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1课《醉翁亭记》 课件 (共22张PPT)

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错误,应该是“太守之 乐其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畅通中考站
4. 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作用: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点明全文主旨的作用: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 的政治思想,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
写景顺序:空间(方位)顺序、时间顺序。
二、答疑全频道
2.用自己的话描绘写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答疑: 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 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山间四季之景,变化有 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句子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
把握写景的顺序,掌握写景的方法
一、魔法背知识
3.快乐背句子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点评: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树木之静衬托出百鸟之动,写鸣声 婉转,凸显禽鸟之乐,也表现太守陶醉于美景之乐。
以静衬动:以……静态之景衬托……动态之景,突出了……,表现了……的情感。
一、魔法背知识
4.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 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和苏轼、苏洵、苏辙、 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醉翁亭记
学习路线图
环滁 琅琊 饮少辄醉 林霏开 晦明变化 岩穴暝 必背字词
伛偻提携 酒洌 弈者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山肴野蔌
必背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 间之朝暮也。……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畅通中考站
4. 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作用: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点明全文主旨的作用: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 的政治思想,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
写景顺序:空间(方位)顺序、时间顺序。
二、答疑全频道
2.用自己的话描绘写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答疑: 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 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山间四季之景,变化有 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句子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
把握写景的顺序,掌握写景的方法
一、魔法背知识
3.快乐背句子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点评: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树木之静衬托出百鸟之动,写鸣声 婉转,凸显禽鸟之乐,也表现太守陶醉于美景之乐。
以静衬动:以……静态之景衬托……动态之景,突出了……,表现了……的情感。
一、魔法背知识
4.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 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和苏轼、苏洵、苏辙、 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醉翁亭记
学习路线图
环滁 琅琊 饮少辄醉 林霏开 晦明变化 岩穴暝 必背字词
伛偻提携 酒洌 弈者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山肴野蔌
必背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 间之朝暮也。……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第12课《醉翁亭记》课件(共4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相关介绍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景、记人来 抒发作者的情感或发表作者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例如《小石 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环滁
chú
读 林壑
hè
蔚然
wèi
准 琅琊
潺潺
字 酿泉
lánɡ yá chán niànɡ
音 饮少辄醉 zhé
❖ 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
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 称“中国四大名亭”,居“四大名亭”之 首。醉翁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 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 》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 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 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 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苏轼草书《醉翁亭记》碑帖拓 本
四大名楼总图
江
南
三 大
黄鹤楼
名楼岳阳楼滕王阁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 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 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 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 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 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 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 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 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 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 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六一居士来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 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 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 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 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 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 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课件(共52张PPT)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 、朗读时注意语速、停顿、重音、节拍。 (可听录音)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
(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 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 “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写“醉”是为了写“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 “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 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 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 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 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 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在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靠近(~近,~危不惧)
作亭者谁?山之僧(sēng)智仙也。名之者谁?
造,建造
太守自谓也。
起名(动词)
命名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
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
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冥。
表承接,不译;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表修饰关系,不译;轻读
4.溪深而鱼肥 表示并列,可不译 ;轻读
5.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却;重读
一词多义:
①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以……为快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快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PPT优秀课件

亭
记
欧 阳
醉酒
研
读 文
醉
景之暮朝
修
本
醉景 景之时四
第三单元·第11课
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温习旧知
• 太守醉在 不胜酒力 • 太守醉在 琅琊美景 • 太守还为何而“醉”?
合作探究
1.师生研读第3段,解决重点字词句。 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陈:摆放,摆设。 酣:尽情地喝酒。 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 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第三单元·第11课
醉翁亭记
第1课时
情境导入
•酒 •醉 •情 志
情境导入
欲此 辨中 已有 忘真 言意
情境导入
莫人 使生 金得 樽意 空须 对尽 月欢
情境导入
江小 海舟 寄从 余此 生逝
情境导入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作者简介
背景链接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 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 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 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 大名亭”,醉翁亭居“四 大名亭”之首。
情境导入
2.第三段结尾写到“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太守为何而 “醉”?请结合本段内容,加以分析。
因为滁人出游,老幼安乐,自在无忧虑;宴会上酒食甘美,宾 客欢愉,太守看到这些自然心中欢喜,不觉已经“醉”了。也或许 有些许被贬谪的无奈和苦楚,在酒的消解之下,太守“醉”了。
合作探究
3. 师生研读第3段,解决重点字词句。 归:回家。 已而:不久。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 鸣声上下: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合作探究
• (二)师生研读 探索新知
• 2.寻找醉翁亭。 醉翁亭的具体位置在哪里?醉翁亭的名字是怎样得来的? 醉翁亭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上,沿着山路行进六七里,在酿泉的边上。 醉翁亭名字是钟情于山水的太守用自己的“号”命名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课件(80张PPT)

前呼后应: 写文章或做事情考虑周到,
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 觥筹交错:
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 场面。
3.本段在句法上较多地采用对 句,对句的形式多样,有:单句 对、双句对、三句对。请找出本 段中的对句,并指出属于何种形 式?
