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SPEI标准地震震相表
地震震相课件(孟晓春)资料重点

不同边界条件下波射线的传播
界面弯曲情况下波射线的传播
ri sin i i vi r Rsin i0 v0 p
i=1,2,3,…,n
界面弯曲情况下波射线的传播
p r sin i rM
vr M
v rM
不同速度结构地震波射线的变化
正常速度层:波速是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递增 低速层:低速层是指波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高速层:高速层是指波速随着深度的增加的速率大于该
高速层内的传播规律
近震地震波的走时规律
直达波走时规律 反射波走时规律 首波走时规律
直达波走时规律
单层地壳模型直达波走时方程
t D
P
vP
D
t
S
vS
2 h2
vP
2 h2
vS
t2 2 1
t2 P0
h2
直达波走时规律
渐近线:
tp =Δ/v
视速度:
v = dΔ/dt
当震源深度h =0时,视速度等于真速度。
波射线的传播规律-SV波入射
sin iS sin iS sin iS sin iP sin iP P
v1S
v1S
v2S
v1P
v2 P
式中,is为入射角,ip′为SV波经反射转换成的P波的反射 角,is′为SV波的反射角,ip″为SV波经折射转换成的P波 的折射角,is″为SV波的折射角,p为射线参数。
波射线的传播规律-SH波入射
设:R为介质分界面,R 上层的波速为v1,下层 的波速为v2,当地震波 以ip角入射到界面R上时, 将发生波的反射和折射 现象。
波射线的传播规律-SH波入射
sin iS sin iS sin iS P
地震震相课件100905(孟晓春)

地震波
体波:
P波(primary waves) --纵波 S波(secondary waves) -- 横波
面波:
R波(Rayleigh) L波 (Love)
面波
是在弹性分界面附近存在的一类波动,这类波动的能 量主要分布地分界面附近,因此,称为面波。常见的 有瑞利波(Rayleigh)、勒夫波(Love)
反射波走时规律
单层地壳结构反射波走时方程
tP 11 O'S vP 11 2 (2 H h) 2 vP 11 2 (2 H h) 2 vS11
t S11
渐近线:
tp =Δ/v
视速度: v = d Δ / dt
反射波走时规律
双层地壳结构反射波走时方程
t
2 H1 h 2H 2 1 1 2 2 v12 2 c 2 v2 c v1 v12
(2 H1 h) c 2 H 2 c 1 1 2 2 c c 2 v12 v2
sin i1 sin i2 c v1 v2
首波走时规律
单层地壳结构首波走时方程
cos i0 (2 H h) vP 2 vP1 cos i0 tSn (2 H h) vS 2 vS 1 t Pn
0 (2H1 h)
v1 v32 v12
2H 2 v2
2 v32 v2
近震走时规律
近震直达波、反射波和首波走时之间的关系
走时方程的作用 确定震源位置 求解地壳结构 判断震相
地壳结构与走时之间的关系
地区
河北 四川
Pn波速度
8 7.8
大地震动环境表

大地震动环境表大地震动环境表是用来描述地震过程中地表震动的变化情况的一种工具,通常由若干个传感器组成,能够记录并反映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和地震强度的变化。
它是地震研究和工程设计中重要的数据来源,对于评估地震对建筑物和土地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大地震动环境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地震波的类型、震级、震源距离、震中距离、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波强度等。
地震波的类型是指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振动方向,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
纵波是沿波的传播方向产生压缩和膨胀的波动,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横波是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动,会导致地表产生横向振动。
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矩震级来表示。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波的振幅来确定地震强度的一种方法,矩震级则是根据地震矩来计算地震能量释放量的一种方法。
震级越大,地震的破坏力越强。
震源距离是指地震震源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它可以影响到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和地震强度的衰减。
