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

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
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

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

顾丞峰

内容提要 本文对现实主义本义做出辨析,对现实主义概念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换进行描述,指出中国式的现实主义在多数阶段更类似一种新古典主义思潮。今天与其重提含义并不确切的现实主义,不如提倡一种面对现实、面向当代的艺术态度。

关键词 现实主义 去理想化 中国式的现实主义 新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问题在中国几乎谈了上百年。如果说它有被“边缘化”的状况,那也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其中的原因当然有目共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现实主义又被重提,关于它的讨论很多①,给人造成一种印象:现实主义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艺术主流话题中。

这其实是一种假象,在一种希冀取得主流话语的努力中,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话语堆砌。

奢谈现实主义的理论定义已经没有太多意义,还是让我们把问题拉回到规定情境中去。抽象地谈论现实主义既缺乏实证,也是我们多年以来在这一问题上陷入误区的原因所在。虽然思想禁区早已打开,但实际上在人们思想中无形的禁区还是若隐若现。本文试图将现实主义放在两个规定情境中,一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发端的法国,另一个是20世纪风云际会的中国,具体考察现实主义在这些时期中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为什么在欧洲对现实主义

美术的评价不高

关于现实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过程,已经有众多文章加以考证,本文在此仅仅补充以往的叙述中相对缺少的几个方面。

一种思潮出现的合理性通常会被人们从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角度去加以阐释。学术界一般都将库尔贝在1855年的《现实主义宣言》作为现实主义产生的标志。这一点没有错。但富家出身的库尔贝为何在《画室》中热衷于将各色人等杂陈,在《奥尔南的葬礼》中将下层人作为他绘画的主要形象,他的作品又为何会在沙龙中落选并导致他另立山头,以往的论述似乎都语焉不详。

库尔贝是反潮流的,因为他在当时的主导潮流也就是古典主义的强大技巧压力下有些透不过气来。古典主义认为艺术应当体现某种普遍人性,形成人物形象的“类型”,法国的古典主义强调贵族艺术的精神气质,认为悲剧反映上层社会生活,是高级题材;而喜剧反映下层社会生活,是低级题材(布瓦洛《诗的艺术》)。古典主义往往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在宫廷贵族的生活的描画中注重典雅的气质、高贵的风格,而且所要表现的是人性的伟大。这也带来古典主义对艺术规范的讲求。当时执牛耳的安格尔就是典型代表,其画面辉煌明亮,各种质感无与伦比。以库尔贝作品所体现出的技巧能力来看,的确不

1

1

 文章编号:0257-5876(2007)06-0101-08

能望其项背,于是另辟蹊径成为库尔贝的合理选择。

其实在当时的法国,反对古典主义的大旗并不仅是由库尔贝扛起来的,德拉克罗瓦的浪漫主义正针对的是古典主义的理性,但他在题材上却与古典主义颇为相似。在画面处理上德拉克罗瓦更多用令人激动的态势,使画面冲突激烈,但在技巧上与古典主义区别并不大。

库尔贝的反叛方式是在题材上选择具有反叛意义的图像,如那幅著名的《世界的诞

生》

(1866),就是描绘赤裸裸的现实:将女性的阴部以其本来面目向观众敞开,占据画面主体的丛林般的体毛分明是一种示威,画家在向上流社会示威,向以安格尔为代表的古典理想趣味以及以德拉克罗瓦为代表的激情甚至矫情示威,他所使用的武器就是恢复现实中毫无理想的本来面目。

库尔贝还画了男女交媾后的疲软松弛(《困倦》)以及妇人暗示性感的硕大臀部(《浴女》),他的画面展示的都是赤裸裸、不加粉饰的,也是毫无理想化色彩的现实。回头我们再来看他的《打石工》、《奥尔南的葬礼》,就不会像以往那样简单地从阶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了。用研究库尔贝的专家巴里埃尔的话说:“‘现实主义’这个字眼连结着那些与美好社会的美德和风格相抵触的东西。因此去表现一个老妇人的起皱的胸部而不是一个年轻姑娘完美的胸部,就是‘现实

主义’的。”

②库尔贝们的“现实主义”在法国的阵营中有米勒、杜米埃、柯罗等,他们缺少浪漫主义的激情,在技巧处理上仍沿用古典主义的办法但又能力偏弱,我一直在试图搞懂一个问题,究竟是他们的能力还是艺术观念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中所共同具有的沉闷、灰暗的气氛。

就这样,前有古典主义艺术的大山横亘,后有印象派光彩夺目的追兵,现实主义流派被夹其中,论再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现实主义流派愧不如前者;论绘画性夺人眼目,现实主义流派又远不及后者。这就是现实主义流派在美术史上的处境。

漫步在法国奥塞美术馆中,只要是有心人都会发现:法国人对印象派的待遇和对现实主义流派的待遇是两样的:印象派占据这个旧式老火车站的顶层,光线通明,作品也光芒四射;而在一层展厅昏暗的光线下,本来就沉闷的米勒作品越发暗淡无光,库尔贝巨大画幅的《画室》与《奥尔南的葬礼》面面相对,暗部的处理本就不是库尔贝的长项,在那个光线微暗的空间中,库尔贝的作品越发令人感到压抑。

现实主义流派被忽视还有一层原因:在库尔贝以后的欧洲,除极少数的例外,各国政治体制虽有变化,但一直缺乏利用现实主义作为统治阶层维护统治、提倡道德规范的土壤。以此看,法国人对现实主义流派重视不够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且,现实主义流派在欧洲艺术史中的短暂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西方文化源头深处的理念———理想化情结,这个情结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虚构的“理想国”中,后来又为宗教意识所接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接力棒被古典主义接过来。在西方艺术理论奠基者亚里士多德那里,他一方面奠定了摹仿说的基础,一方面也坚持“按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仿”这样的观念。从这个角度看,这种理想在古典主义中是支撑,在浪漫主义中是骨架,甚至以后的现代派艺术中也体现出了一种对形而上的追求,而在现实主义流派中这种理想层面的阙如当然为西方人所不喜欢,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西方艺术史中,现实主义流派兴盛的时间短暂。

但是,现实主义同浪漫主义一样,却有着

201— 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

对现实的批判性,这也是它最为本质的特点,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批判,它不会肯定现实,更不是歌颂现实。否定这一点,就离开了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

我们通过对法国现实主义的回顾,可以总结出它的几个特点:批判性、去理想化、反映下层生活。

二、中国式现实主义概念的转换

我们再来看中国现实主义的历程。

首先要表明的是,这里的“现实主义”并非指的是所谓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仅仅是作为一种思潮和流派。以往不少人谈现实主义喜欢从所谓“现实主义精神”出发,“精神”只是一种形而上的措词,作为艺术的概念,它曾经被赋予了某些政治的内涵与色彩,这也是中国式特定的思维和中国特定的历史现实决定的。从“现实主义精神”来认识文学艺术历史,就导致了认为在中国现实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而欧洲的现实主义可以追溯到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这样可笑的结论。将现实主义视为一种“精神”就如同将其视为一种创作方法一样,不合逻辑。

多年来这种泛“现实主义”的提法曾大行其道,我以为它如同泛“浪漫主义”一样大而无当,有将其内涵任意放大的随意性。缺乏对概念的定性与定量,只能导致概念的消弭。这种泛现实主义的理论我们在李浴的《中国美术史纲》中看到了,他将美术史的发展总结为“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这种泛现实主义在实践上就更源远流长,下面我们一一展开。

中国式现实主义概念的转换受制于几项关键的因素:一是民族国家建立的需要;二是意识形态工具需求;三是从中国传统的文人艺术形态到全面写实体系的建立的事实。

中国的现实主义如同中国的现代性一样,应当是西学东渐后的“外导式”而非“自发式”的产物。文学界有学者认为以往被视为“五四”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的《阿Q正传》实际上属于文学思潮中的启蒙主义,“五四文学是‘误读’了现实主义的启蒙主义”③,这个论点很有启发性。

