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
对现实主义油画社会功能的再认识

对现实主义油画社会功能的再认识前言油画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5世纪,但直到19世纪,油画才真正成为大众艺术。
在这个时期,在艺术界又出现了一个神奇的流派——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出现是对之前romantic主义以及classicism的反叛。
它认为艺术应该是一件现实的事情,即通过描绘世界的真实,反映现实的生活状况、社会制度等问题。
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现实主义油画。
现实主义油画在欧美艺术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这种艺术所表达的社会功能,也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研究。
本文旨在对现实主义油画社会功能进行再认识。
现实主义油画的社会基础现实主义油画出现的时期正是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这种社会制度的发展,直接影响了现实主义油画的艺术形态和社会基础。
与此同时,现实主义油画也反过来影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文化制度。
可以说,现实主义油画是与工业资本主义共同成长的。
现实主义油画的出现,就代表了一种社会思潮的兴起。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状况。
比如在早期的作品中,描写的是农村生活、真实的劳动场景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工人阶级的困境、城乡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而在后来的作品中,现实主义油画更是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深化了现实主义油画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功能。
现实主义油画的社会功能1.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现实主义油画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
这种反映,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现实,而是要进行正确的艺术加工。
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将生活中的画面转化为艺术的形象,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苦涩。
在这种反映中,不仅可以让人们对社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之心。
2.弥补历史与文化的缺失除了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外,现实主义油画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弥补历史与文化的缺失。
因为在当时的欧美,现代文明正在迅速发展,并导致人们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遗忘。
简述现实主义美术

简述现实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是一种追求真实、客观、离不开现实生活的艺术风格。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描绘,以及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关注。
现实主义美术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起初是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状况的批判和呼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主义美术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广泛的艺术表现形式。
现实主义美术通过真实、客观的方式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描绘,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传达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在现实主义美术中,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呈现出真实而生动的画面。
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之一是对细节的关注和描绘。
艺术家通过精细的技巧和观察力,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展现出来,使观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信息。
通过对人物、物体、环境等细节的描绘,现实主义美术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实感,使观者能够对作品中所表现的情境产生共鸣。
现实主义美术还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不公、贫富差距、人权等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这种关注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揭示,更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评。
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希望能够唤起观者的思考和行动,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现实主义美术还强调对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
艺术家通过对人物外貌、表情、动作等细节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且具有生命力。
这种真实的塑造让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现实主义美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例如,中国的现实主义美术强调对农民工、城市贫困居民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描绘,反映了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而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美术则注重对劳动者和革命斗争的描绘,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果。
