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精品教案.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精品教案.docx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识记作家作品。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景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

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

安徽滁州琅哪山的醉翁亭,便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來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一、 助学资讯1.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 士。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 背景介绍: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 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任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 西南十里的琅鄒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 智仙建亭于琅珈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 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二、 字词积累 1. 读准字音。

环滁(chu) 壑(h©) 琅珈(lang ya) 潺潺(chan) • • • • • 辄(zhe) • 霏(fei) • 暝(rrHng) 晦(hui)• •個偻(yu lu) • • 弈(yi) ■ 肴(yao) ■ 翳(yi) ■ 提携(xie)■簌(su) ■ 酒洌(lie) 觥筹 <gong) 颓然(tui)环节二自主学习2. 积累词语。

《醉翁亭记》集体备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集体备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教案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积累词语。

①生词。

②一词多义。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靠近)临溪而渔(到)B.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C.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D.山水之乐(乐趣,名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2)语段翻译。

三、内容鉴赏1.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2.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3.引导学生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4.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有何妙处?(第一段文字中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琅琊—酿泉—醉翁亭。

)5.本段写景有什么特色?(开头是远视,大全景(琅琊),接着是近观的中景(酿泉),接下来,是身临其境的近景(醉翁亭)。

写景顺序:远—近,面—点。

)6.此段中点明醉翁的情趣的句子是哪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利用时间推移,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

山水之乐在于四时自然景观的美好。

)8.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9.作者还写了哪些快乐?“太守之乐”指什么?10.太守之乐与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四、总结1.概括主旨: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部编版九年级教材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教材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11醉翁亭记【知识与技能】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2.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的情感。

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优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醉翁亭,作一次滁州之旅,涤荡心中的芜杂,感受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迷人风光;跨越时空,与圣贤会晤,感受那份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二、资料助读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2.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期间,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欧阳修积极支持,直言敢谏。

革新失败后,欧阳修被株连受贬,先后在滁州、扬州、颖州做了九年地方官,在此期间,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宋史·欧阳修传》称颂他说:“不求声誉,宽简而不忧,故所至民便之。

”对宽简措施,他解释说:“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文中描写的升平景象和流露的与民同乐思想展示了作者对滁州任上政绩的喜悦。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醉翁亭记 教案(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醉翁亭记 教案(详案)

11 .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体会这篇“记”的语言美、意境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全文,能用自己的话归纳醉翁亭有哪些特点。

3.抓住文眼,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4.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实词的词义,比如“翼然、杂然、颓然”等,还要掌握重要虚词“也”的用法。

5. 学习这篇“记”描绘景物的手法,体会这种写法层次井然、简洁传神的效果,并在习作中有意识地借鉴。

【教学重难点】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3.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教学方式】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听到“庆历四年”这个时间,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明确: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明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解题“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三、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二、感知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明确注意的字音。

2、学生逐段质疑,并翻译全文。

三、精读探究1、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乐2、四人一组讨论:文中哪些人在乐,都乐些什么呢?请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之乐、与民同乐)3、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4、四人一组讨论:文中有没有不乐的地方呢?(被贬后的忧郁)5、探究:作者为何多次提到“醉”呢?四、赏析品味1、四人一组讨论:学了文章后,你感受到美了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名师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名师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名师精品教案)11 醉翁亭记名师精品教案“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

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来感受它的魅力!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暝.(míng) 伛偻..(yǔ lǚ)酒洌.(liè) 山肴.野蔌.(yáo)(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胜(yì) 颓.然(tuí)阴翳.(yì) 潺.(chán)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20210708152438)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20210708152438)

11醉翁亭记1.频频朗诵并背诵课文,培育文语言感。

2.联合说明疏导文义,认识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掌握文章的艺术特点,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加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望自己“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实质上,此次改革,遇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以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日的安徽省滁州市。

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课提示】联合前文教课,有益于学生掌握本文写作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认识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 (1007—1072) ,字永叔,自号醉翁,暮年又号“ 六一居士” 。

吉州永丰 (今属江西 )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所以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 唐宋八大家”。