一般来说,离震源越近,地震波的强度越大。
震中距离是指观测点与地震震中之间的距离,它也会对地震波的传播和强度产生影响。
离震中越近,地震波的强度越大。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是指地震波从震源到观测点的传播路径,它可以通过地震动环境表上的传感器记录到。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会受到地球内部的地壳结构和介质的影响,不同的传播路径会导致地震波在地表的传播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
地震波的强度是指地震波在地表上产生的振动幅度,可以通过地震动环境表上的传感器记录到。
地震波的强度与震级、震源距离、震中距离以及地壳结构等因素有关,强度越大,地表振动越强。
大地震动环境表的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地震对建筑物和土地的影响。
在地震工程设计中,工程师可以根据大地震动环境表上的数据,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和结构优化,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大地震动环境表的数据还可以用于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提供重要依据。
第12课地震解释-地震相分析

4.3.1 地震相划分 (1) 地震相划分的概念 地震相划分就是在适当的地震地层单元内 部,根据地震相标志划分出不同的地震相单 元,从而为地震相分析,即根据地震相特征进 行沉积相解释推断打下基础。
(2) 地震相分析的层次及其相应的地层格架
(5)峡谷水道充填反射构型
水 水 水
T40 T4 T5 T5 T5 T53
水
水
深 切
T60
深切
Trinidad深水区典型地震相(Lorena Moscardelli,2006)
河谷下切面
河道
河道
河道
河道
(6)丘形反射构型
其特征是同相轴之间的间距厚、两边薄,从而向两侧倾斜,总体上表现为丘 形正向隆起。它表明沉积速率为中间大、两边小。通常在各类扇体和三角洲沉积 体的横切面上容易见到此类反射构型。它与双向前积构型的区别在于两侧无下超 现象,这表明沉积体发育有底积层,泥质沉积较丰富。有时这种构型规模很小, 仅见于很少几根同相轴之间,这往往是滩、沿岸砂坝的表现。
弱振幅断续反射区亚平行中振幅反射平行强振幅连续反射杂乱无序反射杂乱前积反射3地震相编图1地震相剖面图的编制3地震相编图2地震相平面图的编制将各地震剖面上同一地层中的地震相单元投影到平面图上并将它们连结成为平面相区就可以得到某一时期地层的地震相平2地震相划分的依据单因素相图在划分时每次都只考虑一种地震相标志
(6)丘形反射构型
(6)丘形反射构型
4.2 地震相参数
• 4.2.1 • 4.2.2 • 4.2.3 • 4.2.4 基本概念 地震反射结构 地震反射构型 地震反射外形
4.2.4
•
地震反射外形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地震相:指有一定分布范围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由地震参数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的反射波组所构成。
地震相代表了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一定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地震相的概念主要有三层含义:1、地震相指在区域内能够圈定、有一定规模可以作图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
2、地震相单元的主要地震参数包括单元内部反射结构、单元外部几何形态(几何外形)、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反射连续性、地层速度地震参数是识别和划分地震相单元的标志。
正如识别和描述沉积相需用沉积物的颜色、粒度、结构、构造(如层理)等参数一样,识别和描述地震相也要有一定的参数。
地震相分析就是描述地震反射参数的特征和变化,并对其进行地质解释。
每个地震参数都提供了相当多的地下地质信息。
也可以说,地震相划分的依据就是地震反射参数特征的变化。
因此,地震参数很重要,下面还要详细讲述。
3、说明了地震相的地质含义。
归根结底,地震相就是沉积相的地震反射响应。
但由于地震反射波分辨能力的限制,地震相又不是沉积相细微的表现,而是沉积相宏观特征的响应。
地震相的目的及优点目的: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我们可以根据地震层序内地震相的平面分布特征编制地震相平面图,进而转换成的沉积相平面图,帮助分析层序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重塑盆地的沉积史和构造史,预测盆地中生油岩相和储集岩相的分布;并在地震资料和地震相的解释过程中,可预测地层、岩性等有利圈闭。