现实主义美术是一种追求真实、客观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描绘,现实主义美术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展现给观者,唤起观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浅析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艺术特征及精神内涵

浅析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艺术特征及精神内涵中国现实主义油画是20世纪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其艺术特征和精神内涵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的生活。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写实主义风格。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以真实、客观地表现社会现实为主要目标,注重人物形象和场景细节的准确刻画,力求呈现出真实的社会风貌。
画家们善于运用写实的技巧,通过精细的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使人物形象和环境场景显得生动逼真。
第二,关注社会问题。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以关注社会生活为主题,通过表现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人民的劳动和生活状态来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画家们通过绘画传达对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关注和批评,使观众对这些问题有所思考和反思。
传承民族艺术传统。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在风格和技巧上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某些特点。
画家们注重构图、布局和造型的美感,追求画面的整体平衡和和谐的氛围。
他们也注意运用中国画的笔法和色彩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
第一,抒发对人民的关怀和热爱。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平凡人的生活和命运,传达对普通人的关怀和尊重。
画家们通过真实的描绘,表现了人民的辛勤劳动、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呼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温暖的人性关怀。
第二,反映社会正义和良知。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强调艺术家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担当,要勇敢地去揭示社会的弊端和黑暗面,以艺术的力量唤起人们对正义和良知的关注。
画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不公正、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和探讨,倡导社会的进步和正义。
追求艺术创新和表现力。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不仅追求真实和写实,更注重对形式和技法的探索和创新。
画家们不拘一格地运用各种绘画技巧,以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展现作品的艺术美感和个性风格。
他们通过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绘画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以真实的描绘、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传承民族艺术传统为特征,体现了对人民的关怀和热爱,追求社会正义和良知,并追求艺术创新和表现力。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 再认识

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也将会给现实主义电影提供更多的题材和创作空间, 例如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议题将会更加受到和重视。因此,未来现实主义电影 美学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1、多元化发展:未来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将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包 括题材、表现手法、审美风格等方面都将会更加丰富和多彩。同时,这种多元化 的发展也将会有助于推动电影产业的繁荣和进步。
1、满足观众对真实性的追求:与传统的电影制作手法相比,现实主义电影 美学更注重客观、真实地呈现现实生活。这种真实性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影片所传递的情感和信息。
2、拓宽电影题材的范围:现实主义电影美群的生存状态。这些题材 的电影作品可以引起观众对这些问题的和思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场景设计:现实主义电影的场景设计更注重真实性和还原度。通常会选 择在实际场景中进行拍摄,以避免过于戏剧化的布景和设计。
4、角色塑造:现实主义电影的角色塑造更注重真实性和复杂性。这种电影 中的角色通常都是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写照,而不是简单的英雄或者反派形象。
三、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艺术价 值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在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这种电影美学拓 宽了电影题材的范围,使得电影不再局限于浪漫、喜剧和科幻等传统类型。其次,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提高了电影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影片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此外,现实主义电影美学还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呈现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边缘群体的遭遇,引起了观众对这些群体的 和思考。
