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 王凤娇 潘秋梅 李欣
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

希思束一左 、 右束支一普 氏纤维 。 正常情况下 。 窦房结为心脏
激动 的起源点 , 心房 、 窦房结 、 心室 内传导组织 将其产生的激 动传导到心房 、 心室使其有规律顺序的收缩和舒张 。 1 2 传导 系统功能 特点 自律性 : . 指传导组 织可 以不依赖 外界 囤素的作 用 自动的、 期性 的 发放一 定频率的脉 冲传 周 导 到整个心脏 。传导性 : 传导组织 能不衰 减地 将产生的激动 顺序传导到 心肌组织 。兴奋 性 ; 导组织对 一定程度的刺激 传 脉冲具有反应性 。 并且这种 反应具有周期性特征 。 2 心律失常 的病 因 各种器质性 妁心脏病 } 神经 、 体液 困幕 } 药物 、 化学 因素 ,
维普资讯
・6 1 0・
黑龙江蔓药
He o gi gMei l o r a VOI1 . 2 0  ̄ n J n d a Jun l L a c . 5NO 2 0 2
针进入管 处 , 要揉动 , 勿 以减少 固按压 力方法 不 当所致 的药
熟 练 的静脉 穿刺 技术 , 尽量避免 穿破血 瞥 使药 液渗 至血管 外, 正确选择穿刺部 位及 适宜针 头 , 提高静脉穿刺 技术 . 一针 见血 , 长期静 脉输液浩疗 者 . 对 应做到有计 划地选择 和保护 血管 , 原则上从远端 到近 端 , 并左右交 替进行 , 而对一些剂量 大、 毒性 大 、 刺激 性强 的药物 , 如抗肿 瘤药 , 应选择弹 性好血 管进行穿刺这 样不 仅提高穿刺成功率 . 也防止药物渗漏结病 人造成 的痛 苦 . 针对 老年 患者的静脉特点 , 择针 身较短 , 选 针 头斜面较 小的头皮 针( ~6号) 55 进行穿刺 . 由于针 身短 易于 固定 , 少了液体 外渗的 发生 , 减 同时教会病 人 自我俣 护血管 的方法 . 在输液完毕 后 . 正确使用按 压洼 , 将棉签按压在穿刺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降低并发症风险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多种并 发症,如心力衰竭、血栓 等,专业的护理有助于降
低这些风险。
促进康复
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 病人的康复,缩短治疗时
间,减少医疗支出。
汇报范围
01 护理评估
对心律失常病人的病情、心理 状况、生活习惯等进行全面评 估。
02 护理措施
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药物治 疗、心理干预、生活指导等。
体征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 律、血压等生命体征,注 意有无心悸、胸闷、头晕 等症状。
心理社会评估
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社 会支持情况及其对疾病的 认知程度。
护理问题识别
活动无耐力
与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排血量下降有关。
焦虑
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对治疗及预后缺乏 了解有关。
潜在并发症
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诊断方法
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其中,心电图检 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心电图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 者心脏电活动的异常情况,从而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03
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
病人全面评估
01
02
03
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病人的心律失常 类型、发作频率、持续时 间、测
对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定期心电 图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情况。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用适当 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降低并 发症的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
指导病人改善生活方式,如戒 烟、限酒、合理饮食、规律作 息等,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 险。
心理护理
对病人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 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体会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心律失常按其发生机制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此外,临床上依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选择住院患者34例(心律失常患者),男为19例,平均年龄45岁;女15例,平均年龄63岁1.2 药物治疗剂量过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眩晕、震颤、感觉异常、意识模糊、谵妄、抽搐、昏迷甚至呼吸抑制和心脏停搏等,应注意给药的剂量和速度。
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酸中毒者和老年人应减少剂量。
2 护理2.1 心理护理患者常因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心理反应,而这些不良情绪可加重心脏负荷,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并给予耐心解释和安慰,告知患者心律失常的可治疗性以及稳定的情绪对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床边巡视,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必要时酌情使用镇静剂。
2.2 一般护理2.2.1 休息与活动偶发的、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患者,鼓励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建立正常的生活方式,注意避免劳累;有器质性心脏病或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以保证患者的充分休息和睡眠。
2.2.2 体位护理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易使患者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感;当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表现时,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当出现血压下降、休克时,协助患者抬高头部和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血液供应;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取半坐位,以减轻肺淤血,缓解呼吸困难;当患者出现晕厥时立即取平卧位,将其头部放低,松解衣领和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心律失常病人的一般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一般护理大家都知道,心脏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心脏运行的正常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心律失常是一种相对多见的疾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那么,面对心律失常病人,应当如何护理呢?这里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心律失常的护理。
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节律或频率异常的状态,比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又包括窦性心律失常心律、非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就是窦性心律失常如室上速、房速等,多是心率快的心律失常。
心率慢的心律失常有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以及其他情况,比如房颤、心室率很慢等都是缓慢心律失常的表现。
因此存在不正常的心脏电活动就叫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出现明显的心悸、低血压、胸闷、头晕、出汗等,严重的出现晕厥,甚至突发猝死。
由于心律失常的不同类型其临床表现也存在差异。
1.心律失常的一般护理(1)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
对于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的人群比如老年人需要用平稳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琐事,保持心情舒畅,尽量不要生气,更不能生闷气使自己长期处于一个紧张的环境。
不能过分焦虑和担心。
情绪的不稳定变化程度过大的话会影响心脏,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果严重的话可能导致直接死亡。
(2)警惕性意识要高。
心理失常往往不易捕捉,这时就要靠患者自己能够警惕起来发现问题。
一般情况下心理失常是有某些预兆的,这就需要患者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总结,以至于在心律失常要发病是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
比如心房纤颤的患者在心律失常前就有心悸感,脉搏处有缺脉现象。
(3)有应对的方法。
某些心律失常的患者在以往的发病期间自己总结出了一些方法,能够控制病情。
比如某些阵发性室上性心动的患者,在发病时立即刺激咽喉呕吐的方法或者是深呼吸以减缓心脏跳动的频率,遏制发病。
(4)需要注意休息。
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讲,充足的睡眠对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日常生活期间不能做太劳累的工作,不然会导致身体负担加重,疾病加重。
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肺心病的患者来说,需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尤其是在春季要警惕,避免使自己的身体受凉,不然会加重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发表时间:2016-03-25T07:53:23.35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期作者:刘方萍王婷婷[导读] 心律失常的治疗和临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往往会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