4.“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 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 活所陶醉。
本文写出了谁的“乐”?
禽鸟乐、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负者歌于途…… 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
山水乐、宴酣乐、乐民之乐
第三段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 吗?
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 情享受这“山水之乐”,体现了文章“与 民同乐”的主旨。
醉 翁 亭 记
(一)
写景:山 泉
叙事:作亭者
亭(由远到近)
山
翁
行
醉翁亭
醉去
六
翁八
七 里 亭
欧 阳
亭 记
百 载
修醉
影
乡
不
犹
孤
在
读出下列词语
林壑 hè 蔚然 wèi 翼然 yì 晦明 huì
潺潺 chán 辄醉 zhé
环滁 chú 野蔌 sù 觥筹交错gōng 伛偻 Yŭ lǚ 琅琊 lángYá 阴翳 yì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 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欧阳修
醉翁亭
春 景
夏 景
秋 意 浓
雪 景
欧 阳 修 手 植 梅
欧 门
教学重点
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字永叔, 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时所作。
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 觥筹交错:
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 场面。
3.本段在句法上较多地采用对 句,对句的形式多样,有:单句 对、双句对、三句对。请找出本 段中的对句,并指出属于何种形 式?
4.“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 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 活所陶醉。
本文写出了谁的“乐”?
禽鸟乐、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负者歌于途…… 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
山水乐、宴酣乐、乐民之乐
第三段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 吗?
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 情享受这“山水之乐”,体现了文章“与 民同乐”的主旨。
醉 翁 亭 记
(一)
写景:山 泉
叙事:作亭者
亭(由远到近)
山
翁
行
醉翁亭
醉去
六
翁八
七 里 亭
欧 阳
亭 记
百 载
修醉
影
乡
不
犹
孤
在
读出下列词语
林壑 hè 蔚然 wèi 翼然 yì 晦明 huì
潺潺 chán 辄醉 zhé
环滁 chú 野蔌 sù 觥筹交错gōng 伛偻 Yŭ lǚ 琅琊 lángYá 阴翳 yì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 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欧阳修
醉翁亭
春 景
夏 景
秋 意 浓
雪 景
欧 阳 修 手 植 梅
欧 门
教学重点
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字永叔, 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时所作。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课件ppt

读准字音
滁 壑 蔚 琅 潺 酿 辄 暝 晦
chú hè wèi láng chán niàng zhé míng huì
伛偻 yǔ lǚ
携
xié
清洌 liè
山肴 yáo
野蔌 sù
射者中 shè
弈者胜 yì
觥
gōng
翳
yì
都
代指滁州城
山谷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 尤美,望
环绕
也:句末语气 各、众 词,表判断
造 ……的人 的
命名
就
表递进
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
自称
到
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
取别号 叫做
的 情趣,意趣
领会 表承接 寄托
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 乐,得 之心而 寓之酒也。
于、在
的 乐趣
弥漫的云气 散 聚拢
昏暗
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云归 而岩穴暝,晦
像那
表承接
特别
茂盛的样子
在山上
之 蔚然 而 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之:舒缓语气,表并列 无实义
者……也:表判断
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也。
流水声 表顺承 从
泉水名
回环,曲折环绕
居高面下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 于泉上者, 醉翁亭
也。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在
它,指醉翁亭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
2、相关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
主题
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 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 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3、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 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课件(共65张PPT)

细读第2段,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水之 景的?
