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说课稿(教师编制考试)

合集下载

《氓》说课稿

《氓》说课稿

《氓》说课稿《<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氓》是《诗经》中的一首著名的弃妇诗,以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全过程,反映了古代妇女在婚姻爱情方面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声。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强烈,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诗经》中的一些作品,对《诗经》的基本常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的古代文学鉴赏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爱情和婚姻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认识,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古代妇女在婚姻爱情中的不幸遭遇,培养学生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理性对待爱情和婚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对诗歌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氓》试讲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氓》试讲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氓》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

今天我试讲的篇目是《氓》,现在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自古以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浪漫;“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无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忠贞。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现在请问《氓》情又为何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经里的氓,感受氓情。

(板书题目)二、初读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懂意思。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请你来。

谁来评价一下?你发现他犹可说也的tuo,他读成了说。

嗯你听的可真仔细。

是的,同学们,这里的说是一个通假字,通的是“脱”,所以我们念的是通假字的音。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情节?请你来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和一个男子相恋,但后来男子变心,女子和他决裂。

概括得很简洁,这段情感答题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呢?大家都说出来了,三个:恋爱、婚变、决裂。

(板书)三、析读:分析三次“淇水”(师)梳理完情节,我们可以看到,这原来是一首叙事诗。

这首诗有个意象可以作为我们想象的立足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三部分中,都有一条河贯穿其中。

那就是……(生)淇水。

(板书)(师)对,几乎每个场景都是发生在淇水边。

现在请同学们把文中涉及到淇水的地方找出来,文中一共几处写到了淇水,每一次都有什么不同呢?拿起笔带上你们的思想,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讨论。

(生)第一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师)这是怎样的情境呢?子是谁?(生)氓(师)“涉”又是什么意思呢?(生)渡过。

(师)女主人公送心上人渡过淇水回家去。

送走了心上人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我们可以想象到淇水边一个女子站在倒塌的墙壁上,眺,眺望复关。

那这一段最能体现恋爱中女子感情微妙变化的应该是哪一句?(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师)“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担忧、焦急。

氓说课稿

氓说课稿

《氓》说课稿一、说教材:《氓》是一首弃妇的怨愤诗,课文通过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经过的记叙,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对邪恶势力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深刻地揭示了我过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氓》又是一篇社会意义极高的诗歌,它吹响了对不平等男权社会发起猛烈轰击的一声嘹亮号角,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者写就的伟大宣言!诗歌抒情与议论相结合,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结构完整紧凑。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二、说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古代有关婚俗的文化。

能力目标:掌握和识记文言词汇,掌握并运用比兴手法。

德育目标:认识诗歌的社会意义;认识女主人公的形象,学习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积累掌握文言词汇;领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并学习运用教学难点:女主人公对男权社会反抗形象的认识;诗歌可看作是妇女解放运动宣言书的社会意义的认识三、说方法:美读法、问题法、讨论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所以我在教这一单元时,根据诗歌语言简炼、节奏鲜明、易于记诵的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㈠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㈡问题法、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明确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说教学:(一)导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书写爱情。

上星期我们通过学习《静女》,感受了爱情的温馨与甜蜜;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讲述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爱情故事的另一首诗歌——《氓》,一起来看看诗中的爱情是不是依然的那样美好。

(二)整体感知1.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读诗歌,标注字音,结合注释,同桌共同合作,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自渎情况,点名学生分章节朗读诗歌,师生共同正音。

3.学生按照纠正的字音和二二拍的节奏自读诗歌。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本节课的设计者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氓》情感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和分析《氓》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分析理解主题,思考阶层差异和人性。

【教学内容的分析】一、教材分析:《氓》是近现代李之才的作品,通过探讨氓的人生和命运,展现人性和阶层差异的冲突与困境。

文中用短短的篇幅揭示了氓的生存状态,描述了社会的不公和对氓的压迫,道出了氓对于自由和尊严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警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氓》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进行文本分析和思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对人性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展示贫困人民,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 提问:你对贫穷的人有什么看法和感受?二、情感交流和知识输入(15分钟)1. 学生分享感受: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或听说的关于贫穷和社会问题的故事或事例。

