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读

合集下载

国学典籍:中国古代经典名著解读

国学典籍:中国古代经典名著解读

国学典籍:中国古代经典名著解读介绍中国古代国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包括了诸多经典名著。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承载着丰富的哲学、道德、历史和社会思想。

本文将对一些中国古代经典名著进行深入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1.《论语》- 背景《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被誉为"四部书"之首。

其中包含了众多有关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述论。

### - 主要内容* 关于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 * 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 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红楼梦》- 背景《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通过描写贾府衰败的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 - 主要内容* 呈现了封建社会内部家族之间的权力争斗; * 描述了女性地位和婚姻制度在封建传统中的问题; * 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3.《水浒传》- 背景《水浒传》是明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镇痛极具冒险精神'带有很多英雄人物形象'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该作品反映了宋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斗争。

### - 主要内容* 通过108位好汉的故事,展示了他们对抗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和不公正行为的坚决立场; * 讲述了正义与邪恶、信义与背信之间的斗争; * 彰显了普通百姓在艰难环境中争取生存与尊严。

结论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如《论语》,《红楼梦》和《水浒传》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汲取智慧,启迪心灵,并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有益的借鉴。

国学精华讲解

国学精华讲解

国学精华讲解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精华内容。

以下是国学精华的讲解:
1. 《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强调了“仁”、“礼”、“义”、“智”的重要性。

其中最著名的格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了“仁”的精神。

2.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民歌、宫廷诗歌等多种形式,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是《离骚》,表达了作者屈原的个人遭遇和对祖国的深情。

3. 《周易》
《周易》是古代的一种卜筮书,是道家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重要来源。

它强调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道德经》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强调了“无为而治”、“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

其中最著名的章节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达了“道”的含义和特点。

5.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通过对儒家思想的简述,教育人们要尊敬父母、尊重师长、勤学好问、诚实守信等品德和道德观
念。

以上就是国学精华的讲解,这些内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也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途径。

国学经典的现代解读

国学经典的现代解读

国学经典的现代解读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厚的思想。

然而,在当代社会,这些经典作品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指导呢?本文将从现代的视角解读国学经典,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一、《论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这部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一生目标和为人处世之道。

在现代社会,学习《论语》不但能够帮助我们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它教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有品德、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人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稳定。

二、《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大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整理和注释的一部经典,它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

《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主张个人修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学习《大学》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责任,以道德品质为基础,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荀子》:人性的本善与修身养性的调适《荀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著作,强调人性的本善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往往存在着诸多诱惑和挑战,而《荀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引导和调适的方向。

通过学习《荀子》,我们能够认识到人性的善良本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修炼自己的品德修养,从而在当代社会中做好自己的本分,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孟子》:仁义道德的传承与社会关怀的呼唤《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通过讲述孟子的言行和思想,传递了仁义道德的价值观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对他人关怀的缺失和自私自利的倾向。

学习《孟子》可以帮助我们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五、《庄子》:超然物我、宽怀自由的心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创作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通过讲述一系列寓言故事和哲学思考,表达了超然物我、宽怀自由的心态。

国学《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赏析

国学《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赏析

国学《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赏析国学《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赏析经书在南宋后通常包括十三部儒家著作,称为十三经。

分别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gǔ)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

十三经是从先秦到南宋,经书逐渐增删的结果,历代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称为经学。

1. 何谓十三经?西汉时,儒家经典为“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穀(gǔ)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

“九经”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至唐文宗时,除了“九经”之外,将《孝经》《论语》《尔雅》也列入经部,称为“十二经”。

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2. 那么何谓注疏?注疏指后人读书时加的注解与评论,通常评注者都是学识深厚,考据细微的经学家。

《十三经注疏整理本》是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典籍,是研习古代哲学、文学、历史、伦理等等的必由之路。

清乾隆时期,它采用清代阮元刻本为底本、全面吸收其《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的校勘成果,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即:《周易正义》10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70卷,《周礼注疏》42卷,《仪礼注疏》50卷,《礼记正义》63卷,《春秋左传正义》60卷,《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春秋穀(gǔ)梁传注疏》20卷,《论语注疏》20卷,《孝经注疏》9卷,《尔雅注疏》10卷,《孟子注疏》14卷,共416卷。