“五四”时期,随着现代性的引入,启蒙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都进入中国,在美术上首先是西方的写实方式的引入,无论陈独秀的“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美术革命》,1918)、蔡元培的“用科学方法注入美术”(《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上的演说》, 1919),还是徐悲鸿的“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中国画改良论》,1920),都是痛感传统中国绘画写实能力的不足和描摹古人之弊端而发出的呼吁。虽然呼吁的是方法的改变,但改变的目的却是倡导“为人生的艺术”。这一点类似库尔贝时期的现实主义的土壤,然而又有着更为强烈的功利色彩,这个功利便是启蒙因素。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还有足以代表启蒙思潮的代表作的话,那么该时期美术作品中反映启蒙思想的有影响的代表作却很缺乏。这是由于美术毕竟不像文学,白话文的提倡本身就是伴随着新文学和白话诗推出的,而白话早已根植日常中国人口语之中,只不过到“五四”时期,口语与书面的分离现象被完全打破;而美术的写实层面的技能和油画技术的传入,是需要教育的配合和时间积累的。

前面我们分析过,欧洲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以去理想化为主要特征之一,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下层社会的困苦或平实的生活。如果将这个视为现实主义的本义的话,那么在中国,最接近欧洲现实主义的作品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中出现了许多现实主义作品,如江丰《码头工人》(1931)、陈烟桥《拉》(1933)、罗清桢

3

1

文艺研究 2007年第6期 

《逆水行舟》

(1933)等。这些作品以下层人民为对象,描绘了他们的困顿、挣扎和反抗,而且这些画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一定的表现主义因素。

这个时期版画形式的采用也有着特定的原因,鲁迅的提倡是一个重要因素。鲁迅出于同黑暗势力斗争的需要,大力推荐欧洲麦绥莱勒和珂勒惠支、梅斐尔德等人的作品,他们的版画表达了下层人民的疾苦,虽然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味,但其内在的气质却与欧洲的表现主义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鲁迅和中国的版画青年们也正是在这点上与现实主义相接。鲁迅在评第二次木刻版画展览会时谈到:“木刻所给予强烈光线的展示、黑白对照的刻画、现代社会刺激的暴露,尤其在阶级意识上的启示。它是新兴艺坛上的生力军,是现代表现意识作品的最强烈的工

具。”④夏衍在《新兴美术运动的任务》中说:“我们必须确立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及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并须完成支配阶级所未

完成的美术启蒙运动。”

⑤这个时期的版画与欧洲的现实主义时期作品相比,除在细节刻画上有距离外,在反映下层生活和去理想化方面都十分吻合。

同样是版画,40年代解放区的黑白版画

是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另一个密集点。其表现的内容主要是翻身的喜悦、生产的热情和革命斗争几大类。由于受到民间文艺的影响,版画反映现实的方式几乎是连环画般的记录,从题目的直白就可以看出来,比如:“选民登记”(古元)、“调解婚姻诉讼”(古元)、“新年劳军”(王流秋)、“文化货郎下

乡”(刘迅)、“打水浇地防旱备荒”(戚单)。题目与画面一样朴实无华,是一种现实的实录,当然,也是一种“有选择”的实录。

解放区黑白木刻与30年代的新木刻运动相比,在指导思想上有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趣味上转向了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表现”的色彩淡化甚至逐步消失;二是现实主义所主张的反映下层民众疾苦被放弃。这个转变的重要原因是文艺政策的影响,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讲话》中提出“文艺要为政治服务”,也批判了“写黑暗”和“写黑暗与光明并重”的主张,指出要“以写光明为主”。当然,这种对“光明”的描绘在延安木刻中还是停留在农民“翻身”的喜悦层面上,再进一步的歌颂乃至欢呼性描绘,则是在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逐步壮大起来的。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有人认为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九方皋》等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种看法明显是对“现实主义精神”的误解。实际上从作品取材于历史和传说、以寓意象征的方式表达情感的特征看,他的这些作品更接近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而且这种表达方式与他所师从的法国老师达仰的作品更为接近。真正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作品在外敌当前、共赴国难的大环境中并不占主流,我们在较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作品如蒋兆和的《流民图》(中国

画,1941)、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

(油画,1940)、冯法祀的《捉虱子》

(油画,1945)等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抗日战争的需要促使中国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走向主流,而真正奠定这个主流地位的是《讲话》成为文艺指导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的文艺政策的全面贯彻。

1949年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两个方面,即文化政策导向和学院教育都开始全面学习苏联,引进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法,以此代替以往提倡的“革命现实主义”。其原因很清楚,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意识形态,艺术应该为党的政策服务,高尔基曾说:“十九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是揭露社会黑暗,批判社会弊端的,对新的社会主义来说,其写实的形式语言可以延续采用,但内容

401— 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

必须变批判、揭露为歌颂、表扬。”⑥约干松也说过: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⑦。

新中国建立以后,文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又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逐步过渡到“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两结合”在1958年前后成为文艺创作的指导方针。郭沫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浪漫主义提供了理想,对现实主义赋予了灵魂,这便成为我们今天所需要的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或者说这两者的适当的结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⑧在这里,现实主义原来具有的批判性彻底消失,而现实主义的去理想化随着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也变成极端的理想化。

为了表现理想化,在文艺作品中就得将繁琐的、非主流的现象、形象和细节尽可能消除,这样才能充分理想化,理论家王朝闻说:“既然无产阶级的艺术不仅要正确反映现实,更要推进现实向前发展,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把没有社会意义的、与现实无关的身边琐事(如挖耳之类)和显示现实发展方向与过程的事务(如人民大众的战斗、生产以及旧统治者的残酷、腐败……)等量齐观。”⑨中国艺术的现实主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到登峰造极阶段。1966年出现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是一个重要标志。《纪要》提出树立的“革命文艺”样板,在各门艺术中引进了戏剧化因素,夸张英雄化处理,同时更加重视群众化,事实上是将新古典主义的戏剧化和英雄化因素发展到一种极端。即使在被认为相对比较可看的1972年“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三十周年作品展”作品中,我们仍可看到许多作品中的“两结合”与“三突出”方式,从浪漫到矫饰,这次展览也给我们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随着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现实主义遭到了艺术家前所未有的质疑,从80年代中期以来,它失去了以往的主流地位,对广大艺术家来说,现实主义只是一种局部的、个人化的选择而已。

总结中国式的现实主义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它走了一条逐步脱离现实主义产生时的本义而更多被赋予中国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观念的道路;从形态上看,中国式的现实主义(特别是1949年以后)更接近于18世纪延续到19世纪的欧洲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因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在法国,君主专制是作为文明的中心、民族统一的奠基者而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其主要代表画家有大卫、安格尔等。

“新古典主义”大致有以下特征:1.在政治上拥护王权,提倡个人利益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2.与学院体制的建立联系在一起。

3.崇尚理性。

4.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通常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形成寓意。

5.在审美上强调对崇高感的追求,试图表达英雄主义情绪,反对贵族社会倡导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趣味。

6.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五四”以来中国的社会革命是以社会主义苏联为蓝本的,其历史任务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由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压倒了实现现代性的任务,革命取代了启蒙。社会革命需要新古典主义,也产生和延续了新古典主义,法国大革命如此,苏联革命如此,中国革命也如此。作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手段的中国革命,需要政治理性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支持”⑩。

中国新古典主义既具有一般新古典主义

5

1

文艺研究 2007年第6期 

的特征,也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中国新古典主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尤其是强烈的政治理性主义。苏联的新古典主义在主张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尚注重艺术的客观性(反映论),而中国新古典主义更强调艺术的意识形态性,却不太强调艺术的认识论意义。这在《讲话》中有明确表述,其鲜明地宣称“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而到二十多年后的《纪要》阶段则完全将艺术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其次,中国新古典主义切入艺术往往不是采用私人视角,而是采用阶级视角;不是采用多方面的生活视角,而是采用单一的政治视角。

