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三

合集下载

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3

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3

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3第一编语言知识和运用三综合2011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有一道题目,要求考生用一种植物来形容国民性,这个问题可以转换成一个比喻句:在你心目中,国民性像××(植物名)的品格。

尽管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包括比喻在内的多种常见的修辞方法,但说好这个比喻句还是很有难度。

第一,我们对“国民性”(不妨暂时理解为“中国人的性格”)的优点和缺点要有自己清晰的认识;第二,要寻找到合适的喻体,这个喻体的性质要跟“国民性”有多个相似点,这些相似点中又要包含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这道题既考了考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能力),也能检测考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假如你有机会参加这样的面试,你做好准备了吗?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但任何一个高中生都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那么,怎么提高呢?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要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就得做一个磨砺思维的有心人。

对一个高中语文学习来说,仅仅止步于摘录好词好句,恐怕于事无补。

要学会品味语句包含的意蕴和意味,要探究使其有意蕴有意味的形式,要揣摩其打动你的原因。

要有意识地运用新接触到的语言表达形式。

据湖州中学的一项调查,某高二文科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照分析自己初中和高中的作文,发现作文用词和句式很少发生变化,有同学甚至说,现在作文中所用的词语、句式几乎都是初中作文中出现过的,高中一年多学的课文对作文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文章的主题和材料上。

通过比较分析,这个班的同学增强了尝试运用“新”词、“新”句式的自觉性,一段时间之后,作文的语言面貌得以明显改观。

除了有意识,还要注意模仿。

由模仿到创造是语言学习的一条铁律。

下面的练习,侧重在模仿。

做题时要注意领会例句的语意和表达方法、修辞手段,努力模仿,在形似的基础上做到神似。

【练习】1.在下面一句话的后面续写一个语意相关的句子。

人类的脉搏是阳光和土地,2.下面一段文字,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在连贯性上较差一些,请改一下,使之语气更连贯。

语文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总结

语文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总结

语文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总结一、初中语文知识点回顾1. 修辞手法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基本知识,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语言,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2. 文学常识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还了解了一些文学常识,比如古代文学名著、文学家、作家等。

这些文学常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对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古诗文鉴赏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古代诗词文学作品,并进行了相应的鉴赏。

这些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文学的兴趣和了解。

4. 作文写作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作文写作技巧,比如写人、写景、写事等。

这些写作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以上就是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知识点回顾,这些知识点为学生高中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初中与高中语文知识点衔接1. 修辞手法的深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基本知识,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修辞手法,了解更多的修辞手法并掌握其运用技巧。

比如高中学生需要学习更复杂的修辞手法,比如对比、借代、照应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场景和表现形式。

2. 文学常识的扩展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扩展自己的文学常识面,了解更多的文学名著、文学家、作家以及其文学风格、成就和影响。

高中学生还需要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比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3. 古诗文鉴赏的深化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一些古代诗词文学作品,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化古诗文鉴赏的学习,了解更多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古代诗词文学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分析,例如《庐山谣》、《黄鹤楼》、《桃花源记》等。

4. 作文写作的进阶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作文写作技巧,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作文写作水平,学会更多的写作技巧,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写作技巧,使自己的作文更加丰富、生动、深刻。

2020初升高语文衔接(古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

2020初升高语文衔接(古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

初升高语文衔接(古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古文学法指导第一,理清语法关系利用语法知识解决长句、难句: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不少同学在翻译此句时,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

”译后自己读读也觉得别扭,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划分成分后,学生立刻发现问题出在“于”的宾语上,“于”的宾语应为“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不是学生翻译时译到“刺人而杀之”就认为这一分句到此结束,而实际上本句并非复句,而是一句复杂的单句,可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有什么不同?”学生之所以出问题,正是语法结构不清,瞻前不顾后造成的。

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一句,在理解时学生首先找出谓语“疾”(痛恨之意),再找出它的宾语“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这个宾语又比较复杂,“夫”是指示代词,“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转折关系短语,搞清了他们之间的语法关系,再去理解和翻译这个句子就容易多了。

第二,充分理解古代文化常识,重在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善用《读本》宾语前置(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2020初升高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

2020初升高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

初升高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一)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

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3)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既没有“者”字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5)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个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6)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为”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

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2)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3)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兵败地削,亡其六郡。

3.倒装句见前一期内容4.成分省略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中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8-记叙文阅读 03(知识)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8-记叙文阅读 03(知识)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3:记叙文阅读(三)(五大考点:文章思路记叙人称主旨情感表达方式写作特色)考点11:文学作品阅读之梳理文章思路【考点分析】梳理文章的思路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梳理文章思路,要善于分辨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理清文章思路及整体结构。

阅读赏析时,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其次,要弄清情节内在逻辑联系,理解作者情节设计的用心。

好的结构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错综复杂而又连贯统一。

梳理文章思路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请根据故事情节,补全相关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3、纵观全文,“我”的情感(心理)发生了3次变化,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技巧点拨】阅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思、分清结构,这样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为接下来更加深入地阅读品析奠定了基础。

