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
《2024年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特大城市如北京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技术体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进行研究,旨在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与现状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国土空间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北京市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北京市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
因此,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对于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体系研究(一)规划理念与技术方法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集约发展的理念,注重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技术方法上,应采用多规合一、大数据、遥感技术、GIS分析等手段,实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规划内容与重点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应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等多个方面。
重点在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等。
(三)技术支撑与保障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这包括遥感技术、GIS分析、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政策法规的支持。
四、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实践(一)规划编制与实施北京市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多规合一、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同时,加强了与相关部门和地区的沟通协调,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技术应用与创新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北京市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如遥感技术、GIS分析等,提高了规划的精度和效率。
北京城市设计导则

北京城市设计导则标题:探索北京城市设计导则:构建宜居、可持续的现代都市摘要:本文将深入探讨北京城市设计导则,以解析如何通过综合规划、可持续性原则和社区参与来构建宜居、可持续的现代都市。
首先,我们将回顾北京的城市设计历史和当前的城市发展挑战。
然后,我们将介绍北京城市设计导则的关键内容,包括空间规划、建筑设计、交通网络、绿化率和可持续性准则。
最后,我们将分享我们的观点和理解,强调北京城市设计导则领导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与社区参与相结合,实现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球重要城市,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快速的发展而闻名。
然而,这种迅速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过度拥堵的交通、空气污染和不可持续的城市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制定了城市设计导则,旨在引领城市发展向着宜居、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北京城市设计导则,并重点关注其具体内容、实施效果和未来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为建设宜居、可持续的现代都市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1. 北京的城市设计历史和当前挑战北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其城市设计也有着悠久的传统。
从古代的紫禁城到现代的奥运村,北京的城市设计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北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土地利用压力、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这些问题促使了北京市政府制定城市设计导则,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2. 北京城市设计导则的关键内容北京城市设计导则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空间规划、建筑设计、交通网络、绿化率和可持续性准则等。
在空间规划方面,导则强调了合理布局和功能分区的重要性,以创造一个更高效、便利的城市环境。
在建筑设计方面,导则鼓励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在交通网络方面,导则提倡发展多元化的交通方式,并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
北京城市空间与功能发展的思考_杨旭

48北京观察诤言R ecommendation在京津冀乃至更大区域中去考量北京城市功能聚集和疏解,及其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北京城市空间规划的立足点。
京津冀规划纲要中定位“北京疏解、天津提升、河北发展”,阐明了未来发展目标与方向,但不能理解为行政区划的生硬划分。
恰恰相反,打破行政壁垒,跨区域协作、共赢发展,才是规划的核心要旨与政策支撑。
作为“国家战略”重要区域,京津冀地区本该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这一地区与国内其他多个重要经济区域,如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甚至部分中、西、南部区域等相比,其发展政策以及在“优质空间”等的布局上并不领先,甚至滞后。
为使京津冀区域实现“协同发展”,北京得到左膀右臂、环绕支撑,非首都功能真正得以疏解,我们必须思考这一区域未来的“优质空间”在哪里?下一个“新区”、“特区”可以落子何方?对京津冀而言,一个国家级新区远远不够,两个支撑不足,三个四个都不算多。
只有这样,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才能得到有效疏解,这座城市才能更发达、更宜居、更美好。
这就是区域空间内北京的城市功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北京的任务和前途。
因此,针对北京未来城市空间与功能发展,首先要通过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疏解能力和质量。
要建立相对科学的运行机制与制度体系统筹好城市管理工作,将政府的“大脑”与“手”、“脚”释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宏观、空间层面上去。
北京人口与功能过度集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强大的城市竞争力在区域内的比较优势。
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环境都将进一步发展,也必须越来越好、不能变坏,那么,帮助提高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竞争力就成了唯一途径,办法就是疏解。
