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相与走时方程
地震波理论时距曲线

1.时距曲线基本概念2.直达波时距曲线3. 反射波时距曲线4. 折射波时距曲线1. 时距曲线的基本概念在地面激发了地震波后,根据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波的类型(如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地震波将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
为了定量地说明不同类型的波在各种介质结构情况下传播的特点,在地震勘探中主要采用“时距曲线”(时距曲线方程)这个概念。
时距曲线:是表示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x 之间的关系。
1. 时距曲线的基本概念1.1 时距曲线图a 自激自收,同相轴形态与界面起伏相对应图b 多道接收,同相轴形态与界面起伏不对应1. 时距曲线的基本概念1.2 共炮点和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按观测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放一炮,在一个多道检波器组成的排列上接收并得到一张地震记录,地下存在反射界面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称为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
另一种是在许多炮得到的许多张地震记录上,把同属于同一个反射点的道选出来,组成一个共反射点道集,于是可得到界面上某个反射点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共炮点记录共反射点记录1.3 几个基本概念•炮检距(offset):炮点到地面各观测点的距离,也称为偏移距。
•初至时间(first break):所有波中最先到达检波器(Geophone)并记录下来的地震波第一波峰时间。
•同相轴(event):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共炮点(common shotpoint):所有接收点具有共同的炮点。
•纵测线(inline):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非纵测线(offline):激发点不在测线上。
1.时距曲线基本概念2.直达波时距曲线3. 反射波时距曲线4. 折射波时距曲线xtxt (x 1,t 1)(x 2,t 2)(x 3,t 3)(x 4,t 4)(x 5,t 5)t10t3t2t4t5x 1x 2x 3x 4x 502. 直达波时距曲线直达波:从震源直接到达检波点的波。
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t t0
t i P 2Vi 2
i 1 n i 1
n
X 2 t i P 2Vi 2
将其平方,略高次项得
t
2
t
2
2 0
2t 0 P
2
t iVi 2
i 1
n
X
4 p 2 ( t iVi 2 ) 2
2 消去参数P,并化简得 t 2 t 2 X 0 2
2)射线速度和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在n层水平多 层介质中,每一条射线的 传播速度是不一致的。 射线速度:波沿射线传播 的速度Vr。
hn h1 h2 cos 1 cos 2 cos n Vr h1 cos 1 h cos n h cos 2 2 n V1 V2 Vn
h
X 0 2h t0 V
1 Vt 0 2
界面水平时,极小点就在t0点。
O*
时距曲面:波的到达时间是二维观测坐标(x,y)的函数
5、水平层状介质条件下反射波时距曲线
两层介质:波只在一个界面上产生反射,所建时距方程较简单。
地震波初至走时的计算方法综述_赵烽帆

地震波初至走时的计算方法综述
w o f t h e t r a v e l l c u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o f s e i s m i c f i r s t b r e a k A r e v i e t i m e c a -
C E N C B C 1. a k e r k s r, 5, h i n a a r t h u e t w o e n t e e i i n 0 0 0 4 h i n a q j g1
, a t o r s h e r i c t i o n, t u t e s, s e m c e s, 9 2. S t a t e K e L a b o r o L i t h o E v o l u I n s t i o G e o l o a n d G e o h s i c C h i n e A c a d e o S c i e n B e i i n 0 0 0 2 C h i n a y p y y y f f g p y f j g1 3. U n i v e o C h i n e A c a d e o S c i e n B e i i n 0 0 0 3 C h i n a r s i t s e m c e s, 9, f f j g1 y y
