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的物理与物理化学性质

合集下载

纤维素的制备和应用

纤维素的制备和应用

纤维素的制备和应用纤维素是一种多聚糖,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普遍的生物质之一。

纤维素可以从各种植物中提取,包括木材、棉花、亚麻、大麻等。

它的结构特殊,具有很好的生物降解性,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食品工业、医药、造纸业等等。

本文将从制备、性质以及应用三个方面来介绍纤维素。

一、纤维素的制备纤维素的制备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化学法和生物法。

化学法主要是利用弱碱性溶液将纤维素溶解,再进行酸解或碱解,或者是直接用浓硫酸进行硫酸纤维化,得到纤维素。

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纤维素质量较高,但是对环境和人体都有一定的危害。

生物法则是利用生物发酵固态发酵或液态发酵的方法,利用纤维素酶使得纤维素降解,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机酸、酶、菌类等最终得到纤维素,这种方法相对比较环保,但是所得到的纤维素质量较差。

二、纤维素的性质(一)物理性质纤维素质地坚硬,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导热性和光学性,同时它还具有吸水性、膨胀性和透明性等物理性质。

纤维素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大分子,其分子量一般在数千道尔顿级别,通常是非晶体结构,这意味着它的结构不规则,但也因此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渗透性。

(二)化学性质纤维素具有较强的化学惰性,它不容易被酸、碱等化学物质破坏,但是它可以被微量的氢氧化钠氨水这类强碱性物质水解,变成纤维素单体葡萄糖。

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纤维素还可以与硝酸等进行化学反应,得到硝化纤维素,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这种性质被应用到火药和爆炸品的制备中。

(三)生物性质纤维素作为一种多聚糖,生物降解性是其重要但不可忽视的性质。

许多微生物和真菌就能够有效地将纤维素分解为较小的碎片并释放出能量。

这使得纤维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生物燃料、土壤改良剂等等。

三、纤维素的应用(一)造纸业纤维素是造纸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木材中的纤维素可以通过机械或化学方式分离出来,再通过纸浆造纸的过程制成各种纸张。

而其他来源的纤维素如棉花、亚麻、大麻等也可以通过纺织过程制成不同材质的纸张。

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

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

氢原子
氢原子数量
每个碳原子与氢原子以1:1的比例 连接,因此纤维素分子中氢原子 的数量与碳原子相同,也是3n个 。
氢原子的作用
氢原子与碳原子连接形成的共价 键是纤维素分子稳定性的基础, 同时也参与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氧原子
氧原子数量每个葡萄糖单元含有个氧原子,因 此纤维素分子中总共有2n个氧原子 。
总结词
描述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包括其组成单元、聚合度等。
详细描述
纤维素是一种由许多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高分子化合 物,其化学式通常表示为(c6h10o5)n,其中n表示纤维素的聚合度。每个葡萄 糖单元含有6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
纤维素的性质
总结词
概述纤维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溶解性、热稳定性等。
2023
纤维素的化学式为 (c6h10o5)n的ppt大 纲
https://
REPORTING
2023
目录
• 纤维素简介 • 纤维素的化学式 • 纤维素的合成与分解 • 纤维素的生物合成 • 纤维素的研究前景
2023
PART 01
纤维素简介
REPORTING
纤维素的结构
纤维素在生物电池中的应用:利用纤维 素的电化学性质,开发高效、环保的生
物电池。
2023
THANKS
感谢观看
https://
REPORTING
和水分。
纤维素的分解
纤维素在自然界中可以被多种 微生物和酶分解为葡萄糖。
纤维素分解酶是一类能够分解 纤维素的酶,包括内切葡聚糖 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 苷酶等。
纤维素分解过程中需要微生物 和酶的共同作用,将大分子纤 维素水解成可被细胞吸收利用 的葡萄糖。

纤维素的大分子结构

纤维素的大分子结构

纤维素的大分子结构纤维素是一种由β-葡萄糖单体组成的天然聚合物大分子。

它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之一,在植物细胞壁中起着关键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纤维素的大分子结构决定了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于理解纤维素的特性和应用至关重要。