地震相平面图→沉积相平面图优点:地震相分析是沉积盆地分析的一种新手段,特别是在盆地勘探早期、钻井有限的情况下尤为适用。
单井相分析是一孔之见,虽然精度高、可靠性强,但横向上不可能外推很远,尤其对于相变较快的陆相盆地。
在盆地勘探早期、井少的情况下,单用井资料恢复整个盆地的沉积相难度很大,地震相分析则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点。
因为现代勘探,地震先行,地震资料往往很丰富,通过地震相分析制作地震相平面图,再结合钻井的岩心相、测井相标定对应的地震相,将地震相转换成沉积相,能对盆地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指导勘探。
黎克特地震震级表

黎克特地震震級表地震的震級是由標準儀器所記錄得到地殼運動的振幅及週期估計出來,震級表示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
在1935年美國地震科學家黎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根據地震時所產生的運動量來計算地震的大小,以一個數字代表地震發源地所放出能量的多寡。
黎克特地震震級表中,震級之間的關係是對數關係,震級每增加一級表示能量增加 32 倍。
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地震的震級通過「黎克特地震震級表」來表示,而烈度則透過「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來表示。
地震烈度表由意大利麥卡尼 (Mercalli) 於1902年所訂定,它主要是根據地震時地面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地震現象、人的感覺等等來劃分制定。
某地點的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引致該地點地殼運動的猛烈程度。
地震烈度由震動對個人、傢具、房屋、地質結構等所產生的影響來斷定。
每次地震的震級數值祇有一個,但烈度則視乎該地點與震中的距離,震源的深度,震源與該地點之間和該地點本身的土壤結構,以及造成地震的斷層運動種類等因素而決定。
包括香港在內的許多地方已經採用了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將地震引致的影響分為12級,由第1級(感覺不到)至第12級(全面損毀)。
I 度無感。
II 度在樓宇上層或合適位置,且在靜止中的人有感。
III 度室內有感。
IV 度懸掛的物件擺動。
V 度室外有感人人有感。
VI 度多數人會驚慌跑出戶外。
VII 度站立有困難。
VIII 度行駛中汽車受到影響,若干建築損毀。
IX 度大多數人恐慌。
脆弱的磚石建築被摧毀。
X 度大多數磚石建築及木屋均連地基摧毀。
鐵軌輕微彎曲。
XI 度鐵軌大幅度彎曲。
地下管道完全失去作用。
XII 度破壞幾乎是全面的。
地震安全守則地震發生時1. 切勿恐慌,保持鎮定。
2. 熄滅火種。
3. 室內的人應留在室內,躲到堅固的家具下,遠離玻璃或容易墮下的物件。
4. 戶外的人應遠離建築物、斜坡及架空電線等地方。
5. 在人多擠逼的地方,不要為尋找掩護或出口而倉皇逃跑。
地震相-沉积相

席状
丘状
5、外部几何 形态
指地震剖面 上由某种地震反 射结构组成的在 三维空间内的分 布状况。外形可 以提供有关沉积 体的几何形态、 水动力、物源及 古地理背景等方 面的信息。
席状 披盖 楔状
扇状
充填类型
滩状 水道 充填 槽状充填
盆地 充填
典 型 地 震 反 射 外 形
凸镜状
斜坡充填
(1)席状
席状是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是反射单元的上 下界面平行或近平行,厚度相对稳定;单元内部常 具平行、亚平行结构,也可是发散结构。一般出现 在较稳定的深水沉积区,如深湖、陆棚、陆坡及深 海盆地等稳定的沉积环境。
(4)透镜状
有人称为“眼球状”或“梭状”,其主要特点是呈中部厚两侧薄的双凸形。常具有S 形前积或乱岗结构;河道充填、沿岸砂坝、小型礁体等可形成透镜状反射。
(5)丘形
丘形与透镜状的区别是上突下平,周围反射向上超覆;丘形反射常出现在海(湖) 底扇、扇三角洲、礁、火山锥、盐丘、泥丘等沉积相或岩体中。 在盆地边缘呈大型二维丘状相单元,内部反射呈双向下超,为三角洲走向剖面的特 征;若呈中、小型二维丘状则常解释为近岸水下扇、冲积扇等。盆地内部常见的中、小 型三维丘状体、顶面有披盖反射特征,则是浊积扇的极好标志 。
f. 杂乱前积反射结构:内部杂乱反射不连续,不整一,但总体具有前积
斜坡倾斜的优选方位,由砂、砾为主的高能环境快速前积所致,一般解释为 近岸水下扇或扇三角洲,是陆相断陷湖盆断控陡坡背景常见的地震相类型。
(4)乱岗状结构
是由不规则、连续性差的反射段组成,同相轴弯曲、不光滑,甚至呈蠕虫 状,但总体仍大致平行,常有非系统性反射终止和同相轴分叉现象。它代表了沉 积能量的横向变化,反映分散性弱水流沉积,常见于三角洲、扇三角洲或三角洲 间湾沉积中。
第三节地震相分析资料.