从这个角度讲,疏解既是手段也是目的,通过有序疏出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和城北京城市空间与功能发展的思考文 杨 旭作为“国家战略”重要区域,京津冀地区本该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这一地区与国内其他多个重要经济区域,如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甚至部分中、西、南部区域等相比,其发展政策以及在“优质空间”等的布局上并不领先,甚至滞后。
北京城市老旧小区附属绿地改造与利用探索——以东高地社区为例

北京城市老旧小区附属绿地改造与利用探索———以东高地社区为例张培(北京圣海林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192)摘要: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居民年龄结构组成及居住环境使用需求发生转变,老旧居住小区的人居空间环境逐渐无法符合城市发展进程需求。
小区内各种功能空间呈现出“无界化”“模糊化”等问题,其中,老旧小区附属绿地空间的超负荷状态是最为典型的问题之一。
应对当今社会高强度的工作生活节奏,居住环境就成为最为有效、直接的疏解释放压力的空间途径。
如何营造自然、美好的小区附属绿地系统、创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使人们能够在现代城市中更加美好地生活,成为规划设计、城市建设和社区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以东高地社区为例,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如何在最大限度梳理老旧居住小区附属绿地的空间功能,丰富空间层次,使其整体具备“高颜值”的同时,形成稳定、自持的绿地空间改造策略进行阐述,希望为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园林设计;老旧小区;附属绿地;改造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02-0033-02依据北京市2012年提出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施意见,明确“老旧小区为1990年代前建成的小区”[1]。
北京市老旧小区规模庞大,并伴有居住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口老龄化等多重问题,老旧小区附属绿地的各种功能无法满足居民需求的问题日益凸显。
1基底现状项目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街道办事处,1952年由首都机械厂始建居民区,并于1959年9月正式成立东高地街道办事处。
东高地小区规模庞大,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持续进行建设,小区被一条东西双向车道分割为南北两个片区。
通过对比南侧片区,北侧片区绿地更为零散、分散、狭长,附属绿地布局以70、80年代设计风格为主,或绿化覆盖面积极大,或硬化铺装面积极大。
场地材质多以水泥大方砖、大理石、混凝土、机砖为主。
由于小区内居民多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公司职工,白天场地内活动人群多以老人、儿童为主体,规模庞大;青年在场地内的主要活动主要表现为上下班的通行以及傍晚散步、活动等。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分析模型

龙 瀛 毛其智 沈振江 杜立群
B e i j i n g U r b a n S p a t i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Mo de l
摘
要
北 京 近 年 来 城 市 扩 张 的 速 度 较 快 ,城 镇 建 设 用 地
础 上 ,重 点将 模 型 应 用 于 两 个 方 面 :① 给 出 了 实现 指 定 的 城 市 空 间 形 态 ,即 2 0 2 0年 北 京 规 划 空 间布 局 方 案 ,所 需 要
g r o wt h i n B e i j i n g me t r o ol p i t a n a r e a , b a s e d o n c e l l u l a r a u t o ma t a ( CA ) a p —
f u t u r e u r b a n or f l T l f o r B e i j i n g 。 wh i c h
f a e e s c h a l l e n g e s of r a p i d g r o wt h i n 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we d e v e l o p
E n v i r o n me n t De s i g n , Km 2 a z a wa Un i v e r s i t y ,K a n s -
前 的 规 划 城 市 空 间 布 局 实现 所 需 的 配 套 政 策 ,并 对 远 景 的 城 市增 长 进 行 预 测 , 自主 开 发 了基 于 元 胞 自动 机 ( C A) 的 北 京 城 市 空 间发 展 分 析 模 型 ( B L Ⅱ ) E M) ,用于对 北京的城 市 空 间发 展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及 预 测 。 文 中 对 基 于 C A 的 城 市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2024年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北京控规环评优化探索》范文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北京控规环评优化探索》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规划和环境评价工作更是备受关注。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将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及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有效结合,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已成为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北京控规环评优化的探索与实践。
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城市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对国土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对于指导城市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国土空间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发展的经济性,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延续。
三、北京控规环评的现状与挑战北京控规环评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指导城市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北京控规环评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法。
四、控规环评优化的必要性及路径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控规环评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控规环评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生态优先的原则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其次,应加强多部门、多学科的协作,形成合力推进控规环评的优化。
此外,还应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控规环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具体路径包括:1.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在控规环评中,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生态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 加强多部门协作:控规环评涉及多个部门和学科,应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推进控规环评的优化。