纤维素的大分子结构是由若干个β-葡萄糖单体通过β-1,4-连接键连接而成的线性聚合物。

β-葡萄糖单体有两个C1和C4碳原子,它们通过氧原子形成1,4-葡萄糖醚键。

这种键的特殊性决定了纤维素的特殊性质,如生物降解性和高强度。

纤维素的结构中的OH基团没有被化学修饰,因此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无毒的高分子化合物。

纤维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

在植物细胞中,纤维素通常以微纤的形式存在,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

纤维素的微纤具有一定的直径和长度,纤维素纤维在纳米尺度上呈平行排列,形成了纤维素纤维束和纤维。

纤维素的大分子结构非常有序,这种有序结构使纤维素具有很高的拉伸强度和模量。

纤维素纤维的强度和模量远远超过钢铁,因此纤维素具有很高的生物力学性能。

纤维素还具有超强的吸水能力,纤维素纤维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使其体积增大,并形成高度结晶的纤维素水胶体。

在纤维素纤维中,纤维素链之间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使纤维素具有相对稳定的二级结构。

纤维素链通常以平行排列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形成纤维素纤维束和纤维。

纤维素的线性结构和氢键相互作用决定了纤维素的高度结晶性和热稳定性。

纤维素还具有很高的生物降解性和可再生性。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中的主要组分,它在自然界中被微生物和酶降解。

纤维素的降解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没有任何有害的副产物。

这种生物降解性使纤维素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可再生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食品、医药等领域。

总结来说,纤维素的大分子结构是由若干个β-葡萄糖单体通过β-1,4-连接键连接而成的线性聚合物。

纤维素以微纤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并且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

纤维素的有序结构使其具有很高的拉伸强度和模量,而其生物降解性和可再生性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材料。

简述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征__概述及解释说明

简述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征__概述及解释说明

简述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征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纤维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它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型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聚合物。

纤维素晶体具有高度的结晶性和机械强度,使其成为自然界最丰富和可再生的生物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征,包括其组成成分、分子结构以及化学键结构。

接着,将探讨纤维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介绍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功能和应用。

然后,将阐述天然来源和工业提取方法以及生物技术提取方法中纤维素的提取过程。

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征,深入探讨其性质与功能,并介绍不同来源和提取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纤维素提供基础知识。

同时也旨在增加对纤维素的认识,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实现。

2.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征2.1 纤维素的组成成分纤维素是一种由多个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物。

它主要由纤维素链(纤维素微晶区)和非纤维素物质(如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

其中,纤维素链是由数百至数千个葡萄糖单体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形成的线性链状结构。

2.2 纤维素的分子结构纤维素的分子结构具有高度有序性。

每个葡萄糖单体都与前后两个单体通过氢键相互连接,形成了平行排列且紧密堆积的微晶区域。

这种有序结构赋予了纤维素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2.3 纤维素的化学键结构在纤维素中,葡萄糖单体之间通过β-1,4-糖苷键进行连接。

这种化学键结构使得纤维素链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并且不容易被水解。

此外,纤维素链中的羟基(OH)官能团也是一些化学反应和功能修饰的重要位点。

总的来说,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征是由线性排列的葡萄糖单体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物。

其分子结构高度有序,具有微晶区域,并且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这种特殊结构不仅赋予了纤维素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还为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知识解析】淀粉和纤维素

【知识解析】淀粉和纤维素

淀粉和纤维素1.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结构及存在名师提醒(1)淀粉和纤维素分子组成中的n 值不同,故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2)由于高分子化合物中的n 值不同,故淀粉和纤维素都是混合物。

2.淀粉的性质(1)淀粉的物理性质淀粉是无嗅、无味的粉末状物质。

淀粉不溶于冷水,在热水中形成胶状的淀粉糊。

(2)淀粉的化学性质①无还原性:不能发生银镜反应,不能与新制的Cu (OH )2反应。

②水解反应:淀粉是一种多糖,它能在酸或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一系列的产物,最终水解成葡萄糖。

(C 6H 10O 5)n +n H 2O −−−−→酸或酶n C 6H 12O 6 淀粉 葡萄糖③特征反应:淀粉溶液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

利用此性质可检验淀粉或碘的存在。

(3)淀粉的用途淀粉是食物中的一种重要成分,是人体的重要能源物质。

同时它也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可以用来制备葡萄糖、酿制食醋、酿酒等,还是药片中的赋形剂。