2. 导入课文:向学生介绍《氓》的背景和作者,并简要概括内容。

3. 阅读理解:带领学生阅读《氓》,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4. 分组讨论:分小组讨论《氓》中氓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并总结讨论结果。

三、文本分析和思考(20分钟)1. 情感描写:请学生找出《氓》中的情感描写和情绪表达,思考作者想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2. 主题探究:帮助学生思考《氓》的主题是什么,通过文本分析和引导,指导学生提炼主题并进行思考。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与现实联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2. 学生发言:请学生从自身角度解释《氓》对他们有何寓意和启示。

五、课堂小结与复习(5分钟)1. 总结回顾:通过思考问题回答、学生互动等方式,总结课堂要点和重点。

2024年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2024年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2024年高中语文《氓》说课稿《氓》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也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重要散文。

这篇作品以镜像社会问题,通过描述氓与社会关系的冲突,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种种悲哀与矛盾,深刻地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2024年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氓》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问题,增强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次说课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氓》的背景知识,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特点;(2)了解《氓》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掌握《氓》中的重要词汇、句型和修辞手法;(4)通过分析《氓》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3)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与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氓》是鲁迅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篇散文,全文共500多字。

主要讲述的是氓与周围社会关系的冲突,通过对氓的处境描写,以及他经历的社会不公、歧视、压迫等现象,揭示了人与社会的矛盾与困境。

2.重点难点:(1)重点词汇:氓、然则、辱、躯壳、健康、繁殖、氢、氧化氢等;(2)重点句型:氓不知道人是人,他是要繁殖的猪。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启发:通过引入社会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可以提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不公问题?你们认为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2.预习导入:在课前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预习《氓》,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然后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介绍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氓》的主要情节。

3.整体学习:(1) 第一部分:通过全班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氓与社会关系的冲突,并分析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

2023最新-《氓》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氓》教案【优秀6篇】

《氓》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氓》教案【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氓篇一氓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诗经《氓》说课稿范文

诗经《氓》说课稿范文

诗经《氓》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诗经《氓》》,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诗经《氓》》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这篇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人情世故,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教学目标经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氓》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道德观念,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的核心主题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氓》这篇古代文学作品。

二、说教法学法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亲自阅读、理解和欣赏。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引导法,学法是:自主阅读法、交流讨论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诗经《氓》》的文本材料,以及相关的解读和批注。

并提前选择了几段重要的诗句,准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课堂素材,以直观呈现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伊始,我会用音乐的方式播放一段古代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思绪。

然后,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氓》是什么吗?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了解吗?请举例说明。

”通过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二、共同解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我会将《氓》的文本材料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所传递的情感。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并就一些关键词和诗句进行解读和分析。

最后,我会选取几个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氓》这篇古代文学作品。

环节三、诗歌欣赏,感受艺术魅力。

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基础上,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艺术形象,如古代绘画、雕塑等,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体验。

诗经《氓》说课稿

诗经《氓》说课稿

《诗经氓》说课稿第一环节:确定目标一、《课标》摘引: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课标》分解分析:行为动词:体会、理解、背诵核心概念: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独立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可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疏通诗意,但不应把讲解文言知识作为重点。

学生对《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但对作品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尤其是对其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缺少认识。

教师要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三、制定教学目标1.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从小角度入手探究诗歌的主题及情感,并能用历史的眼光对作品的内容价值作出评价。

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其作用。

3.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重点语段做到当堂成诵。

第二环节:落实目标导入:同学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诗经》中《关雎》和《蒹葭》,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关雎》。

(师生齐背)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美好爱情的诗篇,被人们传唱千古。

然而作为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诗经》中的内容绝不仅仅是表现美好情感的。

因为现实生活中除了美好还有丑陋,除了和谐还有征战,除了团圆还有别离,除了痴情还有抛弃,除了两情相悦还有始乱终弃!本课所选的两篇课文表现的就是这些不太美好的情感,但丑陋同时也是一种揭露,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先来学习本课第一篇文章《氓》。

一、自学释疑,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标出重点字音并体会四言诗独特的节奏美。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结合注释,用圈点勾画法翻译课文。