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云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 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
了。岩穴,山洞,这里指山 暮则自明而暗,或明或
谷。暝,昏暗。
暗,变化不一。
要说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
层次间过渡顺畅自然, 节奏明朗。
用法及意义
表达效果
表判断 也
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①清晰地标明了各文段 内容的层次,使人见了 “也”字就一目了然。 ②使全文在整体上显得 气韵悠长,不疾不徐,
舒畅于怀,怡然于神;
表陈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乐人之乐: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 乐衬托太守之乐。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 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 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 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点出亭
亭周环境:环滁皆山 琅琊山 酿泉 有亭翼然 山水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 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 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后人将其与韩愈、 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野味野菜。蔌,菜蔬。
九上12 醉翁亭记 课件(共19张ppt)

1.醉心“蔚然”山色:了解欧阳修的际遇后你觉得欧阳修 眼中的滁州秀美山色与他的内在心境吻合吗?
品读课文,知其人论其世
2.认识“颓然”太守:如果在文章中找一处用词来贴合他 的真实人生遭遇,你会选择哪个词?为什么?
a.欲醉欲倒的样子。 b.精神萎靡,颓废的样子。
品读课文,知其人论其世
3.欧阳修说“杂然太守宴,众宾欢也。”太守宴究竟“杂” 在哪里呢?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初读全文,感知课文之意 醉 翁 亭 记
宋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 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 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起坐而⑩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 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 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
⑦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 ⑧觥:酒杯。 ⑨筹:行酒令的筹码。
在尽情欢乐。
⑩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颓(tuí)然⑪乎其⑫间者,
太守醉也。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 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山肴(yáo)①野蔌(sù)②,杂然③而④
①山肴:野味。
前陈⑤者,太守宴也。
②野蔌:野菜。
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
③杂然:交错的样子。
在宴请宾客。 宴酣⑥之乐,非丝非竹⑦,射者中(zhòng),
④而:连词,表修饰 ⑤前陈:摆开,陈列。
弈(yì)者胜,觥(gōng)⑧筹⑨交错⑫, ⑥酣:尽兴地喝酒。
品读课文,知其人论其世
2.认识“颓然”太守:如果在文章中找一处用词来贴合他 的真实人生遭遇,你会选择哪个词?为什么?
a.欲醉欲倒的样子。 b.精神萎靡,颓废的样子。
品读课文,知其人论其世
3.欧阳修说“杂然太守宴,众宾欢也。”太守宴究竟“杂” 在哪里呢?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初读全文,感知课文之意 醉 翁 亭 记
宋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 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 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起坐而⑩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 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 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
⑦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 ⑧觥:酒杯。 ⑨筹:行酒令的筹码。
在尽情欢乐。
⑩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颓(tuí)然⑪乎其⑫间者,
太守醉也。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 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山肴(yáo)①野蔌(sù)②,杂然③而④
①山肴:野味。
前陈⑤者,太守宴也。
②野蔌:野菜。
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
③杂然:交错的样子。
在宴请宾客。 宴酣⑥之乐,非丝非竹⑦,射者中(zhòng),
④而:连词,表修饰 ⑤前陈:摆开,陈列。
弈(yì)者胜,觥(gōng)⑧筹⑨交错⑫, ⑥酣:尽兴地喝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史记•循吏列传》)
11 醉翁亭记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课堂用语辑录(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是( )。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 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 “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 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 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 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对虚词的解答,应以识记为主,牢记课文中常见虚词的意义、 用法及例句,在解答时注意比较分析。常考虚词的用法一般有以 下几种: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等;起组合作用 的,如“以”“为”“与”;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 “而”;表语气的,如“也”“乎”“哉”“焉”等。
11 醉翁亭记 真题演练
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 归结起来,这些“乐”有: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禽鸟之 乐;④滁人之乐;⑤太守之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 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 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11 醉翁亭记 命题点
(1)考点解说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记
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 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 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 —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11 醉翁亭记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 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醉翁亭记
11 醉翁亭记
思考探究
11 醉翁亭记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 “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 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 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 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解答这类题,就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①时代 和社会背景;②作者的写作动机;③文本的表达目的;④文 本的表达方式;⑤文本提示的背景资料;⑥文本的隐含意义 等方面内容。
11 醉翁亭记
1.依本探源。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 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 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 从而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11 醉翁亭记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对提问思考学生激励性语言(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为”;A项的“以”解释为“因为”;B项的“以”解释为 “用,把”;C项的“以”解释为“来”;D项的“以”解释 为“拿、向,用”。故选A。
11 醉翁亭记
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
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
语义的变化。
《岳阳楼记》中的成语: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浩浩荡荡”, 意思没有变化)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 容事物多样、壮观) 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 中,“具”写作“俱”,也说“百废俱举”,意思没有变化)
11 醉翁亭记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B.卷石底以出
·
C.属予作文以· 记之 D.咨臣以· 当世之事
(《送东阳马生序》)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出师表》)
11 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的“以”解释为“因
2.内引外联。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及相 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 作背景,解读写作意图。
11 醉翁亭记 真题演练
墓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
文。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墓志铭的用意。
姚长子墓志铭 [明]张岱