, A b s t r a c t I n t h e s e i s m i c w a v e f i e l d t h e f i r s t a r r i v a l t r a v e l t i m e - , n i m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f i e l d o f s e i s m o l o w h i c h i s d u e l a s a p g y p y t o t h e f i r s t a r r i v a l h a s e s c a n b e e a s i l t r a c e d a n d i d e n t i f i e d . p y T h e s e i s m i c f i r s t a r r i v a l t r a v e l e l d i s w i d e l u s e d i n t i m e f i - y ,v ,s s e i s m i c r e s t a c k m i r a t i o n e l o c i t a n a l s i s e i s m i c t r a v e l - p g y y a n d e a r t h u a k e l o c a t i o n.T h i s a e r m a i n l m o r a h t i m e t o q p p y g p y i n t r o d u c e s o u r i c a l e i s m i c i r s t r r i v a l r a v e l t i m e f t s f a t - y p , ,( m e t h o d b a s e d o n l c u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t h a t i s 1) s e i s m i c r a c a y , u s e d m e t h o d s a r o x i m a t i o n t h e c o mm o n l t h e h i h c f r e u e n - p p y g y q a r e S h o r t e s t P a t h M e t h o d( S PM) a n d M o d i f i e d S h o r t e s t P a t h ;( M e t h o d( M S PM ) 2)t h e m h o d b a s e d o n t h e n u m e r i c a l e t ,w i n c l u d e F i n i t e s o l u t i o n o f e i k o n a l e u a t i o n h i c h m a i n l q y , M e t h o d( FMM) a n d D i f f e r e n c e M e t h o d( F D) F a s t M a r c h i n g ;( M e t h o d( F S M) 3) W a v F a s t S w e e i n r o n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e f p g ( ; WF C)m e t h o d b a s e d o n t h e H u e n s r i n c i l e a n d( 4) t h e y g p p d o m a i n w a v e e u a t i o n( FWQ) . m e t h o d b a s e d o n t h e f r e u e n c q y q a n d b e t t e r T h e f i r s t o n e h a s h i h e r c o m u t a t i o n a l a c c u r a c g p y ,w ,w r e s u l t i n h i l e i t n e e d s m o r e r i d o i n t s h i c h m a s t a b i l i t g p y y l o w c o m u t a t i o n a l e f f i c i e n c .T h e c a l c u l a t i o n o f r a a t h s i s p y y p ,s n o t r e u i r e d i n t h e s e c o n d o n e o i t h a s a d v a n t a e s i n q g ,b ,s c o m u t a t i o n a l e f f i c i e n c t a b i l i t a n d r e a l i z a t i o n u t t h e p y y ,w i s l o w e r h i c h c a n b e i m r o v e d b c o m u t a t i o n a l a c c u r a c p y p y t h e h i h i n t r o d u c i n i n i t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c h e m e .T h e t h i r d o r d e r f - g g , o n e c a n c a l c u l a t e t r a v e l t i m e w i t h h i h a c c u r a c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g y w h i l e i t r e u i r e s t h e r i d t r a n s i t i o n b e t w e e n r a r i d a n d r e u l a r q g y g g ,w r e s u l t i n l o w c o m u t a t i o n a l e f f i c i e n c .T h e r i d h i c h m a p y g y l a s t o n e c a n a d a t a n c o m l e x m e d i u m, b u t t h e c o m u t a t i o n a l p y p p a c c u r a c a n d e f f i c i e n c a r e l o w e r . y y ; ; K e w o r d s f i r s t b r e a k; s h o r t e s t a t h e i k o n a l e u a t i o n f i n i t e p q y ; w ; f ; f d i f f e r e n c e a s t a r c h i n a s t w e e i n a v e f r o n t m s g p g ; d o m a i n w a v e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r e u e n c n u a t i o q q y