我院对心内科治疗的其中 150 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综合临床护理措施,并与对照组进行的一般护理措施相比较,其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266700【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98-01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是一种心内科常见的疾病,多见于具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其中以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较为常见,心律失常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脏功能以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等,往往容易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一般可按其发生时心率快慢、发生机制以及其引起的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和不同预后进行分类。
按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按发作机制可分为冲动形成的异常和冲动传导的异常两大类,心律失常也因其不同类型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各个系统的动脉供血不足,如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供血不足、肾动脉供血不足以及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等。
心律失常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脏功能以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等,往往容易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心律失常的治疗和临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往往会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
我院对心内科治疗的其中 150 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综合临床护理措施,并与对照组进行的一般护理措施相比较,其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选自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 300 例,其中男性 186 例,占 62.0%;女性 114 例,占 38.0%,年龄35 ~ 81 岁,平均年龄 56.9岁,按患者原有的器质性疾病分类可分为:冠心病 203 例,高心病 57 例,风心病 23 例,肺心病 17 例,将上述 300例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50 例患者,男性 92 例,占 61.3%;女性 58 例,占 28.7%,年龄 35 ~79 岁,平均年龄 53.8岁,其中冠心病 101 例,高心病 28 例,风心病 13例,肺心病8例;对照组150例患者,男性94例,占62.7%;女性56例,占 27.3%,年龄 37~ 81 岁,平均年龄 58.1 岁,其中冠心病 102 例,高心病 29 例,风心病 10 例,肺心病 9 例。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发表时间:2012-07-31T10:54:08.3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吴玉玲[导读] 心律失常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吴玉玲(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牧原卫生院 022150)心律失常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经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网传导到心房与心室,以一定范围的频率,产生有规律的收缩。
各种原因引起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改变,使心脏冲动形成和(或)传导异常,均会导致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按心律失常的发生原理可分为:①冲动形成异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和异位心律,异位心律包括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和逸搏心律)和主动性异位心律(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等);②冲动传导异常,如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
根据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又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前者包括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等,后者包括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
1 一般护理1.1 休息舒适体位,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保证充分休息。
1.2 饮食护理给予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和咖啡,服排钾利尿剂,鼓励多进富含钾食物,如橘子、香蕉等。
1.3 吸氧护理必要时持续给氧,以4~6L/min(中流量)为宜。
1.4 大小便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留置导尿者防止泌尿系感染。
2 病情观察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皮肤颜色、温度、尿量、意识等有无改变;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尤其应注意有无低钾、低镁;严密心电监护,一旦发生下列情况,要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配合。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心律失常是较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可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多数情况下,心律失常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心内外疾病或生理情况下的一种特殊临床表现。
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66例,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26岁~75岁,平均年龄45.4岁。
其中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1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4例,预激综合征8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
所有患者均有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史,经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无效。
1.2方法采用药物治疗。
2 护理2.1生活护理饮食方面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戒烟酒,禁食有刺激性食物及浓茶、咖啡。
根据病情安排患者的休息与活动,当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应注意休息,采取高枕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
2.2病情观察连续24小时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尽早发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观察患者有无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如嗜睡、反应迟钝、抽搐及心电图改变,当心电图或心电示波监护中发现以下任何一种心律失常,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并准备急救处理。
当听心率、测脉搏1分钟以上发现心音、脉搏消失,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或心率大于每分钟160次的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作出及时处理。
阿-斯综合征,患者意识丧失,昏迷或抽搐,此时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呼吸停止或发绀,瞳孔放大。
突然意识丧失、昏迷或抽搐,此时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呼吸停止或发绀,瞳孔放大。
2.3 药疗护理根据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护理:假如服用洋地黄制剂,服药前应测脉搏,若脉搏在160次/分以上或60次/分以下,均需报告医生;利多卡因其不良反应与血浆浓度过高有关,常见的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不良反应。
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体会

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体会目的探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8例患者均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发现和抢救,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住院8~22d,s平均14d,均取得满意效果,无1例死亡。
结论及时有效的观察护理和健康教育,有助于稳定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护理工作在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控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标签:心律失常;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表现为率过快、过慢及各种心律不齐,故心律失常也称为心律不齐。