3. 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控规环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北京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进行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对于推动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需要考虑城市功能的优化。
作为首都,北京承担着政治、文化、经济等多重功能。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更加注重功能的协调和整合,提高城市的综合利用价值。
例如,可以通过建设功能区,将政府机构、文化设施、商务中心等有关的机构和设施集中在一起,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需要考虑将城市的功能向外拓展,促进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效应。
其次,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关注城市的布局和交通规划。
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
在城市空间发展中,需要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
同时,需要加强城市交通规划,提高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便利性,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此外,还可以探索一些新的交通模式,如自动驾驶技术、共享出行等,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第三,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需要注重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通过提倡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另外,还需要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最后,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需要重视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
作为一个大城市,北京面临着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需要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创业,提升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供给,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综上所述,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内容包括城市功能的优化、城市布局和交通规划、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4卷第8期2009年8月Vol.64,No.8Aug.,2009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杨振山1,2,蔡建明3,高晓路3(1.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城市和区域规划系,乌特勒支3508TC,荷兰;2.荷兰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测学院城市区域规划和地理信息管理系,恩斯赫德7500AA,荷兰;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是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基本内容之一。
利用其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根据1949-2004年企业登记就业数据在邮政区尺度上对北京市1949年以来城市空间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
基于空间邻近矩阵和不同距离矩阵的Global Moran's I 和Local Moran's I 都表明解放后市区并没有明显的经济集聚,50多年来空间经济发展模式几乎都是以市区为核心集聚式发展;尽管郊区一些重要乡镇呈现出发展势头,但几乎没有和周边地区形成互动关系,而是和市中心或其它地区保持较强的联系。
分析还表明,北京地区经济的空间相互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大体在60km 以内,市场经济时代(1983-2002年)提高到75km 。
北京经济空间模式经历了以下6个阶段:①1957-1982年,中心集中发展;②1983-1987年,沿京津廊道空间组织;③1988-1992年,北部为主的城市中心发展;④1993-1997年,城市中心集中扩张模式;⑤1998-2002年,城市中心填充发展;⑥2002-2004年,出现了城市空心化结构态势,空间经济组织面临新一轮重组。
关键词:城市空间经济;空间统计;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局部空间关联性指标;北京1引言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对城市规划政策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826年杜能的农业圈层布局模型、1933年克里斯泰勒的城市等级结构,以及1967年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就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做出规范性解释。
随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很难找出一般性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研究更多地是寻找对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人口增长和公共政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的城市中心[1-4]。
以此为切入为相关政策提供指引,如北美的边缘城市和欧洲的多中心城市[5-9]都是将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建立在经济中心的基础上。
我国城市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然而经济要素在城市内部空间发展上并不平衡[10,11]。
比如城市内部功能的过度集中造成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和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致使地区发展并不完全按照既定的空间结构演化,如住宅和就业的空间错位[12]。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着城市形态和内部格局,对人口、环境和土地利用效率提供重要的指示意义[13],这在城市经济高水平发展阶段尤为明显。
在实证分析上,以往对城市中心的判断多采用产业和地理集中性指标,如区位商、基尼系数等,忽略了经济要素的空间差异及其在空间上的溢出和联动效应。
另外,这些收稿日期:2008-10-20;修订日期:2009-04-29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第三期创新项目(KZCX2-YW-321)[Foundation: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Chinese Academic Sciences,No.KZCX2-YW-321]作者简介:杨振山(1979-),男,博士生。
E-mail:yangzspat@;zyang@itc.nl 通讯作者:蔡建明(1961-),男,研究员。