四、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再认识
在今天,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变化和 发展,观众对电影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电影市场中,现实主 义电影美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从观众角度来看,他 们更希望看到那些能够真实反映生活、传递情感和信息的电影作品。因此,现实 主义电影美学在今天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形势下现实主义油画发展进程中的新思考

当前形势下现实主义油画发展进程中的新思考从历史角度来看,现实主义油画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其主要特征是力求真实地描绘客观世界,并通过细腻的技法和绘画手法来展现出生活的真实和美丽。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实主义油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风格。
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和当代艺术观念的变革,现实主义油画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直到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逐步升温和文化产业的兴起,现实主义油画逐渐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开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当前形势下,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趋势。
现实主义油画正在逐渐摆脱传统的束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视角,积极融合当代艺术的元素和语言,使得作品更加与时俱进。
现实主义油画在呈现主题和形式上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艺术家们更加注重个性表达,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风格来展现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
现实主义油画在创作理念上也逐渐呈现出一种向内心探索的趋势,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客观描绘,更多地关注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当前形势下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由于现实主义油画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相关的艺术教育和研究相对滞后,缺乏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入理解和关注。
现实主义油画在艺术市场上的地位相对较低,受众面相对狭窄,使得相关的创作和展示面临一定的困难。
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传统的绘画理念和手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当前形势下,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趋势,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艺术家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创新和突破,使得现实主义油画更加具有活力和影响力,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代的现实主义油画需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继续前行。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现实主义油画能够焕发出更加勃勃的生机,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对现实主义油画社会功能的再认识

反 映社会 生活 功能
现实主义油画通过作品反映画家所处的时代 、环境 、背 景 。我们可 以通过不 同的作品 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特征 。这 里需要说 明的是并非是对客观现实 的机械反映 ,不是纯客观 地 复制 现实 ,而是油 画家将他所认识 的客观现实 ,按照美 的 规律 ,通过一定 的物质媒介充分传达和表现 出来 ,是 主动 的 反映现实 ,而不是被动 的抄袭现 实。如;意大利著名 画家达 芬奇的名作 《 蒙娜丽莎 》 这件作品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对 , 人 自身的肯定以及对 人性 的关 怀 ,通过 此作 品我们可 以对 文 艺复兴的含义及当时的时代 有更深的了解。这是抽象 、变形 的作品所不能传达的。我们通过伦勃朗的一系列 自画像认 识 到画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状态 ,也可看到他艺术风格的 演变 。 我们可 以从戈雅的著名油画 《88 5 2日的起 义》 10 年 月 和《 枪杀起义者 》中了解 当时西班牙马德里人 民反抗侵略者 的悲壮斗争生活 ,从而认识正义 ,认识 真理 。从华 多、布歇 、 弗拉戈那等洛可可代表 画家 的作 品中我们可 以了解到 当时 的 绘画作 品以描绘宫廷和男女享乐为主要 内容 。从大卫 、安格 尔的作 品中我们可 以感受到法 国大革命 的气息 。而浪漫 主义 画家籍里柯 、德拉科 洛瓦的作 品则反 映了大革命失败后 人民 沉浸在幻想 和痛苦 中。米勒 的作品又可 以使我们 了解法 国 1 9 世纪农村的生 活场景和农 民的命运 , 《 从 拾穗》 《 种》 《 、播 、 晚 钟》 《 、 牧羊女 》 扶锄的农 民》等作品中 ,我们可 以了解法 、《 国农 民的淳朴性格 、他们的劳动生活和精神状态 、进而可 以 认识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 和一个 时代 。 