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1《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2《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3《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解读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解读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解读
一、古代经典之美——中国传统国学经典解读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

这些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是中国古代先贤
留下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品德修养具有
重要意义。

二、《论语》——修身养性的经典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
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语录,都
是对修身养性的精辟阐述。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
的仁爱之道,懂得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

三、《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其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名言,启示我
们要先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做到内圣外王,才能实
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中庸》——中和之道,达于至善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阐述了中和之道的重要性。

其中“中
庸之道,天下之达道也”、“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经典
语录,强调了诚信、中正、和谐的重要性。

只有做到中庸之道,才
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五、结语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品德修养的重要依据。

通过学习《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国
学经典,让中华文化的光芒照耀世界。

国学经典解读与传承

国学经典解读与传承

国学经典解读与传承
一、国学经典的珍贵意义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百年来先贤智慧的结晶。

这些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准则和文学艺术,对于我们
了解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学经典的解读与传承
解读国学经典,不仅是理解其中的文字和意义,更是传承其中
的精神和价值观。

通过深入研读,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感悟
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我们在当下社会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三、如何传承国学经典
要传承国学经典,首先要注重学习和研究。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理解其中的内涵和精神,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其次,要
注重实践和践行。

只有将国学经典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付诸实践,才能真正传承和发扬国学精神。

四、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社会,国学经典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
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引领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
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因此,传承国学经典,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自身修养和素养的提升。

五、结语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国学经典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解读和传承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汲取智慧,感悟人生,引领自己走向成功和幸福的道路。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的千年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书五经赏析

四书五经赏析

四书五经赏析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包括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下面将对四书五经进行赏析和解读。

《大学》是四书之首,也是《礼记》的篇名。

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这一思想主张,以个人修身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实践,使个人能够明辨是非、守正道、修德行,从而影响和改变家庭、社会与世界。

《中庸》是论语的一部分,强调中庸之道。

中庸即“道之常也,而成义之盛者也”,在思想、行为和态度上都不偏激,保持“中”,达到人与世界的和谐。

《中庸》提出了“人之伦常,其斯而已矣”的观点,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是“中”字。

《论语》是儒家经典,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录成。

《论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传达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诚、孝等。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与《论语》强调“心性”的修养不同,《孟子》关注人性的善恶本质,主张人性本善。

同时,它还提出了人的性情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改善,人应该追求“仁政”。

《孟子》强调人的尊严和他德修养的重要性。

《诗经》是五经之一,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古代人民的喜怒哀乐、生活困难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经》不仅是文学作品,更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

《尚书》是五经之一,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官方文书集合。

它保存了周朝的政治制度、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的资料,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礼记》是五经之一,详细记录了古代礼仪制度和各种仪轨。

它不仅是一部仪式宴会的手册,更包含了儒家学说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法则。

《周易》是五经之一,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国学经典的阅读与解读方法

国学经典的阅读与解读方法

国学经典的阅读与解读方法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阅读国学经典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与态度去解读其中的智慧。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国学经典的阅读与解读方法。

一、了解历史背景与作者意图在阅读国学经典之前,了解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意图是非常重要的。

国学经典往往承载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典中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注重细读与体味内涵国学经典常常以简洁精炼的文字表达深刻的哲理和道理。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细读,并对其中的每一个字词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要善于体味其中的内涵。

经典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通过品味其中的意境与修辞手法,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其精神内涵。

三、运用比较与类比国学经典中常常使用比喻、象征、类比等修辞手法。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将经典中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与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类比也可以帮助我们将经典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其更具现实意义。

四、注重上下文语境与文化背景国学经典往往以篇章形式存在,其中的语句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才能得到准确的解读。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握上下文的线索,理解每一个词句在整个篇章中的含义。

同时,也要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经典中的意义。

五、多角度思考与对比阅读国学经典中常常涉及到复杂的问题和思想,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与对比阅读。

通过对不同经典之间的对比与互文,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中的共性与差异。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多角度思考,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经典中的思想,发现更多的解读可能性。

