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

调节情绪,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睡眠质量:中医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心理状态:中医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增强免疫力:中医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
缓解疼痛:中医护理可以有效缓解胸痹心痛病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调护: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心理调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和抑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医护理方法
饮食护理
2
1
饮食原则: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
饮食禁忌: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过敏
食物选择:蔬菜、水果、豆类、鱼类、瘦肉等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
4
3
情志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加强与家人、朋友的沟通,获得情感支持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态平和
03
01
02
04
起居护理
B
D
A
C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寒冷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饮酒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避免久坐、久卧
中医护理效果
改善症状
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
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演讲人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
目录
壹
胸痹心痛病概述
贰
中医护理原则
叁
中医护理方法
肆
中医护理效果
胸痹心痛病概述
病因病机
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痰浊瘀血等
中医胸痹心痛病护理常规

中医胸痹心痛病护理常规【概念】胸痹心痛病是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痛的部位。
2.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常见证候要点及治法】1.心痛发作期(1)阳虚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治法:辛散温通,行气活血。
2.心痛缓解期(1)胸阳不振,痰瘀内阻:胸闷痛兼见胸闷气短,胸闷痛,痛有定处,四肢厥冷,神倦自汗,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
治法:通阳宣痹,祛瘀化痰。
(2)痰热瘀阻:胸闷或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黄或白腻或白滑,脉滑或脉涩或结、代、促。
治法: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3)气滞血瘀: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
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4)气阴亏虚,心血瘀阻:胸闷兼见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头晕目眩,头昏乏力,倦怠懒言,遇劳则甚,胸闷隐痛,口咽干,心烦失眠,或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实施。
2.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或热服。
阳虚血瘀者偏热服。
(2)服药后注意观察药物发生作用的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及患者的反应。
(3)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
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胸痹的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的中医护理常规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心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情况.4辨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气滞心胸证。
二、护理要点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护,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痛的部位。
②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③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形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④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饮食护理(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低脂饮食。
4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5、临证(症)施护(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2)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4)喘促不得卧者,遵医嘱给予吸氧,并取半卧位.(5)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6并发症护理潜在并发症:心阳暴脱①密切观察病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尿量,意识状况等, 以评估组织灌流量。
②记录24小时出入量.③遵医嘱尽早给予药物治疗,维持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并观察药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痛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或死亡。
为了更好地护理这类患者,本文将介绍胸痹心痛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一、一般护理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2.根据气候变化,注意加减衣物,预防感冒。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诱发心痛。
4.坚持心身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
二、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
2.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3.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
三、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2.避免过饱、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戒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4.心痛发作时,可适当饮用温开水或热牛奶,以缓解疼痛。
四、情志护理1.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安慰。
2.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如紧张、焦虑、恐惧等,以免加重病情。
五、中药护理1.煎药前先将中药洗净,浸泡30分钟至1小时,然后煎煮30分钟左右。
2.煎好的中药汤剂应趁热过滤,以免药渣堵塞煎壶。
3.服药时应避免过热或过凉,以免刺激胃肠道。
4.中药疗效较慢,需长期坚持服药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5.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药物,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六、针灸护理1.针灸治疗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如排空小便、松解衣服等。
2.治疗时应取舒适体位,避免紧张和疲劳。
3.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晕针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治疗并报告医生。
4.针灸治疗后应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七、按摩护理1.按摩前应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然后选择合适的按摩方法和力度。
2.常用于胸痹心痛病的按摩方法包括揉法、推法、摩法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胸痹心痛的中医护理

胸痹心痛的中医护理【关键词】胸痹真心痛护理胸痹心痛,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症。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不畅,严重者出现心痛剧烈,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细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本证属中医学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属本病范围。
其发病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弱有关。
病证以虚实夹杂,或以虚证为主,或以实证为主。
病机多为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瘀血等痹阻胸阳、脉络,使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
缓解心绞痛的发作,减少或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症的发生,是辨证施护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们注重中医护理,强调辨证施护,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病情观察及一般护理1.1 患者入院后即送抢救室,病情轻者可轻微下床活动,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气短、喘息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一切日常生活均需医务人员协助。
要保持病室整洁安静,室内空气新鲜,光线适宜,禁止大声喧哗。
注意保暖,急性期谢绝探视,使患者保持正常休息及睡眠。
1.2 立即持续吸氧,应用鼻塞法,流量5~6 L/min,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3~4 L/min,维持1~2日。
1.3 急性期给予心电监护,定期测血压、脉搏、呼吸,做好记录。
特别是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扩血管药时,要调整好滴速,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严密观察胸痛发作的诱因、典型症状、伴随症状,以及神色、汗出、尿量、脉搏,并做好详细记录以供医生参考。
1.4 观察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
疼痛发作时可针刺心俞、神门等穴位,或遵医嘱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或速效救心丸10粒,舌下含服。
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给予度冷丁或吗啡肌肉注射以镇静止痛。
1.5 本病常在夜间发作,故应加强夜间巡视,发现有发作先兆时,可预防性用药。
若患者出现胸痛剧烈,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发绀,表情淡漠,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VIP专享】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资料讲解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胸痹心痛患者的中医整体护理

