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测试题(60分钟100分)一、思维发展与提升(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六国论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
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注】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畹兰斋文集》) 【注】刘:杀戮。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消除B.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夷:灭C.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炽:热烈D.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盈:满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A.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B.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C.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D.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苏洵认为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
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
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
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
”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
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材料二: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
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附答案)02

第六单元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化被看作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的一组信息。
在本质上文化是非物质的,但它往往附着于某些物质上得以流传,如建筑、石刻、竹帛纸书等。
更有一些直接.借助人脑储存,如口头流传的一些史诗、歌曲等。
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如政治(古人称“经邦济世"之术,与现在的经济概念有些不同)、娱乐功用以及在科学技术、观念和信仰等方面的功用,这些功用不应混淆。
②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大概就是娱乐功能。
鲁迅所说原始人抬木头时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渔猎之族在石头和崖壁上刻画动植物形象,这些行为都没什么功利性,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
这些行为后来被我们称为文艺。
宽泛一点,饮食文化之类也可列入其中。
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保持和发展多样性、拯救濒危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③国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军事、经济落后,与文艺没有太大关系。
中国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推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
只是腐败的统治者往往将大量社会资源用于享受这种精细的文艺,造成批判者迁怒于这些娱乐性的文化功能。
文艺本没有亡国的罪过,不是“后庭花”亡宋,而是宋朝有问题的政治和军事体制。
文人不解,讹传至今。
文艺本质上是没有功利性的,我们不应对此要求太多。
对本土的、外来的文艺都不必以有用无用权衡,只要无害即可。
但文艺在许多情况下能被附加许多功利性的功能。
如战争中的军歌等。
寓教于乐,更容易被人接受。
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教”的“乐”就应该淘汰。
④中国文化是唯一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
过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原始文化的特征。
通过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已越来越少。
但又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宗教是儒教。
其实在中国虽然常将儒道释三者并立称为“三教”,许多地方神庙中也供奉孔子像,但儒其实只是儒学,它主要传播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和国家的稳定极为重要,因此被历届统治者推崇。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化被看作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的一组信息。
在本质上文化是非物质的,但它往往附着于某些物质上得以流传,如建筑、石刻、竹帛纸书等。
更有一些直接.借助人脑储存,如口头流传的一些史诗、歌曲等。
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如政治(古人称“经邦济世"之术,与现在的经济概念有些不同)、娱乐功用以及在科学技术、观念和信仰等方面的功用,这些功用不应混淆。
②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大概就是娱乐功能。
鲁迅所说原始人抬木头时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渔猎之族在石头和崖壁上刻画动植物形象,这些行为都没什么功利性,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
这些行为后来被我们称为文艺。
宽泛一点,饮食文化之类也可列入其中。
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保持和发展多样性、拯救濒危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③国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军事、经济落后,与文艺没有太大关系。
中国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推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
只是腐败的统治者往往将大量社会资源用于享受这种精细的文艺,造成批判者迁怒于这些娱乐性的文化功能。
文艺本没有亡国的罪过,不是“后庭花”亡宋,而是宋朝有问题的政治和军事体制。
文人不解,讹传至今。
文艺本质上是没有功利性的,我们不应对此要求太多。
对本土的、外来的文艺都不必以有用无用权衡,只要无害即可。
但文艺在许多情况下能被附加许多功利性的功能。
如战争中的军歌等。
寓教于乐,更容易被人接受。
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教”的“乐”就应该淘汰。
④中国文化是唯一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
过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原始文化的特征。
通过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已越来越少。
但又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宗教是儒教。
其实在中国虽然常将儒道释三者并立称为“三教”,许多地方神庙中也供奉孔子像,但儒其实只是儒学,它主要传播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年级上册册第六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第六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原文第④段说“中国文化是唯一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
过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原始文化的特征”。
据此可知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2.【答案】D【解析】第⑤段内容是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个体对她的了解都不全面。
举钱钟书之例就是为了证明以上观点。
3.【答案】B【解析】A项,由原文第④段“……后来统治者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加入的消极因素”可知,A项中“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扩大了范围。
由原文第④段“如反对变革、维持现有秩序以及一些落后的伦理观”可知“反对变革”不属于伦理观。
C项,由原文第④段“儒其实只是儒学……极为重要”可知,这里的儒是儒学而不是儒教。
D项,原文第②段中说“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而非选项所说的“最重要的一点”,因而D项错误。
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二中“节目还将采用仿真AI的技术,合成一个虚拟的主持人形象”可知,C.项“采用AI语音技术”应为“采用仿真AI的技术”。
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一“期待第二季《经典咏流传》能有更多可唤起思考的经典传播,让中国诗词从‘流行’真正走向‘流传’”可知,中国诗词从“流行”走向“流传”是人们的期待,并非第二季《经典咏流传》已取得的成果。
6.【答案】光明网侧重报道第一季《经典咏流传》用中西合璧的形式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诗词;央视网侧重报道第二季《经典咏流传》在传播技术上的创新;央广网侧重报道电视原创类文化节目的创新模式及成功原因。
(每点2分,只答报道对象不同给2分)【解析】先概括三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再比较三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7.【答案】B【解析】“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不是比喻。
8.【答案】(示例)内容上: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思想比作枝丫、芽叶,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能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人生的境界,让人们的思想自由;②点明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品瓷就是品人生。
结构上:①照应题目;②总结全文,使文章韵味悠长。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
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
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
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
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
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
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
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的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课前•情境学习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心
灵深处的精神高地,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对于中华文化,我们既
需要
、代代守护,也需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与时俱进、
。
古往今来,使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的原因,靠的是中
的最深处探寻,把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
求,不断开创新境界、拓展新领域、构建新话语、建立新生态,(
),
为世界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持久助力和精神滋养。
3
课前•情境学习
课堂•素养落实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脉相通 推陈出新 墨守成规 唯我独尊 B.薪火相传 革故鼎新 故步自封 妄自尊大 C.一脉相通 革故鼎新 墨守成规 妄自尊大 D.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 故步自封 唯我独尊
答案 D
课前•情境学习