2-1地震波的时距方程与时距曲线

的人组成地震队,工作时间可能几年或十几年。在所研究的 具体对象上也具有明显不同。寻找石油和煤炭的中深层反射 波法勘探,是研究地面以下数百米至数千米的大区域的地质 构造,但是对于近地面1~2百米的地层和较小的构造就难以 精确的定位,达不到工程勘察要求地精度。在找矿勘探中, 由于勘探目标较深,处理地震数据资料时,对于地表面1~2 百米的地层的数据,为了消除干扰和提高地震波信噪比,克 服地表低速层的影响,往往都被切除掉。而浅层反射研究和 应用的区域正是被深层找矿勘探资料处理时切除的部分。浅 层反射这种工作方法,研究地表浅层的构造和地层,要求勘 察的精度高,并能排除表层不均匀和中深层各种各样地震信 号的干扰。因此浅层反射波资料采集处理,难度就较大。这 就构成了工程地震浅层反射法本身的特点。
三)均匀两层介质条件下反射波的时距方程与理论时距曲线 这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最简单的地质模型,它表示分界面 两侧的介质都是均匀的。分界面是水平、平界面。 1)建立反射波的时距方程式: 建立反射波的时距方程式: 建立反射波的时距方程式 设两层介质的分界面为R,两侧介质为W1、W2。波阻 设两层介质的分界面为 ,两侧介质为 、 。 不相等。 点激发地震波, 抗Z1和Z2不相等。在O点激发地震波,使用地震检波器,在 和 不相等 点激发地震波 使用地震检波器, 测线上的D1、 、 处接收来自地下分界面R上的 测线上的 、D2、D3…Dn处接收来自地下分界面 上的 、 处接收来自地下分界面 上的A1、 A2、A3…An点的反射波。X1、X2、X3…Xn分别为各道接 点的反射波。 、 、 、 点的反射波 分别为各道接 收点的炮检距。反射波到达各道的时间, 收点的炮检距。反射波到达各道的时间,从地震波的记录图 上可以测量出来。为寻找到X和 t 的函数关系,从图中直接 上可以测量出来。为寻找到 和 的函数关系, 可以看出:: 都是随入射交α的 可以看出 :OA1、A1D1、OA2、A2D2…都是随入射交 的 、 、 、 都是随入射交 增加而加大,因此比较难以直观、 增加而加大,因此比较难以直观、简单的寻找出 时间 t 和炮 检距X 的函数关系。 检距 的函数关系。
地球物理

地 震(包括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和测井)一、基本概念:1. 概念:1) 地震波的类型:体波:纵波(P 波),横波(S 波);面波:勒夫波,瑞利波。
不同类型波速值(Vp 、Vs 、V R )的相对关系:Vp> Vs> V R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岩性,密度,深度,压力,结构,孔隙度,所含流体。
2) 主要的近震震相和远震震相:近震:P ,S ,P 11,S 11,P n ,S n ;远震:远震直达波,地表及M 界面反射波,核面反射波,地核穿透波,面波。
3) 首波(折射波)的形成原因与特点:波在界面上的入射角达到全反射时产生的地震波。
①存在盲区,Δ0 =(2H- h)tgi 0 ②在界面上以V2速度滑行 ③在一定范围之外,来自地下深度的折射波会比直达波先到达观测点,成为第一个到达的波,因此也称为首波。
4) Q 值的意义:一周期中质元所损耗的能量与原能量的比值的倒数,以描述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的能量损耗情况。
介质的Q 值越大,能量的耗损量越小,介质则越接近完全弹性。
2. 地球物理名词:1) 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T 0 ,震中位置(Φ,Υ),震源深度(h ),震级(M )。
2) 震相:震源所发出的不同振动,不同传播路径的地震波在地震图上的特定标志成为震相。
3)走时方程:地震波传播的时间(t )与震中距(x )的函数关系。
4)走时与到时:以激发的瞬间作为地震波计时的零点,地震波到达接收点的时刻称为到时,地震波传播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走时。
5)视速度与真速度:视速度: d Δ/dt=V* 真速度0*00sin sin i V i dtd V =∆=6)折射波的盲区半径:当i 1<i 0时不出现首波,即震中附近为首波盲区。
其半径为Δ0 =(2H- h)tgi 0。
7)正常时差与动校正:各接收点的走时相对于共中心点回声时间的时差,称为正常时差△t i 。
将一系列来自共反射点的反射波记录中的反射波走时 t i 减去校正值△t i , 使共反射点波列的走时都相同为 t 0 ,这个过程叫动校正。
地震震相课件100905(孟晓春)

地震波
体波:
P波(primary waves) --纵波 S波(secondary waves) -- 横波
面波:
R波(Rayleigh) L波 (Love)
面波
是在弹性分界面附近存在的一类波动,这类波动的能 量主要分布地分界面附近,因此,称为面波。常见的 有瑞利波(Rayleigh)、勒夫波(Love)
反射波走时规律
单层地壳结构反射波走时方程
tP 11 O'S vP 11 2 (2 H h) 2 vP 11 2 (2 H h) 2 vS11
t S11
渐近线:
tp =Δ/v
视速度: v = d Δ / dt
反射波走时规律
双层地壳结构反射波走时方程
t
2 H1 h 2H 2 1 1 2 2 v12 2 c 2 v2 c v1 v12
(2 H1 h) c 2 H 2 c 1 1 2 2 c c 2 v12 v2
sin i1 sin i2 c v1 v2
首波走时规律
单层地壳结构首波走时方程
cos i0 (2 H h) vP 2 vP1 cos i0 tSn (2 H h) vS 2 vS 1 t Pn
0 (2H1 h)
v1 v32 v12
2H 2 v2
2 v32 v2
近震走时规律
近震直达波、反射波和首波走时之间的关系
走时方程的作用 确定震源位置 求解地壳结构 判断震相
地壳结构与走时之间的关系
地区
河北 四川
Pn波速度
8 7.8
2-1地震波的时距方程与时距曲线

二)直达波的时距方程和理论时距曲线图
