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辩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题

⑭异国4年,离开了父亲温暖的怀抱,他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对生活,对父亲,对爱,他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感悟。毕业后,他在北京一家韩资企业工作,每天就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跟上快节奏的生活。不知什么时候,他变得越来越像父亲,处处精打细算,每次回家,为了节省80元的路费,他宁愿坐夜班车回家。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
①他又一次坐上了这趟回家的夜行列车。
②他的座位对面坐着父子俩,从上车起,少年就和父亲闹着别扭。那父亲脾气极好,也不急躁,极有耐心地哄劝。少年嘟着嘴不理,脸上是厌烦。列车快停靠站时,父亲又急步向外走去,准备下车给儿子买吃的东西。他对少年说:“你父亲真好。”
⑥那淳香的牛奶滋养了他的生命,贯穿了他整个童年、少年的快乐时光,可是他从没有用心注意过父亲困倦的双眼,疲累的身体和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外套。
⑦读初中后,他的身高果然向上猛蹿了很多,只是处在青春期的他,极度叛逆,尤其是迷上网络游戏后,学习一落千丈,和父亲的话也少了许多。看他荒废学业痴迷游戏,父亲打过骂过也求过他,但他不为所动。高考前,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上网。父亲找到他,拉着他回家。他愤怒地冲父亲喊:“回家我也不学!”父亲的脚步趔趄了两下,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回头看他,嘴唇气得发抖,眼中满是无助和绝望。
3.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五、1.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2.孔子具有谦虚的品质。
3.敢于对问题进行思考、辩论。
14、《学奕》、《两小儿辩日》练习题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2.一人虽听之。( ① ) · 3.通国之善弈者也。( ④ ) · · 4.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 )
③)
一、相同的老师
《学弈》:专心致志
解释带点的词,并写出句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通国:_____全__国_____。 弈:_____下__棋_______。 句意:_____弈__秋__是__全__国__最__善__于__下__棋__的__人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名言。 (1)___温__故__而__知__新_,可以为师矣。 (2)___学__而__时__习__之___,不亦说乎?
来,想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B.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
三、不同的结果
1.填空。
虽与之_____俱__学_____,弗若之矣。为是其智____弗__若______
与?曰:___非__然__也_____。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由于老师对两个人的教法有所不同,造成两个人学弈效
2.结论分析,判断正误。
(1)两小儿的判断有相同的地方,即认为一天之内,太阳离
人有远近之分。
(√ )
× (2)两小儿的判断是相同的,都认为早上和中午太阳离人总
是一样远。
()
五、两小儿辩理由 1.理由:日初____大__如__车__盖___,及日中则__如__盘__盂_____。推理:
___远__者____小而_____近__者_______大。 2.理由:日初出_____沧__沧__凉__凉____,及其日中___如__探__汤_____。
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 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 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到 来,想拉弓箭把天鹅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 习,却不如前一个人了。说是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 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教案及习题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 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
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 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 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 的是“天鹅”呢?(“之”字。)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 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 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不过有一次, 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 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 “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不过学习效果 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 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 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四、 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
小学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小学文言文练习题(二)一、《学弈》弈①秋②,通国③之④仁义⑤弈者也。
并使⑥弈秋诲⑦二人弈,其⑧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⑨;一人虽听到之⑩,一心以为存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箭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就是其_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①弈:打牌。
②秋:人名。
③通国:全国。
④之:的。
⑤仁义:擅于,擅于。
⑥并使:假如,假使。
⑦诲(huì):教导。
⑧其:其中。
⑨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⑩之:弈秋的教导。
?鸿鹄(hónghú):“鸿”指大雁,“鹄”指天鹅,本文中指天鹅。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要。
?援:挑去。
?缴纳(zhuó):系则着丝绳的箭,射向后可以将箭归还。
?之:天鹅。
?之:他,皮利皮一个人。
?弗若:不如,比不上。
?矣(yǐ):了。
?为:因为。
_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1.解释加点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以下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就是()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b、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c、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d、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惟弈秋之为听②为就是其智弗若与?5.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旨在表明一个什么道理?答:《学弈》【参考答案】:1.①教导,教导②这样③惹来,扎④一起2.c3.c4.①只听弈秋的教导。
②能够说道(难道)就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5.说明了自学必须专心致志,就可以有所斩获的道理。
二齐宣王并使①人吹起竽,必②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莫忘④王吹起竽,宣王说道⑤之,廪甲壳类⑥以数百人。
部编语文六下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练习(含答案)1