六、与他人交流与探讨阅读国学经典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与他人的交流与探讨能够带来新的视角和理解。

通过与其他读者的交流,我们能够获得不同的解读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

同时,也可以借助他人的智慧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国学经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的结构
• 朱子章句: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 于己而不可离。 •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 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 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 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
第一章正文
乐水。乐山: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 故乐山。性与之合,故乐。仁和智都属于德性, 非由言辞可明,故孔子借山水以为形容。)
义命观与主体性之肯定
• 义
• 1、“义”是事理之当然,也是人事所当为。 • 2、孔子言“义”不外:公正、合理、合宜、 正当责任、道理、义理等意思。人的言行 合义与否,须通过心来衡量,义所表达的 是应然的道德判断(价值判断)。
孟 子 : 养 浩 然 之 气
• • • •
中 庸 : 诚
大 学 : 明 明 德
论 语 : 仁 初,周敦颐出,才辟出哲理的新境域。
• 二程是周敦颐的学生。其中程颢(明道)思想精 深。
• 南宋儒学以朱熹、陆象山(陆九渊)的思想为代 表,朱熹“道学问”(讲天理-自然之理);陆九 渊“尊德性”。陆“先立乎其大者”谓“六经注 我,我不注六经”,主张一切皆出自心。
内圣外王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
• 译文: • 古时要把彰明内心光明之德推及天下的人, 先治理自己的国家;要治理自己的国家, 先整顿自己的家族;要整顿自己的家族, 先修炼自身;要修炼自身,先端正内心; 要端正内心,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 诚,先增强见识;增强见识的途径在于探 究事情的原理。
君子处世之道
•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 (国家在正道上,应该说话正直,行为正直; 国家不在正道上,应该行为正直,而说话委 婉。) •
•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动听的言语会混淆道德判断。小事情不能忍 耐,就会破坏了大计划。)
遗子 书程 ,子 而曰 初: 学《 入大 学 德》 之, 门孔 也氏 。之
• 孔 子 学 说 的 核 心 概 念 是 “ 仁 ” 。
“为 道 孔 孔 人人 。 子 子 格之 教理 完道 人论 成包 以的 ”含 学重 之“ ,点 两心 重: 义地 在 。修 学 为 养 人 ” 与 之

• •
论 语
“仁”的含义与特点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 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 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子张问孔子如何行仁。孔子说,做人处事能
做到恭,宽,信,敏,惠五点就是行仁了。 • 恭:庄重;宽:宽大;信:诚实;敏:勤快; 惠:施惠。)
“仁且智”的生命
• 孔子倡导的是一种“仁且智”的德性生命。 • 孟子曰“仁且智,圣也。” 孔子常以仁为主,仁智对显:仁者安仁, 智者利仁”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乐水: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智者似之,故




中 庸
中庸的含义
• 朱子章句:“中庸为何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 其传而作也。” • 朱子章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 朱子章句: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 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 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以 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 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 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国学经典 解读
目录
导语
儒家经典 道家经典
2
导语
• 名称之起源
• 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 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 • 清代学者将学术分为三类: • 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 • 义理之学即哲学;考据之学即史学;词章之学即文学。 • 除此之外,尚有经世之学,即政治、经济学说,以及 军事学、农学、治水之学等。
• (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 人谓之恕。人心有相同,己心所欲所恶, 与他人之心心所欲所恶,无大悬殊。故尽 己心以待人,不以己所恶施于人。忠恕之 道即仁道。)
君子处世之道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有人说‘以德报怨,如何?’孔子说, ‘那么以什么来报德呢?应该以公平正直 来报怨,以德来报德。’‛以直报怨:直 者公平无私。我虽于彼有私怨,但以公平 公道回报。不因怨而加刻,也不因怨而加 厚。) •

