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春日偶成》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案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案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点评:
淡淡的云,轻轻的风,艳艳的花,依依的柳……诗文变奏中,小作者用清新的笔触,领着我们徜徉在春日的美景中,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怡然自得之态跃然纸上,令人陶醉其中。



课题
4、古诗两首
课时
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我继续悠闲地走着,陶醉在迷人的春光里。一位扛着锄头的老伯与我擦肩而过:“程学士,您怎么有空出来呢?”“随便走走。”我微笑着回答老人家。
或许老人以为我是在学着小孩偷闲玩乐呢?就算是吧,繁忙的工作之余,到郊外欣赏一下美景,放松一下心情,不也其乐无穷吗?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二)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
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
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
三、思学。
四、练学。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
3、办手抄报:
“诗歌里的春天”。
4、和家人一起春游。

尽日寻春不见春的全诗意思

尽日寻春不见春的全诗意思

尽日寻春不见春的全诗意思
“尽日寻春不见春”出自宋代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这首诗的意思是:
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去寻找春天,却没有看到一点春天的踪影。

但是当我把目光投向郊外的田野时,却发现处处都是春天的气息。

人们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纷纷走出家门,到郊外游玩赏春。

在这样的天气里,天空中飘着淡淡的白云,微风轻轻地吹拂着,让人感觉非常舒适。

不知道是谁最先发现了这美丽的春景,反正我是被这春日的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春日郊外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描写人们在春天里的欢快和自由,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的意境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

它告诉我们,春天不仅是大自然的复苏和新生,也是人们心灵的一次洗礼和净化,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够停下来欣赏美好的自然风光,感受生命的美好和自由。

解读《春日偶成》(精选16篇)

解读《春日偶成》(精选16篇)

解读《春日偶成》(精选16篇)解读《春日偶成》篇1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以进一步明确文本与文本解读,教材与教材解读的深刻的不同之处。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有一首小诗:春日偶成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乍看之下,这只是一首浅之又浅的小诗,没有什么需要深度挖掘的,甚至有人会说,这样的诗根本没有什么好讲的。

四句话,明白简易如今天的大白话:第一句“云淡风轻近午天”讲的是诗人出游的时间与天气,当然这天气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第二句“傍花随柳过前川”讲诗人的活动或行踪,当然走过的花、柳、川,也成为诗中的景物;第三四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要合起来理解,诗人为自己辩护,说自己不是像少年人一般在春光里偷闲,而是心里有着常人所不理解的快乐。

作为一首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我想编者挑选的时候,可能正是着眼的正是这浅易与诗句中的明朗阳光。

和绝大多数或寒冷孤峭或情意缠绵的古诗词不同的是,这几乎只是一首纯粹的踏青诗,而且似乎还带有一点童趣与生活的气息。

那么是不是说,这首诗的教学,真的只须理解字词,熟读背诵,想像画面,或者再添加一些时人、少年与我的对话,就足以真正理解这首诗,最低限度地体会到作者写诗的情感与意蕴?事实上,这是一首相当难以理解的诗,纵然是字面上的理解,这首诗也带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同样是在春光明媚中游玩,同样是傍花随柳,凭什么说诗人的快乐不同于少年的快乐?凭什么说少年的快乐是偷闲,而诗人的心乐,却是高于偷闲的合乎道德的快乐?这一问——如果能够这样一问——就问到中国文化的要害处,问到了儒家思想的关节处,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这个关节点被叫作“孔颜乐处”,即孔子和颜回觉得“乐”的地方,或者说他们觉得什么才是值得快乐的。

典型的论语中的孔颜之乐有这样几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古诗两首之春日偶成【北宋】程颢

古诗两首之春日偶成【北宋】程颢

将 时傍 云 谓 人花 淡 偷 不随 风春 闲 识柳 轻日 学 余过 近偶 少 心前 午成 年 乐川 天
关键字词注解
• • • • • • • •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 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时人:也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我。 将谓:就以为。将: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春日偶成
—— 程 颢(hà o)
作者简介
程颢(hà o),北宋诗人,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宋 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 封“先贤”,与程颐为同胞 兄弟,世称“二程”。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
1、近:接近 2、川:河流 3、余:我
4、将谓:要说, 还以为
古诗译文
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 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一幅 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身处 这宜人的景色,我完全陶醉了。可 是谁知道我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 为我像年轻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表达了诗 人对于春日的 喜爱赞

古诗两首(春日偶成)

古诗两首(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会背这首诗吗?(指名背诵《江南春》)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这首诗是:《春日偶成》。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同学们,我们读书要带着自己的思考来读,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指名回答。

小结:这首诗是诗人由春天美好的风光偶然写成的,带着对课题的理解再次齐读课题。

3、这首诗是谁写的?(指名回答并简介作者)〖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

字伯淳,号明道。

河南洛阳人。

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

4、程颢偶有所感而写成的这首诗,后来竟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它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欣赏它。

二、自主共学,明确要求1、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在这首诗里,你发现春天在哪里了吗?在诗中圈出相关字词。

三、交流反馈,悟解诗意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分清节奏。

(1)指名读,正音。

读诗要读准字音,(板书:读准)齐读。

(2)古诗是有节奏的,读好节奏才能体现诗歌的韵律美。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范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它读顺。

(板书:读顺)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品读一、二句(1)、你在这首诗中看到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指名回答)(云淡风清、傍花随柳)(板书)这些景物都包含在了诗歌的前两句,引读: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2)“云淡风轻”,古诗用其简练的词句却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背诵《江南春》,并说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春日偶成》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

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初读解疑
(1)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

(2)解疑:
“傍”“随”“过”“川”怎么理解?
“时人不识”怎样理解?
“偷闲”是什么意思?
3、再读解意
(1)品读一、二句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春景?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品读三、四句
“时人”为什么“不识”?
诗人担心人们说闲话吗?为什么?
(3)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春日偶成赏析

春日偶成赏析

春日偶成赏析春日偶成原文赏析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

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

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

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

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

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

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

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

春日偶成译文及注释

春日偶成译文及注释

春日偶成译文及注释
春日偶成(古诗)
春日偶成,小荷才露尖。

微风轻拂,细雨斜照。

夹岸桃花,浅水芙蓉,
深巷人家,重帘朱户。

注释:
1、《春日偶成》是一首古典诗歌,作者不详,由其中的“小荷”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

2、“春日偶成”四个字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小荷”指的是荷花,荷花只在春季会开出花,而且花朵又瘦又尖,寓意着春天的到来。

3、“微风轻拂,细雨斜照”这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色,微风轻拂,温和的风吹动着春天的景色,细雨斜照,洒下淡淡的雨水,使春天的景色更加美丽。

4、“夹岸桃花,浅水芙蓉”描绘了春天泛滥的河水,桃花和芙蓉随着河水漂流,可以看到满岸的花朵。

5、“深巷人家,重帘朱户”描绘了深巷里的人家,人家的门口有着厚重的红帘子,映衬出一片春天的美景,也寓意着春天的温暖。

总的来说,《春日偶成》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美丽景色,它所描述的春天的景色,如岸边的花朵,轻拂的微风,斜照的小雨,深巷里的人家,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温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春日偶成》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插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春日偶成》:淡云轻风红花绿柳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春日偶成》:表现了诗人在春天无比高兴、愉悦的心情。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