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诸葛亮学“战略管理”
如何通过《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教授学生有效的决策和团队管理技巧?

如何通过《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教授学生有效的决策和团队管理技巧?1. 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描绘了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战争与政治斗争。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展示了丰富的领导力和战略智慧,这些特质对于现代学生在决策和团队管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几位关键人物的剖析,来阐述如何将其中的领导力和战略应用于学生的日常决策和团队管理实践中。
2. 领导力2.1 创新思维刘备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领导者。
他不仅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而且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提出独特并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种创新思维对于学生在做出有效决策时非常重要。
示例:启发学生灵活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鼓舞士气赵云是《三国演义》中一位善于鼓舞士气的领导者。
他通过激励和表彰他的部队,使士兵们产生坚定的信心并激发出最大的潜力。
这种鼓舞士气的能力对于学生在团队管理中非常重要。
示例:教导学生如何通过提高团队成员的士气来优化整个团队绩效。
3. 战略3.1 战略规划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有战略眼光的人物之一。
他总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计划,并以此指导战争和政治行动。
学生在决策时应该更加注重整体战略规划。
示例:引导学生注重对问题和目标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可行且有效果的战略计划。
3.2 聪明应变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聪明灵活、善于应变的领导者。
他在危急关头总能灵活地调整战略,利用有利的局势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学生需要学会面对变化和困难时保持灵活性。
示例:教导学生如何在团队管理中灵活应变,快速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4. 结论通过《三国演义》中人物的领导力和战略特质,我们可以看到在日常决策和团队管理中,创新思维、鼓舞士气、战略规划和聪明应变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当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技巧时,他们将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并有效地管理团队。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观念,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这种战略思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这种战略思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绘成了一个智慧、谦逊、善良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卓越战略智慧的谋士和政治家。
他的这种战略思维在整个三国历史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将探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这种战略思,以及如何从中得到启示。
1. 智谋超群,善于谋略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他的智谋超群,善于谋略,无疑是他在三国演义中最突出的一点。
他精于布局,善于用兵,善于谋略的才能使得蜀国在长期的战乱中屡屡取胜,成为了当时地位最为稳固的一方势力。
2. 谦逊与自省诸葛亮的谦逊与自省也是他战略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常在遇到问题时会先反思自身的不足,不会轻举妄动。
这种谦逊与自省的品质使得他能更加冷静的去制定战略,并且在战争中更不容易被敌人的计谋所击败。
3. 全面布局,统筹全局诸葛亮的战略思维不仅表现在战争中的指挥,更体现在他的全面布局和统筹全局的能力上。
他对兵力、情报、地理等各方面的因素都能全面考虑,能够更好地做出决策,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4. 对未来长远规划诸葛亮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还表现在他对未来的长远规划上。
在对待战争和政治上,他不仅考虑眼前的利益,更重视长远发展和未来的局势,这种长远规划有时甚至超出了他的时代。
在我的个人观点中,我认为诸葛亮的战略思维给我们的启示是:战略思维需要智慧与谦逊相结合。
智慧使我们可以看清当前的形势和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战略和计划;谦逊使我们更加谨慎和自省,不盲目自负,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