第三,中国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想主义和乐观精神。它突出了理想主义,并认为这是区别于“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讲话》中提出:文艺“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种理想主义的因素在“文革”时直接体现为英雄化和人物处理戏剧化方式。表面上是一种浪漫主义,但却缺乏浪漫主义激情而更多有着理性化色彩。

最后,中国新古典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形式规范。它遵循了一般新古典主义的人物类型化原则,并接受了苏联新古典主义的形式规范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典型”被确定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是个性的本质,阶级性成为典型的本质。在此基础上中国新古典主义发展出了特殊的形式规范,包括“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如果说中国的新古典主义与欧洲新古典主义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话,可能是它很少有欧洲的贵族气质和高雅风格,相反,中国新古典主义作品具有平民气质和通俗化风格,多强调工农大众所喜闻乐见。让我们以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来进行说明。这里选择的不是历史政治题材的作品,虽然这类作品数量巨大,而且最能代表新古典主义风格,这里选择的只是表现普通人生活的作品。

石鲁的中国画《古长城外》1954年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美展,描绘了牧羊人在听到火车声后又惊又喜的场面,可以说代表了50年代中国绘画的成就,也形成了一个用绘画来表现现代化给人民生活带来变化的模式:在古老传统生活中插入现代化符号。这个时期描写现代化建设场面的作品很多是在山水画的格局中加入大坝、铁桥、建筑工地等。古老的长城———放羊的一家人———铁路———捂住耳朵(火车已临近)形成了一连串符号化和戏剧性的表现,而题目《古长城外》点题,既歌颂了新政权带来的变化,也是对工业现代化的讴歌。作者的社会理性和主题创作的方法都初步地显示出来,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没有看到十年、二十年后的那种英雄化处理。

沈加蔚1974年创作的油画《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站岗》,画面上是三位在乌苏里江中国边防军岗哨上的士兵,他们在瞭望塔上警惕地向对方瞭望。画面的时代背景是中苏珍宝岛冲突。这幅画在当年影响很大,曾作为独幅画被印刷了几十万张。为创作该画,作者先后两次去哨所体验生活。作者在回忆创作时曾提到有两个因素影响了他的绘画,一是站在铁塔上耳旁就回响着那首在当时很走红的歌曲《我为伟大的祖国站岗》;二是他立志要塑造出边防战士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于是他将瞭望塔提高,原铁塔只有二十余米高,而画面上的铁塔有近百米。两个战士的造型也具有了强烈的戏剧化造型特征。这幅画被送到北京后,有关领导看了后却不大满意,认为战士的脸色太暗,于是指定改画组将

战士的脸庞画得红光满面,作者只能接受 λ

?。虽然改动并不算败笔,但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作品的现实主义程度完全是为了政治主题服务的。这种超级理性并不像大卫当年绘

601— 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

制《荷拉斯兄弟之誓》那样完全出于画家个人的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一种社会理性所决定。

杨之光1972年创作的中国画《矿山新兵》,在很多场合下被称为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在经历过“文革”大批判造型轰炸之后,这幅画令人眼前一亮。该画描绘了一个英姿飒爽的女矿工,她在第一天领到安全帽后抑制不住喜悦之情,在她的身后是火热的矿山景象。作品可谓造型朴实,形象清新,细节选取令人称道。但据作者后来回忆,当年他去煤矿体验生活时,这个女子生活中的原型是一位刚刚在矿井的事故中遇难矿工的妻子,她当时是顶替丈夫职务进入矿山,画家对她写生时,她的神情还相当悲伤。但画家若不将人物的喜悦心情表现出来就无法通过上级对作品的筛选。于是“三突出”、“两结合”的原则理所当然地战胜了可能的人道主义表达。画面主人公以喜悦展现了一种对于工业化生活的向往,而对工业化给人带来的伤痛只能视而不见。

我们当然还可以从政治的角度来分析那时期的许多作品,所谓历史题材是这方面的典型,而表现日常生活的画面背后也隐含着政治。在此我想引用杨小彦的一段话:“在一种政治或意识形态的有力支配下,艺术并不需要这样一个‘现实’,它只需要有力地表达现实中的权力结构与权力关系。这是理解从法国古典主义到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再到中国的‘毛泽东时代的美术’的关键所在。” λω

总而言之,多年来在中国所推崇的现实主义,在艺术思潮上仅仅是新古典主义的中国变种,所谓中国式的现实主义,它经历了反映底层生活———反映正面生活———歌颂光明———极端化讴歌———拨乱反正的过程,灿烂终归于平淡。随着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任务的基本完成和重建现代性任务的再度迫切,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接续了“五四”启蒙传统,完成“五四”未完成的建设现代性的任务被提上日程,与此相应,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则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主流。

三、要不要重提现实主义

真正符合现实主义本义的创作事实上在中国已经退隐了几十年,我们还可以将刘文西画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画《祖孙四代》和梁硕90年代的雕塑《城市农民工》作一个比较。他们都是描绘一个农民家庭,如果说前者还有着所谓革命浪漫主义痕迹的话,后者则是彻底地剥去了表层面纱,将一个城市的看客形象群体赤裸裸地呈现在观者的眼前,这里没有矫饰,没有浪漫,有的只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无论从现实主义内容或是写实的手法的要求来看,这一类作品都最为符合现实主义本义,但在众多洋洋洒洒的肯定现实主义的文章中,却无人提及这件或这一类作品,为什么?因为它(他们的形象)不能振奋人心,不能体现“时代精神”。

真正的现实主义描绘,我们在改革开放后的“伤痕”美术,在90年代初的“新生代”美术中看到了它们的痕迹,他们描绘的是真实的生活。如果说“伤痕”美术中还留有宏大叙事的影子的话,那么在“新生代”作品中则将宏大叙事彻底放弃。在技巧上,“新生代”画家又采用了典型的写实技巧。他们的作品虽不振奋人心,但在去理想化这点上他们却最接近现实主义的源头。他们的作品不矫饰,不无病呻吟,所表现的是身边的近距离所见,而所谓自嘲与无聊也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日常感受。但在人们对现实主义的呼唤中却似乎漠视他们的存在,许多文章津津乐道的还是“十七年”的新古典主义作品,足见对现实主义的误解之深。

有人认为当代的现实主义作品太少而试

7

1

文艺研究 2007年第6期 

图大力呼吁,他们所参照的坐标仍是“十七年”的新古典主义作品的图像,他们忘记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二十多年来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已经日趋多元化,原先的最高和惟一的作品展览模式———全国美展的至高无上地位早已是明日黄花,原先以政策文件精神代替艺术思想的年代也已经一去不返,原先以写实为惟一表达途径的格局已经被真正的百花齐放的表现形式所取代。

今天仍有现实主义作品在活跃,虽然它们已经不再是这个时代艺术的主流。在以下层生活为对象的作品中,人们已经多年很少看到真正的农民,就像工人的形象在日常创作中也早已淡化一样。现实中离城市最近的是农民工,在王宏剑《阳关三叠》(油画, 1999)中,我们看到了外出打工农民的集体精神状态,也似乎看到中国文人对背井离乡情结的描述的影子。在上述梁硕的雕塑《城市农民工》中我们看到完全异在于城市的农民工的呆滞的目光。从陈卫闽《菜地变房子》(油画,2001)中我们看到画家用鲜艳甚至有些艳俗的色彩来描绘城市与农村结合带中先富起来的村民盖的楼房,这个表现对象在城市人的眼中是一个最不确定、变化最快、最急于赶时髦而又不伦不类的,作品幽默的气息使我们会心一笑。艺术已不再承载着沉重的政策使命,只是表现艺术家个人的视线或思考,仅此而已。

其实,“重提现实主义”的重要背景之一就是鉴于当下艺术中许多非架上艺术的活跃和呈现出了一些问题。但在评判当代艺术以及当代实验艺术中,现实主义标准已经基本上甚至完全失去了评判的能力。如果谁仍然想用现实主义的标准去衡量大量非架上的装置、影像、视像、行为作品的话,他就会发现这个旧有的工具是多么无效,但无效并不说明工具的失效,只能说明工具不能滥用。