中国的现实主义油 画同样也具有反映现实生活 的功能 。 如徐悲鸿 的 《 愚公移 山》 通过借用中国古 代故事 的题材来表 , 达对抗 战必胜 的信心 。再如文革 之后的 ‘ 痕美术 ’ 伤 ,反映了 文革 时期那段令人心酸 的记忆 。上世纪 9 o年代后 ‘ ‘ 新生代” 画家刘晓东 、喻红等人的作 品反 映了社会 的发展给人们 生活 带来的影响及思考 。2 世纪后 以忻东 旺为代表 的油画家们注 l 重对社会下层 人物 的关注 , 反映了社会 下层 人物 的生存状态 , 作 品具有一定的人 文关怀 。 靳 尚谊曾说 : 我觉得我们绘 画特别是现实 主义油匦进一 “ 步发展的话必须反映出中国当代社会 的一些形态和人 的思想、 情感包括他 的审美特点 ,这一点 ,我们如果能体现 出来 ,就 会得到全社会 的共 鸣 ,这不 是风格 , 艺术必须 反映当代 最新 的东西 ,因为艺术 家是 非常敏感 的 ,历代 艺术 家都 是走 在社 会的前面的 ,都是反映社会 最新的思维 、最新 出现的状 态已 不同于过去任何时期的状态 ,而画家如何去体现 ,是一个非 常重要 的问题 。“ 由靳 尚谊 的上述言论我们可 以看 到 ,反映 现实生活功能是现实主义油 画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
浅析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艺术特征及精神内涵

浅析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艺术特征及精神内涵中国现实主义油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绘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现实主义油画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它既代表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体现了艺术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艺术特征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来浅析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特点和意义。
一、艺术特征1. 真实性现实主义油画强调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画家们具有对生活的敏感性和观察力,他们在作品中所描绘的主题和场景往往是真实、贴近生活的,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对形象的塑造,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在这方面,现实主义油画与写实主义有着类似的特点,都强调对客观现实的还原和表达。
2. 批判性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在表现现实生活的也不乏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画家们通过《农村题材》《城市题材》等作品,对中国当时社会的农村与城市的困境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这种批判性的创作,使得现实主义油画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社会价值和思想性。
3. 人文关怀中国现实主义油画作品中往往包含着对人文关怀的情感和态度,画家们通过对画面中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人类命运和生活的关怀。
他们用艺术的语言传递出人性的温暖与哀怜,使得作品更具情感共鸣和内在力量,这也是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一大艺术特征。
二、精神内涵1. 社会现实的关注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精神内涵之一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
画家们关注农村与城市的困境、人民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变革与问题,使得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社会关怀和历史印记。
他们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2. 人民生活的表达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另一个精神内涵是对人民生活的表达。
画家们通过对人物、风景、事物等的描绘,展现了人民的普遍生活,使得作品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当前形势下现实主义油画发展进程中的新思考

当前形势下现实主义油画发展进程中的新思考现实主义油画是一种以真实、客观描绘现实生活为目标的绘画形式。
它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代表了一种对现实的反映和探索,强调对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的真实刻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艺术观念的演进,现实主义油画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创新和突破,出现了许多新的思考与实践。
现实主义油画在发展进程中倾向于多元化的表现方式。
传统的现实主义油画通常以细致入微的写实技法描绘事物的外观和细节,追求客观真实。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艺术表现形式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
艺术家们开始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将现实主义油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如抽象、符号等,以表达更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意义。
艺术家约翰·库尔珀(Jon Culver)在他的作品中采用了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既展现了物质的真实性,又通过抽象的元素表达内在的情感。
现实主义油画在发展进程中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情感。
现实主义油画最初的发展是为了揭示社会的真相和问题,通过真实的描绘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在当代社会,艺术家们不仅仅关注社会问题,还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他们试图通过现实主义油画展现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心理状态,探索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