3.纤维素的性质(1)纤维素的物理性质纤维素是白色、无嗅、无味的具有纤维状结构的物质,一般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2)纤维素的化学性质①无还原性:纤维素分子中无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也不能与新制的Cu (OH )2反应。

②水解反应:纤维素是一种多糖,在强酸或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一系列产物,最终水解成葡萄糖,但它的水解要比淀粉的水解困难。

(C 6H 10O 5)n +n H 2O ∆−−−−→酸或酶n C 6H 12O 6纤维素 葡萄糖③酯化反应由于纤维素的每个葡萄糖单元中存在3个羟基,所以它还具有醇的性质,可以发生酯化反应。

如与乙酸(或乙酸酐)、硝酸等发生酯化反应而得到相应的酯。

[C 6H 7O 2(OH )3]n +3n CH 3COOH [C 6H 7O 2(OOCCH 3)3]n +3n H 2O醋酸纤维[C 6H 7O 2(OH )3]n +3n HO —NO 2[C 6H 7O 2(ONO 2)3]n +3n H 2O硝酸纤维(3)纤维素的用途纤维素的用途十分广泛。

生物质结构化学——第三章 纤维素(1)

生物质结构化学——第三章 纤维素(1)

(3) 结晶度和可及度的关系:
A = a + ( 100 – a )
A—可及度
—结晶区表面的纤维素分子数
a—结晶度
(4) 测定方法
物理法
结晶度:X-射线衍射法、红外光谱法、密度法
可及度:水解法、重水交换法、甲酰化法
化学法
4、纤维素的细纤维结构
纤维素织态结构模型
结晶区
非结晶区:无定形区
纤维素大分子是一种结晶区和无 定形区交错结合的体系,从结晶区到 无定形区是逐步过渡的,无明显界限, 一个纤维素分子链可以经过若干结晶 区和无定形区。每一个结晶区称之为 微晶体,也称之为胶束或微胞。
OH
OH
HO HO
α -型
O
OH OH
HO HO
在直立键上
β -型
O
OH OH
在平伏键上
为什么在溶液中达到平衡时,β型占64%,而α型仅占36%?为什么β 型在酸中水解速度比α型小的多??
(8)纤维素二糖是支配纤维素分子构象的基本单 元,它的长度约为100nm,即单位为100nm的小分 子重复聚合而成为大分子。
4.1 纤维素织态结构模型
结晶区
1条分子穿过 若干结晶区 和非结晶区
无定形区
(1)结晶区的特点 :
纤维素分子链取向良好,密度较大,结晶区纤维素的 密度为1.588g/cm3,分子间的结合力强,故结晶区对强度的 贡献大。
(2)非结晶区的特点:
纤维素分子链取向较差,分子排列秩序性差,分子间
距离较大,密度小,无定形区纤维素密度为1.50g/cm3。且
分子间氢键结合数量少,故无定形区对强度的贡献小。
四、纤维素大分子间的氢键及其影响
1.氢键的形成及其性质

第四节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纤维素的化学性质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主要的生物大分子,主要由葡萄糖分子组成,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

它在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化学性质的研究可以为纤维素的生产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 纤维素的化学构成纤维素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多个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形成。

葡萄糖分子的空间排列方式决定了纤维素的各种性质。

葡萄糖分子中的羟基 (-OH) 可以被乙酰化,形成纤维素的乙酰基。

纤维素的结构中还存在少量的杂质,如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等,它们也对纤维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产生影响。

因此,在纤维素的研究中,除了对纤维素本身的性质进行研究外,还需要对其杂质的含量和性质进行分析和控制。

2. 纤维素的物理性质(1)纤维素的外观纤维素一般呈白色或米黄色粉末状,无味无臭,不溶于水和大部分有机溶剂,在浓硝酸中能溶解。

(2)纤维素的溶解性能由于纤维素的空间结构较为复杂,其溶解性能不佳。

纤维素在温和条件下只能在少量的有机溶剂中溶解,如 N,N-二甲基甲酰胺 (DMF)、N,N-二甲基乙酰胺 (DMAc) 等,也可在浓硝酸中溶解。

此外,纤维素的溶解性还与其结构和杂质的含量有关。

(3)纤维素的分子量纤维素的分子量较大,一般在数万到数百万之间。

分子量越大,其物理特性就越好,如强度、耐水化性、热稳定性等也更高。

分子量的高低也会影响纤维素的应用,例如在纤维素的医药领域中,低分子量的纤维素更具有生物相容性,适于制备口服药物。

(4)纤维素的热性质纤维素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可在200℃ 以上的高温下稳定存在。