全面布局和长远规划也是战略思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同时不能只顾眼前得失,更要有远大的目标和规划。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战略思维集智慧、谦逊、全面布局和长远规划于一身,是我们在学习战略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学习的典范。
通过深入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略思维的本质和要领,为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制定更加合理的战略思维。
三国演义战略管理读后感

三国演义战略管理读后感先说这刘备,那可是白手起家的典范。
他一开始就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这就是个超级棒的战略定位。
就像现在的企业有个高大上又吸引人的品牌理念一样。
他身边招揽了关羽、张飞这俩猛将,这就相当于找到了核心团队成员。
不过刘备前期也是四处漂泊,为啥呢?就是战略规划还不够清晰全面呗。
直到他请出了诸葛亮,那才是真正走上了正轨。
诸葛亮给他规划的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然后三分天下的战略,那真叫一个绝。
这就好比一家创业公司,有了明确的市场开拓计划,先攻占哪个区域市场,再拿下哪个,最后成为行业里的巨头。
而且诸葛亮在执行战略的时候那叫一个谨慎,什么事都考虑得很周全,比如火烧赤壁的时候,从联盟东吴,到借东风,每个环节都紧紧相扣,要是中间出了岔子,刘备集团可就凉凉了。
再看看曹操,他可是个战略管理的高手。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简直太妙了。
就好比掌握了行业里最权威的标准制定权,他说啥,很多人都得听着。
曹操很重视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咋样,他都招揽过来。
这就是他的人力资源战略啊,有了这些人才,他的实力不断壮大。
而且他在军事战略上也很有一套,什么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玩得那叫一个溜。
不过曹操也有失误的时候,赤壁之战就是个典型例子。
他太轻敌了,没把孙刘联盟当回事儿,结果被一把火烧得灰头土脸的。
这就告诉我们,再牛的战略家也不能骄傲自满,得时刻保持警惕。
孙权呢,他的战略主要就是守住江东。
他依靠长江天险,把江东治理得井井有条。
孙权善于用人,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在不同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懂得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制定战略,江东水军厉害,他就充分发挥水军的优势,在长江一带抵御外敌。
不过孙权在后期也面临着一些战略上的困境,比如说在扩张方面比较保守,没有太多向外开拓的大动作,这就导致他的势力一直局限在江东那块儿,虽然安稳,但很难有更大的发展。
《向诸葛亮借智慧4——管人的谋略》

向诸葛亮借智慧4——管人的谋略画外音:(在事业发展中,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由于经营不善,两个公司合并了。
那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合并后,两个经理如何安排?人心如何稳定?这就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刘备取得西川后,总算有了一块立足之地,他可以背靠巴蜀发展自己的势力。
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巴蜀之地,一直是刘璋经营,现在更换主人,如何安排刘璋旧部大臣的职务?诸葛亮在这个问题上,又显示了他管理方面的智慧,那么诸葛亮采取得什么策略呢?)如何来稳定成都的形势?这道题就摆在了诸葛亮的面前,我们讲胜利容易成功难。
什么叫成功?就是胜利之后你还得有下文。
我们在资本市场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公司很容易收购了另一个公司。
这很容易,但你知道吗,收购完了以后,两个公司怎么合在一起,这就比较难了。
那老总天天晚上睡不着觉啊,为什么呢?这帮人啊,老是闹事呀,不听话呀。
中国人永远是分好分,合不好合。
咱俩公司分成两半,一面多一总经理,一面多十个处长,谁都愿意分。
但合起来,俩总经理变成一个总经理,十个处长变五个,特别容易引起干部的纠纷。
凡是合并的问题,干部问题是关键:你问他干不,他说不干,这事怎么办。
当时呢诸葛亮和刘备一起,商量了一个特别棒的策略,就是要稳定局势先稳定人心,要稳定人心先要稳定干部。
只要干部队伍稳定了,我们就有了控制局势的定海神针,以后就不会出问题了。
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借鉴,那么紧跟着就是一个问题了,如何来稳定干部队伍?诸葛亮想了三个特棒的策略,我们来看看孔明先生是怎么来稳定干部队伍,收拢人心的。
这第一个策略就是:由远及近,先严后宽。
他怎么做的呢?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拟订干部提拔任用名单。
三国演义第65回对这事有个专门的描写,说诸葛亮在任命干部过程当中,先提拔了七个人,这七个人全是刘章的旧部。
大家注意这七个人当中有三个刺眼的名字就是董和、刘巴、黄全,就在成都城破之前这仨哥们还拿刀拿枪要跟刘备玩命呢,一旦城破首先就把他们提拔了。
向诸葛亮借智慧(六)稳定的良方

向诸葛亮借智慧(六)稳定的良方在现实生活中,在单位里工作的人,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人心不稳。
但在单位面临权力交接、人事变动等事情的时候,却往往会谣言四起、人心不稳。