从震源O点出发,没有经过界面的反射和透射直接传播 到达,各道检波点的地震波叫直达波。直达波从震源发出沿 地面方向在W1介质中以V1速度传播,未经过分界面R的反、 透波与反射界面R和W2介质无关,因此它带来的地下信息 是很有限的。 当震源在地表面(此时h = 0),直达波的入射角α=90º, 按视速度定理V*=V1。直达波以V1速度先后到达各到检波点。 把直达波到达各个道的时间用直线连结起来,则就是一条通 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这条直线就是直达波的时距曲线。 我们可以从这条时距曲线中找到波传播距离X和所用时间t 的函数关系,直达波到达各道检波点的时间 ti = Xi / V1,这 个公式是一个直线方程。
t
V1
V1
( 2h ) X i
t 2V 21 4h 2 X 2
经过变形 ,上式可以变成为反射波的标准方程式——双曲线方 程标准式 :
X2 Y2 2 1 2 a b
相比,也可以认定反射波的时距方程式是标准双曲线方程。
三)三维空间的时距方程与曲线: 如图所示,设地面为平面Q,平界面的反射界面R与地面的 夹角(界面倾角)ψ,波速为υ为,测线沿X 轴方向,X轴与 地层界面的倾向夹角为α(又叫测线方位角,取震源O 为坐 标原点,Z 轴的方向垂直向下。在测线上任意一点S进行观 测时,所观测到的反射波的射线路径为OBS。根据斯奈尔 定律,
探的方法,也是按照检 波器接收的有效地震波的种类来命名。反射波法就是利用检 波器接收的从地下岩层介质和分界面反射回来的地震波,使 用计算机对地震波带来的各种信息的分析处理,得到被勘察 场地的地层分布和构造变化的地震勘察方法。如果接收和处 理的是折射波、面波就是折射波法、面波法。 其实折射波法是最早进入工程地震勘察的方法,这个时间 大概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城市 重建浪潮开始的。但这种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它的发 展和应用。近些年,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末开始,随 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防震减灾法的公布与实施,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断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展,
第五节 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运动学1

2
β
] =[
shVo β t
2
β
]
③
在v(z)=vo(1+βz)下,等时线是一弧圆,圆心在z 轴上,给出一个ti求出圆心位置:
Zi = ch (Vo β ti ) 1
β
shVo β t
γ =
β
思考题: 1、地震波在连续介质中传播时的射线和 等 时线方程特点 2、v(z)=vo(1+βz)的射线方程形式:
β
ctgα o ) + [ z (
2
β
)] = (
2
β
csc α o ) 2 ②
地震波射线是一个圆弧,圆心的位置:
Xm =
1
β
ctgα o 1
Zm =
β
γ =
1
β
csc α o
如图: 如图:
在x—z平面内,在z轴负方向作一条与0x平行, 相距ox为的直线AB,AB 上任取x1圆心,ox1为 半径作圆弧,就得到一条射线。
第五节 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运动学 物探部解释组
学习重点: 一、理解地震波在连续介质中传播时的射线 和等时线方程 二、理解速度规律为v(z)=vo(1+βz) 时射线 和等时线方程
连续介质: 连续介质: 速度随深度连续变化的介质,v=v(z) 。 在地震勘探中,经过大量的生产实践,对 于较深的界面,把它的覆盖介质的波速看 成是随深度连续变化,更接近于真实情况, 本节讨论地震波在连续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一、地震波在连续介质中传播时的射线和 等时线方程
为了便于研究v=v(z)t条件下,波在介质中传 播的几何路程,将半空间分成许多厚度为⊿Z 的水平落层,每层速度为v0, v1…Vn可把连续 介质先当作层状介质进行研究。 由这一基本思路,把连续介质简化为许多厚 度为⊿Z的水平落层。由震源出发的射线,满 足折射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得地球分层结构的大事年表
1906年奥尔德姆首先试图从地震波穿过地球的时间来推断整 个地球的内部结构,他也是地核的发现者;
1909年,莫霍洛维奇根据近震初至波走时,算出地下56km出 存在一个间断面。后来发现绝大多数地区都存在这个间断面, 平均深度约为30 km,称为“莫霍界面”,也就是地壳的底 面;
1914年古登堡根据地震体波的“影区”确认了地核的存在; 1936年莱漫通过对体波“影区”进一步研究,发现液态的地
核中还有一个固态的地球内核; 1996年中国旅美学者宋晓东通过研究穿过地核的地震波,推
断出内核旋转速度要比外核快。
地壳:
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 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 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 厚度达70公里以上; 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
内界面反射波
远震震相记录
TRAVEL TIME CURVES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 部的分层结构。目前世界 上最深的钻孔也不过12公 里,连地壳都没有穿透。 科学家只能通过研究地震 波、地磁波和火山爆发来 提示地球内部的秘密。一 般认为地球内部有三个同 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 壳。