纤维素在高温下也可脱水分解,产生热解产物,如木质素和多糖等。

3. 纤维素的化学性质(1)纤维素的乙酰化反应纤维素中的羟基可被乙酰化,形成乙酰纤维素,可用作各种工业化学品和生物材料的原料。

乙酰化反应的原料为醋酸酐,反应条件为常温下在无水的有机溶剂中进行。

对于纤维素基质杂质较多的原料,在乙酰化反应前需要进行纤维素的纯化或富化操作。

纤维素在水中的溶解

纤维素在水中的溶解

纤维素在水中的溶解纤维素是一种常见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

它在水中的溶解性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纤维素的结构特点、溶解机理、溶解性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纤维素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对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起着重要作用。

纤维素是由β-葡聚糖分子通过1-4键连接而成的线性高分子化合物。

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纤维素具有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晶格结构。

在水中,纤维素分子与水分子之间会发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包括氢键、范德华力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量的大小与纤维素分子之间的距离、水分子和纤维素分子之间的相对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

纤维素在水中的溶解机理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

物理作用主要是由于纤维素分子结构的特殊性所致。

纤维素分子之间通过氢键等相互作用力紧密结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晶格结构。

当纤维素与水接触时,水分子会与纤维素分子之间形成氢键,从而破坏纤维素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其逐渐溶解于水中。

化学作用则是指纤维素与水分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水分子可以与纤维素中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形成羟基亚硫酸酯结构,进而降低纤维素的溶解性。

纤维素在水中的溶解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温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可以增加纤维素在水中的溶解度。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能够提供更多的热能,使纤维素分子更容易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加速溶解过程。

其次是纤维素的物理形态。

纤维素的形态主要包括晶体形态和非晶形态。

晶体形态的纤维素溶解性较差,而非晶形态的纤维素溶解性较好。

此外,纤维素的分子量、纤维素与水的接触时间等因素也会对纤维素在水中的溶解性产生影响。

纤维素在水中的溶解性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纤维素的溶解性对于纤维素的加工利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纤维素在水中的溶解性,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纤维素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科学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等电状态:

电解质浓度增大,吸附层内离子增多,扩散层变薄, Zeta电位下降。加入足够的电解质,Zeta电位为零, 扩散层厚度也为0,此时称等电点。
纸浆越纯, Zeta电位越大;pH增大,Zeta电位 增大;pH为2时,Zeta电位接近零。

29
③ Zeta电位对制浆造纸的影响
1、施胶时,因纤维和胶料粒子均带负电,二者不
电极电位:

纤维表面电位对零电位之差。设在双电层中过 剩正电子浓度为零处的电位为零。 纤维表面的液相吸附层与液相扩散层之间的界 面上,两者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电位差。也 称Zeta电位。它代表分散在液相介质中带电颗 粒的有效电荷。
动电电位:

改变电解质浓度,对电极电位无影响,但对Zeta 28 电位影响很大。
4
2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方法
测定方法:
化学方法:端基法
热力学方法:渗透压、沸点升高、冰点下降
动力学方法:超速离心沉降速度法 光学方法:光散射法
其他:凝胶渗透色谱法
5
粘度法测定纤维素分子量

