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学chap8
第一章 地震学

R pp 2 1V p 2 ' T pp 1V p1 2V p 2 4 1V p1 2V p 2 ' 2 T pp T pp 1 R pp ( 1V p1 2V p 2 ) 2
'
1V p1 2V p 2 1V p1 2V p 2
波在介质中向前传播刚开始振动的质点与尚 未振动的质点之间的分界面称波前面 波在介质中向前传播将停止振动的质点与已 停止振动的质点之间的分界面称波尾面 这两个面之间为扰动区
R
时,波前面为 平面,波为平面波
R
波形图:
x
同一质点不同时间的 振动情况。
T
t
f 1/ T
波剖面:
同一时间不同质点的 振动情况
地球介质模型
自然界中的物体,根据它们对外力作用的反应,可以划分 为刚体、弹性体和塑性体。 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平移或转动,并且可沿着力的 作用方向传递力的作用,称为刚体。 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在它的内部质点间发生位置的 相对变化,从而使其形状改变,称为应变。 处于应变状态的物体,为保持其平衡状态,在内部质点间 产生内力作用,称为应力。
2u 1 2u E 2 2 , c= x 2 c t
• • • • •
通过 1)运动平衡方程 2)几何方程 3)虎克定律 可以得到均匀各向同性完全弹性介质下 的位移-运动方程(Lame(拉梅)方程)
2
u 2 2 ( ) grad u F t
波速Vp、Vs取决于介质的弹性常数,即:
2 12 Vp ( )
Vs
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 都为常量,所以波在这样 , , 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亦为常量。下面我们来考虑纵横波速 度比:
地震学基础第八讲

3)地震界面与地质界面地震界面: 地震界面与地质界面地震界面: 地震界面与地质界面地震界面 是指地震波速度在介质分界面两侧具有不相等的速度和密度值, 也叫波阻抗界面。是用地震记录同相轴确定的界面。 地质界面: 地质界面: 是指岩石种类和岩性有差别的介质分界面。在很多情况下两者 是相同的,但有时也并不完全相一致。例如,不同年代的各种岩 石的波速度值V,可以很接近甚至相等,此时速度界面就很难或
3)孔隙中的填充物的性质 孔隙中的填充物的性质: 孔隙中的填充物的性质
孔隙中填充物的物性对岩石的波速度影响也较大。因波在空气和水中传播 速度差异很大,在空气中V=340m/s,在水中V=1500m/s,若水结冰则 V=3000m/s。例如砂岩,当Φ=0的时候Vp=5200m/s,当Φ=10%时 Vp=2500m/s。当Φ=20%的时候,Vp=1610m/s。用来寻找地下水的含水砂 岩时,当Vp<1500m/s时,这种砂岩孔隙度大而不含地下水。 不是所有岩石中孔隙含水增加都会引起Vp的增大,有时孔隙水也可以使 一些软岩石的骨架结构遭受破坏,Vp不升反降。例如强风化的鞍山岩和固结 度很低的凝灰岩等软岩层,含水增加都会导致Vp值下降。
V = V 0 (1 + β Z ) q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岩石、地层的波速值的大小和变化规律是我们判别 岩性、识别地质构造的主要依据。是工程地震勘察工作的生命线。下面我们 就与地震波速度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一)地震波的速度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纵、横波的传播速度,与岩石土层介质的弹性模量和密 度密切相关速度V与弹性模量和介质密度ρ有下列关系式:
Vp =
2µ + λ
ρ
;V s =
1 2
µ ρ
Vp
地震概论10

3.陷落地震
地震概论第8章
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 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
地震
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地震是人工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 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 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12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二、地震烈度
地震概论第8章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 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 度。用Ib表示。
相当于475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的烈度。
基本烈度也称为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
各地区的基本烈度由《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确定。
地震波
地震概论第8章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 横波(S波) 纵波(P波)
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
波速慢,100-800m/s
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波速快,200-1400m/s
瑞利波 面波 勒夫波
杂波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 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 主要由面波造成。
§1.5 地震的破坏作用(震害现象)
一、直接灾害:
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 波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 1、地面破坏。
如地面裂缝、错动、塌陷、喷水冒砂等;
地震概论第8章
2、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地震学概论总复习

地震波
• 体波:包括P波和S波
• 面波:包括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
地震P波和S波运行时弹性岩石运动的形态
下图为 Rayleigh波传播时,质点在沿着波传播方向的垂直的 平面做逆时针的椭圆运动,波到来时,地面的运动和水面上 的波浪运动一样
下图为Love 波(L波)传播时,质点水平运动,而且运动方 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垂直,地面上质点运动最大,越往地下深 处运动的幅度越小。
什么是地震次生灾害?