今天重谈现实主义,如果忽视了当代中国艺术创作中越来越走向主流的当代艺术,那它的适用面就极其有限,这一点不言自明。

我们当然不应否定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无论艺术如何发展,它如何令人感到面目皆非,试图摆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就如同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不可能,这已为古今中外的艺术史所证明。在现实面前,还是让我们去掉“主义”二字,因为它太多义,甚至疑窦丛生。我们应当提倡的是面对现实,面向当代,用艺术去表达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那样才能真正体现艺术的社会责任感。

①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编委会《中国百家金陵画展论文

集》,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② 热拉尔?巴里埃尔:《库尔贝:现实主义者?》,载《世

界美术》1994年第1期。

③ 杨春时:《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思潮》,文化研

究网(htt p://https://www.360docs.net/doc/2c7979990.html,)。

④⑤ 转引自黄可《上海的美术院校和美术社团》,载

《朵云》第47期。

⑥ 奚静之:《中国的写实主义与俄苏美术》,载《艺术

家》第296期。

⑦ 约干松:《苏联造型艺术的情况和任务》,载《美术》

1957年第4期。

⑧ 郭沫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载《红旗》1958年

第8期。

⑨ 王朝闻:《新艺术创作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

版。

⑩ 杨春时:《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新古典主义》,载《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λ? 王明贤、严善:《新中国美术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85、86页。

λω 杨小彦:《场景与仪式:对视觉的政治修辞术的一种分析》,载《毛泽东时代的美术》,广东美术馆编,

2004年。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 金 宁

 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

 Main A rticles

ines the p r ocess of devel opment of public s pheres and civic s ociety in modern China with a positive case study of Ha2 nkou.

The Tran sfor ma ti on and S i gn i f i cance of

the Early Ch i n ese P i ctor i a ls fro m the Perspecti ves

of Photography and the I n troducti on of Photograph i c P i ctor i a ls i n to Ch i n a

Xu Pei&Zhou D an (82)

The Changes and D evelop m en t of

Rea lis m i n20th Cen tury Ch i n ese F i n e Arts

Shang Hui (92) Realis m in20th century China is not a fixed but changing concep t whose connotative changes and devel opment signify the establish ment of ne w s ocial ideas and the birth of new aesthetic criteria.This paper classifies Chinese realis m int o four peri ods,that is,four aesthetic ideas corres ponding t o the f our pers pectives of scientific realis m,de mocratic real2 is m,idealistic realis m and hu manist realis m,thus revealing the changes and devel opment of the connotati on of20th century Chinese realis m.

Rea lis m Rev isited

Gu Chengfeng (101) This paper tries t o analyze realis m p r oper and describe the transfor mati on of the concep t of realis m in different hist ori2 cal peri ods.It points out that the Chinese realis m is more like neo2classicis m most of the ti m e and the current revival of an inaccurate realis m in China is less meaningful than a straightf or ward attitude t o the reality of conte mporary art.

The Return of Rea list Pa i n ti n g i n

Europe and Am er i ca i n1980s

Yu D ing (109) I n the hist ory of modern western art,the1980s is the age of the Return of Paintings.Essentially this is the return fr om different experi m ents t o the canvas,and theref ore fr om the American avant2garde t o the Eur opean traditi on.That is why the return of paintings is the return of Eur opean traditi on.Painting shifts fr om the modernists’repulsi on of re2 alis m t o the post2modernists’app r op riati on of it.The ter m“realis m”has been widely used by such different schools as sup ra2realis m and neo2realis m after the1980s.This paper tries t o de monstrate what realist painting was like in the hist ory of modern western art via descri p ti ons of realist painters fr om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return trend of painting in the1980s.

The People,the St a te and the

Con structi on of the A si a n I mag i n a ti on:

D ong B i n gyue’s The Position of People’s W riters:

The R ela tionsh ip bet w een C h inese and J apanese L itera tu res

W ang Zhisong (119)

Translated by Chen Yongguo

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了解

我所见的中国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绘画,即写实主义绘画,是在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其中,现实主义理论家尚弗勒里早在1855年发表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当代生活,之后还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库尔贝等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他们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以人文关怀的姿态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美学观念自20世纪传入中国,虽然它传入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已牢牢的生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之中,并伴随着中国在20世纪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而发生侧重面与内涵的变化。 首先是在思想方面的重大改变,20世纪之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豁然醒悟: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客观世界,都可以实证地认识、科学地把握。这正如李大钊等人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是有规律地发展和演进的。这种思想渗透到当时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由此,具有科学和民主思想内核的写实绘画在中国盛行就尤其具备了合理性。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发出的疾呼“中国画学

至国朝而衰敝极矣”、“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是20世纪最早对中国画进行清算和讨伐的文字,也是最早在美术上提出向西方画学学习的文献。该文通过为作者自己的“万木草堂”藏画编目作笔记的形式,对中国历朝画作的发展作了梳理和品评。文章从《尔雅》、《广雅》和《说文》等上古文献中释读“画”作为“存形”的文字本义始,进而论证所谓图画之制,就是“非取神即可弃形,更非写意即可忘形也”,这是康有为提出向西方画学科学性造型体系学习的逻辑起点。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陈独秀理所当然地把改良中国画作为新文艺运动的一部分,他在《美术革命》这篇文章中更加鲜明地提出了美术革命的任务就是改良中国画,而改良中国画就是要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②。因此,他比康有为更为猛烈地抨击所谓“王画”,指责它们是“临”、“摹”、“仿”、“抚”中国恶画的“总结束”,他提倡的是能够自由发挥、抒写个性、不断创造的新美术。可以说,革“王画”的命,冲破文人画的禁锢,倡导写实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精神在美术革命中的体现。 在此,徐悲鸿是一个不得不提及的人物,1917年负笈日本的徐悲鸿,又于1919年赴法留学,《中国画改良论》一文即发表于他留法的第二年。在中西画法的比较上,在中西美术道路的选择上,他都有了更为深切的体味,因此,该文开篇就提出了民族振兴与画学的关系。画学上所谓的“颓坏”,其实是“守旧”和“学术不独立”的结果,他为画学的振兴开出了“中国画改良”的方案:一方面他看到“西方画乃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乃东方之文明物”,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班级:建筑092 姓名:胡晔 学号:24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胡晔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浓厚的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文化积累、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之一。它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等程工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特点和风格、气魄,区别于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所赞赏,能与西方没画相媲美,是另一座艺术高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一.中国画的分类: 简单的来讲就是两大类:工笔和写意 严格来说中国画的分类很复杂: 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 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二. 中国画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画发展和演变分为六个时期: 1.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 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了一定的品评标准。如南朝画家张僧繇提出“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的观念,他画人物吸收了天竺的晕染法,形成了“张家样”的风格特征。北周曹仲达的“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他吸收了印度笈多造佛的特点,有曹衣出水的风格特征,形成了“曹家样”。这时人物画开始重气韵,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描写。以谢赫《画论》中的六法为主要的美学规范,超越形似追求传神的传统为后世绘画奠定了发展道路,这种追求神似和气韵的方法,就是中国画意象和写意的表现。 3.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他发展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的简练生动。画家张萱和周昉的人物画刻画人物内心情绪栩栩如生,这些都奠定了写意表现的基础。 4. 蓬勃兴盛的二宋时期绘画