F101
深
F25 F6 F4 F104
F2
F32 F106 G28
缘
G29 G30
浊积扇 湖
561 481 401 321 241
711
G24
631
551
T15
G5 G40
G39 G31 Gx311
G23
G38 G351
G26
G35
G27
G37
Gx82
zzhhqq21
161
F135
81
1
T8114
161
东营北带沙三下沉积体系图 东营北带沙四上沉积体系图
王庄-宁海北沙一段 上部沉积体系图
陈
家
庄
凸 起 盐8
滨县凸起
单气2
滨7
滨1
青城凸起
高28
金1
鲁
西
利72
坨93 河6
史3
梁20
起
梁20 纯9
史11 牛3
广
广5
起 隆
辛126
辛14
青6
永80
青 坨
子 凸 起
莱4
牛20
莱10
王16
起 凸 饶
冲积扇 Chegu25
河流沉积体系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每遇到大暴 雨时,由于地形和流速的影响,在山 前沟口往往形成洪积扇,河流搬运的 不规则碎屑物质向海(湖)推进构成 三角洲体系。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则形 成河床,在其岸边则形成天然堤以及 河流截弯取直而形成牛轭湖等。
相干体切片 上的河道
海(湖)岸沉积体系
海洋(湖)与陆地接触带堆积的 沉积物由于受波浪、潮汐作用以及 河流地面水流相对强度的影响可形 成三角洲、砂坝、障壁坝、海(湖) 滩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ASPEI标准地震震相表在与地震学界进行了大量的协商工作之后,《IASPEI标准地震震相表》由IASPEI震相命名工作组于2002年5月定稿,并得到了IASPEI地震观测与解释委员会(CoSOI)的认可,最终于2003年7月9日在扎幌由IASPEI正式表决通过。
IASPEI地震观测与解释委员会震相命名工作组成员有:∙R. D. Adams∙P. Bormann∙ E. R. Engdahl∙J. Havskov∙ B. N. L. Kennett∙J. Schweitzer∙ D. A. Storchak (组长)目录∙地壳震相∙地幔震相∙地核震相∙震源附近地表反射震相(深震震相)∙面波∙声学震相∙振幅测量震相∙未识别的到达地壳震相目录| 页顶Pg近距离处,来自上地壳内震源的上行P波,或射线底部到达上地壳的P波;更远距离处,还指由在整个地壳内多重P波反射形成的群速度约为5.8 km / s的到达。
Pb (另称为P*)来自下地壳内震源的上行P波,或其底部到达下地壳的P波。
Pn底部到达最上层地幔的任意P波,或来自最上层地幔内震源的上行P波。
PnPn Pn在自由表面处的反射波。
PgPg Pg在自由表面处的反射波。
PmP P波在莫霍面外侧的反射波。
PmP N PmP的多重自由表面反射波;N为正整数。
例如PmP2表示PmPPmP。
PmS P波在莫霍面外侧反射为S的波。
Sg近距离处,来自上地壳内震源的上行S波,或其底部到达上地壳的S波;更远距离处,还指由在整个地壳内多重S波反射及SV到P和(或) P到SV的转换波叠加而形成的到达。
Sb (另称为S*)来自下地壳内震源的上行S波,或其底部到达下地壳的S波。
Sn其底部到达最上层地幔的任意S波,或来自最上层地幔内震源的上行S波。
SnSn Sn在自由表面处的反射波。
SgSg Sg在自由表面处的反射波。
SmS S波在莫霍面外侧的反射波。
SmS N SmS的多重自由表面反射波;N为正整数。
例如SmS2表示SmSSmS。
SmP S波在莫霍面外侧反射为P的波。
Lg在较大区域距离处观测到的、由在整个地壳内多重S波反射及SV到P和(或) P到SV的转换波叠加而形成的波。
最大能量以大约3.5 km / s的群速度传播。
Rg短周期地壳瑞利波。
地幔震相目录| 页顶P射线底部到达最上层地幔以下的纵波,以及来自最上层地幔以下震源的上行纵波。