•
因地震的直接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 灾害,包括:建筑物工程设施破坏而引起 的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 菌、放射物扩散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社会功能瓦解、社会经济瘫痪等社会性灾 害。
有关海啸参数与知识
• • • • 海啸能量,约40%仍回到海中,60%消耗于岸上. 海啸波传播速度 海啸透出海面后,约为800公里/小时速度向外传播, 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 可达20—30米 • 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 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 智利、秘鲁、日本、夏威夷群岛等是全球海啸多 发区
地震过程
• 四个活动阶段:
• 孕震 • • •
临震 发震 余震
地壳中的应力
• 应力是一种作用于岩石并使岩石的形状或 体积发生改变的力. • 地壳中存在三种应力: • 剪应力、张力、压力
• 剪应力:同时作用于一块岩石上的方向相反的应力。 • 张力:是将岩石拉伸的一种应力,使板块相互分离。 • 压力:挤压岩石使之发生褶皱或破裂
为什么说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
• 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 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 • 第二,地震孕育规律的复杂性。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 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 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 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 • 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 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 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 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 这个样本的获取,在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
地震学原理讲义 中国科大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一章地震学简介
一、天然地震和地震学
1.大地震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大地震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中国尤甚。
能够使整个地球震颤的地震波动,仅占大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的0.1~1%。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激烈事变;一、二十秒,甚至几秒钟就完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阿波罗青铜巨像月亮女神庙(Izmi)t土耳其卡里亚王陵
巴比伦空中花园
宙斯雕像
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1
San Fernando
1971, San Fernando
1971, San Fernando
1971, San Fernando
1995, Kobe Earthquake, Japan
2000,Turkey earthquake
2000,Jiji earthquake
2000, Jiji earthquake
1964,
Alaska earthquake
2001 India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6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M
8.0地震
S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的北川中学
截至2008年8月25日统计,确认死亡69226人,失踪17823人,受伤374643人,累计受灾人数4624.9048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超过8451亿元人民币。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灾区视察、指导抗震救援工作。
地震学基础复习习题.doc