试论中国国画在绘画艺术中的地位和价值

试论中国国画在绘画艺术中的地位和价值 发表时间:2019-01-11T15:27:59.927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7月上作者:梁淼[导读] 中国国画存在历史悠久,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截至目前,中国国画有着超高的艺术地位与价值。尤其是经过不同时代的创新,中国国画逐渐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增添了意义。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 【摘要】中国国画存在历史悠久,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截至目前,中国国画有着超高的艺术地位与价值。尤其是经过不同时代的创新,中国国画逐渐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增添了意义。本文主要是对中国国画在绘画艺术中的地位与价值进行了剖析。【关键词】中国国画;绘画艺术;地位;价值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具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国画所存在的历史,同样是十分悠久的。从古至今,中国国画经过了不同时代的演变与创新,逐渐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丰富了中国国画内涵。由此可见,中国国画在绘画艺术中有着一定的地位与价值。从促进中国国画发展角度而言,本文对“中国国画在绘画艺术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1.中国国画在绘画艺术中的地位分析中国国画在绘画艺术中的地位,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接下来,笔者就个人理解,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情况下,进行阐述。 首先,丰富了世界艺术。中国国画意义丰富,作为世界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丰富了世界艺术的多样性,并且在全世界艺术名家中,具有着良好的口碑。就以毕加索而言,其对中国国画做出了超高的评价,并且在自身绘画生涯中,认真学习过中国画,曾模仿中国名画家齐白石上百幅画。现如今,中国画不断向全世界展示特色美,世界艺术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1]。其次,引领世界艺术的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世界艺术均有着一定的引领作用,并且引领作用得到了世界各国名家的一致认可。中国传统艺术与世界各国艺术一起进步与发展,在发展中,引领世界艺术向前发展。中国艺术家早在公元5世纪之前,就认识到了艺术的本质,到了汉代,中国艺术家懂得利用书画表达个人情感与展示个人情怀,书画中尤为重视神的描写[2]。总而言之,世界艺术发展中,中国国画发挥出了巨大的引领作用,为世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中国国画在绘画艺术中的价值分析中国国画在绘画艺术中的价值,总结起来,主要包括文化传承、文化价值以及文化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文化传承。中国书法在全世界具有着良好的声誉,中国国画与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部分。对中国发展史进行研究,可发现中国发展史与中国绘画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中国绘画史展示了中国发展史。因此,现如今,要想真正意义上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应该重视起中国国画的传承与发展。经过数千年发展的中国国画,截至目前,已经变为了浓缩的精华,具有着特殊的美,并且有着明显的区域特点。人们在赞赏中国国画时,由于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到部分人对中国国画意义的理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国画的发展[3]。因此,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西方文化的侵入,作为中华好儿女,有必要注重中华文化的合理传承,并且需要不断诠释中国国画的特点,并赋予相应的时代特色。其次,文化价值。中国国画有着超高的艺术价值,具体体现在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满足人们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的实际需求。伴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中国国画特点不断丰富,尤其是中国国画创作中的线条、笔画的应用,文人运用更是炉火纯青,在展现景色之美、物之美以及人之美的基础上那个,表达了文人的个人情操。现如今,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纷纷转向追求精神生活。中国国画已经深入广大群众内心,并且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独特的魅力。 图1·国画绘画作品

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

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 顾丞峰 内容提要 本文对现实主义本义做出辨析,对现实主义概念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换进行描述,指出中国式的现实主义在多数阶段更类似一种新古典主义思潮。今天与其重提含义并不确切的现实主义,不如提倡一种面对现实、面向当代的艺术态度。 关键词 现实主义 去理想化 中国式的现实主义 新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问题在中国几乎谈了上百年。如果说它有被“边缘化”的状况,那也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其中的原因当然有目共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现实主义又被重提,关于它的讨论很多①,给人造成一种印象:现实主义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艺术主流话题中。 这其实是一种假象,在一种希冀取得主流话语的努力中,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话语堆砌。 奢谈现实主义的理论定义已经没有太多意义,还是让我们把问题拉回到规定情境中去。抽象地谈论现实主义既缺乏实证,也是我们多年以来在这一问题上陷入误区的原因所在。虽然思想禁区早已打开,但实际上在人们思想中无形的禁区还是若隐若现。本文试图将现实主义放在两个规定情境中,一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发端的法国,另一个是20世纪风云际会的中国,具体考察现实主义在这些时期中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为什么在欧洲对现实主义 美术的评价不高 关于现实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过程,已经有众多文章加以考证,本文在此仅仅补充以往的叙述中相对缺少的几个方面。 一种思潮出现的合理性通常会被人们从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角度去加以阐释。学术界一般都将库尔贝在1855年的《现实主义宣言》作为现实主义产生的标志。这一点没有错。但富家出身的库尔贝为何在《画室》中热衷于将各色人等杂陈,在《奥尔南的葬礼》中将下层人作为他绘画的主要形象,他的作品又为何会在沙龙中落选并导致他另立山头,以往的论述似乎都语焉不详。 库尔贝是反潮流的,因为他在当时的主导潮流也就是古典主义的强大技巧压力下有些透不过气来。古典主义认为艺术应当体现某种普遍人性,形成人物形象的“类型”,法国的古典主义强调贵族艺术的精神气质,认为悲剧反映上层社会生活,是高级题材;而喜剧反映下层社会生活,是低级题材(布瓦洛《诗的艺术》)。古典主义往往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在宫廷贵族的生活的描画中注重典雅的气质、高贵的风格,而且所要表现的是人性的伟大。这也带来古典主义对艺术规范的讲求。当时执牛耳的安格尔就是典型代表,其画面辉煌明亮,各种质感无与伦比。以库尔贝作品所体现出的技巧能力来看,的确不 — 1 1 —  文章编号:0257-5876(2007)06-0101-08

对中国画的理解

传统的魅力与现代的冲击——浅谈对国画的理解 国画,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绘画。它是汉族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也叫宣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它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也是灿烂的中华文明最杰出的艺术产物。古往今来出现了许多国画大师也留给我们大量精美的作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是国画这块瑰宝却始终如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为它痴迷。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不少年轻的艺术家们找到了国画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在这个进步的时代华丽的撞击在一起了。传统的国画表现形式以笔墨为主,讲究“骨法用笔”,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强调墨分五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在意境上,传统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尚写意。讲究气韵、追求意境。写形是为了传神。齐白石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似与不似之间”,讲究传神达意的方法,着重体现画面所传达的精神、意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儒家风范,温文尔雅却胸怀天下,古朴豪放却意义深刻。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现代国画艺术家,他们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绘画中对光影、虚实、体积构成的研究成果,创作出一批批精美的化作,如徐悲鸿,李可染。齐白石等等都是为世人敬仰的画家。融合型的现代中国画,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和表现空间,在这一点上是有意义的。 在这里我并不是来对传统和现代吹毛求疵的,作为一名学油画出身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对于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使我不仅对西方油画也对咱们博大精深的国画艺术有深深的景仰,闲暇时也会翻开画册,提笔临摹。我今天写这些,主要的原因在于个别学生对于国画艺术的不正确理解,觉得国画很“古老”。当然这也不是在说所有的人,主要是前些日子在和学生交流时,我问他们以后想学什么专业,大家的回答大多数都是设计啊,油画啊之类的,而想学国画的寥寥无几,大家一提到国画不由自主的就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我不禁在想:这是为什么呢?不管是传统的国画也好还是现代的国画也好,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文明历史的珍贵财富,时代在进步中国画也在进步,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流派体系,而是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师的创新下出现一个又一个新的体系,而每一位大师都是在扎实的传统国画基础上另辟蹊径,开陈创新,给人们带来一副又一副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 国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承载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厚重的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我们不能为了接受新式的画法和教育就遗忘他。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的国粹。千百年来国画一直在不断发展,而其传统的艺术精髓仍一脉相承,永葆其强劲的生命与活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至今,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都悬挂着大幅国画。名家名作还作为国宝赠品在外交活动中起到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国画表现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国画中的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梅,表现出凌寒斗雪的铮铮傲骨;兰,表现出生于幽谷,不取媚于人的崇高美德;菊,表现了不畏寒霜,不怕艰苦的高尚情操;竹,象征着高风亮节的清雅风范,这些,正是中国人最崇尚的精神品格。国画的核心在于笔墨功夫。所谓“书画同源”,也就是说,国画必须以书法的笔墨功夫来表现作品的精神。中国的汉字,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变化,但不论哪个时代,何种字体,都可以超越时空,起到记录、保存和交流思想、文化的作用。然而,汉字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审美价值。汉字成为一种书法艺术,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国画必须运用中国书法的毛笔和墨汁,才能表现出笔墨的苍劲与骨力以及笔飞墨舞的潇洒神

