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译文及注释

[4]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处指远方的友人。
[6]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赋得[1]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2]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3]侵古道,晴翠[4]接荒城。
又送王孙[5]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2]离离:青草茂盛。
[3]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古原上的芳草,生长得茂盛,每年它都有一次枯谢,每年它都有一次繁荣。
野火能烧尽它的躯体,却烧不死它的生命,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它就顽强地新生。
【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题】此诗相传为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并以此诗在长安谒见顾况,顾为之延誉而声名大振(见《唐摭言》卷七、《旧唐书》本传、《幽闲鼓吹》等),实不可能。
因白居易十六岁时在江南,未至长安。
赋得:赋诗得到某题目之意。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及应制之作和诗人集会分题之诗多于题前冠以“赋得”二字。
被指定题材、主题的“试帖诗”及即景赋诗者亦往往冠“赋得”二字。
古原:古代著名的平原。
全诗用《楚辞·招隐士》意象,以比兴手法,由春草而及送别情怀。
其中颔联二句,描写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富有哲理,历来传为名句。
【鉴赏】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预先定下题目的诗作。
因为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但就是这样一首颇受限制的遵题之作,却成了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成了名重一时并传诵千古的佳制。
限题作诗,其所写之事本不必真有。
然在诗人笔下,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原送别的情景,却表现得十分真切。
首句“离离原上草”,写眼前景,出语坦易。
其功用,却未可轻看。
它既扣紧题面“古原草”,又极简炼地交待出送别的特定环境与时序:古原之上,青草茂盛,不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么?接下去,诗人没有进一步刻画渲染古原春草,却掉转笔锋,去揭示原草的生长规律:秋枯春荣,年年踵接,岁岁循环。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译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译文小朋友们,大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瞅瞅一首特别有名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先看看原文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的哟!那时候他还挺年轻呢。
话说有一次,白居易去参加科举考试,考题就是要写一首以“古原草送别”为主题的诗。
这可难不倒咱们的大诗人白居易,他刷刷刷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离离原上草”,这“离离”形容草长得又多又茂盛,你想想,一大片草原上,满满的都是草,风一吹,那草就像海浪一样起伏,多壮观呀!“一岁一枯荣”,草呢,每年都会经历从生长到枯萎的过程,就像咱们一年一年长大一样。
“野火烧不尽”,哎呀,这火可凶啦,呼呼地烧着草原,可是草的生命力多顽强呀,就算被火烧了,到了春天,“春风吹又生”,又会冒出嫩绿的芽来,这是不是特别神奇?“远芳侵古道”,那草的香气飘得老远,都跑到古道上去啦。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里,那翠绿的草一直连接到荒凉的城堡,这画面多美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可就有故事啦。
有一次我去郊外游玩,正好看到两个好朋友在路边告别。
其中一个要去远方了,另一个就站在那,看着朋友的背影,眼睛里满满的都是不舍。
就像诗里说的,这茂盛的草呀,也好像饱含着离别的情意。
他们不停地挥手,嘴里说着“一定要常联系”“一路顺风”之类的话。
看着他们,我就想到了这首诗,那种离别的愁绪呀,就跟这草一样,怎么也割不断。
咱们再来看看译文: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盛。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阳光下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首诗特别有意境?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片草原,想象一下朋友分别的场景,是不是感觉自己也走进了诗里?好啦,关于《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原文和译文咱们就讲到这啦,希望大家都能喜欢这首诗,感受它的魅力!。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咱们先来说说这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开头就特别生动形象。
我记得有一次去郊外踏青,那漫山遍野的野草,长得密密麻麻,可不就是“离离”的样子嘛!每到秋冬,它们渐渐枯黄,到了春天,又重新焕发生机,可不就是“一岁一枯荣”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简直太绝了!我曾经亲眼见过一场山火过后,那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坡变得黑乎乎一片,看着真是让人心疼。
可没过多久,春风一吹,那些被烧焦的地方居然又冒出了嫩绿的芽儿,顽强得让人惊叹。
白居易这两句诗,把野草那种坚韧的生命力描绘得淋漓尽致。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想象一下,那芬芳的野草一路蔓延,霸占了古老的道路;在晴朗的阳光下,那翠绿的颜色一直连接到远处的荒城。
我有次在一条古旧的小路上走着,路旁的野草肆意生长,那种情景和诗中描述的简直一模一样。
最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就把送别之情融入到了野草之中。
就好像我有一次送好朋友去远方,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心里那种不舍和难过,就像眼前那望不到尽头的野草一样,满满的都是离愁别绪。
整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语言自然流畅,意境浑然天成。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还很年轻,但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到了现在,依然是经典中的经典。
咱们再从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上来看。
它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前四句着重写草的生命力,中间两句描绘草的茂盛和辽阔,最后两句则巧妙地将草与送别之情结合起来,过渡自然,毫无生硬之感。
在韵律方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这也是它能够流传千古,让大家都喜欢诵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无论是从意境、情感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堪称佳作。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翻译及鉴赏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翻译及鉴赏《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学习唐诗的过程中,这首古诗的翻译及鉴赏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翻译及鉴赏,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翻译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鉴赏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唐诗三百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与解析

唐诗三百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与解析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鼎盛时期,众多文人雅士在这个时代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唐诗三百首更是被誉为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是杜牧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原文展示与解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原文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的草的描写,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轮回,同时也含有对别离的感慨。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草木的生长过程,展示了时间的推移。
他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里的“离离原上草”揭示了草在原野上孤独而散落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离别的意味。
接着,“一岁一枯荣”描述了草木在一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的过程。
这种描写手法既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也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无尽。
其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现象,凸显了生命力的顽强。
他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中的“野火”象征着毁灭和消亡,而“春风”则代表着新生和希望。
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传达出生命力的顽强和不屈。
无论经历了多少次的挫折和磨难,生命总能在新的一年里继续绽放。
接下来,诗人用景色的描绘寄托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他写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里的“远芳”和“晴翠”都是对美景的描绘,暗示了诗人心中的思念之情。
同时,“侵古道”和“接荒城”也展示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无奈和痛苦。
诗人以景物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使离别的情景更加真实动人。
最后,诗人以送别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离情别绪。
他写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的“王孙”指的是亲近的友人或同事,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本人。
通过重复的送别动作,诗人表达了自己再次面对离别时的悲伤和不舍。
而“萋萋满别情”则直接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使整首诗显得更加唯美而深沉。
总的来说,杜牧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婉约的笔触诉说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
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二: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赏析: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注释及简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1.离离:繁盛的样子。
2.原:原野。
3.荣:繁盛。
4.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简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清晨。
小虫在窃窃私语,
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
只见皎洁的月光
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
满地的荞麦花
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让人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读者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zhong)(第四声):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译文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作者:曹植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雨的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离离:繁盛的样子。
2.原:原野。
3.荣:繁盛。
4.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歌一开头(首联)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这里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的确,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是多么“好”。
第二联(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称赞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而且表现了它无私的品质。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此时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这两句也是名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和风细雨的教诲。“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