一、名词解释1、叠加原理;2、震相;3、首波;4、走时曲线;5、偏移距;6、直达波;7、群速度;8、主应变;9、横波;10、纵波;11、震屮;12、基本烈度;13、费马原理;14、震源;答:1、如果介质中存在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扰动,且每一个扰动都是独立的,则介质中总的扰动可以作为每一个单独扰动之和而求得一一叠加原理。
3、首波:它是在分界面地震波速度较高的一侧中沿着界面传播的不均匀P (S)波在速度较低的一侧内激起的一种地震波。
4、走时曲线:就是对于某种地震波(或某一震相)的表达走时与震中距关系的曲线,乂可称为时距曲线。
6、直达波:由震源出发,直接传播到接收点的体波称为直达波。
7、不同频率的波叠加后所得的大振幅的传播速度叫群速度。
8、如某方向上的线段元在应变后只是沿着原来的方向伸长(或缩短)时,则该方向的应变称为主应变。
13、费马原理是说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间(传播)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间相比为最小。
即波总是沿所使用旅行时间最少的路径传播,又叫费马J 射小原理和线原理。
14、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二、简答题1、地震灾害和预测预防主要有哪些内容?(1)地震宏观调查:极震区的现场调查工作为研究地震的性质和地震成因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仅包括地震断裂、塌岩、山川易位、喷沙冒水等地表现象,还包括震前的声、光、气象、动物行为异常等各种前兆现象进行询问和记录。
还要记载建筑物的结构、地震对其破坏情况,以便为工程建筑提供资料。
(2)地震区划:按地震活动的强弱和分布情况及地质条件划分地震带或地震区并评价它们的地震危险程度。
地震区划指出可能的地震危险区,为国家建设和地震监视网的布局提供依据。
(3)地震预防:研宄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研宄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施工质量与抗震性能的关系,以及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
(4)地震预报:有关地震成因、地震本身活动规律、地震前兆、触发因素的研究工作,都给准确预报地震提供着参考依据.我国正在进行着这种地震预报的实践上作.2、地震应用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答:(1)地震信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地震仪记录下来的地震波包含有关震源和传播介质的信息,反演可求得地壳、地球内部结构。
地震学基础复习习题.docx

一、名词解释1、叠加原理;2、震相;3、首波;4、走吋曲线;5、偏移距;6、直达波;7、群速度;8、主应变;9、横波;10、纵波;11、震屮;12、基本烈度;13、费马原理;14、震源;答:1、如果介质中存在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扰动,且毎一个扰动都是独立的,则介质中总的扰动可以作为每一个单独扰动之和而求得一一叠加原理。
3、首波:它是在分界面地震波速度较高的一侧中沿着界面传播的不均匀P (S)波在速度较低的一侧内激起的一种地震波。
4、走时曲线:就是对于某种地震波(或某一震相)的表达走时与震中距关系的曲线,乂可称为时距曲线。
6、直达波:由震源出发,直接传播到接收点的体波称为直达波。
7、不同频率的波叠加后所得的大振幅的传播速度叫群速度。
8、如某方向上的线段元在应变后只是沿着原來的方向伸长(或缩短)时,则该方向的应变称为主应变。
13、费马原理是说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间(传播)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间相比为最小。
即波总是沿所使用旅行时间最少的路径传播,又叫费马]小原理和射线原理。
14、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二、简答题1、地震灾害和预测预防主要有哪些内容?答:(1)地震宏观调查:极震区的现场调查工作为研究地震的性质和地震成因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仅包括地震断裂、塌岩、山川易位、喷沙冒水等地表现彖,还包括震前的声、光、气象、动物行为异常等各种前兆现象进行询问和记录。
还要记载建筑物的结构、地震对其破坏情况,以便为工程建筑提供资料。
(2)地震区划:按地震活动的强弱和分布情况及地质条件划分地震带或地震区并评价它们的地震危险程度。
地震区划指出可能的地震危险区,为国家建设和地震监视网的布局提供依据。
(3)地震预防:研究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研究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施工质量与抗震性能的关系,以及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