小组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随时解决问题。

3、教师集中点拨共性的疑难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等句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氓》。

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氓》是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主题为“观照女性命运”,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文学作品中女性命运,学会关注人生和社会。

《氓》出自于《诗经》,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体会诗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基于此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法,设定如下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诗歌,掌握《诗经》的诵读方法;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体会作者无比沉痛的思想感情。

《氓》感情真挚,手法精妙,极具感染力。

因此,我将“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高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感知诗歌语言和情感的能力,但是对诗歌的学习多依赖于背诵我会抓住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欣赏品读。

三、说教法学法
诗歌的教学要根植于情感和意境。

朗读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

其中诵读法分初读、再读、品读三步,帮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诗歌。

在诵读的基础上加以问题探究的辅助方法,激发学生研究精神层面内容的兴趣,解决情感的高层次,解决诗歌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风流百世诗三百,文采千秋事万千。

翻开《诗经》,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爱情的惆怅迷惘,有名无名的河流畔,上演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

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诗经》的画廊,让我们走进《卫风·氓》,去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这样设计导入语为学生创设了学习诗歌的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几分钟,之后,再点名读,提醒其他学生注意修正字音、语调。

再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意。

预设学生会逐字的翻译,那就让学生翻译完。

因为诗经文意的理解难度较大,又要掌握诗歌的基本节奏。

我会引导学生用以诗化的语言来翻译,以第一节为例:记得当时你一脸憨笑地向我走来,怀抱着布匹来换丝,不是真换丝,而是和我谈论婚事,这让我猝不及防,可我还是真的喜欢上了你。

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度过了滔滔淇水,到了顿丘。

我们那样依依不舍,但我还是不能嫁给你。

你去请个媒人来吧,可不要失了礼数。

在翻译完之后,请同学们再说一说:读完这首诗歌,你对诗中的女子有怎样的感受?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整体理解文意,学会用诗化的语言翻译诗经,整体感知诗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请同学们在自由地朗读课文,我会设置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用几个词概括情节,明确全文共六章,是按“婚恋—婚变—决绝”样的思路叙述的。

下面就三部分分别分析。

第一部分,婚恋。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第一,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请找出能够表现人物心理的动词。

明确:男:抱、贸、来、谋、怒、卜、筮;
女:送、乘、望、泣涕、笑、言。

再追问学生:这样铺陈直叙的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赋的艺术手法。

第二:刚才同学们复述了基本情节,这一段,你觉得诗歌中的女子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学生一般能够回答出女子的喜悦、高兴。

再请同学读,在读中感受:这首诗歌是以女子回忆往事的口吻写的,在回忆往昔美好之时不免多了很多苦涩、怀念。

朗读时,语调上扬,语速稍微快一点,饱含愉悦的情感。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第二部分,婚变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四五节。

思考:第一,四五节中开头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是怎样的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明确:《诗经》中很多都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是“兴”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其叶沃若”表明自己青春的美好;以“其黄而陨”表明青春流逝,爱情消失的悲伤情绪;这样的写法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二,这一部分,女子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会:女子婚后男子的抛弃,心情黯然神伤,所以同学们诵读时语气要舒缓,语速稍慢,读出女子悲伤、痛苦的情感。

第三部分,决绝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第六小节,用刚才我们分析第一二部分的方法试着分析第三部分。

我会就学生的分析进行必要的补充,引导学生感受女子决绝的心情。

第三步,品读课文,合作交流
再请同学按照刚才分析的诵读方法齐读课文,并思考:
一、诗中的男子、女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要求说明性格特点,并说一说这些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我会学生发言进行总结,明确:诗中的男子对女子有意却无媒而来,已是无礼至极,婚后又背弃妻子,不守信用、无情无义,自私自利。

诗中的女子对无媒而来的男子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加以宽慰,宽容、大度、善解人意,婚后勤谨恭敬。

这样的性格对比下来,让同学们更能够感受到女子的痛苦、无奈。

以上是我课堂教学的内容,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会布置如下作业:1。

请同学们熟练地背诵诗歌;
2.诗中描绘了一位哀怨的女子,你是如何看待这位女子的爱情的?请同学们写一段400字左右的小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