部编语文六下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练习(含答案)1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中两个“之”的意思分别是()A.他,指前一个人/它,指天鹅B.指弈秋的教导/他,指前一个人C.指弈秋的教导/它,指天鹅D.他,指前一个人/指弈秋的教导2.“见微知著”一词中“微”的意思是()A.稍微B.衰落C.精深奥妙D.细小,轻微3.“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句中“辩斗”的意思是()A.辩论,争论B.辩解,辩驳C.戴斗篷,穿斗篷D.对打,争斗4.“赴汤蹈火”一词中“汤”的意思与下列哪一个词语中“汤”的意思相同()A.残汤.剩饭B.及其日中如探汤.C.一个老鼠害一锅汤.D.清汤.寡水5.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A.思援/弓缴/而射之。
B.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为是其智/弗若与?D.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弓缴.(zhuó)盘孟.(yù)B.搜.集(shōu)荧光屏.(píng)C.教诲.(huǐ)恐怖.(bù)D.憎恶(zēng)诞生(dàn)7.下列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思援/弓缴/而射之。
B.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D.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思援/弓缴/而射之。
B.使/弈秋/诲/二人弈。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孰为/汝多/知乎?9.下列加点字的字形、读音和字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弈.(yì,下棋)秋,通国之善.(擅长,善于)弈者也。
B.使.(shǐ,假如)弈秋诲.(huì,教导)二人弈。
部编语文六下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练习(含答案)2

(1)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2)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__)
(3)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4)弗若之矣(__________)
(5)孔子东游(__________)(6)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__)
(7)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__)(8)问其故(__________)
7.下列加点字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惟弈秋之为听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为是其智弗若与D.孰为汝多知乎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8.孔子不能决也。( )
A.决定B.判断C.决心
9.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A.因为B.以为C.为了
10.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A.表示感激B.调落,衰退C.推辞
35.“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6.“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这里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薛谭“辞归”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反”又是因为______________。
4.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
5.绝胜烟柳满皇都(________)
6.小扣柴扉久不开(________)
20.按课文内容填空。
(1)深蓝的天空中___________,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__________,__________,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____________,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少年闰土》)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练习

一、作者简介《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学了《学弈》,你明白了什么?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三心二意就会失败。
《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精选16篇)

《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精选16篇)《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1练习题:1、给加粗字注音。
盂()沧()孰()汝()多知()乎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两小儿辩斗()(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3)及其日中如探汤()(4)孔子不能决也()(5)孰为汝多知乎()()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答: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答: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6、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答:7、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答:参考答案:《两小儿辩日》1、yúcāng shúrǔ zhì2、(1)争辩、争论(2)距离(3)热水(4)判断(5)谁通“智”3、孔子不能决也。
4、不能。
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5、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围绕要大胆质疑等方面来答等。
6、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
7、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
《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2巧设作业,拓展延伸,发展个性同学们,通过读,看,找,辩,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老师设计了几个作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选择地做.排练《新编两小儿辩日》: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状况……收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班队活动.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想到的.【设计意图】将学生由课本引向课外,由理论到实践.同时也注意到要求的人文性.六,:本教案设计,自我感觉有以下几个特点:观点新《两小儿辩日》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为此,我深入地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等道理.整个目标以读为主,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明理.不在"之乎者也"等字词或语法上纠缠,而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并将为一理念贯穿到整个中.方法新设计中,时刻以新课程和精神和教学目标为指导,加强教师,学生, 文本的联系,强化师生互动,生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不难看出,在此过程中,朗读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读得多了,熟了,自然会理解内容,悟通道理.但又不是让学生有口无心地跟着教师读,而是让学生带着竞争性,带着表演欲去读,读的要求是渐次提高的.再者,辩论,课本剧的表演,也是本设计的亮点.它们是学生朗读,理解效果的体现,也是促进学生朗读好,理解好课文,提高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又不是纯课文内容的再现,而是安排了同学们与两小儿的对话,使学生了兴奋的状态下,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极富个性的独特理解.手段新在本设计中,从头至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的效率,更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是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的,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3案例一《两小儿辩日》评点【前示】这是一堂研究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学弈》练习
1、《学弈》选自。
2、孟子是我国古代的、。
3、《孟子》记录了。
4、弈:学弈:
5、秋:
6、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通国:
(2)之:
(3)善:
7、诲:
8、“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的意思是
9、“一人虽听之”中的“之”的意思是
10、鸿鹄:
11、援:
12、缴:
13、“思援弓缴而射之”中“之”的意思是
14、虽与之俱学
(1)与:
(2)之:
(3)俱:
15、弗若之矣
(1)弗:(2)之:(3)矣:
16、为是其智弗若与?
(1)为:
(2)其:
(3)与:
17、非然也。
(1)非:
(2)然: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练习
1、《两小儿辩日》选自
2、辩斗: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
去:
4、、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
日中:
盘盂:
5、沧沧:
沧沧凉凉:
6、探汤:
汤:
7、孔子不能决也。
决:
8、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
汝:
《学弈》全文翻译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为是其智弗若与?
6、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3、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6、孔子不能决也。
7、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