现实主义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现实主义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摘要:现实主义绘画进入中国,对中国当代绘画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艺术 家受现实主义画面情景启发,极大丰富了创作的表现内容。现实主义带给中国当 代绘画最大的启迪则是认知和思维提升,认知和思维的提升反过来又促进了绘画 内容和形式的繁荣。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典型性、客观性和人文主义精神 使其具有了生生不息的独特的审美品格。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实践和现实主义理 论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正是这段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历 史中一个典型的示例。《西藏组画》通过对纯粹的欧洲绘画语言的把控和去“政治化”的含义,成功吸引了中国美术界的关注,把大众的审美视角从“苏式”风格中解脱出来,使中国美术获得焕然一新的审美视野。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文主义;文化 1.现实主义内涵 现实主义,通常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广义的现实主义是指一种创作方法,要求艺术对 自然、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的再现。狭义的现实主义是指19世纪中期在法国文学界和美术 界兴起的反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明确的流派或主义 到了19世纪才出现,而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古代早已存在,现实主义是一个被频 繁使用又具有多义性的概念,在具体的理论语境与批评语境中,现实主义前面经常会出现一 些修饰或限定词汇,如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 2.现实主义美术在中国 20世纪初,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方法传入到了中国,这是中国文化 的一种自觉选择。1980年代中国的现实主义精英艺术有明确的自律意识,尊重艺术自身规律,具有艺术语言的创新性。精英艺术本身是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而不是政治、经济等的附庸。 精英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审美性,把人从平庸的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使人超越自身获得放松 与愉悦,达到人性的解放。在美术领城,80年代涌现出多位大师级和天才式人物:罗中立、 陈丹青等,经典画家在艺术追求上不随波逐流,作品中没有哗众取宠和花哨的东西,而是回 到艺术本身、回到艺术的审美追求本身,具有艺术创新性,具有超强的艺术语言感受。 3.现实主义与《西藏组画》 3.1《西藏组画》背景 陈丹青当时是一位进藏体验生活的知识青年,在此之前他曾有过一段进藏生活的经历, 对藏民生活有着一定的了解,但他在思维上仍然保持着冷静客观的艺术家视角,而非感同身 受的藏民视角,这才使得他后来绘制出思想较为开放的《牧羊人》。从画面内容和绘画技法 上来看,牧羊女在看羊时兼顾着纺线,画面饱满内容质朴。作者把普通生活绘成了诗情画意 的作品。陈丹青对米勒绘画技法的借鉴,可以从技法切合题材的方向去理解,笔法和颜色上 的单纯表现“普通”的精贵,才让“纯朴的民风”这样的题材得以显现出来。 陈丹青以主观的绘画视角来思考种种社会现象,通过深入观察藏民的生活状态来表现人 文风光,摆脱在此之前政治附庸的局面和被限制的艺术表现技法,绘画的方式由单一模式走 上自由的多元化方向,是中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上萌发的一个新转机。通过对《西藏组画》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油画是继法国浪漫主义之后,出现了以赞美大自然,描写现实普通人们生活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现实主义绘画是指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写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是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现实主义绘画是由“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家以柯罗为代表,“农民画家”为称号的米勒,以“现实主义画家”自称的库尔贝和一些政治讽刺画家,特别是杜米埃的创作为代表所形成的。 1.现实主义是19世纪从日本翻译过来的,也称写实主义.从技巧、技法上讲是写实主义,从意识形态和观念上讲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应该是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具体技法上讲是要求写实的,是写实主义而不是抽象主义。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家、艺术家就提出过无边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无边的,即从观念上、从表意形态上讲可以是无边的,这一提法扩充了现实主义的内涵,赋予了新的内容。 现实主义是艺术发展进程中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指19世纪产生的艺术思潮,又称之为“写实主义”,这个流派是使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青睐。 2.列昂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达·芬奇发扬了古希腊艺术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提高和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造和发展了绘画技法。这一位以发明家自居的天才,十分尊重客观实际,认为"自然是一切大师的最高的指导者";他无视一切恶意的诽谤,反对依赖前人和模仿前人,认为因袭成规是使艺术衰颓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对待宗教的题材,他也不被中世纪以来的成规所束缚,不把神当作没有人性的怪物,不把艺术的造形当成某种教义的符号。他反复地观察、研究了现实的人,并辛勤地探求着与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因而创造了真实的艺术的形象,改变了中世纪以来那种垂死的公式主义的创作作风。他的著名的杰作《最后的晚餐》,就是使惯用的宗教题材获得了崭新面貌的典型例子,同时也就是使思想、感情与形象取得无间的统一的现实主义艺术的典范。 3. 列宾是十九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如此广阔和全面,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其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的成名之作。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列宾在油画中塑造了11个纤夫,他们的年龄、身材、性格、体力、表情各不相同,我们从他们身

中国传统绘画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6,2012 General.No.130 2012年第6期 (总第130期)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具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绘画艺术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同时又充分发挥时代的艺术特征,并融进时代的美术观念和表现意识,使形式更加多样性,画面不受空间、时间限制,重视剪裁和组合,讲究虚实关系,注重意境表达,以及线条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更加适合当代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艺术家一方面要研究旧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新的东西,艺术要创新,要有时代感。时代是前进的,要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更要表达出这个时代的内心感触,才能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表明,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的不断抗争与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民族心理结构和民族文化结构。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中,把种种自然现象与文化现象加以比对而成为人类认识事物的习惯思维方式,同时也给艺术创造加以莫大想象空间。以“天人合一”为依据,生发出原始的图腾、文字等诸多符号,成为了华夏民族间情感表现与交流的语言工具,成为构建物质社会和精神社会的基本元素。“物我为一”的和谐观也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审美取向上,“道乃万物生成的本原”。一切艺术主题、内容与形式的表现必然与“自然之道”相吻合。并借助于内心感触,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自然表达,赋予形象、语言以新的传达方式,达到“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实现与自然的沟通,获取心灵的慰藉。 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各种绘画形式越来越强调个人体验和内在精神的意象表述,凭借一定的艺术形态去叙述内在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中国传统绘画受“道”、“儒”、“释”三种思想的影响,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天人合一,阴阳相合生万物,弥盖天地,古今传承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中国视觉思维的意象思维习惯。使这种中国式的意象视觉思维具有一种全息性、中权性和包容性。中国传统绘画强调“意在笔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似与不似之间”等,并融入很多生活理想、生活情趣,给人提供丰富联想和生活寄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远离了现实形式法则,而有了请求意向的思想和表现方法,强调主观心性的发挥。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画在意境,意境高远已经是中国绘画的灵魂,是特殊的心、物关系的结合。宗炳提出“含道应物”,这就与原始的感情有了本质的区别。就会用哲学的、完整的、主观审美意识去理解和表现自然。自然景物要服从了创作者主观的审美意识。这就是用主观的“神”、“意”替代了原始自然之貌,之所谓“意主宰形”。中国传统绘画已经是心化的自然。想象力是其重要素质,它所描绘的世界,不仅与宇宙自然有关,更与内心感悟有关。人与 中国传统绘画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张海龙 (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对现代绘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将中国传统绘画与时代精神融合到一起,这 样的融合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但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精 神,更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使中国绘画艺术不断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绘画;现代绘画艺术;传统水墨;写意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12)06-0077-02 Chines e traditional painting to the modern painting art effects ZHANGHai-long (QigiharcitymassesMuseumofart,HeilongjiangQigihar161000,China)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paintingtothemodernpaintingarthasfar-reachinginfluence,the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andthespiritofthetimestogether,suchthatthefusionofpaintingarthasgreatsignificancetothedevelopmentofthemodernpaintingartdevel-opment,notonlyhastheChinesetraditionalpaintingtheoryandspirit,canpresentabrand-newappearance,makeChinatheartofpaint-ingthecontinuousprogressanddevelopment. Keywords:traditionalpainting;modernart;traditionalinkpaintingfreehandbrushwork; 收稿日期:2012-10-13 作者简介:张海龙(1971—— —),黑龙江省克山人,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美术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77 ——