答题时,要学会通过对文章语意层次的理解,抓“神”找“线”理清文脉;要关注文中起承转合处的描写,画线切割,还要养成着眼全篇的习惯,前后关联。

一、答题三部曲1.寻找线索、明确线索。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

找线索的方法:(1)抓标志。

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地点方位标志的词语,文章线索常常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点(行踪)为线索。

(2)抓物品。

以物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线索常常就是这个“物”,就是以“某某物”为线索。

(3)抓事情。

文章中写一件核心的事件,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文章的线索。

(4)抓细节。

反复出现的同一个细节(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5)抓情感。

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及表达感情词句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2.划出能表示线索的标志性语句。

(1)划出与线索中的人、物、事情发展的时间等有关系的语句;(2)划出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看法变化的语句;(3)如果是线索表达不够直白的文章,一时找不出头绪来,可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得到启示,然后再去寻找。

2024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语言运用之修辞赏析与运用(解析版)

2024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语言运用之修辞赏析与运用(解析版)

衔接点03语言运用之修辞赏析与运用(解析版)初中阶段考查形式:客观题或主观题,分析手法及表达效果,是轮考点。

高中阶段考查形式:主观题,辨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或比较句式的表达效果或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

高考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这常见的修辞方法是高考大纲中规定的九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对这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除要求正确运用外还要求掌握其特点和表达作用。

另外,在我们学习课文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一些修辞手法,我们也需要了解,比如说通感、反语、双关等。

一、修辞手法1.比喻1)概念: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特点:包含本体和喻体,一般含有“像””是”如””仿佛””“好像”等词语。

3)构成必需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5)种类:比喻的种类本体喻词喻体例句明喻有像、似、仿佛、犹如等有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暗喻有是、成了、变成、成为等有那些细碎的往事,当时只是寻常,如今却全变成钻石一样晶莹纯粹的回忆。

借喻无无有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

(蓬草=凌乱的头发)博喻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喻体共同比方一个本体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6)注意:有的句子里有“像”,但是不是比喻句。

例:他看起来像七八岁的样子。

比喻强调的是两个不同类的事物和相似点。

2.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2)特点:把物人格化,把不具备人动作和情感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情感的样子3)作用:赋予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和动作,使具体的物人格化,达到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的效果。

4)种类:拟人和拟物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让它们具有人的声情笑貌。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文学文化常识(原卷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文学文化常识(原卷版)

文学文化常识过关测试一、选择题1.(2021·西藏·中考真题)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征蓬”指远行之人,“大雁”指信使。

B.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如“陛下”“君”等;谦称,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寡人”“愚”等。

C.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生马生的临别赠言。

D.李清照是宋代豪放派女词人,其《渔家傲》充满浪漫幻想的气息,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

2.(2021·四川资阳·中考真题)下列有关文化及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先生同在桑梓”的“桑梓”本指住宅旁的桑树梓树,后人用来指代家乡。

B.杜甫《望岳》里“阴阳割昏晓”中的“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C.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故乡》中,都提及到了“长妈妈”。

D.《昆明的雨》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表达汪曾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3.(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其《渔家傲》一词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都运用了典故。

B.汪曾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其散文多写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C.古代书信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写景抒情,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D.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之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是对对方的尊称,《范进中举》中的“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4.(2021·山东济南·中考真题)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B.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谦辞和敬辞,“令堂”是谦辞,“高见”是敬辞。

初升高衔接考试知识点总结

初升高衔接考试知识点总结

初提高衔接考试知识点总结随着中级教育学校的结束,同砚们将迎来升入高中的大门。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中进修的要求,许多学校会组织初提高衔接考试,用以评估同砚的基础知识并建立起与高中进修内容的衔接。

本文将总结初提高衔接考试的主要知识点,援助同砚们有一个全面的复习。

语文语文是初提高衔接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

主要的考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 文言文阅读理解:同砚需要通过阅读文言文文章,并回答相关的理解和分析问题。

2. 古诗文鉴赏:文言文鉴赏主要是考察同砚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包括解读古诗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3.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主要考察同砚对于现代散文和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作文: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砚需要依据提供的题目或素材,进行写作训练。

数学数学是初提高衔接考试中另一个重要的科目,主要考察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考点:1. 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同砚需要精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二次方程的解法,包括利用方程求解实际问题。

2. 几何图形的熟识和性质:同砚需要熟识和精通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如直线、角度、三角形等。

3. 几何证明:同砚需要学会进行简易几何问题的证明,包括运用几何定理和定律进行推理和证明。

4. 数据统计和概率:同砚需要学会整理和处理数据,精通统计方法和概率计算的基本知识。

英语英语是初提高衔接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科目。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考点:1. 阅读理解:同砚需要通过阅读短文,回答相关的问题,理解短文的主旨和细节。

2. 语法和词汇:同砚需要精通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如时态、语态、虚拟语气等,以及一些常用的高级词汇和短语。

3. 写作技巧:同砚需要学会写作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如记叙文、议论文等,精通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4. 听力和口语:同砚需要通过听力训练和口语练习,提高听力和口语的能力。