心律失常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症群。
其病因多数是病理性的,但亦可见生理性的,发作时经心电图检查即可确诊。
严重的心律失常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在临床上各种心律失常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其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其临床意义依其发生原因、伴随临床情况、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因素而异。
严重心律失常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短暂意识丧失或猝死等危急状态,因此,对于心律失常的及时、准确、有效的诊治与护理,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现将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48例的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心律失常患者60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8~88岁,平均年龄为58岁,其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例,预激综合征8例,室性心律失常12例,房室传导阻滞9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9例;冠心病29例,肺心病10例,风心病5例,高心病3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经过了抗心律失常及对症处理,同时采取了周到、细致、有效的护理措施。
2 护理2.1一般護理协助患者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
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
协助患者去枕平卧,抬高头部和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心力衰竭时,协助患者半坐卧位,以减轻肺淤血,减轻呼吸困难;当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抽搐时,应注意保护好患者,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并注意防止舌咬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王凤娇潘秋梅李欣
发表时间:2012-03-26T10:35:13.0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王凤娇潘秋梅李欣[导读]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王凤娇潘秋梅李欣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352-01
【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体会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心律失常按其发生机制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此外,临床上依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选择住院患者34例(心律失常患者),男为19例,平均年龄45岁;女15例,平均年龄63岁。
1.2 药物治疗剂量过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眩晕、震颤、感觉异常、意识模糊、谵妄、抽搐、昏迷甚至呼吸抑制和心脏停搏等,应注意给药的剂量和速度。
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酸中毒者和老年人应减少剂量。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患者常因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心理反应,而这些不良情绪可加重心脏负荷,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并给予耐心解释和安慰,告知患者心律失常的可治疗性以及稳定的情绪对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床边巡视,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必要时酌情使用镇静剂。
2.2 一般护理
2.2.1 休息与活动偶发的、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患者,鼓励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建立正常的生活方式,注意避免劳累;有器质性心脏病或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以保证患者的充分休息和睡眠。
2.2.2 体位护理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易使患者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感;当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表现时,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当出现血压下降、休克时,协助患者抬高头部和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血液供应;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取半坐位,以减轻肺淤血,缓解呼吸困难;当患者出现晕厥时立即取平卧位,将其头部放低,松解衣领和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2.2.3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不饮浓茶、咖啡,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3 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护理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以减少心肌耗氧量。
伴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时,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2~4L/min。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为抢救时用药做好准备。
准备好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其他抢救药品及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
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注意给药途径、剂量、速度的准确,观察药物的作用效果和副作用,用药期间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心律,及时发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
突然发生的室扑或室颤应立即施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持续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患者出现意识突然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等表现,立即进行抢救,如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电复律或配合临时起博等。
2.4 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准确掌握用药剂量、浓度、时间和方法;口服药物按时、按量,静脉注射药物时速度应缓慢,严格遵医嘱执行滴注速度;在用药过程中和用药后注意监测心律、心率、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变化,以判断用药疗效,及时发现因用药而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和药物中毒,做好相应护理。
3 讨论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积极防治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如发热、疼痛、寒冷、饮食不当等),向其强调与医护人员配合控制疾病的重要性。
生活规律、合理休息、劳逸结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不饮浓茶和咖啡等;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的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饱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适当运动,运动时最好有家人陪同,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诱发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患者避免做屏气用力动作,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心动过缓。
向患者解释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嘱其不可自行减量或撤换药物,教会患者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必要时提供书面材料,教会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
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脉搏的方法,每天测量脉搏至少一次,每次1 min,并做好记录。
指导患者和家属出现以下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①脉搏过缓,少于60次/分,并有头晕、目眩或黑矇;②脉搏过快,超过100次/分,休息及放松后仍不减慢;③脉搏节律不齐,出现漏搏、期前收缩超过5次/分;④原本整齐的脉搏出现脉搏忽强忽弱、忽快忽慢的现象;⑤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
告知有晕厥史的患者应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带有危险性的工作,有头昏、黑矇表现时应立即平卧,以免晕厥发作时摔伤。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24.
[2] 许亚珍,江朝光.重症加强护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337.
[3] 包淑媚,李军,章莉丽.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118例.实用护理杂志, 2002, 6(1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