后代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 。

对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何如?”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 ,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辞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辩解,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就任此后,他心里抑郁,但还可以发挥“ 宽简而不扰” 的作风,获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期间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诵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联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教案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

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并在滁州有所作为。

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三、解词:觥——酒杯翳——遮盖弈——下棋蔌——菜蔬意——情趣临——靠近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秀——发荣滋长四、课文简析: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导入新课: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1、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辄( ) 霏(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觥( ) 偻( )3、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1、合作学习: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2、集体解决第1自然段的重点字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

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指亭四角飞檐翘起。

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命名。

太守自谓也:谓,称。

饮少辄醉:辄,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

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3、朗读第1段并记熟第1段的字词解释。

4、集体解决第2自然段的重点字词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

岩穴,山谷。

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

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

秀,枝叶繁茂。

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布置作业背诵第1、2段并记熟第1、2段的字词解释。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复习巩固1、检查字词解释2、重点语句翻译二、小组活动1、集体解决第3、4自然段的重点字词(1)第3自然段伛偻提携:伛偻,老人。

提携,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

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

肴,荤菜。

野蔌,野菜。

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

陈,摆放。

弈者胜:弈,下棋。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

筹,酒筹。

交错,交互错杂。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

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2)第4自然段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

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

以,用。

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2、词语小结而表并列泉香而酒洌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3、朗读3、4段三、探究课文: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乐)2、文中写出了谁“乐”?(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

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小结: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四、写法探究: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五、小结全文: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布置作业背诵3、4段,记住3、4段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检查复习山行:名作状,在山上。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

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临,靠近。

名之者谁:命名。

辄醉:辄,就。

醉翁之意:意,情趣。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

瞑,昏暗。

伛偻提携:伛偻,这里指老人。

提携,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

洌,水清。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交错,交互错杂。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

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

以,用。

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二、解读补充习题1、指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醉翁之意(助词,的)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乐趣)(2)日出而林霏开(表顺承关系)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关系)而不知人之乐也(表转折关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

3、作者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和太守之乐,这些“乐”是不是都在同一个层面上?请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并不是都处在同一个层面上。

前面四种“乐”都是为了突出“太守之乐”,这从“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

4、填空。

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5、下面有关《醉翁亭记》的赏析看法有无不当之处?如有,试予以修改。

A、开头一句“环滁皆山也”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用“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由“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引向“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引向泉上的醉翁亭,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B、醉翁亭是怎么得名的呢?“太守自谓也。

”但太守谓谁,第1段中暂且不表,直到全篇结句点出。

这样使文章曲折有致,收到首尾照应之效。

C、在说明醉翁亭命名原委以后,文章接着写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就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D、文章先写琅琊山“晦明变化”的朝暮景象,接着写四季变化之美,一季一幅画面,都选取了最富有季节特点的景象,无不情状俱到,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没有,都很精当。

6、摘抄文中对句。

示例:“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后者应。

”7、联系课文内容探究。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其”指代谁?并具体阐述理由。

这句中的“其”字是一个代词,但代的什么,并不明确。

有人认为指太守自己,句子的意思是“游人知道跟从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

太守所乐的事情是什么呢?是在他的治理下,人民生活安乐。

这种解释,比较符合作者的心理。

也有人认为“其”指游人,句子的意思是“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

这种解释也讲得通,太守为人民的快乐而感到高兴,体现了封建社会官员“与民同乐”的思想。

(2)作者写这篇记的真意是什么?文中哪一个字可以连缀各个画面?写山水,是抒发什么?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什么?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地,觥筹交错,是表达什么?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什么?而所有这些又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真意是寄情于山水。

“乐”字。

“得之心”的乐。

滁人和平生活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

作者自我陶醉的“乐其乐”。

8、阅读《丰乐亭记》,回答问题。

(1)将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我担任滁州知州的第二年,夏季时,才到这里喝到了清甜的泉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我到滁州后,喜欢这里的地势偏僻,政事简易,又喜爱这里的风俗安逸悠闲。

(2)《醉翁亭记》写“亭”与“泉”关系的句子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本文写“亭”与“泉”关系的句子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

(3)作者为什么要写题为“丰乐亭记”的这篇文章?请引用上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