PP离开震源向下,并在自由表面处反射的P波。
PS离开震源向下的P波,在自由表面处反射为S波。
近距离处,其第一段表现为壳内P波。
PPP与PP类似的震相。
PPS PP在自由表面处转换为S的反射波;其走时与PSP相当。
PSS PS在自由表面处反射的S波。
PcP P在核幔边界(CMB)的反射波。
PcS P在核幔边界反射转换为S的波。
PcP N PcP的多重自由表面反射波;N为正整数。
例如PcP2表示PcPPcP。
P z+P (另称为P z P)来自深度为z处的间断面外侧的反射P波,z为以km为单位的正数。
例如P660+P表示来自660 km处间断面上面的反射P波。
P z-P来自深度为z处的间断面内侧的反射P波。
例如P660-P表示来自660 km处间断面下面的反射P波,这意味着该震相先于PP。
P z+S (另称为P z S)来自深度为z处的间断面外侧的P到S的转换反射波。
P z-S来自深度为z处的间断面内侧的P到S的转换反射波。
PScS离开震源向下的P波,在自由表面处反射为ScS波。
Pdif (原Pdiff)地幔中沿核幔边界产生绕射的P波。
S射线底部到达最上层地幔以下的剪切波,以及来自最上层地幔以下震源的上行剪切波。
SS离开震源向下,并在自由表面处反射的S波。
SP离开震源向下的S波,并在自由表面处反射为P波。
近距离处,其第二段表现为壳内P波。
SSS与SS类似的震相。
SSP SS在自由表面处反射转换为P的波;其走时与SPS相当。
SPP SP在自由表面处反射为P的波。
ScS S在核幔边界的反射波。
ScP S在核幔边界反射转换为P的波。
ScS N ScS的多重自由表面反射波;N为正整数。
例如ScS2表示ScSScS。
S z+S (另称为S z S)来自深度为z处的间断面外侧的反射S波,z为以km为单位的正数。
例如S660+S表示来自660 km处间断面上面的反射S波。
S z-S来自深度为z处的间断面内侧的反射S波。
例如S660-S表示来自660 km处间断面下面的反射S波,这意味着该震相先于SS。
S z+P (另称为S z P)来自深度为z处的间断面外侧的S到P的转换反射波。
S z-P来自深度为z处的间断面内侧的S到P的转换反射波。
ScSP ScS在自由表面处反射为P的波。
Sdif (原Sdiff)地幔中沿核幔边界产生的绕射S波。
地核震相目录| 页顶PKP (另称为P')射线底部到达地核而未特别说明的P波。
PKPab (原PKP2)底部到达外核上部的P波;ab指的是PKP焦散点的后退分支。
PKPbc (原PKP1)底部到达外核下部的P波;bc指的是PKP焦散点的前进分支。
PKPdf (另称为PKIKP)底部到达内核的P波。
PKPpre (原PKhKP)由于核幔边界附近或核幔边界处的散射而形成的、在PKPdf之前的震相。
PKPdif外核中在内核边界(ICB)处产生的绕射P波。
PKS底部到达地核的P波,在核幔边界转换为S,且并未特别说明的波。
PKSab底部到达外核上部的PKS震相。
PKSbc底部到达外核下部的PKS震相。
PKSdf底部到达内核的PKS震相。
P'P' (另称为PKPPKP)PKP在自由表面处的反射波。
P'N (另称为PKP N)在自由表面经过N-1次反射的PKP震相。
N为正整数。
例如P'3表示P'P'P'。
P'z-P'由地核外深度为z处的间断面内侧反射的PKP震相,这意味着它先于P'P',z为以km为单位的正数。
P'S' (另称为PKPSKS)PKP在自由表面处反射转换为SKS的震相,其他实例如P'PKS、P'SKP。
PS' (另称为PSKS)离开震源向下的P波,在自由表面处反射为SKS的震相。
PKKP在核幔边界内侧经过一次反射而未特别说明的P波。
PKKPab底部到达外核上部的PKKP震相。
PKKPbc底部到达外核下部的PKKP震相。
PKKPdf底部到达内核的PKKP震相。
P N KP由核幔边界内侧经过N-1次反射的P波,N为正整数。