a、相对粘度ŋr

表示在同温度下溶液的粘度(ŋ)与纯溶剂粘度(ŋ0)之比。 无因次量。
r 0
注意:不同的强度性质,所对应的最佳水分含 量不一样。

18
三、纤维素的润胀和溶解
1、纤维素的润胀
① 润胀的定义 润胀:纤维素物料吸收润胀剂后,其体积变大,分 子间内聚力减少,但不失其表观均匀性的现象。
19
② 润胀的类型 结晶区间润胀:润胀剂只到达无定形区和结晶 区表面,结晶区未受影响,X射线图不发生变化。 结晶区内润胀:润胀剂占领了整个无定型区和 结晶区,形成新的润胀化合物,晶胞参数发生 变化,形成新的结晶格子,出现新的X射线衍射 图。 无限润胀:润胀剂无限地进入到纤维素的结晶 区和无定形区,纤维素的无限润胀就是溶解。
胀;非水溶剂溶解纤维素时,润胀不明显或无润 胀,直接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2)非水溶剂溶解的浓度范围较窄。
26
三、纤维素纤维的电化学性质
① Stern扩散双电层模型
1、由于纤维素表面上糖醛酸 基及极性羟基的存在,使 得纤维在水中其表面总带 负电。 2、吸附层:纤维表面负电荷 的厚度a以及外围吸附着的 浓度较大的正电荷层厚度b 合称为吸附层(a+b),此 层随纤维运动而运动。 3、扩散层:从吸附层外围至 电荷浓度为零距离为d的一 层。不随纤维而运动。 4、吸附层与扩散层组成扩散 27 双电层。
氧气的存在加速光降解速度 水蒸气能抑制纤维素的光降解
34
纤维素的光直接降解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纤维素受光辐射并吸收光能; 所吸收光子的能量足以引起C-C键和C-O键的断裂.
直接光降解对纤维素的影响:
纤维素强度下降 溶解度和还原能力增加 聚合度下降并形成羰基
35
② 光敏降解 当纤维素中存在某些染料或化合物时,能吸收近 紫外或可见光,利用所吸收的能量引发纤维素的 降解
漂白草浆:1000左右
3
1、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及其测定方法
常用的统计平均分子量方法
(Ni和Mi分别为第i种分子的分子数和分子量)
数均分子量Mn
纤维素体系的总质量被分子的总个数所平均。
Mn = ΣniMi / n 质均分子量Mw
按质量统计的平均分子量,也称质均分子量。
Mw =Σmi Mi/ Σmi 黏均分子量Mη Z均分子量Mz Mz=Σn M 3/ Σn M
B 非水溶剂 以有机溶剂为基础的不含水的溶剂称为非水溶剂。 非水溶剂需满足以下两个要求: 1)纤维素溶解于给定溶剂时,能形成加成化合物,
并逐渐打开纤维素的氢键结合。
2)所形成的加成化合物能溶解。 非水溶剂分三个体系: 一元体系、二元体系、三元体系
25
③ 含水溶剂与非水溶剂比较
1)含水溶剂溶解纤维素时,纤维素必先发生润
铷 铯
21
④ 碱浓与纤维素润胀度 的关系
同一碱液、同一温度下,纤 维素的润胀度随浓度增加而 增加,至某一浓度润胀度达 最高值,如果继续提高碱液 浓度,润胀度反而下降。
其原因在于:碱液浓度继续增大,溶液中金属离子增多, 金属离子密度增大,所形成的水合离子半径反而减小,致 使润胀度下降。
22
2、纤维素纤维的溶解
32
高温条件下的热降解:
第三阶段:糖甙键的断裂(240-400 ℃) 第四阶段:芳环化,形成石墨结构(400 ℃以上) 1) 分解出CH4、CO、CO2、焦油和大量挥发性产物。 2) 纤维物料重量损失大,结晶区受破坏,聚合度 下降。
33
五、纤维素的光降解
① 直接光降解 : 纤维素受光的辐射吸收光能后使化学键断裂称为 直接光降解。 影响因素:

b、增比粘度ηsp

表示相对于纯溶剂来讲,溶液粘度增加的分数。无因次 量。
0 sp r 1 0
6
c、比浓粘度ηsp/c
表示增比粘度与浓度之比。因次为浓度倒数。
sp sp / c r 1 c

d、特性粘度[ŋ]
表示溶液无限稀释,即溶液浓度趋于零时,比浓粘
度值。因次同比浓粘度。
lim
sp
c
7
粘度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
[η]=KM α
K和α是两个参数,与聚合物性质、溶剂性质、 溶液温度、聚合物在溶液中的形状有关系。
8
2、纤维素的多分散性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多分散性