(4)地震预报:有关地震成因、地震本身活动规律、地震前兆、触发因素的研究工作,都给准确预报地震提供着参考依据.我国正在进行着这种地震预报的实践上作.2、地震应用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答:(1)地震信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地震仪记录下来的地震波包含有关震源和传播介质的信息,反演可求得地壳、地球内部结构。
地震学chap7讲解

4
图7.2 构成矩张量分量的9种不同的力偶
5
M ij 的大小为 • 图7.2展示了9种不同的力偶。 乘积fd,在点源极限的情况下为常数,因而 自然地定义了矩张量M:
M 11 M 12 M 13 M M M M 22 23 21 M 31 M 32 M 33
(7.4)
ˆ k 方向分开距离d,乘积 • 这里力矢量 f i 在 x 是M的第j行,第k列,于是:
f jd
7
ui (x, t )
Gij (x, t; x 0 , t 0 ) xk
M jk (x 0 , t 0 )
(7.5)
• 我们看到位移与地震矩张量的分量之间通 过点力格林函数的空间导数联系在一起, 呈线性关系。
16
7.3 辐射图像
• 在各向同性点源的球面波前的简单情况下, P波势的解为:
f (t r / ) (r , t ) r
(7.10)
• 这里α是P波速度,r是观测点至点源的距离, 位移势的梯度给出了位移场:
u (r , t ) (r , t ) 1 1 f (t r / ) ( 2 ) f (t r / ) ( ) r r r r
(7.11)
17
t r /
为延迟时间,这里r/α是使P波从震源开始、 传播距离r所用的时间。第一项称为近场项, 表示震源的永久性位移。第二项因其在远 离震源的较大距离处居主导地位,故称为 远场项。 矩张量震源的jk分量在整个均匀空间里 所产生的远场P波位移为:
xi x j x k 1 (t r / ) u ( x, t ) M jk 43 r 3 r
14
图7.5, 左边的双力偶可以用M12和M21表示,坐标旋转后右 边的双力偶可以用M11和M22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8.3.2 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的测定
• 1. 单台法 • 利用波初动振幅求出震中方位角,用S、P 波时差查走时表得Δ,在地图上便可求得震 中位置。 • 震中方位角是指地震台与北极N的联线和台 站与震中E的联线之间的夹角,从北数起, 顺时针为正。
29
用水平向地动位移来测定方位角 0 ,设 AE 为东西向P波位移,AN 为南北向P波位移, VN 的影响后得 消除动态放大倍数 VE 、
8
• PmS指地壳震源发射P波向下入射到莫霍面,反 射后转换成S的反射波,类似的有PmP、SmS、 SmP。 • PcP 指P波从震源向下传播,入射到幔核界面发 生反射后仍为P波的震相,类似的有:PcS、ScS、 ScP。 • SKP指S波从震源向下传播并进入外核,在外核中 转换成P波后,再由外核以P波回到地幔,传播至 地面的震相,类似还有:PKP、PKS、SKS。
4
• 所记录的主要震相有:直达P波,记为Pg; 直达S波,记为Sg;P波在莫霍面上的反射 P波,记为PmP;S波在莫霍面上的反射S 波,记为SmS;沿莫霍面的首波,记为Pn 和Sn。
5
• 来自康拉德面的折射波(首波)震相记为: Pb、Sb。 • 一般将震中距大于10°的地震称为远震, 其中大于105°的地震称为极远震。 • 远震和极远震地震图上的震相非常多,主 要震相有P(包括PKP,PKIKP等)、S (包括SKS,SKIKS等)及如图8.2所示的 许多反射波和转换波震相。
• 地震图实际是一系列传播时间不同的各震 相的子波列的叠加,因此地震图上波形相 位、周期或振幅的突然变化点是判断新震 相子波列到达的主要依据。一个新震相的 到达可能具有下列特征: • (a) 一组振动的起始点或具有相位突变的地 方; • (b) 振幅显著变大的地方; • (c) 地震波周期显著变化的地方。
1 12 2
(1)
41
• 半径: R12 1 m 2 12 • 记为 2 2 2 2 x x0 y y0 z R12
m12 d12
• 从(1)可得
x1 x0 x 2 x0 x2 x1 y1 y0 y 2 y0 y 2 y1
• 上式表示(x1,y1),(x2,y2)和(x0,y0)在一直 线上,根据解析几何可知分点坐标为
42
x1 x 2 x0 1 y y1 y 2 0 1
(2)
• 对比(1)和(2)得:
m12 0
2
• 上式表示点(x0,y0)为台1和台2连线的外分 点,即震源轨迹的球心在台1和台2连线上。 为了作图简单,取台1为坐标原点,台1,2 的连线为轴。此时
• 并按北京时间或国际时间报出。
24
• 2. 和达法 对于近震,由于局部地质的复杂性,有时 无法编走时曲线,但有3个以上台的S及P波 的时差,由于
D t P TP T0 v P t T T D 0 S S vS
这里,D是震源距。vp、vs是P、S波的速度。 故
38
• 则有
D1 v (TS 1 TP1 )
D2 v (TS 2 TP 2 )
D1 (TS 1 TP1 ) m12 D2 (TS 2 TP 2 )
• 设震源的坐标为O(x,y,z)
39
d12
x2 x1
2
y 2 y1
2
2
D1
D2
D TS TP vP
• 以Ts-Tp作为纵轴,Tp为横轴,则二者之间 呈线性关系,该直线在横轴上的截距即为 发震时间T0。
26
• 另外,直线的斜率为