PKKPpre由于核幔边界附近的散射而形成的、在PKKP之前的震相。
PKiKP由内核边界反射的P波。
PK N IKP由内核边界内侧经过N-1次反射的P波。
PKJKP以P波形式穿越外核,且以S波的形式穿越内核的P波。
PKKS由核幔边界内侧经过一次反射的P波,且在核幔边界处转换为S波的震相。
PKKSab底部到达外核上部的PKKS震相。
PKKSbc底部到达外核下部的PKKS震相。
PKKSdf底部到达内核的PKKS震相。
PcPP' (另称为PcPPKP)在自由表面处由PcP到PKP的反射波。
其他实例如PcPS'、PcSP'、PcSS'、PcPSKP、PcSSKP。
SKS (另称为S')以P波的形式穿越地核且未特别说明的S波。
SKSac底部到达外核的SKS震相。
SKSdf (另称为SKIKS)底部到达内核的SKS震相。
SPdifKS (另称为SKPdifS)在射线路径上带有一段震源处和(或)接收点一方的地幔面上Pdif波的SKS震相。
SKP穿越地核的S波,并以P波的形式穿越地幔,该震相未特别说明。
SKPab底部到达外核上部的SKP震相。
SKPbc底部到达外核下部的SKP震相。
SKPdf底部到达内核的SKP震相。
S'S' (另称为SKSSKS)SKS在自由表面处的反射波。
S'N在自由表面处经过N-1次反射的SKS震相,N为正整数。
S'z-S'由地核外深度为z处的间断面内侧反射的SKS震相,这意味着它先于S'S',z为以km为单位的正数。
S'P' (另称为SKSPKP)在自由表面处SKS到PKP的转换反射波,其他实例如S'SKP、S'PKS。
S'P (另称为SKSP)自由表面处SKS到P的反射波。
SKKS在核幔边界内侧经过一次反射而未特别说明的S波。
SKKSac底部到达外核的SKKS震相。
SKKSdf底部到达内核的SKKS震相。
S N KS由核幔边界内侧经过N-1次反射的S波,N为正整数。
SKiKS以P波的形式穿越外核,并由内核边界反射的S波。
SKJKS以P波的形式穿越外核,并以S波的形式穿越内核的S波。
SKKP S波在核幔边界内侧反射为P波,并以P波的形式穿越地核,然后又以P波的形式继续在地幔中传播的震相。
SKKPab底部到达外核上部的SKKP震相。
SKKPbc底部到达外核下部的SKKP震相。
SKKPdf底部到达内核的SKKP震相。
ScSS' (另称为ScSSKS)在自由表面处由ScS到SKS的反射波,其他实例如ScPS'、ScSP'、ScPP'、ScSSKP、ScPSKP。
震源附近地表反射震相(深震震相)目录| 页顶pP y上行P波在自由表面或洋底反射而形成的、如上定义的所有P型起始(P y)。
字符"y"仅仅表示能够由自由表面产生的任意震相的一个通配符。
例如:pP、pPKP、pPP、pPcP等。
sP y上行S波在自由表面或洋底反射而形成的所有P y震相。
例如sP、sPKP、sPP、sPcP等。
pS y上行P波在自由表面或洋底反射而形成的、如上定义的所有S型起始(S y)。
例如pS、pSKS、pSS、pScP等。
sS y上行S波在由自由表面或洋底反射而形成的所有S y震相。
例如sSn、sSS、sScS、sSdif等。
pwP y上行P波在大洋自由表面处反射而形成的所有P y震相。
pmP y上行P波在莫霍面内侧反射而形成的所有P y震相。
面波目录| 页顶L未特别说明的长周期面波。
LQ勒夫波。
LR瑞利波。
G勒夫型地幔波。
G N勒夫型地幔波,N为整数,用以指明波包是沿大圆的小弧(奇数)或大弧(偶数)传播的。
R瑞利型地幔波。
R N瑞利型地幔波,N为整数,用以指明波包是沿大圆的小弧(奇数)或大弧(偶数)传播的。
PL紧随P波起始之后的基阶漏能式P波,该震相由P波能量进入地壳和上地幔形成的波导层中偶合而形成。
SPL在PL波导层中偶合的S波,其他实例如SSPL、SSSPL。
声学震相目录| 页顶H来自水下震源的水声波,它们在地下发生了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