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在刘备去世、自己走上领导岗位、开始治理蜀汉政权的时候,也面临人心不稳的政局。
那么,富有智慧的诸葛亮,他究竟是怎样稳定人心,怎样带好队伍的呢?今天的人们,又能从诸葛亮的做法中“借”到怎样的智慧呢?1.诸葛亮对待两代刘氏领导人策略是一样的,就是关键时刻玩消失。
过了一道门,过了二道门,过了三道门。
2.我这儿都火上房了,等您来救火。
3.我们能体会出后主当时的心情,那是惊讶、愤怒、无奈加上酸楚,那滋味就相当于喝咖啡就大蒜,再来半壶老陈醋,又辣又苦,他还有点酸。
后主不是个省油的灯啊。
4.后主开腔:“丞相安乐否”,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老大,您过得开心吗?5.诸葛亮平稳人心的策略就是关键时刻我就要安居娱乐,在家放松,听听歌、看看鱼,让你们看看领导不着急。
6.支持我们的人安稳了,反对的人不妄动了,整个局势就稳定了。
7.在关键时刻领导要给下属当主心骨,你就得稳住阵脚,就不能惊慌失措。
8.领导以无事之心处有事。
9.紧张之后的轻松才是真正的轻松,经过了冬天,才知道春天的美。
10.后主此刻的心情那叫甜蜜蜜、美滋滋外加乐呵呵。
11.稳定班子各就各位:一个圆要稳定,就得稳定圆心。
迅速地确定班子成员,把每个人都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
诸葛亮一系列组合拳,安排组织班子。
12.给大家找好位置,每个椅子都贴标签。
13.公开信息:在报纸第一版,黑体字加重,各大网站第一条都是刘备遗嘱,咱发布一下。
14.热点问题上大家是由信息需求的,你不说自然有人说。
信息的园地你要不种菜,就有人来种草,而且种的是杂草、乱草。
15.皇帝的死,可以牵连,可以追查,可以怀疑,可以诬陷,那是个大文章。
而且这个死因、这个病情,咱还得让老皇帝他自己说,这叫死而无憾。
16.作恶就像养野马,行善就像种庄稼。
管理学堂:向诸葛亮学人事管理策略

管理学堂:向诸葛亮学人事管理策略人事管理有几大瓶颈,若是不能克服,就永久不能有奸的管理效果。
企业也不可能持续稳固地进展。
此刻以具体的事例加以阐释。
1.若是你的下属是老板的亲信,管理如何执行?《三国演义》故事里诸葛亮受刘笛”三顾茅庐”之恩,出山担任刘备的军师。
这时, 他只有26岁。
关羽、张飞不服。
不久,探于飞报说,曹操派大将真侯椁、于禁领兵10万,杀奔新野来了。
诸葛亮便向刘杳要了尚方宝剑,升堂调度。
完毕关羽说:“咱们都出战,不知军师做什么?”诸菖亮说:“我坐守县城。
”张飞大笑道,“咱们去厮杀,你在家里好自在!”诸菖亮喝道:“剑印在此,违令者杀!”关、张冷笑而去,诸将都心里疑惑不定。
众将依计一直杀到天明,刘爸胜利收兵,宜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夏侯惇整理残部;狼狈返回许昌。
关羽、张飞彼此惊赞道:“孔明真是英才咧!”一齐拜伏在座于小车里前来犒军的孔明车前。
评论以能服人,以德容人•管理者必需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2•下属不服管理,一意对抗,如何处直?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直亮当即点兵南征。
到了南蛮之地,两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丁南蛮的首领盂获。
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
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
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这次兵变的罪合都推到了他的头上。
副将听了十分生气,高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归去。
副将回营后,心里一宜忿念不平。
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丁汉营。
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仍是不服,诸葺亮便又放了他。
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
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長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酣醉。
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 被再次擒获。
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愿,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
孟获回到大营,当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
一天,忽有探于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观察地形。
跟诸葛亮学战略管理

企业间的竞争,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战略思维、战略的竞争。
有资料表明,世界上倒闭企业85%是因战略失误造成。
然而战略制定和战略规划的实施却一直是我国企业的弱项。
因此,我国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好好跟三国时期的智圣—诸葛亮学习。
刘备虽然有着一个高贵的出身,但是建立基业的历程却是坎坷崎岖的,遇到诸葛亮之前,他基本上过着四处漂泊、寄人篱下的生活。
刘备虽有兴复汉室的远大目标,但这目标过于含糊,缺乏具体的操作性。
待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诸葛亮为他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草庐对策”,使得刘备及其部下形成了统一的愿景目标,后来“草庐对策”几乎完全变成现实。
