境中, 以轻松平稳的步伐向前迈进;同时也让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中达到增强活力和影响力的目的。 3. 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国企效益 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创新,这是因为创新是企业 发展的不竭动力。有了创新精神,国有企业才能面对经济运 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不良状况,并以积极的态度和实力面对 国内外的一切挑战。创新观念的成功塑造,离不开国有企业 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当然,对于非国有企业提出的合理创 新建议也可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以使国有企业制定出来的运 营政策始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政府简化职权、制定方针和法规, 需要企业重新梳理自己的运行体系、制定符合自身运转情况 的制度措施;而国有企业改革单单涉及这些方面是不够的, 想要达到高效的改革成果,还需要国有企业在企业的科学理 念研究、技术创新、生产链整顿等角度入手,以使国有企业 在生产成本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有一个全新的面貌。具体 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一是树立国有企业创新理念,进
二、制约当前河南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因素
河南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上,尽管取得了显著 成效,但整体上相对滞后,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环境、基 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资源优势整合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截止于 2015 年,河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体系中,国家 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4 个,国家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2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63 个,省部级工程研究 中心 24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1 个。在政策机制上,缺乏完 善的利益共享与成果转化保障机制,龙头企业与产业、高 校资源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平台资源及共享功能无法充分 发挥,甚至有些产学研合作存在短期化、形式化问题,导 致协同创新效应偏低。究其成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是法律法规不完善,无法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 发展环境。河南省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中,政策体系 多以宏观为主,缺乏可操作性,政策间互补性不足,难以发 挥政策导向的整合力,加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在 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投融资政策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 缺乏相应的协同机制,导致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运行效率偏 低,产学研合作空间受限。二是未引入市场化机制,未能构 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投融资环境。从河南省产学研合作实践来 看,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对政府的依赖度过大。2012 年河 南产学研投入资金 R&D 额度 310.8 亿元,远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在缺乏相应资金保障的条件下,产学研合作陷入被动。 另外,在投融资多元化渠道建设上,由于缺乏相应投融资机 制,未能引导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企业等参与其中, 制约了投融资市场的全面发展。三是缺乏完善的协同创新平 台管理体系,特别是在产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内部协 同上,由于管理机制缺失影响创新平台的有序协调,制约了 产业、高校、科研院所间的深度融合,也不利于科研成果的 快速转化与应用。如各自为政的协同创新管理机制,难以发 挥产学研各主体的整合效力。
三、推进河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
1. 科学创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体系构建,要从创新平台的阶 段性、目标性、实施步骤和规划方向上进行细化,尤其是近 期目标、远景规划,要兼顾产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
(下转第 9 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收稿日期:2016-1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6240041002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杜华(1979-),女,河南安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Business Review 【商业评论】
10 下 2016 年 第 30 期(总第 548 期)
河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杜 华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摘 要: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尤其是在打造“中原 经济区”、推进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河南优势产业,促进河南经济新业态模式的快速发 展。笔者立足河南省经济创新协同发展实际,探讨制约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着力从构建产学研协同创 新平台体系方面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河南;经济业态;产学研协同创新;法律不健全;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30-0007-02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技术创新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 力量,而伴随单纯的创新存在很多的风险。协同创新作为 近年来整合不同创新主体优势、实现研发成本及风险降低 目标的有效途径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产学研协同创新 作为当前扭转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模式,随着 新一轮科技创新变革的快速发展,面对经济新常态,河南 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着力从教育、科技、 企业多维协同发展出发,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建良好 的发展平台。为此,立足河南省实际,探讨当前制约河南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影响因素,审时度势、科学谋划, 提出完善协同创新基础条件和平台的有效对策,实现河南 经济的良性、快速、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