心 电监护 。② 病 区内温湿 度适 宜 , 心情愉 快 , 以利 气血
居 室环 境 要求 : ① 病 室 安 排 要 根 据 病 证 性 质不 同 而定 , 虚寒 证 者宜 安置 在 向 阳温 暖 的病 室 , 实热证 可 安 置 在背 阴凉爽 的病 室 。②应 保持 病 室安 静 , 空气新 鲜 。
为患者提供以人为本的护理。在临床护理胸痹心痛患者时, 把整体观念与生活起居护理、 临证( 症) ’ 护理、 饮食护理、 用药护理、 情志
护理等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患者早 日 康复, 起到 了 极为重要
护理
疾 病 。多见 于 冠 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性 心 脏 病 等 ¨ 。 系
因胸 阳不 振 , 阴寒 痰 浊 留 踞 胸 廓 , 或心气不足 , 鼓 动 乏
力, 使 气 血痹 阻 , 心失 血 养 所 致 , 以胸 闷及 发 作 性 心 胸 疼痛 为 主要 表现 的 内脏 痹 病 类疾 病 。病 机 上 焦 阳虚 , 阴邪 上乘 , 邪 正 相 搏 。 近 年 来 ,我 们 注 重 中医 整 体 护理 , 以 中医 的整体 观及 现代 护理 观 为指 导 , 以辨证 施 护和 护理 程序 为框 架 , 根据患者的身心、 社会、 文 化 需 要, 为患 者提 供 “ 同病 异 护 、 三 因制 宜 ” 的最 佳 护理 。 在 临床 工作 中对 胸 痹 心 痛 患 者采 用 中 医整 体 护 理 , 取
间、 部位 、 性质 , 是否 有 放 射 , 伴 随症 状 及 缓 解 的方 法 。
量, 观察有 无心 律失 常 、 休 克等 , 同时准备 好抢 救设 备 。 ②迅 速镇静 止 痛 : 观 察 心 绞 痛 发作 的次数 、 持 续时 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
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
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
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6、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二)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
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常用药物有丹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参芎、舒
血宁、红花、灯盏细辛、苦碟子等注射液。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
3、起居有常,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如快步走、打太极拳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二)饮食指导
1、寒凝血瘀者,宜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品,如龙眼肉、羊肉、韭菜、荔枝、山楂、桃仁、
薤白、干姜、大蒜等;少食苦瓜等生冷、寒凉之品。
食疗方:薤白粥等。
2、气滞血瘀者,宜食行气活血之品,如山药、山楂、桃仁、木耳、白萝卜等;少食红薯、豆浆
等壅阻气机之品。
食疗方:陈皮桃仁粥等。
3、气虚血瘀者,宜食益气活血之品,如鸡肉、牛肉、蛇肉、山药、木耳、大枣、薏苡仁等。
食疗方:海蜇煲猪蹄等。
4、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甲鱼、鸭肉、海参、木耳、香菇、
山药、荸荠、甘蔗、百合、莲子、藕汁等。
食疗方:山药粥、百合莲子羹等。
5、痰阻血瘀者,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如海参、海蜇、薏苡仁、荸荠、冬瓜、海带、
白萝卜、蘑菇、百合、扁豆、桃仁、柚子等。
食疗方:薏苡仁桃仁粥等。
6、热毒血瘀者,宜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如百合、芹菜、菊叶、苦瓜、绿豆、莲子芯、
黑木耳、荸荠、马齿苋等;忌食羊肉、荔枝、龙眼肉等温燥、动火之品。
食疗方:绿豆汤、菊花决
明子粥等。
(三)情志调理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
2、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心理支持。
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法。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建立目标人群档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2、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与效果评价。
(二)不良生活方式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个体化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门诊复查。
3、筛查危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便秘等),进行针对性干预。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宁远县中医医院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
缓解期: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热毒血瘀证□其她:
29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