艺术家吉利内克(Ginene Bértrand)的作品《黎明前的忧伤》就展现了一个人在早晨醒来时的情感起伏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现实主义油画在发展进程中注重传统与当代的结合。
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吸收当代艺术的观念和技法。
艺术家们开始运用摄影、电脑图像处理等新媒体和技术手段,将传统的绘画形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效果。
艺术家David Hockney运用iPad进行绘画创作,采用数码绘画和拼贴的方式创造出极具现代感的作品。
在现实主义油画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传统的现实主义油画往往过于依赖于客观复制和真实再现,缺乏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顾丞峰内容提要 本文对现实主义本义做出辨析,对现实主义概念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换进行描述,指出中国式的现实主义在多数阶段更类似一种新古典主义思潮。
今天与其重提含义并不确切的现实主义,不如提倡一种面对现实、面向当代的艺术态度。
关键词 现实主义 去理想化 中国式的现实主义 新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问题在中国几乎谈了上百年。
如果说它有被“边缘化”的状况,那也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其中的原因当然有目共睹。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现实主义又被重提,关于它的讨论很多①,给人造成一种印象:现实主义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艺术主流话题中。
这其实是一种假象,在一种希冀取得主流话语的努力中,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话语堆砌。
奢谈现实主义的理论定义已经没有太多意义,还是让我们把问题拉回到规定情境中去。
抽象地谈论现实主义既缺乏实证,也是我们多年以来在这一问题上陷入误区的原因所在。
虽然思想禁区早已打开,但实际上在人们思想中无形的禁区还是若隐若现。
本文试图将现实主义放在两个规定情境中,一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发端的法国,另一个是20世纪风云际会的中国,具体考察现实主义在这些时期中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为什么在欧洲对现实主义美术的评价不高 关于现实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过程,已经有众多文章加以考证,本文在此仅仅补充以往的叙述中相对缺少的几个方面。
一种思潮出现的合理性通常会被人们从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角度去加以阐释。
学术界一般都将库尔贝在1855年的《现实主义宣言》作为现实主义产生的标志。
这一点没有错。
但富家出身的库尔贝为何在《画室》中热衷于将各色人等杂陈,在《奥尔南的葬礼》中将下层人作为他绘画的主要形象,他的作品又为何会在沙龙中落选并导致他另立山头,以往的论述似乎都语焉不详。
库尔贝是反潮流的,因为他在当时的主导潮流也就是古典主义的强大技巧压力下有些透不过气来。
古典主义认为艺术应当体现某种普遍人性,形成人物形象的“类型”,法国的古典主义强调贵族艺术的精神气质,认为悲剧反映上层社会生活,是高级题材;而喜剧反映下层社会生活,是低级题材(布瓦洛《诗的艺术》)。
古典主义往往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在宫廷贵族的生活的描画中注重典雅的气质、高贵的风格,而且所要表现的是人性的伟大。
这也带来古典主义对艺术规范的讲求。
当时执牛耳的安格尔就是典型代表,其画面辉煌明亮,各种质感无与伦比。
以库尔贝作品所体现出的技巧能力来看,的确不—11— 文章编号:0257-5876(2007)06-0101-08能望其项背,于是另辟蹊径成为库尔贝的合理选择。
其实在当时的法国,反对古典主义的大旗并不仅是由库尔贝扛起来的,德拉克罗瓦的浪漫主义正针对的是古典主义的理性,但他在题材上却与古典主义颇为相似。
在画面处理上德拉克罗瓦更多用令人激动的态势,使画面冲突激烈,但在技巧上与古典主义区别并不大。
库尔贝的反叛方式是在题材上选择具有反叛意义的图像,如那幅著名的《世界的诞生》(1866),就是描绘赤裸裸的现实:将女性的阴部以其本来面目向观众敞开,占据画面主体的丛林般的体毛分明是一种示威,画家在向上流社会示威,向以安格尔为代表的古典理想趣味以及以德拉克罗瓦为代表的激情甚至矫情示威,他所使用的武器就是恢复现实中毫无理想的本来面目。
库尔贝还画了男女交媾后的疲软松弛(《困倦》)以及妇人暗示性感的硕大臀部(《浴女》),他的画面展示的都是赤裸裸、不加粉饰的,也是毫无理想化色彩的现实。
回头我们再来看他的《打石工》、《奥尔南的葬礼》,就不会像以往那样简单地从阶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了。
用研究库尔贝的专家巴里埃尔的话说:“‘现实主义’这个字眼连结着那些与美好社会的美德和风格相抵触的东西。
因此去表现一个老妇人的起皱的胸部而不是一个年轻姑娘完美的胸部,就是‘现实主义’的。
”②库尔贝们的“现实主义”在法国的阵营中有米勒、杜米埃、柯罗等,他们缺少浪漫主义的激情,在技巧处理上仍沿用古典主义的办法但又能力偏弱,我一直在试图搞懂一个问题,究竟是他们的能力还是艺术观念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中所共同具有的沉闷、灰暗的气氛。
就这样,前有古典主义艺术的大山横亘,后有印象派光彩夺目的追兵,现实主义流派被夹其中,论再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现实主义流派愧不如前者;论绘画性夺人眼目,现实主义流派又远不及后者。
这就是现实主义流派在美术史上的处境。
漫步在法国奥塞美术馆中,只要是有心人都会发现:法国人对印象派的待遇和对现实主义流派的待遇是两样的:印象派占据这个旧式老火车站的顶层,光线通明,作品也光芒四射;而在一层展厅昏暗的光线下,本来就沉闷的米勒作品越发暗淡无光,库尔贝巨大画幅的《画室》与《奥尔南的葬礼》面面相对,暗部的处理本就不是库尔贝的长项,在那个光线微暗的空间中,库尔贝的作品越发令人感到压抑。
现实主义流派被忽视还有一层原因:在库尔贝以后的欧洲,除极少数的例外,各国政治体制虽有变化,但一直缺乏利用现实主义作为统治阶层维护统治、提倡道德规范的土壤。
以此看,法国人对现实主义流派重视不够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且,现实主义流派在欧洲艺术史中的短暂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西方文化源头深处的理念———理想化情结,这个情结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虚构的“理想国”中,后来又为宗教意识所接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接力棒被古典主义接过来。