课堂•素养落实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4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解析 ①薪火相传:比喻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通:指事物之间 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文中指的是对于中华文化的继 承,因此用“薪火相传”恰当。②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 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 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文中讲的是中华文化,因此用“推陈出 新”较恰当。③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墨守成规:意思是守 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墨守成规”和“故步自封”都含有“因循守旧,不求 进步或革新”的意思。但“墨守成规”偏重在固执地按老一套办事,不肯改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单元质量检测(六)(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化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学问。
作为老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说明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赐予它们的说明,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说明“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靠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说明。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多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老师》) 材料二:“述”的内涵特别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说明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解并描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假如我们将“孝”的这种说明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第六单元单元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拿去主义“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
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
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
“来而不住,非礼也。
”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
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
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
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
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
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
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
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
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
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
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
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
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
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
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
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下列对“拿去主义”意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拿去主义”是仿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词,主要是谈如何正确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问题。
B.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拿不出去。
C.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赢得了世界声誉。
D.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
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2.“‘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
B.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C.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D.“‘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意思是“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拿来主义”与“拿去主义”有一定的区别,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B.西方的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最终在中国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C.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具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
D.“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
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意思是说要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信息来源广,考验着大众的分辨能力。
自网络信息搜索形式发生变化以来,大众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
更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民众能轻松地获取信息,几乎一切问题,通过网络都能得到详细、准确的解答,从而也降低了对知识的权威感与信赖感。
但多媒体信息便捷复制、及时传播的特点,让民众信息量急剧增加,同时也超出了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纷繁复杂的信息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
信息传播迅速,容易造成群众情绪失控。
随着自媒体的使用,它改变了传统一对多的传播形式,变成多对多的形式,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充当信息发布者。
大众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
自媒体的隐蔽性让传播者处在隐蔽状态,让整个传播更为随意、大胆,让很多谣言、不实信息开始传播,并且一度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
(选自《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材料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开辟了一条彼此了解的通道,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
媒体领域的市场细分越来越明显,对用户信息的整理、挖掘和分析显得至关重要。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在增强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经常浏览的页面、停留时长等数据信息,实现对内容的个性化加工、定制服务,并实施及时有效的精准推送,让“你关注的就是头条”从理想状态可能变成现实。
在这里,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也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选自《新媒体时代传播力的影响要素及其建构路径》)材料三:媒体是否位居主流,最终要靠传播效果来检验。
全媒体时代,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酿不出“好酒”,也难以留住受众。
在我们开疆拓土构建的新媒体渠道上,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通过设置公共议题,把握社会重大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实现与受众的有效连接,推动舆论场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局面。
(选自《主流媒体如何巩固主流地位》)材料四:讲真话产生公信力,报道热点产生影响力。
这些最基本、最基础的传播规律,在纸媒时代如此,在新媒体时代同样有效。
应该看到,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方面,即使在过去纸媒时代,也做得并不够好。
远离热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是多年来我们始终在检讨、却时好时坏从未根治的一些现象。
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读者别无他选,这种矛盾长期存在却没有过于显现,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影响到了纸媒的生死存亡。
因此,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
受众是从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一家媒体的公信力的。
只有在日常的报道中,始终关注社会热点,始终满足读者需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时刻才能产生真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乃至凝聚力和鼓动力。
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热点问题上、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采取文过饰非的方式,而又寄希望于在重大事件、关键节点上,发挥关键作用,事实上是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
(选自《以优质内容参与传播竞争》)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发布信息,自媒体的隐蔽性是信息的传播更为随意、大胆的重要原因。
B.随着网络信息搜索形式的变化,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但急剧增加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也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
C.媒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对每个用户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实现了“你关注的就是头条”。
D.主流媒体要想位居主流,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传播效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的主流媒体,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不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不考虑读者需求,内容远离热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
B.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就要始终关注社会热点,满足读者需求,坚持实事求是。
在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
C.谣言、不实信息传播,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
这是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D.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使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6.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增强传播力,巩固主流地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回娘家秋子红秋葵是杨家屯最漂亮的媳妇,娘家远在大山深处。
由于缺水,娘家一带漫山遍野光秃秃的,农作物只长山芋和荞麦。
这一年遇上天旱,山芋秧子一棵棵萎了,荞麦下不了种,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爹便托人带领秋葵走出数百里的大山,来到杨家屯,于是,秋葵便成了比自己大十岁的杨木根的媳妇。
木根知道秋葵心里最怕人碰的痛处,暗想,一定要善待秋葵,不能让她伤心难过。
但木根也与其他男人一样,火气一上来,轻则咆哮如雷,甚或抬手就是一把掌,“啪”的一声掴在秋葵脸上。
秋葵转过身,躲着人,用手捂了脸,只让泪水从指缝间悄悄流出。
这事儿若摊在村里别的媳妇身上,肯定要嚎、要闹,等嚎够了闹够了,肯定会卷起包袱回娘家。