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升高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实词》含答案解析

第08讲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1.熟练掌握初高中教材文言文高频考试实词含义,学习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2.养成背诵课内文言文的习惯,熟读记诵,积累文言知识。
熟记初高中教材必背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③安定:安居而天下熄④安逸: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3.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4.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5.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6.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7.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8.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 ②惩罚9.驰:①骑(愿驰千里足) 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0.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1.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2.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⑥抵挡。
(锐不可当)13.道:①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②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③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④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14.得:①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②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③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④领会,体会(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5.等:①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16.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② 敌人(盖以诱敌)17.度:①duó估计、推测(度已失期) ②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18.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②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19.发:①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④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20.分:①划分,分开。
初升高衔接教材语文答案

初升高衔接教材语文答案语文开学第一课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答案】C【解析】文中原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
2.【答案】B【解析】此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
3.【答案】D【解析】A.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书。
B.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
C.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
语短情长,组词有方——短语的基本类型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答案】“严重沙化”应改为“沙化严重”。
【解析】观察画线句发现,除“严重沙化”是状中偏正短语外,其前后“气候恶劣”“粮食短缺”“交通不便”皆为主谓短语,四个短语并列,应保持结构一致,据此可知该句子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可将“严重沙化”改为“沙化严重”。
2.【答案】世人的印象里,他一头灰白乱蓬蓬的头发,眼窝深陷,胡髭密集,神情严肃,好像一直都在沉思;而实际上,他除了聪明外,还活泼可爱,喜欢卓别林的默剧,回答高中生的数学问题,面对镜头吐舌搞怪……关于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之外,还有太多等待我们去了解。
【解析】结合本课思维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类型的短语。
木叶华滋,句法生趣——句子成分的划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答案】A【解析】先为句子划分成分:①(我们)的生活||幸福。
②我们||生活得〈幸福〉。
③幸福||来之〈不易〉。
④(幸福)生活||[万年]长。
由此可知,①中“幸福”是谓语,陈述主语“生活”的状态;②中“幸福”在“生活”谓语之后,由“得”连接,是典型的补语;③和④虽然“幸福”都在句首,但在③中直接作主语,在④中作定语修饰“生活”。
中考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三

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第3讲文言句式、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高频词(一)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 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
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3)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既没有“者”字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5)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个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6)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为”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2. 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
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2)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3)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兵败地削,亡其六郡。
3. 倒装句见前一期内容4. 成分省略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中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
2020初升高语文衔接(古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

初升高语文衔接(古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古文学法指导第一,理清语法关系利用语法知识解决长句、难句: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不少同学在翻译此句时,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
”译后自己读读也觉得别扭,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划分成分后,学生立刻发现问题出在“于”的宾语上,“于”的宾语应为“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不是学生翻译时译到“刺人而杀之”就认为这一分句到此结束,而实际上本句并非复句,而是一句复杂的单句,可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有什么不同?”学生之所以出问题,正是语法结构不清,瞻前不顾后造成的。
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一句,在理解时学生首先找出谓语“疾”(痛恨之意),再找出它的宾语“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这个宾语又比较复杂,“夫”是指示代词,“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转折关系短语,搞清了他们之间的语法关系,再去理解和翻译这个句子就容易多了。
第二,充分理解古代文化常识,重在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善用《读本》宾语前置(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初高中语文衔接知识点

初高中语文衔接知识点初高中语文衔接知识点整理《登楼》作者: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翻译】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__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甫吟。
《塞下曲》作者: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翻译】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过华清宫》作者: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翻译】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
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雨霖铃》作者: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翻译】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初高中衔接阅读中古文考点解读示例与专练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古文考点解读示例与专练考点: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微写作:核心词语解释2.诸葛亮《出师表(节选)》与《晏子春秋》——关于字词义的理解3.《庄子·徐无鬼·害群之马》——加点词的意思4.《墨子·兼爱上》与《墨子·非命下》——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2.词语解释——核心词语解释5.品析妙句对联7.关于字词义的理解8.选文的说法【考点示例】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微写作:核心词语解释【考点解读】2.词语解释——核心词语解释5.品析妙句对联二、诸葛亮《出师表(节选)》与《晏子春秋》——关于字词义的理解【考点解读】1.关于字词义的理解2.翻译3.选文的说法【考题对接】一、《庄子·徐无鬼·害群之马》——加点词的意思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若.知具茨之山乎/徐公不若.君之美B.称.天师而退/不能称.前时之闻C.黄帝再.拜稽首/一鼓作气,再.而衰D.若知.具茨之山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小童是如何指导黄帝治理天下的?(用自己的话总结)一、《庄子·徐无鬼·害群之马》【答案】1.D【解析】D项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
都是“知道”之意。
A.你/比得上;B.称呼/相称;C.两次/第二次。
故选D。
2.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请问为天下。
【解析】句意: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
请问怎样治理天下?3.对有损国家的团体或者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解析】小童是指导黄帝治理天下的话是“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可从这句话概括出答案。
【译文】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
初升高衔接课程3(文言文经典作品)

孔子、庄子、墨子、孟子、韩非子,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呢?
“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百首先,祝贺你顺利通过了中考的检验。
但是,初中语文课本的内容,你真的全都掌握好了吗?
年“千分考”试题)依时间先后为序,以下作家名序排列正确的是(王粲、谢灵运、杜甫、苏轼、王实甫、汤显祖、莎士比亚、但丁
、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一、高一上学期重点篇目介绍
、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文言文初高中衔接