在西方艺术理论奠基者亚里士多德那里,他一方面奠定了摹仿说的基础,一方面也坚持“按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仿”这样的观念。
从这个角度看,这种理想在古典主义中是支撑,在浪漫主义中是骨架,甚至以后的现代派艺术中也体现出了一种对形而上的追求,而在现实主义流派中这种理想层面的阙如当然为西方人所不喜欢,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西方艺术史中,现实主义流派兴盛的时间短暂。
但是,现实主义同浪漫主义一样,却有着—201— 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对现实的批判性,这也是它最为本质的特点,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批判,它不会肯定现实,更不是歌颂现实。
否定这一点,就离开了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
我们通过对法国现实主义的回顾,可以总结出它的几个特点:批判性、去理想化、反映下层生活。
二、中国式现实主义概念的转换我们再来看中国现实主义的历程。
首先要表明的是,这里的“现实主义”并非指的是所谓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仅仅是作为一种思潮和流派。
以往不少人谈现实主义喜欢从所谓“现实主义精神”出发,“精神”只是一种形而上的措词,作为艺术的概念,它曾经被赋予了某些政治的内涵与色彩,这也是中国式特定的思维和中国特定的历史现实决定的。
从“现实主义精神”来认识文学艺术历史,就导致了认为在中国现实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而欧洲的现实主义可以追溯到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这样可笑的结论。
将现实主义视为一种“精神”就如同将其视为一种创作方法一样,不合逻辑。
多年来这种泛“现实主义”的提法曾大行其道,我以为它如同泛“浪漫主义”一样大而无当,有将其内涵任意放大的随意性。
缺乏对概念的定性与定量,只能导致概念的消弭。
这种泛现实主义的理论我们在李浴的《中国美术史纲》中看到了,他将美术史的发展总结为“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
这种泛现实主义在实践上就更源远流长,下面我们一一展开。
中国式现实主义概念的转换受制于几项关键的因素:一是民族国家建立的需要;二是意识形态工具需求;三是从中国传统的文人艺术形态到全面写实体系的建立的事实。
中国的现实主义如同中国的现代性一样,应当是西学东渐后的“外导式”而非“自发式”的产物。
文学界有学者认为以往被视为“五四”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的《阿Q正传》实际上属于文学思潮中的启蒙主义,“五四文学是‘误读’了现实主义的启蒙主义”③,这个论点很有启发性。
“五四”时期,随着现代性的引入,启蒙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都进入中国,在美术上首先是西方的写实方式的引入,无论陈独秀的“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美术革命》,1918)、蔡元培的“用科学方法注入美术”(《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上的演说》, 1919),还是徐悲鸿的“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中国画改良论》,1920),都是痛感传统中国绘画写实能力的不足和描摹古人之弊端而发出的呼吁。
虽然呼吁的是方法的改变,但改变的目的却是倡导“为人生的艺术”。
这一点类似库尔贝时期的现实主义的土壤,然而又有着更为强烈的功利色彩,这个功利便是启蒙因素。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还有足以代表启蒙思潮的代表作的话,那么该时期美术作品中反映启蒙思想的有影响的代表作却很缺乏。
这是由于美术毕竟不像文学,白话文的提倡本身就是伴随着新文学和白话诗推出的,而白话早已根植日常中国人口语之中,只不过到“五四”时期,口语与书面的分离现象被完全打破;而美术的写实层面的技能和油画技术的传入,是需要教育的配合和时间积累的。
前面我们分析过,欧洲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以去理想化为主要特征之一,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下层社会的困苦或平实的生活。
如果将这个视为现实主义的本义的话,那么在中国,最接近欧洲现实主义的作品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中出现了许多现实主义作品,如江丰《码头工人》(1931)、陈烟桥《拉》(1933)、罗清桢—31—文艺研究 2007年第6期 《逆水行舟》(1933)等。
这些作品以下层人民为对象,描绘了他们的困顿、挣扎和反抗,而且这些画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一定的表现主义因素。
这个时期版画形式的采用也有着特定的原因,鲁迅的提倡是一个重要因素。
鲁迅出于同黑暗势力斗争的需要,大力推荐欧洲麦绥莱勒和珂勒惠支、梅斐尔德等人的作品,他们的版画表达了下层人民的疾苦,虽然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味,但其内在的气质却与欧洲的表现主义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
鲁迅和中国的版画青年们也正是在这点上与现实主义相接。
鲁迅在评第二次木刻版画展览会时谈到:“木刻所给予强烈光线的展示、黑白对照的刻画、现代社会刺激的暴露,尤其在阶级意识上的启示。
它是新兴艺坛上的生力军,是现代表现意识作品的最强烈的工具。
”④夏衍在《新兴美术运动的任务》中说:“我们必须确立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及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并须完成支配阶级所未完成的美术启蒙运动。
”⑤这个时期的版画与欧洲的现实主义时期作品相比,除在细节刻画上有距离外,在反映下层生活和去理想化方面都十分吻合。
同样是版画,40年代解放区的黑白版画是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另一个密集点。
其表现的内容主要是翻身的喜悦、生产的热情和革命斗争几大类。
由于受到民间文艺的影响,版画反映现实的方式几乎是连环画般的记录,从题目的直白就可以看出来,比如:“选民登记”(古元)、“调解婚姻诉讼”(古元)、“新年劳军”(王流秋)、“文化货郎下乡”(刘迅)、“打水浇地防旱备荒”(戚单)。
题目与画面一样朴实无华,是一种现实的实录,当然,也是一种“有选择”的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