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长 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 “引至舟山放侬。”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 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 “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姚长子,筑土城自卫。困之数日, 饥甚。我兵穴舟窒袽以诱之。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 蹙之,百三十人尽歼焉。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第1、2、3、4句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第5、6句表示陈述, 语气较为和缓。
(1)考点解说
命题点
虚词辨析
11 醉翁亭记
虚词是文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 数量不多,但在文言文的语法和表意中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 重点内容。
11 醉翁亭记
(2)考查形式 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②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 ③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答题技巧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所谓“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希望通过文 章表达出的某种想法或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 直接影响到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以及文本的结构 安排等,知人论世,是我们阅读的重要方面。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中考文言文阅读 考查的重点之一。
11 醉翁亭记
(2)考查形式 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②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3)答题技巧
11 醉翁亭记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 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 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 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 示转接,却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 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 暗示场景的转换。
11 醉翁亭记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精彩课堂用语(听说读问写)(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11 醉翁亭记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课堂用语辑录(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是( )。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 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 “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 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 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 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对虚词的解答,应以识记为主,牢记课文中常见虚词的意义、 用法及例句,在解答时注意比较分析。常考虚词的用法一般有以 下几种: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等;起组合作用 的,如“以”“为”“与”;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 “而”;表语气的,如“也”“乎”“哉”“焉”等。
11 醉翁亭记 真题演练
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 归结起来,这些“乐”有: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禽鸟之 乐;④滁人之乐;⑤太守之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 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 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11 醉翁亭记 命题点
(1)考点解说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记
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 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 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 —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11 醉翁亭记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 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醉翁亭记
11 醉翁亭记
思考探究
11 醉翁亭记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 “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 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 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 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解答这类题,就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①时代 和社会背景;②作者的写作动机;③文本的表达目的;④文 本的表达方式;⑤文本提示的背景资料;⑥文本的隐含意义 等方面内容。
11 醉翁亭记
1.依本探源。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 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 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 从而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11 醉翁亭记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对提问思考学生激励性语言(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为”;A项的“以”解释为“因为”;B项的“以”解释为 “用,把”;C项的“以”解释为“来”;D项的“以”解释 为“拿、向,用”。故选A。
11 醉翁亭记
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
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
语义的变化。
《岳阳楼记》中的成语: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浩浩荡荡”, 意思没有变化)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 容事物多样、壮观) 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 中,“具”写作“俱”,也说“百废俱举”,意思没有变化)
11 醉翁亭记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B.卷石底以出
·
C.属予作文以· 记之 D.咨臣以· 当世之事
(《送东阳马生序》)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出师表》)
11 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的“以”解释为“因
2.内引外联。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及相 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 作背景,解读写作意图。
11 醉翁亭记 真题演练
墓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
文。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墓志铭的用意。
姚长子墓志铭 [明]张岱
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长 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 “引至舟山放侬。”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 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 “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姚长子,筑土城自卫。困之数日, 饥甚。我兵穴舟窒袽以诱之。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 蹙之,百三十人尽歼焉。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第1、2、3、4句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第5、6句表示陈述, 语气较为和缓。
(1)考点解说
命题点
虚词辨析
11 醉翁亭记
虚词是文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 数量不多,但在文言文的语法和表意中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 重点内容。
11 醉翁亭记
(2)考查形式 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②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 ③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答题技巧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所谓“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希望通过文 章表达出的某种想法或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 直接影响到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以及文本的结构 安排等,知人论世,是我们阅读的重要方面。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中考文言文阅读 考查的重点之一。
11 醉翁亭记
(2)考查形式 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②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3)答题技巧
11 醉翁亭记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 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 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 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 示转接,却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 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 暗示场景的转换。
11 醉翁亭记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精彩课堂用语(听说读问写)(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