大朱 学子 所章 以句 教: 人大 学 之 之 法 书 也 , 。 古 之

大 学
《大学》的基本内容
• 经文 • 《经文》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朱熹的 观点) • 《经文》的主要内容是“明明德、新民、止于 至善”三条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 传文 • 传(chuan):阐述经义的文字。传文十章是曾子 之意,而由门人记之。(朱熹的观点)
• 【一个君子,不可从小处去欣赏他,但他可以委 以重任。一个小人,不能委以重任,但可于小处 被欣赏。】
君子做人的原则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 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 成仁。
君子做人的原则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君子与小人之别
• 孔子以君子和小人的人格类型两分 法来表达伦理实践正反方向。
• 君子代表有个人伦理选择意志者;小人代 表欠缺此意志而顺应私欲、习俗和不当追 求者。两者在心态朝向和言行方式上形成 对立,反映着人性品德图谱上的两个极端。
君子与小人之别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所了解的是道义,小人所知道的是利益。】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子能相和,但保留自己独立见解。小人只相同, 但并不相合。‛小人之所以不和,是因为他们各有 私利、各有己之欲求。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 比之意。君子尚义,故有不同。人小尚利,故不能 和。】
内圣外王
• 齐:整顿、治理。 • 格物:推究事物的本源。 • • • • 重点: 1、儒家的志向——治国平天下; 2、实现这一志向的基础——正心修身; 3、正心修身的前提——格物致知、诚意。
试 学 宋《《南 《 北 索 《代篇《 生 突 宋 的 校 、孟中宋 中 中 中学。中 了 出 子庸朱 者作庸 程 必 官 元》》熹 庸 庸 庸修者》 极 地 颢 之 读 定 以并和又 》 》改为原 大 位 道 书 的 后 列 《 作 。、 是整孔是 的 上 称大《 理子《 的 , 教 ,为学中 程 被。后小 影 来 文 对 科 《 》庸 颐 宋 裔戴 响 的 四 章 。古 书 中书、章 极 代 子礼 , 不 代 和 庸。《句 力 学 思记 宋 论》 ,》 下 教 科 》 语, 尊 人 后中 一 百 育 举 成 》并 崇 提 经的 代 篇 产 考 为 、把 到 秦一 探 , “ ”
君子与小人之别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君子的心胸气貌宽广坦荡,而小人的心胸气 貌却常是迫促忧戚。”】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 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其中‚本‛兼指 信仰和基础;‚道‛指目标和方向。】
君子与小人之别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君子一切求之于己,小人一切求之于他人。‛ 求:要求、期待、责成。】 • •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 受,而可小知也。
义命观与主体性之肯定
•命
• 命有两种含义: • 其一,天命、性命,此须敬畏、服从、 践行。 • 其二,命运、命遇、命限,表示客观 限制,此须知之、受之、安之。
义命观与主体性之肯定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知其不可”是知命,“而为之”是“尽 义”。 • 一方面要承认命的存在与限制,另一方面 尤其需要明白义而自我做主。 • 后者属于道德世界中的价值创造之问题。 在孔子看来:人生之意义,不在命而在义。
孔子之说是君子学
• 君子首先要立大志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伦理意志既非生于自然,也非源于神鬼, 更非来自其他超越经验自然的根源。 • 仁道源于人性本心,道德实践的动力在于 个人意志。所谓‚仁者‛即能确立人生志 向者。 】
概论
• 人从天道学来的一个字是“公”。即无私。所 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 人从天道学来的二个字是“诚”。“诚者天之 道”“至诚无息”,诚是真实无欺,是智慧, 是仁爱,是力量。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 意。
概论
• 人从天道学来的三个字是“仁”; • 人从天道学来的四个字是“中”;各得其所, 各遂其生,恰到好处,称之为“中和”,故曰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育,则 人道也在其中了。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中极重 要的美德。 • 人从天道学来的五个字是“行”;《易经》乾 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概论
• 中华文化,以天下为着眼点,而以“大公”为基础。
• 中华文化,本乎天道,具有宗教之精神,又无迷信之 色彩之色彩。
• 中华文化,崇尚以德行人之王道;反对以力假仁的霸 道。
• 中华文化,崇拜智者、仁者、勇者,立庙以崇祀;而 不崇拜富有者,惟对富而好施者赞扬之。 • 中华文化,重视伦理,尤尚孝悌;重视助人,以助人 为快乐之本。
• 明代王阳明承继陆九渊的心学,后人将其他们的 学说并称陆王心学。阳明讲“致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