观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思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主义

观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思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它在各个历史时代的各民族各阶级文学艺术创作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各不相同。 事实上,从历史的长河中纵横地考察“现实主义”,不难领会其实质。在其前为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尤其是中世纪,当时的美术完全以宗教故事为题材,表现手法上呆板、冷漠,今天看来略带一些表现主义因素;在其后的现代艺术,反对对客观形象作客观的再现,把过去对客体的观照转向了对人本身的观照,否定写实,否定模仿,更不用说后现代主义的强调过程、强调行为,艺术不是描述、解释、美化、修正和评价生活,而是艺术本身即生活,表现手法上偏离架上绘画形式。另外,相对于东方艺术的主客体相融的“天人合一”的写意体系,很容易寻索到“现实主义”是主体对客体的观照,并用写实的手法加以体现。 19世纪法国的库尔贝、杜米埃、米勒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反对古典主义的典型化、理想化,也反对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夸张,排斥神话、宗教和寓言题材,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打破了过去以为能够入画的只有高贵的东西、高贵的人,一般平民百姓不能入画的传统,常常直接刻画当时各阶层人物,描写他们的生活,反对美化和粉饰现实,力主如实、客观地描绘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尤其是社会底层人物的不幸生活。 在绘画领域公开打出现实主义大旗的是法国画家库尔贝,库尔贝是反主流艺术的最重要的代表。当时法国的官方鼓励画家画一些古代题材的东西,远离生活现实的题材,而太现实的不允许画(因为太现实的作品会让某些人心里不舒服)。但库尔贝坚持认为艺术应该画其眼见的真实,所以他就画《采石工人》。作品表现俩个衣着破烂的工人艰辛地劳动的情景。为了画好画,他还专门请两位贫民做模特。他实际上是要揭露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一面,也是不为人所知的一面:看看我们的社会吧,并不尽是荣华富贵,还有很多辛勤劳作着的贫困者! 所以他画女人体作品时也同样不按照官方的要求去表现,而是以农村妇女为模特,以表现她那作为劳动者的肥臀宽背的形体之美。在1853年的沙龙展上,库尔贝的人体作品《浴女》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我们知道安格尔是如何把一个女子的脊背拉长以达到更加优美的效果的;但库尔贝的画中那个洗澡的的女性裸体不做丝毫的美化。拿破仑三世在展览会上骂道:“这幅画美在哪里,你们看她像不像女人,一点柔和的气氛也没有。”皇后也站在一旁帮腔说:“简直像我骑的母马。”接着拿破仑三世在大庭广众下用鞭子抽打了这幅画。于是评论界对这件作品的攻击更激烈了。这幅画加剧了库尔贝与官方艺术界、评论界的矛盾。导致1855年世界博览会美展对他的两幅作品(《奥南的葬礼》和《画室》)的拒绝和库尔贝与官方的直接对抗。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油画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现实主义油画 继法国浪漫主义之后,出现了以赞美大自然,描写现实普通人们生活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现实主义绘画是指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写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是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现实主义绘画是由“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家以柯罗为代表,“农民画家”为称号的米勒,以“现实主义画家”自称的库尔贝和一些政治讽刺画家,特别是杜米埃的创作为代表所形成的。 目录 基本简介 1代表画家柯罗(1796~1875) 1米勒(1814~1875) 1库尔贝(1819~1877) 1杜米埃(1808~1879) 流派介绍 1代表作品《画室》 1《奥尔南的葬礼》 意义影响 在中国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首先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的是巴比松画派。这个画派出现于19世纪30~40年代。他们的创作活动与成果标志了欧洲风景画发展的新阶段。在距法国巴黎十几里的枫丹白露森林附近有个叫巴比松的小村,在这里群集了许多画家,他们在此描绘原始荒凉的自然风貌,感受着逃离闹市的惬意,这些画家被称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的

画家是一人一个绘画面貌,他们相互之间不把艺术上的主义或信条强加于他人,因而容纳了种种倾向的画家,而其中柯罗是今天最有名的一位。 编辑本段代表画家 柯罗(1796~1875)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风景画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口号成为19世纪风景画创作所遵循的方向。在他的风景画中追求的是真挚、纯洁的情趣。柯罗的风景画结构严谨,调子轻松,用色巧妙,光与空气表达得充分。他的艺术总是给人一种柔和、高雅的感觉。他能够忠实地描绘大自然,同时又加入柔和的感情,产生出诗一样的韵味。柯罗的风景画极少表现被强烈的光照射下的风景,而大多表现傍晚、早晨、大自然物体带有温和情趣的风景。看他的作品,树木好像在烟雾迷离之中,仿佛在半梦幻般的世界里。画面上流露出一种诗意,使观赏者产生对田园美景的爱。 米勒(1814~1875)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后定居在巴黎以南的巴比松村,一生画了许多描写田园风景和农民生活的作品,被誉为伟大的农民画家。米勒的画风质朴、凝重,所创造的形象严整、崇高,富有纪念性,有一种雕塑的感觉。为了寻求画面的整体和谐统一,他极力追求浑然一体的效果。他的艺术语言十分平静,造型单纯、情调含蓄、旋律稳健。在油画笔法上朴实沉着,色调处理上浑厚调和,充满真挚的感人力量。欣赏他的作品常常能使人陶醉于一种苍茫沉寂的意境之中。米勒的代表作品是《拾穗者》《晚钟》《牧羊女》等。 库尔贝(1819~1877)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中的重要画家,曾担任巴黎公社革命政府美术委员会主席。库尔贝1819年生在法国东部奥尔良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早年学习过法律,后又进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他一直都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艺术家。在艺术上,他反对当时那种脱离社会生活的学院派风气,而重视创作的社会意义,并力图在自己作品中加以实现。库尔贝在他的作品和宣言中确立了以生活真实为创作依据的原则。他曾宣布:“我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在艺术上他倡导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艺术。《打石工》《筛麦的农妇》是体现他艺术主张的代表作品。库尔贝的画风力求写实,造型明确,色彩沉着,用笔宽畅,不拘细节,画面有庄重厚实感。另外,在油画技法上,库尔贝经常不用画笔,而用调色刀,画出带有彩色大理石般肌理效果的表面。 杜米埃(1808~1879) 19世纪法国具有战斗精神的讽刺艺术的画家,也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像米勒那样避开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是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之中,把握时代的脉搏,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讽刺画,嘲讽丑恶,揭露时弊。

高中美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教学案

第11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美术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这三大美术思潮和现象的基本特点。 2、把握西方近代美术的最基本特征。 二、方法指要: 1、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比较分析法 建议大家通过对比文艺复兴和近代绘画或雕塑的不同得出西方近代美术的基本特征;对比三大美术思潮和现象的不同得出各自的基本特点(对比它们的题材、构图、主角和色彩)。 3、讨论 通过小组内讨论,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的得出三大思潮和西方近代美术的基本特征。 三、材料补充: 1、浪漫主义绘画和浪漫主义文学、音乐一样,同18世纪启蒙学说紧密联系:在政治上反对专制的制度,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在艺术上反对因循守旧,尤其反对束缚艺术创作的古典主义学院派。 2、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的产生得益于自然科学成就尤其是光学成就的启发。当时德国科学家赫尔姆荷尓兹发表了《色调的感觉》和《生理学的光学》,法国科学家希凡诺发表了《色彩在工艺美术上的应用》。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 四、课堂整理: 1、三大流派特点及共性 2、思考题 (1)作为新创作思想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古典美术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哪里?(2)印象主义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哪里? 3、小论文 写一篇关于西方古典美术与近代美术的论文。(角度、字数不限) 用心爱心专心