诸葛亮谋略之源?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提出这么高明的见解呢?关键在于:一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10年(197-207年),而南阳当时是知名大都会,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教育居领先地位。
被后人誉为“科圣”的张衡,“医圣”的张仲景都于此诞生和成才。
这样的环境使得诸葛亮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二是诸葛亮不仅有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丑”媳妇,而且岳父黄承彦家是当地的豪门,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于诸葛亮了解上层社会、增长自己见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诸葛亮广交士林,发奋苦读,经常与庞统、司马徽、黄承彦、徐庶等有学问、有才能的好友讥讽时事,分析谈论社会,得出了对天下局势比较正确的见解。
然后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分析筹划,提出了联孙抗曹的“草庐对策”,并把它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战略目标是取荆州。
因为诸葛亮15岁就随叔叔来到荆州,叔叔死后,才“躬耕于南阳”,对荆州“北据汉、沔,南临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是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地早已了解。
并且诸葛亮论证了取得荆州的可行性,更加坚定了刘备的信心。
第二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是收得益州。
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个天府之国。
占有了益州,既可以依险据守,割据一方,也可以出兵夺取天下,是一个攻守兼备的良好根据地。
第三个阶段战略目标是三分天下,形成曹操、孙权、刘备三家鼎立的形势。
不妨学学诸葛孔明的治军之道

透过一部部史书,不难发现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注重将帅表率作用的发挥。诸葛亮曾说:“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又曰:“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在那个时代诸葛亮就积极倡导将帅要与士兵同甘共苦,处处做士卒的表率。而时下,身为一名基层执法队伍的主官,作为公安一线“带兵人”,你的言谈和行为举止不仅能折射出你的领导水平,同时也会对部属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得好,“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难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基层单位的主官就应该像诸葛亮那样,不仅善于用权力管理部属,更要能为部属当模范,做率。而时下个别的基层所队的主官却背道而行之,自以为当上了主官就自以了不起,对部属高高在上,旁若无人,喜欢搞“一言堂”,个人主义严重,有些工作中经常以部属实施“遥控指挥”,部属对此类主官不能不反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领导者在完成工作任务上能干在前,在遵守法纪法规上能走在先,那么这个集体的风气就正,队伍的士气就高。
诸葛亮不仅善于谋略,而且对待自己的上级与下属也能始终坚持以“信”取人。在《将苑?将诫》一书中,他说:“故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同曹魏政权争夺关陇的时候,由于你争我夺,连年征战,士卒苦于军旅,军中怨声颇多,因而诸葛亮针对这种情况及时将军队分为两半,一半作战,一半休息,定期进行轮换。一次,军中四万人应该轮换休息了,可是正在这个时候,魏军突然打过来了,情况十分紧急,这时就有人建议暂时不要轮换士兵,等仗打完了再轮换。诸葛亮斩钉截铁地说:“我用兵令将,以信为本,军情紧急也不能有失诺言。”军中将士听说后,都深受感动,纷纷主动要求参战,结果那一役蜀军大获全胜。身为基层执法一线带兵人,岗位光荣而神圣,肩负的责任重大而严格,能否做到诚实守信,表里如一对待属下、真正取信于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单位,主官对部属是否讲诚信、相互之间是否相互信任,我认为这是检验一个单位,一个集体凝聚力、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条件。假如主官对部属经常言而无信,做事情没有信誉,那么,你的部属就不会信服你,时间长了人心就会可能涣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诸葛亮学“战略管理”
企业间的竞争,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
有资料表明,世界上倒闭企业85%是因战略失误造成。
然而战略制定和战略规划的实施却一直是我国企业的弱项。
因此,我国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好好跟三国时期的智圣—诸葛亮学习。
刘备虽然有着一个高贵的出身,但是建立基业的历程却是坎坷崎岖的,遇到诸葛亮之前,他基本上过着四处漂泊、寄人篱下的生活。
刘备虽有兴复汉室的远大目标,但这目标过于含糊,缺乏具体的操作性。
待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诸葛亮为他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草庐对策”,使得刘备及其部下形成了统一的愿景目标,后来“草庐对策”几乎完全变成现实。