E-mail:caijm@945-955页64卷地理学报指标并不能深入判断城市和区域的内部空间结构。
最近20年来,空间统计学的发展为研究空间结构提供了新的手段。
本文利用空间统计中的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以就业增长为变量,在邮政分区的水平上分析1949年以来北京市的经济空间发展模式。
2探索式空间统计分析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2.1空间统计分析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后,在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地理信息科学和统计理论的不断促进下,现代空间统计学为客观认识空间现象和过程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14,15]。
空间统计学研究变量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
因为事物的发展具有空间依存性(Spatial dependence),许多经典统计失去了效力[16-19]。
比如人口和经济增长回归分析:由于人口分布和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空间依存性,常可以看到如果一个地区人口增长迅速,那么其相邻地区也会快速增长,因此在人口增长和GDP的回归模型中,自变量不相关法则被破坏,模型的估计和解释受到质疑,无法有效回答人口增长是由于本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是由于周边地区人口增长的溢出效应。
利用这一关系,空间统计学对空间发展过程作出判断,结合地理信息手段存储、预处理空间数据和展示最后结果[20]。
空间统计分析服务于研究目的和规划决策需要,整个分析过程包括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解释性空间分析、空间模拟建模、决策支持分析以及评价和反馈(图1)。
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一般是空间数据分析的第一步,主要用来揭示事物的空间发展模式和状态,如人口、就业和土地利用格局。
解释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an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是解释事物间发展的因果关系,一般通过空间建模的过程来完成。
空间模拟建模(Spatial Modeling or Simulation)是在事物联系的基础上展现空间系统的某种状态,空间建模一般是以模型量化的方法表示;而空间模拟则是利用计算自手段对空间过程进行仿真。
有时也需要检验和评估决策实行前后的空间发展状态,为决策提供依据;空间统计则起到了评价和反馈(Evaluation or Monitoring)的作用。
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是目前空间统计最主要的应用领域[17,21,22]。
本文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的局部空间统计方法对北京经济空间组织形态进行探讨。
2.2空间局部关联度指标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本质上是从数据的角度来看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从数据的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性揭示空间结构[18]。
研究者在分析之初不需要对研究区有太多的预先知识;但数据本身要具有因果或其他联系。
早在1950年,Moran基于空间随机分布现象,就提出了空间自相关测度的指标Moran's I,从而为现代空间统计,尤其是为面状统计分析奠定了基础。
但随后人们发现在较大空间尺度上,如城市或者区域,其内部发展并非同质,全局上的衡量往往掩盖了空间内部的差异[26,27]。
因此,研究者设计出局部空间关联度指标(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其中以Getis和Ord的G[28]和O[29]统计和Anslien的Local Moran's I统计[22]应用最为广泛。
在观测位置非随机分布的情况下,Local Moran's I是G统计的线性变换(Liner transformation)[30]。
相对而言,图1空间统计分析类别及过程Fig.1Analytical and computational process of spatial statistics8期杨振山等: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Local Moran's I 更广泛地应用于面状统计研究中,并赋予空间模式更为丰富的含义,所以本文选择Local Moran's I 作为分析方法。
具体来说,Global Moran's I 可以表示为,I =n i =1Σj =1Σw ij ×n i=1Σn j =1Σw ij (x i -x 軃)(x j -x 軃)i =1Σ(x i -x軃)2(1)式中:x i 是区域i 的空间变量,x 是平均值,n 是区域单元个数,w ij 是区域i 的邻近单元j 的空间权重矩阵,j ≠i 。
空间权重矩阵在这里的设置是:如果j 和i 相邻或小于给定距离时,w ij =1,否则w ij =0。
Local Moran's I 则是Global Moran's I 的分解:I i =(x i -x 軃)i Σ(x i -x 軃)2×j Σw ij (x j -x 軃)=z i j Σw ij z j (2)式中:z i 和z j 是对观测值i 和邻近地区j 分别进行标准化的值。
所有地区的Local Moran's I 之和正比于Global Moran's I ;在空间权重矩阵行标准化后(Row Standardization),Local Moran I i 和Global Moran I 存在如下关系I =i ΣI i/(n -1)。
换言之,也就是全局性空间关联度被有效地进行了分解。
Moran's I 的取值在[-1,1]之间,如果I 或I i 大于-1(n -1)则表明存在空间正相关,否则意味着空间负相关。
如果观测区域数量多,也可以取0为分界点。
更为重要的是,在变量空间随机分布的原假设下,对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度,也就是Global 和Local Moran's I 进行检验,从而确定这一分布是否具有显著性意义,如果检验不能通过,则认为这一分布更可能是空间上的一种随机分布。
检验通过空间排列组合试验(Computational Permutation Reference)来完成,并得到相应的假显著性水平(Pseudo Significance)[22,31]。
所以与空间集中性指标相比,Local Moran's I 不仅与全局性空间过程进行相比,而且对这一空间过程的可能性进行检验。
3研究阶段划分和研究数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1956年后实现了从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的转变;1997年后,服务业产值超过了工业产值,从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转变。
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尤其是参照非农经济发展结构(图2),可以大致上分为如下几个阶段:①1949-1956年,城市经济调整和恢复阶段,这个阶段是北京城市经济腾飞的基础;②1956-1982年,计划经济时代,促成了北京从消费城市向生产型城市的转变;③1983-1987年,改革开放后,以制造业为主的市场经济起步阶段;④1988-1992年,服务业开始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制造业发展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⑤1993-1997年,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城市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⑥1998-2002年,商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如信息、电子制造和服务业发展强劲;⑦2002迄今,随着金融业、微电子业和文化传播活动的发展,北京的经济发展正在融入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