TS TP TP T0 tS tP tP vP vS 1 tg
27
• 对泊松介质有
vP vS 3
36
第八章 震相分析和地震定位
• 将具有不同振动特征(如P,S波)和不同 传播路径(如直达波和反射波)的地震波 在地震图上的特定标志称为震相。
1
• 一般把震相的时距关系特征称之为运动学 特征,而把它们的振幅、相位、周期称为 动力学特征。 • 地震基本参数指震中位置(经度λ,纬度 φ)、震源深度(h)、发震时刻(T0)、 震级(M)。
43
x1 y1 0
d12 x2
y2 0
• 于是有 x x0 y z R0 2 m • 这里,x 12 d12
2
8.1震相标记规则
图8.1 常见近震震相的射线轨迹示意图
3
8.1.1地方震、近震与远震
• 一般将震中距小于1000km或10o的地震称 为近震或区域地震(regional event),其中小 于200km的地震称为地方震(local event)。 近震地震波限定在地壳内或沿莫霍面下的 上地幔顶部传播。
6
图8.2 远震和极远震主要震相的射线轨迹图
7
8.1.2 震相标记规则
• 由震源发出向上走的射线震相用小写字母p、 s标记; 向下走的射线震相用大写字母P、S 标记。 • P波射线在外核中每穿过一次用1个K标记 (外核中无S波),在内核中每穿过一次用 1个I(对P波)或J(对S波)标记。莫霍面、 地幔与外核界面及内外核界面发生反射的 波分别用小写字母m、c和i标记。
2
y m12 y 2 y 1 2 1 m 12
2
2
z2
2
m12 d12 1 m 2 12
2
上式表明震源O的轨迹为一球面,球心在地 表,即 x m x
2
x0 2 1 m 12 2 y1 m12 y 2 y0 2 1 m 12 z 0 0
1 D 1 t S t P TS TP D v v v P S
25
• 这里,虚波速度为:
v vP vS vP vS
vP vP v 1 TP T0 v 1 S S
34
(2)虚波速度法(石川法) 若无走时表,但已知三个以上台的到时差TsTp,则走时
35
D t S TS T0 vS
D t P TP T0 vP
D v P vS v P vS
T
S
TP v TS TP
• 这里,D是震源距, v 是虚波速度,并且 是已知的,则以台站为中心,以D为半径画 球,三球交点即为震源。在平面上,每两 圆相交点作一弦,三弦的交点即为震中。
图 2 外核 P 波低速层引起的衍射 P 波 Pdif 传播路径(上)及观测实例(下)
23
8.3 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方法
• 8.3.1发震时刻的测定方法 • 1. 走时表法 • 对于近震,由各台的P波与S波的到时差TsTp,在近震走时表上查得震中距Δ及走时tp、 ts,分别测得发震时刻:
T0 TP t P TS t S
D1 D2
2 2
x x1 y y1
2
z2
2
x x2
2
y y2 z 2
2 2 2
x x1 y y1 z 2 2 x x 2 y y 2 z 2
m12
2
化简后得
40
x m12 x 2 x 1 2 1 m 12
15
图8.4 北京大学在青海架设的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震中距为627 km的地震的垂向振动
16
图8.5 地震与核爆记录
17
8.2.3远震记录特征
• 远震持续时间长,一般为5分钟~1小时, 类型复杂,需要走时表确定震相,面波突 出。 • 1. 直达波 • Pb, Sb • Δ>103°时称之为极远震,此时P,S波不 再出现,称之为影区。 • 2. 地表反射波 • PP,PPP,PS,PSP
9
• PKIKP指P波从震源向下传播进入外核(标为K), 再至内核仍为P波(标为I),又由内核以P波返回外 核(再标为K),再经地幔以P波传至地面,是始终 保持P波的震相,类似还有PKJKP(中间的J表示内 核的S波)、SKIKP、SKJKP、PKIKS等。 • PKKS指P波从震源向下传播进入外核,并在核幔 内界面反射一次后第2次传播进入外核,再由外核 以S波返回地幔,再传至地面的震相。类似的有 PKKP、PKKKP、SKKS等。
图8.10 地震波的衍射,虚线表示衍射波的传播方向
22
• 地震学中一个著名的衍射波震相是Pdif,它 出现在震中距103至120度之间,它是 Gutenberg面所对应的P波影区。
Pdif
(引自 Bath, 1973)
震中距 108º
1968 年 5 月 28 日新几内亚 M7.7 地震在瑞典乌普萨那台的垂直向记录
10
• PP指P波从震源向下在地幔中传播、但在 地面发生1次P波到P波的反射后,再返回地 面的震相,类似的有PS、SP、SSS、PPP、 PPPP等。 • pP指P波从震源近垂直向上传播至地面发生 反射后保持P波向下传播,在地幔中返回地 面的震相。类似的有sP、pS、sS、pPP等。
11
8.1.3. 读取震相到时的一般原则
12
8.2 各类震相记录特征 8.2.1 地方震记录特征
• 1. 地震波动的持续时间短,1~2分钟。 • 2. 震相简单,主要震相有Pg、Sg,及PmP, SmS。 • 3. P与S的走时差小于13秒。 • 4. 震相的周期短,P的周期小0.3秒,S的周 期小0.6秒。 • 5. 分不出面波。
13
18
• • • • • • •
3. 核面反射波 PcP、PcS、ScS、ScP 4. 地核穿透波 PKP,PKKP,PKIKP, (内核穿透波) 5. 面波震相 远震记录上常记录到的面波是瑞利(R) 面波和勒夫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