纤维素是由很多长度不同的线形高分子所组成,即其相 对分子质量是不均一或多分散的,这种性质称为多分散 性或不均一性。
纤维素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普通溶剂。纤维素溶液是 大分子分散的真溶液,而不是胶体溶液,纤维素在溶剂 中的溶解并非真正的溶解,所得溶液不是真的纤维素 溶液,而是由纤维素和存在于液体中的组份形成的一 种新的加成产物。
① 溶解的意义: 测定纤维素聚合度。 生产纤维素的衍生物时,需将纤维素溶解。
23
② 纤维素溶剂 A 含水溶剂: 1)无机碱:NaOH、KOH、联氨等 2)无机酸:65-80%硫酸、40-42%盐酸、73-83% 磷酸,84%硝酸 3)无机盐:ZnCl2 、LiCl 、高氯酸铵、溴化物 4)有机碱:季铵碱如N(CH3)4OH、胺氧化物等 5)配合物类:铜铵溶液、铜乙二铵溶液、酒石酸铁 钠,与纤维素大分子形成络合物,具有较高的溶解 24 能力。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及超分子结构、纤维素的氢键 结合、纤维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纤维素的 吸附和解吸等温曲线的解释; 纤维素的晶格结构、纤维素的分子量和聚合度测 定方法。 纤维素吸附、解吸时滞后现象的解释;纤维素的 酸性水解和碱性降解。

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


难点:

40
作业:

解吸过程中,分子间氢键重新形成,游离羟基 与水分子间的氢键未完全可逆的打开,致使部 分水分子留着在纤维素上。
16
绝干纤维吸着水分会产生热量,此热量称为吸着热或 润湿热。 微分吸着热:纤维素吸收1g液态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1.2-1.26kJ/mol,与氢键键能相同 ——氢键被破坏所释放出的能量。 表明:结合水是以氢键结合的。
36
六、纤维素的机械降解
纤维素在受强烈机械作用时: 大分子连接键断裂 结晶结构和大分子间氢键受破坏。
① 机械加工引起的降解
② 机械球磨引起的降解 球磨过程产生压缩和剪切相结合的应力,引 起分子链的断裂,还原端基和反应性增加
37
纤维素聚合度下降,造成纸浆强度下降,反应
能力、溶解度提高。
20
③ 常用的润胀剂 水、碱溶液、磷酸、甲醇、乙醇、苯胺、苯甲 醛等极性溶液。 纤维素的润胀剂一般都是极性的。且极性越大, 润胀能力越大。润胀剂的种类、浓度、温度及 纤维素的种类对润胀程度都有影响。
在碱液中,金属离子以水合离子的形式进入纤维素 的无定形区及结晶区,水合离子直径愈大,润胀能 力愈强。故: LiOH>NaOH>KOH>RbOH>CsOH
能很好结合。需加入矾土作电解质,降低Zeta电位, 施胶料与纤维结合,达到施胶效果。 2、在使用酸性染料对纸张进行染色时,同样需要 改变Zeta电位,使染料被纤维吸附,达染色目的。
30
四、纤维素的热降解
热降解:指聚合物在单纯热的作用下发生的降解反应。
推测纤维素受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
游离水和结合水的去除 氢键受到破坏
葡萄糖单元羟基的氧化
葡萄糖单元间的连接可能发生断裂 释放出低分子化合物 碳化
31纤维素热降解的Fra bibliotek程 :低温条件下的热降解:
第一阶段:物理吸附水解吸(25-150 ℃) 第二阶段:葡萄糖基的脱水(150-240 ℃) 1)低温下的热降解导致纤维强度的下降; 2)低温下会蒸发出H2O、CO、CO2;形成羰基和羧 基; 3)低温热降解伴随有重量损失、水解作用、氧 化作用。
10
二、纤维素的吸着---纤维素与蒸汽相互作用的过程。
1、吸附与解吸
吸附——纤维素纤维自大气中吸取水或蒸汽 解吸——当大气中降低了蒸汽分压而自纤维素放出 水或者蒸汽时 吸附与解吸不是完全可逆的。
11
2、吸附水的类型 ① 结合水 ——化学吸附
进入纤维素无定形区与纤维素的羟基形成氢键而结 合的水,称为结合水。此种水的吸着力强,有热量 放出,纤维素发生润胀,对电解质溶解力下降,又 称化学结合水。
1
主要内容
纤维素的多分散性
纤维素纤维的吸湿与解吸 纤维素的润胀与溶解 纤维素的电化学性质
纤维素的光、热、机械降解 纤维素的离子辐射降解
2
一、纤维素的多分散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