诸葛亮谋略之源?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提出这么高明的见解呢?关键在于:一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10年(197-207年),而南阳当时是知名大都会,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教育居领先地位。
被后人誉为“科圣”的张衡,“医圣”的张仲景都于此诞生和成才。
这样的环境使得诸葛亮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二是诸葛亮不仅有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丑”媳妇,而且岳父黄承彦家是当地的豪门,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于诸葛亮了解上层社会、增长自己见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诸葛亮广交士林,发奋苦读,经常与庞统、司马徽、黄承彦、徐庶等有学问、有才能的好友讥讽时事,分析谈论社会,得出了对天下局势比较正确的见解。
然后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分析筹划,提出了联孙抗曹的“草庐对策”,并把它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战略目标是取荆州。
因为诸葛亮15岁就随叔叔来到荆州,叔叔死后,才“躬耕于南阳”,对荆州“北据汉、沔,南临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是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地早已了解。
并且诸葛亮论证了取得荆州的可行性,更加坚定了刘备的信心。
第二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是收得益州。
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个天府之国。
占有了益州,既可以依险据守,割据一方,也可以出兵夺
取天下,是一个攻守兼备的良好根据地。
第三个阶段战略目标是三分天下,形成曹操、孙权、刘备三家鼎立的形势。
因为当时刘备虽有兴复汉室的雄心,但曹操、孙权势力已经形成气候,凭刘备的实力想一统天下是不切合实际的,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取得自己立足之地的是现实的选择。
第四阶段战略目标是在实现上述目标后,出师北伐,恢复中原,兴复汉室。
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精辟分析,使刘备顿开茅塞,诸葛亮也自此辍耕,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成帝业,鼎足一方。
说到战略,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著名“草庐对策”可谓是极佳战略,其总体规划方向明确,层次分明,分步施行,极大地激励了刘备及其属下的将士,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沿着这一战略目标,先取荆州、后夺西川,火烧赤壁而终成蜀、魏、吴三分天下鼎足之势。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可以说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汇报的“草庐对策”规划目标实现的阶段性总结,《后出师表》是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对“草庐对策”战略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草庐对策”、《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构成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体系。
特别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10年才总结出“草庐对策”,并为此鞠躬尽瘁的精神,为我们后人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企业家该向诸葛亮学什么?
20世纪美国一位著名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
迈克尔·波特的“抉择、权衡”,其实就是“草庐对策”方案中诸葛亮经过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环境等形势进行精辟分析评价,权衡刘备自身的能力,为刘备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三分天下”格局的文字概述。
“各适其位”就是激励刘备并组织其属下按照战略规划,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运用好每一个战术,打赢每一场战争的具体实践的描写。
1992年美籍华人、美国寰球实业董事长赵连仁在南阳武侯祠写下
了“运帷幄之筹谋,披肝沥肝,六经以惟二表;本圣贤者道范,寄命托孤,三代而下此人”的赞美诗句。
因此,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角度分析,清康熙二年十月南阳知府王维新称赞诸葛亮为“韬略宗师”一点也不为过。
诸葛亮确实伟大,他堪称我国历史上一位战略管理大师,是今天我们企业学习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典范:战略制定需要“躬耕隐居”十年精神,战略规划的实施需要鞠躬尽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