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 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平均密度为 4.9g/cm3 , 占 地 球 总 体 积 的 83.4% , 约 占 总 质 量 的 2/3;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35-670 km)和下地幔(670-2900 km)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 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温度、 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当h 0或h 时,t /V
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
2、反射波 :
OA AS OS 2 (2H h)2
t
V
V
V
0
t
2H V
h
t0
整理后得:
t2 t02
2 (2H h)2
1
因此反射波走时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
但与直达波的双曲线相比,其实半轴 与虚半轴的长短不同。
3、折射波:
OA BS AB
地震震相、走时方程及地球内部构造
近震震相及走时方程
震相:就是在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 径不同的地震波组。各种震相在到时、波形、振 幅、周期和质点运动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
(一)近震震相:在近震范围内出现的震相。主 要有直达纵波和直达横波,Moho面上的反射纵波 和反射横波,Con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d面上的反射波,以及瑞利面波 和勒夫面波。
t
.........
V1
V2
2H h
V2
U
其中:U V1V2 / V2 2 V12 称为穿透深度
USE TRAVEL TIME CURVES TO FIND VELOCITY STRUCTURE VERSUS DEPTH
近震记录的特征是:震相简单,主要有
P、S、P11、S11、Pn和Sn ;
i
Snell’s law for spherical earth with velocity v at radius r Ray turns to incidence angle i so ray parameter p is constant along the ray
远震震相多而且复杂,射线经过的路程长。
3)、壳幔分界面的反射波PcP,PcS等。
Stein & Wysession, 2003
4)、地核穿透波
(1)通过地球外核的波: PKP、PKP2、PKS、SKP等等,K表示在外核传播的P波。
(2)通过地球内核的波: PKIKP、PKJKP等,I表示纵波,J表示横波。
内核波
外核波
(3)地核内界面的反射波。 PKKP、SKKS等等,反射两次的用PKKKP,或记为P3KP。 反射N-1次记为PNKP。
内外核的速度阶跃:
地核的发现者—奥尔德 姆(1858-1936年)
奥尔德姆绘制的P波和S波走 时曲线(上图)和简单的穿过 两层地球模型的波的路径 (下图)。
(二)走时方程
走时曲线: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经由内向外传播,地震波信 号为地震观测站所记录,距离震源愈近的测站越早收到信 号,利用不同距离所对应的不同时间,建立出来的曲线称 为走时曲线。
由左图可得:
OS 2 h2 t
V
V
当 0 时 整理后得:
t
h V
t0
t2 t02
2 h2
1
很明显这是一个双曲线方程,
核幔界面的速度阶跃:
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
占地球总体积的16.3%,约占总质量的1/3 。 地核还可分为外核和内核三层,外核厚度约2250
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 内核是一个半径 为122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 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 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13 g/cm3.
1)、从震源经地幔到达台站的折射波(P,S),叫远震直达波。 2)、地表面反射波PP,SS,反射两次用PPP,SSS表示,转换波
用PS或SP表示,可以有:PSP,PPS,SSP等
震源位置
地震台站
折射直达波
地表反射波
深源反射波
震源 pP、pPP、sP、sSS等。小写字母表示在地表反射之 前的波,大写是反射之后的波。
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即使是最 古老的石头 丹麦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而天文学家考 证地球大约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说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 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 造山活动构成的。
全 球 地 壳 厚 度 分 布
中国地壳厚度
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
振动持续的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5分钟;折 射波振幅明显小于直达波振幅。
远震震相及走时表
Spherical earth ray parameter - constant along a ray
SEISMIC RAY PATHS BEND AS VELOCITY INCREASES WITH DEP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