中国的绘画精神(一)

中国的绘画精神(一) 绘画艺术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技艺来表现人类的心灵活动。它作为一种精神产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向人们展示它内在所包含的精神思想。中国的绘画从几千年前的工艺装饰纹样中孕育并发展起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一定的画面,来寓意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中国绘画的最大最本质的特点。“情趣寄寓”和“以画写意”是中国绘画比较典型的借以表达画家思想的两种形式。 1、情趣寄寓 绘画艺术创作是以审美方式反映生活的,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而表现出来,是为情趣寄寓。绘画是一种精神性极强的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内在体现出极强的思想性及它与物质世界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既以物质为基础,又升华为一定的精神,因而最为贴近艺术的本质。综观中西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它发展的道路上,有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发展的方向,这个牵引力使得艺术发展的始终不偏不倚的朝着它的方向前进,而这个拥有巨大“魔力”的无形指挥便是“精神思想”。中国绘画艺术的流派众多,名师辈出,技法风格层出不穷,精神性也就自然非常的强。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创作不可避免的受到美学观和美术观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造型艺术的政教价值,唐代的张彦远指出美术具有教化的功用。总结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并且还对美术作品在教化方面的优长

与其他的教育手段做了比较:“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或多或少也在说着艺术的精神性作用。 在情趣寄寓方面中国画精神性的最大体现就是用笔。中国画用笔的核心问题笔力是有书法奠定的一种美学要求。古代南朝齐的谢赫的>中的第二法“骨法用笔”就要求笔画的组织精练而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对象,抒发作者的感受。中国画的用笔有很多要求,除了讲求笔力之外,还有三个很重要的要求是气韵表现,丰富变化,与情趣寄寓。气韵是魏晋时代品评人物风气度韵的略称,是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向外展露,被引用来作为品画的标准。一笔下纸要有变化,还要顾盼生情,交映成趣,这便是用笔及用墨的情趣要求。情调是画家喜怒哀乐的情感色彩,趣味是指画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情趣。因此,用笔和用墨包含着浓厚的精神性和抒情性。中国画用笔的讲究是中国画技法的核心,也是中国画本质的一种基因。用笔是造型的基础,不仅要能正确精确的描绘对象,还要有对象自身的“骨气”(见注释1)。气韵和神采的意义相差无几,要求画家在创作前先要存想于心,即所谓“意在笔先”,下笔要能产生神采气韵,是“象应神全”,形象的准备和神采的完备,都要靠用笔。 2。以画写意 中国绘画艺术的思想性在中国画的创作体现在造型,用色,构图,题材等等许多方面。通过一定的画面内容来表达一定的意境意义,来体

36现实主义美术与现代主义美术(解析版)

易混易错点34、现实主义美术与现代主义美术 错因归纳:对现实主义美术与现代主义美术的产生背景、风格特征、表现手法等区分不清。 释疑解惑 现实主义美术与现代主义美术都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但是从产生的社会背景来看,现实主义美术是 人们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结果;现代主义美术是社会现实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危机的结果。从表现内容来 看,现实主义美术侧重于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现代主义美术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从表现手 法来看,现实主义美术继承传统;现代主义美术虽然也对传统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强调反传统。 真题突破 1. (2017江苏20).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右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A.《拾穗者》 B .《格尔尼卡》 【答案】B 【解析】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 《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故 出?印象》是印象派,故 C 项错误 ; C .《日出?印象》D .《自由引导人民》 被称为“跳舞的房子”,脱离常规建筑风格,属于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 A 项错误;《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故 B 项正确;《日 《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故 D 项错误。 2. (2016 ?新课标全国川卷文综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 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 .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答案】D 【解析】图5这四幅图分别是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的作品。新古典主义之后是浪 漫主义,然后是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新的美术流派出现,并不是代表传统的美术流派被淘汰, 因而不能说相继被淘汰,故 A 项错误;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而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大都未强 调理性,故B 项错误;现实主义具有批判精神,而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并不具有批判精神,故 C 项错误; 从新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美术的发展演变,故 D 项正确。 3. ( 2015 ?山东文综23)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一一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一一印象派绘画产生 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 ——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 一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答案】C 【解析】面对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出现了浪漫主义艺术,故 A 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 方社会精神危机,出现了现代主义艺术,故 B 项错误;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文学 领域出现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故 C 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繁荣, 现代主义艺术进一步发展,故 D 项错误。 4. ( 2013 ?安徽文综22) “反对用具体形象反映现实,而主张用抽象的语言 一一颜色和几何图形来表现艺术家 主观心灵”体现该主张的美术流派属于 ( ) A. 新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现代主义

浪漫主义在国内美术中的演变

浪漫主义在国内美术中的演变 西方浪漫主义进入中国,首先是概念的输入,正如文学界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译介是从对西方文学史的简述开始一样,美术界在翻译和编写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开始从概念、思潮和美学、理论的整体重新阐述西方浪漫主义的伟大传统,最早讲解西洋美术史的是李叔同。(吴梦非语)1911年吕的《西洋美术史》介绍了浪漫主义的代表画家,[1] 1928年鲁迅译《近代美术史潮论》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浪漫主义。1929年的第一次全国美展开始将西方浪漫主义运用到美术批评中。从美术史和美术批评的角度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早期研究都只是概论性的介绍和主观的判断。 浪漫主义进入中国 英文(Romanticism)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我国时,最初有两种译法。一种是梁启超和王国维从日语中转译为“理想派”,与“写实”相对应。又有人翻译为“理想主义”。这些基本上是采用了意译法。另一种是鲁迅于1907年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采用梵文之意,音译为“摩罗派”或“罗曼派”。又有人译作“罗曼主义”。这基本上是采用了音译法。当时,两种译法难分高下,故并行于文坛上。直到1930年,才译定为“浪漫主义”。[2]1902 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理想派与写实派的概念,梁启超被认为是我国最早提出浪漫主义的概念的。[3] 钱中文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国20世纪文学中使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概念,自外国引进。30年代前,“现实主义”一般称作“写实派”“、写实主义”,而“浪漫主义”则有“理想派”之称。1904年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以德国浪漫派哲学和美学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王国维对德国浪漫诗学的引进,标志着中国近代浪漫主义的产生。[4]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于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王国维提出造境与写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奴仆命风月”。这正是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基础特征之一。1919年在蔡元培、鲁迅等主持的教育部的学术讲演会上,国立北京艺专校长郑锦曾以“西洋绘画的派别”为题,根据日本书刊的材料,略述西洋绘画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这大概是中国美术界最早对于西方现代诸画派比较系统的了解。[5]1920 年以后的文艺界大多用浪漫主义译介Romanticism这个词。1923年出版的《新文化辞书》对浪漫主义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包括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哲学上的浪漫主义,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法国的浪漫主义运动,道德及实际生活上的浪漫主义及新浪漫主义。1946年,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指出:“不可忽视地,两位都曾经历了一段浪漫主义时期,王国维喜欢德国浪漫派的哲学和文艺,鲁迅也喜欢尼采。尼采根本就是一位浪漫派。” 新美术运动中关于浪漫主义的话语分析 在新美术运动发起之前,思想界、文化界的精英人物提出“美术革命”的口号,[6]这完全是新文化运动打破旧思想,建立新文化,要求自由和独立精神的体现,新文学运动在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前就完成了由“唯美”、“为艺术而艺术”、“艺术为人生”、“艺术为社会”、而“艺术为革命”、“艺术为无产阶级”的转变。“写实主义是新美术运动的第一个口号”。[7] 这时期的西方浪漫主义是以外在的美术形态影响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浪漫主义在精神上的反叛性与现实主义的批判性是有着内在的统一的,中国现代美术中哪种形式的占主流并不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新美术运动中,关于西方浪漫主义的概念、理论的介绍与研究往往表现在新美术工作者表达自己艺术主张的论点或具体的绘画评论中。新美术运动的大部分艺术家和理论家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时都或多或少地以传统画论和传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