动词:相当于“去”、“到”。如:辍耕之垄上。
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见的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一.倒装句 二.判断句 三.省略句
{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判断句: „者,„也;„者,„;„,„也。
翻译时加“是”
被动句: 为„„所,翻译时加“被”
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5.孔子云:何陋之有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7.韩告急于齐
8.何以战
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前置
1.宾语前置句
一.倒装句
{
2.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3.定语后置 4.主谓倒装 1.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即用“…… 者……也”表示(有的句中不用“者”,句末用 “也”;或者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也”。 3.用“为”、“乃”、“则”等词表示。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4.(
油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良 )不复见( 老父 )。
5.( 老父 )遂去,无他言。( 6.小惠未遍,民弗从( 7.或异( 于 )二者之为。
尔 )也。
文 言 句 式
倒装句
这是一种古汉语中句子成分 排列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 种句式,翻译的时候常常要按照 正常的语序翻译。
一词多义
例如:期
君与家中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 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约定 期望 期限 满
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讷谏》)
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通俗地说, 古字通假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 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 近通假两种形式。 【学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小 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 基础上识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升高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一)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
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3)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既没有“者”字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5)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个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6)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为”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
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2)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3)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兵败地削,亡其六郡。
3.倒装句见前一期内容4.成分省略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中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
省略情况大致有六种:(1)主语省略:主语省略主要有主语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对话省略三种形式,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
(主语承前省略)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主语蒙后省略)③(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主语对话省略)(2)谓语省略:在并列的句子里,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常见省略谓语的句子有以下三种,如: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谓语承前省略)②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谓语蒙后省略)(3)宾语省略:文言文宾语省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如:①已行,非弗思(之)也。
(宾语省略)②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介词宾语省略)(4)兼语省略:“使”“命”“令”等动词作谓语时,它后面有一个主谓词组做宾语,这个主谓词组的主语有时省略,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兼语省略)(5)介词省略:介词“于”“以”“自”等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作补语,有时省略,如:①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介词“于”省略)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介词“以”省略)(6)量词省略:古汉语量词不发达,一般情况下,数词直接与名词或动词连接。
如:①蟹六(条)跪而二(只)螯。
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高频词我们所说的“高频词”指在高中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但不包括常见的20个文言虚词,也不指惯常碰到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中要求学生必须识记的那些实词,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之类。
这儿的高频词指的是高考试题选段这样一种特殊的“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从1993年至2004年,内容为史传散文。
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
在人物传记中,身份不同,则行止不同。
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
常见的表职官变更的“专业术语”有如下几类:一是授官。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拜:授予官职。
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史记·李将军列传》)除:任命,授职。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起:任官。
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
(《1日唐书·列传三十五》)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史记·项羽本纪》)二是罢官。
罢:免去,解除官职。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
(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国语·普一》)免:罢免。
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削除。
胁服夺其官。
(高启《书博鸡者事》)三是升官。
升:升官。
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
程鸟、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
(《后汉书·公孙述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闭绝私路,拔进英隽。
(《汉书·李寻传》)迁:一般指提升。
孝成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进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四是降职。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贬:降职。
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五是调动。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迁东郡大守。
(《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徙王信为楚王。
(《淮阴侯列传》)转:调动官职。
再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
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
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
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张衡传》)六是兼职。
兼:兼任。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领:兼任。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署:代理官职。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后汉书·范睢传》)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
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
(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判:高位兼低职。
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韩琦传》)七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案、狱具、系狱、收、牵累、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
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囚当大辟(死刑)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元史·耶律楚材传》)即贷(饶恕)而后闻。
(《新唐书》)(徐)有功故出反囚,罪不当赦,请推按(通“案”,查办,核实)其罪。
则天虽不许系(拘囚)问,然竟坐(获罪)免官。
(《1日唐书·列传三十五》)尝于县南郭凤埭(地名)助人引船,遇有斗者为吏所录(抓捕),斗者逃散,唯原平{人名}独往,吏执以送县。
(《南史·郭世通传》)八“铨选制”中国古代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也有较为完备的一套制度,称之为“铨选制”和“考绩制”。
有关的词语也成了我们关注的对象。
如:而翁长铨。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九求取功名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干方百计去求官。
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
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
如:司马郎中王缮,潍州人,治三传《春秋》,中第(科考及第),再调沂州录事参军。
(《宋书·王缮传》)某贫不济,以干(求取)于公。
(《宋书·王缮传》)【模拟试题】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①。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二子取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②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③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④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
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
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⑤,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选自《列子》)注:①军正:军国执法官。
②宫:古代刑名,阉割生殖器。
③摄:夹处。
④刖(yuè):古代刑名,断足。
⑤吕尚:姜子牙,相传他精通兵法。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适.于他国②好学者以术.干齐侯③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④焉往而不穷.哉A.①适合②冒犯③谦让④贫穷B.①往②谋求③责备④不得志C.①适合②谋求③谦让④贫穷D.①往②冒犯③责备④不得志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摄乎.大国之间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B.羡施氏之.有吾知之.矣,子勿重言C.遂刖之而.还诸鲁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D.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3.对“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诸侯们卖力气争夺,主要任务就是打仗和生产粮食B.现在诸侯们靠实力争夺天下,主要任务就是打仗和生产粮食C.现在诸侯们卖力争夺,所追求的只是兵马粮草D.现在诸侯们靠实力争夺天下,所追求的只是兵马粮草4.对“投隙抵时,应事无方”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A.钻空子,赶时髦,做起事来,不择手段和方法B.抓住时机,行动及时,应付事物(形势的变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C.钻空子,赶时髦,应付事物(形势的变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D.抓住时机,行动及时,做起事来,不择手段和方法5.能概括施氏二子成功、孟氏二子失败原因的文句是()A.诸侯力争,所务兵食B.理无常是,事无常非C.得时者昌,失时者亡D.用于不用,无定是非6.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A.这个故事说明孟氏二子远不及施氏二子聪明能干,由于智谋不足,才吃了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