综合科目综合科目通常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科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第3讲文言句式、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高频词(一)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 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

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3)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既没有“者”字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5)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个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6)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为”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2. 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

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2)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3)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兵败地削,亡其六郡。

3. 倒装句见前一期内容4. 成分省略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中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

省略情况大致有六种:(1)主语省略:主语省略主要有主语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对话省略三种形式,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

(主语承前省略)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主语蒙后省略)③(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主语对话省略)(2)谓语省略:在并列的句子里,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常见省略谓语的句子有以下三种,如: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谓语承前省略)②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谓语蒙后省略)(3)宾语省略:文言文宾语省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如:①已行,非弗思(之)也。

(宾语省略)②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介词宾语省略)(4)兼语省略:“使”“命”“令”等动词作谓语时,它后面有一个主谓词组做宾语,这个主谓词组的主语有时省略,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兼语省略)(5)介词省略:介词“于”“以”“自”等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作补语,有时省略,如:①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介词“于”省略)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介词“以”省略)(6)量词省略:古汉语量词不发达,一般情况下,数词直接与名词或动词连接。

如:①蟹六(条)跪而二(只)螯。

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高频词我们所说的“高频词”指在高中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但不包括常见的20个文言虚词,也不指惯常碰到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中要求学生必须识记的那些实词,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之类。

这儿的高频词指的是高考试题选段这样一种特殊的“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从1993年至2004年,内容为史传散文。

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

在人物传记中,身份不同,则行止不同。

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

常见的表职官变更的“专业术语”有如下几类:一是授官。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拜:授予官职。

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史记·李将军列传》)除:任命,授职。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起:任官。

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

(《1日唐书·列传三十五》)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史记·项羽本纪》)二是罢官。

罢:免去,解除官职。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

(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国语·普一》)免:罢免。

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削除。

胁服夺其官。

(高启《书博鸡者事》)三是升官。

升:升官。

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

程鸟、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

(《后汉书·公孙述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闭绝私路,拔进英隽。

(《汉书·李寻传》)迁:一般指提升。

孝成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进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四是降职。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贬:降职。

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五是调动。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迁东郡大守。

(《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徙王信为楚王。

(《淮阴侯列传》)转:调动官职。

再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

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

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

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张衡传》)六是兼职。

兼:兼任。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领:兼任。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署:代理官职。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后汉书·范睢传》)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

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

(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判:高位兼低职。

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韩琦传》)七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案、狱具、系狱、收、牵累、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

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囚当大辟(死刑)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元史·耶律楚材传》)即贷(饶恕)而后闻。

(《新唐书》)(徐)有功故出反囚,罪不当赦,请推按(通“案”,查办,核实)其罪。

则天虽不许系(拘囚)问,然竟坐(获罪)免官。

(《1日唐书·列传三十五》)尝于县南郭凤埭(地名)助人引船,遇有斗者为吏所录(抓捕),斗者逃散,唯原平{人名}独往,吏执以送县。

(《南史·郭世通传》)八“铨选制”中国古代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也有较为完备的一套制度,称之为“铨选制”和“考绩制”。

有关的词语也成了我们关注的对象。

如:而翁长铨。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九求取功名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干方百计去求官。

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

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

如:司马郎中王缮,潍州人,治三传《春秋》,中第(科考及第),再调沂州录事参军。

(《宋书·王缮传》)某贫不济,以干(求取)于公。

(《宋书·王缮传》)【模拟试题】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①。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二子取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②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③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④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

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

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⑤,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选自《列子》)注:①军正:军国执法官。

②宫:古代刑名,阉割生殖器。

③摄:夹处。

④刖(yuè):古代刑名,断足。

⑤吕尚:姜子牙,相传他精通兵法。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适.于他国②好学者以术.干齐侯③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④焉往而不穷.哉A. ①适合②冒犯③谦让④贫穷B. ①往②谋求③责备④不得志C. ①适合②谋求③谦让④贫穷D. ①往②冒犯③责备④不得志2.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而摄乎.大国之间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B. 羡施氏之.有吾知之.矣,子勿重言C. 遂刖之而.还诸鲁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D.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3. 对“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现在诸侯们卖力气争夺,主要任务就是打仗和生产粮食B. 现在诸侯们靠实力争夺天下,主要任务就是打仗和生产粮食C. 现在诸侯们卖力争夺,所追求的只是兵马粮草D. 现在诸侯们靠实力争夺天下,所追求的只是兵马粮草4. 对“投隙抵时,应事无方”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A. 钻空子,赶时髦,做起事来,不择手段和方法B. 抓住时机,行动及时,应付事物(形势的变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C. 钻空子,赶时髦,应付事物(形势的变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D. 抓住时机,行动及时,做起事来,不择手段和方法5. 能概括施氏二子成功、孟氏二子失败原因的文句是()A. 诸侯力争,所务兵食B. 理无常是,事无常非C.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D. 用于不用,无定是非6. 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A. 这个故事说明孟氏二子远不及施氏二子聪明能干,由于智谋不足,才吃了苦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