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原文、赏析
中秋节李峤古诗

中秋节李峤古诗
《中秋月》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在中秋夜所作。
全诗以明月为切入点,通过对月圆之夜的描述,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感悟。
首句“圆魄上寒空”,写出了明月升上天空的景象,同时也点明了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
接着“皆言四海同”,通过人们的普遍认知,强调了月圆之夜的
特殊意义。
这里的“皆言”二字用得巧妙,既表达了人们对中秋节的共同认知,又暗示了人们对于团圆和和谐的向往。
然而,作者并没有被这种普遍的认知所限制,他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两句,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虽然我们看到的是明月高挂,但在这个时刻,千里之外的人们可能正经历着风雨飘摇。
这种对比和冲突,既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凸显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作者介绍: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
李峤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入仕,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
他在武后、中宗两朝曾三度为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李峤在诗歌创作上造诣深厚,其诗多以自然景色为题材,或表达思乡之情,或抒发离别之感,风格清新自然、婉转流畅。
他的《中秋月》一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悟,成为了经典之作。
《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秋月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古诗简介《秋月》是北宋诗人朱熹(一作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翻译/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
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
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注释⑴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头:碧绿的山头。
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⑵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g)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⑶“隔断”句: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
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
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
此泛指人世间。
⑷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赏析/鉴赏“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
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
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
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
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后两句即景抒怀。
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
“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
《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月》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秋月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古诗简介《秋月》是北宋诗人朱熹(一作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翻译/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
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
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注释⑴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头:碧绿的山头。
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⑵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g)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⑶“隔断”句: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
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
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
此泛指人世间。
⑷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赏析/鉴赏“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
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
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
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
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后两句即景抒怀。
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
“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
中秋月唐李峤的古诗讲解

下面是对唐代诗人李峤的《中秋月》一诗的讲解:
**《中秋月》**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首诗的意思是:中秋的月亮高悬在寒冷的天空,人们都说天下各处的月色都是一样的。
可是又有谁能知道,千里之外的地方,就没有风雨交加的情况呢?
诗歌的前两句“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描写了中秋节夜月亮的浑圆和高悬天空的景象,以及人们普遍认为四海之内的月色都是相同的。
这里的“圆魄”指的是圆月,“寒空”则暗示了秋季的凉爽。
然而,诗歌的后两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却出人意料地转折。
诗人指出,虽然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明月当空,但谁能确定千里之外的地方没有风雨呢?这句话暗示了即使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可能有着不同的情况。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表达,传达了一种对中秋节的思考和对远方的想象。
它提醒人们不要过于绝对地认为别处的情况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相同,同时也唤起了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李峤的这首《中秋月》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中秋月色的观察和思考,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敏锐洞察力,同时也体现了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思念和祝福之意。
中秋节的诗句——《中秋月二首其二》.doc

中秋节的诗句——《中秋月二首其二》《中秋月二首其二》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二首其二》的诗意/《中秋月二首其二》的意思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
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中秋月二首其二》赏析对异地月色的猜想中似透着对将来人生命运的探求,透出作者的迷惘之情,各地的月境是不同的,不同的心境感受的月境也是不同的,人生的命运也充满变化,谁能知道将来会不会经历风雨呢?通过明月感发了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
创作上这两首绝句都构思新颖、立意奇特,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
没有细致的刻画而是在轻描淡写中表现出所咏之物的意境。
《中秋月二首其二》的作者简介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少有才名。
20岁时,擢进士第。
举制策甲科。
累官监察御史。
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
迁给事中。
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
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
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
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
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
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
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
他写有咏物诗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
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
中秋月译文李峤

中秋月译文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月亮圆圆的魄影升上了寒冷的夜空,大家都说四海之内此时
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样的。
可谁能知道在千里之外的地方,是不是没有
风雨交加的情况呢?
哎呀,你说这李峤也真是有意思,写个中秋月还能想到这么多。
你
看啊,他先说那圆圆的月亮升到了冷冷的天上。
咱们平常抬头看月亮,是不是也觉得它又大又圆,高高挂在天上?他还说大家都讲四海之内
这月亮都一个样。
这就好像咱们平常跟朋友聊天,说哎呀,中秋节到了,月亮都一样美嘛。
但是呢,李峤这家伙脑瓜子一转,来了个大反转。
他说,你们都觉
得一样,可谁晓得千里之外的地方,会不会正刮着风下着雨,根本看
不到这么美的月亮呢?这就好比咱们有时候觉得一件事大家都应该是
这么个情况,结果突然有人跳出来说,嘿,说不定不是这样呢!
你想想,咱们过中秋,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着月饼赏着月,心里美
美的。
可李峤就提醒咱们,别光想着自己这舒坦,说不定远处有人正
遭罪呢。
这让咱们也得多想想别人,不能光自己乐呵。
反正李峤这首诗啊,写得既有咱们能看到的平常景,又有让咱们想不到的小心思,真是妙极啦!出处:《中秋月》李峤。
诵读中秋节诗词

诵读中秋节诗词原文:《中秋月》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一、衍生注释:“圆魄上寒空”,中秋的圆月升上寒冷的夜空。
“皆言四海同”,大家都说四海之内这月亮都是相同的。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怎么知道千里之外,不会有风雨呢?暗喻世间万物并非全然相同,各地境遇有别。
二、赏析:首句“圆魄上寒空”,简洁明快地勾勒出中秋明月高悬夜空的画面,“寒空”二字为画面增添一丝清冷孤寂之感。
“皆言四海同”,则是一种普遍认知的表述,引出后面的反问。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此句以反问的形式,由月及人,由眼前的明月联想到远方可能不同的境遇,富有哲理,拓宽了诗的意境与内涵,让读者在赏月之时不禁思考世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三、作者介绍:李峤,唐代诗人。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涵盖咏物、应制等多种类型。
其诗风较为华丽,注重辞藻的雕琢,在当时的诗坛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后世诗歌在形式与技巧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运用片段:我和同学在校园里赏月。
我看着月亮说:“圆魄上寒空,今晚这月亮可真美。
”同学接话:“皆言四海同,这月亮到处都能看到呢。
”我笑着反问:“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说不定有些地方的人正遭遇困难,看不到这么美的月亮,咱们在这赏月是不是有点太幸运了?”这首《中秋月》让我们在赏月时多了一份思考,它像一把小锤子,轻轻敲打着我们,提醒我们世界很大,境遇不同,要心怀悲悯与感恩。
原文:《中秋对月》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一、衍生注释:“无云世界秋三五”,在没有云彩的中秋之夜。
“共看蟾盘上海涯”,大家一同看着月亮从海边升起。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是说月亮一直到天边尽头,不会只照耀某一户人家,寓意月亮的公正无私,普照大地。
二、赏析:首句“无云世界秋三五”,点明时间是中秋且天气晴朗,为赏月营造了绝佳的环境。
“共看蟾盘上海涯”,描绘出人们共同赏月,月亮从海上升起的宏大景象,富有画面感。
中秋夜赏析安知千里外【唐】李峤

• “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 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 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 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 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 [2]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 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 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 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 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 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 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 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中秋夜
作者: 李峤
•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 注释 • 1.圆魄:指中秋圆月。 • 2.安知:哪里知道。
译文
•
天上升起一,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赏析
这首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 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 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 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 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 世界,没有风雨呢? •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 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 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 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 寡,即便对人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出自唐代李峤的《中秋月二首·其二》
原文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创作背景:
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
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
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